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血常规检验

合集下载

血常规检验如何进行质量控制

血常规检验如何进行质量控制

血常规检验如何进行质量控制血常规检验在医院中比较常见,许多时候患者需要进行血常规检查来分析身体的状况。

在医院各种检验中,虽然血常规检验应用比较普遍,但是在检验中每个步骤的操作也需要足够的重视,控制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才能保障检验得出的数据更加的准确。

血常规的检验流程,从医生对患者开具检验单据到得出检验结果为止,也就是说血常规检验包含了登记数据到发出检验报告单这整个流程,在这个流程中开展的检验质量控制方法及措施,就对血常规检验质量控制有着很大的影响,质量控制分为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分析中的质量控制以及分析后的质量控制。

做好质量控制,才能更好的保障血常规检验的质量,使其结果更加准确。

下面我们就如何在血常规检验中做好质量控制进行探讨,具体如下:1.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在分析前,需要先申请检验单,其中检验单中包括了患者的具体资料,比如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床号、诊断结果以及病案号等等多种信息,这些信息可以为检验人员在检验过程中提供参考数据,如果在检测过程中出现异常数值,则具体分析原因或者重新检测。

分析前,患者也要做好充足的准备。

患者要避免由于生理原因对采血的数据造成影响,如果不是急诊病人,需要患者固定某一个最佳时间进行采血,另外患者使用的一些药物也会对血常规检验结果造成影响,比如患者使用了抗肿瘤药物、肝素或者糖皮质激素等。

因此,在临床上检验的医生需要考虑药物使用的种类、使用的剂量以及使用的时间是否会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并在检验前做好相应的提示标识,使检验结果更加的准确。

除了以上两个方面,在分析前对标本采集和送检的流程控制也非常的重要,在标本采集前,要核对好被采集者的身份,避免人员身份信息不一致导致数据采集出错。

在采集时通过真空管静脉采集,速度及准确性要有保证,在针刺回血之后,将穿刺针通过采血管胶塞的中央插入,在采集中要避免血液外滴,并且采血室穿刺针上的乳胶管不能取下,待采血完成后,先拔采血针,等软管内的血液完全流进采血管内再去除穿刺针。

如何提高血常规临床检验中的准确性

如何提高血常规临床检验中的准确性

如何提高血常规临床检验中的准确性在现代医学中,血常规检验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血液中的各种成分,从而判断身体的健康状况。

但是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为了提高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采取有效的对策。

一、影响血常规检验准确性的因素1. 实验室因素(1)设备校准不当血常规检验主要依靠血细胞分析仪等实验设备完成。

这些设备在使用前必须进行校准,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如果校准操作不规范,设备故障时未及时维修更换,都会导致设备校准不当,无法达到理想的检测条件。

这时获取的血常规数据就会存在较大的系统误差。

例如红细胞体积如果因故障而被检测为偏大,将导致红细胞计数偏低的错误结果。

因此实验室必须建立完善的仪器维护保养和校准体系,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和校准,从源头减少设备误差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2)试剂配置错误血常规检验中需要使用各种试剂完成标本的稀释、溶血、计数等过程。

如果试剂配置错误,也会直接导致结果误差。

常见的问题包括:配制浓度不准会导致溶血不完全或者破坏过多血细胞;配制体积不足会导致反应不完全;试剂过期会影响性能;配置过程中污染会影响效果等。

因此实验室必须严格按照标准化流程配置试剂,并进行质控,避免试剂问题影响结果。

实验室作为血常规检验的执行机构,其设备状态和试剂质量是确保结果准确性的基础。

必须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从源头减少实验室因素带来的误差,这对提高检验的准确性非常重要。

2. 患者自身因素(1)饮食影响患者在进行血常规检验前,食物残留也会对结果产生一定影响。

例如高脂肪食物可能影响白细胞计数;大鱼大肉可能影响红细胞参数;高盐饮食可能影响血小板计数。

因此医院在检验前应告知患者注意空腹,避免进食可能的影响因素。

同时,也要注意检验前一天的饮食控制,不要暴饮暴食,从而影响检验结果。

(2)服药史某些药物治疗也会直接或间接影响血细胞,如化疗药物会降低白细胞,皮质类固醇会增加白细胞等。

血常规检验如何进行质量控制

血常规检验如何进行质量控制

血常规检验如何进行质量控制血常规检验是临床常用的检验项目之一,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样本采集、保存、运输、分析等环节,因此需要进行质量控制,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样本采集和处理的质量控制样本采集前,应告知患者注意事项,进行血常规检验前,患者需要了解采集血样的目的和过程,并遵守医生或护士的指示。

同时,患者需要注意避免饮食过量、饮酒、吸烟等影响检验结果的行为;避免进行剧烈运动或体力劳动;避免服用某些药物,如抗凝药物、抗生素等,或在医生指导下停药;避免采集前过度紧张或焦虑,以免影响血液成分。

样本采集时,应使用无菌技术,避免污染。

采集前需要进行手部消毒,并使用一次性采血器或消毒后的采血器进行采集。

同时,应避免采集过程中的震动或振荡,以免影响血液成分。

样本采集后,应及时送到检验室进行处理,避免样本失效。

在送样过程中,应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避免震动或振荡,以免影响血液成分。

并且在送样单上注明采集时间、采集部位、采集方式等信息,以便检验人员进行正确的处理和分析。

2.仪器设备的质量控制血常规检验仪器需要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以确保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校准包括对仪器的各项参数进行检查和调整,如血红蛋白浓度、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

维护包括对仪器的清洁、消毒、保养等,以确保仪器的正常运行和延长使用寿命,校准和维护应由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并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标准进行操作。

在使用血常规检验仪器时,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避免误操作和误差。

操作规程包括仪器的启动、样本的加入、参数的设置、结果的读取等步骤,应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操作,注意仪器的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电源等,以确保仪器的正常运行和准确性。

仪器设备的质量控制还包括以下方面:(1)仪器的校准和维护记录应及时、完整、准确,以便进行质量评估和问题排查;(2)仪器的故障和异常情况应及时发现和处理,以避免影响检验结果;(3)仪器的更新和升级应根据需要进行,以提高检验效率和准确性。

