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论语〉十二章(第2课时)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

合集下载

第5课《论语》十二章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5课《论语》十二章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知:同“智”。
译文:孔子说:“聪明的人不会迷惑,仁德的人不会有仇,勇敢的人不 会畏惧。”
文本探析
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译文:第九章运用了距离论证的方法,阐明了智 仁 勇成就完美人格。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就完美人格修养,智仁勇缺一不可,有智慧的人能 将事情看的明白,所以不会迷惑,仁者存公新,所以不会患得患失,有 勇气的人不畏惧困难,见义勇为。
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闻道:得知真相
译文: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相,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 遗憾。”
文本研读
如何理解“朝闻道,夕死可矣”中的“道”?
这里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事理”,而是特指儒家 的“仁义之道”。从对待“道”的态度出发,讲明懂得了仁义 的道理,就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 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知人论世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去世后,其 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 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 家经典。 孔子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 ”,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 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知人论世
孔子的一生大概分为五个部分: 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 30—50岁,欲仕不能。 50—55岁,在鲁从政。 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65—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论语》(lún yǔ),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 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 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 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作品多为语录,但 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 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 中展示人物形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课件(共50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课件(共50张PPT)

研读文本 字字落实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1慎于言,就有 道而2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食:动词,吃饭 安:安逸 敏:勤勉 而1:表并列
就:接近、靠近。 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而2:表顺承 正:匡正,端正 已:通“矣”,相当于“了”。
译文: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要 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义(谊)者, 人所宜也。段玉裁注《说文·言部》曰:‘谊、义,古今字,周时作谊,汉时作义,皆今之仁义字也。’ 义有君子义与小人义,君子义大我,小人义小我。大我,为大众、为社会也;小我,撮伙偏党也,今所谓 ‘哥们义气’是也。”(陈志岁《载敬堂集·民说》)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 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 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内涵主要 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 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此外,还有信、恕、忠、孝、悌等。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第一条在物质条件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 重在排除干扰
好 敏于事而慎于言 学
第二条是在言行上做事敏捷、说话谨慎 重在实践锻炼
就有道而正焉
第三条是不断向有道德的榜样人物学习 ,及时匡正自身的行为

5.1《论语》十二章 课件课件(共2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5.1《论语》十二章 课件课件(共2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学习活动一:诵读吟咏,疏通理解文意
7.第七章中的“重”和“远”如何理解? 8.第八章中的“止”和“进”如何理解? 9.第九章中的“仁者不忧”如何理解? 10.第十章中的“克己”和“复礼”有何联系? 11.第十一章中的“恕”是否理解为“宽恕”? 12.第十二章中孔子为何要提出学《诗经》?
学习活动一:诵读吟咏,疏通理解文意
学习活动一:诵读吟咏,疏通理解文意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 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 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 “不学《诗》,无以言。”(《季氏》)
学习活动二:分类概括,厘清概念观点
(一)“好学”的表现:
第三章: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 (《里仁》) 第一章:子日:“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第四章:子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
第六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君子的品格
▪ (1)首先君子要“好学”; ▪ (2)其次君子要重“义”; ▪ (3)最后君子要注重内在的修养,也要
注重外在的礼节,做到“文质彬彬”。
学习活动二:分类概括,厘清概念观点
公》) 第二章: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第九章: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第七章: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仁”的内涵
▪ (1)仁的内涵“克己复礼”“推己及人”; ▪ (2)仁的具体表现为“礼”“乐”; ▪ (3)仁的重要意义为“不忧”; ▪ (4)贯彻践行仁“任重而道远”。

