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试题单元测试题含答案(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高中文言文试题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为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

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忤诸常侍。

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

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蔚,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

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

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幕,亦复不过三千人。

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

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

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

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

”后孤计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

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幸而破绍,枭其二子。

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

孤复定之,遂平天下。

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

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

《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

”夫能以大事小也。

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


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

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①,过于三世矣。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注】①子桓兄弟:指曹丕、曹植等;曹丕字子桓。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臣若获戾戾:凶暴
B. 兴举义兵举:发动
C. 妄相忖度度:猜测
D. 昔乐毅走赵走:投奔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胡亥之杀蒙恬也鹏之徙于南冥也
B. 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身死国灭,为天下人笑
C. 夫能以大事小也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D. 而遭值董卓之难青,取于之蓝而青于蓝
(3)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B. 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C. 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D. 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曹操的志向高洁的一组是()
①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忤诸常侍
②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
③所以然者,兵多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
④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⑤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⑥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
A. ①④⑥
B. ③④⑤
C. ②④⑤
D.
②④⑥
(5)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曹操叙述自己起初只想做一个好郡守;世道混乱,便想隐居乡下,读书射猎;后兴兵讨伐董卓,并且得到了很多兵马。

B. 在文中曹操历数自己的功绩,历陈古人行事,并以周公自况,申明自己功业虽大,但无代汉自立之心。

C. 在文中,作者提到每次阅读有关乐毅和蒙恬的书,没有不感动得悲伤流泪的。

很真切地表明了自己忠于汉室的决心。

D. 文章用质朴、坦率、沉着的语言直剖胸襟,毫不矫情作态,故读来亲切感人。

充分显示了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及军事家的过人胆识和非凡气概。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

②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③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

【答案】(1)A
(2)C
(3)B
(4)D
(5)A
(6)①恐怕被天下人看作是平庸无能的人,所以想当一个郡守。

②自己当上了宰相,作为臣子的显贵已经到了极点,已经超过我原来的愿望。

③从我的祖父,父亲直到我,都是担任皇帝的亲信和重臣,可以说是被信任的。

【解析】【分析】(1)A项,“臣若获戾”中“戾”应为“罪”故选A。

(2)A项,均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项,均为介词,被。

C项,第一个是
介词,用,第二个是连词,来。

D项,均为连词,但是。

故选C。

(3)句中,“及至袁绍”只是时间状语,不是句意完整的分句,排除AC;“度”作为谓语动词,它的宾语是“势”,“实不敌之”也意思完整,排除D。

故选B。

(4)分析各个分句可以发现,①是表现曹操为官清廉,③是表现不想与人争夺天下的退让心态,⑤是分析当时天下很多人想称帝的现状。

故选D。

(5)A项,“得到很多兵马”曲解文意,原文说“然常自损,不欲多之”“亦复不过三千人”,可见兵马并不多。

故选A。

(6)①中的“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是被动句;“凡愚”形容词作名词,平庸无能的人;
②中的“身”名词,自身;“极”形容词作动词,到了极点;“过”动词,超过;③中“孤”名词,诸侯谦称,我;“以至”固定结构,到;“当”动词,担当;“可谓见信者矣”被动句。

故答案为:⑴A;⑵C;⑶B;⑷D;⑸A;
⑹①恐怕被天下人看作是平庸无能的人,所以想当一个郡守。

②自己当上了宰相,作为臣子的显贵已经到了极点,已经超过我原来的愿望。

③从我的祖父,父亲直到我,都是担任皇帝的亲信和重臣,可以说是被信任的。

【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推断文言实词可以运用语境解词法。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

这些实词全部出自已学过的内容,在平时加强记忆即可。

(2)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

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

(3)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给文言文语段断句,需要在通读文意的基础上,对不能断开的字词要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及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意才能明白,句子前后的联系往往都有标志可寻,只要抓住了这些标志,就可以轻松断句,同时,需要掌握语句的大意,即可得出答案。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6)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附参考译文】
我被举为孝廉时,年纪很轻,自以为不是那种隐居深山而有名望的人士,恐怕被天下人看作是平庸无能之辈,所以想当一个都的太守,把政治和教化搞好,来建立自己的名誉,让世上的人都清楚地了解我,所以我在济南任国相时,开始革除弊政,公正地选拔、推荐官史,这就触犯了那些朝廷的权贵。