血常规检验如何进行质量控制

血常规检验如何进行质量控制

血常规检验如何进行质量控制血常规检验是临床常见的一项检查,用于评估患者的血液状况和健康状况。

为了确保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质量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质量控制包括一系列的措施和步骤,旨在监测仪器、试剂和操作过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本文将介绍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方法和策略,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一、血常规检验会出现哪些质量问题1. 样本污染:样本污染是指在采集、储存或处理过程中,外部物质(如细菌、污染物等)进入样本中,导致检验结果不准确。

样本污染可能会发生在血液采集时,如果不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可能引入细菌或其他污染物。

2. 样本溶血:样本溶血是指在采集或处理过程中,红细胞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导致样本中的血红蛋白浓度异常升高。

样本溶血可能会发生在采血时,如果抽血针过大或过小,或者抽血过程中过于激烈,可能导致红细胞破裂。

3. 试剂失效:试剂的失效可能会导致检验结果不准确。

试剂的保存条件、有效期和使用方法都需要严格遵守,否则可能会影响试剂的性能和稳定性。

如果试剂过期或存储不当,可能会导致试剂的活性下降,从而影响检验结果。

4. 仪器故障:仪器故障可能会导致检验结果异常。

仪器的校准、维护和保养非常重要,如果仪器出现故障或未正确校准,可能会影响测量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5. 操作失误:操作失误是指在样本处理、试剂加入或数据记录等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例如,样本标识错误、试剂使用错误、计算或记录错误等。

这些操作失误可能导致检验结果的偏差或错误。

6. 质控失控:质控失控指的是质控样本的结果超出了预定的范围。

质控样本的使用和分析是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如果质控结果异常,可能意味着仪器或试剂存在问题,需要及时进行排查和纠正。

7. 环境干扰: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和灰尘等也可能对血常规检验结果产生干扰。

实验室应确保检验环境的稳定性和洁净度,以减少环境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三、血常规检验如何进行质量控制1. 内部质量控制:(1)质控品的使用:质控品是已知浓度的标准样本,用于模拟真实患者样本,评估仪器和试剂的准确性。

血常规检验注意要点和质量控制分析

血常规检验注意要点和质量控制分析

血常规检验注意要点和质量控制分析根据已有文献及临床经验,对血常规检验质控与要点做分析。

全程质控的三部分均有各自的特点,每一步都需严格做好质控,其中血常规质量控制是检测结果准确的基础。

标签:血常规;质量控制血常规检验又称血细胞分析,是临床医学检验中最常见却也是极其重要的基础组成部分。

其在血液病的诊疗中或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提供细微却不容忽视的信息。

无论是传统光学显微镜人工计数与分类,或使用血细胞分析仪检验,都需严格检测的准确度,而进行全程质量控制是唯一解决途径。

全程质量控制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的质量控制,笔者结合自身多临床经验就各部分逐一分析。

1 分析前质控1.1 检验申请单申请单上项目应准确无误,包含必要的一般信息,以及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的特殊信息或既往史,以便检验师核对。

随着医院硬件与系统的不断升级,许多医院已经实行信息电子化,用就诊卡取代,然而却会导致许多特殊信息不完善,采血前临床医生必须与检验医师配合以告知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信息。

1.2 患者准备血细胞数的改变有时并不是因为疾病,而是生理因素引起的,如剧烈运动等常使白细胞数增加[1]。

所以在采血前患者应当在检验人员指导下尽量避免这些生理因素以免影响检验结果。

1.3 标本的制备标本的质量严重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程度,最基本的要求是保证血液标本中各项细胞形态的完整。

大量文献与实践经验均表明,静脉血血样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比末梢血样更可靠。

抗凝剂的使用是样本制备的另一关键,通常使用EDTA盐抗凝,优点是对白细胞形态和血小板影响相对较小。

而血液和抗凝剂的比例也应当严格控制,以免出现微凝血块或血液稀释导致各细胞数量假性减少。

1.4 标本的运输和储存采血完成后应及时送检,避免在运输和储存上浪费时间。

因为随着标本的储存,血细胞的代谢活动、蒸发作用和升华作用、化学反应、微生物降解等因素会直接影响标本的质量。

2 分析中质控2.1 测定时间得到标本后,放置的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对结果产生影响,一般要求获得标本后在15 min~8 h进行检测,因为在使用EDTA抗凝的15 min内血小板会有暂时的聚集现象,可能会导致血小板假性减少以及其他血细胞相对性增高,且血小板和白细胞体积分部直方图也可能是异常的[2]。

血常规检验如何进行质量控制

血常规检验如何进行质量控制

悦读专栏·甄选Family life guide -155-刘兰(开江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被应用在医疗检测中,为医疗检测的准确性和诊断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技术保障。

血常规检验在临床治疗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为医生的诊断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标准,所以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那么怎样保障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提高检验的准确性是需要进行重点讨论和分析的内容。

影响血常规检验质量的因素抗凝剂的影响在进行血常规检验的过程中,主要使用的乙二胺四乙酸抗凝剂进行检验的,但是这种抗凝剂会加速血小板的凝集,很容易引起血小板假性低下的情况发生,从而影响到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对医生的诊断和治疗产生不良影响。

采血位置的影响一般来说,血常规的检验都是需要采用静脉采血的方式来采集血样标准,而手指血和静脉血样之间存在着比较小的差异性,但是静脉采血中血样的稳定性比较高;相对来说,静脉采血的稳定性、可重复性都比较好,同时,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也相对比较稳定。

血常规检验质量控制方法检验前的质量控制方法第一,认真填写申请检验单。

在进行血常规检验之前,一般患者需要填写申请检验单,而检验单中的内容需要认真填写,如检验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病号、科室以及血常规检验相关的信息等等,这些内容可以帮助检验师尽快地对检验样本进行准确的核对,减少一些误诊情况的发生,提高血常规检验的准确度,而对于一些比较特殊或者是比较紧急的检验需要在检验单上进行提前标注,以此帮助检验师进行检验,减少出现样本检验错误的发生。

第二,做好检验者的准备工作。

有时候,一些患者因为晕血,所以在检验前会出现紧张的情绪,还有一些患者会在饱餐后进行检验,这些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质量都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增加白细胞的数量。

