第7章2分组

合集下载

信息论与编码_第7章线性分组码

信息论与编码_第7章线性分组码

1 1 1 0 1 1 [000]. 0 0 1 0 0 1
17
线性分组码的校验矩阵
例7-2(续2):求对偶码C
1 1 0 1 0 0 对偶码的生成矩阵=校验矩阵H 1 1 1 0 1 0 . 1 0 1 0 0 1
c mH , c1 m1 m2 m3 c m m 1 2 2 c3 m2 m3 c4 m1 c5 m2 c6 m3
例7-3 设一个(6,3)线性分组码C的校验矩阵为
1 1 0 1 0 0 H 1 1 1 0 1 0 0 0 1 0 0 1
任何1列线性无关, 第1、2列线性相关, C的最小汉明距离 =2
23
线性分组码
线性分组码概念 线性分组码的生成矩阵 线性分组码的校验矩阵 线性分组码的最小汉明重量 线性分组码的译码 完备码 汉明码
21
线性分组码的最小汉明重量
定理7-4 线性分组码C的最小汉明距离等于该码中非零 码字的最小 汉明重量 。 例7-2(续3) 全体码字为:
码字 000000 011101 110001 101100 111010 100111 001011 010110
C的最小汉明距离=3, 可以纠1个错,检2个错
对偶码C 000 000 101 001 111 010 010 011 110 100 011 101 001 110 100 111
18
线性分组码的校验矩阵
课堂练习:已知(5, 3)线性分组码的生成矩阵为G
1 0 1 1 0 G 0 1 0 1 1 1 1 0 1 0
信息元
000 001 010 011 100 101 110 111

信息论与编码理论-第7章线性分组码-习题解答-20071206

信息论与编码理论-第7章线性分组码-习题解答-20071206

第7章 线性分组码习 题1. 已知一个(5, 3)线性码C 的生成矩阵为:11001G 011010111⎡⎤⎢⎥=⎢⎥⎢⎥⎣⎦(1)求系统生成矩阵;(2)列出C 的信息位与系统码字的映射关系;(3)求其最小Hamming 距离,并说明其检错、纠错能力; (4)求校验矩阵H ;(5)列出译码表,求收到r =11101时的译码步骤与译码结果。

2.设(7, 3)线性码的生成矩阵如下010101000101111001101G ⎡⎤⎢⎥=⎢⎥⎢⎥⎣⎦(1)求系统生成矩阵;(2)求校验矩阵; (3)求最小汉明距离; (4)列出伴随式表。

3.已知一个(6, 3)线性码C 的生成矩阵为:.0 1 1 1 0 01 1 0 0 1 01 0 10 0 1G ⎥⎥⎥⎦⎤⎢⎢⎢⎣⎡=(1) 写出它所对应的监督矩阵H ;(2) 求消息M =(101)的码字;(3) 若收到码字为101010,计算伴随式,并求最有可能的发送码字。

4.设(6, 3)线性码的信息元序列为x 1x 2x 3,它满足如下监督方程组⎪⎩⎪⎨⎧=++=++=++000631532421x x x x x x x x x (1)求校验矩阵,并校验10110是否为一个码字;(2)求生成矩阵,并由信息码元序列101生成一个码字。

习题答案1. 已知一个(5, 3)线性码C 的生成矩阵为:11001G 011010111⎡⎤⎢⎥=⎢⎥⎢⎥⎣⎦(1)求系统生成矩阵;(2)列出C 的信息位与系统码字的映射关系;(3)求其最小Hamming 距离,并说明其检错、纠错能力; (4)求校验矩阵H ;(5)列出译码表,求收到r =11101时的译码步骤与译码结果。

解:(1)线性码C 的生成矩阵经如下行变换:23132110011001101101011010011100111100111001101101010100011100111⎡⎤⎡⎤⎢⎥⎢⎥−−−−−−→⎢⎥⎢⎥⎢⎥⎢⎥⎣⎦⎣⎦⎡⎤⎡⎤⎢⎥⎢⎥−−−−−−→⎢⎥⎢⎥⎢⎥⎢⎥⎣⎦⎣⎦将第、加到第行将第加到第行得到线性码C 的系统生成矩阵为⎥⎥⎥⎦⎤⎢⎢⎢⎣⎡=111000*********S G (2)码字),,,(110-=n c c c c 的编码函数为[][][]111000*********)(210m m m m f c ++==生成了的8个码字如下(3) 最小汉明距离d =2,所以可检1个错,但不能纠错。

人教版八下第七章第2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与反思

人教版八下第七章第2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与反思

人教版地理八下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第2课时教案10.互动交流:产生“同城效应”的重要条件是什么?补充:沪杭高铁的开通,无论是在旅客运送,还是物流运输,都会有提升作用。

更重要的意义则在于,沪杭高铁开通后,将与早先开通的沪宁高铁一起,形成长三角一小时经济圈,进一步加强长三角经济区域一体化的进程。

11.活动参与:张予墨的家住在昆山,爸爸在上海工作,妈妈在苏州工作。

张予墨的爸爸、妈妈每天晚上都要回到昆山的家。

下表列出了昆山到上海苏州的不同交通方式所需的时间。

(1)与传统生活方式相比,张予墨一家人的生活方式有什么不同?这样的生活方式有哪些利弊?(2)人们的生活方式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西塘古镇属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地处江浙沪三省市交界处,地理位置优越。

