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管理学

合集下载

《论语》中的管理哲学-文档资料

《论语》中的管理哲学-文档资料

《论语》中的管理哲学《论语》中有关“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思想的论述,是形成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习俗的基石,在中国广大企业员工当中有深厚的思想基础。

把儒家思想经过提炼和加工,运用到现代中国企业管理当中去,很容易引起企业员工的共鸣和支持。

因此,《论语》对现代企业管理具有积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论语》与企业使命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篇)孔子在回答子路执政以何为先的问题时,他提出执政当以正名为先。

那么,在现代企业管理当中,又以何为先呢?企业的使命是什么?这是现代西方企业经营管理理论中首先要求企业明确的问题。

一个企业最终发展的目标是什么?是否有利于人类和社会的健康和福利?这决定着企业长远发展的潜力、规模以及凝聚力。

例如中建五局的企业使命是“立德、立人、立业”,把立德看作是根本。

认为“无德之企夭,有德之企寿。

缺乏德的支撑,业是做不大、做不久的。

”把立人看作是基础,并努力营造“企业即人、企业为人、企业靠人”的人本氛围,增强员工在企业的成就感、成长感、归属感,从而实现强企与富民的共赢目标。

立业是结果。

一个以立德为根本、立人为基础的企业,必然于外得到社会的认可,于内赢得员工的忠诚,从而开创长青基业。

二、《论语》与领导艺术现代企业中的高层管理人员,特别是“一把手”,其个人的自身修养,办事风格等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企业领导者对此不可不慎察。

子帅以正。

孔子认为:“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篇)“正”,对于一个领导干部来说,应该是做人之根本,更是为官从政之根本,也是领导者威信之来源。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篇)孔子这几段话说得非常精辟,非常值得现代企业的管理者认真反思和检讨。

为什么同样的企业管理规章制度,有的企业应用起来井井有条,成效显著,而有的企业却无所适从?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管理者的表率作用不够,没有身体力行。

《论语》的管理学智慧

《论语》的管理学智慧

《论语》的管理学智慧作者:来源:《英才》2013年第01期分享主人公:方太集团董事长兼总裁茅忠群最值得读的书《论语》的管理学智慧《论语》饱含智慧。

若从企业管理角度讲,书中有一句话分量很重。

它不仅可以作为儒家管理思想的总纲领,更值得今天的企业领导者品读——“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句话大致意思是:用政令和刑法来管理百姓,人们会仅仅为了逃避惩罚而暂时忍着不去做坏事,却失去了廉耻之心。

一旦有机会他还会做坏事。

用道德和礼法来管理百姓,百姓会有种羞耻之心,也就会自然而然的加强自我约束,时刻提醒自己不去做违规、违法的事情。

前一种以“政”、“刑”管理百姓,只能管理那些能够发现或已经发现的问题,但管理上一旦有漏洞,仍不能阻止犯错;而后者则是强调建立自我约束的道德机制。

管理有两种方式,一是道德,二是制度。

我认为,这两者是完全统一的。

只依靠道德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只依靠制度又很可能走向了法家思想,一发而不可收。