所以,在血常规检验之前,需要叮嘱患者尽量不要用餐过饱,并帮助患者调整状态和情绪,缓解检验者的紧张情绪,科学选择检验的时间,从而保障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血常规检验质量控制和注意事项

血常规检验质量控制和注意事项
血常规检验 质量控制和注意事项
主要内容
一、引言 二、血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 三、血常规检验分析中质量控制 四、血常规检验分析后质量控制 五、小结
一、引言
血常规检验作为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检查手段,能够为受检 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详尽的临床参考。在血常规检验项目中,尤以 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 (HGB)异常作为诊断依据。
血液采集前,应避免跑步、骑自行车、爬楼梯等剧烈的运动,要求患者休 息15min后进行采血,冬季保持血液循环通畅,化疗患者要求在化疗前采集 标本,采血不能与静脉输液同侧臂。
二、血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
样本采集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一般要求用抗凝的静脉血,尽可能不用未梢血,因为 末梢血的误差大,重复性较差,除少数不易抽取静脉血者,如婴儿、大面积 烧伤患者等。
三、血常规检验分析中质量控制
散点图
三、血常规检验分析中质量控制
直方图
正常图形
小红细胞干扰
三、血常规检验分析中质量控制
仪器报警信息
三、血常规检验分析中质量控制
Q-Flag报警信息
三、血常规检验分析中质量控制
干扰因素
假性 增多
假性 增多
假性 增多
假性 增高
RBC
假性 减少
WBC
PLT
假性 减少
如何纠正EDTA-PTCP
推片显微镜检发现血小板成簇聚集,排除采血不顺畅、标本凝 集等因素后确定为EDTA-PTCP者可采取以下措施:
➢更换抗凝剂 ➢不加抗凝剂,即采即做 ➢加阿米卡星 ➢稀释模式 ➢涡旋 ➢人工计数 ➢通过红细胞校正
6、血小板假性增多
小红细胞 红细胞碎片 疾病或治疗产生的大量白细胞破碎(比如淋巴瘤、化疗、严重感

血常规检验如何进行质量控制

血常规检验如何进行质量控制

血常规检验如何进行质量控制临床中常使用血常规检查疾病,其中包含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白细胞及红细胞计数等,既可分为红细胞系统、血小板系统及白细胞系统。

对于病因不明的疾病常使用血常规进行辅助诊断,可对用药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还可用于观察病情是否好转、复发或痊愈。

因此血常规检验的准确度具有重要性,做好血常规的质量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血常规质量控制是指在从医生开单开始直至检验结束的这段时间内,对一系列的操作等实施质量管控的措施。

血常规检验易受到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分析前、分析中及分析后均需进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为了提供准确的诊断及治疗方案,对血常规进行质量控制是必不可少的,现将如何控制血常规的检验治疗的措施进行讲解:一、影响血常规的相关因素影响血常规准确度的准确性包括抗凝剂、采集位置、采血量、仪器、标本时间、运输与贮存条件等。

抗凝剂能使血液出现凝固,继而使血小板出现假性低下,主要是由于血小板聚集后出现卫星现象,继而仪器无法正确计算出血小板的数值。

即使末梢血与静脉血之间检验出的结果差异相对较小,且两种血液均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末梢血的可重复性及准确性较静脉血更差;影响末梢血的稳定性及准确度的因素为,对手指端皮肤处进行刺破,会出现血液流变学,会对白细胞计数有所影响。

血液与抗凝制剂之间需要一定的比列,若出现不均衡,对血液检查结果有极大的影响。

样本采取后不能放置过长的时间。

患者的情绪与所服用的药物均能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患者的情绪激昂会使白细胞计数出现变化,服用糖皮质激素药物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血小板及红细胞计数的降低,服用抗菌药物的患者可能会出现白细胞降低。

血液采集后需等一段时间,使抗凝剂与血液充分混合后,且抗凝剂已完全溶解,再进行检测。

血液的贮存与运输需要严格遵守相关规定,血液必须存放在密闭的环境中,避免出现蒸发的情况,温度应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避免温度过高导致贮存时间减短,但不能将血液进行冷冻;血液放置时间太长的话,红细胞被破坏后,在血细胞分析仪器中可能会将破碎的红细胞碎片当作血小板进行计数,因此不建议长时间的放置或运输后,进行血常规的分析。

怎样提高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

怎样提高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

怎样提高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血常规检测是临床医学检测中最基本的内容,通过对检测者血细胞的检测数据进行分析,即可知道患者患病的特征,并基于此做出相应的临床诊断,是一种非常常用且实用的检测方式。

想要获得更加准确,能够真实反应患者情况的检验数据,医院必须在日常工作当中做好严格的质量控制工作,同时实验室还需要充分考虑可能会影响血常规检验准确性的各种因素,控制好这些因素,才能够让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提高。

那么应该控制哪些因素呢?又应该如何进行控制呢?本文将带给你答案。

采集标本必须准确,及时对检测仪器进行调整想要让血常规检验更加准确,首先要保证采集标本的准确性。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采血时间,其次要选择合适的采血部位,合理的选择采血时间和部位是非常重要的,一般建议患者早上空腹进行采血,采集静脉血进行检验。

最常用的采血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静脉采血,另一种是末梢毛细血管采血。

经过无数的临床实践以及理论研究证明,静脉血的血液样本是最可靠的,因此手指采血也能取到相对稳定的血液样本。

多数情况下,静脉血血液的质量取决于血液和抗凝剂之间的比例,但是由于在操作的过程中,抗凝剂的配置、添加、采血等工作往往难以严格的进行控制,血液和抗凝剂的比例也很难准确。

无论是血液还是抗凝剂,比例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对血样质量产生影响,如果血液比例过高而抗凝剂不足,血浆当中就会出现一些微凝血块,这就会对检测的指标造成影响,同时也会导致检验仪器堵塞。

如果血液的比例过低,抗凝剂相对见多,也可能会出现抗凝剂难以溶解导致仪器阻塞的情况。

传统的末梢采血难以保障血液和抗凝剂的充分混合,并且采血较多的情况下难以将血液和抗凝剂进行混合,因此医院最好使用能够定量加入抗凝剂的真空管进行静脉采血。

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测,仪器通常会自动吸样,因此我们采集的血液一定要数量足够,如果血量不够可能会导致出现一些结果误差,这点需要特别注意。

