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要求]
1.准确把握形象
诗歌的形象往往指诗中的景物和人物,而形象又常常蕴藉了作者的情感。
准确分析形象意味着我们应该能分析诗中的景物特征和人物特征。
诗歌景物特征的分析首先要明确诗人所写的景物对象,景物组合所体现的氛围特征,再分析其相互关系和传情效果,还要能分析写景方法。
人物形象的分析则往往由整体界定和具体分析两步组成。
整体界定时要能有效地从原诗撷取信息,要对人物的年龄等外貌特征和身份性格等内部特征以及社会阶级属性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具体分析则要求能结合原诗信息对整体界定中的定义来源作出阐释。
2正确理解词句
回顾历年高考,正确理解词句一直是诗歌鉴赏的一项基础要求。
正确理解词句首先要求把握“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语境、背景分析原则,其次要能正确分析句子结构和词性,有时还要注意词句的修辞o
3.鉴赏表现手法
这是一个庞大的阅读知识系统,它包括诗歌的整体写法结构和表达方式的具体运用情况,也包括修辞手法的判定及其效果分析以及联想、想象、象征等艺术表现手法的识别等内容。
这是对古诗写作艺术技巧的赏析,也是高考必考的能力点。
[能力训练]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的问题。
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燕然:内蒙古的燕然山。
汉和帝永元元年,大将军窦宪大破北匈奴,曾采燕然山石,勒石记功而返。
①试简述“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一句所写景物的特点。
该句以“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组合成一幅富有层次的塞下秋景图,渲染出一种开阔苍凉的氛围。
2。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的问题。
宿建德江盂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诗中的“客”指的是“客”指诗人自己,“低”字意为“低”为动词,意为“使旷野之中的树显得低矮”
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面的问题。
兰溪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本诗前两句与后两句均为写景,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点?
前两句着重整体描画,写静景;后两句着重个体(雨、鱼),写动态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菩萨蛮晏几道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
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燕。
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①这首词描写的是一种什么景象?主要内容写的是什么?
这首词描写了一位弹筝女子在筵席间演奏的情景:主要内容是描写弹奏的乐曲和弹筝女的神情、动作。
②词里集中对什么做了描写?精妙之处在哪里? 就你有体会的—点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是集中描写音乐。
上阕由曲名写起,曲子描写的是湘江和湘江故事。
“写尽”二字描写出筝曲之妙,境界已出。
二是集中描写弹筝女子,这里用的是特写镜头。
“纤指”突出了女孩子年轻秀媚的特征。
下阕前两句既含蓄地描绘出弹筝女聪颖灵巧、从容专注的神态,又暗写出弹筝女柔和自重的性情,而且运用镜头剪接手法转写“玉柱”。
“断肠”与“幽恨”照应,将弹奏感情推向高潮。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解答①③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①“却看”就是回头看,“青春”指春季
②尾联“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形成活泼流畅的流水对。
③这首唐诗以安史之乱为背景,抒发了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所以后代诗
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老杜“生平第一快诗也。
”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解答后面的问题。
山曙秋瞑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腻,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渣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①“山居秋瞑”中“暝”字是日暮或傍晚的意思,与“迷花倚石忽已暝”(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瞑”意思相同。
②颔联、颈联对仗工整,描写绘静绘动,绘声绘色。
③这首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用四个字概括)的特点,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7.阅读下面—首唐诗,解答后面的问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①“山光”句的意思是山间有风光使鸟儿怡然自乐,“悦”是使动用法。
②尾联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创造了万籁俱寂的氛围(用一四字成语概括)
③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飘逸胸怀。
8。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解答后面的问题。
塞下曲李益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①第三句中“只轮”,指一只车轮,用来借代战车,全句的意思是要全歼敌人,不使一人逃归。
②这首诗一诗三典,其中第二句典出自“定远候”班超的“但愿生人玉门关”,但是“定远”语后加“何须”二字,反用其意,把原来年老思归的话变成决心舍身卫国的豪言壮语。
