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可忍孰不可忍”解
士可忍孰不可忍的意思和出处
士可忍孰不可忍的意思和出处“士可忍,孰不可忍”这句话来源于《论语》中的一段话,原文为:“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直译的意思是:“君子在天下之中,没有固定的职位和场所,也无所不能,只有遵循道义和界限。
”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于那些自己可以容忍的事情,我们应该忍耐;但对于那些无法忍受的事情,我们必须采取行动。
这句话传达出一个强烈的价值观,即何以为人,何以为君子。
君子应该有忍耐力,有度量,能够容忍小的过失和错误,但对于那些损害人民利益,严重侵犯道德的事情,君子也应该秉持正义,追求公正,果断采取行动。
这句话的精神在中国的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诸如反动派破坏正义和伦理的时候,激励了广大人民采取行动。
这句话贯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思想,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标准。
在现代社会,这句话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视,人们的道德观念正在被侵蚀,很多人只注重利益和权利的追求,忽视了正义和公正。
因此,我们应该对于那些破坏道德、失去人性的事情采取行动。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遇到各种挑战和事情,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具备忍耐能力和果断行动的能力。
对于那些小的事情,我们可以忍耐并容忍,但对于那些严重损害我们的利益和心灵的事情,我们需要果断行动,维护我们的权益和尊严。
总之,“士可忍,孰不可忍”这句话是一种核心的价值观和行动标准,它告诉我们,作为人,我们需要有忍耐和果断行动的能力,遵循正义和公正,依照自己的人性原则行事,维护我们的权利和利益,同时也维护社会正义和道德。
作为现代人,我们可能经常会遇到一些无法忍受的事情。
例如,工作上的不公平待遇、人际关系的冲突、社会的不公和腐败以及环境的破坏等等。
这些事情可能会影响我们的心情和生活质量。
但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却显得缺乏了忍耐和坚韧的品质。
面对困境与挫折,我们往往选择放弃和逃避。
这样的行为一方面体现出个人责任感的缺失,另一方面也加重了社会的矛盾。
在这种情况下,“士可忍,孰不可忍”便有了更为深刻的意义。
《论语》中的成语解读及应用示例02
三、八佾
0301中的成语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 可忍也?”
是可忍,孰不可忍
成语解释及示例
是可忍,孰不可忍(shì kě rěn, shú bù kě rěn)
是:这个。孰:那个。如果这个都可以忍耐,那还有 什么不可以忍受的呢?
不咎。” 亦作“不咎既往”。
原文中的成语
0325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 《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尽善尽美
成语解释及示例
尽善尽美(jìn shàn jìn měi)
尽:达到极点。形容事物达到完美无缺的境地。 《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虽不能尽善尽美,必
有所处焉。
告朔饩羊(gù shuò xìyáng)
告朔:古代天子在岁末颁来岁十二月的朔日于诸侯。 诸侯藏于祖庙,每月朔日,则以羊告祭于庙,然后听 政。饩羊:告朔祭庙时作祭品的活羊。鲁国自文公起 不亲临祖庙告祭,只杀一只羊虚应故事。故子贡要把 祭庙用羊的旧例废掉。后以“告朔饩羊”比喻虚应故 事。
比较
丧易宁戚(sāng yì nìng qī)
易:驰,铺张。就丧礼而言,与其铺张,宁可悲伤。 《梁书·顾宪之传》:“丧易宁戚,自是亲亲之情;
礼奢宁俭,差可得由吾意。”
礼奢宁俭
丧易宁戚
0308中的成语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 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 “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 《诗》已矣。”
《荡寇志》一〇三回:“虽未出兵打仗,而战阵攻取 之法,了如指掌。”
亦作“了若指掌”“如指诸掌”。
0316中的成语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力不同科
《论语》中至今尚无正解的六句话
《论语》中至今尚无正解的六句话作者:北行剑客来源:《南方》2008年第04期对于绝大多数国人来说,由于文言文功力不行,读《论语》就只能读一些专家学者翻译过来的白话文。
因《论语》为孔子弟子收集整理,且大多只记录了片言只语,没有交待背景,就很容易望文生义,偏离孔子的真实意图。
所以,不同的专家、学者由于水平不一,理解不同,所做出的注释也就不同,甚至大相径庭。
其中较为典型的有六句话,整理如下供参考。
至于究竟如何理解,大家自己拿主意。
1、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孔子究竟是在什么场合说出这段话的,《论语》中没有交待。
一种解释为:只有小人和女人是最难以教养(相处)的。
很多人都把这句话作为孔子不尊重妇女的把柄加以批判。
