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解析,《学而》1.6

合集下载

《论语·学而篇》全文理解

《论语·学而篇》全文理解

《论语·学而篇》全文理解《论语·学而篇》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言论集,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和言论。

全文共有20章,涵盖了教育、修身、政治、家庭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对《论语·学而篇》进行全面理解。

首先,整篇《学而篇》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学习是人类成长和发展的基础,他强调了持续的学习和不断的修身养性。

例如,在第一章中,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乐趣和重要性。

他还强调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实践,而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知识本身。

其次,孔子在《学而篇》中提出了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在第三章中,孔子说,“教诲无常宜。

”这句话强调了教育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他还提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观点,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他人的老师,相互学习和启发。

第三,政治是《学而篇》中的重要议题之一。

孔子对政治有着深刻的思考和见解。

他认为一个好的政治领导者应该具备德行和智慧,能够以身作则,引导人民。

在第八章中,孔子说,“君子不器。

”这句话强调了一个政治领导者应该具备的品质和素养。

此外,孔子还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观点,认为政治领导者应该善于协商和处理不同意见,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第四,家庭伦理也是《学而篇》的重要内容。

孔子强调了家庭关系的重要性和家庭成员之间的责任。

在第十六章中,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

”这句话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子女应该尊敬和孝顺父母。

他还提出了“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的观点,强调了孝敬父母的长期坚持和实践。

总的来说,《论语·学而篇》是孔子思想的重要体现,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政治的智慧和家庭伦理的价值。

这些观点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学而》原文解读翻译全文

《学而》原文解读翻译全文

《学而》原文解读翻译全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第一)孔子说:学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地时时复习、练习,这难道不是一件让人感到愉快的事情吗?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第一)孔子说: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是一件让人感到快乐的事情吗?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第一)即使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这不是君子的表现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学而第二)学习不思考就是无用而空虚的,但单纯的思考而不去学习也是危险的。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学而第三)知道某件事和喜欢这件事的人并不相同,喜欢这件事的人又不如享受这件事的人来得更好。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学而第七)走在路上总有人可以作为我的学习对象,我会选择他们身上的好处去学习,而把他们的缺点加以改进。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学而第八)君子总是看到周围的人和事物,而不是比较个人和其他人,而小人则相反。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第一)学习并不是单一的,需要时时复习、练习;有朋友从远方来应该感到快乐;即使别人不理解自己也不应该生气,这才是君子应有的风度。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学而第三)孔子说:我15岁时就开始立志于学习;30岁时能够自立;40岁时有了一定的头脑和见识;50岁时懂得了天命;60岁时能够听取别人的建议;70岁时能够按照自己的愿望所依照的行事,不重犯过错。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学而第七)孔子说:我不会感到学习厌倦,我也不会感到教书无聊,这样的心态使我感到满足。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学而第三)孔子说:喜欢学习的人比知道学习的人更优秀,喜欢学习的人又不如享受学习的人来得更好。

论语1.6感受

论语1.6感受

论语1.6感受
在《论语》中,孔子曾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让我深有感触。

义,是道德的准则,是君子行事的原则;利,是利益的追求,是小人行事的动力。

在当今社会,我们不能只追求物质利益,而应该注重道德和义理。

《论语》提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让我认识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同时,学习也是一种享受和愉悦的过程。

《论语》提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让我认识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对某件事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因此,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领域和方向,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总之,《论语》是一部充满智慧和价值的经典之作。

通过学习《论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更好地认识世界和自己。

同时,《论语》中的思想和理念也可以指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行事和做人。

《论语》学而篇原文、译文及感悟

《论语》学而篇原文、译文及感悟

《论语》学而篇原文、译文及感悟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不断地学习新的东西,并按时去练习和实践,不也是非常高兴的事情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是非常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也不去怨恨别人,不也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吗?"感悟:孔子在这里提出了在精神层面上对人生至关重要的三件事情,一是学习,二是交友,三是自处。

这三件事处理好了,人生就会快乐。

先说学习。

孔子最看重学习,对学习的重要性反复强调。

学习可以带给你终身的持续不断地快乐。

孔子所说的"学",主要指道德修养、立身处世方面的学问。

学习了之后,一定要不断地练习和实践,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掌握,才能让道德修养成为自己的习惯,才能让学到的道理在实践中发挥作用。

