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煤业集团中马村矿1号井90万吨a矿井设计毕业论文
焦作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马村矿生产地质报告(修改稿)
焦作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马村矿生产地质报告(修改稿)焦作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马村矿矿井生产地质报告报告编制单位:河南省煤田地质局三队报告提交单位:焦作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马村矿报告提交时间:二OO六年六月焦作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马村矿矿井生产地质报告报告编制单位:河南省煤田地质局三队主要编制人员:主编:刘明成副主编:毛军战罗宪伦申平参加人员:毛军战刘明成李利娟郭双庆高金升郑好清张玉江王立党罗宪周洛琴张晶高娓郭林强孔繁华技术负责人:闫纯忠单位负责人:刘波报告提交单位:焦作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马村矿单位负责人:报告提交日期:二OO六年六月目录一、文字1:200018 10-8 焦作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马村矿08线地质及水文地质剖面图1:200019 10-9 焦作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马村矿09线地质及水文地质剖面图1:20002010-10 焦作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马村矿10线地质及水文地质剖面图1:20002110-11 焦作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马村矿11线地质剖面图1:2000顺序号图号图名比例尺22 10-12 焦作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马村矿走向地质剖面图1:500023 11-1 焦作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马村矿流水巷素描图1:500 24 11-2 焦作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马村矿矿井涌水量与相关因素曲线图中马村矿钻孔柱状图(1:500)三、附表附表一钻孔测量成果表附表二钻孔二1煤层综合成果表附表三煤质化验成果表附表四断层控制依据表附表五水文地质附表附表六资源储量估算明细表四、附件附件一报告编制单位资格证书附件二采矿许可证附件三编写报告委托书附件四报告编制单位承诺书报告提交单位承诺书1 绪论1.1报告编制目的任务和依据1.1.1目的任务焦作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马村矿是焦作煤业(集团)下属的重点煤矿之一。
该矿井始建于1955年9月,1970年7月投产,设计生产能力60万吨/年,投产后长期达不到设计生产能力。
矿井主煤流系统优化技术研究与应用
价值工程
矿井主煤流系统优化技术研究与应用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n Optimization Technology of Mine Main Coal Flow System
马永利 MA Yong-li
(河南焦煤能源有限公司中马村矿,焦作 454000) (Zhongmacun Mine of Henan Coking Coal Energy Co.,Ltd.,Jiaozuo 454000,China)
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
作者简介院马永利(1976-),男,河南焦作人,现主要从事矿山机 电运输管理工作。
工程量为 1222m(掘进工程量 52m、挑顶工程量 75m、扩帮 工程量 1095m),方案二总工程量为 694.7m(掘进 41.4m、 扩修 571.2m、挑顶 66m、煤仓 16.1m),从工程量、工期及经 济角度考虑,方案二优于方案一。综上所述,选取方案二为 最终方案。
1 研究目的意义 矿井运输系统存在的制约因素: 矿井为单翼开采,其主煤流运输线路平均运输距离为 4500m,改造前大巷运输主要设备为 8 吨防爆特殊型蓄电 池式电机车配合 1 吨固定车厢式矿车运输。 采区煤仓容量小,制约着综采工作面的连续生产;井 底车场、井口没有缓冲煤仓,制约着矿井的连续生产; 大巷 27 车场有单线路一处,进出车均需要通过,不利 于高效运输;采用矿车运输,连续性差,且运输线路长,运 输能力有限。 正常生产时每年需要出矸石约 40 万车、原煤 90 万 吨。要完成煤矸运输任务,目前矿井运输现状存在一定困 难。另根据采掘接替计划,矿井主运输大巷需要运输能力 为 100 万吨(其中不含人员及物料运输影响)。为满足生产 能力需求,对运输系统进行了优化改造。铺设三部皮带机 运输,取消矿车运煤,减小轨道运输的压力。 2 方案论证 2.1 方案对比 2.1.1 主运输系统改造方案一 方案一:大巷共铺设三部皮带,采用机轨合一的运输 方式,第一部皮带 390m,第二部皮带 3770m,第三部皮带 160m。 2.1.2 主运输系统改造方案二 方案二:大巷共铺设三部皮带,井底至 27 改造巷通路 2800m 为机轨分离,27 改造巷通路至六横贯 1300m 为机 轨合一,第一部皮带 390m,第二部皮带 2189m,第三部皮 带 1714m。 方案对比:方案一中大巷运输整体采用机轨合一,方 案二中大巷运输有 2800m 为机轨分离,从提高运输系统 的可靠性、安全性方面考虑,方案二优于方案一;方案一总
