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与课后反思
《地球表面的地形》精品教案与课后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及其特征。
2. 能够识别和描述不同地形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调查、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地球表面地形的认识。
2.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展示地形的分布和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地球表面的地形产生好奇心,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2. 培养学生关爱地球,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地形类型的识别与描述。
2. 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地形的分布与变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及其特征。
2. 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难点:1. 地形类型的识别与描述。
2. 地形的分布与变化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形的特点和影响。
2. 利用多媒体演示、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调查、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图片,引发学生对地形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地形类型的识别与描述: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地形的图片,让学生自主发现地形的特征,并能够进行描述。
3. 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农业、城市规划等。
4. 地形的分布与变化: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展示地形的分布和变化,让学生了解地形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形的特点和影响。
6.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地形的观察和实践任务,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7. 课后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掌握情况如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地形类型的识别与描述能力,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
2. 评价学生对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理解,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
地球表面的地形详案
教育科学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知道地形指的是地物形状和地貌的总称。
地形包括高原、山脉、盆地、平原、丘陵等。
2、让学生借助工具、利用感官等方法感知地形,能用简单语言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通地模拟实验,加深对地形的认识。
掌握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为后续深入探究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打好基础。
3、让学生意识到地球表面的地形在不断的改变,从而培养学生对地球表面地形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难点:1、知道平原、丘陵、高原、盆地的特点。
2、掌握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为后续深入探究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打好基础。
教具准备:分组材料:沙盘、摸布、记录表、中国地形图、不同颜色的粉笔灰教师演示:多媒体课件、中国地形图。
教学过程:一、引入1、谈话:同学们,今天我带你们去认识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好吗?同学们看看这个人是谁啊?这就是传说中的超人啊!同学们想不想像他一样飞向天空呢?好的,今天老师就带着同学们一起去飞翔,在飞翔之前老师要求同学们记住你们看到的东西,能做到吗?请各位同学坐稳了,那我们出发吧!2、播放太空中的地球地形图视频。
师提问:地球表面什么样的呢?我们看到了很多的山脉,还有哪些呢?(学生回答问题)3、总结:地球表面高低不平,有各种形状,我们把地球表面的形态称作“地形”。
3、谈话: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板书课题)4、同学们现在我们下了飞船来到了地球,让我们仔细地去看看地球的表面地形吧!,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来探究这一课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对学生讲到的方法加以归类:查资料、借助工具、建立模型等)(设计说明:附以问题:“打算用什么方法来探究这一课?”,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出本课和本单元探究将要采取的探究方法,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做铺垫。
)二、新知探究(一)借助视频,认识地球表面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视频,我们看到了很多的山脉,还有什么地形呢?(学生举手回答)师板书学生的答案。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精选4篇)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精选4篇)《地球表面的地形》篇1知识与能力了解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学生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教学点重: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风景照片、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学过程:一、引入1、教师示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照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从照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小组讨论你去过什么地方呢?能不能拿出照片来介绍一下呢?你可以说说那里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二、我们看到过的地形1、学生初步交流展示。
要求:出示照片,向大家介绍该地方,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关图片和,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3、了解家乡的地形。
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照片或灯片,学生回答后补充介绍,并填表板书4、小组交流,统计地形。
学生自己带来的照片在组内交流,说出地形地貌的类型,简单描述其特点,整理并做好地形统计记录,完成上面表格。
5、汇报、小结。
三、观察地形图1、引入。
刚才我们交流了各自的照片,几张照片可以反映出我们整个家乡的以及整个国家的地形吗?我想光凭我们的照片是很难了解清楚的。