西塘历史悠久,是古代吴越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3.涉足世界文化遗产出示杭州西湖资料:春有苏堤春晓,夏有曲院风荷,秋有平湖秋月,冬有断桥残雪…每一处景观都是人间绝色———因为有了西湖,杭州成了一座让人百看不厌的城市。

西湖不仅自然风光秀丽,而且文化底蕴深厚,是历代文人雅士的“精神家园”,是千百年来人们向往的“人间天堂”。

图为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在杭州时主持修建的苏堤。

4.欣赏特色文化,传统的戏曲文化、茶文化、丝绸文化和饮食文化等,满足了不同人群的旅游需求。

(1)评弹又称苏州评弹、说书或南词,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是一门古老、优美的汉族说唱艺术。

评话通常一人登台开讲,内容多为金戈铁马的历史演义和叱咤风云的侠义豪杰。

弹词一般两人说唱,上手持三弦,下手抱琵琶,自弹自唱,内容多为儿女情长的传奇小说和民间故事。

(2)戏曲文化——我们眼中的昆曲是什么样的?(3)茶文化——生活中的龙井茶补充:龙井既是地名,又是泉名和茶名。

清明节前采制的龙井茶简称明前龙井,美称女儿红,“院外风荷西子笑,明前龙井女儿红。

”这优美的句子如诗如画,堪称西湖龙井茶的绝妙写真。

(4)丝绸文化——优质生活的感受:距今四千七百年的良渚出土丝织物就已揭示了杭州丝绸的历史之久,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丝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的诗句又道出了当时杭州丝绸的水准之高,旧时清河坊鳞次栉比的绸庄更见证了丝绸经济的繁荣。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第七章2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第七章2

P{θ1 ≤ θ ≤ θ 2 } ≥ 1 − α , (0 < α < 1)
称区间(θ1,θ 2 )为θ的置信水平为1 − α 该区间的置信区间 。
区间(θ1,θ2)是一个随机区间; α给出该区间含真 1− 值θ的可靠程度。α表示该区间不包含真值θ的可能性。
ch7-1 2
上海理工大学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X −u1−α
σ
2
n
,
X + u1−α
σ
2
n
)
可得所求的置信区间为
2 (12.35 ± 1.96 × ) = (12.35 ± 1.307) = (11.043,13.657) 9
ch7-1 8
上海理工大学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上海理工大学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of Science
理学院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区 间 估 计
ch7-1
1
上海理工大学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001,1004,1003,997,999,1000, , , , , , , 1004,1000,996, 1002,998,999. , , , , ,
求σ2的置信水平为 的置信水平为0.95的置信区间 的置信区间. 的置信区间 −α的置信区间如 解:本例中 µ未知, σ2的置信水平为 −α的置信区间如 本例中 未知, 的置信水平为1−α的置信区间如. (n −1)S2 (n −1)S2 2 , 2 χ1−α (n −1) χα (n −1) 其中n=12,计算得:(n−1)s2=11×6.932=76.25.又 计算得: − 其中 计算得 × 又 查自由度为11的 分布分位数表,得 α=1− 0.95=0.05, 查自由度为 的 χ 2分布分位数表 得 −

临床流行病学第七章队列研究 (2)

临床流行病学第七章队列研究 (2)
吸烟种类、吸入方式、是否戒烟、戒烟年 限等)
分 组:吸 烟 者——暴露组
不吸烟者——非暴露组 两组年龄、性别等基本相同
2
2
研究实例 吸烟与肺癌的关系(Doll和Hill)
随访指标:肺癌死亡 随访方法:信访 随访时间:从1951年10月开始,以信函(调查表)
访问为手段,调查了59600位医生,得到 满意应答的40701名。此研究持续至1976 年,共20余年
可能影响结局暴露因素 混杂因素 人口学特征等
暴露测量 1.性质 定性(quality) 定量(quantity) 2.方法 访谈 实验室检查 查阅记录
45
二、 确定研究结局
结局是研究队列中预期结果事件
发病或死亡 某些血清指标 分子标志的变化 定性或定量
46
一次研究可有多个结局
吸烟
慢性支 气管炎
1.职业人群 (occupational exposure) 2.特殊暴露人群 3.一般人群(general population) 4.有组织的人群团体
51
非暴露(对照)人群的选择
1.内对照(internal controls) 一群研究对象内部
2.外对照(external controls) 一群研究对象外部
3
3
研究实例 吸烟与肺癌的关系(Doll和Hill)
结果与分析:
1956年第二次随访资料( 35岁以上男性)
吸烟量与肺癌:
吸烟与肺癌:
吸烟者死亡率:0.9‰ 不吸烟死亡率:0.07‰ 吸烟者死亡率/不吸烟者死亡率 = 0.9 ‰ /0.07 ‰ =12.86
吸烟量
死亡率 (‰)
RR
0
0.07 1
1-14支 0.47 6.71

《第7章 第2节 二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7章 第2节 二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隔离的观点及其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2. 了解物种形成的生物学基础,包括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等。

3. 能够应用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理论诠释现实生活中的生物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隔离的种类及其在物种形成中的重要性。

2. 教学难点:通过实例分析,理解物种形成的实际过程。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教学视频和图片,以直观展示隔离的种类和物种形成的过程。

2. 准备一些与物种形成相关的案例,以便学生讨论和思考。

3. 准备一些基础生物学实验器械,以便学生实际操作和观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展示生物多样性图片,引发学生思考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原因。

