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doc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学习《望天门山》
教学目标:
1.会写“断、楚、至、孤、帆” 5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2.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一一《望天门山》(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1•学生初读课文。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a•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楚至孤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b.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
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3.自读自悟诗意。
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a.学生个人读悟。
b.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c.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d.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3.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4.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四、练习背诵古诗
自由练背。
同桌互相背。
多媒体配乐有感悄的背。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1•练习生字“断、楚、至、孤、帆”。
2•默写《望天门山》。
六、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断)楚江(开)
碧水(回)青山(出)
孤帆(來)红日
第二课时: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两个字,会写“饮、初”,掌握多音字“抹” 0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感受诗屮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
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番滋味呢!
2.板书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一一《饮湖上初睛后
雨》O
二、 自rti 诵读,初步感悟
1. 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教师重点指导:澈lian yan 空蒙kOng m6ng
淡妆浓抹 ddn zhuang n(5ng md 相宜 xiang yi
3. 读通课文:如果把这些生字新词放入诗屮,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4. 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
三、 熟读成诵,体验情境
1•朗读交流。
学生白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
2. 体会诗意。
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3. 再读课文,读出诗情。
你能将西湖雨中的美景读出来吗?
学生借助多媒体的音画反复诵读体验。
4. 学生自由背诵。
四、 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1. 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2. 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
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
轼
亦奇
淡妆
第三课时:学习《望洞庭》
教学目标:
1. 认识“庭、未、盘”,会写“镜、未、磨、遥、银、盘” 5个字,掌握多音字“磨”。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屮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思路:
1. 以学过的古诗导入。
方好
总相宜 浓抹
2.组织教学,每一首诗大体步骤:了解诗人,理解诗题;抓住字眼,明白诗意;想象意境,领悟诗情;积累内化,拓展迁移。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板书课题:望洞庭。
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
写的是洞庭,从“望”角度來写的,是远看。
2.介绍诗人。
刘禹锡,洛阳人,它的诗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二、初读
1.自由读诗,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2.指名读,正音:潭、磨、螺。
3.齐读。
三、精读感悟(抓住字眼、想象意境)
1•“湖光秋月两相和”
(1)感受“和”——和谐、协调。
(2)你读岀时间了吗?
(秋天的夜晚:“秋月”)
(3)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底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
(4)“两相和”这“两”谁与谁?
(湖光与秋月)
(5)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
2.“潭血无风镜未磨”
(1)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
(未:没有)
(2)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
(把“潭面”比作“铜镜”)
(3)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
为什么?
(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4)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一派迷蒙Z美!
3.“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1)感受“遥望” “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绝伦。
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2)指名读,想象:白银作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
(3)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插图。
说说感受。
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
四、积累内化,迁移运用
1.朗读、背诵。
(指名有感情读背,因已有基础,重点放在投入情感上)
2.延伸:其实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比如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圻,乾坤口夜浮。
”他们的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读读比较一下。
板书设计: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月