中马村矿通风系统优化改造研究
Op i i a i n Tr n f r a i n o n i to tm z to a so m to f Ve t a i n l
负压 上行通 风 。
北风井安装 2台沈 阳鼓风机厂生产 2 5N 24 K 6o一 . 型轴流 式主要通风 机 , 电机功率 为 50k , 作 风量 0 W 工
3 5 1 m3 ri 6 / n a
,
静 压 35 8P ; 4 a 罗庄东 风井 安装 2台上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瓦斯 突出矿 井 , 层 瓦斯 含量 为 1 煤 0—3 t矿井 海鼓风机 厂生产 的 G F5—1. 1型轴 流式主要 通 Om / , A2 25—
绝对 瓦斯 涌 出量 为 3 4 m n O~ 0 I / i。该 矿开 拓 方式 风机 , n 电机功率为 70k , 5 W 工作风 量 733i/ i, 2 mn静 n 为立 井单 水平 上下 山开拓 。矿 井西翼 水 文 地质 条件 压 3 3 2 P 。 1 a 复杂 , 断层较 多 , 至今 没有 开拓 。 目前矿 井 的开 采 活
Ke ywo ds: e tlto y tm ; ns r to o i z t r v n i in s se me u a in;ptmiai a on
1 矿井 概 况
中马 村 矿 地 处 焦 作 煤 田 中 部 , 于 焦 作 市 东 位 8k 处 , i 是前 苏联援 建我 国 16项工程 之 一 , n 5 由列 宁 格勒 煤矿设 计 院设 计 , 15 于 95年 9月 建井 ,90年 17 7月 1日简 易投 产 。矿 井设 计 生 产 能 力 6 0万 ta /,
矿井通风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目录一概述 (1)二矿井通风系统选择 (1)(一)设计原则及步骤 (1)三风量计算及风量分配 (3)(一)矿井需风量计算 (3)(二)风量分配与风速验算 (8)四矿井通风阻力计算 (10)(一)计算原则 (10)(二)计算方法 (11)五主要通风机选型 (12)(一)自然风压的计算 (12)(二)选择主要通风机 (13)(三)选择电动机 (15)六概算矿井通风费用 (16)七矿井等积孔计算 (17)参考文献 (18)附录一矿井井巷通风总阻力附表 (19)附录二困难时期通风网络图 (21)附录三容易时期通风网络图 (22)一概述某煤矿井田范围走向长7.42km,倾斜宽0.66—1.47km,井田面积约8.53 km2。
位于背斜南翼,为一般平缓的单斜构造,地层产状走向近东西向,倾向南,倾角10-25。
,一般为16。
左右。
矿井生产能力为90万t/a。
矿井采用中央竖井,煤层分组采区上山布置的开拓方式,单翼对角式通风。
矿井通风难易时期的系统示意图见后。
井田设三个井筒:主井、副井、风井。
地面标高+200m。
全矿井划分为两个水平,第一水平标高-150m,第二水平标高-350m,回风水平标高+45~+50m。
第一水平东西运输大巷布置在煤层的底板岩石中,距煤层30m,通过水平大巷开拓煤层的全部上山采区。
矿井采用走向长壁开采方式。
该矿是高瓦斯矿井,瓦斯涌出量较大,为安全起见,用“品”字形布置三条上山。
采用综合机械化放顶煤采煤。
采煤工作面的平均断面积8.1 m2,回采工作面温度一般在21°,回风巷风流中瓦斯(或二氧化碳)的平均绝对涌出量为5.65m3/min,三四班交接时人数最多66人;掘进工作面平均绝对瓦斯涌出量3.75m3/min,掘进工作面同时工作的最多人数18人,一次爆破炸药用量4.3kg。
二矿井通风系统选择选择合理的局部通风方法、风筒类型与直径,计算局部通风阻力、选择局部通风机及掘进通风安全技术措施、装备。
无烟末煤重介质选煤技术的生产实践
口产品,必将得到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1] 孟凡贞1影响煤泥离心机产品水分的因素[J]1煤炭工程,2004,(1):53,581[2] 罗明1选煤厂煤泥水的处理措施[J]1煤炭技术,2004,(2):54-561[3] 柴晓敏1离心脱水机在四台选煤厂煤泥水处理中的应用[J]1同煤科技,2004,(9):19-221[4] 阚晓平1近三年来离心脱水设备的发展[J]1选煤技术,2006,(增刊)1[5] 于刚,徐博1细煤离心机在新集选煤厂的应用[J]1选煤技术,2000,(2)1[6] 胡参军1煤泥离心机优化粗煤泥回收工艺的实践[J]1选煤技术,2001,(6),34,351文章编号:1001-3571(2007)04-0057-03无烟末煤重介质选煤技术的生产实践聂其英(焦作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运销处,河南焦作 454002)摘要:介绍了重介质选煤技术应用于焦作矿区无烟末煤的生产实践和三产品重介旋流器的分选效果,分析了洗选工艺、设备选型、厂房结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无烟煤;重介分选;三产品旋流器;问题;改进建议中图分类号:T D942+17 文献标识码:B 中马村矿选煤厂是焦煤集团下属的矿井型选煤厂,设计年入选原煤90万t。
原设计工艺为入选原煤按13mm分级,>13mm级块原煤水洗溜槽+重介浅槽分选,<13mm级末煤作为商品煤直接销售。
随着煤炭市场供需状况的改变,用户对商品煤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之受井下开采条件的制约,<13mm级筛末煤灰分高达26%~34%,致使筛末煤销售困难。
为适应煤炭市场变化的需求,改善商品煤销售状况以及在焦作矿区建立重介质选煤技术应用示范厂的需要,公司决定对中马村矿选煤厂工艺系统进行改造,增设一套末煤重介质洗选系统。
改造工程于2002年8月开工,2003年7月建成投产,几年来新系统运行状况良好,为集团公司其他矿井型选煤厂重介质选煤技术的推广应用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中马村矿27102工作面两巷管理浅析
