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说文解字》评介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玉作器物装饰的名称,其实上一字“琫”已为玉事: “琫,佩刀上饰。天子以玉,诸侯以金。从玉,奉声。” )
珠,蚌之阴精。从玉,朱声。《春秋国 语》曰“珠以御火灾”是也。(蚌壳里的水
精)
,灵巫以玉事神。从玉,霝声。
说解体例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篆一字,先 训其义,若‘始也’、‘颠也’是;次释 其形,若‘从某、某声’是;次释其音, 若‘某声’、‘读若某’(‘读与某同’) 是。合三者以完一篆,故曰形书也。”
,天地人之道也。 从三数。凡三 之属皆从三。 ,古文三,从弋。
,天下所归往也。 董仲舒曰: “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 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 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凡 王之属皆从王。 ,古文王。
(玉),石之美。有五徳 : 润泽以 温,仁之方也;䚡理自外可以知中,义 之方也 ;其声舒扬 ,尃(fū分布)以远 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 锐廉而不忮( zhì害 ),絜(洁)之方也。 象三玉之连。丨,其贯也。凡玉之属皆 从玉。 ,古文玉。
甲文: 、
金文: 、 均作斧刃轮廓
状,本义为“斧钺”,后因象征权力,引申为
“天子”、“君主”义。
《甘部》:“ ,美也。从口,含 一。一,道也。凡甘之属皆从甘。”
甲骨文作 ,小篆相承未变。王筠 《说文释例》: “一,则所含之物 也。”许慎将“一”解作“道”不确。
错误原因
第一,客观上受到文字资料限制。 小篆的一些字已经讹变,不足以反 映原始造字意图,而许慎没有见到 更早的甲骨文,金文也所见甚少 。 如对“ 止 ”、“ 行 ”、“ 为 ”、 “射”、等字的说解。
第二,学术思想局限。许慎深受道家思想影响, 如“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 万物。凡一之属皆从一。” 解释“元”字“从 一”、“甘”字“含一” 便反映出道家哲学观。 对“王”字的说解则反映出当时盛行的儒家“君 权神授”和“天人感应”的封建思想。再如《女 部》:“妇,服也。从女,持帚,洒扫也。”虽 然,字义字形的解说基本正确,但是反映出封建 社会歧视妇女“男尊女卑”的意识。
《左传·成公二年》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未绝鼓音,”(使断开,使不连属)
《左传·定公四年》:“(申包胥)立,依于 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 (使断开,使不连属)
《左传·僖公三年》: “齐侯与蔡姬乘舟于 囿,荡公。公惧,变色。禁之,不可。公怒, 归之,未绝之也。蔡人嫁之。”(与蔡姬断绝 关系)
葢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 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 生”, (《论语·学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
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
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
与?)“知天下之至啧(zé通“赜” 幽深细微, 纷繁复杂)而不可乱也。” (《周易·系辞上》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
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
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言天下之
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
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至于小 大,信而有证。稽譔其说,将以理羣类,解谬 误,晓学者,达神恉。 分别部居,不相杂厕。 万物咸覩,靡不兼载。厥谊不昭, 爰明以谕。 其偁《易》孟氏, 《书》孔氏, 《诗》毛 氏,《礼》,《周官》,《春秋》左氏,《论 语》,《孝经》,皆古文也。于其所不知,葢 阙如也。