观察
和山水
想象
人景
(教学反思参考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
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与学生生活实际距离较远,而口农村的孩子能够真的去游览各种山水风景的可以说是几乎没有,没有亲身的经历很难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采用了与图片、视频相结合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尤其是在对“开、回、出、来”等几个字进行理解的环节我努力呈现一些内容,来让学生能够更直观的理解这几个字。
然而古诗教学又不能让学生的思维被老师的语言所禁锢,还要让学生读岀属于他们自己的内容,有他们自己的感悟,因此我又安排了小练笔的环节,结合古诗诗句以及老师提供的一些图片写一写你
读诗后眼前多呈现的景色,给学生以更多想彖的空间。
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写作水平还不是很高,所以我釆取了填充式的练笔方式“_____________ 的天门山________ : _____ 的塑江 ________ ; _____ 的青山________ ; ______ 的帆船 _______ ”这样在进行小练笔的同时也发挥了学牛的想象空间,写出了他们对诗句的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暴露出来自己很多弱点,比如,教学机智还是不够的,导致了当课堂生成与预设不同时就有些自乱阵脚,使得有的教学环节被丢掉,有的精彩生成没有抓住,比如:当教学理解第一句屮“开”字的时候,有的学生在下面说是把天门山从中间“劈开” 了。
现在想想,这是一点很好的生成,如果当时能抓住他就能帮助学牛很好的理解“开”字所蕴含的意义,可惜当时没有及时抓住。
反思这节课,成功点是有的,遗憾之处也不少,不过通过同事们的帮助和领导的点评,我想今后对于古诗教学我已经有了一些思考,今后的古诗课不至于再会是学生沉默的教师一言堂了。
《饮湖上初晴后雨》: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描写了晴天和雨天西湖优美的湖光山色,诗人以浓烈的情感赞叹了西湖的天然Z美,表达了自己对西湖,对祖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
课堂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牛播放了美丽的西湖视频,让学牛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
首先我从诗题入手,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进一步理解题意,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
随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后,学生交流读懂诗的内容。
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主要抓住“澈淞空蒙” “好”这几个重点词,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晴天吋阳光照耀下的西湖色彩明丽、波光粼粼;而雨中西湖隐隐约约,朦胧、神秘。
想象画面,用语言描绘,感受这首古诗蕴含的美妙的意境。
这不仅为后两句“欲把四湖四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很好地把诗歌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起來,对学生想彖能力的提高也是有帮助的。
这次诗词教学中我发现自己过于引导,学生想象没有放开,对后两句的理解有点困难,有的环节时间过于仓促,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
《望洞庭》:
在教学《望洞庭》这首诗歌时,在让学生听完老师的范读Z后,我就引导学生自由地读诗歌,读的过程中耍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接着指名几位学生朗读,然后再齐声
朗读。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我不是硬生生地要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而是将画面和朗读结合在一起,边看图边说说画面的景色,感受景色之后再通过朗读加深诗句的理解。
在教学“潭面无风镜未磨”时,我引导学生先看图,然后语言启发,这湖面怎么样?这平静的湖面就好像一一镜子,让学生在看图的基础上感受湖面像镜子。
在理解“白银盘”时,有孩子说:白银盘是指月亮,还说岀了自己的理由:以前不是一直把月亮比作玉盘吗?我没有急于纠正而是请那位同学再读诗句,看看插图,他想了半天,说“白银盘是指这个湖面,山就像放在里面的青螺”,我表扬了他并告诉孩子们:文中的插图也会给我们理解诗句意思带來帮助。
这节课我给了孩子们较多自悟的空间,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也悟出了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反思参考2)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
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屮间隔断,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 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词从动态方面把它写活了;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的青山相对而来。
非身临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
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点缀得活泼起來,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
平日教学中,我最怕的就是古诗的教学,不知道老师们有没有像我这样的感觉,因为学生对古诗不是很感兴趣,每当上古诗时,不是一问一答,就是老师一言堂。
但是当《望天门山》这首诗讲完后,却没有这种感觉,心里反而倍感轻松。
因为这节课我不光是在规定课时内讲完,而且在课堂上没有我反复冗长的讲解,多数是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认真冋顾一下整个教学过程,让我感觉这首诗教下来很顺利。
学习这首诗,先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读后,说说感受,再说说自己学会了哪句诗?怎样学会的?在学生理解诗句大意后,我对难点再适当点拨,进行品字品词,强化抓重点字的理解,从字、词的学习屮感悟古诗的意境, 感觉学生学习效果不错。
但在作者观看的位置这个问题,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
不过在我的画图的帮助下,学生能明口这个问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
木来诗歌教学我一向遵循以读代讲,读中促思,读中悟情的教学方法,木堂课也不
例外。
本课结束后我通过询问学生,自我反思,检查学生的作业情况有儿点思考:
1・在学生谈到西施的美美在何处时,学生无法感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魅力,对西施浓淡相宜的美无法领悟吋,我的教学环节就显得过于守旧,不知道恰当的引导,导致学生一知半解。
其实可以引导学生,西施和西湖有什么相似之处,诗人为什么要这样说,由此可见一个良好的教育契机被错过了。
2•平时学生习惯了那种一本书一支笔的课堂学习模式,师生间的交流和默契显得较为生疏,导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3•教师要准确把握课堂教学吋间,教学环节的安排要合理紧凑。
4•教学中在对诗歌整体进行感悟理解的同时,不能削弱甚至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
