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用水计量时间》教案(2021新版)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用水计量时间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计量时间》单元的第2课。
在上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在了解用太阳计时和研究燃香钟后,也会发现他们的一些不足和局限。
这节课,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观察流水的运动,探究影响其运动速度的因素。
聚焦部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古人是怎么设计以水计时的工具?探索部分分为三个环节:一是观察瓶中流出的水流速度是否保持均匀;二是用观察并测量同一装置中,200毫升水流出50毫升水需要多少时间,并在此基础上推测接水的量筒内积聚到100毫升、150毫升水时分别需要多少时间;三是学生在推测的基础上进行实际测量。
实验的三步形成逐渐递进的结构,在学生对水流流动速度的认识进一步完善后,再结合教科书提供的古代“受水型”水钟的图片,研讨“古人如何保持水钟里的水以固定速度往下滴”。
【学情分析】
在第一课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到,燃香能够被用作计时工具,是因为在一定情况下燃香的长度变化是比较均匀的。
他们或许能从中得到启发,可以通过找寻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物体或事件来帮助记录时间推移的轨迹。
本课需要学生在探究流水速度时进行有依据的推测以及实测并严谨记录。
学生在之前的科学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推理和合作实验,这些知识和技能储备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初始水位高度和孔径不变,流出相同水量所需的时间一致;保持水位高度不变,水流的速度不变。
水流的这一特点可用于计时。
[科学探究目标]
能通过实验发现影响水流速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能通过观察古人利用流水计时的装置,结合自己的实验探究,理解这些装置计时的方法。
[科学态度目标]
理解古人的聪明才智,对古人的智慧创作产生敬佩之情。
在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时能始终保持严谨细致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社会的发展会带动计时工具的进步。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能通过实验发现影响水流速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难点]学生能通过观察古人利用流水计时的装置,结合自己的实验探究,理解这些装置计时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课前搜集各种水钟的资料与图片、课件
[小组]矿泉水瓶、200毫升量筒、透明水杯、铁架台
【教学过程】
一、聚焦:水钟怎么用来计时(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课前搜集各种水钟的资料与图片、课件]
1.回顾古代计时工具。
2.出示教科书中的古代水钟图。
提问:水真的可以用来计时吗?古人的水钟又是怎么来计时的呢?
3.板书课题:用水计量时间。
二、探索和研讨:(预设33分钟)
[材料准备:矿泉水瓶、200毫升量筒、透明水杯、铁架台]
(一)观察水流速度
1.展示研究装置。
(1)透明塑料底去底,倒过来盛水。
(2)在瓶盖上扎一个小孔,让水从小孔缓慢流出。
(3)在瓶子里装200毫升水,下面用量筒接住流出的水。
2.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3.交流研讨:水流是否以均匀的速度往下流?
(预设1:可能均匀;
预设2:可能不均匀)
(二)探究200毫升水中漏出50毫升需要的时间。
(1)提问:水流速度到底是不是均匀的呢?有什么方法可以测量?
预设:秒表测量流出一定量水的时间。
(2)明确任务:测量从200毫升水流出50毫升水需要多少时间。
操作注意事项:①我们用手先堵住瓶孔,往瓶子倒入200毫升水。
②准备好计时器,滴水的同时开始计时。
③当水流出50毫升时,暂停时间并记录。
④看水位时视线注意要平视。
⑤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我们要再重新将水加满至
200毫升,反复刚才的实验步骤.
(3)观察各组数据,探讨发现:如果孔的大小和初始水位高度不变,流出相同多的水,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
(4)提问:如果继续流出第二个50毫升,第三个50毫升呢?
(5)学生记录推测。
(三)探究200毫升水中漏出100毫升、150毫升需要的时间。
1.实验探究200毫升水中漏出100毫升、150毫升需要的时间。
2.研讨1:水流速度是匀速的吗?
(预设:越来越慢,且不成倍比关系)
3.研讨2:水流速度受什么因素影响?
(预设:同一装置中,水流速度受水位影响,随着水位下降,水流速度越来越慢。
)
4.研讨3:怎样能让水以均匀的速度往下流?
预设:保持水位不变。
5. 研讨4:古代的水钟用水滴有什么好处?
预设:减少水位变化,耗水量少
6. 研讨5:古人是如何控制水以固定速度往下滴?
引导学生观察书本古代水钟结构。
(盛水漏斗中的锥体用来控制流水孔的大小,盛水漏斗边上的泄水孔用来保持水位高低)
三、课堂小结(预设:2分钟)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水之所以能帮助我们计时,是因为水具有
以下特点:初始水位高度和孔径不变,流出相同水量所需的时间一致;保持水位高度不变,水流的速度不变。
科技在发展,计时工具也在进步,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将继续了解计时工具。
【作业设计】
1.200毫升水的滴漏实验中,积聚前50毫升水和最后50毫升水比较()。
A.前50毫升水漏得快
B.后50毫升水漏得快
C.漏的速度是一样的
D.前50毫升水漏得慢
2.滴漏的漏水速度与()无关。
A.滴漏中的水位
B.漏水孔的大小
C.容器的颜色
D.容器的形状
3.与太阳钟相比,水钟最大的优点是()。
A.更先进
B.使用不受天气影响
C.更准确
D.更便捷
4.“探究200毫升水流出50毫升水需要多少时间”的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A.每组实验,反复多次操作
B.水位读数时,视线要平视
C.盛水瓶子应选择不透明的
D.小组成员分工合作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