然后介绍物种形成的观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生物多样性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对生物多样性的思考,为后续的课程内容做好铺垫。

2. 讲授新课(1)讲授隔离的观点和类型:教师详细诠释隔离的含义,并介绍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的区别。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隔离的内涵,为后续的内容打好基础。

(2)探讨隔离的意义: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隔离与物种形成的干系,阐述长期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的产生。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加深对生物进化的理解。

(3)举例说明隔离在自然界中的应用:教师列举一些自然界中由于隔离导致物种形成的例子,如马和驴、黑猩猩和红毛猩猩等。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隔离在自然界中的应用,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4)小组讨论:教师提出“影响隔离的因素有哪些”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学生可以结合课本内容,从地理环境、气候变化、物种迁徙等方面进行探讨。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同时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影响隔离的因素。

3. 教室互动(1)问题回答:教师提出一些与隔离和物种形成相关的问题,学生积极回答,教师给予评判和补充。

【宝石学】第7章2珊瑚

【宝石学】第7章2珊瑚

其他特征
粒状结构,色沿粒间富 集,遇酸起泡,擦拭掉 色。
热针接触有辛辣味,铸 模痕迹明显,常有气泡, 不与酸反应
常有气泡包体,不与酸 反应
用蘸有丙酮的棉签擦拭 可使棉签着色,遇酸起 泡
“火焰状结构”,遇酸 起泡
染色大理岩仿红珊瑚
贝珍珠表面的火焰状图形
染色贝壳
四、珊瑚的优化处理
1、漂白:双氧水漂白去除杂色,或将深色漂白成浅色,如黑 珊瑚改为金黄色、暗红色珊瑚改为粉红色。 2、染色:将白珊瑚浸泡染料中染成相应颜色。染料集中在小 裂隙及孔洞中,色不均且外深内浅,或用丙酮擦试。
CaCO3:82~87%
MgCO3:6~7%
Fe2O3:0.04~1.72%
CaSO4:1.27%
H2O:0.55%
有机质:1.3~2.5%,包括角质蛋白和有机酸、 谷氨酸等14种氨基酸。
此外,还含有Sr、Pb、Si、Mn等十几种微量元素 。
2、结晶状态及形态
白珊瑚的主要矿物成分为文石,红珊瑚主要为方解 石,均为隐晶质集合体。
(3)蓝珊瑚:浅蓝、蓝色,较为稀少。
(4)黑珊瑚:灰黑~黑色。
(5)金珊瑚:金黄色、黄褐色。
前三者属于钙质型珊瑚,后两者属于角质型珊
三、与相似品的鉴别
仿制品主要有压制珊瑚,染色骨制品、贝壳和大理岩等,主 要用来仿冒红珊瑚,鉴别特征如下表:
名称 颜色 RI
SG
红珊 瑚
红色
1.48~ 1.65
古罗马人认为珊瑚具有防止灾祸、给人智慧、止 血和驱热的功能。
佛教视珊瑚为吉祥之物,常用来祭佛、做佛珠, 或装饰寺庙。
珊瑚在中国历史上也是重要的珍宝之一,在晋朝 宫廷就开始用珊瑚作装饰品。红珊瑚因颜色艳丽、质 地致密、资源稀少,被视为“红色黄金”,具有极高

信息论与编码_第7章线性分组码

信息论与编码_第7章线性分组码

例7-3 设一个(6,3)线性分组码C的校验矩阵为
1 1 0 1 0 0 H 1 1 1 0 1 0 0 0 1 0 0 1
任何1列线性无关, 第1、2列线性相关, C的最小汉明距离 =2
23
线性分组码
线性分组码概念 线性分组码的生成矩阵 线性分组码的校验矩阵 线性分组码的最小汉明重量 线性分组码的译码 完备码 汉明码
22
线性分组码的最小汉明重量
定理7-5 线性分组码C的最小汉明距离是d当且仅当它的校 验矩阵H的任意d1列线性无关,而存在d列线性相关。 例7-2(续4) 校验矩阵为
1 1 0 1 0 0 H 1 1 1 0 1 0 1 0 1 0 0 1
任何2列线性无关, 第2、4、5列线性相 关,C的最小汉明 距离=3
13
对偶码
线性分组码的校验矩阵
线性码C k维线性子空间C{0,1}n
对偶空间V={a=(a0,a1,…,an1){0,1}n, c=(c0,c1,…,cn1)C, ac }{0,1}n 是nk维子空间
C确定一个(n, nk)线性分组码,称为码C的 对偶码C,其生成矩阵记为H
d m1 1 0 0 1 1 1 m2 0 1 0 1 1 0 m3 0 0 1 0 1 1.
11
线性分组码的生成矩阵
例7-2(续1):求系统生成矩阵Gs及全部码字
信息元
码f 000000 011101 110001 101100 111010 100111 001011 010110
1 1 1 0 1 1 [000]. 0 0 1 0 0 1
17
线性分组码的校验矩阵
例7-2(续2):求对偶码C

概率论第7章第1-2节

概率论第7章第1-2节
i 1
n
ˆ 得 λ 的极大似然估计值为

i 1
n
xi
例5 设总体X服从正态分布 N , 2 , 其中μ及 σ 是未知参数。
如果取得样本观测值为 x1 , x2 ,, xn , 求参数μ及 σ 的极大似 然估计值。 解 似然函数为 L( , )
i 1 n
1 2
0 1
1
dx
1
,