小学五年级科学《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学会运用地图等工具观察、分析地形
小学五年级科学《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学会运用地图等工具观察、分析地形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类型;2、掌握运用地图等工具观察、分析地形的方法;3、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地球表面的地形类型2、地图的种类与功能3、运用地图观察、分析地形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2、演示法3、实验法4、互动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A:我想问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地形吗?B:地形就是地球表面不同地方的形态和特征。
C:很好,大家都很聪明,那么,你们知道地球表面有哪些不同的地形吗?D:有山、丘陵、平原、盆地等吧!B:对的,就是这些。
今天的课程,我们就要学习地球表面的地形类型,以及如何观察和分析地形。
2、学习地球表面的地形类型:A: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地球表面有山、丘陵、平原、盆地等地形类型。
下面,我们要来回顾一下这些地形类型的特点。
B:首先是山。
山是由地壳活动和侵蚀作用形成的。
山的高度和形态各异,有锥形山、圆顶山、喇叭口山等。
C:其次是丘陵。
丘陵是指比平原高而比山低的起伏地形。
它的高度一般在300米以下,形状不规则。
D:接下来是平原。
平原是指比较平坦的地形,位置较低,海拔较低,土地肥沃适合农作物种植。
E:最后是盆地。
盆地是指四周高而中央低的地形,呈圆形或椭圆形,通常有开放性的重大经济、文化中心。
3、地图的种类与功能:A:同学们,地图是我们学会观察和分析地形的重要工具。
我们平时使用的地图有哪些种类呢?B:有政治地图、气候地图、物质分布地图、地形地貌地图等。
C:好的,那么,不同种类的地图有什么不同的功能呢?D:政治地图用来辅助我们了解不同国家的位置和边界;气候地图则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情况;物质分布地图用于了解不同资源的分布情况;而地形地貌地图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
4、运用地图观察、分析地形:A:好的,我们已经知道地球表面的地形类型,以及地图的种类和功能。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与课后反思
一、教案内容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种类及其特征。
(2)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分析地形的能力。
(3)引导学生认识到地形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2.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种类及其特征。
(2)难点:地形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3.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地形的特点。
(2)利用多媒体展示地形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地形。
(2)新课导入:介绍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种类,如平原、山地、高原、丘陵、盆地等。
(3)地形特征讲解:分别阐述各种地形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4)案例分析:分析地形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5)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地形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6)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地形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5. 课后作业(1)绘制地球表面地形分布图。
二、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本节课通过图片展示、讲解、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了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种类及其特征,能够识别和描述不同地形。
学生也认识到地形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重要影响。
2. 教学亮点(1)利用多媒体展示地形图片,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受。
(2)开展小组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结合生活案例,使地形知识更具实际意义。
3. 改进措施(1)在讲解地形特征时,可以加入更多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形的形成原因。
(2)在小组讨论环节,可以适当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讨论效果。
(3)在课后作业中,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对其他领域的影响,如生态环境、水资源等。
三、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种类及其特征。
(2)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分析地形的能力。
(3)引导学生认识到地形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小学五年级科学《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学会归纳总结,提高地形认知水平
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小学五年级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从另一个方面帮助孩子们了解地球的面貌和构成。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孩子们通过归纳总结,逐步提高地形认知水平,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一、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如山地、高原、丘陵、平原和盆地等。
2.能够理解地球表面地形与地球板块运动的关系,了解地球板块运动对地形形成的影响。
3.能够通过归纳总结,提高对地形的认知水平,理性分析地形的形成原因和后果。
二、教学方法1.讲授法:以讲述为主,通过图片和文字介绍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及其特征。
2.实地观察法:利用实地考察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地形的不同特点和感受。
3.归纳总结法:通过总结归纳地形的特点和原因,培养学生理性思考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三、教学内容1.山地:山地是高度超过海平面1000米以上的地形。
高山山峰十分陡峭,山顶冰雪永存,有的山地还有火山口和火山口周围的玄武岩地形。
山地地形复杂,气候变化大。
2.高原:高原是海拔在500米以上,但低于1000米的地形。
山地经过长时间的风化、水侵蚀和物理作用,逐渐形成的较平坦的地形。
高原气候多高寒,生命力薄弱。
3.丘陵:丘陵是不超过500米的山丘,海拔低于200米,园坡渐缓,地形平坦。
丘陵地上有许多小河,河流众多,沟壑纵横,河床淤积成为肥沃的平地。
4.平原:平原是在海拔200米以下的河流中、低纵谷、水辍湖滩、冲积扇、海滩等地区,由锐化作用或降水作用所产生的低地带,地势平坦,土地广阔。