但也有学者认为,孔子这句话很可能是在他被季恒子逼出鲁国时说的。
这里的“小人”特指季恒子,“女子”特指齐国给鲁国送来的“女乐”,并不是泛指女人(理由是战国时代女人并不称女子)。
甚至还有学者认为,孔子也很有可能是与老婆吵架时说的气话,不巧被弟子窗外听个正着,后来自作聪明把这段话记载下来了。
2、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句话就更有争议了,两种不同的解释,意思完全相反。
一种解释:对老百姓只要让他们干就行了,不能让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么干。
很多人认为,这句话代表孔子的愚民思想。
但也有专家说,如果把这句话断开,变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则就翻译成“老百姓认可的事,就让他们去做。
老百姓不认可的事,就讲道理给他们听”。
如果是这个意思,则表达了孔子朴素的民主政治思想,闪耀着十分可贵的真理光芒。
3、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这句话中最有争议的是“束脩”二字。
一种解释为十条腊肉。
整句话的意思是:凡是能够带着薄礼(十条腊肉)来求学的,我从来都没有不给他们教诲的。
但有的学者认为,这样解释有悖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更有损他的光辉形象。
说“束脩”不是“十条腊肉”,是指“十五岁以上的少年”,如此说来,整句话的意思则变成:凡是十五岁以上的少年来求学,我从来都没有不给他们教诲的。
是可忍,孰不可忍-
是可忍,孰不可忍?篇一:《论语》“是可忍孰不可忍”解《论语》“是可忍孰不可忍”解[摘要] 历代学者对“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句话的理解各异。
在尊重前贤、译注的前提下,试提出个人管窥拙见,认为这句话当释为:假如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以容忍的呢?[关键词] 《论语》;是可忍孰不可忍“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典出《论语·八佾》的第一章。
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1]将其翻译为“这都可以狠心做出来,什么事不可以狠心做出来呢?”钱穆先生《论语新解》[2]解释为“季氏尚且忍心为之,还有什么样的事他不忍心干呢!”《论语译注》和《论语新解》都是古籍译注方面的精品,在海内外有广泛影响,但对这句话的解释有欠妥之处。
宋永培先生说:“‘文、史、哲、训系统贯通’是指词义的解释要与相应的表述史实、情感、观念的背景材料相互沟通,要实事求是地清理出词义解释与背景材料各自的条理、系统,并在实际情况允许的条件下沟通彼此的联系。
”[3]要理解“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关键是要弄清孔子说这句话的背景原因。
刘宝楠《论语正义》:“孰,谁也。
佾,列也。
天子八佾,诸侯六,卿大夫四,士二。
八人为列。
八八六十四人。
鲁以周公故受王者礼乐,有八佾之舞。
季桓子僭于家庙舞之,故孔子讥之。
”[4]篇二:是可忍孰不可忍《人民日报》刊出第五论:“是可忍,孰不可忍”2012年10月22日08:01来源:人民日报《人民日报》周一刊发“五论钓鱼岛问题真相”日本必须承担背信弃义的严重后果(国际论坛)在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和1978年缔结和平友好条约谈判过程中,两国老一辈领导人着眼大局,就“钓鱼岛问题放一放,留待以后解决”达成重要谅解和共识,由此为中日邦交正常化扫清了重大障碍,开创了中日关系和东亚地区和平、发展与合作的新纪元。
这里特别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在1972年签署的《中日联合声明》中,日本政府明确承诺“坚持遵循《波茨坦公告》第八条的立场”,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
孔子传是可忍孰不可忍读后感
孔子传是可忍孰不可忍读后感【最新版】目录1.引言:介绍《孔子传》及“是可忍,孰不可忍”这一成语的背景2.阅读《孔子传》的感受3.“是可忍,孰不可忍”这一成语在《孔子传》中的体现4.结合现实,探讨“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意义5.结论:读《孔子传》的启示正文《孔子传》是一部描绘孔子生平的传记,详细记录了孔子从出生到逝世的点点滴滴。
在这部传记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品德高尚、执着于教育的孔子,也看到了一个在现实世界中不断挣扎、寻求真理的孔子。
在阅读完这部传记后,我对“是可忍,孰不可忍”这一成语有了更深的理解。
“是可忍,孰不可忍”出自《论语。
八佾篇》,原文为:“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
”这句话的含义是,如果连在庭院中跳八佾舞这种荒唐的事情都能容忍,那么还有什么是不能容忍的呢?在《孔子传》中,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礼崩乐坏的愤怒和对于社会秩序的担忧。
阅读《孔子传》,我感受到了孔子在追求道德和教育上的坚定信念。
他为了传播自己的思想,不惧困难,四处游历,甚至曾经遭遇危险。
在孔子眼中,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道德品质。
