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复习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游褒禅山记》复习教案(教师版)
一、通假字
1.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古今异义词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

为单音词连用。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6.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古义:周围;今义:左和右两方面、支配、表示概数等
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古义:到达,达到,动词;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或达到某种程度
三、一词多义
1.道
(1)名词
①会天大雨,道不通。

道路。

②策之不以其道。

正确的方法。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④伐无道,诛暴秦。

道义。

⑤于是废先王之道。

思想,学说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道理,规律
⑦道不同,不相为谋。

意向。

(2)动词
①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取道。

②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

走路,赶路。

③何可胜道也哉!说,讲。

④故园谁道有书来?料想。

⑤道之以政。

通“导”,引导。

⑥不如小决(决口),使道。

通“导“疏导。

2.盖
(1)名词
①合盖隆起,形似酒尊。

盖子。

②今已亭亭如盖矣。

伞。

(2)动词
①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遮盖。

②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

胜过,压倒。

(3)副词
①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盖世强援,不能独完。

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原因是。

②盖余所在,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表推测性判断。

(4)语气词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用在句首,不译。

(5)疑问代词
技盖至此乎?通“盍“,何,怎么。

3.然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
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
③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然而,但是)
.
4. 乃
(1)代词
①今欲发之,乃肯而从我乎?你,你的。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你,你的。

(2)副词
①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表承接,就,便,即。

②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表时间间隔之长,才,再。

③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表范围,只,仅仅。

④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表意外,竟然,却。

⑤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表判断,相当于“是”。

(3)连词
①良乃入,具告沛公。

表承接,于是,就。

③老臣今日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表转折,却,反而。

5.其
⑴始舍于其址。

(代词,它的,代华山)
⑵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代词,那,指代慧褒埋葬的时间)
⑶距其院东五里。

(代词,那,代慧空禅院)
⑷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代词,它,代华山洞)
⑸其文漫灭。

(代词,它的,代仆碑)
⑹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代词,它上面)
⑺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代词,它的,代华山)
⑻问其深。

(代词,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译作“那个洞”)
⑼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代词,代“好游者”,译作“那些”)
⑽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其进”的“其”是指代第一个分句,译作“那”,“其见”的“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也译作“那”)
⑾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代词,它的,代后洞)
⑿盖其又深。

(代词,指代后洞,译作“那”)
⒀则其至又加少矣。

(代词,那些,代游客)
⒁既其出。

(句中语气助词,没有什么实际意义)⒂则或咎其欲出者。

(代词,指代“欲出者”,译作“那”)
⒃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第一人称代词,自己)
⒄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代词,他们)
⒅其孰能讥之乎?(副词“其……乎”这个固定格式,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作:难道……吗?)
⒆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代词,指代那些以讹传讹的情况,可译为“那”)
6.“其”字用法归纳:
(1)代词
①.人称代词
第三人称:秦王恐其破璧。

(他)
第一人称: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我)
②指示代词
则或咎其欲出者(那,那些)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其中的)
(2)副词
①表商量,命令,祈使等语气
吾其还也,亦去之(还是)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应当,一定)
②表揣测语气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③表反问语气其孰能讥之乎?(难道)
(3)连词
①. 表选择
其信然耶?其梦耶?(是……还是……)
②.表假设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如果)
(4)音节助词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无义,不译)
四、词类活用
1. 有泉侧出。

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
2.始舍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3.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4.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5.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6.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7.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8.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9.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险远的地方。

11.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穷尽,走到尽头。

12.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弄错,使……错。

13.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副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五、特殊句式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者,……也:判断句,“者”表停顿语气,“也”表判断语气)
2.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者,……也,判断句)
3.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判断句)
4.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因果判断句)
5.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介词结构后置)
6. 有穴窈然。

(定语后置)
7. 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省略句,省宾语)
8. 有碑仆(于)道(省略句,省介词)
六. 文言固定句式
1.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 2.何可胜道也哉!(哪里……呢!)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的缘故。


【巩固练习】下面一段话用了12个“其”字,试翻译并分析“其”字的用法。

狐谓狼曰:“羊肉其⑴鲜乎!君其⑵有意,叼其⑶一而啖之,得饱其⑷口福。

”狼曰:“其⑸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羊数詈言,其⑹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⑺无闻邪,其⑻畏主人邪?及其⑼嬉逐,愿为一雪其⑽耻。

