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积淀的表现有意味的形式——线的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和淀"的表现:“有意味的形式"
线的魅力
口山东体育学院社会体育科学系于昊
摘要:在中国艺术的发展过程中。
线一直都起着主要的造型作用。
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本文以克莱夫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为出发点.从李泽厚“积淀说”的表现入手。
看中国艺术线的魅力。
关键词:积淀;有意味的形式;线的抽象意味;线的情感表达
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中指出,“线条、色彩在特殊方式下组成形式或形式关系。
唤起我们的审美感情。
这种组合所产生的美感形式。
可以称之为是有意味的形式。
”①用李泽厚对审美积淀的说法来解释.“人的审美感受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性的感官愉快.正在于其中包含有观念、想象的成分在内。
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
而是‘有意味的形式’,正在于它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
……也正由于它的感受有特定的观念、想象的积淀(溶化)才不同于一般的感情、感性、感受,而成为特定的‘审美情感’。
竹口
一、积淀的表现——“有意味的形式”
克莱夫贝尔(C l i ve B e l l)提出了形式主义美学理论——“有意味的形式”。
他不仅是从现代艺术,而且是从整个世界艺术的范围来思考艺术的本质。
就中国美学来讲.克莱夫贝尔的“意味”是可意得而不可言宣的景外之景、象外之象、韵外之致。
李泽厚在《美学四讲》中阐述有关艺术问题的时候。
把积淀分为原始积淀、艺术积淀、生活积淀。
在原始积淀中。
产生了最早的美的形式
幔。
这里猩红色象征着苔丝即将走向死亡。
她把切肉的刀子扎到仇人的心房。
满地流的都是血。
房东看到雪白的天花板出现一个小点。
是红色的,是红心!此处的红色象征着暴力与犯罪。
最后,她被处死在红砖盖的监狱里。
二、其他颜色的运用
在哈代笔下。
除了红色还有白色,金色,佛青色,黑色等。
哈代是这样描写苔丝的故乡马勒特村的:“一块块田地只是一个个围场似的.它们就像是一张用深绿色的线编织而成的网铺展在浅绿色的草地上。
山下的空气是懒洋洋的。
而且染上了蔚蓝色.而远处的天际则呈现最深的佛青色。
”在参加乡村舞会时.姑娘们浓密的秀发在阳光下反映出各种深浅不同的金色.黑色和棕色。
苔丝的母亲喜欢唱《花点母牛》:“愿上帝保佑你这双褐羊眼睛!你白嫩的脸蛋!你的樱桃小嘴!你这两条丘比特的大腿!”可见歌词也是充满色彩的。
苔丝小的时候喜欢穿一件毛织上衣.衣服本来的颜色已经褪掉。
成为一种难以形容的第三问色(以红黄蓝三者之中的任何两种配合而成的颜色称为“第二问色”.由第二间色与一种原色配合所产生的颜色则称为“第三间色”)。
长大之后更是出落成美人了。
“她身材很好,长得很丰满。
两片红红的嘴唇好似丘比特的弓.浅黑色的睫毛和眉毛。
一条粗发辫就像一根锚链.两只大眼睛带点紫色,也带点蓝色。
还带点黑色。
”苔丝第一次到奶牛场就被各种各样的奶牛吸引住了。
“谷地上有成千上万的乳牛.它们密密地散布在绿草地上。
犹如范阿尔斯卢或萨勒特画上的那些市民。
红色和暗褐色的乳牛那柔润的色调和夕阳的光线融合在一起.但是白色的牛却把阳光反射到观看者的眼里,几乎令人目眩。
”在这里,红色,暗褐色和白色的搭配。
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给人亮丽、鲜艳、喜庆的感觉。
象征苔丝暂时忘却了孩子夭折的痛苦。
她的生活翻开了新的篇章。
苔丝和奶牛场结识的三个女工去梅尔斯笃克教堂时都穿着白色长袜。
薄底鞋。
以及粉红。
白色和淡青色的连衣裙。
当苔丝发现她和安吉尔的思想学识都差距甚远时.她就从一个土坡采集一种叫“爵爷和夫人”的花营.让花儿决定自己的未来。
这里“爵爷和夫人”是一种游戏。