5.1《论语》十二章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

5.1《论语》十二章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

研读第十一章
•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毕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 解释标注的词语并翻译句子 • ①一言:一个字 • ②其:大概,表示估计、估计。 • ③于:介词,可以翻译成“给”
• 释义:有什么话是可以毕生奉行的吗?”孔子(就回答)说:“那就应该 是“恕”了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 解释标注的词语并翻译句子
• 释义: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束缚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 一旦你做到了克已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赞你是仁人。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难 道要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克已复礼的细则。”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堪, 不合于礼的不听,不合于礼的不说,不合于礼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 颖,请允许我实践这些话。
1.【文学素养】 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2.【知识素养】 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背诵课
文。 3.【思想素养】 提升思想品德修养水平,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为 人处世的思想修养。
文学素养
走近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 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首创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 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幼年丧父,大约30岁时开始从事 私人讲学。曾出任鲁国中都宰,后升任司空、大司寇。50多岁离开 鲁国,带领弟子周游列国。68岁回到鲁国。晚年致力于教育和对古 代文献的整理,相传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 易》,撰《春秋》。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 子的言行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 典。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5.1 《论语》十二章(第2课时)教学课件(共2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5.1 《论语》十二章(第2课时)教学课件(共2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以对话的形式,层层深入,
说出合“礼”的具体做法。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 仁。一旦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赞你是仁人。要做到仁靠的 是自己,难道要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克己复礼的细则。”孔子 说:“不合于礼的不堪,不合于礼的不听,不合于礼的不说,不合于礼 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颖,愿意实践这些话。
研读文本
思考4:孔子认为要如何实践“仁”?
其关键是克己复礼。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从这个层面上来说, “仁”是“礼”的内化和自觉。克己复礼,克己对内(内圣),复礼对外(外 王),这是儒家的最高理想,也是孔子的毕生追求。
排比
克己复礼
具体条目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运用排比,点明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内心向仁,行动合礼。
以为:把…作为。
已:停止
说理特点: 运用双重否定和反问句的形式,增强语气。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担当的责任重 大,而且路程遥远。把仁作为自己担当的责任,不是也很重大吗?到死才 停止,不也很遥远吗? ”
研读文本
思考1:曾子怎么看待“仁”?
从精神状态的角度出发,点明读书人应该具备 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 受重任,才能够不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 的理想。而“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 实现仁道是漫长而艰巨的。作为一个有理想、有 抱负的人,应当勇于担当时代的重任,坚毅刚强, 戮力奋斗。
子贡问道:“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去实践它吗?”孔子说:“大概就是 ‘恕’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到别人身上。
研读文本 说理特点: 运用反问和铺陈的手法,详细而全面,语气更强。

【公开课实用课件】《论语》十二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公开课实用课件】《论语》十二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
孔子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微博/朋友圈/微信说说 始祖”
1.每条都未超过140字; 2.言简意赅、寓意深刻; 3.较为碎片化,多为孔子晒心情、交流哲理; 4.孔子有3000多粉丝,其中72人为加V认证的; 5.孔子微博里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
《 论 语 》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 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体。 现通行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
正音: 自省 xĭng 如乐何 yuè 文质彬彬 bīn 譬pì如 未成一篑 kuì 八佾 yì
文本整合,十二章可以 合并为哪些主题?
合并同类项
重构逻辑
《毛诗序》选段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 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 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诗,是人表现志向所在的,在心里就是志向,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 诗。情感在心里被触动必然就会表达为语言,语言不足以表达,就 会吁嗟叹息,吁嗟叹息不足以表达,就会长声歌咏,长声歌咏不足 以表达,就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
志之所至, 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 乐亦至焉。 乐之所至, 哀亦至焉。哀乐相生。……
(《礼记·孔子闲居》)
诗用:事父事君,以治国 诗识:鸟兽草木以致知
小结
《毛诗》序云:“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经:常道,用作动词,意为使归于正道。
☆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宪问》)
以学求仁
整合提炼,理解“好学”的内涵。