③全诗真实地反映了戍边战士为国立功的强烈愿望和必胜信念。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词,解答后面的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大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全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①“亲射虎,看孙郎”是倒装句,即“看孙郎,亲射虎”。
上阕后半部分的意思是为了酬答满城人相随的盛意,我要像孙权射虎一样好好地在猎场上表现一番
②“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词人为自己勾勒了—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非凡。
③这首词着一“狂”字贯穿全篇,大有曹操“横槊赋诗”的气概,而无(念奴娇·赤
壁怀古》中“人生如梦”的悲伤感叹,实属豪放派的典范词篇之—。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词,解答后面的问题。
破阵子辛弃庆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①“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的意思是部下的官兵分食烤熟的牛肉,军乐队奏出雄壮的战歌
②结句“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尽吐壮志难酬之情,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
③这首词打破了填词的常规分片写法,首尾两句写实,“梦回”以后进入梦境,过片不变,形成了不可遏制的激情直泻而下的艺术效果。
11.阅读王勃的(山中),回答问题。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请分析三、四两句对主题的衬托作用。
中心是悲苦: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诗题为“山中”即因景而起情
12.阅读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回答问题。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请用简练的语言欣赏本诗构思上的特点。
题目为送,但无半言送别之情;三四句对比,用错觉表达出对荆轲的赞美和自己的激愤
13.阅读宋之问从泷州(广州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时写的《渡江汉》,回答问题。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①分析“断”、“复”的内涵。
“断”、“复”两字似不着力,却很见意,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
这里有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三层意思。
②三、四句表达的内容予盾吗?请分析。
表面上看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有违常情,但在这里却是合情合理的,作者贬居岭外,一面是思念家人,另一面也担心家人因自己而遭不幸,表现了作者的担心。
正是这种不合理才真切地表现了诗人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
14.阅读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回答问题。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①一、二两句写得宽广、辽远,试简要分析。
首句写遥望落日照着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黄河咆哮流经楼前,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到天边,由近而远,由西而东。
两句把上下、远近、东西景物全溶笔下,尤其是后句把当前景和意中景(人海流)融汇为一,更见意境辽远。
②前人说:“诗忌说理”,可本诗的理说得很好,试简析之。
(1)后两句即景生意把诗篇推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广的视野;(2)前后连接十分自然;(3)尾句点题;(4)表面上是直叙登楼过程,却有诗人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15.阅读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回答问题。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①一、二两句主要写了“静”,请简析作者写“静”的手法。
作者主要用了以动写静,以动衬静的写法。
鸟喧后的静,翻滚的厚云去后的静。
这都写出了诗人心灵的孤独,构画出了诗人独坐出神的形象。
②简析三、四两句的表现手法。
三、四两句用了拟人的手法。
第三句表达人与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第四句更突出了对山的喜爱。
对山的喜爱,就是以现实的否定。
山愈有情,人愈无情,诗人的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在这“静”中都表现出来了。
16.阅读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回答问题。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请分析三、四两句春色给人的无穷美感。
三、四两句都是倒装句,强调了戏蝶之留连与娇莺之自在。
第三句写花的芬芳、鲜妍,“时时”写出了春意闹的情趣;第四句唤醒了沉醉在花丛中的诗人,这里是彩蝶翻飞,娇莺长啼,繁花满枝,诗人留连的美景。
17。
阅读岑参的《山房春事》,回答问题。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注:梁园:西汉梁孝王刘武建,方圆三百多里,是冶游宴乐的繁盛所在。
请简析本诗构思之妙。
一、二两句先从听觉写梁园的繁盛不再。
仰望空·中乱鸦翻飞,平视前方一片萧条,粱的衰败似已写,于是作者在三、四句以别开生面的乐景来写哀情,尤其是不从自己深知物是人非而是从“庭树不知”角度表达,相反相成,梁园的景色愈见萧条,诗人的吊古之情也愈见伤痛了。
18.阅读郎士元的(听邻家吹笙》,回答问题。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注:笙:又名凤吹,其声如凤鸣,故名。
请简析本诗的通感手法。
本诗一、四两句用了通感。
