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河南省郑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带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口腔上皮细胞所处的细胞外液是
A. 组织液
B. 血浆
C. 淋巴液
D. 唾液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人体内环境及其组成,要求考生理解内环境的组成,知道各种具体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此题较为简单。

人体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是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口腔上皮细胞是一种组织细胞,生活在组织液中,所以A正确,BCD错误。

2.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内环境即细胞外液,它约占据体液的2/3
B. 内环境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因此理化性质需要保持相对稳定
C. 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糖原、神经递质等
D.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人体体液的组成、内环境的成分、内环境稳态及其意义,要求考生明确体液由细胞內液和细胞外液组成,其中细胞內液占2/3;识记并理解内环境成分,理解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及内环境稳态的意义,进而正确答题。

人体内环境由细胞外液组成,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它约占据体液的1/3,A错误;细胞质基质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B错误;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等物质,但不含有糖原,糖原存在于细胞内,C错误;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D正确。

【点睛】解题思路点拨:有关内环境成分的考题是考生易错的知识点,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其成分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理解,有利于长久记忆:
1.细胞正常生活所需的营养需要来自于内环境:如氧气、水。

葡萄糖他、氨基酸、维生素、无机盐离子等。

2.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需要排到内环境中,再通过相应的器官、系统排出体外:如二氧化碳、尿素等。

3.细胞产生并分泌到内环境中,随体液运输到身体各处发挥作用的一些功能物质:如抗体、淋巴因子、激素、神经递质、组织胺等。

4.某种内环境中特有的成分:如血浆蛋白等。

3.下列对于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及传导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导
B. 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基础
C. 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大
D. 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要求考生理解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特点及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特点,判断出兴奋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导,进而判断各选项。

由于兴奋在突触只能单向传递,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单向传导,A错误;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基础,B正确;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大,Na+内流形成动作电位,C正确;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D正确。

4.下列关于神经递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有的神经递质需要血液的运输才能到达作用部位
B. 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都需要经过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等多种细胞器参与
C. 从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需经过组织液中的扩散过程才能作用于突触后膜
D. 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不能及时分解或运走,会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神经递质及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等知识,要求考生理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明确神经递质的成分及作用类型,难度中等。

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经突触间隙的组织液扩散到突触后膜并发挥作用,A错误;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都需要经过高尔基体等细胞器参与,神经递质都是小分子,其合成与释放过程不需要核糖体参与,B错误;从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需经过突触减小的组织液中的扩散过程才能作用于突触后膜,C正确;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不能及时分解或运走,会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或抑制,D错误。

【点睛】易错知识点拨:
1.各种神经递质都是小分子,其合成与释放过程不需要核糖体参与,但需要经高尔基体形成突触小泡,以胞吐的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因此不能把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过程理解为与分泌蛋白的合成和释放过程等同。

2.按功能可将神经递质分为兴奋型神经递质和抑制型神经递质两大类,兴奋型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后膜兴奋;抑制型神经递质(如γ-氨基丁酸)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后膜受抑制,因此不能理解为各种神经递质作用于后膜都会使后膜兴奋。

5.下列事例能够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的是
A. 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
B. 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
C. 大脑皮层语言H区损伤,导致患者不能听懂别人讲话
D. 意识丧失的病人大小便失禁,意识恢复后可控制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脊髓和大脑的功能及其联系,要求考生明确人类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高级中枢位于脑,人类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

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其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不能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A不符合题意;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涉及的是大脑皮层功能,不能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B不符合题意;大脑皮层语言H区损伤,导致患者不能听懂别人讲话,涉及的是大脑皮层功能,不能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C不符合题意;人体的排便和排尿反射中枢位于脊髓(属于低级中枢),人类的意识行为受大脑皮层(高级中枢)控制,意识丧失的病人大小便失禁,意识恢复后可控制,能够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D符合题意。

6.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神经中枢一定在中枢神经系统内
B. 运动神经末梢就是效应器
C. 甲状腺激素能够抑制下丘脑某些神经细胞的分泌活动
D. 感受器是转换能量形式的结构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概念、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负反馈调节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并理解神经调节的相关概念,理解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神经中枢一定在中枢神经系统内,A正确;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共同组成效应器,B错误;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通过负反馈调节能够抑制下丘脑某些神经细胞的分泌活动,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减少,C正确;感受器是转换能量形式的结构,可将神经冲动的电能转换为肌肉收缩的机械能等其他能量形式,D正确。