因而被豪强权贵所恨,我恐怕给家族招来灾祸,所以托病还乡了。

辞官之后,年纪还轻,回头看看与我同年被荐举的人当中,有的年纪已五十多岁了,还没有被人称作年老。

自己内心盘算,从现在起,往后再过二十年,等到天下安定太平了,我才跟同岁中那些刚被举为孝廉的人相等罢了。

所以返回家乡,整年不出,在谯县东面五十里的地方建了一栋精致的书房,打算在秋夏读书,冬春打猎,只希望得到一点瘠薄的土地,想老于荒野,不被人知,断绝和宾客交往的念头。

但是这个愿望没能实现。

后来我被征召做了都尉,又调任典军校尉,心里就又想为国家讨贼立功了。

希望得到封侯,当个征西将军,死后在墓碑上题字说:“汉故征西将军曹候之墓”。

这就是我当时的志向。

然而遇上董卓犯上叛乱,各地纷纷起兵讨伐,这时我完全可以招集更多的兵马,然而我却常常裁减,不思扩充;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兵多了意气骄盛,要与强敌抗争,就可能重新引起祸端。

所以汴水之战时,我部下只有几千人,后到扬州再去招募,也仍不过三千人,这是因为我本来的志向就很有限。

后来我担任兖州刺吏,击败了黄巾农民军,收编了三十多万人。

再有袁术在九江盗用望帝称号,部下都向他称臣,改称城门为建号门。

衣冠服饰都按照皇帝的制度,两个老婆预先抢着当皇后。

计划已定,有人劝说袁术立即登基,向天下人公开宣布,袁术回答说:“曹公尚在,还不能这样做。

”此后我出兵讨伐,擒拿了他的四员大将,抓获了大量部属,致使袁术势穷力尽,瓦解崩溃,最后得病而死。

待到袁绍占据黄河以北,兵势强盛,我估计自己的力量,实在不能和他匹敌,但想到我这是为国献身,为正义而牺牲,这样也足以留名后世。

幸而打败了袁绍,还斩了他的两个儿子。

还有刘表自以为是皇室的同族,包藏奸心,忽进忽退,观察形势,占据荆州,我又平息了他,才使天下太平。

自己当上了宰相,作为一个臣子已经显贵到极点,已经超过我原来的愿望了。

今天我说这些,好像很自大,其实是想消除人们的非议,所以才无所隐讳罢了。

假使国家没有我,还不知道会有多少人称帝,多少人称霸呢!可能有的人看到我的势力强大,又生性不相信天命之事,恐怕会私下议论,说我有夺取帝位的野心,这种胡乱猜测,常使我心中不得安宁。

齐桓公、晋文公所以名声被传颂至今日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兵势强大,仍能够尊重周朝天子啊,《论语》说:“周文王虽已取得了三分之二的天下,但仍能尊奉殷王朝,他的道德可说是最崇高的了。

”因为他能以强大的诸侯来侍奉弱小的天子啊。

从前燕国的乐毅投奔赵国,赵王想与他图谋攻打燕国,乐毅跪伏在地上哭泣,回答说:“我侍奉燕昭王,就像侍奉大王您,我如果获罪,被放逐到别国,直到死了为止,也不会忍心谋害赵国的普通百姓,何况是燕国的后代呢?”秦二世胡亥要杀蒙恬的时候,蒙恬说:“从我的祖父、父亲到我,长期受到秦国的信用,已经三代了。

现在我领兵三十多万,按势力足够可以背叛朝廷,但是我自知就是死也要恪守君臣之义,不敢辱没先辈的教诲,而忘记先王的恩德。

我每次阅读有关这两个人的书,没有不感动得悲伤流泪的。

从我的祖父、父亲直到我,都是担任皇帝的亲信和重臣,可以说是被信任的,到了曹丕兄弟,已经超过三代了。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论语·为政》)
子曰:“知①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知及之,仁能守之。

