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安徽省舒城县桃溪中学生物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5届安徽省舒城县桃溪中学生物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
考生须知: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某同学居家学习期间坚持每天在室内折返跑30min。

叙述错误的是()
A.跑步过程中产热量增加,散热量也增加
B.小脑是调节跑步行为的最高级中枢
C.跑步过程中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
D.跑步过程中心跳加快是神经和体液调节的结果
2.下列有关微生物培养的叙述,正确的是()
A.配制固体培养基时,所加的琼脂是从红藻中提取的脂类
B.划线操作时,不能将最后一区的划线与第一区的划线相连
C.分离计数时,可用平板划线法对需计数的微生物进行分离
D.纯化培养时,培养皿应倒置放在恒温培养箱内的摇床上培养
3.PCR一般要经过三十多次循环,从第二轮循环开始,上一次循环的产物也作为模板参与反应,由引物Ⅰ延伸而成的DNA单链作模板时( )。

A.仍与引物Ⅰ结合进行DNA子链的延伸
B.与引物Ⅱ结合进行DNA子链的延伸
C.同时与引物Ⅰ和引物Ⅱ结合进行子链的延伸
D.无需与引物结合,在酶的作用下从头合成子链
4.利用装置甲,在相同条件下分别将绿色植物E、F的叶片制成大小相同的“圆叶”,抽出空气,进行光合作用速率测定。

图乙是利用装置甲测得的数据绘制成的坐标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从图乙可看出,F植物适合在较强光照下生长
B.光照强度为1klx,装置甲中放置植物F叶片进行测定时,液滴向右移动
C.光照强度为3klx时,E、F两种植物的叶片合成有机物的速率之比为3:2
D.光照强度为6klx时,装置甲中E植物叶片比F植物叶片浮到液面所需时间长
5.通道蛋白是细胞膜上的一类具有通道作用的蛋白质,如水通道蛋白、K+通道蛋白等。

叙述合理的是()A.水通道蛋白和K+通道蛋白的基本单位不同
B.通道蛋白镶在细胞膜磷脂双分子层的表面
C.肾小管主要借助水通道蛋白来重吸收水
D.Na+可以借助K+通道蛋白进入细胞
6.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对生命科学的深入探索,生物科学技术会为人类的繁荣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下列关于生物科学技术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在植物体细胞杂交中,可采用质壁分离实验检测制备的原生质体的活性情况
B.在生产单克隆抗体的过程中,不需要考虑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之间的免疫排斥
C.利用动物体细胞核移植的方法得到克隆动物是培育新物种的一种方式
D.设计试管婴儿涉及体内受精、早期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等技术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
7.(9分)近日,25年来最严重的蝗灾正在东非蔓延,对东非国的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都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威胁,而造成本次蝗灾的罪魁祸首就是沙漠蝗虫。

如图为东非某草原蝗灾期间的部分食物网示意图(分解者与无机环境未画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此食物网包含了_______条食物链,其中狼位于第_____营养级。

(2)此食物网中,牧鸡与蛙的关系属于__________。

(3)目前,控制沙漠蝗群和蝗蝻带的主要方法是,主要使用汽车和空中喷雾器以小剂量(称为超低量(ULV)配方)施用有机磷化学品,此方法属于______防治,这种防治方法具有快速、高效、使用方便等优点,但不建议频繁使用,为什么?__________(至少2点)
(4)相比于杀虫剂治蝗,中国的“牧鸡治蝗”有效又环保,此种治蝗方法属于________防治。

(5)若牧鸡的食物40%来自沙漠蝗虫,40%来自蜘蛛,其余来自蛙,那么牧鸡要增加20g体重,最多消耗草和水稻多少克?________
8.(10分)人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一种严重影响人视觉的遗传病。

科研人员对患者甲和乙进行家系调查,得到图1所示的两个家系图。

(l)据图分析,甲所患RP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遗传。

乙所患RP的遗传方式与甲_______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

(2)研究发现,RP还存在其他遗传方式,并且目前已经发现有多达20个基因的100多个突变位点与RP有关,这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____和____的特点。

(3)科研人员构建斑马鱼模型,探究rp2基因在致病过程中的作用。

科研人员敲除斑马鱼细胞中一条染色体上的rp2基因部分序列,筛选得到rp2基因杂合突变体。

将该突变体与野生型斑马鱼杂交,对得到的F1进行rp2基因测序,发现序列不同的两种突变类型A和B,如图2所示。

研究者认为,与突变型B相比,突变型A在性状上与野生型差异更大,适合用于研究rp2基因的功能。

从分子水平分析,选择突变型A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9.(10分)果蝇的灰身(A)与黑身(a)、直毛(B)与分叉毛(b)是两对相对性状。