《论语十二章》(教学课件)--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

《论语十二章》(教学课件)--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

第十一章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一言:一个字。言,字。恕:用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译文】子贡问道:“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赏析】君子应有仁德之心,表现在待人接物上,最重要的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一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 就:靠近。 有道:指有道德的人。正:匡正,端正。译文: 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的人向他学习去端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文质彬彬(bīn):文质配合适当。【译文】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第十章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译文】颜渊向孔子请教怎么做到仁,孔子说:“能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希望指点一些具体做法。”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去看,不合乎礼的不去听,不合乎礼的不去说,不合乎礼的不去做。”颜渊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也要努力做到这些话。”
实现“仁道”的路途是那样的艰难遥远,对个人来说,当然不可能于生前完成这一重任,只有到死后才会停下来。 曾子的这番话,表达了士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那种坚定信心和决绝勇气。 将曾子之语作为人生的座右铭,我们在为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也会从中获得勇气和力量。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 课件 (44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 课件 (44张PPT)

(九)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注释] 知:同“智”。 [译文] 孔子说:“聪明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 惧。”
(十)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 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 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注释] 目:条目、细则。事:实践、从事。
(十二)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 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 [注释] 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夫:那。 兴:激发人的感情。
观: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群: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怨:讽刺时政。
迩:近。
(十二)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 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
(六)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注释] 质:质朴、朴实。文:华美、文采。 野:粗野、鄙俗。史:虚饰、浮夸。
(六)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译文] 孔子说:“朴实超过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超过朴实,又未免 虚浮。文质兼备,配合适当,这才是个君子。” [解析] 质是内在,文是外在,两者要协调。
(八)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 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注释] 篑:盛土的竹筐。 [译文] 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停下来,是我 自己停下来的。又好比又好比填平洼地,刚刚倒下一筐土,如果 决心努力前进,还是要自己坚持啊。”
(九)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注释] 知:同“智”。 [译文] 孔子说:“聪明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 惧。”

5.1《论语十二章》(第二课时)高二语文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5.1《论语十二章》(第二课时)高二语文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 进,吾往也。”《子罕》
“好学”贵在坚持有恒的学习精神
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第十二章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 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 【译文】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诗呢?诗可以激发人 的感情,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讽刺时政。近可以侍奉父 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 名称。”
·孔子思想·
孔子思想核心: “仁” “礼”
以经解经 观点评价 影响价值
关于学习
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第一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
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
就:靠近。
有道:指有道德的人。正:匡正,端正。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
了解孔子思想
③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 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④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 有余力,则以学文。” 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 ⑤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 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⑥在品德方面,他主张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安贫乐道,仁 以为已任,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等。
• 如何实践仁
约束自我,使
言行归复于先 王之礼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一旦 称赞,赞许

《论语》十二章 - 第二课时课件(共19张PPT)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

《论语》十二章 - 第二课时课件(共19张PPT)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

以提升审美能力。
情古 境典 任文务学
怀风檐琉流琴把素风眉纸千
活动需海要外办孔一子期学以院《计念忘川 论划动烛火语以》“下花灯 为传璃月下主统题文星泯灭的化音何处宣”传为盏笑谈栏主衣映湖。题经办声掠过过一眼低垂初场步“伞朦胧删读选书古回首 ,会我”。 班选了这十二章作为夜 栏似目素熟 材冰向海光外寄汉语世爱中好者指宣传微 。间 杏 【版【版活活块 块动 动, ,一 二你 你】 】觉 觉围 得 围 得绕怎绕怎“么“么仁分仁分空中流萤 ”合”合已熄这理这理一?一?悉记忆 核说核说冷的空气心明心明,,理理阴宣 宣 由由传 传 。。栏 栏间酒色清浅计 计月水光潋滟划 划分 分尖为 为三 三敛 或 或洒下阴影一片四 四个 个雨西湖边 栏 栏目 目
王应麟认为:“万物备于我,广大精微,一草木皆有理,可以类推 。”
学诗以达仁

小 结 古 典 文 学

怀风檐琉流琴把素风眉纸千

《念忘毛动烛诗》下花序璃月云:星泯“故音何 正盏笑得失衣映 ,声掠动天眼低 地伞朦,感古回 鬼神,
“ 诗 教 ” 传
莫近于川诗火。先灯王下以是灭经夫处 妇谈,成湖 孝过敬,垂 厚胧人伦首 ,美
以《诗》为逻辑起点,可完成个人道德的整体提升,并达到成人成德之目标。
学《诗古 》典 的文 功学用
子曰:“小子何莫怀念 学风动夫《檐下诗琉璃》?流星《琴音诗》把盏可素衣以兴风声,可眉眼 以纸伞观,千古 可以群,
可以怨。迩之事父,远忘 之烛事君花。月多识泯于何鸟兽笑草映木之掠名。低 ”朦(《回 阳货》)
5.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卫灵公》
6.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