1

X n
i 1
1
n
i
X
x 1 x
x2 (1 x ) 2
14
x ( 1)
得 θ 的矩估计值为: ˆ
(2) 似然函数为: L( ) x i 1 ( x1 x 2 x n )
极大似然估计值。
解 (1) E ( X ) , 令
X n
i 1
1
n
i
X,
ˆ 得 λ 的矩估计值为 x .
(2)由 P X x
x
x!
n
e ,
得似然函数 L
i 1
x
i
xi !
e



n i 1
xi
i 1
n
x !
解方程可得 ˆ ,
ˆ 就是参数θ的极大似然估计值。
10
例4 设总体X服从指数分布,概率密度为
e x , 当x 0; f x; 0, 当 x 0.
其中 λ 为未知参数。如果取得样本观测值为 x1 , x2 ,, xn , 求参数 λ 的矩估计值和极大似然值。 解 (1) E ( X )

新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7章 一次方程组 7.2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案_5

新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7章 一次方程组  7.2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案_5

7.2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加减消元法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节选自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7章第二节第2课时。

是在学生学习了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的另外的一种消元方法——加减消元法,它是学生系统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知识的前提和基础。

如何求得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本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通过本节的学习要让学生掌握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另一种方法——加减法。

使学生体会“化未知为已知”的化归思想,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同时,对后继数学的学习起到奠基作用。

二、学情分析: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基础比较一般,不过有些学生还是具有一定的探索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初步养成了合作交流的习惯。

有好一部分学生的好胜心比较强,性格比较活泼,他们希望有展现自我才华的机会,但是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灵活应用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很多时候还需要教师的点拨、引导和归纳。

因此,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适时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适当地给予表扬和鼓励,借此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教学策略分析:1、深究教材定教法:在深究教材章节内容后,围绕着确定的教学目标,我根据所要教的内容和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在教学中我主要采取了“先练后教,问题发现,分层探究,例题讲解,巩固训练,拓展设疑”的教法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2、因材施教定学法: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塞说过:“教课应该从具体开始,而以抽象结束。

”因此,在教学中,我先温故而知新,复习旧知,增加兴趣,再引入新知识,富有挑战性,课堂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对于问题,分组交流,相互补充,再进行归纳小结,而教师参与小组讨论,解答疑问。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加减消元法的基本思想,体会化未知为已知的化归思想。

2、灵活的对方程进行恒等变形使之便于加减消元;3、学会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根据方程的不同特点,进一步体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消元;训练学生的运算技巧。

第7章 差错控制编码

第7章 差错控制编码
随着数字通信系统的发展,可以将信道编码器和调制器统一 起来综合设计,这就是所谓的网格编码调制。
7.1.2 差错控制方式


可以纠正错误的码
(a) 前向纠错(FEC)

能够发现错误的码

应答信号
(b) 检错重发(ARQ)


可以发现和纠正错误的码
应答信号 (c) 混合纠错检错(HEC)
检错重发方式:
统的性噪比之比。 纠错码的抗干扰能力完全取决于许用码字之间的距离,码
的最小距离越大,说明码字间的最小差别越大,抗干扰能力 就越强。
分组码的最小汉明距离d0与检错和纠错能力之间满足下列关系: (1)当码字用于检测错误时,如果要检测e个错误,则
d0 ≥ e+1 (2)当码字用于纠正错误时,如果要纠正t个错误,则
第7章 差错控制编码
➢ 7.1 引言 ➢ 7.2 常用简单分组码 ➢ 7.3 线性分组码 ➢ 7.4 循环码 ➢ 7.5 卷积码 ➢ 7.6 m 序列
7.1 引言
7.1.1 信源编码与信道编码的基本概念
在数字通信系统中,为了提高数字信号传输的有效性而采 取的编码称为信源编码;为了提高数字通信的可靠性而采取 的编码称为信道编码。
7.1.2 纠错编码的基本原理
信道编码的基本概念: 码长:码字中码元的数目; 码重:码字中非0数字的数目; 码距:两个等长码字之间对应位不同的数目,有时也称
作这两个码字的汉明距离; 最小码距:在码字集合中全体码字之间距离的最小数值。 码率:信息位k 与码长n之比; 编码效率:在给定误码率要求下,非编码系统与编码系
当r个监督方程式计算得到的校正子有r位,可以用来指示 2r-1种误码图样。
如果希望用r个监督位构造出r个监督关系式来指示一位错 码的n种可能,则要求:

高中生物二第七章 第2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高中生物二第七章 第2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7章第2节基础巩固一、选择题1.现代进化理论与达尔文进化理论观点不同的是()A.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D.自然选择是环境对生物的选择[答案]C[解析] 达尔文进化理论认为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生物产生了变异以后,由自然选择决定其生存或淘汰,因此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而自然选择是环境对生物的选择,因此A、B、D都符合达尔文观点,由于他没有研究透遗传和变异的本质,因此也就不知道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2.下列生物群体属于种群范畴的是( )A.一个池塘内的全部蝌蚪B.一块农田中的全部杂草C.一个森林中的全部鸟D.一滴水中的双核草履虫[答案] D[解析]种群是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总和,只有D符合题意。