对于监测仪器来说,作为医院,首先不能采购来路不明的血液分析仪。

如何提高血常规检验质量

如何提高血常规检验质量

如何提高血常规检验质量血常规检查作为医学检查的基础项目,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临床医学检验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能够对人体进行检测的项目日益增加。

机械设备的不断更新和人们对三大常规检验认识的不断加深,使临床检验中最为基础的血常规、尿常规和便常规的检验报告日趋精确。

但是临床医生对资料进行分析时应该具备一定的能力,针对可能会对数据产生影响的有关因素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对患者身体状况有一个准确的掌握。

同时应该提醒患者血常规检验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持续改进血常规检验工作,减少相关因素对数据带来的影响,从而得到更准确的检验结果,以防止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一、血常规检查患者到了医院之后,医生在问清情况之后总是会要求患者进行血常规的检测,为什么要进行血常规检查?血常规的检测主要有哪些?血常规检查属于临床上比较常见的诊断方法,以血液中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等参数为主,根据对上述指标数据进行分析,以了解患者有无贫血、细菌感染、白血病和病毒感染等血液系列疾病的发生。

二、如何提高血常規检验的质量血常规检验结果受到很多的因素影响,这就需要按照临床进行正确的讲解。

其中患者因素主要为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身体结构、活动状况及生活习惯等均对血常规检查结果产生影响。

检查因素包含了检查时检测方法、检测时间等因素。

为了提高血常规检验质量,必须从血常规检验前、检验中以及检验后这三个方面来控制血常规检验质量,才能提高血常规检验质量。

1、血常规检验前的质量控制相关研究指出,从患者开始填写检验申请单到将检验标本送到实验室将占检验时间的半数以上,这段时间内发生检验质量问题的几率可达70%,所以应该在血常规检验分析之前做好质量控制工作,这样才能够确保血常规检验分析结果准确无误。

填写检验申请单时应将患者姓名、年龄、性别及疾病诊断名称等写明,医师应认真询问患者服药史及既往血常规检查史。

病人做血常规检验之前应避免剧烈的运动,心态不能太过紧张,不能太饱、太饿,这都有可能使身体内的血细胞增多,而影响检验的效果。

怎样提高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

怎样提高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

怎样提高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在临床检验中,最常见且不可或缺的检验项目为血常规检验。

主要是通过对血液细胞的数量、形态等情况进行观察、检测,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信息和依据。

随着医疗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尽管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仍然需要从多个方面不断对其准确性进行优化。

那么,怎样提高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本文进行全面介绍。

1、做好仪器设备的检查和设置血常规检验步骤较少,检验人员只需要将采集到的血样放置在分析仪器中,即可得到检验结果,此时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主要受到检验仪器良好运行和参数设置的影响。

因此,在进行血液检验前,需要检查仪器设备功能的完好性,并设置正确的检验参数。

①每个医院在设置仪器参数方面的措施各不相同,有的医院会采用配套的仪器设备定期进行参数校正,有的医院会聘请专业人员监督校正。

如果医院所使用的检验仪器没有配套的校正设备,可以使用与国家检测标准相符合的血液或健康人群的新鲜血液进行分析,但是需保证本医院使用的所有的仪器设备的校正水平保持在同一误差范围内。

②仪器设备如果出现使用故障也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检验科室需要定期进行仪器设备的维护,如果存在异常情况需要及时进行处理,在每次进行检验前还需要检查该仪器是否能够正常运行,防止出现临时性故障。

2、优化检验试剂的使用进行血常规检验前的关键环节是抗凝血剂处理。

因此,抗凝血剂的用量、稀释倍数、保存都会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①把握抗凝血剂的使用量:选择对血细胞形态影响最小的抗凝血剂,有助于提高检验结果的精准度。

由于不同种类、批号、比例的抗凝血剂,其主要成分不同,可能会导致检验结果各不相同。

因此,进行血常规检验需要选择适宜的种类、批次的抗凝血剂,且不能混合使用。

如果使用比例过高的抗凝血剂,可能导致血小板破碎、肿胀,破坏血小板的完整性,从而造成错误的检验结果;如果使用比例过低的抗凝血剂,会影响抗凝血剂的功能发挥,导致血液出现结块,可能会堵塞仪器管道。

血常规检验如何进行质量控制

血常规检验如何进行质量控制

血常规检验如何进行质量控制在医院的各项检查中,血常规是一项基础且在患者诊疗之前经常需要做的检测之一,血常规是衡量患者身体各项指标是否正常的手段之一,对患者后续的治疗起着基础的指导作用。

因此,在进行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严谨进行质量控制前后的检查操作,否则容易引发严重的后果。

本文探究了血常规质量控制前中后过程的正确操作步骤,也分析了如何更高效率的提高血常规测量结果准确性的策略,对于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提出了合理的操作方法。

血常规检验是对人体外周血液一般检验的基本项目,血液主要是由血浆和血细胞两大类组成,而血常规检验主要是对人体外周血液中的血细胞的数量、形态、比例进行检测与分析。

其中,血细胞分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类。

可以以这项检验所检测的血液中血细胞的各项数据作为基础,用以辅助判断患者可能患有的相关疾病,为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但在实际检测分析的过程中,血常规检测的结果可能会受到人员、仪器,材料,方法以及环境等的影响,导致检测结果不能完全反映患者最真实的疾病状态,以至于不能很好得为患者的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不真实的结果甚至可能对患者诊断和后续的治疗产生不利影响。

随着当前社会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医院的治疗水平都在提高,血常规作为检查的基础,其结果会直接影响着患者后续的病情治疗,所以其重要性显而易见,也更要求医务人员在血常规的检测过程中对检验的各个流程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一、分析前、中、后的质量控制步骤(一)分析前质量控制1.检验单的申请:研究申请表应包含患者的基本信息(姓名,年龄,性别,部门,床号,诊断,病例编号),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药物史,特殊病理变化,与常规血液检查相关的既往史等,以便实验室工作人员可以检查。