《论语》十二章+课件68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课件68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学习第六章
学习第二章
【细读文本】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 何?”(《八佾》)


在 核

礼 外在表现

仁和礼、乐的关系:仁是礼乐的基础,
礼乐是仁的表现,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
学习第三章
【细读文本】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朝闻夕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凸显了作为志士仁人对生命意义的定位和对真理的渴求。
孔子承认追求富贵是人的共性,求“利”本身无不妥。 孔子并不排利。
学习第五章
【细读文本】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孔子给出了什么方法?
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孔子这里提供自我反 省的参照就是外界的贤人与不贤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怎样对待礼呢?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
何?”(《八佾》)
如……何:怎么……呢
译文: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会怎样对待礼制呢?一个人如果没 有仁爱之心,会怎样对待乐制呢?
学习第三章
【初读文本】
名词作状语,在早 上、在晚上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知道、懂得真理
译文:早晨得知真理,让我当晚死去都可以。
言简意赅,以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突显对了解“仁义之 道”的重视。
学习第四章
【(《里仁》)
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
在道义和利益的取舍上,君子更重视道义, 而小人更注重利益,运用对偶、对比的手法强调 了对义和利不同的认识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3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3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
慧”。
03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 光荣”。
孔子 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 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 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1
2
3
4
5
30岁前, 位卑而能 “鄙事”, 有志于学。
子曰:“知者不惑,仁 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知:同“智” 孔子说:“聪明的人 不会迷惑,仁德的人 不会忧愁,勇敢的人 不会畏惧。”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思想主张?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达成完美的人格修养,智、仁、勇缺一不 可。
有智慧的人不会疑惑,因为他知道大小、轻重、缓急、本末,判断 力自然就强;仁德的人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不会招人怨恨, 行忠道立人、达人则会令人感激,人际关系处理得完善了,就不会 忧虑;真正的勇者不在于行为壮烈,而在于内心强大,不存在惧怕 之心,横逆忧患来临时,能淡然处之,这才是大勇。
从《学而》这段话,理解“好学”的表现是什么?
第一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克
1
1
制物质享受的欲望;
第二要说话要谨慎,做事要勤勉,
2
2 就是在求学上强调道德实践重于
知识;
第三要不断向有道之人学习、虚 3 心请教,及时匡正自身的行为。
3
第二章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而:表假设,如果。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 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停 下来的。又好比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定去做,是我自己要 坚持的。” 为:堆积。 篑:盛土的竹筐。 平:形作动,填平。 覆:倾倒。 往:坚持。

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36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36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十一章从行为准则出发,强调要学会换位思考, 推己及人,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
【第十二章】
固定句式,表反问,“为什么不…
激发人的感 情
观察政治的得失、 风俗的盛衰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
讽刺时政
人际交往

可以怨。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多识来自鸟兽草木之名。”(《阳货》)译文: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会怎样对待礼制呢?一个人 如果没有仁爱之心,会怎样对待乐制呢?
【第二章】
八 :古代乐舞的行列,一行八个人叫一佾。按照礼的规定,天子用八 佾,即64人的舞蹈队伍;诸侯用六佾,即48人;大夫用四佾,即32人。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在孔子看来,“礼、乐、仁”是什么关系?
好 学
1.“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克制物欲 2. “敏于事而慎于言” 谨言慎行
3.“就有道而正焉”
虚心请教
启示:君子为学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克制物质享受 的欲望,不断向有道之人学习,说话要谨慎,做事要勤 勉。
【第二章】
表假设,如果 如…何:“对…怎么样”
子曰:“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欲达而达人”则会招人感激,人我关系处理得完善了,
就不会忧虑; 真正的勇者在于内心强大,不存在惧怕之心,勇敢的
人有舍生的勇气,所以不会畏惧。
【第十章】
克己对内)言复礼(对外)一旦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 仁 。一 日克己复礼,天下
称赞,赞许
判断句
条目,细则
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
【第五章】
形作名,有贤德的人
名作状,在心里