把两者结合,运用较少的制度,加上较好的道德教育,两者不可偏废其一。

十年前,方太有一本《员工手册》,其实就是制度汇编。

其中一个部分叫“ABC类错误”,明确划分了员工经常出现的违规行为分别属于A、B、C中的哪类,三类错误分别对应不同的惩罚措施。

A类比较严重,通常是违纪辞退;B类会有相应的行政记大过处分;C类是最轻的,比如迟到、早退,往往是罚款。

而被罚款者交完罚款后就会觉得已经为错误买了单,错误就消失了。

更有些工资较高的员工会觉得罚一点儿无所谓,下次还会继续再犯。

在学习了《论语》中的这句话之后,我就想能不能先从这个方面试验一下,因为管理本质上就是一种试验。

我把C类错误的罚款都取消了。

当时有很多人担心:罚款还有那么多人违纪,不罚款是不是违纪情况会更多。

我的对策是:虽然取消了罚款,但辅之以教育的环节,即凡是C类错误的员工,主管要跟他谈几句话,可长可短,比较随意,作为一种警告,劝其改正。

论语中的管理之道

论语中的管理之道
总裁语录: 人才的竞争力——要有知识与技术的附加值
里仁之四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里仁之五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里仁之六
子曰: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三向 ——向前、向上、向全
为政之六
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为政之七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总裁语录:
创新人才的基本条件——守纪律重团结
为政之八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 余,则寡尤;多闻阙殆,慎行其余,则 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
为政之九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 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
学而之三
子曰:导千乘之国 敬事而信 节用爱人 使民以时
总裁语录: 经营理念——爱心信心决心 策 略——方向时机程度 主管工作执掌——发挥员工的能力
学而之四
子曰: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总裁语录: 主管工作执掌——自我检讨 错误的省思——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一再犯同样的 错误
学而之五
子曰: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
总裁语录: 座右铭——不为物欲,不为虚名 学习的方法——做比说重要
学而之六
子曰: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总裁语录 主管人员工作执掌之一——加强沟通建立共识 21世纪领导干部的基本素养之一——必须懂得与别人
论语中的管理之道
学而之一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总裁语录: 学习的方法—— 习比学有效 高皆主管最重要的事之一 ——选伙伴
学而之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 与朋友交而不信 传不习乎

论语中的管理

论语中的管理

论语中的管理
地推脑
22021.06.13 10:01:47字数 541阅读 123
在论语中并没有直接教我们具体的管理方法,而是通过几个故事告诉我们。

子路问政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

” 请
益。

曰:“无倦。


子路请教孔子如何进行管理,孔子说,躬身先行,也就是以身作则,然后让人们有事做,引导他们。

劳之,让他们有事做,事情也不能过于简单,需要有挑战性,面对有挑战性的工作,才会促发思考,寻找改善的方法,团队才能和谐。

无倦,不要有所懈怠,能过坚持始终,让人们忘我的工作,追求更好的目标和成果。

遵循人性
或问子产。

子曰:“惠人也。

”问子西。

曰:“彼哉!彼哉!”问管仲。

曰:“人也。

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子产在治理郑国井井有条,他严刑峻法,又把刑法铸在鼎上,是第一个把刑法公之于众的人。

他去世后,郑国老百姓都很伤心。

孔子评子产对人民有恩惠。

孔子曾说:“ 管仲之器小哉!”,然而,管仲功勋卓著,伯氏犯罪,齐桓公夺了他三百户的封邑,转而封给了管仲。

伯氏心服口服,没有怨恨管仲。

说明管仲的功勋大家都认可。

论语中很少讲具体的方式方法,就如何管理来说,孔子更多告诉弟子们的是方向上的指引或者说是战略上的引导。

顺势而为,根据具体的情况,依据人们的性格和述求才是具体的行为方针。

在管理上,领导者要以身作则,总是让人有事做,有努力追求的目标,这种目标是需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

从管理学角度读论语

从管理学角度读论语

从管理学角度读论语从管理学角度读《论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有益于现代管理的智慧和原则。

尽管《论语》是古代儒家经典,但其关于道德、伦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教诲对于现代管理学具有极高的指导价值。

以下是从管理学角度解读《论语》的几个方面:一、仁爱之道仁是儒家伦理的核心,是孔子管理思想的基础。

《论语》中,孔子强调“仁者爱人”,即管理者应具备仁爱之心,关心和关爱员工。

仁爱之道在现代管理中表现为以人为本,关注员工的需求、成长和发展。

管理者应尊重员工,关心他们的生活和福利,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从而提高组织绩效。

二、中庸之道中庸是儒家伦理的重要原则,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到“中庸”的概念。

中庸之道强调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保持平衡和稳定,避免走向极端。

在现代管理中,中庸之道可以帮助管理者在决策过程中保持冷静和客观,充分权衡各种因素,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

此外,中庸之道还体现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要求管理者在处理矛盾和冲突时,要保持公正和公平,遵循适度原则。

三、礼制管理礼是儒家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在《论语》中强调礼的作用,认为礼是社会秩序和谐稳定的基石。

在管理中,礼制管理表现为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规范组织行为,保持组织秩序。

礼制管理要求管理者尊重传统和规范,注重礼仪和仪式,营造良好的组织文化氛围。

同时,礼制管理还强调领导者的示范作用,要求领导者以身作则,带头遵守规章制度。

四、德治思想德治是儒家伦理的重要理念,孔子在《论语》中强调“以德治国”,认为国家的治理需要依靠道德的力量。

在现代管理中,德治思想表现为强调道德领导,要求管理者具备高尚的品德,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

德治思想还体现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求组织注重培养员工的道德素养,形成积极向上的组织氛围。

五、人际交往在《论语》中,孔子教导人们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等。

这些教诲对于现代管理者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具有很大的启示。

《论语》中的管理

《论语》中的管理

感受《论语》中得管理《论语》就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们思想与言行得书,其中得思想便就是中国管理思想得源头。