《行部》:“ ,人之步趋也。 从彳(chì小步),从亍(chù步 止)。凡行之属皆从行。”
“步趋”即“行走”,为引申义,本 义当为“道路”读作háng。甲: 、 金: 罗振玉《增订殷虚书契考释》: “象四达之衢,人所行也。”
错解词义
《爪部》:“爲 ,母猴也。其为禽好爪。爪, 母猴象也。下腹为母猴形。王育曰:‘爪,象形 也。’ ,古文為,象两母猴相对形。”
“爲”是会意字,从手,从象,本义为“做”。 此条误解为猕猴。
甲: 金: 石鼓: 罗振玉《增订殷虚书契 考释》:“案:(爲)从爪,从象,绝不见母猴 之状,卜辞作以手牵象形…… 意古者役象以助 劳,其事或尚在服牛乘马以前。”
错解字形
《矢部》:“䠶 ,弓弩发于身而中于远也。 从矢,从身。 ,篆文䠶,从寸。 寸,法 度也,亦手也。”
先名后事
黄侃《文字声韵训诂笔记》:“许书 列字之次第,大氐先名后事。‘玉’ 部‘璙’以下皆玉名,‘璧’以下皆 玉器,‘珌’以下皆玉事,‘珠’以 下皆附于玉者也。殿之以‘ ’,用 玉者也。”
璙,玉也。从玉,尞声。(玉石的名称) 璧,瑞玉圜也。从玉,辟声。(玉器的名称) 珌,佩刀下饰。天子以玉。从玉,必声。
部分条目举出书证:
《黍部》: ,黏也。从黍,日声。《春秋传》曰: “不义不 。” , 或从刃。
《香部》:香,芳也。从黍,从甘。《春秋传》曰: “黍稷馨香。”凡香之属皆从香。
《来部》:来,周所受瑞麦来(小麦)麰(大麦)。一 来(一茎)二缝(锋,二穗),象芒朿之形。天所来也, 故为行来之来。《诗》曰:“诒我来麰。”凡来之 属皆从来。
基本内容
15篇。正文14篇,叙1篇。 对所收9353个字头加以说解。字头主
要用小篆形体,个别采用古文。 一部分字条的说解之后列举重文,共
1163个,包括籀文、古文(春秋金文 和战国古文)以及小篆的或体。
编纂体例
分别部居 (540) 据形系联(始一终亥) 以意相从 先名后事
《永部》:永,长也。象水巠(直流)理(波纹)之长。 《诗》曰:“江之永矣。”凡永之属皆从永。
理论价值
《说文·叙》: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
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
言孳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 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 二代,靡有同焉。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 古文或异。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 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
《左传·文公十年》: “城濮之役,王思 之,故使止子玉曰:“毋死。”不及。止子 西,子西缢而县绝,王使适至,遂止之,使 为商公。(断开,不连属)
《左传·昭公十九年》:“登者六十人。缒 绝。师鼓噪,城上之人亦噪。”(断开,不 连属)
《公羊传·宣公六年》:“灵公有周狗,谓 之獒,呼獒而属之,獒亦躇阶而从之。祁弥 明逆而唆之,绝其颔。”(使断开,使不连 属)
《左传·成公十三年》夏四月戊午,晋侯使吕 相绝秦。(与从一,从兀。”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先轸曰:‘匹夫逞志于君而无讨, 敢不自讨乎?’免胄入狄师,死焉。狄人归其元,面如生。” 杜预注:“元,首。”(本义)
《孟子·滕文公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赵岐 注:“元,首也。以义则丧首不顾也。”(本义)
,二玉相合为一珏。凡珏之属皆从 珏。 ,珏或从㱿。
以意相从
《言部》:【言语活动】
诗,志也。(用言语表达心志的文学体裁)
谶,验也。(有应验的言语)
讽,诵也。(背诵文章的言语活动)
诵,讽也。(朗诵文章的言语活动)
【用言语表达喜悦】
訢,喜也。从言,斤声。
说,说释也。从言、兑。一曰:谈说。
主要参考书
徐铉《说文解字》校勘、注释与新附字。 (大徐本)
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桂馥《说文解字义证》 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
《左传·隐公元年》:“经元年,春,王正月。”杜注:“隐 公之始年,周王之正月也”孔颖达疏:“此公之始年,故称元 年。”(引申义)
《止部》:“ ,下基也。象艸木出有 址,故以止为足。凡止之属皆从止。”