3.在种群的繁衍过程中,代代相传的是()A.基因B.个体数量C.基因型D.基因频率[答案]A[解析]在种群的繁衍过程中,基因代代相传。

4.基因库是指( )A.一个生物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B.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C.一个物种的所有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D.一个生态系统中全部生物含有的全部基因[答案] B5.某一种群的个体中基因型为BB、Bb、bb的个体数量之比为521,则该种群中B基因的频率为()A.75%B.62.5%C.60%D.50%[答案]A6.可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可遗传变异的来源不包括( )A.基因频率改变B.基因突变C.基因重组D.染色体变异[答案]A[解析]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是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7.现代进化理论中的突变是指( )A.基因重组B.染色体变异C.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D.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答案] C[解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突变是指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8.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 )A.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B.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C.各种可遗传变异D.自然选择[答案] D[解析]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9.一个果蝇种群有108个个体,果蝇的基因数约为104对,假如该果蝇种群每一代出现的突变基因数为2×107,则每个基因的突变率为()A.1×10-5B.2×10-5C.1×10-6D.2×10-5[答案] A二、非选择题10.在1.5亿年前的沉积物中发现了已灭绝的剑尾动物。

离散数学--第7章 图论-2(路与连通)

离散数学--第7章 图论-2(路与连通)
u1 v4 v1 v4 v3 u4 v2 u4 u3 G2 v3 u u13 v1 u2 v2 u2
15
连通图可以看成是只有一个连通分支的图,即 w(G ) 1 。
返回 结束
7.2.2 图的连通性
4、有向图的连通
强连通—— G 中任一对顶点都互相可达 (双向) 连通 单向连通—— G 中任一对顶点至少一 向可达

10
(vi v j ) ,则从 vi 到 v j 存在长度小于等于
n 1的路。
证明思路:多于n-1条边的路中必有重复出现的结点,反 复删去夹在两个重复结点之间的边之后,剩余的边数不会 超过n-1条边。
v n 在一个 阶图中,若从顶点 i 到 v j 存在 推论:
通路(vi v j ) ,则从 vi 到 v j 存在长度小于等于
返回 结束
7.2.2 图的连通性
7.2.2 图的j 存在路,称 有向图中,从 vi 到 v j 存在路,称 (注意方向) 2、短程线,距离。 短程线——连通或可达的两点间长度最短的 路。 距离——短程线的长度,
12
vi 到 v j 是 连通的(双向)。 vi 可达 v j 。
1 v1e1v2e5v5e7v6 2 v1e1v2e2v3e3v4e4v2e5v5e7v6
3 v1e1v2e5v5e6v4e4v2e5v5e7v6
…………
初级通路
简单通路
复杂通路
返回 结束
7.2.1 路
例1、(2)
7
图(2)中过 v 2 的回路 (从 v 2 到 v 2 )有:
1 v2e4v4e3v3e2v2 2 v2e5v5e6v4e3v3e2v2
7.2 路与连通
内容:图的通路,回路,连通性。 重点:

概率论第七章2

概率论第七章2
解得
n 100 取 n 100
30
⑵ 方差 未知,估计均值μ
2
X t ~ t ( n 1) S/ n X P{t / 2 (n 1) t / 2 (n 1)} 1 S/ n
所以μ的臵信水平为1-α的臵信区间为
S 2 是 2 的无偏估计
ˆ ,θ ˆ ) 是 的臵信水平(臵信度)为1 则称区间 ( θ 1 2 臵信区间. ˆ 和θ ˆ 分别称为臵信下限和臵信上限. θ 1 2
称显著性水平,通常取值为0.1,0.05,0.01等.
15
ˆ θθ ˆ } 1 α 注:关于定义 P{θ 1 2
ˆ , ˆ )以 1 的概率包含着 (1)随机区间 ( 1 2 待估参数 的真实值.
希望精确度与臵信度均高,但二者是矛盾的.
精确度 臵信度
在实际应用中广泛接受的原则是:
保证可靠程度的前提下,尽量提高精确度.
17
这里,我们主要讨论总体分布为正态 的情形. 若样本容量很大,即使总体分布 未知,应用中心极限定理,可得总体的近 似分布,于是也可以近似求得参数的区间 估计.
18
X Z ~ N (0 , 1) / n
n , X 1.96
n)
n)

( X 1.96
区间长度
L1 3.92
n
23

f ( u)
z0.04
z0.01
u
P{ z0.04
我们得到均值 的臵信水平为0.95的臵信区间为
(X 2.33 n , X 1.75
n
1
X z0.01} 0.95 / n
X ~ N ( , )。 在臵信度为95%时, 试求温度均

自动控制原理第7章2

自动控制原理第7章2

单位圆从–π逆时针变j化到π,转了一圈,其中ωs为采样角频率。
3
j 3s 2
[s]
Im [z]
次频带 2
主频带 主频带
1 j s 2
0 0
1
0
1 Re
次频带
-1 j s -2 2 -3 j 3s
2
2020/11/13 Friday
s平面内频带映射到z平面
2
把s平面划分为无穷多条平行于实轴的周期带,其中从–ωs/2到 ωs/2的周期带为主频带,其余的周期带为次频带。离散函数z变换 的这种周期特性,说明了连续函数经离散化后,其频谱会产生周期 性的延拓。
j
稳 定 区
[s]
不 稳 定 区
Im [z]
稳定区
1
0
不 稳 1 定 Re 区
s平面与z平面的对应关系
2020/11/13 Friday
4
例7-24 二阶离散系统的方框图如图所示。试判断系统的稳
定性,设采样周期T=1s,K=1。
R(s) T
K
C(s)
s(s 1)
二阶离散系统
解 先求出系统的闭环脉冲传递函数为
7.5.1 稳定性分析
(1) s域到z域的映射 在连续时间线性系统中,系统的稳定性可以根据特征方程的根
在s平面的位置来确定。若系统特征方程的根都具有负实部,即都 分布在s平面左半部,则系统稳定。由于离散时间线性系统的数学 模型是建立在z变换的基础上,为了分析系统的稳定性,研究s平 面和z平面之间的映射关系。 在Z变换定义中,z=eTs给出了s域到z域的映射关系。s域中的任 意点可表示为s=σ+jω,映射到z域为
连续系统一定是稳定的。但是当系统成为二阶离散系统时,即 使K值是正的,也不一定能保证系统是稳定的。这就说明了采样 过程的存在影响了系统的稳定性。