5.盆地:盆地是由山地或高原的被动块推入而形成的较平坦的地形,以及入海沉积所形成的一些突出的地段。
盆地通常分布在高原或山地中部,独立成盆状。
四、课堂实践1.讲述山地、高原、丘陵、平原、盆地的特征和形成原因。
并让学生通过图片理解和感受地形的不同特点和形态。
2.实地考察山地、高原、丘陵、平原、盆地的特征和区别,通过实地观察和比较,加深学生对地形的理解和认知。
3.分组游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知,选择合适的方式对不同地形进行互动。
小学科学精品教案: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种类及其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分析地形的实践能力。
3. 增强学生对地球科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种类及其特点。
2. 教学难点:地形对生活、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地形的特点及作用。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形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教学准备:1. 准备各种地形图片或视频资料。
2. 准备地形模型或实物标本。
3. 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及评价标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知识新授:介绍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种类(如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并通过图片、模型或实物标本让学生观察、描述和分析各种地形的特点。
3. 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地形对生活、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实例。
4.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形的特点及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地形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5.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观察周围的地形,描述其特点,并思考地形对生活的影响。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在掌握地形知识方面的难点和疑点,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参考。
七、评价与反馈:1. 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对学生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地形知识的掌握程度。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及时给予解答,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3. 收集学生对教学过程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各种地形的特点,加深对地形知识的理解。
2. 结合其他学科,如地理、生物等,探讨地形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 开展地形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教学进度安排:根据学校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本节课的教学进度,确保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连贯性。
五年级科学教案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地球表面的地形(省一等奖)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吴颖【教材分析】《地球表面的地形》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起始课。
本课将引发学生讨论和交流有关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及其变化的一些话题。
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我们看到过的地形”,学生通过交流自己带来的有典型地形特点的风景照片,了解什么是地形以及平原、山脉等常见地形的特点。
第二部分“观察地形图”。
学生通过观察地形图,了解中国及世界地形的大致情况,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兴趣。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通过旅游、多媒体信息等对地形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积累,但由于地域和视野所限,大部分学生还是缺乏对地形的直观感知,学生也不甚理解海拔对地形的影响,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也模糊不清。
在学生平时的生活中肉眼能看到的只是“微地貌形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地貌,这些还不足以反映出当地的地形。
这些都造成学生在对地形学习上存在困难。
因此,帮助学生建立关于典型地形系统的认识,首先要考虑地是转换学生观察的视野。
通过视野的变化,形成关于地形更宏观的认识。
【设计理念】教学中首先通过Google Earth充分调动学生对地形的原有认识,再通过小组利用Ipad查询地形网站资料认识五种典型地形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开展小组活动——利用超轻黏土构造中国地形版图,形成对中国地形三大阶梯的认识,再观察中国地形图,意识到我国地形的复杂多样性。
然后过渡到世界地形的复杂多样性,引导学生思考它们的成因,为单元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这样的设计由点到面,由抽象到具体,利用各种感知——看软件和视频、多媒体查找地形网站资料、建超轻黏土、摸凹凸的地形图,建构地形概念。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1)地形包括高原、丘陵、盆地、山地、平原等。
(2)地球表面有山地、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2.科学探究:(1)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2)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山地、海洋等地形。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1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科版
比眼力:我能根据部多,呈状分布。
(三)总结巩固,作业提升
1.总结: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2.课件出示巩固性作业,学生共同完成。
3.课外延伸:
关于地球的表面,你们还知道些什么呢?
现在形成的地形以前就是这样的吗?以后还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又是什么力量在使它发生变化呢?课后可以去查阅相关资料。
6.巩固,加深印象:
(1)课件出示图片,教师补充地形特点(课件展示)。
(2)学生说说自己旅游去过的地方属于什么地形,理由是什么。
(3)家乡的地形,讨论。(联系生活实际)
师:刚才我们交流了这么多的照片,那这些地形照片就能代表我们国家的地形了吗? 生:停顿,沉思。
生:不能代表。
师:我们有什么时候办法能了解到更多的地形,以至于整个地球的地形,你们有什么办法吗? 生:(猜测)
生:(颜色不同)
师:你知道上面不同颜色所代表的意思吗?