把斑叶阿若母的佛焰苞打开,看里面的佛焰苞序是“夫人”(淡色)还是“爵爷”(紫色),从而证实在打开前的猜测是否正确。
这里紫色代表着浪漫的爱情和淡淡的忧伤。
苔丝后来离开租住的老太太的房子,来到风神殿。
天上乌云密布.月亮落下去了。
浓云似乎直接压在良人的头顶上.漆黑的夜使他们觉得仿佛是在一个黑黝黝的山洞里。
在安吉尔的恳求下。
逮捕苔丝的警察没有立即动手。
天色越来越亮.警察们的脸和手仿佛镀了一层银,而全身其余部分仍是黑黝黝的。
四周的石柱闪着绿灰色的光。
大平原上依然是黑乎乎的一片。
这里的绿灰色和黑色象征着死亡。
不久。
在监狱八角形平顶塔楼的飞檐上高高地竖着一根旗杆。
那是一面黑色的旗子。
黑色是处以极刑的颜色。
参考文献:
【1】哈代,郑大R.i季-,<德伯家的苔丝)【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121夕1"国美术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3】秦彩玲,解读《德伯家的苔丝>q-的颜色Ⅱ】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
【4】谢劲秋,白色和红色——苔丝的象征色I B四川外国于学报2001(2)。
l l l
和审美感受。
在艺术积淀中,体现了“有意味的形式(线的艺术),展现为一种‘由再现到表现,由表现到装饰,再由装饰又回到再现与表现’的行程流变.这即是所谓的艺术过程’。
”这种艺术积淀表现为由内容向形式的积淀.理性向感性的积淀。
在生活积淀中,突破原始积淀和艺术积淀的关口.把社会氛围转化入作品。
中国传统绘画的线语言可以说是“有意昧的形式”。
线语言在李泽厚“积淀说”的审美关照下.是积淀了社会内容与观念和个人情感的有意味的形式。
二、线的魅力
在中国艺术的发展过程中。
在线的使用史上.由于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要求.线一直都起着主要的造型作用,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线的抽象意味是某种情感、精神、观念等主观因素的符号:线的情感表达是艺术家气质、性情、趣味的个性流露。
(一)线的抽象意味
中国绘画从远古开始就一直沿用线符号作为艺术传达的媒介。
远古时期.线条是古人对自然界物象最直接而简洁的记录形式。
是人类抽象出的一大创造。
线的原始状态我们可以上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岩画。
画中形象用线简洁、概括,充分体现了远古人类伟大的艺术创造力。
<村落图》用最原始的点线描绘了众多人舞蹈庆贺年节场面。
在这些古老的岩画中。
人们己能熟练地用线造型表达客观物象。
而且充分体现了其意象性。
巫术礼仪的图腾形象逐渐简化和抽象化成为纯形式的几何图案,它的原始图腾含义不但没有消失。
反而加强了。
抽象形式中有内容,感官感受中有观念。
内容积淀为形式。
想象、观念积淀为感受。
~那些似乎是纯形式的几何线条。
实际是从写实的形象演化而来,其内容(意义)已积淀(溶化)在其中,于是,才不同于一般的形式、线条,而成为‘有意味的形式’。
”②比如由鱼形、鸟形、蛙形演变而来的抽象几何纹样。
“它们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渐变为抽象化、符号化的。
由再现(模拟)到表现(抽象化),由写实到符号化,这正是一个由内容到形式的积淀过程.也正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
”
明徐渭提到“非点画字型.乃是运笔”的观点.。
也就是指“形”的本身并不是目的,重要的是传达自我之“心”。
在用笔过程中传达心迹才是关键所在。
固其《杂花图卷》自然物象被抽象、概括成为单纯的点线图案符号.带有草书的韵律和节奏。
体现一种力量与动势。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线艺术.其艺术抽象的表现性与绘画笔墨的抒情性。
贯穿着对主体自身的探求。
这种探求在抽象的运笔中实现了对书法美的净化.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有意味的形式”。
中国绘画受中国哲学天人合一思想影响.画家并不对物象进行高度的变形、扭曲。