再说交友。

人生之成功常常得益于几个或一群好友,人生之快乐也常常来自一两个知己或一群好友。

要多向先辈,向有成就的人去请教,去学习。

再说处世。

当别人不了解自己,不欣赏自己的时候,不能怨天尤人,要多找找自己的原因,并且努力坚持下去。

自己是否幸福,取决于自己,不在外人如何评价,更不能奢求于外。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译文:有子说:"那种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却喜欢触犯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作乱的人,更是从来没有的。

有德行的人总是力求抓住这个根本,根本建立了便产生了仁道。

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吧!”感悟:父母疼爱子女是物种延绵的生物本能,而孝顺父母需要提倡和教育。

孝悌是"为仁”的基础,求"仁"应该从孝悌做起。

孝悌之于社会和人生的双重意义,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最终合二为一。

当更多的人成为品行高尚的君子,社会必然会形成良风美俗。

论语章节解析翻译

论语章节解析翻译

论语章节解析翻译《论语》章节解析翻译《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和思想,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对《论语》的不同章节进行解析和翻译,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内涵和思想。

第一章:学而篇这一章主要集中于关于学习的讨论。

其中,有一句经典的名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句话传达了对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我们应该保持敏锐的思维,愿意学习,不嫌弃向他人请教。

第二章:为政篇这一章集中于关于政治和治国的原则。

其中有一句著名的格言:“君子不器”。

这句话意味着一个君子应该注重品德而非技能。

一个人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领导者。

第三章:八佾篇这一章主要讨论了典礼和仪式。

孔子强调了典礼的重要性,并且提出“君子义以为质”,即君子要以正义为准则来举行典礼。

这表明典礼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道德的表达。

第四章:里仁篇这一章集中于“仁”的概念。

孔子认为仁是最重要的美德,是做人的根本。

他强调了仁的普遍性和实践性,提醒人们要对待他人宽容和体恤。

第五章:公冶长篇这一章主要讨论了礼节和忠诚。

孔子通过谈论公冶长这个人物来表达他对忠诚的重视。

他认为,无论在任何位置,一个人都应该忠诚于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第六章:雍也篇这一章以雍也这个名字命名,主要关注的是个人修养和品德。

孔子强调个人的修养和品德对于塑造一个人的形象和影响他人的重要性。

第七章:述而篇这一章集中于言谈和表达的方式。

学生们问孔子如何用言辞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孔子则谈到了语言的准确性和明确性的重要性。

第八章:泰伯篇这一章主要讨论了领导者的责任和义务。

孔子以泰伯命名,提醒领导者要秉持正义,承担起对人民的责任,以及如何处理权力和财富。

以上是《论语》中的一些章节解析和翻译,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论语》的内涵和思想,从中汲取智慧并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通过学习《论语》,我们可以更好地塑造我们的品格,并且在人际关系和领导能力方面成为更好的人。

论语1.6读后感

论语1.6读后感

论语1.6读后感
《论语·学而》第六章读后感
《论语·学而》第六章是孔子对于学习的精辟论述,其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句更是深入人心。

这一章不仅让我对学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

首先,“学而不思则罔”让我明白了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思考。

只有通过思考,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智慧。

否则,我们只是知识的搬运工,无法真正掌握其精髓。

其次,“思而不学则殆”让我明白了思考不能离开学习。

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思考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法深入。

只有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思考,我们才能有更广阔的视野,更深入的理解。

此外,这一章还让我明白了学习与思考的相互关系。

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学习的深化。

只有将两者紧密结合,我们才能真正掌握知识,提升自我。

在现实生活中,我也时常遇到这样的问题。

有时候,我会因为过于忙碌而忽略了学习;有时候,我会因为思考过多而忘记了学习。

但是,当我读到这一章时,我明白了自己的错误。

我开始更加注重学习与思考的结合,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思考能力。

总之,《论语·学而》第六章让我受益匪浅。

它不仅让我对学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

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思考,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创造美好的未来。

论语学而原文与解析

论语学而原文与解析

论语学而原文与解析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其中的《学而篇》是十分重要的一篇,本文将对《学而篇》的原文进行解析,探讨其深层含义。