本义当为“足”。甲: 、 金: 徐灏《段 注笺》:“凡从止之字,其义皆为足趾。许以 为象艸木出有址,殆非也。考阮氏《钟鼎款 识·父丁卣》有足迹,文作止,正象足趾之 形……三趾者,与手之列多略不过三同例。”
《说文解字》书影一
《说文解字》书影二
作者与成书年代
许慎,字叔重,号称“五经无双”。 成书于东汉安帝建光元年。
五经无双许叔重
《后汉书·儒林列传》
许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人也。性淳笃,少博学经 籍,马融常推敬之,时人为之语曰:“《五经》 无双许叔重。”
为郡功曹,举孝廉,再迁除洨长。卒于家。 初,慎以《五经》传说臧否不同,于是撰为《五
经异义》,又作《说文解字》十四篇,皆传于世。
许慎墓
许学文化
编纂性质
为证实汉字形义统一的理论而编纂 的训诂材料,
属于“理论证实形”。
成就地位
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系统编排的字典。 文字学的开山之作。 解读文献语言的训诂专著。
编纂背景
《说文解字·叙》:
诸生竞说字解经谊,諠称秦之隶书为仓 颉时书,云父子相传,何得改易。乃猥(错误) 曰;“ 马头人为长 ”,“人持十为斗”, (汉隶斗字与升字相混)“虫者,屈中也”。廷尉 说律,至以字断法,苛(通“呵”,呵斥,责问) 人受钱,苛之字,止句也(止句gōu会意)。 若 此者甚众,皆不合孔氏古文,谬于史籀。
俗儒鄙夫,翫其所习,蔽所希闻,不见通 学,未尝覩字例之条,怪旧艺而善野言,以其 所知为秘妙,究洞圣人之微恉。又见《仓颉篇》 中“幼子承诏”,因号古帝之所作也,其辞有 神仙之术焉。 其迷误不谕,岂不悖哉?《书》 曰:“予欲观古人之象。”言必遵修旧文而不 穿凿。 孔子曰: “吾犹及史之阙文,今亡也 夫。”葢非其不知而不问人,用己私,是非无 正,巧说衺辞,使天下学者疑。
甲: 金: 石鼓:
商承祚《说文中之古文
考》:“射,为篆文,则䠶为古文矣……是䠶从
弓从矢,或从弓从矢从又,象张弓注矢而射。此
从身,乃弓形之讹。”
《汉语大字典》:“甲、金、石鼓文象张弓发箭 形。后弓讹变作身,手讹变作寸。”
《王部》:“ ,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 ‘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 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 三为王。’凡王之属皆从王。古文王。”
(段注:“说释即悦怿。说悦、释怿皆古今字。许书无
悦怿二字。” “《儿部》曰:‘兑,说也。’……此
从言兑会意,兑亦声。” )
【批评指责】 讪,谤也。(公开批评在上位者)【谤上曰讪】 谤,毁也。(面对面批评别人)【对人道其恶曰谤】 讥,诽也。(用隐晦语言指责过失)【以微言相摩切也】 诬,加也。(批评无中生有)【语相增加也】 诽,谤也。(批评歪曲事实)【言非其实】 《肉部》: 肓、肾、肺、脾、肝、胆、胃、肠 【内脏】 胯、股、脚、胫、腓(小腿肚)、腨(shuàn小腿肚)【下肢】
《说文》缺点
将造意当成实义
《糸部》:“ ,断丝也。从糸,从刀,从 卪。 ,古文绝。象不连体,绝二丝。”
《礼记·少仪》为君子择葱薤,则绝其本末。(截断)
《左传·隐公六年》:“周任有言曰:‘为国家者,见 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蕰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 殖,则善者信矣。’”(截断)
《左传·襄公十年》:“主人(偪阳守将)县(悬)布,堇 父(晋孟氏家臣)登之,及堞而绝之。队(坠)则又县之,苏 而复上者三。主人辞焉,乃退。带其断(以断布为衣带)以 徇于军三日。”(截断)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 曰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 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 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 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 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据形系联
,惟初太始,道立于一, 造分天地,化成 万物。凡一之属皆从一。 ,古文一。
(段改为 ),高也。 此古文上(段改为 丄),指事也。凡丄(二)之属皆从丄(二)。 (段改为 ),篆文丄(段改为上)。
, 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 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 事也。凡示之属皆从示。 ,古文示。