两只雌雄果蝇杂交,F1表现型及数量如下表:
灰身黑身直毛分叉毛
雌蝇(只)75 26 101 0
雄蝇(只)74 25 50 49
回答下列问题:
(l)这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___ 定律。

(2)F1灰身直毛雌果蝇的基因型有____种,杂合子的比例为____。

(3)若F1中的灰身雄果蝇与黑身雌果蝇杂交,则后代中黑身果蝇所占比例为____。

(4)为测定F1中某只雄蝇(甲)的基因型,可将其与基因型为____的果蝇测交,若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__,则雄果蝇(甲)的基因型为AaX B Y。

10.(10分)将人IL-12基因表达载体导入T细胞,可促进T细胞的增殖分化,促进淋巴因子分泌,增强效应T细胞的杀瘤活性。

回答下列问题:
(l)体外采用PCR技术扩增IL-12基因时,依据的原理是____,该技术使用Taq酶而不使用细胞DNA聚合酶的主要原因是____。

(2)构建的IL-12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有IL-12基因、复制原点_____(至少答2点)等,将其导入T细胞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

(3)检测IL-12基因在T细胞中是否翻译出IL-12蛋白,可采用____,若出现____,则成功翻译。

(4)研究表明:正常机体T细胞导入IL-12基因表达载体后,抗体的数量明显增多。

原因是________
11.(15分)氨基丁酸作为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广泛分布的神经递质,在控制疼痛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其作用机理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氨基丁酸在突触前神经细胞内合成后,可能需要经_______才能与突触小体膜(突触前膜)融合并分泌出去。

当兴奋抵达神经末梢时氨基丁酸释放,并与位于图中突触后膜上的____________结合后,通道开启,使氯离子内流,从而抑制突触后神经细胞____________(填“静息、电位”或“动作电位”)的产生。

(2)人体注射麻醉剂后,麻醉剂起到了与____ ( 填物质名称)一样的功能,从而可____________(填缩短或延长)氯离子通道打开的持续时间,产生麻醉效果。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B
【解析】
1、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胰高血糖素的作用:①促进肝糖原分解;②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详解】
A、跑步过程中物质氧化分解加快,产热量增加,而体温恒定,所以散热量也增加,A正确;
B、大脑是调节跑步行为的最高级中枢,B错误;
C、跑步过程中血糖降低,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升高血糖含量,C正确;
D、跑步过程中心跳加快是神经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D正确。

故选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血糖调节和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理解体温恒定是产热和散热平衡的结果。

2、B
【解析】
进行培养的微生物主要有病毒、细菌、放线菌、真菌等。

微生物培养需要用到培养基,根据微生物的不同种类和生活习性来配制特定的培养基。

微生物培养成功的关键在于无菌操作,如果培养器具和培养基不能彻底灭菌或培养过程中有杂菌污染,容易导致实验失败。

筛选目的微生物需要使用选择培养基。

微生物接种的主要方法有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详解】
A、配制固体培养基时,所加的琼脂是从红藻中提取的多糖,A错误;
B、划线时要避免最后一区的划线与第一区的划线相连,因为最后一区的菌种是最少的,而第一区的菌种是最致密的,如果连在一起可能影响单个菌落的分离效果,B正确;
C、分离计数时,应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C错误;
D、摇床应在液体培养基培养微生物时使用,培养皿中的是固体培养基,D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了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的有关知识,要求学生识记培养基制备的方法步骤,掌握实验操作过程中的相关注意点,同时识记无菌技术的主要内容等。

3、B
【解析】
关于PCR技术的相关知识:
1、概念:PCR全称为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的核酸合成技术。

2、原理:DNA复制。

3、前提条件: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以便合成一对引物。

4、条件:模板DNA、四种脱氧核苷酸、一对引物、热稳定DNA聚合酶(Taq酶)。

5、过程:①高温变性:DNA解旋过程(PCR扩增中双链DNA解开不需要解旋酶,高温条件下氢键可自动解开);②低温复性:引物结合到互补链DNA上;③中温延伸:合成子链。

【详解】
当由引物Ⅰ延伸而成的DNA单链作模板时,此单链引物固定端为5′端,因此与它互补的子链从另一端开始合成,即与引物II结合进行DNA子链的延伸。

故选B。

4、C
【解析】
1.分析甲图:图甲装置中CO2缓冲液能够为叶片光合作用提供稳定的二氧化碳,因此装置中气体量变化为氧气的释放量。

2.分析乙图:图乙中,在相同的光照强度下,不同植物的光合速率会有差别。

净光合速率=真正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真正光合速率=单位时间产生葡萄糖的速率或者产生氧气的速率;
呼吸速率=单位时间消耗的氧气或者产生的C02。