《学而篇》以“子曰”开篇,表明这是孔子的言论。

全篇共有十八章,涵盖了教育、修养、为人处事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本文将分析其中几个核心观点,并探讨其现实意义。

第一章中,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两句话传达了学习的乐趣以及交友的喜悦。

习而不厌的学习态度对于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只有不断积累知识、实践技能,才能进步。

而结交远方来的朋友,则是通过人际关系的拓展来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增加交流的机会。

这提醒着我们,在学习的道路上,要时刻保持热爱和开放的心态。

第二章中,孔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唯上知,下愚。

”这里的“上知”指的是具有高智慧和学识,而“下愚”则是指缺乏知识和智慧的人。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才能与智者相互交流,汲取更多的智慧。

“上知”和“下愚”的对比,提醒着我们要重视教育,注重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追求提升自己的智慧。

第四章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

单纯的机械学习只是空洞的死记硬背,没有思考的力量,无法应对复杂的问题;而纯粹的思考却容易陷入盲目臆断的误区。

只有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形成有力的思维体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思考,而在思考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学习的积累。

第十五章中,孔子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这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之一,强调了尊重他人、互相善待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以自己不愿经历的事情,也不做给他人,始终保持谦虚、宽容和善良的心态。

这样的处世原则不仅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还有助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通过对《学而篇》的原文解析,我们能够深刻领悟到其中的智慧和价值观。

学习的乐趣与交友的喜悦、教育的重要性、学习与思考的关系,以及互相善待的原则,都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值得借鉴和践行的。

《论语学而》首章解读

《论语学而》首章解读

论语. 学而》首章解读《论语》开篇第一章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章并没有生僻字,句子也不是很难理解,似乎很容易翻译,但是细究起来,却不是那么简单。

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朱熹《论语集注》对" 学而时习之" 的解释是:学之为言效也。

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

习,鸟数飞也。

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

说,喜意也。

既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说,其进自不能已矣。

今人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1] 解释为:" 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朱熹释"学"为"言效也","习" 为"鸟数飞也" 。

杨伯峻解释没有解释"学" ,"习"则解释为"实习" 。

先谈"学" ,朱熹说"学之为言效也" ,也就是说,学的过程中,不仅用口去背诵,而且在背诵的过程中还要不断觉悟,而杨伯峻说的学是现代意义上的学,包括多种含义,并没有在学的过程中有所思。

接着说"习" ,朱熹说"习,鸟数飞也" ,强调学之后的实践,而杨伯峻解释"习" 为" 实习" ,实习:顾名思义,在实践中学习。

从"学而时习之"这句话来讲,是先学再习,杨伯峻的"习" 的解释就不准确。

为什么要实践呢?因为懂得一件事情还不够,还必须反复操练,必须把懂得的东西融入自己的生活之中;否则就是感觉自己懂了,但是真到应用时才发现没有掌握,用以前老师的话说,就是学到的东西"还没有成为自己的" ;或者有些东西虽然懂了但和自己真实的生活不发生关系,懂了也没有意义。

论语学而篇原文与解析

论语学而篇原文与解析

论语学而篇原文与解析《论语‧学而篇》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后代对他的言行进行记录和整理而成的一部经典文集。

本篇主要围绕着教育、学习以及为人处世等主题展开,深受后世的推崇和研究。

下面将为您逐句解析《论语‧学而篇》的原文。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解析:这句话是孔子的名言,他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通过不断地复习和巩固,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他还提到,有朋友从远方来,也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情,因为朋友间的交流与分享可以帮助个人的成长。

最后,他强调了君子的品质,君子能够做到不被他人的无知与误解所影响,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宽容。

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解析:这段话阐述了一个人应具备的品质和行为准则。

首先,孔子强调孝和弟这两个传统美德的重要性,指出一个人如果既孝顺又尊敬兄长,就很少会做出冒犯上级的事情;而那些不爱尊敬上级但喜欢制造混乱的人是不存在的。

然后,他提出君子应当注重修身养性,以正道为根本,只有根基稳固才能有良好的发展。

3.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解析:这是孔子对于国家治理的指导方针。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应该尊重他人,对待事务认真负责并守信用,节约开支同时又要关心民众的福利,才能使人民生活得以改善。