7.下列有关糖代谢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肌肉、肝脏细胞中,②过程均可发生
B. 胰岛素分子能反复作用于靶细胞,因此作用时间较长
C. 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过程
D. 胰岛素促进④、⑤、⑥、⑦过程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血糖平衡及其调节的知识,要求考生理解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机理,理解两者共同作用,以维持血糖含量的动态平衡。

图中①过程是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②过程是肝糖原分解,③过程是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④是组织细胞摄取血糖,⑤过程是葡萄糖在细胞内的氧化分解,⑥是在肝脏和骨骼肌中合成糖原,⑦过程是细胞内葡萄糖转变成脂肪和某些非必需氨基酸;其中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通过促进②、③过程促进血糖浓度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通过促进④、⑤、⑥、⑦过程降低血糖浓度。

肝脏细胞中的肝糖原可以分解补充血糖,肌肉细胞中的肌糖原不能分解补充血糖,A错误;激素作用于靶细胞后会迅速被灭活,不能反复作用于靶细胞,B错误;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使血糖浓度升高,不会促进组织细胞摄取血糖,C错误;胰岛素通过促进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降低血糖浓度,即促进图中的④、⑤、⑥、⑦过程,D正确。

8.体温恒定对于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 体温恒定就是指体温保持不变
B. 寒冷时,骨骼肌不自主地战栗,调节该行为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C. 炎热时,人体汗腺分泌增加,毛细血管舒张,肌肉和肝脏等产热减少
D. 某病人体温一直维持在39℃,说明其产热量一直大于散热量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体温及其平衡调节的知识,要求考生理解体温调节的过程,明确机体产热量与散热量大小关系对体温变化的影响,知道体温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体温恒定是指体温在正常值附近保持相对稳定,A错误;寒冷时,骨骼肌不自主地战栗,调节该行为的神经中枢位于下丘脑,B错误;炎热时,人体汗腺分泌增加,毛细血管舒张,肌肉和肝脏等产热减少,C正确;某病人体温一直维持在39℃,说明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D错误。

【点睛】易错知识点拨:
1.包括体温平衡在内的机体稳态都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不能把体温平衡理解为静态的、绝对不变的体温。

2.正常人体不管处于何种环境条件,只要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机体的体温就能实现相对平衡;反之产热量大于散热量,机体的体温就会升高,产热量小于散热量,机体的体温就会降低。

9.当人吃了过咸的食物时,机体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过程有如下几步,其中正确的是
①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②大脑皮层兴奋产生渴觉③下丘脑分泌较多的抗利尿激素④主动饮水,补充水分⑤减少尿量
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①→④→③→⑤
C. ②→①→④;②→①→③→⑤
D. ①→②→④;①→③→⑤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人体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要求考生理解机体对水盐平衡的调节,知道大脑皮层和下丘脑在水盐平衡调节中的作用,理解抗利尿激素的来源及作用。

人吃了过咸的食物时,机体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过程是: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产生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导致人体主动饮水,补充水分;此外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还能刺激下丘脑分泌较多的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所以D正确,ABC错误。

10.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的主要细胞是
A. 红细胞
B. 吞噬细胞
C. 淋巴细胞
D. 血小板
【答案】C
【解析】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的主要细胞是淋巴细胞,也包括其他细胞,如吞噬细胞等,C正确。

【考点定位】免疫调节。

11.现有大小和生长状况相同的同一品系小鼠甲、乙、丙及另一品系小鼠丁,并对甲、乙、丙分别做如下处理:
二周后,再将丁的皮肤片分别移植到甲、乙、丙体表上,则移植的皮肤片最易脱落和最易成活的分别是
A. 乙、丙
B. 乙、甲
C. 甲、丙
D. 丙、甲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机体免疫的相关实验分析,要求考生理解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过程,理解二次免疫反应的特点,了解免疫学的应用,知道胸腺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此题难度较大,知识理解程度要求较高。