2.患者的准备:患者在采血前应积极避免其生理因素,在紧急情况下最好在指定时间检查。

一般来说,患者的活动、精神状态、年龄、性别、种族、采样时间、吸烟、药物和季节等因素都会影响测试结果。

提高血常规检验质量的方法和对策

提高血常规检验质量的方法和对策

提高血常规检验质量的方法和对策血常规检验是当前临床常用的一类检验方式,也是多种疾病诊断的必要方式。

但是当前临床在血常规检验工作上,常会因为血液样本变质导致误诊。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容易影响血液样本质量,又该如何解决呢?1 哪些因素易影响血常规检验质量?1.1 客观因素血液样本在常温下会快速凝固,因此做血常规检验之前,应当加入抗凝剂,避免血液凝固。

当前我国会将EDTA盐当作主要的抗凝剂,以争取最大程度避免检验误差。

但尽管如此,依旧不能认为EDTA抗凝剂完全不会影响血液样本质量。

若添加剂剂量较少,就会增加血液比重,导致血块产生,对后续检验准确性带来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如果EDTA抗凝剂加入量过多,则有可能导致白细胞形态改变,令中性粒细胞体积增大,其分叶也会逐渐消失,有一定概率导致血小板崩裂,增加血液样本中血小板碎片含量。

除此之外,血常规检验工作需要特定仪器设备完成,应用的设备为血细胞分析仪,使用之前,需要严格校准仪器,一些血液分析设备的规范性不强,在使用之前没有充分清洁,或遇到问题没有及时维修养护,都会降低血液分析设备的准确性,进而减弱血常规检验结果的说服力。

1.2 主观因素主观因素可聚焦于采集人员和患者两方面。

采集人员可能会因为对自身工作不熟悉,在采集时动作较慢,而且如果保存血液样本时,如果未能依照正确顺序,则同样有一定概率加速样本凝固。

在血液样本进入试管之后,应当进行适当摇晃,以令抗凝剂和血液样本达到更好的混合效果。

但是在采血高峰时段,采集人员可能会因为工作压力较大,不能充分摇匀试管,进而增加了血液样本凝固的概率。

此外,正常情况下,血液样本送至检验科的时间越早,检验的准确率就越容易得到保障,但是在检验科室排班密集的前提下,同样会导致不能第一时间进行血常规检验。

一些采集人员所用的采血针相对较细,同样易于导致溶血情况,对血液检测最终的准确性带来巨大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患者本身同样是影响血常规检验质量的重要因素,一些研究表明,患者因年龄不同,或自身基础性疾病不同,可能对血液样本的最终检测情况造成影响。

如何提高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

如何提高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

· 科普与经验交流 ·1172020年 第29期此改善高级神经活动,达到降压的效果。

(四)痰浊中阻型的治疗痰浊中阻型主要对于肥胖型高血压患者而言,此种辨证类型的临床表现是血压升高、头晕头胀、沉重如裹、胸闷多痰、肢体沉重麻木等,通过化痰祛湿、健脾和胃治疗干预,如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可以缓解痰浊中阻型高血压患者的血脂代谢情况,让患者的血脂代谢保持正常,避免胆固醇在血管壁沉积,提高血管弹性,让血压保持正常。

(五)瘀血阻滞型的治疗瘀血阻滞型主要症状为血压升高,且头晕头痛如刺、胸闷心悸、舌质紫暗等辨证要点,主要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治疗方式,如利用血府逐瘀汤治疗,此药方常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并伴随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脑血管病症。

通过利用此方可调节患者的微循环,改善血液流变性,以此达到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的治疗目的。

(六)冲任失调型的治疗冲任失调型临主要针对妇女更年期前后,血压不稳定,会随着情绪变化而出现波动,会表现为血压升高,头晕头痛、心烦易怒、两胁胀痛等辨证要点。

中医主张滋补肝肾、调和冲任治疗原则,如利用二仙汤,以此起到滋阴益精药合的作用,不但能温补肾阳,还能滋阴益精,起到良好的降压疗效。

上述就是高血压疾病的临床常见中医证型,通过精准把控不同的证型辨证要点,以随证加减治疗为原则,合理运用药方,可提高高血压的治疗效果。

尤其针对服用西药降压之后,临床症状得不到有效改善的患者,可联合中医辨证治疗方式,不但能达到降血压的功效,还能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质,这也是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显著优势。

三、结语临床上对于高血压疾病的治疗,主要有西药治疗与中药治疗两种不同方法,然而,西药具有疗效见效快,副作用大的缺陷,多数人认为中药熬煮十分麻烦,但是在中药治疗高血压中,有着独特的治疗优势,尤其与西药复合应用,可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

但是,相较于单一中药治疗,西药降血压的疗效更加明显。

所以需要患者在临床医师的正确指导下,合理规范用药,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血常规检验怎样进行质量控制

血常规检验怎样进行质量控制

专栏血常规检验怎样进行质量控制杨琳 (巴中市中心医院检验科,四川巴中 636001)随着临床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了使这些常规检测手段能够更好的提供医疗服务,从临床检测人员专业化水准以及设备仪器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提升,为的是提高血常规检测结果的精确度和准确性。

那么临床血常规检测可以通过哪些方面保证检测质量呢?1哪些因素会对血常规检测结果造成影响非医学人员可能认为血常规检测是非常简单且基础的检测技术,但其实,即使是再简单的检测技术所涉及环节也是非常复杂。

血常规检测从采集血样开始,血样处理、保存、运输,直到检测,需要经历多重环节,每一个环节处理不当或操作不够严谨都有可能会对最终检测结果形成影响,从而使患者无法得到最切合实际健康状况的检测报告。

那么,从临床调查情况来看,哪些环节会对血常规检测结果造成影响呢?从血液样本采集环节开始,血液采集方式的选择是对最终检测结果造成影响的第一步,在完成血液采集之后,为了避免血液在短时间内凝固,导致后续无法检测,需要向血液当中加入抗凝剂,阻止血液凝结,而抗凝剂的选择以及添加量也是第二个影响因素。

所采集的血液样本处理好之后,还需将血液样本保存在最适宜的温度环境当中避免保存不当,导致样本质量变化。

当医院检验科工作量不大时,基本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血液样本的检测工作,但如若在某段时间内血液待检样本堆积量过多,则需要对所有样本进行优先顺序排序,确保所有的血样都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得到检验结果,否则超出一定等待时间,也会使血液样本失效。