4.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解析:这段话强调了个人修养和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指出,作为学生,应该尊敬师长,回家后要尊重兄长;要做到严谨可信,广泛地对他人充满爱心,亲近仁爱的行为准则。

当自己的行动能够满足这些要求时,才能用剩余的时间去学习文化知识。

5.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解析:这段话阐述了一个人应具备的品质和行为态度。

子夏说,一个人如果是有才德的,那么他就应该能够抵制外貌的诱惑,全力以赴地为父母服务,为君主效力,并且与朋友之间交流时要言行一致、言出必行。

孔子家语中的学而原文与解析

孔子家语中的学而原文与解析

孔子家语中的学而原文与解析孔子家语中的《学而》原文与解析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家语》是一本记载孔子言行的书籍,其中的《学而》一章是孔子家训中最为重要的一篇,也是他教育弟子的基本观念。

本文将针对孔子家语中的《学而》原文进行解析与讨论。

《学而》原文如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学习,并适时地复习所学,难道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不被他人所了解而不发怒,难道不是君子所为吗?”接下来我们对这句话进行解析,逐一探讨其中的重点。

首先,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他提到了“学而时习之”,意思是学习知识不仅仅是一次性的积累,还需要经常性的复习和巩固。

他认为学习应该是一种持续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地复习和巩固,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

其次,孔子提到了朋友的重要性。

他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强调了与朋友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对于个人的快乐和成长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朋友不仅能够带来快乐,还可以互相学习和促进成长。

最后,孔子讲述了一个关于修养的观念。

他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认为君子应该不以他人的无知为怒,即便他的努力未被他人所理解和认可,也不应该表现出愤怒和狂傲的情绪。

这是一种修养和高尚品质的体现。

通过对《学而》原文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家语中所蕴含的教育观念和人生哲学。

他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鼓励人们坚持学习并不断实践与反思。

他也强调了友谊的重要性,认为朋友之间的互助和交流对于个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此外,孔子还教导人们要有高尚的品质和修养,不因他人的无知或误解而愤怒。

总之,《学而》这篇孔子家语中的重要篇章,不仅仅是对古代教育理念的阐述,更是为我们现代人指引了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

通过学习与思考,《学而》中的智慧将会对我们的成长和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

《论语》之《学而篇》解析

《论语》之《学而篇》解析

学而篇第一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 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 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 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先:故去的,去世的。 先祖、祖先、先父、先贤、 先考、先妣……
成语:如丧考妣----像死了父母一 样的伤心着急。【贬义词】

斯:代词,这 范仲淹《岳阳楼记》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礼节:
学而篇第一
1.9 曾子曰:“慎终,追远, 民德归厚矣。”

终:人死。 临终、养老送终
学而篇第一
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 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 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 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 之与?”
夫子
夫子:这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 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敬称。 孔子曾为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 学生称他为夫子,后来因此沿袭以称呼老 师。 在一定的场合下,也用以特指孔子。
《பைடு நூலகம்语》其书
“仁”推广到政治就是“仁政”。孔 子认为治理好国家,君主一定要重视人品、 道德,要讲究信用,爱护民众,这是治国 的基本原则。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 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中,讲到“仁”109次,讲到 “礼”75次。孔子认为有了“仁”的本质 还要通过“礼”的实践而达到全社会的遵 守。
《论语》其书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 家。由他开创的儒家学派在历史上产生过 深远的影响,儒家文化一直是封建时代中 华民族的主体文化。 但是孔子“述而不作”,没有留下完 整、系统的学术专著。只有一部记录了孔 子及其学生的言论与事迹的语录体著作流 传了下来,这就是《论语》。
《论语》其书
篇章:此书公20篇,492章,总约 一万余字。这些文字,是我们今天研 究孔子思想最宝贵的材料。 命名:对于何以书名《论语》,诸 家说法不一。一般认为,“论”是 “编纂”,“语”是“语言”。“论 语”就是把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编 纂”起来的意思。

《论语·学而》原文注释及翻译

《论语·学而》原文注释及翻译

《论语·学而》原文注释及翻译《论语·学而》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典之一,它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来源,并被誉为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

下面是《论语·学而》的原文注释及翻译。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注释:1、学而:学习后又经常熟记和重复。

