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粱鼎,字凝正,益州华阳人。

太平兴国
....八年进士甲科,解褐大理评事、知秭归县,再迁著作佐郎。

知吉州,民有萧甲者,豪猾为民患,鼎暴其凶状,杖脊黥.面徙远郡。

太宗尤赏其强干,代还,锡绯鱼,旧例
当给银宝瓶带,太宗特以犀带锡之,记其名于御屏。

至道初,鼎建议兴三白渠,及陈、许、邓等数州用水利垦田,事具《食货志》。

徙陕西。

二年五将分道击李继迁,李继隆擅出赤柽路无功,还奏军储失期,鼎坐削三任。

复为殿中丞,领.职如故。

以母老求郡,
历知徐、密二州。

真宗践位
..,复旧官。

时三司督逋负严急,有久被留系者,命鼎按籍详定,多所蠲免。

逾月,拜右谏议大夫。

时西鄙未宁,建议陕西禁解池盐,所在官鬻,诏从之。

议者多言:“边民旧食青盐,其价甚贱。

洎禁青盐以困贼,令商贾入粟,运解盐于缘边,价直与蕃盐不相远,故蕃部赍盐至者,不能货鬻。

今若禁解池盐,与内地同价,则民必冒禁复市青盐,乃资盗粮也。

”时刘综为陕西转运使,鼎奏罢之。

综归朝,亦密陈其非便。

鼎既行,即移文禁止盐商,所在约束乖当,延州刘廷伟、庆州郑惟吉皆不从规画。

鼎奏运咸阳仓粟以实边,粟已陈腐,鼎即与民,俟秋收易新粟,朝廷闻而止之,上封章密陈其烦扰者甚众,鼎始谋多沮,遂令林特乘传与鼎等同议可否,于是依旧通盐商鼎坐首议改作非是诏罢度支使守本官未几丁内艰起复卒年五十二。

鼎伟姿貌,磊落尚气,有介节,居官峻厉,名称甚茂。

好学,工篆、籀。

尝著《隐书》三卷,《史论》二十篇,《学古诗》五十篇。

(选自《宋史•梁鼎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于是依旧通盐商/鼎坐首议/改作非是诏/罢度支使守/本官未几/丁内艰/起复/卒/年五十二
B.于是依旧通盐商/鼎坐首议改作非是/诏罢度支使/守本官/未几/丁内艰/起复/卒/年五十二
C.于是依旧通盐商/鼎坐首议/改作非是/诏罢度支使守本官/未几/丁内艰/起复/卒/年五十二
D.于是依旧通盐商/鼎坐首议改作非是/诏罢度支使/守本官未几/丁内艰/起复/卒/年五十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平兴国是北宋君主宋太宗的一个年号,表示要成就一番新的事业。

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都是年号。

B.黥是古代在人脸上刺字并涂墨之刑,或者在人体上刺文字或图案并涂上墨。

后亦施于士兵以防逃跑,也就是所说的“黥首”。

C.领在文中指代理官职,我国封建社会的一种官职制度,具有代理性质。

比如“摄” “行” “署”“权”“守”等。

D.践位指帝王登上帝位,表示帝王登基的词汇如:践祚、践极、登基、即位、立、继位、坐朝、
面南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粱鼎为官刚正,为民除害。

他在吉州任职时,萧甲为非作歹,为害一方,他流放了萧甲,深得到皇
帝的赏识。

B.梁鼎关心百姓,体恤民情。

他在陕西为官时建议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并免除了老百姓的很多赋税。

C.梁鼎步入仕途,遭遇挫折。

至道二年,因犯事而被降职;禁止私人买卖解池盐的建议虽得到朝廷同意,但后来因朝廷通盐商而受处罚。

D.梁鼎文才斐然,声明远播。

他考中进士甲科,擅长篆、籀书体,写有三卷《隐书》等大量著作,声
名很大。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 代还,锡绯鱼,旧例当给银宝瓶带,太宗特以犀带锡之。

(5分)
(2) 时三司督逋负严急,有久被留系者,命鼎按籍详定,多所蠲免。

(5分)
文言文阅读(一)参考答案
10.B(断句的前提是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等断句)
11. C(“领在文中指代理官职”错,应为“兼任官职。