或者根据实际情况更改血液样本的储存条件,从而延长血液样本保存时间,维持有效性。

最后,检验科检验人员操作水平以及如何对最终所获得的血常规检测报告进行解读,都会对患者实际情况的诊断和治疗造成影响,这些均是血常规检测的影响因素。

2血常规检验分析中的质量控制内容2.1 选择正确的血液采集方式从临床血常规检测现状来看,血液样本采集工作对最终检测结果影响较大,需要严加管控,保证采集操作专业度,同时选择最为合适的血液采集方式。

如何提高血常规检验质量

如何提高血常规检验质量

如何提高血常规检验质量0引言血常规检查属于临床上最常见的检查方式,检查者仅需要抽取少量的血液,在短时间内就可了解身体多项健康指标,同时检查者不需要等待过长的时间就可拿到血液检测报告,且血常规检测费用低,不会加重经济负担,因此血常规检测在体检项目中受到人们欢迎,属于必不可少的常规检测项目。

为保障血常规检验质量,需要从检验前、检验中和检验后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血常规检验质量。

1.血常规检验前质量控制1.1核查受检者信息血常规检验前需要注意核查检验申请单,明确受检者名字、性别、病史等个人信息,便于后期血常规检验指标出现异常时进行复查,例如糖尿病患者血常规检测时发现血糖水平正常,表明血常规检验报告有误,需要重新进行检查。

1.2受检者健康宣教受检者身体状态对于血常规检验质量影响较大,当受检者经过剧烈运动、饱餐、过度饥饿、情绪紧张,都会导致血白细胞水平异常上升,受检者服用药物也会导致血液成分发生变化,影响血常规检验质量。

受检者在正式采集血样前,需要接受健康宣教:1)注意饮食,受检者采集血样前1-2内需要限制脂肪摄入量,避免摄入酒精,过高脂肪摄入会导致血液中的甘油三酯含量上升,同时摄入酒精也会让血液中的血脂和尿酸含量升高,选择进餐后12小时采集血样,避免空腹时间超过24小时采集血样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

2)避免服用药物,服用药物后,药物中的有效成分会改变人体血液成分,且影响较为复杂,患者采集血样前1-2天需要停止服用治疗药物,必须服药前提下血常规检验结果需要将药物纳入至影响因素中。

例如口服避孕药或雌激素药物会导致人体血液甘油三脂含量上升。

以多囊暖巢综合征代谢异常患者为例,检测血液激素水平时,需要彻底停用治疗药物。

3)注意休息,受检者采集血样前需要注意休息,剧烈运动会导致血常规检验项目结果失真,剧烈运动会增加肌酸激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运酶等分泌量,以慢跑为例,慢跑一小时后血液当中的肌酐可增加45.0%以上,血尿素氮含量可增加31.0%以上,受检者在采集血样前两天需要停止剧烈运动,保持与日常一样的活动量即可,剧烈运动不能采集血样,需要休息2-3天后至血液成分恢复正常后采集血样。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1目标使血常规检验的受到全程质量控制,确保检测结果准确性.2质量控制血常规检验质量控制分为: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3个方面.2。

1血常规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2.1。

1检验单的申请:检验申请单中应包含足够的信息 ,如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住院科室、床号、疾病的诊断,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服药史、特殊的病理变化,与血常规检验有关的既往史等患者信息,以便检验人员查对。

申请的检验项目应准确无误 ,如需特殊检验应注明。

2。

1.2患者的准备:许多生理因素可引起血细胞数的改变,如剧烈运动、饱餐、饥饿、紧张等,常使白细胞数增加 ,所以在采血前应尽量避免这些生理因素的影响。

在采血前患者应把自己的生理状态、病理状态告知医生 ,以便确定最佳的采血时间。

2.1。

3标本的制备:高质量的标本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可靠的前提,其最基本的要求是保证血液标本中各项细胞形态的完整。

2.1。

4标本的采集2。

1。

4。

1详见《检验科标本采集手册》2.1.4.2抗凝剂:血常规标本必须经抗凝剂抗凝处理。

2。

1.4。

3标本采集后,立即将抗凝标本轻轻180度混匀8-10次。

最后再次核对病人姓名和号码。

2。

1。

5标本的运输和储存:采血完成后应尽快检测,,尽量减少运输和储存的时间。

因为标本储存过程中 ,血细胞的代谢活动、蒸发作用和升华作用、化学反应、微生物降解等因素会直接影响标本的质量。

如不能及时送检的标本,应在4-8℃低温保存,但不要超过4小时。

3血常规检验分析中的质量控制3。

1测定时间对标本的影响3.1。

1标本取好后 ,放置的时间长短会对标本的质量产生影响。

有研究表明,用 EDTA 抗凝的静脉血标本,在标本收集后的 8h 内(室温)检测 ,可以得到最佳的检测结果。

白细胞分类可稳定 6~8h ,但 2h 后粒细胞形态即有变化 ,故做镜检分类者应及早分血片。

如果不需要血小板和白细胞分类的准确数据 ,则标本可以在 2~8 ℃的条件下保存24h。

说说提高血常规检验质量的方法和策略

说说提高血常规检验质量的方法和策略

说说提高血常规检验质量的方法和策略相信在我们生活中很多人都有到医院进行过血常规的检验。

血常规的检验是最一般,也是最基础的血液检验。

我们都知道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两大部分组成的,而我们生活中的血常规检查就是检验我们血液中细胞的这一部分。

我们通过检验观察细胞数量的变化以及它的形态分布,来判断我们是否患有疾病。

并且它也是医生在诊断病情的过程中最常用的一种辅助检查。

那么为了帮助医生更加准确的判断疾病的情况,血常规检验数据的准确性就尤为重要了。

故而我们就应该不断完善和提高血常规检验的质量,并研究出一定的方法和策略来保证血常规检验的质量。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说说通过什么方法和策略来提高血常规检验的质量:1.采血的位置我们一般在做血常规检验时,通常是通过静脉采血或者采集手指血这两种途径来进行检验的。