中马村矿27102工作面两巷管理浅析在煤矿工作面的管理中,两巷管理是非常复杂的一项工作。
在河南省安全质量标准化采煤专业检查考核评表中规定:自工作面煤壁线以外20m范围内双排叉子棚维护,20-100m范围内单排叉子棚维护。
本文就中马村矿27102工作面的两巷管理问题进行分析,简单阐述笔者的实际工作经验,以供参考。
标签:煤矿工作面管理两巷管理1中马村矿概况中马村矿地处焦作煤田中部,位于焦作市东8km处,是前苏联援建我国156项工程之一,由列宁格勒煤矿设计院设计,于1955年9月建井,1970年7月1日简易投产。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60万t/a,2008年核定生产能力115万t/a。
中马村矿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煤层瓦斯含量为10~30m3/t,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为30~40m3/min。
该矿开拓方式为立井单水平上下山开拓。
矿井西翼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断层较多,至今没有开拓。
目前矿井的开采活动全部集中在东翼,运输大巷位于-160m水平,担负全矿井的运煤、运料、运人等,同时兼排一水平的涌水,-250m大巷主要担负矿井下山采区的排水。
中马村矿矿井通风方式为混合抽出式通风。
有4个进风井:主井、副井、罗庄西风井和23潜排小孔;2个回风井:北风井与罗庄东风井。
矿井通风系统独立完整,采区上(下)山均布置3条,即:轨道、胶带、回风。
轨道、胶带上(下)山为进风,回风上(下)山为回风。
回采工作面均为U型通风方式,采用全负压上行通风。
227102工作面概况27102工作面位于27采区西翼下部,北为2708及2507采空区,南到中五断层保护煤柱边界,西临25采区边界,东为27轨道下山。
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断层发育较多。
该工作面煤层老顶砂岩厚度较大,且局部直接覆盖于二1煤之上,砂岩裂隙水丰富,且在顶层回采结束后,顶板塌落砂岩裂隙增大,在回采时会出现滴淋水或出水现象,对回采有一定影响。
该工作面所在区域受水灾威胁含水层主要为L8灰岩含水层,工作面煤层底板距L8灰岩20~22m,L8灰岩厚6.0m,压为0.78MPa,突水系数0.039MPa/m,在顶层回采结束后工作面底板已经受到一定的破坏,局部地段发生底板突水的威胁较大,要防止工作面内断层导水造成突水事故的发生,根据顶层回采情况分析,预计不会发生大的突水事故。
马临煤矿90万吨通风设计课程设计共38页word资料
马临煤矿90万吨通风设计1 矿井设计概况1.1 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1.1.1矿区概述马临煤矿位于贵州省遵义地区北部的习水县东皇镇关坪村。
距习水县城3km。
井内的气象参数按表1所列的平均值选取。
1.1.2 井田地质特征井田走向长最长6.5km、最短5.5km、平均约为6.0km,倾向宽最大2.3km、km。
准采深度上起+1400m,最小0.45km,平均约为2.2km,面积约为13.22下抵+750m,垂深650m,西采区西翼上部因煤层走向变化影响,下部受河流及村庄的限制,准采深度相对较小,平均约为400m。
1.1.3 煤层特征本矿井可采煤层有C8煤层,其煤层平均厚度为3m,具体参见图1 综合地质柱状图。
2009年重庆煤科院对矿井瓦斯涌出量鉴定结果,全矿井最大绝对瓦斯涌出量为13.83m3/min,最大相对瓦斯涌出量为7.30m3/t,矿井瓦斯等级应定为低瓦斯矿井。
据煤的自燃发火倾向测试结果,各煤层均属不自燃发火煤层(三级)。
1.2 井田开拓1.2.1 井田境界与储量矿井地质资源量:C8煤65.31(Mt),工业储量58.8(Mt),矿井可采储量52.99(Mt),本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90万t/年。
工业广场的尺寸为300m×400m 的长方形,结合本矿井实际,其工广场地处于井田中央、平硐口附近井田境界外缘,无需留设工广保护煤柱。
1.2.2 矿井工作制度、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本矿井设计生产能力按年工作日330天计算,“三·八”工作制,即两班采煤,一班准备,每班净工作时间为8h,净提升时间为16小时。
本矿井的设计生产能力为90万吨/年,矿井服务年限为49年。
图1 综合地质柱状图1.2.3 井田开拓根据井筒位置,工业场地的布置:以平硐井口为中心,向东西两侧各拓展400m。
,宽200m,工广置于井田开采边界外,无需留设工广保护煤柱。
平硐+斜井(风井)双水平、上下山开拓。
井田内煤层赋存总趋势是北高南低,煤层倾角平均在17°左右,较为平缓,在走向和倾斜方向起伏变化不大,井田内近4/5的范围内C8煤层底板标高高差在650m左右。
煤矿90万吨矿井初步设计
山西省晋城煤业集团成庄矿90 万吨矿井初步设计1矿区概况及井田地质特征1.1矿区概况1.1.1地理位置及交通成庄煤矿(以下简称井田),位于沁水煤田南翼,晋城市西北20km处,跨泽州和沁水两县。
工业广场位于泽州县下村镇史村, 地理坐标为北纬35°34′11″—35°39′50″, 东经112°36′06″—112°43′49″。
成庄井田北至大阳井田南界,南至寺河井田北界,东以煤层露头及小窑为界,西与潘庄井田为邻,东西长约10.0km,南北宽约9.7km,面积274.3338km2。
太(原)—焦(作)铁路由井田东10余km处通过,侯(马)—月(山)铁路从西南约7km 处通过。
矿井有铁路专用线经古书院矿与太焦铁路接轨,距古书院矿18km。