君其⑾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⑿无辞乎?”护羊愈谨。

狐与狼遂去。

【参考答案】:
⑴表测度,大概⑵表假设,如果⑶指示代词,其中⑷第一人称代词,自己⑸加强疑问语气,又⑹第三人称代词,它的⑺⑻两个并用,表选择,是……还是⑼第三人称代词,它们⑽指示代词,那种⑾表期望、要求,可⑿表反问,难道
【译文】狐狸对狼说:“羊肉一定很鲜美啊。

如果你有意品尝,不如叼一只(羊)吃吃,饱饱口福。

”狼说:“有凶狗守护着羊群怎么办?”于是狐狸挑拨离间地对凶狗说:“羊多次在背后骂你,那些话太难听了,你竟然不生气,是果真没有听到,还是怕你的主人呢?等到哪一天它们追逐嬉戏(于外)的时候,我也愿意为你一雪前耻。

你一定要答应我。

”凶狗笑着说:“想要加害于人,还怕找不到罪名吗?”于是凶狗守护羊群更加谨慎。

狐狸和狼的奸计没有得逞,悻悻离去了。

【综合拓展提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7题。

刘宽字文饶,弘农华阳人也。

宽尝行,有人失牛者,乃就宽车中认之。

宽无所言,下驾步归。

有顷,认者得牛而送还,叩头谢曰:“惭负长者,随所刑罪。

”宽曰:“物有相类,事容脱误,幸劳见归,何为谢之?”州里服其不校。

延熹八年,征拜尚书令,迁南阳太守。

典历三郡,温仁多恕,虽在仓卒,未尝疾言遽色。

常以为“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吏人有过,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已,终不加苦。

事有功善,推之自下。

灾异或见,引躬克责。

每行县止息亭传,见父老慰以农里之言,少年勉以孝悌之训。

人感德兴行,日有所化。

熹平五年,代许训为太尉。

灵帝颇好学艺,每引见宽,常令讲经。

宽尝于坐被酒睡状。

帝问:“太尉醉邪?”宽仰对曰:“臣不敢醉,但任重责大,忧心如醉。

”帝重其言。

宽尝坐客,遣苍头市酒,迂久,大醉而还。

客不堪之,骂曰:“畜产。

”宽须臾遣人视奴,疑必自杀。

顾左右曰:“此人也,骂言畜产,辱孰甚焉!故吾惧其死也。

”夫人欲试宽令恚,伺当朝会,装严已讫,使侍婢奉肉羹,翻污朝衣。

婢遽收之。

宽神色不异,乃徐言曰:“羹烂汝手?”其性度如此。

海内称为长者。

(《后汉书•卓鲁魏刘列传第十五》)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州里服其不校校:计较。

B.灾异或见,引躬克责躬:自身。

C.人感德兴行,日有所化化:风俗人心的变化。

D.其性度如此度:推测。

提示:D、应为气量,胸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故吾惧其死也②昔其用武而不终也
B.①认者得牛而还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①惭负长者,随所刑罪②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D.①见父老慰以农里之言②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提示:D、项结构助词,用于定语与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的”。

A项,①人称代词,表单数,相当于“他”;②人称代词,表复数,相当于“他们”。

B项,①连词,表示顺承关系,相当于“就”②连词,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

C项,①用在动词“刑罪”之前,构成“所”字结构;②表示被动。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刘宽行为宽厚仁慈的一组是()
①虽在仓卒,未尝疾言遽色
②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③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已,终不加苦
④臣不敢醉,但任重责大,忧心如醉
⑤宽须臾遣人视奴
⑥宽神色不异,乃徐言曰:“羹烂汝手?”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③⑤⑥
D.②③④
提示:C、①表现其温和,②表现其以德为政的主张,④表现其一心为政。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宽为人宽厚,他不仅没有责罚那个失牛的人,反而加以宽慰,这使得他在州里赢得了声誉。

B.刘宽历任郡守,不主张用严刑峻法整治百姓。

属吏有错,他只是象征性地施刑以示羞辱,从不施加严刑。

政务有了功绩,则归功于下属。

C.刘宽以德为政。

他巡视属县时,对老年人谈农事和乡土之事,以示关切,对年轻人则用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的教诲加以鼓励。

D.刘宽性情温和慈爱。

夫人在早晨会客时让侍女故意以肉汤污其官服以试其会不会发怒,但刘宽不但神情自若,反而关心侍女烫伤了没有。

提示:D、项应是准备上朝,已穿好官服的时候。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宽无所言,下驾步归。