在这两种情况中,一般静脉采血的血样是最好的标本,当然手指血是末梢毛细血管血样中与静脉血样差异最小的,同时也是稳定性较强的血样。

所以在采集血样的时候最好是选择这两种采集血样的方法,这样可以保证血样的稳定性,并且也能提高检验数据的准确性。

2.采血量在血液常规检查过程中,血量的采集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

表面来说,若是血量采集的不够,那么我们后面需要进行的血液检查也就没有办法更好的进行。

但是若是为了保证血常规检验中血样的充足而过分采血,也会给患者带来不便。

就血常规检验本身来说,如果血液、抗凝剂之间的比例控制不当则会对血样的质量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在采血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采用定量抗凝剂及定量负压的真空管完成定量静脉采血。

检验时要保证血量充足,因为一般我们所使用的血液检验机器吸完样血还要剩余20-30微升,这样才能保证最终分析结果的有效性。

所以我们一定要根据指定好的检验血样要求进行采血,这样才能保证检验数据的有效性。

3.标本收集大数据告诉我们许多生理因素,比如进食、运动等因素,可能会使我们血液中的白细胞计数发生变化。

同样有些药物也会对我们血常规的检验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

怎么如何提高血常规检验的质量

怎么如何提高血常规检验的质量

怎么如何提高血常规检验的质量作为临床过程中应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检验形式,血常规检验可以帮助医务工作者结合患者血液样本进一步实现对于其身体健康情况的充分了解并对相应疾病的诊断进行辅助。

基于此,近年来,随着医疗研究工作的不断推广,大批医务工作者对于如何有效促进血常规检验工作质量的提升进行了分析,希望有效实现对于血常规检验期间相应影响因素的及时规避,进而促进临床诊疗工作的合理发展。

本文对于相关经验与注意事项进行了总结与梳理,希望进一步促进知识点的科普。

一、血常规及其价值血常规主要是指通过对血细胞数量变化和形态分布进行观察来判断患者血液样本情况的一种检查方式,其在临床过程中的应用较为广泛。

对于医疗工作人员血常规检验可以有效实现对于患者健康情况的充分评估,有助于促进诊疗工作的合理推进,为后续工作的开展与落实指明了方向与道路。

二、提高血常规检验质量的措施(一)及时告知检查要点为了确保血常规检验质量的合理提升,医务工作者应在检验前及时做好相关健康知识的充分宣传教育说明,从而帮助受检者合理实现对于检查准备的充分践行。

在此过程中,通过对检查前注意事项进行充分宣教和告知,可以避免受检者在检查前饱食、过度饥饿、进行剧烈运动或情绪过度紧张,其有利于确保受检者血液成分符合其真实情况,对于血常规检验工作准确性的提升具有良好的促进意义。

(二)做好患者信息核对在血常规检验工作开展期间,为了有效确保检验质量,医务工作者应在进行血常规检验前及时对受检者的相关信息进行核对,从而有效确保受检者信息的准确性,避免信息和受检者不符问题的出现。

在具体做法方面,医务工作者应对受检者的姓名、性别以及病史等信息进行核对,以便在检查指标出现异常时可以及时进行复查,其充分降低了检查期间的漏诊率与错误率。

(三)完善检验工作制度从医务工作者的角度来看,为了进一步确保血常规检验质量的合理提升,其应及时结合日常检验工作流程与临床工作经验对于血常规检验工作制度进行制定与完善,从而及时确保细节问题的合理解决并以制度的形式对具体工作加以规范和指导。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及注意事项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及注意事项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及注意事项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希望得到更优质的服务是每一个患病病人及其家属的期望。

借助先进的检测设备来帮助医务工作人员开展医疗检查和治疗工作,明显提高了医疗诊断的效率和能力,同时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加准确的诊断分析,帮助患者尽早远离病痛,恢复健康。

在医疗化验和检查项目中,最常见的就是血常规检查,这是一项临床诊疗过程中的基础性工作,其化验结果对患者就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血常规检查;质量控制;注意事项一、引言在临床医学的检查项目中,血常规检查能够为医生提供直接的数据以及患者病情的提示,其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关系着临床诊断治疗的效率。

为此,必须要做好血常规检查的质量控制,提高检验的准确性,同时要全面考虑到影响检查结果的因素,尽早做好预防和干预手段,帮助患者更好地参与血常规检查以及配合治疗带来便利。

二、血常规检查概述血常规检查利用检测仪器来完成检测,该检查是针对血液中的细胞(比如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血细胞比容)来进行检查的,其中又以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最具有诊断的参考价值,这几种血细胞的增多或者减少,都对应着一些临床的生理性变化、病理性变化的意义,因此,通过观察血液中的细胞数量变化和形态分布,来判断病人的疾病情况,具有非常大的参考意义。

同时,血常规检测还可以作为病人服用药或者停药、疾病康复或复发、继续治疗或者停止治疗的重要参考指标。

血常规检测的数据结果提示一些临床诊断分析,一般来说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提示:一是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细数量变化预示着病人的一些病理性特征。

通常人体在剧烈运动以及进食后会发生生理性白细胞计数增多情况,这是正常的生理反应。

但是如果不是日常正常活动而导致的白细胞计数增多,要考虑急性感染的情况,相反,如果白细胞计数减少,要考虑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情况。

白细胞中的分类计数也代表着对应的意义,中性粒细胞作为吞噬细胞,在急性感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增减的临床意义与白细胞计数相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做好血常规检验
发表时间:2019-09-05T17:26:43.937Z 来源:《健康世界》2019年第08期作者:陈浩
[导读] 血常规在生活中较为常见,特别是在医检过程中。

宜宾中康骨科医院检验科 644007
血常规在生活中较为常见,特别是在医检过程中。

血常规检验更是一项确定人体疾病,观察内部血液是否正常的重要方式和指标,在血常规检验中,最常见的检验方式主要有液体和有形细胞检验两大类,血常规检验的细胞主要有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几种。

医生通过观察血常规检验中检测项目的数量变化,以及细胞形态结构分布可以帮助判断患者身体结疾病。

很多患者对血常处理存在一定疑惑。

其实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有助于以后疾病处理,提升自己寻医就诊的自信心。

下面笔者就结合血常规检验前后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为相关患者正确理解和分析血常规检验提供参考。