2、时:每时每刻。

3、习之:不断练习。

4、说乎:喜欢、高兴。

5、有朋:有志同道合的朋友。

6、自远方来:从远方来到,指朋友的交往距离。

7、乐乎:高兴、快乐。

8、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翻译:孔子说:“学习的内容,经常记住并重复,这样不是很开心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即使别人不认识你,也不生气,这不是君子的举止吗?”《论语·学而》这一章,主要讲述了学习和交友的重要性,还提出了什么是君子的表现。

那么,为什么要学习呢?学习可以为人提供知识、技能、思想和文化的积累,是一种非常宝贵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价值和素养。

而时习之,并不是简单的学过就够了,还应该在学之后反复记住和练习,使所学的知识深化,更好地应用于生活中。

有朋自远方来,正是指要交朋友,而且是志同道合的伙伴,就算距离遥远也不妨碍交往。

这样可以拓宽人的交际圈,了解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同时也可以互相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君子不因别人不认识自己而生气。

君子指的是品德高尚、有修养的人,在他们看来,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体面应该由内而外地表现出来,不因他人的姿态影响自己的情绪。

这是一种胸怀大度、气度宽广的素养。

总之,《论语·学而》是一篇关于学习和交友的经典篇章,让我们在刻苦学习的同时,也要注重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培养高尚的品德和气度。

论语学而篇翻译注释

论语学而篇翻译注释

论语学而篇翻译注释【原创实用版】目录1.《论语》学而篇概述2.学而篇的主要内容3.学而篇的翻译与注释4.学而篇的意义和启示正文【《论语》学而篇概述】《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其中,学而篇是《论语》的第一篇,共计 16 章,主要讲述了孔子的道德观、人生观以及为政之道。

本篇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奠定了全篇的主题,即学习的重要性。

【学而篇的主要内容】学而篇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学习的重要性:孔子强调学习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认为学习可以提高人的道德品质,促进社会和谐。

2.孝道:孔子主张孝道是做人的根本,提倡尊敬父母、长辈,尽孝尽忠。

3.礼义:孔子认为礼是社会秩序的基石,强调礼义制度的重要性。

4.仁爱:孔子主张实行仁政,关注民生,提倡关爱他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为政之道:孔子提出了为政的五项原则,即足食、足兵、民信、民敬、民悦。

【学而篇的翻译与注释】学而篇的翻译与注释如下: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译: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注:此章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志同道合的朋友之间的情谊。

2.巧言令色,鲜矣仁!译:花言巧语,伪善面貌,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注:此章批判了虚伪的人,强调真诚待人的重要性。

3.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译:孝敬父母、尊敬长辈,这是实行仁爱的根本。

注:此章说明孝道是实行仁爱的基础。

【学而篇的意义和启示】学而篇的意义和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1.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启示我们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

2.重视孝道,启示我们要尊敬父母、长辈,尽孝尽忠。

3.提倡礼义、仁爱,启示我们要关注社会秩序,关爱他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为政之道,启示我们要关注民生,实行仁政,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拥护。

《论语》解读——学而篇第一(主要内容是谈学习-侧重谈的是学习的对象)(共56张PPT)

《论语》解读——学而篇第一(主要内容是谈学习-侧重谈的是学习的对象)(共56张PPT)
含义:第一,是品德的修养,即仁、义、礼、信、孝、悌、忠、敬、 温、良、恭、俭、让等品德的修养,“仁”又是各种美德的总和, 仁者人也,品德的修养即学仁,学仁即学做人。第二,是技能和文 献知识的学习,学六艺,六艺有两种,一种是高级六艺:礼、乐、 射、御、书、数;一种是初级六艺,《诗》、《书》、《礼》、 《乐》、《易》、《春秋》。初级六艺称为技能性知识,形而下之 学;高级六艺则是文献知识,形而上之学。“习”即温习,进德修 业方面的知识,在恰当的时间内温习或演练,“温故而知新”,快 乐由此而产生。学的第一个含义为“进德”,第二个含义为“修 业”,但以进德学仁为主。
“仁者爱人”,从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来看,重在主动理解,真 诚宽容;重在倾心关注,力行扶助;重在见贤思齐,举贤进能。仁 者这番“爱人”的功夫,是那些巧饰外表专求取悦的人根本办不到 的。
【原文】 1.4曾子曰①:“吾日三省吾身②:为人谋而不忠乎③?与朋友交
而不信乎④?传不习乎?⑤”
【注释】 ①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是孔子最小的学生之一,小孔子
第二句谈“问”,即“学问”。朋友从远方来,不是来玩,而 是来切磋学问,互相请教。曾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 闻。”又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讨论学问,辅助成就 仁德,不也是很快乐吗?孔门的“问”与孔门的“学”一样,包括 “进德”、“修业”两个方面。
第三句谈“行”,即社会实践。进德修业后,学问大有提高, 应该出来为社会服务,为国家效力尽忠。然而别人却不了解你,怎 么办?发脾气,生怨气吗?不对,应该是“不愠”。即不发脾气, 不生怨气。首先要做到的是“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仁者安仁”,用仁德来修己安身,廓然大度,不愠不躁。“人不 知而不愠”,是一种十分高尚的道德修养境界,也是“学”、“问” 应修炼达到的境界,这也是君子的标准之一。还有一种情况,是人 已知其才,知其贤,而仍蔽贤,抑才,你却依然不愠不怒,境界则 更为高远。