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

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论语·卫灵公》)【注释】①知:通“智”。

(1)季康子对百姓提出了“敬、忠以劝”的要求,“敬”是指严肃认真,“忠”是指________,“劝”是指________。

(2)结合两则材料,孔子认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要具备哪些素质?
【答案】(1)尽心竭力;勤勉努力
(2)①智。

②仁。

③庄(庄重严肃的态度)。

④礼(合乎礼的行为)。

⑤能(管理能力)。

【解析】【分析】(1)语句意思是说,为政者在面对老百姓的时候,只有保持着庄重严肃的态度,才会赢得人们的恭敬。

也就是说,若是想让别人尊敬你,首先你得尊敬别人才行,这是礼“上”往来。

执政者应当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以虔敬之心对待君主,以庄重严肃的态度处理政务,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之情,那么,老百姓自然会效仿,敬重执政者。

“忠”是指尽心竭力。

而要想让民众忠诚于政府,最好的办法是执政者的“孝慈”。

孔子认为,只要执政者做到任人唯贤,选拔那些道德素养高的人为官,用心教育培养那些能力较差的人,就可能达到这个目的。

试想,贤德之人日日精进并得到提拔,能力稍差的人也得到教育培养,这样就会形成相劝为善,携手进步的社会风气。

“劝”是指勤勉努力。

(2)材料一,在孔子的眼中,为政者若想让百姓对自己恭敬、忠诚和勤勉,为政者必须把握三大要诀,并从自身做起。

也就是说,若想让老百姓对你恭敬,你必须有可敬之处才行;若想让老百姓对你尽忠,你得先是忠孝之人才可;若是想让老百姓勤勉互助,你得先营造出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才行。

倘若做领导失职缺德,下面的人也会跟着做些坏事。

材料二,孔子提出了一个合格的执政者所应具备的品质和治国理政的四条标准:首先要有治国的智慧,再追求仁德爱民,然后怀着庄严敬畏的态度去对待,最后是依照礼法而动。

故答案为:⑴尽心竭力勤勉努力⑵①智。

②仁。

③庄(庄重严肃的态度)。

④礼(合乎礼的行为)。

⑤能(管理能力)。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能力。

把握文章内容,一定要通读全文,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和主题,在此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回归文章,找到相应的答题区域,仔细阅读,根据题目要求提取相关的内容答题。

(2)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这需要整体理解原文内容,仔细对照作答。

理解文章内容,要把握时间、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

【参考译文】
季康子问:“要使百姓恭敬、忠诚并互相勉励,该怎么做?”孔子说:“如果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他们,他们就会恭敬;如果你能孝顺父母、爱护幼小,他们就会忠诚;如果你能任用贤能之士,教育能力低下的人,他们就会互相勉励。


孔子说:“靠聪明才智得到它,仁德不能保持它;即使得到了,也一定会丧失。

靠聪明才智能得到它,仁德能保持它,但不以庄重的态度来行使职权,百姓也就不会严肃认真。


聪明才智得到它,用仁德保持它,能以严肃庄重的态度来行使职权,但不按照礼来动员百姓,也是不够好的。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叶生
蒲松龄
淮阳叶生者,失其名字。