笙曲是听觉,“隔彩霞”是视觉,“碧桃千树花”也是视觉,在第一句中作者不说天上仙乐,而说来自天上彩霞,烘托出了笙乐的明丽新鲜。
四句从奏乐的环境人笔,在表达繁缛绚丽的同时也表达出了笙乐的明媚、热烈、欢快。
本诗写乐又避开对音乐的正面描写,通过通感这一手法表达笙乐的美妙。
19.阅读刘叉的《偶书》,回答问题。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
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
简析最后一句中的“刀”字。
“刀”这里指人的正义感。
磨损的“刀”,指受压抑的正义感,因为社会的压抑,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满腔的正义怒火郁结在心,匡世济民的热忱只能郁结在心,这是何等痛苦,心中的正义宝刀只能任其销蚀,何等令人激愤。
20.阅读许浑的《谢亭送别》,回答问题。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流急。
日暮酒醒人己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别歌。
谢亭、西楼:送别之地
①简析本诗的结构特点。
本诗的前后两联属于不同时间和色调的场景,前两句在白天,后两句在夜晚,这样的时间跨度更表现了作者对朋友的深情厚意,又从“解行舟”到“人已远”构成一个完整的过程。
②简析本诗的衬托手法。
诗的一、二两句是反衬,以红叶、青山村离愁,以乐景写哀,倍增哀愁。
三、四两句是正衬,凄黯迷茫的色彩中表现了诗人的凄清情怀。
21.阅读杜牧的《江南春》,回答问题。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请简析本诗描写的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以及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千里江南,黄莺歌唱,绿树红花,水村山城,酒旗猎猎,这里红绿、山水、村城、动静、声色相衬,写尽江南的明朗广阔。
“寺”、“南朝”给人以历史的深邃感,“烟雨”又给人以迷离的感觉。
22.阅读杜牧的《清明》,回答问题。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上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简析本诗“言有尽而意无尽”的表达技巧。
“言有尽而意无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最后一句,诗的一、二句写了一位在细雨纷纷中的行旅之人,清明节本该一家人团聚,可行人在孤身赶路,偏又遇上细雨湿衣。
心境可见凄迷纷乱了。
行人想:找个小店歇脚避雨,还可借酒御寒,于是他问路了,诗到“儿童遥指”戛然而止,剩下的问讯而喜,加快赶路,借酒御寒等等,诗人一概不说,付与读者想象,给了读者远比文字广阔的天地。
23.阅读李忱等的《瀑布联句》,回答问题。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分析本诗的拟人化手法。
“不辞劳”有强烈的拟人化色彩。
“岂能”、“终归”前后呼应表现了一往无前的信心和决心,“留”、“归”等字可以体会到结尾两句表达的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的豪情壮志。
表面上写瀑布的冲决一切,气势磅薄,其实是写人。
24.阅读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回答问题。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①“何当”照应上文的“问”字。
②用简洁的话想象出“今夜”诗人在做什么。
独剪残烛,夜深不眠,在巴山秋雨中展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
心
中充满了归期无准的郁闷孤寂。
③本诗构思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当今日而想他日之忆今日,两者完美统一,虚实相生,情景交融。
而“期”与“巴山夜雨”的两见重出,用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确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的回环、往复。
25.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答题。
定风波苏轼
莫叶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①简要概括这首词刻画的人物形象。
(不超过8个字)
答:进退自如,宠辱不惊或笑对人生傲然独立(意思对即可)
②和苏轼并称为“唐宋八大家”的作家还有: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辙、曾巩。
古代诗歌鉴赏——评价思想内容
[能力要点]
1.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主旨往往依附于诗歌所写的景物与人事,所以我们在分析时,不仅要注意诗歌所写的景物特征和人事性质,把握情由景出、情由事生等普遍性规律,还要注意诗歌中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借古讽今等手法的运用。
2.诗歌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生平思想也是密切相关的,如杜甫生活在唐朝的由盛转衰时期和李清照、辛弃疾、陆游生活在南宋以及苏轼受到儒道佛家多方面思想的影响等,都是值得我们注意的背景因素。
[能力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与诸子登岘山盂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单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从这首诗的四联中任择一联,联系全诗,就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谈一下你的看法。
①这是一首五方律诗:四联八句,每句五字;第二、四、六、八句压韵;颔联、颈联是对偶句;全诗符合平仄格律要求。
②首联勾勒出阔大的时代背景,包含着时光流逝,无可阻挡的感喟,谱出全诗基调。
颔联诗句子实,内涵繁富丰美,既有对历史英雄羊公的回顾,也有诗人吊古伤今的情怀。
颈联写眺望所见:“水落”、“天寒”简捷形象地把羊公碑所处的背景环境描绘出来。
尾联是悠然的收束,诗人在秋寒暮色中垂泪,凭吊怀古中融入了因个人遭际生发的苍凉感慨。
(任选一联作答即可)
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如梦令严蕊偶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