207国道(太原—洛阳)在成庄矿东侧约20 多km 处通过,晋(城)—长(治)、晋(城)—阳(城)、晋(城)—焦(作)、长(治)—邯(郸)、太(原)—长(治)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
交通极为便利(图1-1-1 )。
1.1.2地形、地势及河流本井田地形为低山—丘陵区,沟谷发育。
中部高,东、西部低,最高点标高为1146.5m,最低标高为691.3m,相对高差为455.2m。
东部长河西岸有黄土覆盖、西部沁河东岸也有黄土覆盖,中部山区森林发育。
井田内村庄位于黄土冲沟两侧或山顶低洼处有黄土覆盖的地方。
河谷两侧为侵蚀堆积地形,形成河漫滩及以上的三级阶地。
1.1.3水文水系属黄河流域沁河水系。
井田内主要河流为长河,为沁河支流,由东北向西南从井田东缘流过。
史村河、河底河等为长河支流,由西北向东南注入长河,为季节性水流。
1.1.4 气象及地震 晋城市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
四季分明,温暖宜人,日照充足 , 无霜 期长。
据晋城市气象站资料 , 年平均气温11℃, 极端最低气温 - 22.8 ℃(1956 年 1月 21日),极端最高气温 38.6 ℃(1967年6月 4日)。
煤矿90万吨洗煤厂改造工程设计说明 设计说明书
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煤矿90万吨洗煤厂改造工程设计说明第一部分工程概算总表工程概算总表设计单位:集团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合作单位:公用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价格单位:万元人民币第二部分单位工程概算表集团煤矿90万吨洗煤厂改造土建工程分项造价总占地面积:2302㎡,总建筑面积:5520㎡,设备概算一览表设备概算一览表设备概算一览表设备概算一览表设备概算一览表设备概算一览表第三部分设计说明前言1、项目名称、隶属关系及所在位置1.1项目名称: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煤矿90万吨选煤厂改造工程1.2隶属关系:煤矿90万吨选煤厂改造工程隶属于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3地里位置:煤矿新建洗煤厂位于省市境内,行政隶属市乡。
2、编制依据和范围2.1编制依据1)、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煤矿选煤厂技术改造可行性研究报告;2)、矿入洗原煤筛分、浮沉试验资料;3)、矿工业广场资料图(参考);4)、矿工业广场地质资料;5)、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程、规范等文件;2.2编制范围按照要求,设计编制范围为从矿原煤仓给料起至精煤皮带走廊的整个生产系统及附属工程,包括选煤厂的选煤工艺流程、设备选型、工艺布置,以及有关专业的设计等。
3、项目提出的理由与过程矿现选煤厂建在水泥库内,厂房破旧。
受空间限制设备更换极为不便,设备现已严重老化,效率低,生产作业时存在安全隐患。
随着矿井的改造升级及市场对喷吹煤、烧结煤需求,该系统已不能满足矿井生产的需要,使部分原煤不能入洗直接销售,影响了集团公司的经济效益。
建设与矿井配套的洗煤厂迫在眉睫,为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实现集团公司原煤全部入洗的战略目标,煤矿决定对选煤厂进行改扩建。
4、建设规模和工作制度改扩建后选煤厂生产能力为2Mt/a,选煤厂正常工作制度为年工作330d,每天工作16h,两班作业,一班检修。
原煤、装车系统三班生产。
5、工程设计5.1选煤方法根据煤质特征,通过详细计算,对30-1mm粒级原煤采用三产品重介旋流器进行分选,1-0.25mm粒级进入TBS分选,-0.25mm粒级进入浮选机分选。
中马村矿瓦斯涌出量的予测
中马村矿瓦斯涌出量的予测佚名【期刊名称】《《能源与环保》》【年(卷),期】1983(000)0S1【摘要】中马村矿位于焦作市东,太行山复背斜之南翼,设计年产60万吨.井田呈单斜构造,如图所示.北部以李河、李庄断层为界,南至九里山断层,西起凤凰岭断层,东到11—4,11—6与11—4,8—1占孔联线,走向长9.7公里,倾斜平均宽1.5公里,井田面积14.311平方公里.主要地质构造为高角度正断层.如井田边界的李河断层,走向北东——南西,倾向东南,西端落差300米,向东逐渐尖灭;李庄断层东端落差150米左右,向西尖灭;九里山断层,走向北东——南西,倾向北西,落差自西而东300~700米;凤凰岭断层走向近东西,倾向南东,落差300米左右;和井底车场的中3断层;西翼的中4 、中5断层(落差100左右);东翼的东马村及东补断层(落差20~30米,西端尖灭)等.除此之外,井田内还常出现小断层及小褶曲.煤层薄厚不均,有大面积的不可采薄煤区.主要可采煤层为二迭纪大煤,厚0~13.5米,一般为3~6米,倾角8~12度,倾向东南.正个井田的主采煤层在-40~-450米之间(地面标高+150M左右),垂深200~600米,可采储量约5873万吨.系竖井开拓,目前为单翼开发,在东部-150米水平生产.双翼上、下山采区.倾斜长壁工作面分层回采,陷落法管理顶板.现采水平位于-40~-250米之间,至地表垂深200~400米.【总页数】7页(P37-4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4【相关文献】1.引进算法的分源预测法在常村矿瓦斯涌出量预测中的应用 [J], 刘小鹏2.中马村矿煤与瓦斯突出地质因素分析 [J], 付江伟;张子敏3.中马村矿煤与瓦斯突出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 [J], 王永信;贵宏伟;毋保中;宛志红;陈阳4.李封矿天官区煤与瓦斯突出予测 [J], 王清龙; 杨先德5.应用回归分析方法予测矿井瓦斯涌出量 [J], 焦作矿院瓦斯地质课题组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北山煤矿90万吨年新井通风与安全设计