我们知道,《论语》就是中国哲学得颠峰之作,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誉,其中得管理哲学与方法才就是其精髓。

并且这种管理哲学就是基于对人得研究与影响得,也就就是说,《论语》所显示得管理哲学正就是适合《论语》所塑造得人群得。

一个深受《论语》思想影响得民族,必然适应《论语》所推行得管理哲学。

《论语》中得管理思想历来为众多政治家所运用,尤其就是自西汉儒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以《论语》为核心得儒学便始终占据着政治管理得中心地位。

然而,历来《论语》中得管理学都就是被用来治天下了,并没有被企业界所广泛研究与利用。

但就是我相信在当下得企业管理之中,《论语》管理思想同样具备不可替代得价值。

也许我们做不到赵普所说得“半部《论语》治天下”,但我们肯定能够从《论语》中寻找到适合当下企业管理得思想。

大略地说,《论语》就是一部政治管理哲学著作。

不过,《论语》得政治管理核心理念就是以德治为内涵得人治思想,并且对于在位者、从政者与立志从政者都从个人修为上提出具体得要求,所以从表面上瞧,《论语》更多得内容像就是为人处世得道理与规范。

而正就是这些治国得道理、从政得原则与为人得规范为现代企业管理带来极大参考价值。

《论语》末章《尧曰》,明确提出治国得方法、途径与心态。

方法基本就是采用带有法家思想得制度来约束人,途径则就是纯粹仁儒思想得爱护人,而所谓“宽、信、敏、公”则就是对执政者心态上得要求。

三个方面无不就是关乎一个“人”字;至于从政得原则,即所谓“尊五美,屏四恶”,也都就是就人得好得品质与坏得行为而言;最后一章讲个人修为得目标时,很明确地说就是“知命”、“知礼”与“知言”,更就是直接就是解决得人得事了。

而最后一句“不知言,无以知人也”更加直接地回归到“知人”得本源上来。

为何“知人”就是本源问题?我们可以回到《论语》开篇得《学而》第一章来。

从管理学角度读论语

从管理学角度读论语

从管理学角度读论语《论语》作为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著作,包含了丰富的管理学智慧,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领导力、组织管理、人际关系、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理念,对于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本文中,将从管理学角度对《论语》进行阐释,探讨其在当代管理实践中的借鉴价值。

《论语》中提到了许多有关领导力和管理的智慧。

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为政以德”的理念。

孔子在《论语》中强调,一个领导者应该以德行来约束自己,以身作则,使得下属能够向其学习。

这一理念强调了领导者的榜样作用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这一理念在当代管理学中也被广泛应用。

现代企业中的领导者也应该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榜样力量,从而赢得员工的尊重和信任,形成良好的领导影响力。

《论语》中还提到了“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理念,这一理念表明领导者应该注重公平和公正,合理地分配资源和权力,避免组织内部的不平等现象,从而保持组织内部稳定和凝聚力。

《论语》中的诸多观点也对组织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例如其中提到了“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一理念强调了学习和借鉴他人经验的重要性。

在现代组织中,知识共享和学习型组织的理念也正是源自这一思想。

《论语》中还提到了“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一理念表明了与人共事、与人合作的重要性,组织管理的关键在于协作和团队精神,这一理念对于当代企业的组织建设同样有着重要的启示。

《论语》中还提到了“道不同,不相为谋”,这一理念强调了组织中要有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否则就难以进行有效的协作和合作。

这一理念对于组织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建设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从《论语》中我们也可以学到一些关于人际关系和团队管理方面的智慧。

例如其中提到了“择天下之善者而从之,其余而弗与交,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一理念强调了选择合适的团队成员和伙伴的重要性,以及与之共同成长的意义。

在当代企业中,高效的团队合作和优秀的伙伴关系也是组织成功的重要保障。

《论语》中还提到了“不患寡而患不均”,这一理念对于团队内部的人际关系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团队领导者应该注重平等和公正,打造和谐稳定的团队氛围。

《论语》中的管理

《论语》中的管理

《论语》中的管理《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们思想和言行的书,其中的思想便是中国管理思想的源头。

我们知道,《论语》是中国哲学的颠峰之作,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誉,其中的管理哲学和方法才是其精髓。

并且这种管理哲学是基于对人的研究和影响的,也就是说,《论语》所显示的管理哲学正是适合《论语》所塑造的人群的。

一个深受《论语》思想影响的民族,必然适应《论语》所推行的管理哲学。

《论语》中的管理思想历来为众多政治家所运用,尤其是自西汉儒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以《论语》为核心的儒学便始终占据着政治管理的中心地位。