12. B (“免除了老百姓的很多赋税”不是在陕西为官时所为,应该是做徐、密二州知州时所为)
13. 翻译(10分)
(1)梁鼎重新回朝廷任职,赏赐绯鱼,按惯例应当赏给他银宝瓶带,太宗特别用犀带赏赐他,把他的名字记在御屏上。

(5分)(句首补主语1分,“代”“锡”“旧例”“特”各1分,共5分)
(2)
文言文阅读(二)(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刘秉忠,字仲晦。

其先瑞州人也,世仕辽,为官族。

曾大父仕金,为邢州节度副使,因家焉,故自大父泽而下,遂为邢人。

秉忠生而风骨秀异,志气英爽不羁。

十七,为邢台节度使府令史,以养其亲。

后弃而隐武安山中。

久之,天宁虚照禅师遣徒招致为僧,以其能文词,使掌书记。

后游云中,留居南堂寺。

世祖在潜邸,海云禅师被召,过.云中,闻其博学多材艺,邀与俱行。

既入
见,应对称旨,屡承顾问。

秉忠于书无所不读,尤邃.于《易》及邵氏经世书,至于天文、地理、
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属,无不精通。

论天下事如指诸掌。

世祖大爱之。

后数岁,奔父丧,赐金百两为葬具,仍遣使送至邢州。

服除,复被召,奉旨还和林。

上书数千百言,世祖嘉纳焉。

癸丑,从世祖征大理。

明年,征云南。

每赞以天地之好生,王者之神武不杀,故克城之日,不妄戮一人。

己未,从伐宋,复以云南所言力赞于上,所至全活不可胜计。

中统元年,世祖即位,问以治天下之大经、养民之良法,秉忠采祖宗旧典,参以古制之宜于今者,条列以闻。

于是下诏建元纪岁,立中书省、宣抚司。

朝廷旧臣、山林遗逸之士,咸见录用,文物粲然一新。

秉忠以天下为己任,事无巨细,凡有关国家大体者,知无不言,言无不听,帝宠任愈隆。

燕闲顾问,辄推荐人物可备器使者,凡所甄拔,后悉为名臣。

至元初,帝命秉忠相.地于桓州东滦水北,建城郭于龙冈,三年而毕,名曰开平。

继升为上都,
而以燕为中都。

四年,又命秉忠筑中都城,始建宗庙宫室。

八年,奏建国号曰大元,而以中都为大都。

他如顽章服,举朝仪,给俸禄,定官制,皆自秉忠发之,为一代成宪.。

十一年,扈从至上都。

秋八月,秉忠无疾端坐而卒,年五十九。

秉忠自幼好学,至老不衰,虽位极人臣,而斋居蔬食,终日淡然,不异平昔。

每以吟咏自适,其诗萧散闲淡,类其为人。

有文集十卷。

(选自《元史·刘秉忠传》)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海云禅师被召,过.云中过:经过,路过。

B.尤邃.于《易》及邵氏经世书邃:深远
C.帝命秉忠相.地于桓州东滦水北相:审察,勘查。

D.皆自秉忠发之,为一代成宪.宪:法令,制度。

11.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字”是一个人行成人礼后,由父亲或长者给取的。

取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

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易》也称《周易》、《易经》,相传为周文王所著,成书于周代。

后来和《诗经》《尚书》《礼记》《春秋》一起并称“五经”。

C.“癸丑”为干支纪年。

干支纪年是中国历法上使用的纪年方法,十二天干和十地支顺序相配,六十年为一周,周而复始。

D.中书省,古代皇帝直属的中枢官署名,封建政权执政中枢部门。

元朝中书省在远方还有一些派出机构,即各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刘秉忠才华横溢,不拘一格。

他出身于官宦世家,出仕后又弃官隐居为僧。

后受世祖召见,与海云禅师一起入府觐见,颇受赏识。

B.刘秉忠心地善良,仁爱宽厚。

在攻打宋时,他常以天地有好生之德劝喻皇上不要滥杀无辜,因他得以保全性命的百姓不可胜数。

C.刘秉忠精通治理,敢担责任。

他以天下为己任,通晓治理之道,善于古为今用,辅佐世祖建立元朝,并为元朝定规立制费尽心血。

D.刘秉忠恬淡闲散,好学不懈。

身居高位后,他仍斋戒居住,粗茶淡饭,整日恬淡安静,与以往没有不同,常常诵咏诗词自娱自乐。

1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己未,从伐宋,复以云南所言力赞于上,所至全活不可胜计。