一般部分第一章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1.1 矿区概述1.1.1.交通位置矿井位于晋中市榆次区北约18km处,行政区划隶属于乌金山镇。
该矿南至榆次火车站约19km,西至鸣李火车站17km,西北距太原市20km,榆罕公路从矿井西北外围经过,矿井内有公路直通榆次区,交通较为便利。
1.1.2.地形地貌井田位于沁水煤田东北边缘,地处中低山地带。
沟谷纵横;地形极其复杂。
最高点位于矿区黑沙沟北部之东梁,海拔标同为1309.32m,最低点位于杜家山村北,海拔标高为980.00m,最大相对高程329.32m。
1.1.3. 矿区气候条件矿区属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冬春干旱、多风、少雨(雪),夏秋雨水较多,雨季多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年平均降雨量为410.40毫m,年平均蒸发量为1598.42mm。
年平均地面最高温度31.2℃,年平均地面最低温度1.6℃。
霜冻期一般为头年10月中旬至次年4月中旬,无霜期180天左右,最大冻土深度90cm。
风速最大10级,平均8级以上大风日数约26天。
根据《山西省工程抗震设防烈度图》榆次区属Ⅶ度区。
1.1.4.矿区经济概况本区以农业为主,其次为开采业、制造业。
煤炭工业在当地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适度发展煤炭工业为繁荣地区经济发挥重要的作用。
矿井建设所需的建材,如砖瓦、水泥、石料、砂子等当地可以满足供应,钢材、木材需由外地调进。
1.1.5.现有水源、电源情况(一)水源条件根据现有资料和矿井生产能力以及矿井用水特点,本设计水源采用井下排水和深井供水相结合。
矿井升级改造后,预计井下正常涌水量为50m3/d,经处理后可作为地面及井下生产和消防水源。
在工业场地有一眼深井,日涌水量600m3,作为矿井生活和消防水源。
因此矿井供水有保障。
(二)电源条件矿井扩建后,在矿井地面新设35kV变电站一座,装机容量为2×3150kV A。
本矿两回35kV电源,一回引自峪口35kV变电站,另一回引自北郊110KV变电站的35kV母线,送电距离分别为6km和14km。
原相煤矿90万吨矿井初步说明书 大学毕业设计
太原理工大学阳泉学院毕业设计说明书毕业生姓名:李浩楠专业:采矿工程学号:110431007指导教师:蔡永乐所属系(部):采矿工程系太原理工大学阳泉学院毕业设计评阅书题目:原相矿90万吨矿井初步设计采矿工程系采矿工程专业姓名李浩楠设计时间:2013年3月23日--2013年6月15日评阅意见:成绩:指导教师:(签字)职务:2013年月日太原理工大学阳泉学院毕业设计答辩记录卡采矿工程系采矿工程专业姓名李浩楠答辩内容记录员:(签名)成绩评定专业答辩组组长:(签名)2013年月日前言毕业设计是采矿工程专业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其目的是使本专业学生运用大学阶段所学的知识联系矿井生产实际进行矿井开采设计,并就本专业范围的某一课题进行较深入的研究。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进行的一次综合性能力训练,也是对一个采矿工程技术人员的基本训练。
本次设计的内容是原相煤矿02、2号煤层初步设计。
是在原相煤矿井田概况和地质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搜集到的其它相关原始资料、运用所学知识、参考《煤矿开采学》、《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煤矿矿井开采设计手册》等参考资料,在辅导老师深入浅出的精心指导下独立完成。
在设计的过程中我受益非浅。
此次毕业设计是根据国家煤炭建设的有关方针、政策,结合设计矿井的实际情况,遵照采矿专业毕业设计大纲的要求,在收集、整理、查阅大量资料的前提下,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独立完成设计的。
通过本次设计,我看到了许多以往自己欠缺的地方,提高了综合能力,知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由于本人的初次设计,错误难免,恳请各位老师指正。
本次设计的指导老师为蔡永乐老师,同时还得到了姜有,侯千亮等老师的悉心指导,他们在许多方面给予了宝贵意见,为了帮助我们顺利、正确地完成毕业设计,经常加班加点,牺牲了大量的工作时间和业余时间,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深深的敬意!!由于本人水平有限,设计中难免存在错误和不足,恳请各位老师不吝指正。
毕业设计——新庄孜矿90万t新井通风设计说明书[管理资料]
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学院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设计小组成员:曹振兴02070823曹明03071319蔡鹏01070095设计题目新庄孜矿90万t/a新井通风设计班级采矿07-4班指导教师成绩日期 2011年1月目录1矿井设计概况 (1) (1) (1) (2)2矿井通风系统拟定 (4) (4) (4) (6) (7)3采区通风 (9) (9) (9)4掘进通风 (12) (12) (12) (13) (15)5矿井风量计算与分配 (18) (18) (21)6矿井通风阻力计算 (23) (23) (23) (23)7矿井通风设备选型 (31) (31) (33) (35) (35) (36)8矿井通风费用概算 (38) (38) (39) (39) (39) (39)9结论 (40)参考文献 (41)1矿井设计概况1)矿区概述新庄孜矿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八公山东麓,南与谢一矿相接,北与孔李公司为邻。