生:(猜测)
师:小结,地形图是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一般在图上都有比例尺和图例。(示课件结合讲解)地形图常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不同高度的地形,如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2000米——5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往往都在6000米以上;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各种深度的海洋;蓝色的封闭图形是湖泊;蓝色的曲线表示河流。
生:一望无际、一望无垠。。。。。
师:同学们描述的真准确。是啊,像这样一望无际,平坦广阔的地形呢,我们地理学上给它取了个名字叫平原。(板书平原)
(二)教学新知:
师:地球表面的地形当然不止平原一种,大家通过预习还知道了哪些地形?生:平原、高原、盆地、丘陵、山地、峡谷等(板书)
1.看来大家知道的地形地貌还真不少,我这里也带来了一些图片,让我们来一次教室内的旅游,一起来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欣赏的同时注意观察这些地形地貌的特点。
五年级教科版科学《地球的表面》教案
五年级教科版科学《地球的表面》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地貌。
能够识别不同地形地貌的特点。
学会用简单的方法制作地球表面模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图片、视频、实物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分享,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模型制作,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球表面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地貌。
制作地球表面模型。
2.教学难点理解不同地形地貌的形成原因。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观察法、讨论法、实践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地球表面的视频或展示一些地球表面的美丽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地球的表面是什么样子的吗?引出课题。
2.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展示不同地形地貌的图片,如山脉、高原、平原、盆地、丘陵等。
让学生观察图片,描述每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师进行讲解,介绍不同地形地貌的定义和特征。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比较不同地形地貌的异同。
3.探究地形地貌的形成原因提出问题:这些地形地貌是怎么形成的呢?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如山脉可能是由于板块运动形成的,平原可能是由于河流冲积形成的等。
教师播放相关的视频或动画,讲解不同地形地貌的形成原因。
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加深对地形地貌形成原因的理解。
4.制作地球表面模型材料准备:超轻黏土、泡沫板、颜料、工具等。
讲解制作方法:用泡沫板作为底座,根据需要裁剪成合适的形状。
用超轻黏土制作不同的地形地貌,如山脉、平原、盆地等。
用颜料给模型上色,使其更加逼真。
学生分组进行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制作完成后,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介绍和讲解。
5.总结归纳总结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地貌及其特点。
强调地形地貌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地球的内部运动和外部作用密切相关。
提问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地球的表面有了哪些新的认识?6.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地球表面的知识。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
《地球表面的地形》的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地球表面的地形》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让学生知道五种主要地形的特点及学会观看地形图,并根据不同的方法分析判断某个地方属于什么地形。
从单元中看本课,本课是本单元学习的基础,将引发学生讨论和交流有关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及其变化的一些话题。
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兴趣。
为以后学习地球内部运动和外力作用引起的地表变化奠定基础。
课文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地形”“观察地形图”。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知道地形包括高原、山地、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2.知道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1.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2.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会看懂地形图。
教学难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从地形图中发现中国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
教学准备中国立体地形图,ppt教学过程一、了解地球表面五种基本地形,铺垫概念1.谈话引入:你知道地球表面有哪些地形?2.ppt出示各种不同地形的图片。
让学生说出地形的特点来认识各种不同的地形。
3.联系生活,如种田种在哪种地形上好,盆地发生大暴雨会怎样等生活实际让学生深入思考各种地形的特点。
二、应用所学的五种地形,渗透方法1.出示立体地形图2.这个立体地形图与普通的地图有什么区别?3.利用立体地形图找出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华北平原4.交流:你是怎么找出来的?5.地形图上的颜色代表什么?6.找出一处山地和一处丘陵。
7.交流:你是怎么找出来的?三、拓展学习的范围——探究中国地形的特点,激发兴趣1.从地形图上你能看出中国的地形有什么特点?2.四人一小组进行观察研究,并记录小组的发现。
3.汇报交流四、了解温州地形,应用概念家乡温州的地形与中国的地形有什么相似之处?五、了解更多的地形,拓展概念除了我们上面学习的几种基本地形,地球上还有很多其它的地形,出示图片学习冰川、戈壁、沙漠等地形。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与课后反思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地球表面的地形》2.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如平原、山地、高原、丘陵和盆地等。
(2) 使学生掌握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3. 教学重点: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及其特点。
4. 教学难点: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5.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6. 教学准备:地球地形模型、图片、案例资料等。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地球地形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地形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