然而,历来《论语》中的管理学都是被用来治天下了,并没有被企业界所广泛研究和利用。

但是我相信在当下的企业管理之中,《论语》管理思想同样具备不可替代的价值。

也许我们做不到赵普所说的“半部《论语》治天下”,但我们肯定能够从《论语》中寻找到适合当下企业管理的思想。

大略地说,《论语》是一部政治管理哲学著作。

不过,《论语》的政治管理核心理念是以德治为内涵的人治思想,并且对于在位者、从政者和立志从政者都从个人修为上提出具体的要求,所以从表面上看,《论语》更多的内容像是为人处世的道理和规范。

而正是这些治国的道理、从政的原则和为人的规范为现代企业管理带来极大参考价值。

《论语》的最后一章姚岳明确提出了治国的方法、途径和思路。

所谓“仁”与“仁”的方法,是儒家采用“仁”与“仁”思想进行治理的基本途径。

这三个方面都是关于一个“人”;在政治原则上,所谓“尊五美、庇四恶”,也是指人的良好品质和不良行为;当最后一章谈到个人修养的目标时,很明显,它是“认识生活”、“认识礼仪”和“认识话语”,它直接解决了人的问题。

最后一句“我不知道该说什么,没有办法认识人”更直接地回到了“认识人”的起源。

为何“知人”是本源问题?我们可以回到《论语》开篇的《学而》第一章来。

“学而时习之”,是讲自身所学能够运用于社会的发展,是最高形式的利用;“有朋自远方来”,是自身所学能够得到世人的认可并使其受到教化影响;最不理想的是“人不知”,世人不理解,那么也可退而修为自身。

论语中企业管理的句子

论语中企业管理的句子

论语中企业管理的句子
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团队中要有学习的心态,不断汲取他人的智慧和经验。

2.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提醒我们要注重真诚和道德,不可只追求表面上的形式和表象。

3.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不断学习和实践,只有不断积累经验才能不断提高。

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善于总结经验,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成为一个好的领导者和管理者。

5.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善于交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在企业管理中获得更好的效果。

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注重人际沟通和理解,才能更好地进行企业管理。

7.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有自律和自我反省的精神,不要轻易责怪他人,才能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8.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注重道德和使命,不要只追求眼前的利益,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领导者。

- 1 -。

从《论语》中汲取教育管理的智慧

从《论语》中汲取教育管理的智慧

从《论语》中汲取教育管理的智慧《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对于教育管理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智慧。

下面从三个方面总结《论语》中的教育管理智慧。

一、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论语》中强调了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提出了“君子不器”、“君子务本”等观点。

在教育管理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实际能力,使他们成为既有德行又有才干的优秀人才。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品德修养。

孔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个人的修养和道德行为是建立家庭和社会的基础。

在教育管理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专业知识。

孔子强调“学而优则仕”,提出了“君子务本”的观点。

在教育管理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立足本专业,注重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使他们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师生关系和教育方法《论语》中强调了师生关系的重要性,讲述了孔子与他的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教育方法。

在教育管理中,我们应该注重师生关系的建立和教育方法的改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体验。

我们要注重师生关系的平等和尊重。

孔子在与学生交流时表现出平等、尊重和关怀,与学生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

在教育管理中,我们要与学生平等交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价值观,倾听他们的声音和需求,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

我们要改进教育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提倡“教学相长”,他通过启发式教学和对话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兴趣。

在教育管理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改变传统的死记硬背教学方式,通过启发式问题导向教学和实践性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学习热情。

三、注重教育的实践和成长《论语》中强调了教育的实践和成长的过程,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观点。

从《论语》中汲取教育管理的智慧

从《论语》中汲取教育管理的智慧

从《论语》中汲取教育管理的智慧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杰出的教育家和教育理论家之一。

其著作《论语》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家经典之一,被誉为“儒家经典之首”。

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许多对教育管理有着重要意义的思想和观点。

以下是从《论语》中汲取的教育管理的智慧:1. 以德育人孔子强调“教无常师”,意思是说教育教学不仅要依赖于学校、教师,更应该以德育人。

在教育管理中,不仅要注重传授知识技能,更要注重灌输道德和品德,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2. 个性化教学孔子曾经说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意思是说在教育管理中要允许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且倡导从学生的个性出发,针对个别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不要仅仅固守老师的教育思路,否则会使学生失去发展潜力。