《论语十二章》理解性解析

《论语十二章》理解性解析

《论语十二章》理解性解析论语十二章理解性解析1. 学而《论语》中的首篇《学而》围绕着教育和研究展开,强调了儒家思想中的“学无止境”和“德行修养”的重要性。

这一章中的几个关键概念包括“学而时之”、“温故而知新”以及“知己者智,自知者明”。

“学而时之”强调了研究的坚持和持续性。

无论是在求学阶段还是在社会实践中,只有坚持不懈地研究和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不断改善自己的素质和修养。

“温故而知新”是在强调研究者要善于总结和归纳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

温故是回顾过去的一种方式,通过回顾并吸取经验教训,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知己者智,自知者明”表明了儒家强调自知和自省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不断地反思和反省自己的言行,以及与他人的交流对话,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并在实际生活中更加明智地行事。

2. 为政第二章中的《为政》是一篇政治语录。

其中的关键概念包括“政治家的本质”、“君子为政”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认为“政治家的本质”在于德行修养。

只有具备了道德的高尚品质,才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政治家。

同时,孔子还强调了“君子为政”的重要性,意味着在治理国家方面,应该以道德修养为基础,关注民众的利益和福祉。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指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应该从自身做起,通过自身的修行和修养,影响和改变家庭的成员,进而影响和治理整个国家,最终达到治理天下。

这一观点强调了个体与整体的关系,以及政治家应该如何通过自身的行为和品质来影响社会和推动社会的进步。

3. 八佾第三章《八佾》主要讨论的是宴会礼节及其所蕴含的道德与修养。

“八佾”是古代祭祀和宴会中的一种仪式,它象征着秩序和和谐。

孔子在这一章中侧重讨论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合作,以及在宴会上应该注意的礼节规范。

通过参与八佾仪式,人们可以培养出友好、团结和和谐的关系。

宴会礼仪中的细致规范,体现了孔子对于道德修养和人伦关系的重视。

这种维系和谐关系的观念,也被孔子运用到政治理念和社会教育中。

《论语·学而》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论语·学而》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论语·学而》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一·一] 子曰②:“学而时习之③,不亦说乎④?有朋自远方来⑤,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⑥,不亦君子乎⑦?”[一·二] 有子曰⑧:“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⑨,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一·三] 子曰:“巧言令色⑩,鲜矣仁!”[一·四] 曾子曰⑪:“吾日三省吾身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一·五] 子曰:“道千乘之国⑬,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⑭。

”[一·六]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⑮。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一·七] 子夏曰⑯:“贤贤⑰,易色⑱;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一·八]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一·九] 曾子曰:“慎终追远⑲,民德归厚矣。

”[一·十] 子禽问于子贡曰⑳:“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㉑?抑与之与㉒?”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一·十一]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一·十二]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㉓。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一·十三]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㉔。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一·十四]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㉕,可谓好学也已。

”[一·十五] 子贡曰:“贫而无谄㉖,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㉗,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一起学《论语》1.6学而篇——弟子入则孝