材料科学基础-第7章2合金相图

材料科学基础-第7章2合金相图

8
8
Figure Solidification, precipitation, and microstructure of a Pb-10% Sn alloy. Some dispersion strengthening occurs as the β solid precipitates.
9
9
Example SOLUTION
Phases in the Lead–Tin (Pb-Sn) Phase Diagram
Determine (a) the solubility of tin in solid lead at 100oC, (b) the maximum solubility of lead in solid tin, (c) the amount of β that forms if a Pb-10% Sn alloy is cooled to 0oC, (d) the masses of tin contained in the α and β phases, and (e) mass of lead contained in the α and β phases. Assume that the total mass of the Pb-10% Sn alloy is 100 grams.
6
6
Figure Solidification, precipitation, and microstructure of a Pb10% Sn alloy. Some dispersion strengthening occurs as the β solid precipitates.
7
7
Example
22
22

07 第7章二项分布与泊松分布(108页)

07 第7章二项分布与泊松分布(108页)
简 历
返回总目录 返回章目录 第3页 结束
第7章 二项分布与泊松分布
《医学统计学》目录
第1章 绪论 第2章 定量资料的统计描述 第3章 总体均数的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 第4章 方差分析 第5章 定性资料的统计描述 第6章 总体率的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 第7章 二项分布与Poisson分布 第8章 秩和检验 第9章 直线相关与回归 第10章 实验设计 第11章 调查设计 第12章 统计表与统计图
三、 二项分布的性质
1. 二项分布是概率分布,因此它就具备概率分布的各种性 质。 2. 二项分布的每种组合的概率符合二项展开式,其总概率 等于1。
0 1 [ (1 )] CnX X (1 ) n X Cn 0 (1 ) n Cn 1 (1 ) n 1 n X 0 n
简 历
返回总目录 返回章目录 第26页 结束 第7章 二项分布与泊松分布
五、二项分布的应用
二项分布在生物学及医学领域中,主要应用在下 列几个方面: ① 总体率的可信区间估计, ② 率的u检验:单样本及两样本比较。 ③ 样本率与总体率比较的直接计算概率法。
简 历
返回总目录
返回章目录 第27页
结束
第7章 二项分布与泊松分布
简 历
返回总目录 返回章目录 第9页 结束
第7章 二项分布与泊松分布
二、 二项分布的概率函数
1. 根据贝努里模型进行试验的三个基本条 件,可以求出在n 次独立试验下,事件 A出现的次数X的概率分布。X为离散型 随机变量,其可以取值为0,1,2,…,n。
简 历
返回总目录
返回章目录 第10页
结束
第7章 二项分布与泊松分布

第7章组织模式

第7章组织模式
的利用率 C. 每个下级能够得到多个上级的工作指导,管理工
作深入细致 D. 命令统一,指挥灵活,决策迅速,管理效率较高
例题5
企业集团是以资产为纽带,由若干个企业、 科研单位及经营组织联合而成的经济组织。 以下说法中,哪一种比较确切地表达了企 业集团的性质?
团队建设的步骤
达成共识和共同追求 协同工作 授权激励 实践探索 不断总结和提高
小故事
难逃厄运的羚羊 在广袤的非洲大草原上,既生活着凶残的狮子生活着像羚羊、斑马这样 温顺的动物。 但是,这里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羚羊是这个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动 物之一,而它们被狮子捕杀的数量远远大于比它们跑得慢得多的斑马。 狮子为什么能够更多地捕获到跑得快的羚羊,而较少捕获到跑得慢的斑 马呢? 原来斑马是群居动物,每当狮子靠近其中一只斑马时,成年健壮的斑马 们就会头朝里、尾巴朝外,自动围成一圈,把弱小体衰的斑马围在圈内 。只要狮子一靠近,斑马们就都扬起后蹄踢向狮子。狮子再强壮,也抵 挡不住一群斑马有力的后蹄。
组织模式——虚拟组织(1)
虚拟组织:又称虚拟企业、网络企业、动态 联盟企业、网络组织(Network Organization)、网络结构 (Network Structure)等,是指的 那种以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为联 系工具,以知识共享、信息共享 为基础而组建的动态的企业群体。
组织模式——虚拟组织(2)
以股权为纽带——契约——关联。
组织模式—集团控股型组织结构(3)
企业集团的基本类型: 股份制企业集团和非股份制企业集团 横向企业集团和纵向企业集团
向纵非股向股企份企份业制业制集企集企业团团业集::集团是团是:指:指是通是通以过以资过层经产各层济为逐合个纽级同企带纵、业联向技结之持术各间股协相而议环关形及形企成其相业母他的互子契集持公约合司形股体关式以。系为及集形纽建式 立的带团企,在公业将这司集各种对团相成持。关员股企企业关业联系是结基一在种础一母上起子的进公组行司织人式形的员式产互。权派关而系形。 成的企业集团。