他认为,只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才能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道德沦丧、让人无法容忍的事情。
面对这些事情,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呢?我想,我们应该学习孔子的精神,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坚决抵制那些违背道德和法律的行为。
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传播正能量,用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和感染身边的人,让社会充满爱与温暖。
总之,《孔子传》让我深刻理解了“是可忍,孰不可忍”这一成语的含义。
我们要学会容忍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但同时也要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不能容忍那些违背道德和法律的行为。
03论语解经资料--八佾篇
八佾篇第三凡二十六章。
通前篇末二章,皆论礼乐之事。
(一)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集注】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佾,音逸。
季氏,鲁大夫季孙氏也。
佾,舞列也,天子八、诸侯六、大夫四、士二。
每佾人数,如其佾数。
或曰:“每佾八人。
”未详孰是。
季氏以大夫而僭用天子之乐,孔子言其此事尚忍为之,则何事不可忍为。
或曰:“忍,容忍也。
”盖深疾之之辞。
范氏曰:“乐舞之数,自上而下,降杀以两而已,故两之间,不可以毫发僭差也。
孔子为政,先正礼乐,则季氏之罪不容诛矣。
”谢氏曰:“君子于其所不当为不敢须臾处,不忍故也。
而季氏忍此矣,则虽弒父与君,亦何所惮而不为乎?”【直解】季氏,是鲁国大夫。
佾,是乐舞的行列。
古者乐舞之数,天子用八行,每行八人,叫作八佾。
诸侯六佾,大夫四佾。
各有等差,不容僭越。
当初成王以周公有大勋劳,特赐天子礼乐以祭周公之庙,其后世群公都因循僭用,已是失礼。
季氏,是鲁桓公子孙,他在家庙中祭祖,也僭用八佾之舞于庭,故孔子非之说:“礼莫严于名分,罪莫大于僭窃。
夫祭用生者之爵禄,乃我王朝一定之礼。
季氏本是大夫,只该用四佾之舞,而今乃用八佾之舞于家庙之庭,则是以大夫而僭天子礼,法之所不容诛,罚之所必及,人臣之罪孰有大于此者。
这等大罪也都容忍过了,不加纠正,则别样的小罪,孰不可忍乎!”盖鲁以相忍为国,凡事惟务姑息含忍,而其弊乃至于下凌其上,臣僭其君,礼法荡然,冠屦倒置如此。
盖优柔姑息之过也,故孔子非之。
其后孔子为司寇,摄相事,即堕三都以强公室,陈恒弑其君,则沐浴而朝,请兵讨之,此可以观圣人之志矣。
而鲁终不能用。
卒之三家共分公室,政在陪臣,而周公之祚遂衰矣。
然则纪纲法度有国者其可一日而不振举之乎!【新解】季氏:魯大夫季孫氏。
八佾:佾,行列義。
古代舞以八人為列。
天子八佾,六十四人。
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十六人。
或說:六佾三十六人,四佾十六人,二佾四人。
今不從。
季孫氏於其家廟之庭作八佾之舞,是以大夫而僭用天子之禮。
中小学必学经典国学《论语》第二篇之八佾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八借篇3.1孔子谓季K(D:”八僧舞于庭(2),是可忍也(3),孰不可忍也(4)?”【注籽](1)季氏:鲁国大夫季孙氏,可能指季平子,名意如。
(2)八僧(yi):天子所用的一种乐舞。
借,乐舞行列,每列定为八人。
八怕即八列六十四人。
按礼制,诸侯用六俏,大夫四俏,士二俏。
一说每侑人数与借数相等。
(3)忍:忍心。
一说容忍。
今取前说。
(4)孰:什么。
【译文】孔子谈及季氏,说:“他在庭院中使用八俏的乐舞,这样的事他都忍心钢,还有什么事会不忍心做?“32三家者以《本》彻(1)。
子日:"'相维辟公,天子喜暮(2)。
'奚取于三家之堂。
)?”【注释】(1)三家:指鲁国当政的仲孙、叔孙、季孙三家大夫。
《雍》:《诗经・周颂》篇名,为周天子行祭礼后撤去祭品时所唱。
彻:撤除。
⑵“相(xiang)维辟公”两句:《雍》中诗句。
相,助祭的人。
辟公,指诸侯。
天子,主祭的周天子。
穆穆,形容端庄恭敬的仪态。
(3)堂:庙堂。
【译文】仲孙、叔孙、季孙三家在家祭完毕时,唱看《雍》诗撤去祭品。
孑L子说: "《雍》诗中说:’助祭的是诸侯,主祭的天子端庄恭敬。
’在三家大夫的庙堂上,凭借哪一点唱此诗呢?“33子日:“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译文】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怎么来遵循礼?一个人没有仁德,怎么会懂得音乐?“34林放问礼之本(1)。
子日:“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
丧,与其易也(2),宁戚。
“【注程】⑴林放:鲁国人。
⑵易:整治。
这里是治办丧事过重礼仪的意思。
【译文】林放问礼的本意是什么。
孑疗说:"你问的问题意义很大啊!礼的实行,与其奢侈,宁可节俭。
至于丧礼,与其仪节上过度周备,宁可感情过度悲哀。
“35子日:"夷狄之有君(1),不如诸夏之亡也(2)。
”【注程】(1)夷狄:古代对华夏族以外异族的泛称。
(2)诸夏:指中原地区的各诸侯国。
亡(w。
):无。
【译文】孔子说:“夷狄虽有君主,还不如中原各国没有君主。
中小学必学经典国学《论语》第二篇之八佾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八佾篇3.1 孔子谓季氏(1):“八佾舞于庭(2),是可忍也(3),孰不可忍也(4)?”【注释】(1)季氏:鲁国大夫季孙氏,可能指季平子,名意如。
