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与人性及如何从生活中发现、挖掘小说素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篇小说与人性及如何从生活中发现、挖掘小说素材
短篇小说与人性
佛斯特在《小说面面观》里有如此论调,“历史向前发展,艺术则恒久不变。”他认为艺术就是探究人性,而人性在漫长的进化中,所发生的变化微乎其微。“我看见人类心灵的两种运动,一是历史,昂首直前,浩浩荡荡但是单调无味;一是那种个人追寻,龟步蟹行,缓慢得如不敢见人……历史只知带人向前,像一辆满载乘客的火车;而另外那种运动的脚步实在太慢太谨慎,使我们无法在短短的二百年中看出其进度。”
以理解人性的角度来看佛斯特此番论述可以洞见更多。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论告诉我们,媒介的进化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形态,甚至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模式。电视、电影乃至网络,每次新媒介的出现对人类生活本身都是一次翻天覆地的冲击。但是,至今为止,我们仍未发现从根本上改变人性的媒介的出现。现在电子阅读器大有取代纸质书之势,但是,作为艺术的小说创作并没有就此一蹶不振。
小说的永恒主题——人性
小说发展至今,其形态一变再变,其题材一再突破,却没有人敢说小说就此走到了头。小说作为一种艺术,关注的根本话题是人性——没有一本小说与人性无关。就算是所谓的动物小说,其实也是在隐喻人类。(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庄园》)只要人性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我们便可以对根本上关注人性的小说艺术,建立一种稳定的分析理论。佛斯特的《小说面面观》,便是以人性不变作为立论点的。
既然承认人性不变,那么,几乎所有小说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抽离其写作的历史背景,将其放置在同一人性的水平线上观照。即佛斯特所说的,“将所有的小说家看成是同时在写他们的作品”。此种看法,最大限度地摒除一切与小说内容无关的因素,甚至连作者本人的
人生经历也无视,仅仅关注小说本身。我们习惯了许多评论家,以作者的生平经历按图索骥,将其小说看作是其人生的某种反映或象征,而此种论调正是佛斯特最为反对的。诚然,无法否认作者的个人经验是小说创作的重要素材,但评论家舍弃小说本身,反而以作者生平为主对号入座,是否是一种本末倒置呢?
小说最突出的功能是刻画人的内心情感
“一本小说的成功之处在于它的感性明锐,而不是在于它的题材优越。”佛斯特如是说。小说要完成其对人性的观照,不能不运用作者的感性。换句话说,小说之所以能够打动人,是因为其情感足够真挚,感动了读者,使读者信服了故事中人物的所知所感,进而与其同喜同悲。比如阎连科的《情感狱》,正是其坚持小说要以情感为重的最佳体现。他在该书序言中反复说道,书中所写的经历不一定是真实的,但情感一定是真挚的。我阅读这本小说时,也曾几度落泪,体会到作者倾注于文字中澎湃汹涌的情感。
小说之所以能达成表现人内心深处情感的成就,在于其虚构,虚构其能完全洞见人的内心所想,即其将思想观念发展成外在活动的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绝不能看见别人的内心所想,但小说提供了这种可能性。佛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引用署名阿伦的法国批评家的话说,每个人都有两面,一个人的外在活动及可从其外在活动推论而出的内在精神状态——属于历史范畴;另一方面则包括“一些纯粹之热情,如梦想、喜乐、悲伤和一些不便出口或羞于出口的内省活动”——则属于小说的范畴。
“历史,由于只着重外现的来龙去脉,局面有限。小说则不然,一切以人性为本,而其主宰情感是将一切事物的动机意愿表明出来,甚至热情、罪恶、悲惨都是如此。”简言之,历史家记录,小说家创作。我们常常以为历史学家所记录之人比小说中的人物更真实,其实也不尽然。“小说是一件艺术作品,有其自身法则,与日常生活的法则不同,小说中的人物真不真,只能依照小说法则去衡量。”若以人性的深度检验之,说不定小说比历史更真实。