珠,蚌之阴精。从玉,朱声。《春秋国 语》曰“珠以御火灾”是也。(蚌壳里的水
精)
,灵巫以玉事神。从玉,霝声。
说解体例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篆一字,先 训其义,若‘始也’、‘颠也’是;次释 其形,若‘从某、某声’是;次释其音, 若‘某声’、‘读若某’(‘读与某同’) 是。合三者以完一篆,故曰形书也。”
,天地人之道也。 从三数。凡三 之属皆从三。 ,古文三,从弋。
,天下所归往也。 董仲舒曰: “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 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 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凡 王之属皆从王。 ,古文王。
(玉),石之美。有五徳 : 润泽以 温,仁之方也;䚡理自外可以知中,义 之方也 ;其声舒扬 ,尃(fū分布)以远 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 锐廉而不忮( zhì害 ),絜(洁)之方也。 象三玉之连。丨,其贯也。凡玉之属皆 从玉。 ,古文玉。
甲文: 、
金文: 、 均作斧刃轮廓
状,本义为“斧钺”,后因象征权力,引申为
“天子”、“君主”义。
《甘部》:“ ,美也。从口,含 一。一,道也。凡甘之属皆从甘。”
甲骨文作 ,小篆相承未变。王筠 《说文释例》: “一,则所含之物 也。”许慎将“一”解作“道”不确。
错误原因
第一,客观上受到文字资料限制。 小篆的一些字已经讹变,不足以反 映原始造字意图,而许慎没有见到 更早的甲骨文,金文也所见甚少 。 如对“ 止 ”、“ 行 ”、“ 为 ”、 “射”、等字的说解。
第二,学术思想局限。许慎深受道家思想影响, 如“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 万物。凡一之属皆从一。” 解释“元”字“从 一”、“甘”字“含一” 便反映出道家哲学观。 对“王”字的说解则反映出当时盛行的儒家“君 权神授”和“天人感应”的封建思想。再如《女 部》:“妇,服也。从女,持帚,洒扫也。”虽 然,字义字形的解说基本正确,但是反映出封建 社会歧视妇女“男尊女卑”的意识。
《左传·成公二年》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未绝鼓音,”(使断开,使不连属)
《左传·定公四年》:“(申包胥)立,依于 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 (使断开,使不连属)
《左传·僖公三年》: “齐侯与蔡姬乘舟于 囿,荡公。公惧,变色。禁之,不可。公怒, 归之,未绝之也。蔡人嫁之。”(与蔡姬断绝 关系)
葢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 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 生”, (《论语·学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
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
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
与?)“知天下之至啧(zé通“赜” 幽深细微, 纷繁复杂)而不可乱也。” (《周易·系辞上》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
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
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言天下之
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
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至于小 大,信而有证。稽譔其说,将以理羣类,解谬 误,晓学者,达神恉。 分别部居,不相杂厕。 万物咸覩,靡不兼载。厥谊不昭, 爰明以谕。 其偁《易》孟氏, 《书》孔氏, 《诗》毛 氏,《礼》,《周官》,《春秋》左氏,《论 语》,《孝经》,皆古文也。于其所不知,葢 阙如也。
《行部》:“ ,人之步趋也。 从彳(chì小步),从亍(chù步 止)。凡行之属皆从行。”