(2)八佾(yì):天子所用的一种乐舞。
佾,乐舞行列,每列定为八人。
八佾即八列六十四人。
按礼制,诸侯用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
一说每佾人数与佾数相等。
(3)忍:忍心。
一说容忍。
今取前说。
(4)孰:什么。
【译文】孔子谈及季氏,说:“他在庭院中使用八佾的乐舞,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会不忍心做?”3.2 三家者以《雍》彻(1)。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2)。
’奚取于三家之堂(3)?”【注释】(1)三家:指鲁国当政的仲孙、叔孙、季孙三家大夫。
《雍》:《诗经•周颂》篇名,为周天子行祭礼后撤去祭品时所唱。
彻:撤除。
(2)“相(xiàng)维辟公”两句:《雍》中诗句。
相,助祭的人。
辟公,指诸侯。
天子,主祭的周天子。
穆穆,形容端庄恭敬的仪态。
(3)堂:庙堂。
【译文】仲孙、叔孙、季孙三家在家祭完毕时,唱着《雍》诗撤去祭品。
孔子说:“《雍》诗中说:‘助祭的是诸侯,主祭的天子端庄恭敬。
’在三家大夫的庙堂上,凭借哪一点唱此诗呢?”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译文】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怎么来遵循礼?一个人没有仁德,怎么会懂得音乐?”3.4 林放问礼之本(1)。
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
丧,与其易也(2),宁戚。
”【注释】(1)林放:鲁国人。
(2)易:整治。
这里是治办丧事过重礼仪的意思。
【译文】林放问礼的本意是什么。
孔子说:“你问的问题意义很大啊!礼的实行,与其奢侈,宁可节俭。
至于丧礼,与其仪节上过度周备,宁可感情过度悲哀。
”3.5 子曰:“夷狄之有君(1),不如诸夏之亡也(2)。
”【注释】(1)夷狄:古代对华夏族以外异族的泛称。
(2)诸夏:指中原地区的各诸侯国。
亡(wú):无。
【译文】孔子说:“夷狄虽有君主,还不如中原各国没有君主。
论语《八佾-第三-共二十六章》原文及解读
论语《八佾-第三-共二十六章》原文及解读(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论语《八佾-第三-共二十六章》原文及解读【导语】:八佾第三共二十六章 3.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孔子评论季氏说:在自己的庭院居然表演天子享用的舞蹈。
孰不可忍的完整句子?
孰不可忍的完整句子?
完整的原句是“是可忍,孰不可忍”,意思是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绝不能容忍。
出自《论语·八佾篇》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
”
译文: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庭院中奏乐舞蹈,这都可以狠心做出来,什么事不可以狠心做出来呢?”
1、近义词:拍案而起、深恶痛绝。
2、反义词:忍辱负重、忍气吞声。
造句:
1、敌人一再骚扰我边界,杀害我边民,是可忍,孰不可忍!
2、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是可忍,孰不可忍。
3、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4、那种欺人太甚的态度,是可忍,孰不可忍。
5、是可忍,孰不可忍,对这种侮辱,我无法忍气吞声!
6、他无情无义,是可忍,孰不可忍。
《论语》原文+注释 八佾篇
《论语》原文/注释八佾篇孔子谓季氏[1] ,八佾舞于庭[2]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3] ?[1] 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
此指季平子,即季孙意如。
一说,季桓子。
[2] 八佾:“佾(yì意)”,行,列。
特指古代奏乐舞蹈的行列。
一佾,是八个人的行列;八佾,就是八八六十四个人。
按周礼规定,天子的乐舞,才可用八佾。
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
按季氏的官职,只有用四佾的资格,但他擅自僭(jiàn 剑。
超越本分)用了天子乐舞规格的八佾,这是不可饶恕的越轨行为。
[3] “是可”句:“忍”,容忍。
“孰”,疑问代词。
什么。
一说,“忍”,忍心。
则这两句的意思是: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做出来,什么事他不忍心做呢?三家者[4] ,以《雍》彻[5] 。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6] ’,奚取于三家之堂[7] ?[4] 三家:春秋后期掌握鲁国政权的三家贵族:孟孙氏(即仲孙氏),叔孙氏,季孙氏。
他们是鲁桓公之子仲庆父(亦称孟氏)、叔牙、季友的后裔,又称“三桓”。
在这三家中,以季孙氏势力最大。
他们自恃有政治经济的实力,所以经常有越轨周礼的行为,多次受到孔子的批判。
[5] 雍:《诗经·周颂》中的一篇。
古代,天子祭祀宗庙的仪式举行完毕后,在撤去祭品收拾礼器的时候,专门唱这首诗。
亦作“雝”。
彻:同“撤”。
撤除,拿掉。
[6] “相维”句:《诗经·周颂·雍》中的句子。
“相(xiànɡ向)”,本指协助,帮助。
这里指傧相,助祭者。
