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画报《点石斋画报》(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最早的画报《点⽯斋画报》(1)
⼒攻北寧
北寧之役, 中法迭有勝負, 其城之收復與否, 雖無確耗, ⽽戰績有可紀, 即戰陣亦可圖也。

此次法兵三路並進, 竊恐深⼭窮⾕中遇伏驚潰,故布⾧圍以相困。

⽐會合, 奮勇⿑驅。

⼀時煙焰蔽空, 驚霆不測,地軸震盪, 百川亂流, ⽽華軍已於前⼀⽇退守險要。

狐善疑, ⽽兔更狡, 總如善弈者之爭⼀先着⽿
⽔底⾏船
地球外圍皆是⽔,東西則通,南北則窒,以⽇光不到,⽔結層冰故也。

西⼈每於⼈⼒告窮之處,思有以通之。

美國李哲禮者,精格致之學,新創⼀船,能⾏⽔底。

蓋知冰⼭之下,仍有⽔也。

船⾧⼆百尺,以銅為質,形如卵;中藏機器,設電燈;上下前後左右俱有孔,鑲嵌玻璃以通外視;外附兩輪,⼀在船底,⼀在船尾。

⿎氣⼊其中,便可浮沉隨意;⽽其浮沉之所以隨意者,以螺絲旋為樞紐也。

⾄於駛⾏之法,則不⽤煤⽽⽤油,燃⽕於油,機輪環動。

從此天地之秘,俱可昭宣,⽽⾵浪有所不驚,⼭礁知所預避,⾏海者如履平地。

雖古所稱為地⾏仙,當亦無多讓也。

觀⽕罹災
諺有之⽈:三塲不到, 良以⽆妄之災猝然波及, 無益⽽有損也。

⽇前滬上⽼閘西⾸失慎, 觀⽕者駐⾜橋上愈聚愈多, 竟有寔不能容之勢。

⽽巡捕持棍驅⼈, 哄然思竄, 橋欄擠折, 落河者不下數⼗⼈。

是不獨失冠遺履之紛紛也。

城⾨失⽕, 殃及池⿂。

古⼈豈欺我哉
輕⼊重地
法⼈攻奪北寧後, 露布四出, 舉酒相賀, 不惟各埠商⼈所不及料, 抑且統兵將⼠所不敢望也。

始猶疑畏, 逡巡⽽不進, 偵探數⽇, 知無華兵潛伏於中, 遂嚴陣⽽⼊。

嗚呼, 虎狼惡獸也, ⽽蔽阱以待之, 即極其跳骚狂噬之雄, ⽽卒以⾃斃。

彼不奪不饜者, 其亦可幡然變計矣。

演放⽔雷
中國與泰西通商, 事事仿效西法, ⽽於戰守器具則尤加意搜羅, 出貲購辦。

近來蘇撫衛中丞委營務處某觀察⾄江陰防營勘閱⽔雷, 是⼝江⼼下⽔雷三具, 岸上安設電箱, 以電綫接引兩頭, 以通電汽, 約⾧三百餘丈, 機發聲應, 響震陵⾕, ⽔勢反激, 辟⽴萬仞, 是誠防江海之第⼀要務也。

語⽈:兵可百年⽽不⽤, 不可⼀⽇⽽無備。

如中丞者得之矣。

风流龟鑑
前者蘇城內天庫前⾼墩上掘出⼀屍, 鄰近喧傳, 報官請驗, ⾢尊飭差查覈, 知亡者係鎮江⼈, 在⼟棧為夥, 積薪⽔資,作狎邪遊, 与該處之某妓相識, 蜂狂蝶戀, 曲盡綢繆。