而是用简约的线以及线的组织勾勒来表现物象的结构。
线可以认定为艺术家对描述物象状态的一种抽象判断,是某种情感、精神、观念等主观因素
112的符号.这些语言符号的象征性质和它的指事功能自然地使线产生了源于自然又超越自然的特殊艺术形态——抽象意味的符号。
西
(--)线的情感表达
中国传统绘画的线语言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它还是情感的符号和载体.是艺术家气质、性情、趣味的个性流露。
梁楷草草数笔就形象的刻画出“恃才傲物,不慕荣利”的人物性格:八大山人用简拔奇峭的线条建构艺术世界表达他对现实世界的不满。
不同的线具有不同的情感内涵。
如下垂的线往往表达抑郁,伤感;向上的线易于表达欢乐、振奋;平卧的线代表宁静;流畅的线常与愉悦相关;坚涩的线则暗示郁结。
直线、曲线及其粗细、强弱、浓淡等变化的情感色彩各不相同。
线在艺术的表达里,不是形式的展现,而是艺术家通过线的运用进行情感的表达,流露出个人气质。
著名画家吕风子在分析线条形态与情感的关系时说:“凡属表示愉快情感的线条。
……总是一往流利.不作顿挫。
转折也是不露圭角的。
凡属表示不愉快情感的线条就一往停顿。
呈现一种坚涩状态,停顿过甚的就显示焦灼和忧郁感。
”哚渭在<墨葡萄藤>中提诗:“半生落魄以成翁。
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其作品点、线一片狼籍、顿挫、充满涩意。
所表达的情绪正如他在画中的提诗.作者将情感、情绪的表达暗含在艺术作品中.艺术作品通过葡萄藤形式的表现,传达着情感,体现着“有意味的形式”。
画家在运用线条时.通过中国绘画传情的功能。
在自身内在情感的驱使下.创造特定的形式美。
它往往是作者心路历程的体现。
是抒发情感的最佳载体。
线条在波动的过程中,使画家在无意识中表现情感的运动状态。
情感的作用因此促使线的解放.使线超越常规而变得自觉。
寓线以节奏、韵律。
并能以其抒情达意。
将生命系于轮廓的每一弯曲和线条的勾勒之中.虽在转折之微,其轻重、缓急都凝聚着画家的情感。
意境、情趣和感受的性灵赋予线条以节奏、韵律、结构等独立的审美价值,它是美的运动,是韵律的主体表现.是情的强化。
三、线之魅力的意义
中国传统的线造型作为一种独立的绘画语言,有着高度的审美功能和审美价值.它是将“天人合一”、“物我同化”的传统哲学观念外化为“以形写神”、追求意韵之美的最终审美目标的意味形式.是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情感表达的独特魅力的造型艺术。
艺术家个人情感的表达,不仅使线在使用上带有了独特的文化感.而且还使线条本身的形式美具有了相对独立的欣赏价值。
注释:
①克莱夫贝尔,艺术,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②李泽厚,茭的历程。
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第32∞7页。
③林木,笔墨论。
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2,第43
福克纳短篇-).说《干军的九月》中的环境描写
口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夏万碧
摘要:环境描写是小说创作中加强或升华作品主题思想和荚学效果的一种重要艺术手段。
作为一位具备极高语言艺术天赋的作家,威廉.福克纳在其短篇小说<干旱的九月>里以其独特的眼光和超常的手法将个人的感觉与感情寓于对自然界的描写之中。
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分析文本中富有诗意的背景刻画.揭示出环境描写强化了反种族主义歧视的主题,寄富着深层内涵.对人寻味。
关键词:文学文体学:福克纳:环境描写
作为二十世纪前半期美国的一位举足轻重的作家.威廉福克纳(1897—1962)的作品常被看成是二十世纪美国南方文学的顶峰。
<干旱的九月)(D r y Sept em ber)是其短篇小说中的名篇之一。
故事涉及到他长期以来关注的种族问题.揭露了白入种族主义者仅凭谣言动用私刑杀害黑人的罪行。
小说篇幅虽短,却能充分体现福克纳对语言的完美把握和运用。
尤其是该篇中他将气候、月亮等自然环境的悉心刻画与故事情节的发展完美地结合起来的精彩手法令人叹服。