地处东经116°4938″北纬32°35′41″,行政区划属淮南市八公山区。
井内的气象参数按表1所列的平均值选取。
新庄孜井田东以第Ⅳ勘探线与李一矿井田毗邻,西以第Ⅸ勘探线及人定境界与新庄孜相接,北部Ⅳ-Ⅴ至Ⅵ勘探线间以八公山背斜轴、Ⅵ至Ⅸ勘探线,南至3-1煤层-650m底板等高线地面投影线,~,;倾斜宽:,,。
3)煤层特征,含煤2余层;其中可采煤层3-1煤层,,%。
具体参见图1 综合地质柱状图。
具体参见图1 综合地质柱状图。
矿井东翼在开采3-1煤层时,,,矿井瓦斯等级应定为高瓦斯矿井。
煤层自燃倾向性等级鉴定为三级。
依据《矿井防灭火规范》,矿井自燃危险等级划归为二级自燃矿井。
1)井田境界及储量矿井地质资源量:3-(Mt),(Mt),(Mt),本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90万t/年。
工业广场的尺寸为315m×400m的长方形,(Mt)。
2)矿井工作制度、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本矿井年工作日330天,每天净提升时间16小时。
中马村矿生产系统优化方案
中马村矿生产系统优化二零一三年五月二十一日目录第一部分矿井概况 (2)第一章基本情况 (3)第二章各生产系统情况 (5)第二部分系统优化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6)第三部分系统优化第一方案 (8)第一章采掘系统优化 (8)第二章通风系统优化 (33)第三章排水系统优化 (42)第四章运输系统优化 (50)第五章供电系统优化 (59)第六章系统优化保障措施 (60)第七章生产经营分析 (62)第八章结论与建议 (66)第四部分系统优化第二方案 (69)第一章系统优化的必要性和思路 (69)第二章各系统优化方案 (70)第三章生产经营分析 (88)第四章结论 (92)第五部分系统优化第三方案 (94)第一章系统优化的思路 (94)第二章各系统优化方案 (94)第三章生产经营分析 (107)第四章结论 (111)第六部分三方案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对比 (112)三方案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对比表 (112)结论:通过方案对比,结合矿井实际、目前经济形势和经营压力,矿井选择方案一。
(112)中马村矿生产系统优化方案第一部分矿井概况第一章基本情况一、矿井位置中马村矿位于焦作煤田东部,距焦作市8km,井田范围北以李河断层、二1煤层-75m底板等高线和李庄断层为界与小马村矿井田相邻,东以第11勘探线与冯营矿井田相接,东南以九里山断层与韩王矿、演马庄矿井田毗邻,西南以凤凰岭断层为界。
矿井走向长10km,倾向宽约1.69km,井田面积约17.12km²。
二、水文、瓦斯条件矿井水文地质条件极复杂,处于煤层底板的L8灰岩距煤层底板20m左右,是工作面突水的直接水源;L2、O2灰岩是工作面底板突水的主要补给水源。
L8、L2、O2灰岩含水层富水性强,各含水层既有横向连通又有纵向连通。
矿井总水量为57.3m3/min,其中一水平44.1m3/min,二水平2.0 m3/min,三水平水量5.6 m3/min。
矿井煤层瓦斯含量总体中部较高,东、西部较低,而且具随煤层埋深的增大而升高的变化趋势,一般在褶皱轴部、断层附近瓦斯含量大,在开放性断层附近瓦斯含量较低。
90万吨级矿井组织设计
第一章概述一、交通位置该井田位于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西北约12km处的袁家岭村,行政区划隶属西属巴镇,井田地理坐标为:东经111°04′55″~111°07′59″,北纬37°35′25″~37°36′27″。
井田东南距离石区约12km,井田内有西(属巴)茂(塔坪)公路通过,经西茂公路向东与太(原)临(县)公路相连。
井田南距离(石)军(渡)高速公路约10 km,南距孝柳铁路约15km,交通较为便利。
二、地形地貌本井田属吕梁山系,为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侵蚀地形,为强烈切割的梁峁状黄土丘陵,冲沟密集而狭窄,形态多呈“V”形,与黄土梁、峁、垣相间分布。
总的地势西高东低,最高点位于井田西部后梁圪塔,高程为1263.4m,最低点位于井田东部属巴沟沟谷,高程为973m,地形最大相对高差约290.4m。
三、构造井田内构造总体为一不对称的向斜构造(中阳~离石向斜),向斜轴位于井田西部,轴向由北向南由近南北转为北北西,向斜轴向北倾伏。
两翼地层倾角相差较大,西翼较陡,倾角在10~25°之间,东翼较缓,倾角2~8°。
在井田中部、中阳~离石向斜东翼发育一宽缓的背斜,背斜轴北西西。
在生产中共揭露了5条断层(见表),5条断层在巷道掘进及回采时均有揭露,均为正断层,落差最大10m。
未发现陷落柱及岩浆侵入等地质现象。
综上所述,井田内构造简单,构造类型属Ⅰ类。
主要断层一览表四、井田境界根据山西楼俊集团担炭沟煤业有限公司C1400002009111120041626号采矿许可证,该井田由以下7个拐点坐标圈定,拐点坐标见表。
重组后矿界拐点坐标表矿井整合后,东西长4530m,南北宽1913m,面积5.6138km2,批采4~10号煤层,开采深度1280m~680m。