第7章分组交换

第7章分组交换

2021/4/6
9
第7章 分组交换网
… … …

终端 终端 1 终端 2
终端 n
255 254
201
逻辑信道 255 254 201
线路
2021/4/6
图7.2 逻辑信道的形成过程
计算机 进程 进程 进程
10
第7章 分组交换网
逻辑信道的特点如下:
(1) 采用动态复用方法,在终端每次呼叫时,根据当 时实际情况分配LCN。
(3) 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在中继线和用户线上采用了 逐段独立的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网内全程的误码率 可达10-11以下,可以满足数据业务的可靠性要求。
2021/4/6
4
第7章 分组交换网
1.统计时分复用 统计时分复用不是固定分配资源,而是采用动态分
配,即按需分配。只有在用户有数据传送时才给它分 配资源,因此线路的利用率较高。
2021/4/6
8
第7章 分组交换网
2.逻辑信道 在统计时分复用中,对各个用户的数据信息使用标 记来区分。这样,在一条共享的物理线路上,实质上 形成了逻辑上的多条信道。如图7.1中,在高速的传输 线上形成了分别为三个用户传输信息的逻辑上的子信 道。我们把这种形式的子信道称为逻辑信道。 逻辑信道号(LCN: Logical Channel Number)由逻辑 信道群号及群内逻辑信道号组成,二者统称为逻辑信 道号LCN。图7.2给出了逻辑信道的形成过程。
2021/4/6
13
第7章 分组交换网
建立实连接时,不但确定了信息所走的路径,同时 还为信息的传送预留了带宽资源;
建立虚电路时,仅仅是确定了信息所走的端到端的 路径,并不要求预留带宽资源。
我们之所以称这种连接为虚电路,正是因为每个连 接只有在发送数据时才排队竞争占用带宽资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来自数据终端的用户数据可能是很长的报文,将 该报文拆分成若干段,并加上分组头,组成一个 完整的分组(packet)。
用户数据
分组 头
用户数据
分组 头
用户数据
分组 头
用户数据
分组 头
用户数据
分组
7.2.3 分组交换的基本原理
一个分组从发送终端传送到接收终端,必须沿一定的路 径经过分组交换网络。 目前有两种方法实现:
为使节点能区分一个分组属于哪条虚电路,每个分 组必须携带一个逻辑信道; 同样,同一条虚电路的分组在各段逻辑信道上的逻 辑信道可能也不相同。 传输中,当一个分组到达节点时,节点根据其携带 的逻辑信道号查找虚电路表, 以确定该分组应发往的下一个节点及其下一段信道 上所占用的逻辑信道号, 有该逻辑信道号替换分组中原先的逻辑信道号后, 再将该分组发往下一个节点。
DTE清除证 实
证实
DCE清除 证实
呼叫清除过程
主叫 DTE X.25 本地 DCE 网络规程 远端 DCE X.25 被叫 DTE
清除请求
清除
清除指示
DTE清除证 实
证实
实 DCE清除证



一条虚电路可能要经过多个中间节点, 在节点间的各段物理信道上都要占用一 条逻辑信道用以传送分组。 由于各节点均独立地为通过的虚电路分 配逻辑信道,也即同一条虚电路通过各 段信道所获取的逻辑信道可能是不相同 的, 所以各节点内部必须建立一张虚电路表, 用以记录该点的各条虚电路所占用的各 个逻辑信号。
至其他DTE DTE-A
至其他交换机 交换机A
至其他DTE 交换机B
DTE
呼叫请求分组
呼叫请求分组
入呼叫分组
呼叫连接分组
呼叫接受分组
呼叫接受分组
(a) 虚电路连接过程示意图 入端 DA 出端 入端 出端

10
SB
50
SA
50
DB
6
入端交换机 或 DTE 逻辑信道号
逻辑信道号 出端交换机 或 DTE

2. 虚电路方式


虚电路方式就是指通信终端在收发数据之前,先在网 络中建立一条逻辑连接,在通信过程中,用户数据按 照顺序沿着该逻辑连接到达终点。 注意虚电路指的是一条逻辑连接,而不是指一条专门 的物理通路。同一条线路可能同时被多条虚电路使用.
是指两个用户终端在开始互相发送和接收数据之前, 需要通过网络建立起逻辑上的连接(并非存在一条物理 的链路), 一旦这种连接建立之后,通信终端间就在网络中保持一 个已建立的数据通路, 用户发送的数据(以分组为单位)将按顺序由这个逻辑上 的数据通路到达终点.
7.2.4 交换型虚电路的建立释放
呼叫建立过程
主叫 DTE X.25 本地 DCE 网络规程 远端 DCE X.25 被叫 DTE
呼叫请求
建立
入呼叫
呼叫接受
接受
呼叫连接
呼叫拒绝
主叫 DTE X.25 本地 DCE 网络规程 远端 DCE X.25 被叫 DTE
呼叫请求
建立
入呼叫
清除请求
清除
清除指示
节点间的物理信道在逻辑上均可看做由 多条逻辑信道组成,这些逻辑信道实际上 由节点内部的分组缓冲器来实现。 所谓占用某条逻辑信道,实质上是指 占用了该段物理信道上节点分配的分组缓 冲器。 不同的逻辑信道在节点内部通过逻辑 信道号加以区分,各条逻辑信道异步时复 用同一条物理信道。
7.2.2 分组的形成