3. 课堂讲解:(1) 讲解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如平原、山地、高原、丘陵和盆地等。
(2) 分析各种地形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 案例分析:让学生分组讨论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每组选取一个案例进行分析。
5. 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结合案例,探讨如何利用地形优势,改善人类生活。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形对人类活动的重要性。
三、课堂练习1. 根据地形特点,判断下列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1) 华北平原:__ (2) 喜马拉雅山脉:__ (3) 四川盆地:__ (4) 亚马逊雨林:__2. 分析地形对下列地区人类活动的影响:(1) 北京市:__ (2) 成都市:__ (3) 迪拜:__ (4) 马丘比丘:__四、课后反思1. 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和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了解了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掌握了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但部分学生在案例分析时,对地形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把握不够。
3. 针对课后练习,学生能较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但部分学生在判断地形类型时,仍存在一定困难。
4. 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1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目标:1、知道地形包括高原、山地、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2、知道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凹凸不平的。
3、观察描述5种常见地形的特点。
4、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知道常见地形地貌的特点。
能看地形图。
教学难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
教学准备:典型的地形地貌图片、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的课件、地形记录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位老朋友,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出示地球仪)其实地球仪就是一个缩小版的地球,(用手摸地球仪的表面)感觉地球仪的表面是怎么样的?(光滑的,平整的),实际上地球的表面是平滑的吗?那是怎么样的?都有些什么?(高山、河流、平原……),我们把地球表面的高山、平原、高原,这些高高低低、凹凸不平的形态称为地形,这节课老师将和孩子们一起探索地球表面的地形。
(板书课题)二、进行探究,认识地形1、孩子们,你们去旅游过吗?都到过哪些地方旅游?能给我们说说那里的地形吗?2、(出示图片)在看图片的时候,要想想它是什么地形?这种地形有什么特点?3、不同的地形,有不同的特点,刚才大家看到的其实就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地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地形的特点。
4、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5、孩子们知道了这五种常见地形的特点,下面我们来把几种地形的特点做一个汇总。
6、除了这些常见的地形,地球表面的地形还有很多,比如雪山、峡谷,沙漠……7、能说说我们的家乡会理有哪些地形吗?三、观察世界地形图,进行交流。
1、同学们,刚才的这些地形在地形图上都能找到它。
地形图,是普通地图的一种,它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我们可以在它们的帮助下更好的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
2、在地形图上分别用什么颜色来表示各种地形的,还有什么地形?你能从上面获得哪些信息?据统计,海洋面积占地球表面积的70%以上,这样我们的陆地面积就少了,我们要保护地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2.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1.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2.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评价任务1.搜集各种不同的地形地貌图片并描述其特点。
2.观察地形图,分析地形图上的信息。
教学准备分组器材: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自己去过的地方的风景照片,有条件的学校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或地球仪。
教师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出示谜语)“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出个谜语,我们一起来猜一猜:不是桔子不是蛋,用手一推它就转,不要看它个子小,能载大河和山川。
打一个物品。
”(地球仪)老师今天带来了两个地球仪,对比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凹凸不平)这些凹凸展示了地球上的不同地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地球表面的地形》。
(板书)二、我们看到过的地形1.十一你们出去玩了吗?你都去过哪些风景宜人的地方?那儿有什么特点?2.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课件展示)不同的地形有不同的特点。
我们一起来试着总结平原、山地、盆地、高原、丘陵这几种地形的特点。
要求:(1)五个大组每组按要求先重点研究一种地形;(2)同桌两人讨论,将结果填入报告单中。
(3)轻声讨论,不影响其他同学。
3.(课件出示丘陵、盆地、平原、高原、高山的图片)同桌两人讨论,完成报告单。
4.请各小组派代表交流。
(评价)(板书)5.老师将大家汇报做了一个汇总,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小学五年级科学《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探索地球不同地区的地形变化
小学五年级使用的科学教材中,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主题,通过学习这个主题,学生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形态和构造,从而更好地理解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地形变化。
本篇文章将为大家详细介绍一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们探索地球不同地区的地形变化。
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和实践,学生们能够:1.探索并认识不同地区的地形变化。
2.能够理解地形变化的原因、主要形式和特点。
3.通过观察和实验,加深对地形变化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一)地球表面的地形变化1.地球表面的结构与构成2.地形形成的两种方式3.勾画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地形4.地形变化的原因及主要形式(二)教学步骤1.引导学生们认识地球表面的结构与构成。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图片或者模型等形式,让学生们了解地球由岩石、土壤、水等组成,同时介绍地球的核、地幔、地壳等不同的构成层次。