五、资源/储量1、矿井资源/储量①、资源/储量计算方法井田内地层较平缓,煤层倾角大部分小于15°,小于15°部分采用煤层伪厚度和水平投影面积用地质块段法进行估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煤业集团中马村矿1号井90万吨/a矿井设计毕业论文目录1 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 (1)1.1 井田概况 (1)1.1.1 交通位置 (1)1.1.2 地形、地貌 (1)1.1.3 地表水系 (1)1.1.4 气象特征 (2)1.1.5 地震情况 (2)1.1.6 自然和生态环境概况 (2)1.2 地质特征 (2)1.2.1 地层 (2)1.2.2 构造 (5)1.2.3 煤层 (8)1.2.4 煤质 (9)1.2.5 水文地质 (10)1.2.6 其它开采技术条件 (13)1.2.7 井田勘查程度及开采条件评述 (15)2 井田开拓 (17)2.1 井田境界 (17)2.2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17)2.2.1 矿井地质资源量 (17)2.2.2 矿井工业资源量 (18)2.2.3 矿井设计资源/储量 (19)2.2.4 矿井设计可采储量 (20)2.2.5 矿井工作制度、设计生产能力与服务年限 (22)2.3 井田开拓方案比较 (23)2.3.1 矿井开拓方式 (23)2.3.2 矿井开拓方案比较 (24)2.4 井筒 (29)2.4.1 主井 (29)2.4.2 副井 (30)2.4.3 风井 (31)2.5 井底车场及大巷 (33)2.5.1 井底车场 (33)2.5.2 设计基本参数 (34)2.5.3 一些基本问题的确定 (34)2.5.4 线路联接计算 (35)2.5.5 轨道线路平面布置 (38)2.5.6 通过能力计算 (38)2.5.7 坡度 (41)2.5.8 确定各井底车场硐室位置 (41)3 大巷运输及设备 (43)3.1 运输方式的选择 (43)3.1.1 井下煤炭运输 (43)3.1.2 井下辅助运输 (44)3.2 矿车 (45)3.3 运输设备选型 (46)3.3.1 大巷煤炭运输设备选型 (46)3.3.2 运输上山胶带输送机的选型 (47)3.3.3 井下辅助运输设备选型 (47)4 采区布置及装备 (53)4.1 采煤方法 (53)4.1.1 采区煤层开采条件 (53)4.1.2 采煤方法选择 (54)4.1.3 采煤工艺 (54)4.2 采区布置 (57)4.2.1 首采区数目和位置选择 (57)4.2.2 首采区特征 (57)4.2.3 采区巷道布置 (58)4.2.4 采区车场和硐室布置 (59)4.3 采掘设备选型 (60)4.3.1 设备选型 (60)4.3.2 劳动组织和循环作业 (61)4.4 采区车场线路设计 (64)4.4.1 采区中部车场线路布置 (64)4.4.2 甩车场设计主要参数的选择 (65)4.4.3 甩车场线路设计 (67)5 通风和安全 (69)5.1 概况 (70)5.1.1 通风设计的基本依据 (70)5.1.2 矿井通风系统要符合下列要求 (70)5.1.3 矿井通风系统的确定 (70)5.2 矿井风量计算 (71)5.2.1 采煤工作面实际需风量 (71)5.2.2 掘进工作面所需风量 (73)5.2.3 峒室实际需风量 (73)5.2.4 风速验算 (74)5.3 矿井通风设备选型 (74)5.3.1 计算原则 (75)5.3.2 计算方法 (75)5.3.3 计算矿井的总风阻及总等积孔 (78)5.3.4 扇风机选型 (78)5.3.5 矿井安全技术措施 (82)6 矿井建设工期 (83)6.1 指标选取 (84)6.2 关键线路 (84)6.3 工期计算 (85)致谢 (88)参考文献 (89)1 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1.1 井田概况1.1.1 交通位置中马村矿地处煤田中部,位于省市东北部8公里,行政隶属市马村区待王镇管辖。
本区煤矿铁路专用线与新(乡)焦(作)铁路在待王站接轨;矿区交通便利地理座标东经113°16′2″-113°22′11″,北纬35°15′37″-35°19′11″。
交通位置详见图1-1。
图1-11.1.2 地形、地貌中马村矿在地貌上属于太行南麓的山前冲、洪积缓倾斜平原,西北高东南低,地形简单。
最高海拔标高位于08剖面线北西端,为163.00m,最低海拔标高位于矿区东南部边界3号拐点处,为111.00m,相对高差52.00m。
有利于大气降水的迳流和排泄。
1.1.3 地表水系本区属海河流域卫河水系。
区属山前冲、洪积缓倾斜平原,由北向南逐渐下降,地面坡度相对较大,迳流条件较好,无常年性地表水体。
区中部山门河,发源于北部太行山区,以南北方向纵贯全区,河道宽70~200m,河深5~7m,河床坡度为2%,该河平时干涸无水,惟雨时有短暂洪流,但未曾出现过洪水溢出河岸现象,据1956年8月31日在白庄附近观测,其洪流量为5.83m3/s。
1.1.4 气象特征据市气象资料,本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半干燥季风气候。
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阴雨凉爽,冬季寒冷干燥,四季分明。
多年平均降雨量594.40mm,日最大降雨量为151.80mm(1963年8月8日);年最大降雨量为1107.70mm(1975年),年最小降水量248.40 mm(1983年),降雨多集中在7、8月份,约占全年降雨量的45%。
多年平均蒸发量为2033.50mm,相对湿度66.25%,绝对湿度12.89毫巴。
年平均风速3.10m/s 一般风力2-3级,以西北风和东北风为主,最大风力为9级,最大风速24m/s。
最大冻土深度19cm,冻土期多集中在12月份和元月份。
1.1.5 地震情况据市地震局资料,本区历史上未发生大的破坏性地震。
该区地震裂度为7度。
1.1.6 自然和生态环境概况矿产资源品种较多,储量较大,质量较好,经过普查的矿产资源有40余种,占全省已发现矿种25%,探明储量的有煤炭、石灰石、铝矾土、耐火粘土、硫铁矿等20多种,其中煤田东起修武,西至博爱,南接武陟,东西长65公里,南北宽20公里,保有储量32.4亿吨,为单一的优质无烟煤。
市水资源丰富。