無何, ⾦盡床頭, 炎涼頓異。

向之相期⽩⾸者, ⾄此反遭⽩眼, 惱羞成怒, 乃服毒死於妓所。

該鸨草草掩埋, 連夜逃遁噫, 鏡花⽔⽉, 未可認真, 安得花魁⼥不負秦鍾⽚熱腸乎!
⽕⿏焚居
禍福無⾨, 惟⼈⾃召, ⼈視為⽼⽣常談, 然⽽其中有⾄理焉。

慈祥可召天地之和, 殘忍終犯⿁神之忌, 如近⽇溫州⽕⿏⼀事, 有⾜引為戒者。

蒼橋錫箔店獲⼀⿏,塗以⼤油⽽焚之, ⿏痛甚竄⼊柴堆, ⼀時烟⾶燄射, 勢已燎原, 轉瞬之間俱成灰燼。

夫投⿏忌器, 古⼈有眀訓矣。

⽽此君以⼀念之忍, 天即假⼿於⿏以⽕其盧報復之捷之於影響, 則殘刻居⼼者其鑒
刲肝療⽗
孝⼦持⼑泣昏⿊。

⽗号年⾼病已亟, 兒願刲肝兒⼒竭。

天地⿁神森四列, 慘聞兒⾔陡變⾊。

⽩刃⼀揮⼆竪郤, 春⾵頃刻來床席。

⾥有竪儒頭巳皓, 謂兒雖賢未聞道。

以⾝博孝孝亦⼩, 吾謂此⾔理未純, 即今⾵俗難還醇, 讀書幾輩知彜倫。

⾃古盡孝衹率真, 勢當孔棘遑圖存。

不⾒⿓⽐稱蓋⽬, 亦惟以⾝酬君恩, 漢陽紛紛述如此甫義其名⽥其⽒。

盜⾺被獲
昔昌黎有詠⾺詩⽈:借問價幾何, ⿈⾦⽐嵩邱, 借問⾏幾何, 咫尺視九州。

飢⾷⽟⼭⽲, 渴飲醴泉流, 問誰能為御矌世不可求。

其意為懷才不遇者惜也, 亰師豫邸有坐騎, ⽇可⾏五六百⾥, 圉⼈不謹猝被盜去, ⾏經宣武⾨經官後拿住呈獻豫邸驗收益加珍愛。

夫此⾺之得遇其主, 幸矣。

盜挾之去, 幾乎失⾝, ⽽卒之浦望還珠趙終歸璧。

夫固幸之⼜幸矣, ⼠不遇時能無哭煞。

熙朝⼈瑞
洪範五福⼀⽈壽祭義⽈天⼦巡狩諸侯待於境, 天⼦先⾒百年者, 可⾒引年之典異世⽽同揆也。

江蘇揚州狄君俊乃欽賜翰林院檢討, 現年⼀百⼀⼗歲, 近由蘇到杭晉謁。

兩省各⼤憲趋拜強駛精爽不衰無年⽼⼈態度。

聞眀年⼄⾣科, 為重赴廘鳴之期, 儒林中將播為美談矣, 李嶠⿔息錢朗童頹狄公豈苖裔歟
雅集名蕙
滬城⾢廟豫園之內園,每年於⽴夏節邊盛設”蕙蘭會“三⽇, 藉娱神⽽兼⾓勝也, 裙履聯翩, 遊⼈如織
秋錄⼤典
每年於三四⽉間例⾏朝審⼤典, 其⽇期則由藩臬兩司會詳撫轅批准,各縣⼈犯先期解省寄監。