刘宽什么也没说,卸下驾车的牛交给丢牛的人,自己步行而归。

(2)物有相类,事容脱误,幸劳见归,何为谢之?
事物有相似之处,事情也允许有错误,劳累你来把牛归还给我,为什么还道歉呢?
【译文】:
刘宽字文饶,弘农郡华阴县人。

父亲刘崎,在汉顺帝时担任司徒。

刘宽曾经乘牛车出行,有一个丢失了牛的人,就指认刘宽的驾车牛为他丢失的牛。

刘宽没有说什么,卸下牛交给了他然后自己步行回家。

过了一会,指认的人找到了丢失的牛后将刘宽的牛送还,叩头谢罪说:“我对不起您这样的长者,任您怎么样处罚。

”刘宽说:“事物有相似之处,事情也允许有错误,劳累你来把牛归还我,为什么还要道歉呢?”州里的人都很钦佩他的不计较。

延熹八年,朝延征召他,授官尚书令,后升任南阳太守。

先后主管过三个郡,他和气仁慈多行宽恕,即使在匆忙之时,也从未有语言、神情急躁。

刘宽一向认为若以刑罚来整治百姓,百姓就会只求逃避刑罚而没有了羞耻之心。

属吏犯了过错,只用蒲草做的鞭子施刑处罚,只是为显示羞辱,终归不对之施加严刑。

政务有了功绩,推让给下属。

有时出现了灾异,则引咎自责。

每次巡视属县,都只是住在乡间客舍中,看见老年人就与他们谈农事和乡土之事,以示关切;对年轻人则用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的教诲加以鼓励。

人们被他的道德和行为所感化,风俗人心一天天地改善。

熹平五年,代许训担任太尉。

灵帝很爱好学术文艺,每次召见刘宽,常让他讲解经书。

刘宽曾经在座位上显出醉酒入睡的样子,灵帝问:“太尉是醉了吗?”刘宽仰起头回答说:“臣不敢醉酒,但深感责任重大,内心忧虑如醉。

”灵帝很重视他的说法。

刘宽曾经招待客人,派仆人去买酒。

隔了好久,仆人醉醺醺地回来了。

客人忍不住,骂说:“畜生。

”刘宽即刻派人去探视这个仆人,怀疑他定会自杀。

并对身边的人说:“他是个人啊,骂他是畜生,还有什么样的污辱比这更厉害呢?所以我害怕他会去死。

”夫人想试试让刘宽发怒,待他准备上朝,已穿好官服的时候,让侍女送上肉汤,故意打翻沾污了官服。

侍女匆忙收拾,刘宽神情不变,缓缓地对侍女说:“汤烫伤你的手了吗?”他的性情气度如此温和慈爱。

国内的人都称他是长者。

《游褒禅山记》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新)
【素材清单】
《游褒禅山记》通过记叙一次未能尽的游山经历,说明了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在研究学问上要“深思慎取”。

【写作素材】
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2、《游褒禅山记》告诉了我们四个道理:第一,王安石把治学处世比较游山,在游览中总结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不能至”的深刻道理,从而勉励自己和读者在治学、处世、创业的道路上坚定自己的志向,最大限
.
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攀登风光无限的险峰。

第二,自信是一种良好的素质,盲从则是可悲的行为。

要想不盲从,就得有自信。

王安石曾与四位朋友去游褒禅山的一个山洞,“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愈奇”,本来渐可探得奇景,但有一个害怕了,说“不出,火且尽”,结果,大家退出。

退出之后,大家才发现,“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但已“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王安石因盲从而后悔。

第三,志、力、物三者,可以说是我们成功的三大要素。

有远大的志向,还得有真才实学,最好还能获得某些帮助,或者良好机遇。

第四,王安石在游褒禅山的过程中发现“有碑仆
道”“花”“华”音讹,于是生发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感慨。

其实,不仅做学问应深思慎取,在生活中,做人做事都应如此。

3、荆公生当大宋时,少年遍习百家词。

意气英姿龙门跃,但念经国利民事。

鄞县山川熟自胸,起堰浚河不自恃。

常平惠农百姓喜,兴学劝桑有妙治。

最恨兼并与贪吏,访民问灾多愤驰。

累忧社稷贫与弱,万言上书显奇智。

天变人言不足畏,变法图强有慧思。

新法恢恢宏略出,万机日理难解衣。

开宗立说兴新学,除却浮华存精实。

文章质朴尚有物,唯求实用能补世。

心地高洁能撑船,胸襟豁达拯苏子。

唐宋八家居其一,千古一相王安石!(《荆公颂》)
【素材激活】
王安石,伟大的改革家
“十一世纪中国最伟大改革家”的王安石是一个难以盖棺定论的人物。

自北宋以来,褒之者少,而毁之者却是全面开花、随处可见,几百年内,无论是在官方的“正史”,还是在民间的小说、戏曲中,王安石的各个方面,从学问到做官,从私人生活到道德品行,无不被人垢病。