“步趋”即“行走”,为引申义,本 义当为“道路”读作háng。甲: 、 金: 罗振玉《增订殷虚书契考释》: “象四达之衢,人所行也。”
错解词义
《爪部》:“爲 ,母猴也。其为禽好爪。爪, 母猴象也。下腹为母猴形。王育曰:‘爪,象形 也。’ ,古文為,象两母猴相对形。”
“爲”是会意字,从手,从象,本义为“做”。 此条误解为猕猴。
甲: 金: 石鼓: 罗振玉《增订殷虚书契 考释》:“案:(爲)从爪,从象,绝不见母猴 之状,卜辞作以手牵象形…… 意古者役象以助 劳,其事或尚在服牛乘马以前。”
错解字形
《矢部》:“䠶 ,弓弩发于身而中于远也。 从矢,从身。 ,篆文䠶,从寸。 寸,法 度也,亦手也。”
先名后事
黄侃《文字声韵训诂笔记》:“许书 列字之次第,大氐先名后事。‘玉’ 部‘璙’以下皆玉名,‘璧’以下皆 玉器,‘珌’以下皆玉事,‘珠’以 下皆附于玉者也。殿之以‘ ’,用 玉者也。”
璙,玉也。从玉,尞声。(玉石的名称) 璧,瑞玉圜也。从玉,辟声。(玉器的名称) 珌,佩刀下饰。天子以玉。从玉,必声。
部分条目举出书证:
《黍部》: ,黏也。从黍,日声。《春秋传》曰: “不义不 。” , 或从刃。
《香部》:香,芳也。从黍,从甘。《春秋传》曰: “黍稷馨香。”凡香之属皆从香。
《来部》:来,周所受瑞麦来(小麦)麰(大麦)。一 来(一茎)二缝(锋,二穗),象芒朿之形。天所来也, 故为行来之来。《诗》曰:“诒我来麰。”凡来之 属皆从来。
基本内容
15篇。正文14篇,叙1篇。 对所收9353个字头加以说解。字头主
要用小篆形体,个别采用古文。 一部分字条的说解之后列举重文,共
1163个,包括籀文、古文(春秋金文 和战国古文)以及小篆的或体。
编纂体例
分别部居 (540) 据形系联(始一终亥) 以意相从 先名后事
《永部》:永,长也。象水巠(直流)理(波纹)之长。 《诗》曰:“江之永矣。”凡永之属皆从永。
理论价值
《说文·叙》: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
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
言孳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 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 二代,靡有同焉。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 古文或异。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 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
《左传·文公十年》: “城濮之役,王思 之,故使止子玉曰:“毋死。”不及。止子 西,子西缢而县绝,王使适至,遂止之,使 为商公。(断开,不连属)
《左传·昭公十九年》:“登者六十人。缒 绝。师鼓噪,城上之人亦噪。”(断开,不 连属)
《公羊传·宣公六年》:“灵公有周狗,谓 之獒,呼獒而属之,獒亦躇阶而从之。祁弥 明逆而唆之,绝其颔。”(使断开,使不连 属)
《左传·成公十三年》夏四月戊午,晋侯使吕 相绝秦。(与从一,从兀。”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先轸曰:‘匹夫逞志于君而无讨, 敢不自讨乎?’免胄入狄师,死焉。狄人归其元,面如生。” 杜预注:“元,首。”(本义)
《孟子·滕文公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赵岐 注:“元,首也。以义则丧首不顾也。”(本义)
,二玉相合为一珏。凡珏之属皆从 珏。 ,珏或从㱿。
以意相从
《言部》:【言语活动】
诗,志也。(用言语表达心志的文学体裁)
谶,验也。(有应验的言语)
讽,诵也。(背诵文章的言语活动)
诵,讽也。(朗诵文章的言语活动)
【用言语表达喜悦】
訢,喜也。从言,斤声。
说,说释也。从言、兑。一曰:谈说。
主要参考书
徐铉《说文解字》校勘、注释与新附字。 (大徐本)
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桂馥《说文解字义证》 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
《左传·隐公元年》:“经元年,春,王正月。”杜注:“隐 公之始年,周王之正月也”孔颖达疏:“此公之始年,故称元 年。”(引申义)
《止部》:“ ,下基也。象艸木出有 址,故以止为足。凡止之属皆从止。”
本义当为“足”。甲: 、 金: 徐灏《段 注笺》:“凡从止之字,其义皆为足趾。许以 为象艸木出有址,殆非也。考阮氏《钟鼎款 识·父丁卣》有足迹,文作止,正象足趾之 形……三趾者,与手之列多略不过三同例。”
《说文解字》书影一
《说文解字》书影二
作者与成书年代
许慎,字叔重,号称“五经无双”。 成书于东汉安帝建光元年。