《论语》十二章课件(共4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课件(共4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原文:子曰:“譬(pì)如为山,未成一篑(kuì),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比如
译文:孔子说:“比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止,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比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但我也在前进。”
停止
理解这段文字所讲内容
孔子阐释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
曾子表达了诗人要有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坚定信心和决绝勇气。
此句包含了几个因果关系
深入探究
此处包含三个因果关系:“士不可以不弘毅”是因为“任重而道远”。为什么“任重”?因为以“仁”为己任。为什么“道远”?因为贯彻“仁”的精神需要终身不倦、死而后已。反问句增强了感情色彩,使论断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
第八章
原文: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ěr)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经》呢?《诗经》可以激发心志,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第一章
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shèn)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
有道德的人
勤勉
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匡正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做事勤奋敏捷,说话谨慎;接近有道德的人并向他学习,匡正自己,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理解这段文字所讲内容
《论语十二章》体现了孔子及其弟子们对于人生、道德、学问等方面的独到见解。此文论述了君子的品德修养、仁与礼的关系、君子与小人之别、文与质的关系、士人的责任与担当、学问的进步在于持之以恒、仁的实践、“恕”道、学习《诗》的重要性等问题。全文不仅体现了孔子及其弟子们对于人生和道德的深刻洞察,也提供了宝贵的思想精髓和行为准则。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5章《论语》十二章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5章《论语》十二章课件
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 之首。
修订了六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乐》等。 后来《乐》亡佚了,便成为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作输品简入介标(题蓝皮书P6语基P181)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20篇,492章。 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 原则等,它与《大学》《中庸》《孟子》等合称为四书。《论语》 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 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请事斯语矣。”(《颜渊》)
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一旦约束自我,
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天下的人就会称赞他是仁人。实
践仁全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
请问修行仁德的细则。
不合乎礼的事不看,不合乎礼的话不听,不合乎礼的话不
说,不合乎礼的事不做。
克己复礼可为“仁”
我虽然资质愚钝,也请让我实践您这些话。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 果没有仁爱之心,怎样对待乐呢?(把......怎么样 呢?)
将礼、仁、乐三者联系起来,仁为基础,若无仁爱之心, 则谈不上礼、乐。“而”表假设,强化了没有仁会产生的 不利结果。
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 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 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孔子把礼、乐与仁紧紧 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 乐的问题。因此,必须有仁的根本,才能够叫行礼乐。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 仁》) 见到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就想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 才能的人,就要在内心反省自己(是否有和他一样的 错误)。在修身养德的过程中见贤思齐的重要性 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反省的重要性