文章词赋,冠绝当时;而所如不偶,困于名场。

会关东丁乘鹤,来令是邑。

见其文,奇之。

召与语,大悦。

值科试,公游扬于学使,遂领冠军。

公期望綦切。

闱后,索文读之,击节称叹。

不意时数限人,文章憎命,榜既放,依然铩羽。

生嗒丧而归,愧负知己,形销骨立,痴若木偶。

公怜之,相期考满入都,携与俱北。

生甚感佩,辞而归,杜门不出。

无何,寝疾。

公遗问不绝;而服药百裹,殊罔所效。

公适以忤上官免,将解任去。

函致生,其略云:“仆东归有日;所以迟迟者,待足下耳。

足下朝至,则仆夕发矣。

”生持书啜泣,寄语来使:“疾革难遽瘥,请先发。

”公不忍去,徐待之。

逾数日,门者忽通叶生至。

公喜,逆而问之。

生日:“以犬马病,劳夫子久待,万虑不宁。

今幸可从杖履。

”公乃束装戒旦。

抵里,命子师事生,夙夜与俱。

公子名再昌,时年十六,尚不能文。

然绝慧,居之期岁,便能落笔成文。

益之公力,遂入邑庠,旋中亚魁。

公以其久客,恐误岁试,劝令归省。

惨然不乐。

公不忍强,嘱公子至都为之纳粟。

公子又捷南宫,授部中主政。

携生赴监,与共晨夕。

逾岁,生入北闱,竟领乡荐。

会公子差南河典务,因谓生日:“此去离贵乡不远。

先生奋迹云霄,锦还为快。

” 生亦喜。

归见门户萧条,意甚悲恻。

逡巡至庭中,妻携簸具以出,见生,掷具骇走。

妻遥谓曰:“君死已久,何复言贵?所以淹君柩者,以家贫子幼耳。

今阿大亦已成立,勿作怪异吓生人。

”生闻之,怃然惆怅。

逡巡入室,见灵柩俨然,扑地而灭。

妻惊视之,大恸,抱衣悲哭。

公子闻之,涕堕垂膺。

即命驾哭诸其室出橐营丧葬以孝廉礼又厚遗其子为延师教读言于学使逾年游泮。

异史氏曰:“魂从知己,竟忘死耶?闻者疑之,余深信焉。

嗟乎!遇合难期,遭逢不偶。

古今痛哭之人,卞和惟尔;颠倒逸群之物,伯乐伊谁?天下之昂藏①沦落如叶生其人者,亦复不少,顾安得令威复来,而生死从之也哉?噫!”
(节选自《聊斋志异·叶生》,有改动)【注释】①昂藏:仪表堂堂,气度不凡。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而所如不偶不偶:不对等
B. 疾革难遽瘥瘥:病愈
C. 公喜,逆而问之逆:迎接
D. 所以淹君柩者淹:长久停留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公游扬于学使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 辞而归,杜门不出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 以犬马病但以刘日薄西山
D. 余深信焉去今之墓而葬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叶生终其一生于科考,甚至死后也没有断绝;他知恩图报,因感念丁公的知遇之恩,不
离不弃,死后化作灵魂去报恩,终让丁公实现科考梦想。

B. 作者并非仅仅叙述了一个凄恻动人的故事,比照叶生,结合作者自己科考的辛酸往事,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作者是借科考之事,抒孤愤之情。

C. 本文文笔简练,描写细腻,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力避平铺直叙、平淡无奇,做到了奇幻多姿,浪漫主义手法高超。

D. 通过“异史氏曰”,卒章显志,既高度概括了故事情节,又谈了自己的看法,更抒发了对科考取士以及难得如丁公那样的知己的感慨。

(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即命驾哭诸其室出橐营丧葬以孝廉礼又厚遗其子为延师教读言于学使逾年游泮。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意时数限人,文章憎命,榜既放,依然铩羽。

②天下之昂藏①沦落如叶生其人者,亦复不少,顾安得令威复来,而生死从之也哉?
【答案】(1)A
(2)C
(3)A
(4)即命驾哭诸其室出橐营丧葬以孝廉礼又厚遗其子为延师教读言于学使逾年游泮。