3. 在管理中体现尊重孔子认为“君子不重则不威”,在教育管理中,也要体现出尊重学生和教师的态度和做法。

只有在学生和教师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和尊重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过程的发展和稳定。

4. 注重思维素质孔子所强调的思考和判断能力是很重要的,不但能培养学习的态度,更能提高自己的思考和分析能力,也更能找到不同的解决方案,更容易学习和掌握新知识。

5. 重视实践中学孔子提出了“学以致用”的哲学原则,也就是说我们要在实践中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在教育管理中,我们要注重校外实践和实习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了解理论和实践的关联性,培养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论语》带给我们的教育管理智慧告诉我们要注重思考和问责、尊重个性和能力特长、以德育心灵,注重知行合一和实践,要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掌握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能力,同时也要走好教育管理改变未来的道路。

浅谈如何从《论语》中汲取管理班级的智慧

浅谈如何从《论语》中汲取管理班级的智慧

浅谈如何从《论语》中汲取管理班级的智慧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论语》主要阐述了儒家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的智慧照耀千年,作为高中班主任,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发现《论语》中的精髓用于班级管理,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求学思想指导学生治学,学无止境。

《论语》中关于求学的经典名句数不胜数,这里只列举三句。

一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说的是求学的态度。

我们要教导学生,要有求真知的恒心。

学习,做学问,不能浅尝辄止,要学通学透。

这在现在考试形式越来越多样化的今天也有现实意义。

只有把基础知识真正掌握,才能面对千变万化的题型和错综复杂的综合考察。

二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说的是求学的策略。

学和思必须相互配合好,缺一不可。

死读书不易坚持,读死书也难成功。

把握好求学的方式方法至关重要,我们要教导学生,不同学科要掌握不同方法,学习没有一通百通的诀窍,也没有一法万灵的秘籍。

我们必须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提高。

三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说的求学的境界。

求学的最高境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就感,最终以学习为乐趣。

这样的学习,怎么会不成功呢。

我们教导学生以学习为乐趣并不是空洞的说教,必须结合学生个人的特点。

因材施教也是孔夫子的看家本领。

在班级管理中,我们要有一双慧眼,一张巧口,一对铁脚。

慧眼识人,发现学生各自的特点。

巧舌如簧,主动引导学生积极向学。

铁脚不停,多走进学生中去才能被学生接纳。

二、品德思想指导学生为人,谦谦君子。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

教授知识是首位,育人同样重要。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品德教育是一点都不可松懈。

没有好的品德支撑,短暂的成绩提升也是空中楼阁、镜花水月。

《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圭臬,可以汲取的育人智慧更是精炼实用。

一方面,我们要教导学生立志。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说的就是读书的人不可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重任在身而路程遥远。

古语管理制度名言

古语管理制度名言

古语管理制度名言在古代,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就已经被人们所认识到,并且在那个时代也产生了许多有关管理制度的名言。

这些古语虽然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域中产生,但都具有普遍的道理和价值。

让我们来看一看古代的一些有关管理制度的名言,它们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和警示。

1.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这是孔子的《论语》中的一句名言。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德高望重的人才有资格担任管理者的职位。

他们可以发挥他们的仁慈和智慧,对待手下的人,不管对他们是好还是坏,都能以仁义的态度来对待。

2.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后汉书》这句话告诉我们,细节决定成败。

一个管理制度的执行和落实,如果不能做到细致入微,那就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管理制度的执行中,一定要注重细节,时刻关注一切细微之处,方能真正做到“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3.聘不肖者乱上庭,墨与之属国。

——《左传》这句话意思是说,聘用不贤的人就会使国家陷入混乱,而用贤的人就会使国家安定有序。

这句话给我们以一个很好的启示,就是一个良好的管理制度必须能够聘请到真正贤能的人才,才能保证制度的实施和执行。

4.知人善任,领导才能。

——《孟子》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领导者必须善用材能,善于知人善任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领导者。

如果领导者不懂得善用材能,那么管理制度也就无法得到有效的执行。

这句话给我们以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就是一个管理制度的执行者必须善用人才,才能使这个制度得以完善。

5.不可教人,不可为师。

——《论语》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一个领导者也就意味着做一个教师,要有能力教育自己的员工,才能使这个管理制度完全得到执行。