2.学习地形形成方式通过补充教材中的知识点、实物模型和视频等形式,让学生们了解两种地形形成方式,即火山作用和地壳变动,让他们知道每种方式都会产生不同形态的地形。
3.绘制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地形让学生根据地图或其他资源,选取不同地区的地形,进行绘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地形变化。
4.研究地形变化的原因及主要形式引导学生探索和研究地形变化造成的原因,如火山爆发、地震、冰川侵蚀等,帮助他们形成对这些现象的深刻认识。
为了更好地加强学生们对于地形变化的理解,可以为他们设计一些实验活动,例如水模拟土壤侵蚀、观察火山模型喷发等,让学生们能够亲身体验、观察不同的地形变化,加深对地形变化的理解。
三、教学重点1.认识不同地区的地形变化。
2.理解地形变化的原因、主要形式和特点。
3.通过观察和实验,加深对地形变化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及手段1.图片、幻灯片等教学资源。
2.实物模型和视频模拟。
3.实验测试,如水模拟、火山爆发实验等。
4.支持多种语言的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五、教学评价1.学生对于所授课程的掌握情况。
小学五年级科学《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运用探究方法,发现地形变化规律
小学五年级科学《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一、教学内容:地球表面的地形二、教学目标:1、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地球表面的某些地貌和地形特征。
2、知道地球表面的一些地貌和地形的形成原因。
3、学会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和交流等方式发现地形变化规律。
三、教学重点:1、地球表面的地貌和地形特征。
2、地球表面的一些地貌和地形的形成原因。
3、发现地形变化规律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通过探究方法发现地形变化规律。
2、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地球表面的地貌和地形特征。
五、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老师先给学生出示几张地球卫星照片,让学生猜测照片上的地形特征和地貌变化。
之后再让学生阅读一段有关地球表面的地貌和地形的描述,引导学生思考地形变化的原因。
2、讲解环节:老师介绍地球表面的地貌和地形特征,例如:山峦、平原、丘陵、沙漠、火山、海岸线、峡谷、盆地等。
然后讲解每个地貌和地形的形成原因,让学生了解每个地貌和地形的变化规律。
3、探究环节: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模拟风蚀、水蚀、冰川侵蚀等力量对地形的变化影响,让学生通过实验研究了解地形的变化规律。
4、交流环节:老师让学生就探究所得到的结果进行交流和研究,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并通过展示和交流研究地形变化规律的方法,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地形变化规律。
5、归纳环节:老师让学生对探究所得到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并从中提取出地形变化规律,并对所归纳总结的地形变化规律进行解释和说明,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理解地形变化规律。
6、巩固环节:老师出示几幅地球表面的地貌和地形图,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测试,并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猜测和问题解答能力,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六、教学总结:通过探究方法,发现地形变化规律,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地貌和地形特征,并进一步认识到地形变化规律的重要性和影响。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创造能力,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探究活动,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
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自己去过的地方的风景照片,有条件的学校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师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用课件展示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照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从照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你去过什么地方呢?能不能拿出照片来介绍一下呢?你可以说说那里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二、我们看到过的地形
1、学生初步交流展示。
要求:出示照片,向大家介绍该地方,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关图片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
3、了解家乡的地形。
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照片或课件,学生回答后补充介绍,并填表板书。
地名地形特点
4、小组交流,统计地形。
学生自己带来的照片在组内交流,说出地形地貌的类型,简单描述其特点,整理并做好地形统计记录,完成上面表格。
5、汇报、小结。
三、观察地形图
1、引入。
刚才我们交流了各自的照片,几张照片可以反映出我们整个家乡的以及整个国家的地形吗?我想光凭我们的照片是很难了解清楚的。
整个地球表面的地形又是怎样的呢?所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件礼物。
请看!(教师出示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希望在它们的帮助下我们
可以更好的了解(师板书课题:地球表面的地形)。
2、初步观察地形图。
这三张地形图虽然范围不一样,可是它们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你知道上面不同的颜色所代表的意思吗?学生观察并回答。
3、教师补充介绍地形图的相关知识。
地形图,是普通地图的一种,是按一定比例尺表示地貌、地物平面位置和高程的一种正射投影图。
它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一般在图上都有比例尺和图例。
如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2000米—5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
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往往都在6000米以上。
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各种深度的海洋……
4、小组观察地形图
从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呢?请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世界地形图和中国地形图,交流并注意记录从地形图中获得的信息。
5、汇报、小结。
四、拓展延伸
1、关于地球的表面,我们还知道些什么呢?交流、讨论。
2、小结并提出: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
五、课后活动
收集有关地形地貌发生变化,特别是火山和地震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的资料,最好是文字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