一起学《论语》1.6学而篇——弟子入则孝

一起学《论语》1.6学而篇——弟子入则孝一起学《论语》1.6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白话】孔子说:“后生晚辈在家能孝顺父母,出外能敬事兄长,言行谨慎而诚信,博爱众人,并且亲近有仁德者。

如此修行实践,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经典。

”【释词】弟子:指后生晚辈。

弟子,相对兄父而言,指的是人幼少为弟为子之时。

弟:悌,顺道,能够侍奉诸兄师长。

前人云:教弟子先以孝悌。

谨而信:谨,谨慎,行之有常也(从行事上来说)。

信,诚信,言之有实也(从言语上来说)。

泛爱众:泛,博、广泛、普遍之意。

泛爱大众,而对于其中之仁者尤其要亲近而学习。

“君子尊贤而容众。

”亲仁:亲近有仁德之人。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以孝悌、谨信、爱众、亲仁为根基,然后用其余力来学文。

文,指经典或者文章,乃至括而言之一切学术思想、典章制度。

余力,闲暇余力。

以,用。

【雪公讲要】弟子。

求学之人,学必有师,故称弟子。

所求之学有其先后。

孔子以四科施教,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首为德育,先正其心也。

后为文学,游于艺也。

入则孝。

此说在家庭必须孝养父母,身心俱安,而养心尤为重要,贫士菽水承欢,即是尽孝。

出则弟。

弟亦作悌。

读替音,又读第音。

出外求学,或作他事,则行弟道。

皇疏:“善兄为悌。

”邢疏:“弟,顺也。

”在家能孝,自能善事兄长,敬顺兄长,以顺亲心。

是谓之弟。

出外,推此事兄之道,以待年长于己者是为出则弟。

谨而信。

行为谨慎,言而有信。

竹氏会笺引周易乾文言:“庸言之信,庸行之谨。

”以证信属言,谨属行。

泛爱众。

博爱众人也。

与众人交往,注重博爱,以养其平等容众之德,是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亲仁。

择仁者而亲近之。

泛爱众,无选择。

此从仁者学习,故须选择。

行有余力二句。

行是实行孝弟等五事。

行此五事以外,即是余力。

弟子求学,当先以此五事为本。

行此五事,非无余力学文,是言学文先求其本,无本之文不可取。

《论语》学而篇讲解解析

《论语》学而篇讲解解析

【原文】 1· 4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注释】 曾子:孔子学生,名参(shēn)。 三:虚指,多次。 省:反省。 信:诚信。 传:动词活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学业。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 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 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 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 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原文】1· 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 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dà n)改。” 【注释】友:和……交友。 惮:害怕。 过:有过错。 【译文】孔子说:“君子,如果不庄重 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所学的也不会 巩固。要以忠和信两种道德为主。不要 和那些(在品行上)不如自己的人交朋 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原文】1· 11 子曰:“父在,观其志; 父没(mò ),观其行(古音:xì ng) ;三 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注释】三年:虚指,很长的时间。 【译文】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 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 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 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 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做到孝了。”
【原文】1· 16 子曰:“不患人之不 己知,患不知人也。” 【注释】患:忧虑,担心。 【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 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南怀瑾《论语别裁》】这就归结 了那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这个结论的重点就是你为 什么在心中怨恨?不要怕人家不了 解你,最重要的是你是否了解别人。
【原文】 1· 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礼:礼节、仪式等道德和社会规 范,也可引申为礼制、法度。斯:这。由: 听命,照着办,引申为遵循。 【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 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 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 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 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制、法度来节 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论语·学而》原文注释及翻译

《论语·学而》原文注释及翻译

《论语·学而》原文注释及翻译【原文】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注释】(1)子:*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

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

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评析】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

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

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

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

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

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而》1.6
【原文】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评析】首先是做人的品德修养,其次才谈得上学习文化知识。

德育第一,智育第二,这两者的关系是非常明确的。

换句话说,如果你要学习文化知识,精通学问之道,也只有从做人的体会、人生的经验入手,才能够学有所成,学以致用,而不会成为读死书的书呆子。

这也就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道理所在。

可见,不论是德育第一,智育第二的教育方针,还是在各级各类学校开设“德育”公共课,设专职“德育教授”,都是持之有故,继承着儒教传统的。

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问题,本章再次提及这个问题。

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

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

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

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

他们就是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