有群英水库、青天河水库、白墙水库、顺涧水库等较大水库,地表水资源充裕;市还是天然的地下水汇集盆地,已探明地下水储量35.4亿立方米。
建设中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也将从通过。
丰富的水资源在中西部地区是不可多得的。
区地貌类型较全,自北向南,山地、丘岗、平原、滩涂皆备。
全市已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工交建筑用地等四大类,其中耕地面积为257.9万亩,境有约500平方公里的山前岗地和砾石倾斜平地,其地质坚硬稳固,地层耐力巨大,工程地质和区域定性好,且近邻矿点、水源、交通干线和城镇,是极为理想的工业用地。
1.2 地质特征1.2.1 地层本区属全掩盖区。
据矿井和钻孔工程揭露,发育地层由老至新有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O2m)、石炭系中统组(C2b)、上统组(C3t)、二叠系下统组(P1sh)、下石盒子组(P1x)、上石盒子组(P2s)和第三、四系(Q+N),现分述如下:(一)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O2m)在区外北部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O2m)有大面积出露,为煤系地层沉积基底,其下部为灰色中厚层状灰岩,夹少许角砾状灰岩及黄绿色泥灰岩;上部为青灰色、深灰色中厚层灰岩、白云质灰岩夹薄层状灰岩。
厚度大于100.00m。
(二)石炭系(C)1、中统组(C2b)在区外北部有零星出露,由灰色、深灰色铝土质泥岩、泥岩及灰白色中粗粒砂岩组成。
其中铝土质泥岩具鲕粒结构,含黄铁矿结核。
底部常为中粗粒砂岩或砂砾岩。
本组厚度为7.94~41.30m,平均24.66m,以滨海泻湖相沉积为主。
组与下伏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2、上统组(C3t)为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在区外北部有零星出露,由灰、深灰色中~厚层状石灰岩、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砂岩和煤层组成。
共含煤6层,可采煤层集中于中下部,其中一2煤层为大部可采煤层,一5煤层为局部可采煤层,其它煤层偶见可采点。
本组平均厚度为86.36m.组与下伏组为整合接触。
(三)二叠系(P)本区二叠系含煤地层平均厚度620.62m,从下而上为组、下石盒子组和上石盒子组。
含七个煤组(段)其中二煤组含主要可采煤层,其它煤组均不具有工业价值的可采煤层。
1、下统组(P1sh)自L9灰岩或硅质泥岩顶至砂锅窑砂岩底,为一套灰~黑灰色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及中细粒砂岩为主组成的含煤地层,即二煤组。
平均厚度为83.94m,与下伏组为整合接触。
2、下统下石盒子组(P1x)据区钻孔揭露,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铝土质泥岩和砂岩组成,与下伏组为整合接触。
据其沉积特征可分为三、四、五、六等四个煤段。
①三煤段自砂锅窑砂岩(Ssh)底至四煤底板砂岩(Ss)底。
底部为中~粗粒砂岩(俗称砂锅窑砂岩Ssh),厚0.40~16.78m,平均5.65m,含黑色泥质包体和泥质条带,局部见石英细砾,硅钙质胶结,交错层理,为下石盒子组与组的分界标志层。
下部为浅灰~紫灰色铝土质泥岩(俗称小紫泥岩),具鲕状结构,鲕粒成分为菱铁质,易于辨认,为本区辅助标志层。
中上部为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与砂岩互层,含少量植物化石碎片及菱铁质鲕粒。
三煤段厚80.37~131.50m,平均101.44m。
三煤段以三角洲平原湖泊相沉积为主。
②四煤段下部为四煤底板砂岩(Ss),厚2.60~22.48m,平均10.59m,岩性为灰~灰绿色厚层状细~中粒长石石英砂岩,含石英细砾和泥质团块,泥质胶结,具交错层理,为本区主要标志层之一。
中部为灰~灰绿色砂质泥岩、泥岩夹粉砂岩及细中粒砂岩。
上部为浅灰白~灰绿色泥岩、砂质泥岩及粉细砂岩,具紫斑,局部含鲕粒和植物化石。
区本段不含煤层。
四煤段厚度为52.69~99.50m,平均79.33m。
四煤段下部为三角洲分流河道及河口沉积,中上部为三角洲平原相沉积。
③五煤段底部为浅灰、灰白色厚层状中粗粒岩屑砂岩,含肉红色长石及泥质团块,具板状交错层理,硅质胶结,为四煤段与五煤段分界砂岩。
下部为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及紫斑泥岩。
中部为灰、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及薄层细粒长石石英砂岩。
上部为灰色中粒砂岩及泥岩、紫斑泥岩,砂岩具大型板状交错层理,层面富集菱铁质。
五煤段不含煤层。
本段厚度为56.25~86.89m,平均69.10m。
五煤段上部和下部以分流河道沉积为主,中部主要为三角洲平原相沉积。
④六煤段以灰、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及灰、灰白色厚层状细、中粗粒砂岩组成,泥岩局部具紫斑和菱铁质鲕粒,煤层不发育。
底部为浅灰、灰色中粗粒砂岩,为五、六煤段分界砂岩。
本段厚63.88~91.79m,平均77.81m。
3、上统上石盒子组(P2s)据区钻孔揭露,该段地层仅保留七、八煤段,与下伏下石盒子组为整合接触,区保留地层最大厚度222.00m,现分述如下:①七煤段以灰、灰绿、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为主,夹细、中粒砂岩及粉砂岩,泥岩具紫斑,含菱铁质鲕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