“小说写作技巧的关键不在遵守几项死公式,而在小说家激励读者接受书中一切的能力。”读者在意的不是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而是这种观点转换和内在活动能不能令他们信服。如果我们说一部小说“很假”,其实并不是因为情节太过荒谬,而是作者没有给读者一个有说服力的理由。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这才是小说的王道。
举例:
1、契诃夫在进行文学创作时,重视从社会现实出发,善于观察总结人性的本质,从而塑造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人性本质存在于每一个人的身上,人性的优劣不会随着社会制度和历史条件的转换而变化,发生变化的只是其表现的形式。契诃夫正是因为善于观察寻常平淡的生活中存在的人,通过把这些人的优点缺点加以艺术化的夸张,使得这些人物充满了饱满的艺术感染力。不同时代的读者在读到他的作品时,往往都能切身感到受这些人物不仅只存在于作品中,也切实存在于生活中,过去和现在,我们都能在身边发现这类人物存在的印记。
《套中人》别里科夫。性格孤僻、谨小慎微,惧怕一切变革,担心变革会引起乱子,只想做一个符合现行制度标准的“守法”良民。他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辖制着周围的人。因循守旧、害怕和抗拒一切新事物新变革是别里科夫的人性本质。恐惧。小人物对新生事物不适应、不理解,甚至满怀恐惧,他们会在思想和行动上抗拒社会变革。很多时候,抵制新事物,拒绝变革是许多人的一个潜意识的行为,这是人们普遍存在的一个人性弱点,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变色龙》奥楚蔑洛夫。专横跋扈、欺下媚上、见风使舵的警官。对下属、对百性表现出的是专横跋扈、趾高气扬;而对达官贵人有关的人,甚至是狗却是阿谀拍马、一味奉承;更有甚者,他在说出许多令人难以启齿的语言时,竟然是脸不变色心不跳的常态,由此更突出了这一人物丑恶的嘴脸和卑劣的灵魂。趋炎附势、攀附权贵这一广泛存在的人性弱点淋漓尽致地体现在读者面前。
《一个文官之死》切尔维亚科夫。人性和尊严在权力和等级面前
毫无价值。
契诃夫把目光集中在小人物身上,挖掘其人性本质,从他们平凡的琐事中提示出他们的丑陋本质,通过对其辛辣的讽刺来警醒世人。
2、欧·亨利在美国和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被称为现当代美国短篇小说的奠基人。通过这些不同的人性主题,欧亨利表达了自己对于人文、社会的鲜明观点,以及对于美好人性执着的追求,从而构成了其独特的人文关怀。以人性作为众多小说的主题,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共鸣,否则,以幽默为主要特色的“欧亨利风格”只能是搞笑和取乐,就不会有现在这样深远的影响。托多罗夫指出:文学是与人类生存有关的通向真理与道德的话语。
3、刘庆邦作为当代著名作家,以其大量优秀的小说和特有的文学风格在文坛独树一帜。他的小说风格有着纯美和丑恶的“两极化”趋势,这两个极端世界在刘庆邦笔下却书写的同样淋漓尽致。从他200多篇小说作品中可以看出,刘庆邦在创作中尊重生活,态度诚恳质朴,并不炫耀和卖弄文学技巧,而是用着最深情的语言描绘着他心灵的故土,不疾不徐、娓娓道来。读他的作品感受到的是那样一份与人民大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真情,我们能够从中听到的是广大人民最深切的声音。刘庆邦在短篇小说方面成绩卓然,应该说短篇小说是作家精神的凝练,需要在有限篇幅内进发出最灵动的思想,而他恰恰准确把握住了短篇小说的灵魂。在近年来追逐时尚化写作浮躁文坛,还能够有这样一位踏踏实实写作的刘庆邦,不断地带给人民精神的甘露,净化着我们被城市喧嚣物欲化的心灵。他的小说并不选择宏大的历史叙事,也很少对社会进行的深广展现,而是对人类心灵的深入探究情有独钟,也更多关注人的精神世界,通过对小说人物或纯美、或卑劣语言行为的细致刻画,呈现出人性的多个层面。他将作品人物看作是别人的个性、他人的个性,并且重新客观艺术的塑造他们。《复杂人性的两极对话——刘庆邦小说论》
4、《人性的枷锁》、《刀锋》等被认为是毛姆最重要的作品,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