“维”,助词,没有意义。
“辟(bì毕)”,本指君王。
这里的“辟公”,指诸侯。
“穆穆”,庄严肃静。
形容至美至敬。
[7] 奚:何,怎么,为什么。
堂:祭祀先祖或接待宾客的庙堂。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8] ?人而不仁,如乐何?”[8] 如礼何:“如……何”是古代常用句式,当中一般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意思是“把(对)……怎么样(怎么办)”。
熟可忍孰不可忍的意思
熟可忍孰不可忍的意思“熟可忍,孰不可忍。
”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篇》,意思是说,容忍已经可以容忍的,但就算再熟悉再亲密的事情也有不能容忍的时候。
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度的问题,是人在处理问题时必须把握度的一种能力。
当我们面对熟悉的人或事物时,容忍是必须具备的品质。
因为在熟悉的人或事物中,常常伴随着一些我们不愿看到的缺点。
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容忍对方的一些小过错,那么生活将会变得不堪,人际关系也会变得僵硬。
因此,在处理熟悉的人或事物时,必须有一定的包容心和宽容度,观察事情的全貌,化解争端,解决问题。
我们所说的“熟可忍”,多指那些小的过错或者不足,我们可以听之任之,容忍过去。
比如,朋友有时犯了点小错误,我们可以忍让他,或是路上遇到行人或车辆挡住了我们的路,我们可以耐心等待,让对方先通过。
这都属于可以忍受的范畴。
因为这些小错误或不足,不仅仅是对方的个人问题,更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事情,我们要学会容忍,才能够平和面对这些问题。
然而,“孰不可忍”则是指不能忍受的事情,即使再熟悉再亲密的人或事物也不能容忍。
对于超出自身底线的行为或事情,我们需要采取果断的行动,寻求解决的办法。
比如,当我们发现身边的朋友或同事涉及诈骗、贪污等违法犯罪行为时,我们必须立即采取行动,严肃处理,而不能因为关系稍微亲密些而含糊其辞,让恶习在其中滋长。
另外,在人际关系中,我们会遇到一些与自己不合的人。
这些人与我们价值观、人生观不同,容易产生矛盾。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不能姑息养奸,顺其自流,而应该果敢处理。
因为此种情况下,我们容易受到对方的影响,导致自己的价值观产生变化。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果断断交,坚持自己的原则,使生活变得纯净、清新。
换而言之,我们需要做到度的掌握,准确判断是那些状况需要忍让,那些状况不能容忍。
对于“熟可忍”的事情,我们可以大度包容,防止一些小事闹得不愉快;而对于“孰不可忍”的事情,则需要有果断的行动,采取适当的措施,维护自己的权益和利益。
国学宝典《论语》:八佾第三原文翻译
国学宝典《论语》:八佾第三原文翻译八佾第三【原文】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季氏旅于泰山。
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
其争也君子。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或问禘之说。
子曰:“不知也。
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子入太庙,每事问。
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是礼也。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
”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仲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
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
在研读大师的注解中,体会中国文化精髓!《论语》八佾篇
八佾第一篇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原文解义:八佾是古时候皇帝祭祀的时候,天子用的的礼乐,其他诸侯国的国君不能用天子礼乐,到后来季氏祭他家庙,用此礼,就是僭越礼制。
对此孔子表明了他的观点,非常坚定!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句话,当今社会也常常用在外交辞令上。
央视新闻微评论近年来,欧美各国发生多起或明或暗的辱华事件,都曾充斥着极度的无知和满满的偏见。
然而,像瑞典电视台播出的辱华视频这般毫无掩饰、极尽毁谤和侮辱之事的,还真不多见。
可以说,这则视频把辱华推到了新高度,也揭露了西方一些人士极其丑陋的心态。
如此辱华,是可忍孰不可忍!徐醒民对此章注解周家背景---鲁国祭礼是怎么回事?周家开始的时候,在武王伐纣的时候周公尽了不少力量,伐纣成功不久周武王就去世了,武王的儿子后来成王年岁很小,由周公辅导成王,成王年纪小做天子没有能力,所以周公曾今一度把成王放在一个地方学习,周公自己代理天子,一方面教成王,后来成王成学就把天下交给成王。
他之后帮助周成王治理天下,后来周成王为了感谢周家,特别将天子的礼乐大礼封由鲁国周公祭祀所用。
那时候鲁国原来就是封给周公的,周公自己在朝廷里面,要帮助朝廷中治理天下,周公就叫他的儿子伯禽到鲁国去做鲁国的君主,所谓:代父赴鲁,鲁国第一任国君。
有这样的功劳,周成王特别将这样的天子的礼乐赐给周公,鲁国祭祀的时候就用天子等级的礼乐。