结合题意分析实验可知,在两周前的处理中,甲组不做如何处理,是作为空白对照组,其免疫功能正常;丙组切除胸腺,其免疫能力明显降低;乙组正常的免疫功能对来自丁的皮肤产生免疫排斥反应,导致14天后皮肤片结痂脱落,同时在乙组小鼠体内产生了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二周后,再将丁的皮肤片分别移植到甲、乙、丙体表上,对甲组来说发生的现象应该和两周前乙组的现象相同;由于两周前乙组小鼠体内产生了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再次移植丁的皮肤时,会发生二次免疫,免疫排斥反应更强也更迅速,因此乙组移植的皮肤片最易脱落;丙组由于切除胸腺,其免疫能力明显降低,对移植的皮肤排斥反应也最弱,因此移植的皮肤片最易成活;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

12.关于人体的免疫系统组成及功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他们均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
B. 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
C. 免疫排斥属于免疫异常疾病
D. 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即发生增殖分化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人体的免疫系统组成及功能,要求考生明确人体免疫系统由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知道各类免疫细胞的起源和功能,明确免疫排斥反应属于正常的免疫功能。

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他们均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A正确;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它细胞产生的,B错误;免疫排斥属于正常免疫功能的表现,C 错误;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发生一系列变化后,可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D错误。

【点睛】易错知识点拨:
误认为免疫活性物质都来源于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淋巴因子和溶菌酶等,其中抗体来源于浆细胞,淋巴因子主要来自于T细胞,而溶菌酶可以来自于唾液腺细胞或泪腺细胞;浆细胞和T细胞属于免疫细胞,但唾液腺细胞或泪腺细胞则不属于免疫细胞。

13.抗体和淋巴因子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下列关于抗体和淋巴因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抗体与某单细胞病菌结合抑制该病菌的繁殖属于细胞免疫
B. 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物质,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C. 抗毒素是一种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
D. 能够产生抗体的浆细胞可以和靶细胞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等知识,要求考生明确免疫活性物质的种类、成分及来源,正确区分各种免疫细胞的功能,进而正确答题。

抗体与某单细胞病菌结合抑制该病菌的繁殖属于体液免疫,A错误;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物质,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B正确;抗毒素是一种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免疫球蛋白质,C错误;效应T细胞可以和靶细胞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D错误。

14.下列不属于过敏反应特点的是
A. 发作迅速,反应强烈
B. 消退较慢
C. 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
D. 有明显的遗传倾向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过敏反应及其特点,要求考生理解过敏原引起的过敏反应及其特点,此题难度不大。

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因此B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15.下图是达尔文所进行的相关研究示意图,图甲为实验方案,图乙为实验结果。

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单侧光
B. 1号与2号装置的光源位置、孔径大小都是无关变量
C. 实验结果说明生长素具有两重性
D. 由实验结果可得出结论:胚芽鞘尖端能产生生长素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植物向光性实验,要求考生明确对照实验设计应遵循的一般原则,根据实验装置分析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根据实验结果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而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分析甲图可知,甲图中1号和2号的唯一差异是接收单侧光照射的胚芽鞘是否含有尖端,因此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具有胚芽鞘尖端,因变量为胚芽鞘生长状况,A错误;对照实验的设计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即实验组和对照组只能有一个自变量不同,故本实验
中装置的光源位置、孔径大小都是无关变量,各组应相同且适宜,B正确;分析图乙的实验结果可知,有胚芽鞘尖端就能感受到单侧光刺激,就表现为弯向光源生长,没有胚芽鞘尖端就不能感受到单侧光刺激,就表现为不生长,说明是否弯向光源生长与有无胚芽鞘尖端有关,进而可得出结论: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线刺激的部位,C、D错误。

16.科学家温特做了如下实验:把切下的燕麦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几小时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将琼脂块切成小块。

再将经处理过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一侧,结果胚芽鞘会朝对侧弯曲生长。

但是,如果放上的是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胚芽鞘则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该实验证明了
A. 生长素是极性运输
B. 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尖端产生的某种化学物质
C. 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D. 胚芽鞘会弯向光源生长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温特的植物向光性实验,要求考生能根据对照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分析实验,明确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找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而分析得出相关的实验结论。

分析实验过程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放置在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一侧的琼脂块中是否含有尖端产生的某种物质,因变量是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一侧放置琼脂快后的生长状况,实验结果表明,将经处理过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一侧,结果胚芽鞘会朝对侧弯曲生长,而如果放上的是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胚芽鞘则既不生长也不弯曲,从而说明胚芽鞘朝对侧弯曲生长的刺激来源是尖端产生的某种化学物质,所以B正确;本实验中没有进行单侧光照射,因此不能得出胚芽鞘会弯向光源生长的结论,也不能得出生长素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A、D错误;本实验没有对尖端产生的物质进行分离提取和分析鉴定,因此也无法判断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C错误。