本文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通过对该小说里作者对背景的诗意般的精心描写及其对深化小说主题思想的意义进行分析.探求文本中的语言艺术的潜在功能。
<干旱的九月>共五部分,其中一、三、五部分是小说的主线.叙述围绕着以麦克伦登为首的白人种族主义者迫害黑人事件进行。
而二、四部分则是讲述库柏小姐,深受美国南方妇道观影响的受害者。
遥过描述她的经历和她心灵的扭曲更加衬托出黑人梅斯所受的残害的无辜。
小说的背景描写主要出现在一、三、五部分,作者一直没有明写暗杀的情节.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的背景刻画使读者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恐怖、血腥的氛围。
小说的标题《干旱的九月》从一开始便使读者感受到气候的压抑和不同寻常。
小说的第一句话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气候背景:连续六十二天无雨之后的九月的一个血红的黄昏(T hr ough t he bl oody Sept e m b e r t w i l i ght,a f t er m at h of s i xt y—t w o r ai nles s days)。
久旱无雨的气候为故事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是推动事件发生的催化剂。
干燥炎热的环境使人们变得焦躁不安.容易丧失理智,心里像憋着一股莫名的郁闷想发泄出来.而这些沉积已久的郁闷爆发的突破口则是一则谣言.即此时流传的白人姑娘库柏小姐被黑人梅斯强奸的谣言。
黑人成了一些白人发泄的对象,而这种发泄是邪恶的并带有血腥味的。
作者在此句中用“血色的”(bl oody)修饰“黄昏”(t w i l i ght).是一种超常的手法。
黄昏中的夕阳有时呈红色。
在许多入看来。
这是美丽的。
但在福克纳的笔下,这种红色不是通过r e d、ver m i l i on等词汇来描述,丽是bl oody。
这个词对于读者来说不会引起美感,反而会让读者自然地联想到bl ood(鲜血),进而则想到凶杀、血案之类的事件.产生一种隐约的预感。
英国著名文体学家里奇认为。
象bl ood一类的词具有“邪恶的内涵”(s i ni st er connot a t i ons)。
由此可见作者此处的选词具有深刻的用意.在一个交代时间和气候的句子里.一个小小的修饰语渲染出一种邪恶而血腥的氛围。
在小说第三部分的开头.作者则描绘了一幅尘埃漫天、空气污浊的景象:
……四周飞蛾萦绕的稀稀落落的街灯在令人窒息的空气里顽强地闪耀着。
白昼消逝在漫天飞扬的尘土中:黑暗广场的上空.被尘埃裹住的天空好似铜钟内面一般清亮。
在东
页。
④唐丽丽,论水墨画线形语言的传统形态及其现代演进。
硕士,首都师范大学。
2004。
⑤吕风子,中国绘画法研究。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第4页。
⑥俞铆华,中国画论美鳊,北京:人民芙术出版社,1986。
参考文献:
【1】英-贡布里希。
艺术发展史。
天津:天津A-R,美术出版社。
1998。
第79页。
【2】李泽厚。
美的历程,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3】陈停席,中国绘画美学吏,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0
【4】吕凤子,中国画法研究。
上海:上海美术出版社,1965。
网克莱夫贝尔,艺术,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6】候新兵,论文“积淀说”评述,<社会科学家>芙学研究,2003年1月总第99期。
闭高明月。
谈中国绘画的线语言,硕士,重庆大学,2005。
嘲列向荣,线的魅力一论中国传统人物画中线的审美价值,硕士,首都师范大学,2006。
【9】唐丽丽,论水墨画线形语言的传统形态及其现代演进,硕士。
首都师范大学。
2004。
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