一个没有教育能力的领导者,也就意味着这个管理制度无法得到执行。

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和思考是领导者在管理制度中必须具备的素质。

如果一个领导者不思考,那么就无法对管理制度进行深入的理解,也就无法对其进行完善和改善。

7.生无所以立,死无所以息,务于无事。

从管理学角度读论语

从管理学角度读论语

从管理学角度读论语从管理学角度来读论语,可以从领导力、组织管理和人际关系等方面来理解论语中的智慧。

在论语中,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对于领导力、管理理念以及领导与成员之间的关系都有着独特的见解和经验。

我们可以通过论语来探讨领导者应该具备的素质、组织管理的方法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能够带来团队的成功等问题。

论语中对领导力的探讨主要体现在论语中对君子的要求和领导者的素质。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仁、义、礼、智、信等品质,这些品质在当今的管理学中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仁慈、正义、诚信,这些都是构建领导者形象的重要元素。

一个好的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带领团队走向成功。

论语中也谈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句话强调了领导者应具备的决策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和勇气等品质。

论语中对于组织管理也有着独特的见解。

在《论语·述而》中,孔子强调了“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句话为我们提供了关于组织管理的重要启示。

在管理学中,我们强调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文化,孔子的观点与之不谋而合。

孔子还强调“务本”,这也是现代组织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意味着组织要从根本上找到自己的优势和特点,才能够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孔子还提出了“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表明了管理者要善于了解员工、关心员工的情感和需求,才能够更好地管理好一个团队。

人际关系在管理学中也被视为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论语中,孔子对待学生和同事都以礼待人,强调了相互之间的尊重、沟通和关怀。

这种思想在现代管理学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比如人际关系管理、情商管理等,都强调了员工之间的相互尊重和沟通交流的重要性。

论语对于人际关系的阐述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借鉴。

论语在管理学角度上的可读性主要体现在对领导力、组织管理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探讨。

通过论语,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到领导者应该具备的品质和素养,组织管理的方法和学问,以及团队中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智慧。

这些都为现代管理学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借鉴,对我们更好地领导和管理一个团队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从管理学角度读论语

从管理学角度读论语

从管理学角度读论语《论语》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不仅在哲学、道德方面有着深刻的思考,也蕴含着许多管理学的智慧。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读《论语》,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许多关于领导力、组织管理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启示。

本文将从管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论语》中的管理智慧,希望能够为读者带来一些新的思考和启发。

从《论语》中我们可以学到的第一点管理智慧是关于领导力的。

在《论语》中,孔子曾经说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卫灵公》)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一个领导者,首先要以德行来治理,就像北辰一样,稳稳地居于天空之上,其他众星都围绕着它转动。

这句话告诉我们,领导者应该以德为先,用自己的品德魅力来感染和影响身边的人,才能真正做到领导者的威慑力和感召力。

孔子还说过:“观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颜渊》)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一个领导者,不仅要善于观察和了解他人的内心需求,还需要善于引导他们找到内心的安宁和满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使人“廋哉”。

从《论语》中我们还可以学到一些关于组织管理的智慧。

孔子曾经说过:“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论语·述而》)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一个管理者,不能仅仅根据外表来评判一个人的才能和价值,而是应该全面地了解他的才华和潜力。

孔子还说过:“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论语·为政》)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当上级的智慧和决策与下属的愚昧和抵触不移,组织才能运转良好,达到良好的管理效果。

从《论语》中我们还可以学到一些关于人际关系的智慧。

孔子曾经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处世要谨慎,不要去做自己不愿意被做的事情,也不要去对他人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孔子还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述而》)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君子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会尊重别人的独立性,不强求别人与自己一样,而小人则只懂得追随他人的步伐,导致人际关系的不和谐。

论语中关于管理的名言及管理实践

论语中关于管理的名言及管理实践

论语中关于管理的名言及管理实践管理是一门重要而复杂的艺术,对于任何组织来说都至关重要。

在《论语》这本充满智慧的经典著作中,我们可以找到关于管理的名言和管理实践的宝贵经验。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与管理相关的名言,并结合实际管理实践进行分析和应用。

首先,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提到:“管理人不用赏,饰者不用利。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管理中,不能仅仅依靠物质的奖赏和利益来激励员工,更重要的是要注重精神上的奖赏和激励。

只有真正理解并关心员工的需求,才能够实现良好的管理效果。

在现实管理中,我们可以通过提供发展机会、关注员工的成长和福利等方式来实现这一理念,从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其次,曾子在《论语·为政》中说:“君子以管理人为观,乐其心,知其意,尽其力。

”这句话强调了管理者与员工的关系。

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应该善于观察员工,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和意愿,并且能够调动他们最大的能量和潜力。