17.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2,4-D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配制不同浓度的2,4-D溶液共6组;
②选取生理状况相同的桂花枝条,均分6组,将插条下端分别浸泡在不同浓度的2,4-D 溶液中,10分钟后取出,进行无土栽培;
③一段时间后取出,统计每组枝条生根数目并计算平均值,结果如下表:
根据以上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A. 一定浓度的2,4-D溶液对植物生根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B. 促进桂花枝条扞插生根的2,4-D最适浓度是10-11 mol/L
C. 超过一定浓度的2,4-D溶液对植物生根有抑制作用
D. 相同浓度的2,4-D溶液和生长素溶液对插枝生根的作用相同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生长素类似物对插条生根的影响实验,要求考生理解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找出该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并通过分析、比较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数值关系得出相关的实验结论。

结合题意分析表中记录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2,4-D溶液浓度,因变量是枝条生根数目,其中0浓度2,4-D溶液处理的组别为空白对照组,其它组别均为实验组;将其它组别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可知,实验中各不同浓度的2,4-D溶液处理后插条生根数量均多于对照组,说明一定浓度的2,4-D溶液对植物生根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A正确;表中数据表明10-11 mol/L2,4-D溶液处理后生根数量最多,但没有进一步进行实验探究略高
于或略低于10-11 mol/L2,4-D溶液处理后生根数量,故不能确定促进桂花枝条扞插生根的2,4-D最适浓度是10-11 mol/L,B错误;实验中各不同浓度的2,4-D溶液处理后插条生根数量均多于对照组,说明一定浓度的2,4-D溶液对植物生根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不能说明超过一定浓度的2,4-D溶液是否对植物生根有抑制作用,C错误;该实验没有数据表明相同浓度的2,4-D溶液和生长素溶液对插枝生根的作用相同,D错误。

【点睛】易错知识点拨:
1.对本实验而言,要在本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宜生长素类似物浓度,应在10-11 mol/L浓度两侧再设置系列浓度梯度的浓度,分别处理插条,比较哪一浓度下插条生根数量最多,则该浓度最接近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宜浓度。

2.探究生长素类似物对插条生根的影响和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宜浓度是两个相似的实验,需注意区分两者的不同:前一实验的设计中要有空白对照组(即0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的组别),后一实验的设计中不需要空白对照组(即0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的组别)。

18.植物激素甲、乙、丙和生长素类似物NAA的作用模式如下图所示,图中“+”表示促进作用,“-”表示抑制作用。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激素甲最可能代表乙烯
B. 激素丙最可能代表生长素
C. 用激素乙的水溶液喷施水稻苗,能使水稻患恶苗病
D. 激素丙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
【答案】A
【解析】本题的知识点是各种植物激素的作用,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各种植物激素的作用的记忆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分析题图可知,甲作用是促进种子休眠和抑制生长,因此甲是脱落酸;乙是抑制种子休眠,促进生长,故乙为赤霉素;丙能促进生长和形成无子果实,所以丙为生长素,A错误,B正确;用激素乙(赤霉素)的水溶液喷施水稻苗,能使水稻患恶苗病,C正确;激素丙是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D正确。

19.关于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顶芽合成的生长素运输到侧芽需要细胞提供能量
B. 横放的植物,生长素在其胚芽鞘尖端的横向运输,与重力有关
C. 种植于宇宙飞船内的植物体内的生长素无法极性运输
D. 无光环境中,生长素仍然能极性运输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方式及运输方向,要求考生知道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而运输方向有极性运输、非极性运输和横向运输等不同类型,其中极性运输不受光照、重力等因素的影响,而横向运输则受光照、重力等因素的影响,进而分析、判断各选项。

植物体内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并消耗能量,因此顶芽合成的生长素运输到侧芽需要细胞提供能量,A正确;横放的植物,生长素在其胚芽鞘尖端的横向运输,与重力有关,表现为根向地弯曲生长,茎背地生长,B正确;种植于宇宙飞船内的植物体内的生长素仍能进行极性运输,C错误;无光环境中生长素仍然能极性运输,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