各节点的虚电路表是在虚电路建立过程 中建立的。 在此过程中,每个节点的虚电路表中要 记录两个逻辑信道: 前一个节点所选取的逻辑信道号和 本节点所选取的逻辑信道号。 这样便使得虚电路所跨越的每一段连接 上的逻辑信道号都是唯一的。
虚电路与逻辑信道

(1)虚电路是在DTE-DTE之间建立的虚连接,存在于 端到端之间; 逻辑信道是DTE-DCE接口或中继线上可分配的资源, 存在于点到点之间,一条线路上可以存在多个逻辑信 道。 一条虚电路是由多个逻辑信道连接而成。 每条线路的逻辑信道号是独立分配的,同一条虚电 路在不通线路上的逻辑信道号可能是不相同的。 (2)逻辑信道是一直存在的,它分为占用和空闲两种 状态; 虚电路(不包括永久虚电路)随着通信的开始而建立, 通信结束后就被清除。



虚电路示意图
网中已建立起两条虚电路,VC1:A—l—2—3—B, VC2:C—1—2—4—5—D。所有A—B的分组均沿着VC1从A到达B, 所有C—D的分组均沿着VC2从C到达D,在1—2之间的物理链路上, VCl、VC2共享资源。若VCl暂时无数据可送时,网络将保持这种连接, 但将所有的传送能力和交换机的处理能力交给VC2,此时VCl并不占 用带宽资源。
数据报和虚电路的对比




(1)数据报省掉了呼叫的建立和清除过程,如果只传 送少量的分组,那么采用数据报方式的传输效率会比 较高。 (2)对于数据报方式,由于每个分组是各自独立在网 络中传输的,所以分组不一定按照发送时的顺序到达 网络终点,因此在网络终点必须对分组重新排序。而 对于虚电路的方式,分组按已建立的路径顺序通过网 络,在网络终点不需要对分组重新排序。 (3)在数据报方式下,由于每个数据分组都要独立的 寻找路径,所以单个数据分组传输的时延较大。而虚 电路一旦建立,单个数据分组的传输时延则会小得多。 (4)数据报方式对网络的适应能力较强。
图7-9 数据报示意图

终端A有三个分组a、b、c要送给B,在网络中,分组a通过节点2进行 转接到达3,分组b通过节点1—3之间的直达路由到达3,分组c通过节 点4进行转接到达3。由于每条路由上的业务情况(如负荷量、时延等) 不尽相同,三个分组不一定按照原来的顺序到达,因此在节点3中要 将它们重新排序,再送给终端B。
7.2.1 资源分配---- 复用传输方式 1. 固定分配(预分配)资源法 (1)时分复用(TDM) (2)频分复用(FDM) 2. 动态分配资源法—按需分配 统计时分复用(STDM)
分组传送方式(资源共享方式)
图7-2 两种时分复用的比较
分组传送采用的是统计时分复用(STDM)的方式。



分组交换网(CHINAPAC) 提供的两种基本业务:

交换虚电路(SVC:Switch Virtual Circuit),又称为虚呼叫(Virtual Call) 永久虚电路(PVC:Permanent Virtual Circuit)。



(1)交换型虚电路(SVC) 交换型虚电路在用户通信时,通过呼叫建立虚电路, 通信结束后释放开该电路。 交换型虚电路使用灵活,每次均可以与不同的用户 建立通信电路,适于多点通信、数据传输量较少的用 户。 (2)永久型虚电路(PVC) 永久型虚电路类似固定专线。 两个用户终端之间的虚电路固定连接,不需要建立 和释放虚电路的过程; 适用于通信对象固定、数据传输量大的用户使用。

数据报方式(Datagram)
Internet 采用TCP/IP协议,按数据报方式工作。

虚电路方式(Virtual Circuit)
公共分组交换数据网(CHINAPAC)采用X.25协议,按 虚电路方式工作。
1. 数据报方式




将每一个数据分组当作一份独立的报文一样 看待, 每一个数据分组都包含终点地址的信息,分组 交换机为每一个数据分组独立地寻找路径, 因此一份报文包含的不同分组可能沿着不同 的路径到达终点, 在网络的终点需要进行重新排序。
17





当端系统要发送一个报文时, 将报文拆成若干个带有序号和地址信息 的数据报,依次发给网络节点。 此后,各个数据报所走的路径就可能不 同了, 因为各个节点在随时根据网络的流量、 故障等情况选择路由。 由于各行其道,各数据报不能保证按顺 序到达目的节点,有些数据报甚至还可 能在途中丢失。 在整个数据报传送过程中,网络节点要 为每个数据报做路由选择。
一般终端 b a 终端Ⅰ 交换机 Ⅰ C CBA 终端Ⅱ A a 2 一般终端 2 1 终端Ⅲ 分组传输线路 交换机 Ⅱ 分组装拆设备 (PAD) 图7-3 分组交换基本工作原理 A a
b a
分组
b B 交换机 Ⅲ 1
分组多路通信 分组式终端 C 2 B A 1 计算机 终端Ⅴ 终端Ⅳ
7.2 分组交换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