在管理实践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成功的管理者通过与员工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了解员工的兴趣和擅长领域,并为他们提供相应的资源和支持,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动力。

再次,孟子在《论语·滕文公》中提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句话强调了管理者在管理中的角色和责任。

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应该注重培养员工的自律能力和自主性,给予员工相应的权力和自由度,让他们在工作中有施展才华的机会。

在管理实践中,我们应该鼓励员工参与决策,让他们参与到问题的解决和团队的决策中来,从而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

最后,曾子在《论语·述而》中说:“齐民,使之有礼。

”这句话强调了管理者在管理中注重文化建设和团队氛围的重要性。

一个良好的团队应该有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注重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和信任。

在管理实践中,我们应该鼓励员工相互尊重,提倡团队伙伴关系,在团队中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并通过不断培养员工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来提升团队整体的绩效和品牌形象。

从《论语》中汲取教育管理的智慧

从《论语》中汲取教育管理的智慧

从《论语》中汲取教育管理的智慧《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著作,其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涵盖了许多方面的智慧和教育管理的理念。

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许多关于教育和管理的观点,这些观点不仅对古代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当今教育管理工作者具有启发和借鉴的意义。

下面我们就来从《论语》中汲取教育管理的智慧。

孔子提出了“教无类”、“因材施教”的观点。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强调了很重要的教育观念,就是要因材施教,因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而定教育内容和方式。

孔子主张教育应该“因材施教”,不应该一刀切地对所有学生采取相同的教育方式。

因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都不同,所以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孔子还提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的教育理念。

这种观点突出了实践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学生应该多向他人学习,不要以自己为中心,而要虚心向别人学习。

学生要注重实践,只有实践才能使所学的知识变为自己的能力和素养。

在教育管理中,我们也应该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孔子还提出了“敬老尊贤”、“不患寡而患不均”等道德观念。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和人格品质是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

在教育管理中,我们也应该注重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要让学生懂得敬老尊贤,尊重他人,做一个有道德、有良知的人。

孔子还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的思想,认为这是一个完善的人格要素。

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要让学生懂得义、知道礼,让他们懂得尊敬他人,懂得尊重规矩。

我们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智慧,让他们成为有智慧、有信用的人。

《论语》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管理的智慧,这些观念对于今天的教育管理工作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为教育管理工作者,我们要认真学习和领会《论语》中的教育管理理念,将其融入到我们的教育管理实践中去,提高自己的素养和能力,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论语》中的管理学

《论语》中的管理学

《论语》中的管理学以德报怨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三年前我在一篇文章《囚徒困境与仁者无敌》中,曾介绍RobertAlexlrod《合作的进化》一书,在重复的囚徒困境博弈中收益最大化的一报还一报战略的四大特征:善良(不首先背叛),宽容(如果对方背叛,只惩罚对方一次),不嫉妒(每次博弈不比对方多),但也公正(以合作回报对方的合作,以背叛回报对方上次的背叛)。

用孔子的话说,这个一报还一报战略应该是以直报怨吧。

以德报怨属宗教性私德、高调道德,目的在于律己;以直报怨作为社会性公德、底线道德,用于律人,两者其实是可以并行不悖的。

蒙牛乳业的创业人牛根生,当年创业的过程九死一生,大多数困难还是竞争对手人为制造出来的,因此在采取什么竞争哲学这个问题上,牛根生应该是很有发言权的。

他在阐述“小胜凭智,大胜靠德”的座右铭时,讲了一段非常精彩的话:“其实就是‘与自己较劲’!发生任何问题,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因为改变自己容易,改变别人难。

假使矛盾双方的责任各占50%,那么,你先从改变自己开始。

当你主动改变后,你会发现,对方也会跟着改变,而且这种改变不是同比例的,往往你改变10%后,他会改变30%,真所谓‘你敬他一尺,他敬你一丈’。

”牛根生这个说法,其实是对以直报怨乃至以德报怨战略的最好注解。

从吾所好《论语》中有关人生信念、价值观的叙述,有一种令人着迷的沉静与安详。

例如,关于原则与利益之间的选择,《论语·述而》中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孔子说,有很多情况下,富而可求,利益与原则并不一定就是对立的。

而在利益与原则发生直接对立的时候,孔夫子的建议是安贫乐道:“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