八佾是古时候皇帝祭祀的时候,因此鲁国可以在祭祀的时候可以用天子的礼乐,但是只能祭周公庙,其他国君不能用天子礼乐,到后来季氏祭他家庙,鲁桓公的庙用八佾,就是过分了僭越礼制。
孔子与别人谈话的时候,评论季氏用八佾舞,季氏用天子的礼乐规格在家庙中祭祀祖先。
八佾,在台湾每年祭祀孔子孔庙都有八佾舞,也是过去皇帝用天子的礼乐祭祀孔子。
八佾舞是一列八个人,舞是拿羽毛舞,八列共64人,天子祭祀祖先用八佾,祭祀周公庙可以用八佾。
但是大夫祭祀,鲁国伯禽是嫡长子(正夫人的长子,嫡长子)即位国君,其余次子、三子为庶子分为大夫(庶当众字讲),二夫人、三夫人的儿子一律是庶子。
是可忍孰不可忍什么意思
是可忍孰不可忍什么意思引言“是可忍孰不可忍”是中国古代成语之一,它体现了人们对于忍耐和不能容忍的思考。
本文将介绍这个成语的来源、意义和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来历“是可忍孰不可忍”最早出自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红楼梦》。
这部小说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在小说中,有一位被称为“怡红院”的贵妃,她的名字就是贾宝玉所起的,用来表示为解救黛玉寂寞苦闷。
在小说的第四十七回,《黛玉仿若写避乖》段落中,有这样的描述:“迎春大家说道,‘姐姐,咱们羞人,但有一着饭做,即使是个应不得人的孩子,又何必多早!当日你权且忍了,他别忍!也难忍!所以此物不在你便,只在他身上。
’黛玉听了这话,又唳又瘦荒悲坐着哭不提。
赵姨娘见他干净利落,知他自无甚言语,便咬牙恨毒地道,‘这丫头胆儿太短了,连个字也咬不下。
正该他忍,谁让这东西纵横的放开了作耍!这可不近情理。
我出去去,看我刁他刁着。
’”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意义“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意思是指对于一些无法容忍的事情,即使已经忍耐了很久,但仍然不能容忍。
在这个成语中,“是”表示确定,指的是已经忍耐了的那些事情;“可”表示可以忍受,指的是能够容忍的事情;“孰”表示更甚或更好,用来强调比较;“不可”表示无法忍受,指的是不能容忍的事情。
这个成语的意义是告诫人们,在面对一些无法容忍的事情时,即使经过了长时间的忍耐,也应该勇敢地采取行动,不能继续忍受下去。
因为有些问题如果忍气吞声,将对个人和社会产生更大的伤害。
是可忍孰不可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可忍孰不可忍”这个成语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意见不合在工作和生活中,人们常常会遇到与他人意见不合的情况。
对于一些小事,我们可以容忍并与他人妥协,但如果碰到自己的底线和原则被践踏,那就是“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时候了。
不应该为了求全和顺从而使自己受到伤害和牺牲。
不公正待遇如果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应该勇敢地站出来,不容忍这种不公平的行为。
是可忍,孰不可忍
是可忍,孰不可忍篇一:>〝是可忍孰不可忍〞解>〝是可忍孰不可忍〞解[摘要] 历代学者对〝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句话的理解各异.在尊重前贤.译注的前提下,试提出个人管窥拙见,认为这句话当释为:假如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以容忍的呢?[关键词] >;是可忍孰不可忍〝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典出>的第一章.杨伯峻先生>[1]将其翻译为〝这都可以狠心做出来,什么事不可以狠心做出来呢?〞钱穆先生>[2]解释为〝季氏尚且忍心为之,还有什么样的事他不忍心干呢!〞>和>都是古籍译注方面的精品,在海内外有广泛影响,但对这句话的解释有欠妥之处.宋永培先生说:〝‘文.史.哲.训系统贯通’是指词义的解释要与相应的表述史实.情感.观念的背景材料相互沟通,要实事求是地清理出词义解释与背景材料各自的条理.系统,并在实际情况允许的条件下沟通彼此的联系.〞[3] 要理解〝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关键是要弄清孔子说这句话的背景原因.刘宝楠>:〝孰,谁也.佾,列也.天子八佾,诸侯六,卿大夫四,士二.八人为列.八八六十四人.鲁以周公故受王者礼乐,有八佾之舞.季桓子僭于家庙舞之,故孔子讥之.〞[4]篇二:是可忍孰不可忍>刊出第五论:〝是可忍,孰不可忍〞_年_月_日 _:_来源:人民日报>周一刊发〝五论钓鱼岛问题真相〞日本必须承担背信弃义的严重后果(国际论坛)在_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和_78年缔结和平友好条约谈判过程中,两国老一辈领导人着眼大局,就〝钓鱼岛问题放一放,留待以后解决〞达成重要谅解和共识,由此为中日邦交正常化扫清了重大障碍,开创了中日关系和东亚地区和平.发展与合作的新纪元. 这里特别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在_72年签署的>中,日本政府明确承诺〝坚持遵循>第八条的立场〞,即〝>之条件必将实施〞.至于>的条件是什么,这是人所皆知的,就是日本必须归还窃自中国的所有领土. 近一个时期以来,一些中日邦交正常化的亲历者.见证者,众多知名专家学者,以及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前驻华大使宫本雄二等一大批日本前重量级官员,甚至了解这段历史的基辛格博士等美国前政要,都纷纷站出来指证中日之间当年在钓鱼岛问题上达成过共识的真实性.