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请就这首宋词表达的感情和运用的写法谈谈你的看法。
①这首宋词“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出自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桃花。
②这首宋词表达了心地高洁、凌越世俗的感情。
这首词以物况人,“白白与红红”,一树花分红、白两色,高标逸韵,独特别致,作者正是以这“别是东风情味”的红白桃花自况。
这首词还用了映衬对比写法,以梨花之白、杏花之红既映衬又对比,赞美了红白桃花独标一格,超拔于春天群芳之上。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村行王禹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荠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这首诗中有两联是对仗联,任选其中一联,说说它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①这首诗是七盲律诗,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全诗所要表达的主要感情是深藏于内心,随时会被触发的思乡之情。
②第二联(颔联):描写了初秋傍晚山中静穆的景象,上句的“万籁有声”,运用了以声写静的反衬法,下句的“数峰无语”运用了拟人修辞方法,使景物描写分外生动、第三联(颈联):描写了山村绚丽多彩的秋景,“胭脂”和“白雪”运用了比喻修辞的方法,使景物描写特别形象。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解答后面的问题。
小重山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时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①“千里梦”指梦见自己率战士转战千里,向阔别的故土胜利挺进,实现还我河山(用词人的名言作答)的伟大抱负。
②下阕结尾三句,用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典故,表达自己处境孤危,缺少知音,深感寂寞的心情。
③这首词的主题与作者的<满江红》词不同,前者表现了不满“和议”,反对投降的主题,后者表现了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的主题。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解答后面的问题。
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①“怎一个愁字了得”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把词人无法把愁绪排遣的苦况倾泻无遗了。
②这首词首句14个字,巧妙地运用叠字艺术,渲染了笼罩全篇的
由愁惨而凄厉浓烈氛围,充分体现了婉约派词的艺术特色。
③作者如实地写出了个人的遭遇和心情,但在个人的惨况中又蕴涵着深刻的时代和社会的根源,从而使作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6.阅读下面一首元曲,解答后面的问题。
[中吕]卖花生•怀古张可久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泰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唷。
①首句“美人自刎乌江岸”是以霸王别姬或虞姬自刎写楚汉相争的历史。
②诗人选取了三则历史材料,有无辜者之死的个人悲剧,有战火熊熊的众生劫难,也有戍边无归军人悲哀,虽然角度不同,却揭示了一个共同主旨:连绵的战
③整个作品在叙述史实的基础上直抒胸臆,情调沉郁悲凉,“长叹”中包含着忧国忧民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
7.阅读下面一首元曲,解答后面的问题。
[双调]蟾宫曲•怀古查德卿
问从来谁是英雄?一个农夫,一个渔翁。
晦迹南阳,栖身东海,一举成功。
八阵图名成卧龙,(六韬)书功在非熊。
霸业成空,遗恨无穷。
蜀道寒云,魏水秋风。
①“霸业成空,遗恨无穷”的“恨”是遗憾的意思。
②末尾两句,是说千古功勋无非过眼云烟,流露了消极无为的思想。
③这首元曲虽然用典,但用的却是人尽皆知的诸葛亮或孔明和姜太公或吕尚的典故,具有元曲雅俗共赏的特点。
8.阅读杜甫的《绝句》,回答问题。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①请分析“逾”与“欲”的表达特点。
②简要分析本诗表达感情的特点。
.
①以碧衬白,碧白相映生辉,“欲”在拟人化中赋予花朵以动态,
摇曳多姿,两句诗以江山花鸟四景,分别写碧绿、青翠、火红、洁白四色,景色清新,赏心悦目。
②前两句的江山花鸟四景写出了景象清新赏心悦目的春光,但岁月荏苒,归期遥遥,游兴顿失,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
9.阅读武元衡的(春光》,回答问题。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简析三、四句的思乡之情。
三、四两句的“吹”、“逐”运用甚妙,春风有情似要入睡,作者以故乡春天的信息,才酿就了一夜的思乡之梦。
而这一夜的思乡之梦随风来到故乡——洛城。
乡梦有形。
在这里本应伤感惆怅的乡思乡梦,似乎渗透了春的温馨明丽,一个“又”更透霹出诗人对美好梦境的欣喜愉悦。
10.阅读韩愈的(春雪》,回答问题。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暖,故穿庭树作飞花。
请简析本诗的构思。
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来是造成新年未有芳华,二月初才惊见草芽的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色来得太迟,才“故穿庭树”纷飞而来,这种翻因为果的构思,增加了诗的意趣。
11.阅读白居易的{村夜》,回答问题。
霜萍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养麦花如雪。
请分析本诗的思想感情。
本诗以白描手法写出了一个常见的乡村之夜。
前两句写村夜秋色的浓重,秋夜的凄清,透露了诗人孤独寂寞的感情。
后两句是另一幅给人耳目一新的画面,皎洁的月光朗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远远望去,那荞麦花儿有如一片晶莹的白雪,使诗人暂时忘记了孤寂,借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