如:生字书写,重点词语的理解。
特别是在公开课上,部分老师可能出现为了展现对诗情意境的感悟,而削弱基础知识的学习。
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在课堂上也许滔滔不绝的谈感悟,而在进行书面练习时,却不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
《望洞庭》:
《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所写的一首山水诗。
在诗中,作者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的秋月图,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赞美Z情。
学习古诗我认为最关键的一点是: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怎么让学牛通过恰当的语言将诗中的意境描绘出来。
教学中,我打破了传统的逐字逐句的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
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
女山在引导学生理解“镜未磨” 时,我从学生熟知的现在的镜子讲起,然后讲到古代的镜子,是用青铜,经过打磨后,可以照出人的影子来。
“镜未磨”指的是没有打磨的镜子,在表面上有一层凹突不平的感觉。
然后在引导学生质疑,作者将湖面比喻成了镜子,有凹突不平的感觉,那是为什么呢?经过引导,学生很快就明口了,凹突不平的感觉是因为湖面有细小的波浪在轻轻地涌动,湖面呈现出层层的波浪,才会有这样的感觉, 从而使学生明白了“镜未磨”的含义,很好地突破了教学的一个难点。
当学生理解了这首诗的重点和难点时,诗所包涵的意境,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的过程中也就解决了。
当然,在这堂课中,我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女口:我在课堂上,点拨引导的太细,应再多留一些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
(教学反思参考3)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
初备课时,反反复复看教材参考,自我感觉这首诗难讲。
怎样避免课堂上的一言堂,同时又要带动大家的兴趣呢?于是教学初设计这样的环节:关于李白的诗我们学了很多了,通过这些诗你觉得李白是个怎样的人?孩子们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他是个豪迈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浪漫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大气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非常有才气、敢大胆想象的诗人等等。
同时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孩子们还例举许多的诗来证明。
看来孩子们对于李白了解得比较多。
下面就请同学们跟随李白去欣赏一段美景,欣赏结束学生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接着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说说这首诗给你留下什么样的感受? 孩子们结合诗人的风格,一下子就说对了这首诗的基调:壮观。
紧接着发问:你是从哪儿知道的?教师对难点适当点拨,抓重点字理解这首古诗,感悟这首诗的非凡意境。
让学生从“出”字中体会诗人敏锐的观察力,精炼的语言,更让学生从侧面感受到天门山的形态美。
这个“岀”字,让学生真正融进古诗中,融进意境屮,感受到诗人激越的创作情绪。
在我的引导下,他们既说出了天门山的险,又谈到了楚江的汹涌。
轻轻松松学下了这首诗。
反思这节课,我没有从以往常规的教学步骤教学这首诗,而是从诗人的风格上来作为突破口,既学了诗,乂加深了对诗人的进一步的了解。
看来学习古诗这种教学方法也是挺好的!
《饮湖上初晴后雨》:
在教学时,由于缺少上公开课的经验和技巧,再加上本人能力有限,所以在教学屮成功的地方少,而不足的地方是太多了,下面反思如下:
因为所教的对象是农村的孩子,见识不广,所以课堂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牛播放了美丽的西湖新旧十景风光图片,让学牛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
首先我从诗题入手,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进一步理解题意。
(在此我还花了较长的时间让学生练习读出诗的韵律,因此导致后而课没有上完)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
随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后于学生交流读懂诗意的好方法,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过程中渗透使用。
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理解“澈淞” “空濛”这个词时,我出示了睛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和雨中的西湖云雾迷蒙的样子,让学生通过直观的画面来理解这两个词的意思,并发现它美,并能用自己的词汇来
描绘图片中的画面,在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使其在情感上得到升华。
随后,引导学生在理解单个字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诗句的意思。
通过一系列的铺垫,学生渐渐进入了诗歌的情境, 西湖时睛时雨的美丽画面浮现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这对诗歌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领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本堂课中,因为在对学生理解诗意的引导不够好,导致在我提问时积极回答问题的人太少,课堂死气沉沉,一点也不活跃,用一个词來概括一一沉闷。
再加上在平吋的教学中对自己的语言表达要求不够严格,一堂课下来,冒出了很多的“是不是”等口语。
课堂结构设计的也不够好,总之有太多的不足,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望洞庭》:
今天我执教了《望洞庭》这首诗歌。
诗歌短小,却感情深刻。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反复引导学牛朗读。
在让学牛听完老师的泛读之后,我就引导学生自由地读诗歌,读的过程中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接着指名儿位学生朗读,然后再齐声朗读。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我不是硬生生地耍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而是将画面和朗读结合在一起,边看图边说说画面的景色,感受景色Z后再通过朗读加深诗句的理解。
在教学“潭面无风镜未磨”时,我引导学牛先看图,然后语言启发,这湖面怎么样?(很平静),这平静的湖而就好像一一镜子,让学生在看图的基础上感受湖面像镜子。
但是我顺势引导,这里的”未磨“是什么意思?学生通过预习,知道指的是没有磨过的镜子。
我顺势启发学生设疑。
”为什么不直接说湖面像镜子,,而要说湖面像未磨的镜子呢?于是我展示未磨的镜子,让学生从视觉角度感受镜子的暗淡,然后再出示湖面的画面,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两者的相似性, 原来,没有太阳照耀下的湖而也是暗淡的,所以把湖而比作未磨的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