《论语》十二章(两课时)优秀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两课时)优秀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喻:通晓,明白。 【译文】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 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 于事必计其利害。小人以外在的东西作标准、作参照,并 且主要以利来衡量,其行事时不按义与不义、该与不该, 而按有利无利、利多利少。 君子建立起了自己的内心标准——义,所以能够“泰而不 骄”“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内省不疚,夫何 忧何惧”“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可处有,可处无”“衣敝缊袍,与衣狐貉 者立,而不耻者”。这些差别都源于标准不同:义利之辨。
关于言行的,孔子还说过: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2.子日:“人而不仁是古代常用句式,当中一般插入代词、 名词或其他词语,意思是“把(对)…怎么样(怎么办)”。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 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怎么对待音乐呢?”
《论语》十二章
回顾旧识:猜一猜
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 七十二人中,成年人几人, 少年几人?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你心中的孔子是长什么样的?
唐代画家吴道子心中的孔子 《孔子行教像》
作者及背景介绍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子 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 东曲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 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
作品介绍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以 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是孔子 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
弟子的言行录,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 著作,儒家经典“四书”之一。
结合课下注释, 翻译文章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教师示例,讲解难点 第十章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 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 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
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解读方法:抓关键词、关键句 此章中“克己”为“内修”,复礼为“外修”,顺序上由内而外。儒 家讲究“为仁由己”,从自身出发。
《论语》十二章(第2课时)
高二年级 语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论语》十二章中的前六章, 解读了“持身以仁、以道、以义”的观点,也明白 了孔子对“学习”的追求方向,学会了解读文言经 典语句的抓、联、引、思四字法,本节课我们继续 以“修身”为主题,解读孔子的思想,提高自身的 道德水平,传承祖国优秀文化。
学习目标
解读方法:抓关键词、联系其他篇章、名家解读 此章写孔子劝弟子学诗。诗教温柔敦厚,可以“兴观群怨”, 事父与君,又可广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故学者不可不学也。
“可以兴”:是说读诗可以激发人的感情。如悦、乐、愠、愤、悱等 《论语·泰伯》第八章,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可以观”:《论语·颜渊》第十九章,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 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第九章 子曰: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第七章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 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 伯》)
解读方法:抓关键字、联系篇章、引申 结构上:先总后分——任重而道远 内容上:1.曾子眼中的读书人,志向远大和意志坚强。
2.曾子作为孔子的弟子,推崇孔子倡导的“仁”。 3.对于每一个人,这种完美人格都是值得追求的。
第八章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 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
1.篑:盛土的竹筐。未成一篑: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 2.止,吾止也: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 3.平地:填平洼地。
第九章
子曰: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 惧。” (《子罕》)
知,同“智”。
第十章
解读方法:抓关键字、关键词、联系材料、引申 1.《中庸》写到:“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2.“不惑”——通过“好学”,没有疑惑
“不忧”——凭良心说话做事,没有忧虑 “不惧”——以“羞耻心”为前提,无所畏惧 3. 《中庸》写到:“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 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第十一章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 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卫灵公》)
1.一言:一个字。 2.其:大概。
第十二章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 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 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1.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2.夫:那 3.兴:指激发人的感情。 4.观: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5.群: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6.怨:指讽刺时政。 7.迩:近。
2.“恕”难以做到。 《论语·公冶长》第十二章: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 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3.现实社会很需要。 世道人心,每每是反其道而行之。
第十二章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 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可以群”:读诗可以让人变得温柔敦厚,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可以怨”:“惟学于诗者可以怨,虽怨而不失其性情之正”(钱穆 《论语新解》)。
(三)学生活动,自主解读
第七章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 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第八章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 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第八章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解读方法:抓关键句、比喻修辞 1.比喻——“譬如为山,未成一篑”和 “譬如平地,虽覆一 篑”,说明了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 2.“止,吾止也”和“进,吾往也”
第九章
子曰: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反馈与评价
1.下面选项中,画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成一篑 B.知者不惑 C.请问其目 D.迩之事父
篑:盛土的竹筐 知:同“智” 目:条目,细则 迩:远
反馈与评价
2. 读下面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1)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述而篇》 (2)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章句下》
课后作业
1.总结重点词语,背诵本节课所学六章。 2.阅读《论语·为政》五、七章,运用本节课学习的方法进行 解读,联系现实,谈谈你对传统“孝道文化” 的认识。 (五)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 “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七)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 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 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 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 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1.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附于先王之礼。 2.一日:一旦。 3.归:称赞、称许。 4.目:条目,细则。5.事:实践,从事。
第十一章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解读方法:抓关键字、联系其他篇章、思考现实
1.“恕”非常重要。 《论语·颜渊》第二章 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里仁》第十五章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1.积累“弘毅、兴、观、群、怨”等词语含义。 2.理解儒家思想核心概念“礼”“恕”的内涵。 3.学习持身以礼、以恕的道理,思考它们在当今社会 生活中的现实意义。
(一)朗读文本,翻译句子
第七章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