什么是血常规检验?
血常规检验是一种医院常见的血液检验项目,通过血常规检验可以判断患者身体的感染程度。

也是特殊的贫血患者和血液疾病患者必要的检验项目。

在抽血需要处理过程中,很多患者对血常规检验相关知识了解不多。

并对血常规产生了一定的疑惑或者误解。

分析血常规检验特点,加强对其知识宣传和科普,对于以推动医学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血常规检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血液常规检验。

其在整个检验过程中就是检验血液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加强对血液中的细胞数量以及形态检验,可以进一步提升血液细胞形态监测。

相应的血液检验主要是检验血液的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相关指标,白细胞相关指标,并结合血小板检验结果分析凝血功能变化,降低血栓造成的风险,结合血常规检验分析,可以了解血液疾病。

可见,血液常规的检验可以帮助医生对患者疾病的分析和处理。

血常规检验的系统
红细胞系统分析
在红细胞系统检验的时候,其检验的内容有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数量和压积,红细胞的平均指数检验,红细胞分布宽度、并通过网织红细胞数量和点彩红细胞数量等指标,可全面分析患者是否贫血以及贫血状况。

对白细胞系统的检验
在白细胞系统检验的时候,基检验内容包括白细胞总数,白细胞分类计数以及白细胞形态检验,通过这些检验指标可以分析患者是否有感染,有炎症反应,是否是因为病毒感染,或者是错误服用了药物。

还可以根据各种白细胞有不同的功能,其不同的监测数据也反映了人的不同的病理和生理状态。

血小板系统的内容
血小板系统的内容作用血小板计数和压积,以及血小板大小的分布宽度,这些结果主要是反映人体的止血功能,结合血小板的检验结果,是分析患者的身体健康程度和血液是否正常的值标。

如何分析血常规检验报告?
对患者而言,拿到报告第一印象就是对其数字感到茫然。

其实了解一些基本的内容你就可以了解血常规检验的报告重点。

对于患者而言,常见的症状如头晕,草热,恶心,呕吐时候都会用到血常规检验,虽然其价格都较低。

但是其可以帮助患者了解多项指标。

当拿到血常规检验时报告,笔者建议要注重以下几点分析。

首先强调血常规检验的细节,患者要结合自己的身体状态对其进行分析。

虽然由于患者体质不同,心情差,结果也会存在较大偏差。

但是每个检验结果的精准度都和患者的身体结构浮动较低,较为精准。

其次需要特别注意的内容有,白细胞数量和分类,红细胞数量,血小板数量,血红蛋白数值。

这几项最重要的指标没有异常,那么血常规报告单结果就基本正常。

最后,如果上述几项指标有异常结果,患者就需要找医生结合自身情况分析原因,找到合适的解决和处理办法。

血常规检验应当注意的事项
血常规检验的时候,在前一天不应该吃过于油腻或者高蛋白的食物,部分患者还要避免饮酒,因为酒精的部分成分会麻痹神经,也会干扰血液检验结果。

通常而言,建议患者在检验前一天晚8点后禁食,以保证检验结果的精准度。

此外,患者在抽血的时候应当放松心情,不要抱有太大的心理压力,以免人体心理紧张,造成血管收缩,也让血液的细胞成分发生变化。

血常规抽血过程分析
一般而言,血常规,抽血都是采用静脉抽血方式。

且处理过程中首选部位大多是肘前静脉。

较为特殊的营养,而小孩儿可以采用颈外静脉血液处理方式。

(1) 备齐用物,标本容器上贴好标签,核对无误后向患者解释以取得合作。

露出患者手臂,选择静脉,于静脉穿刺部位上方约4-6cm处扎紧止血带,并嘱患者握紧拳头,使静脉充盈显露。

(2) 常规消毒皮肤,待干。

(3) 在穿刺部位下方,以左手拇指拉紧皮肤并固定静脉,右手持注射器,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成15度-30度,在静脉上或旁侧刺入皮下,再沿静脉走向潜行刺入静脉,见回血后将针头略放平,稍前行固定不动,抽血至需要量时,放松止血带,嘱患者松拳,干棉签按压穿刺点,迅速拔出针头,并将患者前臂屈曲压迫片刻。

(4) 卸下针头,将血液沿管壁缓缓注入容器内,切勿将泡沫注入,以免溶血。

容器内放有玻璃珠时应迅速摇动,以除去纤维蛋白原;如系抗凝试管,应在双手内旋转搓动,以防凝固;如系干燥试管,不应摇动;如系液体培养基,应使血液与培养液混匀,并在血液注入培养瓶前后,用火焰消毒瓶口,注意勿使瓶塞接触血液。

抽血量的多少是根据化验内容的不同及项目的多少来决定的,一般在5ml左右。

血常规检验后处理应当注意的重点
在经过血常规检验后患者应当遵循以下几点,以保证抽血处理的有效性。

首先,在抽血过后,患者需要在钻孔进行局部按压三到五分钟进行物理止血。

一些男性患者要注意力度,以免造成皮下血肿的现象。

此外,按压的时间应当满足三到五分钟,结合人体的凝血差异,每个人抽血的状态有所不同。

当患者存在轻微凝血的时候不应当放松手臂,可能因为还没完全止血,就会让血液,造成清淤现象,笔者建议增加按压时间,减少出血倾向。

再者,在抽血过程中,如果发现患者晕针的现象,如头晕眼花乏力的情况,就应当对其进行及时心理护理。

先不进行抽血行为,让其饮用少量糖水,缓解症状后再进行抽血体检。

最后一些患者在经过抽血过后,会出现淤血的现象。

特别是女性患者,对其十分紧张。

结合医学建议,建议患者在二十四小时后用热毛巾敷热,可以促进血液回流和吸收。

让肌肤恢复原状。

血常规检验的相应疾病
通过血常规检验可以检测出很多疾病。

最为常见的有急性炎症、病毒感染、贫血和血小板异常引起的凝血功能异常等疾病。

通过及时血常规检验,可以帮助患者分析体内严重的潜在疾病进行防御和及时诊断。

医生通过观察血常规检验中检测项目的数量变化和形态结构分布可以帮助判断患者身体疾病。

以上可知,随着我国现代医学不断发展,患者对疾病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对于普通患者而言,对血常规存在一定疑惑。

其实提高患者对疾病处理的认识,有助于其身体恢复。

并且结合相关经验,对血常规检验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对医学护理提供相关参考借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