(5)①没料想时运限人,文章虽好命不佳,发榜后,叶生仍旧名落孙山。

②天下才华不凡却如叶生那样沦落的才子,也是不少,回首四顾,天下哪里会再有一个丁乘鹤出现,让人生跟随他呢?
【解析】【分析】(1)A项,而所如不偶。

但是命运不济。

不偶:不幸,不好。

B项,疾革难遽瘥。

我的病很重,很难立即痊愈。

瘥:病愈C项,公喜,逆而问之。

丁公大喜,迎上前来慰问他。

逆:迎接D项,所以淹君柩者。

之所以一直停放着您的棺木没有埋葬。

淹:长久停留故选A。

(2)A项,介词,在/介词,被。

B项,表承接/表递进。

C项,连词,因为。

D项,句末语气助词,不译/兼词,相当于“于之”。

故选C。

(3)A项,“终让丁公实现科考梦想”错,是帮助丁公实现了科考梦想。

故选A。

(4)“即命驾哭诸其室”从结构上来看是完整的,并且后面“出橐营丧”承前省略主语,领起另一句子,所以在“室”和“丧”后停顿;通过一个“又”字可知,“葬以孝廉礼”及“厚遗其子”是两个完整的句子,所以在“礼”和“子”后停顿;“为延师教读”是针对“其子”的,所以在“读”后停顿;“言于学使”和“逾年游泮”结构完整,意思清楚,所以在“使”后停顿。

(5)“不意”没料想到。

“时数”时运。

“憎命”好命不佳。

“依然”仍旧。

“铩羽”名落孙山。

昂藏:仪表堂堂,气度不凡。

“顾”回首四顾。

“从”跟随。

“沦落如叶生其人” 叶生那样沦落的才子
故答案为:⑴A;⑵C;⑶A;
⑷即命驾哭诸其室出橐营丧葬以孝廉礼又厚遗其子为延师教读言于学使逾年游泮。

⑸①没料想时运限人,文章虽好命不佳,发榜后,叶生仍旧名落孙山。

②天下才华不凡却如叶生那样沦落的才子,也是不少,回首四顾,天下哪里会再有一个丁乘鹤出现,让人
生跟随他呢?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

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4)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

(5)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参考译文】
(河南)淮阳有个姓叶的秀才,不知道他的名字。

(他的)文章词赋,在当时首屈一指;但是命运不济,始终未能考中举人。

恰巧关东的丁乘鹤,来担任淮阳县令。

(他)见到叶生的文章,认为不同寻常,便召叶生来谈话,(结果)非常高兴。

到了开科考试的时候,丁公在学使面前称赞叶生,使他得了科试第一名。

丁公对叶生的前途寄予极大的希望。

乡试考完,丁公要叶生的文稿来阅读,拍案叫好。

没料想时运限人,文章虽好命不佳,发榜后,叶生仍旧名落孙山。

他垂头丧气地回到家,感到辜负了丁公的期望,很惭愧,身形消瘦,呆如木偶。

丁公很同情他,约好等自己三年任满进京,带着他一起北上。

叶生非常感激,辞别丁公回家,从此闭门不出。

没过多久,叶生病倒在床上。

丁公经常送东西慰问他;可是叶生服用了一百多副药,根本不见效。

丁公正巧因冒犯上司被免了官职,将要离任回乡。

他给叶生写了封信,大致意思说:“我东归的日期已经定了,所以迟迟不走的原因,是为了等待您。

您若早晨来到,我晚上就可以上路了。

”叶生看着信哭得非常伤心,他让送信人捎话给丁公说:“我的病很重,很难立即痊愈,请(您)先动身吧。

”送信人回去如实说了。

丁公不忍心就走,仍慢慢等着他。

过了几天,看门的人忽然通报说叶生来了。

丁公大喜,迎上前来慰问他。

叶生说:“因为小人的病,有劳先生您久等,心里怎么也不安宁。

今天有幸可以跟随在您身边了。

”丁公于是整理行装赶早上路。

丁公回到家,让儿子拜叶生为师,并让好好伺候,早晚都和他住在一起。

丁公子名叫再昌,当时十六岁,还不能写文章。

但是却特别聪慧,过了一年,公子便能落笔成文。

加上丁公的力量,于是他进了县学成为秀才,不久就考了个第二名。

丁公认为叶生长期客居外省,怕他耽误了参加岁试,便劝他回家。

叶生听说后脸上现出了凄惨不乐的神色。

丁公不忍心强让他走,就叮嘱公子到京城参加会试时,一定要为叶生稍纳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