屆期撫轅過堂,點名發落。

給發席扇錢⾷等物。

⼀時赭⾐絡繹⿊索琅璫。

延頸跂⾜⽽觀者謂地獄之變相云
賽⾺誌盛
西⼈於春秋佳⽇例⾏賽⾺三天, 設重⾦以爲孤註, 捷⾜者奪標焉。

其地設圍闌三匝,開跑時⼈則錦⾐, ⾺則⾦勒, ⼊闌⽽後,相約並轡。

洎乎紅旗⼀颭, 真有所謂⾵⼊四蹄輕者。

圍⾓有樓, 西⼈登之以瞭望。

⼀⼈獲雋,夾道歡呼。

箇中⼈固極平⽣快意事也, ⽽環⽽觀者如堵牆, 無勝負之攖⼼, 較之箇中⼈尤覺興⾼采烈云
⾏竊尋歡
《禮》云:“飲⾷男⼥, ⼈之⼤欲存焉。

”⼀“⼤”字中, 便有無窮事變, 無限防閒之意。

上海南市⾖⿆⾏學徒某甲, 年⼗⼋歲, 乘間竊⾏主洋三百圓, 潛遊妓院, 匿三⽇不出, ⽽⾐服玩好等物概屬妓處傭⼈置辦。

該妓察其⾏為有不類時下之所謂闊少者, 於是兩兩三三輾轉傳說, ⽽聞於捕房, 即飭包探往拘送案矣。

吁, ⾏主不能任慢藏之誨盜, 妓⼥不必辭冶容之誨淫。

⽽某甲以⼈欲橫流, ⽢為揭篋探囊之舉, 圖歡⽚刻, 貽玷終⾝, 何其不知⾃愛乎。

圭玷須磨
其竊洋之計之得售也, 乃⽗實有應得之咎也。

⼦弟習業之年, 正情竇初開之⽇, 世不乏質實地⽅, ⾒聞不奢思念⾃不亂。

乃所習既⾮絲茶⼜⾮洋貨, ⽽必置之通商巨埠, 則所以染濡其⽿⽬與夫搖盪其⼼神者已⾮伊朝⼣矣。

⼀朝失⾜, 匍伏公庭, 乃翁縱認賠洋, ⽽此⼦已成不完之璧。

是故君⼦貴知幾
庸醫殺⼈
《禮記》不云乎:“醫不三世, 不服其藥。

”何其鄭重也。

滬城南市有擺舊貨攤者, 其⼦患外症, 就醫於董家渡之張某。

張某妄⽤針⼑, 致病者⾎溢不⽌, ⽴時斃命。

夫病急亂投醫, 天下之通病也, ⽽醫家以⼈命為兒戲, 實為⼈情天理所難容。

“兵官無後, 刑官無後, ”蓋為枉殺⼈者⾔之⽿。

吾為之進⼀解⽈:庸醫無後
越事⾏成
南服不靖, 中法交誼幾有⽡解⼟崩之勢。

君相之廑懷彌甚, ⼠民之義憤同深, 於今將⼆載矣。

乃忽焉⽽天⼼厭亂,世運轉機, 欽命李傅相與法欽差福尼兒在津商訂和約, ⾔歸於好, 化⼲⼽為⽟帛, 藉樽俎以折衝。

國之福也, 民之幸也。

《点⽯斋画报》为中国最早的旬刊画报,由上海《申报》附送,每期画页⼋幅。

光绪⼗年(公元1884年)创刊,光绪⼆⼗四年(公元1898年)停刊,共发表了四千余幅作品,反映了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径和中国⼈民抵抗外侮的英勇⽃争,揭露了清廷的腐败丑恶现象,也有⼤量时事和社会新闻内容。

参与《点⽯斋画报》绘画者有吴友如、张志瀛、周权⾹、顾⽉洲、周慕乔、⽥⼦琳、⾦桂⽣、马⼦明等20余⼈,⼤多是苏州年画的画师。

他们没有学习西洋画的记录,更没有远赴重洋,到海外“镀⾦”的经历。

这些画家多参⽤西⽅透视画法,构图严谨,线条流畅简洁优美。

《点⽯斋画报》中有⼤量介绍“海外奇谈”的画⾯,⼀部分是参照外国报纸中的照⽚绘画的,照⽚有极佳的透视效果,能更正确反映物体,所以《点⽯斋画报》及画师们对透视技巧在中国画中应⽤所起的作⽤,可以“功不可没”来形容。

但是,更多的画⾯是根据新闻报道的⽂字,再加上作者的想象⼒来画的,画⾯与事实之间的差距很⼤,这就如上海⼈讲的“西洋镜”,千万当不得真。

鸦⽚战争以后,西⽅的⽂明与科学技术涌进中国的沿海城市。

1876年,上海徐家汇天主堂附设⼟⼭湾印书馆开设了当时中国规模最⼤的平板⽯印机构,⽤照相版技术翻印中国古籍。

西洋绘画技法也使惯⽤⽑笔、宣纸的国画家产⽣了浓厚兴趣,他们把西洋画法中的透视、解剖、注重形象写实等西画技法吸收融合到⾃⼰的绘画中去,形成了别开⽣⾯的“海派”⼈物画风。

《申报》馆每⼗⽇出版⼀本,每期⼋页,内容是“选择新闻中可嘉可惊之事,绘制成图,并附事略”,随《申报》附送订户。

因画报印刷精美,画法中西合璧,⼈物背景⽣动真实,内容贴近⽣活,及时报道社会热点,朝廷腐败,列强侵略,民俗奇闻……可看性强,时效性⾜,发⾏渠道畅通,风靡海上。

 先进的⽯印技术和准确刻画形象的绘画技巧是出版画报的基础。

1884年5⽉8⽇,以《点⽯斋画报》命名的时事画报在上海诞⽣了。

《点⽯斋画报》刊⾏数年后即停刊。

⾄光绪末年,曾由《申报》馆出过合集,售价昂贵,每部⼆⼗⼤洋,现成稀世珍本,在民间很难觅它踪影。

作为晚清西学东渐⼤潮中的标志性事件,《点⽯斋画报》的创办,涉及诸多⾄关重要的领域。

⾸先,它开启了图⽂并茂因⽽可能雅俗共赏的“画报”体式,这既是传播新知的⼤好途径,⼜是体现平民趣味的绝妙场所,⽇后⼤有发展余地。

其次,“画报”之兼及“新闻”与“美术”,既追求逼真,也包含美感,前者为我们保留了晚清社会的诸⾯相,后者则体会到中国美术的擅变。

再次,“画报”之兼及图⽂,⼆者之间,既可能若合符节,也可能存在不⼩的缝隙,⽽正是这些缝隙,对晚清的社会风尚、⽂化思潮以及审美趣味的复杂性,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最后,那些并⾮⽆关紧要的图中之⽂,对于理解晚清报刊⽂体的变化,同样也不⽆意义。

⾄于百年来诸多⽂⼈学者对此“遗迹”之追摹、怀念与凭吊,则从另外⼀个侧⾯,理解这⼀晚清独特的⽂化景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