【详解】
A、图乙中曲线E所代表的植物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均高,因此适应于较强光照下生长,A错误;
B、将甲装置置于光下,在光照强度为1klx时,植物F的光合作用速率小于呼吸作用速率,氧气含量在减少,因此测定时着色液滴向左移动,B错误;
C、图乙中光照强度为3klx时,相同时间内,E植物光合作用合成强度=10+20=30,而F植物光合作用合成强度
=10+10=20,因此等面积的E、F两种植物的叶片合成有机物的质量之比为3:2,C正确;
D、光照强度为6klx时,E植物净光合速率大于F植物,因此装置甲中E植物叶片比F植物叶片浮到液面所需时间短,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以实验装置和曲线图为载体,考查了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以及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间的关系,要求学生能够明确实验装置中气体变化的实质,能够准确分析曲线,利用净光合速率=真正光合速率-呼吸速率计算光合作用生成量。

5、C
【解析】
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比较:
【详解】
A、水通道蛋白和K+通道蛋白的基本单位相同,都是氨基酸,A错误;
B、通道蛋白贯穿细胞膜磷脂双分子层,B错误;
C、肾小管主要借助水通道蛋白来重吸收水,属于协助扩散,C正确;
D、通道蛋白运输物质具有特异性,所以Na+不能借助K+通道蛋白进入细胞,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了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意在考查学生理解物质运输方式的特点,掌握相关实例。

6、B
【解析】
1、体细胞杂交可以克服远源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操作过程包括:原生质体制备、原生质体融合、杂种细胞筛选、杂种细胞培养、杂种植株再生以及杂种植株鉴定等步骤。

2、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先给小鼠注射特定抗原使之发生免疫反应,之后从小鼠脾脏中获取已经免疫的B淋巴细胞;
诱导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进行抗体检测,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即用培养基培养和注入小鼠腹腔中培养;最后从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获取单克隆抗体。

3、动物体细胞核移植:将动物的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一个去掉细胞核的卵母细胞中,使其重组并发育成一个新的胚胎,这个新的胚胎最终发育为克隆动物。

克隆动物具备双亲的遗传特性,因为其细胞核基因来自提供细胞核的生物,而细胞质基因来自提供细胞质的生物,但其性状主要与提供细胞核的生物相似。

4、试管婴儿技术是通过体外受精获得许多胚胎,然后从中选择符合要求的胚胎,再经移植后产生后代的技术。

【详解】
A、在植物体细胞杂交中,去掉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不能采用质壁分离实验检测制备的原生质体的活性情况,A错误;
B、免疫排斥是机体对移植物(异体细胞、组织或器官)通过特异性免疫应答使其破坏的过程,细胞之间不存在免疫排斥,B正确;
C、通过核移植技术产生克隆动物属于无性繁殖,不能培育新物种,C错误;
D、培育试管婴儿涉及体外受精、早期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等,D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综合考查植物体细胞杂交、单克隆抗体制备、核移植技术和试管婴儿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识记植物体细胞杂交的过程及采用的方法,识记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识记核移植技术过程、试管婴儿培育过程,根据题干进行筛选。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
7、6 四、五捕食与竞争化学磷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蝗虫对化学药剂可能会产生抗药性;可能会对其他种类的生物造成伤害生物12800g
【解析】
在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做食物链。

在食物链中,生产者是最基础的环节,不体现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

其图中可以发现6条食物链:草→沙漠蝗虫→蜘蛛→牧鸡→狼;草→沙漠蝗虫→牧鸡→狼;草→沙漠蝗虫→蛙→牧鸡→狼;水稻→沙漠蝗虫→蜘蛛→牧鸡→狼;水稻→沙漠蝗虫→牧鸡→狼;水稻→沙漠蝗虫→蛙→牧鸡→狼。

【详解】
(1)据分析可知,图中共有6条食物链,其中狼处于第四、五营养级。

(2)图中牧鸡以蛙为食,同时牧鸡和蛙均捕食沙漠蝗虫,因此二者之间是竞争和捕食的关系。

(3)施用有机磷化学品属于化学防治,有机磷化学品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蝗虫对化学药剂可能会产生抗药性,也可能该化学品会对其他种类的生物造成伤害,因此该种防治方法不建议频繁使用。

(4)“牧鸡治蝗”利用了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这种防治方法属于生物防治。

(5)牧鸡要增加20g体重,来自沙漠蝗虫的有8g,来自蜘蛛的有8g,来自蛙的有4g,则走沙漠蝗虫这条食物链最多需要水稻和草800g,走蛙这条食物链,最多需要水稻和草4000g,走蜘蛛这条食物链最多需要水稻和草8000g,因此一共需要最多水稻和草12800g。