但是尘埃掩不住真金,浮云遮不住星泽,真正的智者经历史长河的淘洗发出了夺目的光芒。

他之所以被诟病,因为他是改革者;他的改革触动了官僚集团的根本利益。

面对种种非难,他抱定“天变不足畏,祖宗之法不足守,人言不足恤”坚定信念,在那死气沉沉的环境中,爆响了一个惊雷。

这惊雷,绵延至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仍然振聋发聩。

无改革社会便不能进步,要改革必冒风险。

是安于现状、安于落后;还是冒险而进,求得发展,这,二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们已作出回答:已带领国人领略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写作运用
【适用话题】可用于“尽志无悔”“不要盲从”“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自信”“敢于坚持自己的主见”“深思慎取”“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等内容相关的写作话题中。

如:角度一:阐述与“志向”“毅力”“精神”“信念”相关的话题。

大千世界,浩浩尘宇,庸碌度过一生的人不计其数,然而久经磨炼、矢志不渝,最终达到光辉顶点的也大有人在。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其中的差别呢?最重要的区别就是他们立志的高与低、远与近。

角度二:阐述与“认识自我”“个性”“独立思考”等相关的话题。

事业的成功,不仅需要立志和一定的客观条件,同时还需要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和独立思考的精神。

王安石的经历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不能“随以止”,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当然,独立思考是以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和对客观条件的全面把握为基础的。

【运用范例】
1、几乎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远大志向,但真正可以踏上成功彼岸的人却为数不多,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探寻“志”的过程正如入华山洞的过程,“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当我们离目标越来越近时,会发现路全变得越来越窄,兴许有时还会碰上电闪雷鸣的坏天气。

大多数人会被这样的情景吓坏,或是埋怨暴雨后的小路过于泥泞,因此不愿再前进,于是,他们就这亲背离成功而去。

而那些“不怠”的人终会在黑暗中发现那个代表着希望的小光点,然后在柳暗花明中找到落脚的终点站。

(摘自《志当存高远》)
2、我也用微博。

但我有一个癖好,只看,不点“分享”;只写,不愿“引用”。

有微博好友问为何?
答:拒绝平庸。

诚然,段子玲珑,资讯新鲜,图片醒目,视频抢眼。

但在我看来,却只是下酒菜而已。

诗歌才如酒,警句方如肉,然酒肉穿肠过,心中留的,惟有发于心、慨而慷的个人真情和思维火花。

若忙于人云亦云,则落入俗套,辜负了微博本身为人们提供拒绝平庸的平台之妙用。

拒绝平庸,是不甘于平凡、不沦于庸常。

少年时读《东坡题跋》,读到苏轼评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一文,写:“平生愿效此作一篇,每执笔辄罢,因自笑曰:‘不
. 若且放,教退之独步。

’”不禁抚掌而叹: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若苏
轼真仿效退之写篇序,再出色恐怕也未必如韩文之精妙,湮没于千千万万的仿作中,
未免落了下乘。

不似今日,以“不若且放”之豁达留名千古,有力地评击了“文人相
轻,自古而然”之定论,岂是凡俗能及!
拒绝平庸,是唯愿走出自我之路的缘故。

姑且仍拿苏轼举个例子,虽放下仿韩文
之举,但从未放弃过生死意义的探索。

其前后两篇《赤壁赋》,以人生代谢之深刻大
问,展纵横古今之思辨大美。

未必可称“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至少成一家之
言矣。

行文此处,我不禁想起那个弃传统而坦荡独行的林纾,以《韩柳文章研究法》
而闻名,更以此诗而著名:“平生不入三王家,家法微微出苦瓜。

我意独饶山水味,
何须苦攻学名家!”走出自我之路,是坚信“宁有种乎”,是自信“英雄不问出身”,
只问是否跳出俗套,立为民生,言为心声!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多在险远,而人迹之所罕到焉。

”我深以为然。

太多
的前人,太多的远方,连风景也如嚼过千遍的鸡肋,愈发促使我们拿起自己的理性,
拒绝平庸,踏出自我之路。

拒绝平庸而甘于平凡,这不是修辞的问题,而是生存还是死亡的问题。

(2011年
江苏高考满分作文《拒绝平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