史实岂能抵赖,真相不容抹煞.日本政府制造〝购岛〞闹剧,妄想一笔勾销双方就钓鱼岛问题达成的共识,结果适得其反,在日本内外激起了对日方无耻抵赖进行举证揭批的浪潮,可谓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在越来越多披露的强有力的事实面前,日本政府的狡辩是多么的苍白无力,日本外相在欧洲的游说是多么的滑稽可笑,其在往访国遭受冷遇和尴尬也就毫不奇怪了.中日邦交正常化40年来,日方在钓鱼岛问题上时有小动作,中国政府多次告诫日方不要〝玩火〞.同时从维护中日两国友好合作关系出发,中方始终恪守双方达成的共识,保持了相当大的克制.然而日方却一意孤行,在背离两国共识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今年以来,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闹剧不断,先后采取〝命名〞.〝登岛〞.〝视察〞.〝慰灵〞等一系列密集动作,直至今年9月宣布完成所谓对钓鱼岛〝国有化〞进程.是可忍孰不可忍!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顺应民意,果断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维护和伸张中国对钓鱼岛的领土主权,回击日方的挑衅行为,这是完全正当.合法的.必须指出,日方非法〝购岛〞行径已彻底葬送了双方达成的共识,改变了钓鱼岛问题的现状,钓鱼岛局势不可能再回到过去了.日方必须认清形势,直面现实,深刻反省,改正错误,与中方就钓鱼岛问题达成新的共识,只有这样,中日关系才有可能回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我们要严肃正告日方,不要再心存幻想和侥幸,不要企图敷衍了事.蒙混过关,中国政府和人民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意志和决心是坚定的.是任何力量也动摇不了的!_79年2月_日,>发表>,这篇文章发表的当天,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就已经打响. 此外,_62年9月_日,>发表题为>的社论,28天后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打响. 篇三:是可忍孰不可忍是可忍孰不可忍〝是可忍,孰不可忍〞,出自>:孔子谓季氏,〝八佾(yi51)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季氏,春秋末期鲁国的新兴贵族,也称季孙氏.当时,鲁国季.孟.叔(季孙.孟孙.叔孙)三家,世代为卿,权重势大;尤其是季氏,好几代都操纵着政权,国君实际上已在他们的控制之下.鲁昭公曾被他们打败,逃往齐国;鲁哀公也被他们打得逃往卫国.邹国和越国;到鲁悼公,更几乎只挂个〝国君〞的空名了.(参看〝祸起萧墙〞)至于〝八佾舞于庭〞而激起孔子愤怒的这个季氏,究竟是季氏的哪一代?原文中没有说明.据>和>载,季氏可能是昭公.定公时的季平子,即季孙如意.他不仅不把国君放在眼里,甚至自比天子.以当时宫廷的舞乐队来说,按制度是:天子八佾(八人为一行,叫一佾;八佾是八八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即季氏只能用四佾,鲁昭公应用六佾,只有周朝天子可用八佾.可是季氏却故意打破老规矩,偏要设置六十四人的大型舞乐队.所以孔子谈到季氏时,就愤怒地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是(这个)可忍,孰(哪个)不可忍〞,意思是:如果这件事情能容忍,那还有哪件事情不能容忍——这是最不能容忍的事情了!。
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意思解释
“是可忍,孰不可忍”,出自《论语·八佾》: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是(这个)可忍,孰(哪个)不可忍”,意思是:如果这件事情能容忍,那还有哪件事情不能容忍——这是最不能容忍的事情了!
季氏,春秋末期鲁国的新兴贵族,也称季孙氏。
当时,鲁国季、孟、叔(季孙、孟孙、叔孙)三家,世代为卿,权重势大;尤其是季氏,好几代都操纵着政权,国君实际上已在他们的控制之下。
鲁昭公曾被他们打败,逃往齐国;鲁哀公也被他们打得逃往卫国、邹国和越国;到鲁悼公,更几乎只挂个“国君”的空名了。
(参看“祸起萧墙”)
至于“八佾舞于庭”而激起孔子愤怒的这个季氏,究竟是季氏的哪一代?原文中没有说明。
据《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和《汉书·刘向传》载,季氏可能是昭公、定公时的季平子,即季孙如意。
他不仅不把国君放在眼里,甚至自比天子。
以当时宫廷的舞乐队来说,按制度是:天子八佾(八人为一行,叫一佾;八佾是八八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即季氏只能用四佾,鲁昭公应用六佾,只有周朝天子可用八佾。
可是季氏却故意打破老规矩,偏要设置六十四人的大型舞乐队。
所以孔子谈到季氏时,就愤怒地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是可忍孰不可忍”解
[摘要] 历代学者对“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句话的理解各异。
在尊重前贤、译注的前提下,试提出个人管窥拙见,认为这句话当释为:假如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以容忍的呢?