【点睛】
食物链中的生物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此题考查的相关知识较多,理解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在生态系统内传递的,生态系统内各成分之间的关系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8、常染色体显性不同不定向性随机性突变型A为5个碱基对(非3的倍数)缺失,造成mRNA上的密码子阅读框错位,对蛋白质影响较大;而突变型B为12个碱基对(3的倍数)缺失,造成蛋白质中4个氨基酸缺失,对蛋白质影响相对小
【解析】
据图分析,图1甲家系中父母有病,有一个儿子正常,说明该病为显性遗传病,又因为甲是患者,而其母亲正常,说明不是伴X遗传,则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乙家系中乙的父母正常,而乙有病,则该病是隐性遗传病。

【详解】
(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甲所患RP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而乙所患RP的遗传方式是隐性遗传,因此两者的遗传方式不同。

(2)根据题意分析,RP的遗传与20个基因的100多个突变位点有关,说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和随机性。

(3)据图分析,突变体A、B分别缺失了5个、12个碱基对,其中突变型A的5个碱基对不是3的倍数,造成mRNA 上的密码子阅读框错位,对蛋白质影响较大;而突变型B的12个碱基对是3的倍数,造成蛋白质中4个氨基酸缺失,对蛋白质影响相对小。

因此与突变型B相比,突变型A在性状上与野生型差异更大,适合用于研究rp2基因的功能。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图2中野生型和2种突变型的碱基对的比较判断哪种突变适合用于研究rp2基因的功能。

9、基因自由组合 4 5/6 1/3 aaX b X b灰身直毛雌蝇:黑身直毛雌蝇:灰身分叉毛雄蝇:黑身分叉毛雄蝇=1:1:1:1
【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雄果蝇中灰身∶黑身≈3∶1,雌果蝇中灰身∶黑身≈3∶1,黑身果蝇与灰身果蝇的比例在雌雄果蝇之间的比例没有差异,因此控制黑身和灰身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灰身对黑身是显性性状,亲本基因型是Aa×Aa;
雄果蝇中直毛:分叉毛≈1:1,雌果蝇中没有分叉毛,只有直毛,因此控制直毛与分叉毛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直毛是显性性状,亲本基因型是X B X b×X B Y,对于两对相对性状来说,亲本果蝇的基因型是AaX B X b×AaX B Y。

【详解】
(1)由分析可知这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2)亲本基因型AaX B X b×AaX B Y,所以F1灰身直毛雌果蝇的基因型及
AAX B X B∶AaX B X B∶AAX B X b∶AaX B X b=1∶2∶1∶2,共4种,杂合子比例为5/6。

(3)F1中的灰身雄果蝇的基因型及比例AA∶Aa=1∶2,所以与黑身雌果蝇杂交,后代黑身果蝇=2/3×1/2=1/3。

(4)测交是和隐性纯合子交配,即和基因型aaX b X b的雌果蝇测交,若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灰身直毛雌蝇∶黑身直毛雌蝇∶灰身分叉毛雄蝇∶黑身分叉毛雄蝇=1∶1∶1∶1,则灰身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X B Y。

【点睛】
本题需要考生从表格中的数据分析出基因在染色上的位置及传递方式,在结合自由组合定律进行解答。

10、DNA(双链)复制Taq酶热稳定性高,而细胞DNA聚合酶在高温下会失活启动子、终止子、标记基因显微注射法抗原一抗体杂交杂交带正常机体T细胞导入IL–12基因表达载体后,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增多,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的能力增强,从而产生更多的抗体
【解析】
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

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

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详解】
(1)PCR扩增目的基因利用的是DNA双链复制的原理,该过程利用的Taq酶热稳定性高,而细胞DNA聚合酶在高温下会失活。

(2)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有lL–12基因、复制原点、启动子、终止子、标记基因等,将其导入T细胞等动物细胞常采用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

(3)检测IL–12基因是否导入、转录和翻译分别用DNA分子杂交技术、分子杂交技术、抗原-抗体杂交技术,若出现杂交带,则说明翻译成功。

(4)正常机体T细胞导入IL–12基因表达载体后,促进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而淋巴因子分泌增加,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的能力增强,从而产生更多的抗体。

【点睛】
本题考查基因工程和PCR过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原理、操作步骤,掌握各操作步骤中需要注意的
细节,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1、高尔基体的加工、包装和运输氨基丁酸受体(特异性受体) 动作电位氨基丁酸延长
【解析】
1、神经纤维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前膜以胞吐的方式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详解】
(1)氨基丁酸属于神经递质,递质的释放是胞吐作用,所以需要经过高尔基体的加工、包装和运输才能与突触小体膜(突触前膜)融合并分泌出去;递质释放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的受体(氨基丁酸受体)结合;氯离子内流使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电位差进一步增大,从而抑制了动作电位的产生。

(2)麻醉剂可以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起到和氨基丁酸一样的功能,延长氯离子通道打开的持续时间,产生麻醉效果。

【点睛】
本题的重点是要理解氨基丁酸引起的是抑制作用,理解抑制作用产生的机理是解题的关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