(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秉忠采祖宗旧典,参以古制之宜于今者,条列以闻。

(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2.A; 刘秉忠并没有被世祖召见,而是海云禅师邀请他一同前去。

13.(1)己未年,刘秉忠跟着世祖讨伐宋,又用在云南说过的话尽力劝说他,所到之处保全的生命数也数不清。

(或使人民生命得以保全,救活的人不计其数。

)(“己未”、省略句、“赞”、“活”、“胜”各1分。


13.(2)刘秉忠采纳祖宗的旧制,参照适合于今天的古代制度,一条条地列出来上报给他听。

(“采”“参”“条”以及定语后置句式,各1分,句意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刘秉忠,字仲晦。

祖籍瑞州人,世代在辽为官,官宦世家。

曾祖父在金为官,担任邢州节度副使,因此在邢州安家,所以自祖父以下,就成为邢州人士。

刘秉忠生来风姿卓越出众,志气豪迈爽朗,不拘一格。

十七岁时,担任邢台节度使府令史来赡养父母。

后弃官离开,武安山中隐居。

过了很久,天宁的虚照禅师派徒弟招纳他去做了和尚,因为秉忠能诗能文,便让他担任掌书记。

后来游历云中,居住在南堂寺。

当世祖还没有登基时,海云禅师被世祖召见,海云禅师经过云中,听说刘秉忠学问渊博,多才多艺,便邀请他一起去。

晋见世祖后,刘秉忠回答问题,很符合旨意,多次解答世祖询问。

刘秉忠没有什么书不读,至于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类,没有不精通的。

谈论天下的事就像谈论手掌中的事。

世祖很喜欢他。

几年后,秉忠的父亲去世,他回家奔丧,世祖赏赐百两黄金作为丧葬资费,并派遣使者送到邢州。

服孝期满,秉忠又被征召,遵奉旨意回到和林。

他呈上数千字的建言,世祖都赞许采纳。

癸丑年,跟着元世祖征讨大理。

第二年,元世祖征讨云南。

刘秉忠常常介绍天地是爱好生灵的,英明神武王者般的皇帝不该滥杀无辜,所以攻克城的时候,从不胡乱杀人。

己未年,刘秉忠跟着世祖讨伐宋,又用在云南说过的话尽力劝说他,所到之处保全的生命数也数不清。

(或使人民生命得以保全,救活的人不计其数。

)
中统元年,元世祖即位,询问治理天下的关键、修养百姓的好方法,刘秉忠采纳祖宗的旧制,
参照适合于今天的古代制度,一条条地列出来上报给他听。

世祖于是下发诏令建立元,建立中书省、宣抚司。

于是朝廷的旧臣、山林的隐逸之士,都被录用,人才济济,粲然一新。

刘秉忠以天下为己任,事无大小,凡是有关于国家的大事,知道的没有不说的,说的皇上没有不听的,皇帝对他越来越宠爱信任。

他空闲时帮着皇上参谋,推荐可以供重用的人才。

凡是他甄别提拔的,后来都成了名臣。

至元初年,皇上命令刘秉忠在桓州东滦水北面查勘土地,在龙冈建筑城池,历时三年完成,命名为开平。

后来把开平作为上都,把燕作为中都。

四年,皇上又命令刘秉忠建筑中都城池,开始修建宗庙宫室。

八年,刘秉忠奏请封建国号大元,把中都作为大都。

其他像颁赐官服,订立朝廷礼仪,供给俸禄,确立官僚制度,都是由刘秉忠操办发起,最终成为一代既定的规章制度。

至元十一年,刘秉忠跟随皇上到上都,八月秋天,刘秉忠没有生病端直地坐着就去世了,时年五十九岁。

刘秉忠自幼好学,到老不松懈,虽然达到了臣子最高的地位,却斋戒居住,粗茶淡饭,整天恬淡安静,与平时没有不同。

常常诵咏诗词自娱,他的诗歌恬淡闲散,正像他的为人。

有文集十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