五经无双许叔重
《后汉书·儒林列传》
许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人也。性淳笃,少博学经 籍,马融常推敬之,时人为之语曰:“《五经》 无双许叔重。”
为郡功曹,举孝廉,再迁除洨长。卒于家。 初,慎以《五经》传说臧否不同,于是撰为《五
经异义》,又作《说文解字》十四篇,皆传于世。
许慎墓
许学文化
编纂性质
为证实汉字形义统一的理论而编纂 的训诂材料,
属于“理论证实形”。
成就地位
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系统编排的字典。 文字学的开山之作。 解读文献语言的训诂专著。
编纂背景
《说文解字·叙》:
诸生竞说字解经谊,諠称秦之隶书为仓 颉时书,云父子相传,何得改易。乃猥(错误) 曰;“ 马头人为长 ”,“人持十为斗”, (汉隶斗字与升字相混)“虫者,屈中也”。廷尉 说律,至以字断法,苛(通“呵”,呵斥,责问) 人受钱,苛之字,止句也(止句gōu会意)。 若 此者甚众,皆不合孔氏古文,谬于史籀。
俗儒鄙夫,翫其所习,蔽所希闻,不见通 学,未尝覩字例之条,怪旧艺而善野言,以其 所知为秘妙,究洞圣人之微恉。又见《仓颉篇》 中“幼子承诏”,因号古帝之所作也,其辞有 神仙之术焉。 其迷误不谕,岂不悖哉?《书》 曰:“予欲观古人之象。”言必遵修旧文而不 穿凿。 孔子曰: “吾犹及史之阙文,今亡也 夫。”葢非其不知而不问人,用己私,是非无 正,巧说衺辞,使天下学者疑。
甲: 金: 石鼓:
商承祚《说文中之古文
考》:“射,为篆文,则䠶为古文矣……是䠶从
弓从矢,或从弓从矢从又,象张弓注矢而射。此
从身,乃弓形之讹。”
《汉语大字典》:“甲、金、石鼓文象张弓发箭 形。后弓讹变作身,手讹变作寸。”
《王部》:“ ,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 ‘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 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 三为王。’凡王之属皆从王。古文王。”
(段注:“说释即悦怿。说悦、释怿皆古今字。许书无
悦怿二字。” “《儿部》曰:‘兑,说也。’……此
从言兑会意,兑亦声。” )
【批评指责】 讪,谤也。(公开批评在上位者)【谤上曰讪】 谤,毁也。(面对面批评别人)【对人道其恶曰谤】 讥,诽也。(用隐晦语言指责过失)【以微言相摩切也】 诬,加也。(批评无中生有)【语相增加也】 诽,谤也。(批评歪曲事实)【言非其实】 《肉部》: 肓、肾、肺、脾、肝、胆、胃、肠 【内脏】 胯、股、脚、胫、腓(小腿肚)、腨(shuàn小腿肚)【下肢】
《说文》缺点
将造意当成实义
《糸部》:“ ,断丝也。从糸,从刀,从 卪。 ,古文绝。象不连体,绝二丝。”
《礼记·少仪》为君子择葱薤,则绝其本末。(截断)
《左传·隐公六年》:“周任有言曰:‘为国家者,见 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蕰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 殖,则善者信矣。’”(截断)
《左传·襄公十年》:“主人(偪阳守将)县(悬)布,堇 父(晋孟氏家臣)登之,及堞而绝之。队(坠)则又县之,苏 而复上者三。主人辞焉,乃退。带其断(以断布为衣带)以 徇于军三日。”(截断)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 曰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 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 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 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 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据形系联
,惟初太始,道立于一, 造分天地,化成 万物。凡一之属皆从一。 ,古文一。
(段改为 ),高也。 此古文上(段改为 丄),指事也。凡丄(二)之属皆从丄(二)。 (段改为 ),篆文丄(段改为上)。
, 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 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 事也。凡示之属皆从示。 ,古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