”当矛盾激化,选择的对象不是一般的富贵,而是生命的时候,孔夫子平和地指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原则与利益出现矛盾的时候,选择原则,这一点儒家和世界上大多数宗教的教诲是一样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的管理学
[作者:夏淳来源:日本新华侨报网点击数:366 更新时间:2010-5-4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众所周知的《论语》开篇文字,文字之浅显在《论语》中也不多见,尤其前两句广为传诵。

然而,这段语意浅近的文字却道出了一个经理人面对不同境遇所应该持有的心态。

从字面上看,孔子首先说:“学到了经营管理的专业知识又时常得到实践,不是很愉快吗?”诚然,一个经理人,满腹才能而且能够得到企业任用,得到施展发挥的机会,自然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情——这是一种际遇;接着,孔子又说出另一种情况,就是即便没有被任用,而能够“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来和我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因为,至少这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自身的潜在价值;第三种情况就是“人不知”,即“我的才能不被别人认可或了解”,那么,孔子说也要做到“不怨恨”,要继续保持自信。

这段话不仅说明了一个经理人在不同境遇下应该保持的良好心态,我们还可以看到作为一个经理人,必须始终把“学习”作为一个首要的目标。

在不被人们了解的时候,不怨天尤人,而仍要学习;在被任用之前,要多接触社会,多接触同行、专家,把学习和交流作为乐趣;“学而时习之”当然是策划人的理想追求了,同时也说明了“学”的重要性:被任用的前提是“学”,“学”的目的是被任用。

——在普遍追求实际利益的今天,能够像这样把学习放在首要位置并时刻学习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曾经有许多年轻学生问我怎么提高管理技能和经营知识,我一般都要建议他先放下好高务远的想法,去企业打工,在接触企业实际的情况下,有所感悟。

这其实也是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实践不是学习的唯一渠道,但如果缺乏实践的学习,将没有任何意义;同时,也只有在实践中才可能知道自己到底应该先学什么、怎么去学——这就是我常说的“以用促学、学以致用”。

当然,孔子讲这句话的时候大概是在他40岁之后,那时候他已经感觉到自己的学说缺乏实际的政治环境,政治抱负得不到实现的好机会,“人不知,而不愠”也有自我开脱的意思,这可不是一个职业经理人愿意看到的情况啊!
《论语》开篇,没有讲述什么人生大道理,而是开门见山讲做人的心态,不知是《论语》编纂者的良苦用心,还是仅仅是巧合。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有子是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30多岁。

据说和孔子长得很相似,所以在孔子去世后,有弟子提出让有子做“掌门”。

其实,与其说两个人模样相似,倒不如说有子的思想更接近孔子,尤其在对待“孝弟”的态度上。

这段话里,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司,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进一步说,不冒犯上司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所以推论“孝弟”是为人之本。

中国古代社会讲究孝道对社会稳定肯定有好处,因为本来就是“家天下”嘛,统治阶层肯定喜欢这样的主张。

从政治角度看,这自然是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但从人文角度来说,孝顺自然是美德——把孝顺作为一种文化而在整个社会推广并得到认同,大概也只有中国做得最到位。

我们不去评判政治家的想法,单从有子这一思想里,我们可以看到企业管理的一些方法和启示。

首先,企业管理的触角要伸向企业基层,从每个职员、每个部门抓起,所谓“管理无小事”,不要怕事情烦琐,也不要迷信一招一势能够奏效。

有子的看法是,社会基本组成单位是家庭,如果家庭稳定,社会基础就稳定;社会基础稳定,整个社会才和谐。

企业也是这样,
假如企业每个部门都做得好,每个部门里的职员都做得好,那企业不是好管理了吗?
第二,是说企业管理要抓根本问题,根本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所以企业管理者应该“务本”。

这里所说的“本”,就是企业的基础管理。

现在很多企业讲究一把手亲自抓销售,或者亲自抓技术,显示一下企业对某项具体工作的重视,或者作为特殊时期的特殊手段是完全可以的,但这些工作毕竟的副总要做的事情,一把手还是要回到自己的岗位上来,做企业最根本、最基础的管理。

第三,企业管理的手段中,制度固然重要,但思想培养尤其起着决定性作用。

这和西方管理学略有不同。

中国古代也一直有“法制”和“德制”的争论,在中国现代企业里,这两者都要兼顾。

我们可以把企业的“德制”叫做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的核心其实还是思想、理念,还是企业价值观和个人价值观的统一。

价值观形成后,才达到企业管理的理想状态。

我很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句话而震撼:根本问题解决了,企业自然会走上正轨,而管理者的任务就仅仅在于“务本”,即致力于研究和解决企业的根本性问题。

本文来源于孔子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