[关键词] 《论语》;是可忍孰不可忍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典出《论语·八佾》的第一章。
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1]将其翻译为“这都可以狠心做出来,什么事不可以狠心做出来呢?”钱穆先生《论语新解》[2]解释为“季氏尚且忍心为之,还有什么样的事他不忍心干呢!”《论语译注》和《论语新解》都是古籍译注方面的精品,在海内外有广泛影响,但对这句话的解释有欠妥之处。
宋永培先生说:“‘文、史、哲、训系统贯通’是指词义的解释要与相应的表述史实、情感、观念的背景材料相互沟通,要实事求是地清理出词义解释与背景材料各自的条理、系统,并在实际情况允许的条件下沟通彼此的联系。
”[3]
要理解“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关键是要弄清孔子说这句话的背景原因。
刘宝楠《论语正义》:“孰,谁也。
佾,列也。
天子八佾,诸侯六,卿大夫四,士二。
八人为列。
八八六十四人。
鲁以周公故受王者礼乐,有八佾之舞。
季桓子僭于家庙舞之,故孔子讥之。
”[4]
周朝对于当时的宫廷舞乐队有严格的制度规定:天子八佾,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
季孙意如的爵位是卿,按礼只能用四佾,可他却设置了六十四人的大型舞乐队,这就有点自比天子的气焰,是一种越礼行为。
这对于一向维护仁义礼法的孔子来说是无法容忍的,所以后来孔子谈起这件事时,愤怒地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这两句话的主语是孔子,他是在反问鲁公,激起鲁公的羞愧之心以反击季氏的僭越、专权。
用反问的语气,主要是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在这里“忍”字的意思当是“容忍,忍受”。
若把“忍”字解释成“忍心”那么这两句话的主语将是季氏,这句话就变成孔子在评论季氏,翻译就与《八佾》一章的语境不符了,此章是孔子对鲁国政务的批评及对封建礼法的维护,孔子在这里用反问语气是为了表达他强烈的愤怒及对季氏僭越行为的谴责。
程树德《论语集释》引晚清学者管同《四书纪闻》:“然而季氏之恶岂复可忍乎?谓昭公制之不得其道则可,谓季氏之恶可忍而不诛,则乱臣贼子无一而非可忍之人矣。
而观《左氏》及《公羊》,则当时之人率以意如为可忍,故孔子特发此言,宽弱主,罪逆臣,而深警当时之聩聩者”,[5]认为“忍”字为容忍之义,也正是此意。
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说:“一般人把它解为容忍、忍耐,不好。
因为孔子当时并没有讨伐季氏的条件和意志,而且季平子削弱鲁公室,鲁昭公不能忍,出走到齐,又到晋,终于死在晋国之乾侯。
这可能就是孔子‘孰不可忍’的事。
”并引《贾子道术篇》“恻隐怜人谓之慈,反慈为忍”称“这‘忍’字正是此意”。
若按此说则与孔子“忠恕”“仁义”的思想有些相悖,《孟子·梁惠王上》引孔子的话说: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一向谦和的孔子都这样咒骂那些用木俑土俑殉葬的人,那对于那些用活人殉葬的就可想而知了。
这说明孔子很重视人的生命,他推崇管仲的“不以兵车”“一匡天下”,所以即使季氏的行为让他无法忍受,他也不会轻易地就想发动战争去讨伐季氏,因此杨先生解释这两句话的前提就是不恰当的。
《论语·卫灵公》第二十七章:“巧言乱德。
小不忍,则乱大谋。
”杨伯峻、钱穆两位先生都把“忍”字释为“忍耐”,译为“小事情不忍耐,便会败坏大事情”。
孔子说过:“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孔子非常注重自身修养,一贯反对言过其实。
这更证明孔子说“是可忍,孰不可忍”只是为了表达他的愤怒,并不是他要去讨伐季氏。
再来看一些字典辞书的解释,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忍,能也,从心刃声,按谓坚中。
〈广雅·释言〉,忍耐也,论语‘是可忍也’皇疏犹容耐也。
”[6]《辞源》:指事情恶劣或受侮辱到不可容忍的地步。
引《世说新语·方正》“‘高贵乡公薨’注引魏氏春秋:‘帝将诛大将军(司马昭),……明日遂见王经等,出黄素诏于怀,曰:‘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今当决行此事。
”[7]《辞海》“忍”字条,容忍、忍耐。
引《论语·八佾》“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8]《汉语大词典》:“是可忍,孰不可忍”条,假如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以容忍的呢?意谓绝不能容忍。
引《晋书·刘昆传》“辱诸夏之望,败王室之法,是可忍也,孰不可忍。
”《资治通鉴·晋元帝永昌元年》:“王敦凭恃宠灵,敢肆狂逆……是可忍也,孰不可忍。
”[9]在这些字典辞书中都把
“忍”释为“容忍,忍耐”。
“孰不可忍”还可作“孰不可容”、“孰不可怀”,这进一步证明了“忍”字当释为“容忍、忍耐”。
《中国成语大辞典》:“是可忍,孰不可忍”条,如果这个都可以忍耐,那还有什么不可以容忍的呢?《梁书·元帝纪》:“毕、原、酆、郇并离祸患,凡蒋、邢、茅皆符顿锧。
是可忍也,孰不可容!”《汉语成语考释词典》:“‘是可忍也,孰不可忍’又作‘此而可忍,孰不可容’,后一个忍字也作‘怀’,‘怀’:宽容、安抚。
《文苑英华》:‘今征发犬羊,侵轶徐部,筑垒拥川,觊觎小利,此而可忍,孰不可怀!’”[10]
综上所述,“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当释为“假如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以容忍的呢?”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1980.23.
[2]钱穆.论语新解[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3]宋永培.当代中国训诂学[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4](清)高流水点校.论语正义[M].刘宝楠撰.中华书局,1990.
[5]程树德撰.程俊英、将见元点校,论语集释[M].中华书局,1990.
[6]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中华书局,1984.
[7]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辞源[M].商务印书馆,1980.
[8]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9]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编纂处.汉语大词典[M].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
[10]刘洁修.汉语成语考释词典[M].商务印书馆,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