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疾病学-补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类疾病学-补充
第六章由病毒引起的疾病
第⼀节概述
⼀、病毒:
①只具备⼀种核酸,即RNA or DNA ;
②个体微⼩(⽐细菌⼩),⼀般30~300nm;
③病毒的增殖-----靠复制繁殖;
④不能⽤培养基培养,只能在活细胞中⽣长增殖,并
只有⼀种细胞-----敏感细胞。

~(Virus)是⼀类体积微⼩、能通过滤菌器,含⼀种类型核酸(RNA or DNA ),只能在活细胞内⽣长增殖的⾮细胞形态的微⽣物。

⼀般⽤纳⽶(nm)测量其⼤⼩,电镜放⼤观察。

病毒颗粒—--主要由核酸和蛋⽩质组成。

核酸在中⼼部分,形成病毒核⼼,外⾯包围的蛋⽩质称为⾐壳,------核酸与⾐壳组成核⾐壳。

最简单的病毒是裸露的核⾐壳;有些病毒的核⾐壳外⾯还有⼀层囊膜。

对⽔产动物造成的危害很⼤,不少是⼝岸检疫对象。

由于病毒寄⽣在寄主的细胞内,---⽬前主要是预防!
⼆、病毒的鉴定:
1、⽤5-氟脱氧尿苷鉴别出核酸是DNA 还是RNA . * 如出⾎病病毒--- RNA病毒群.
——取病料(灶)-----⽤敏感细胞培养
---加⼊5-氟脱氧尿苷---此物质对有DNA抑制作⽤,---这样即可鉴定:
如果是DNA ,则细胞就会死亡;
若是RNA ,则细胞照常⽣长。

2、测定病毒的⼤⼩。

——⽤Seize(塞⽒)漏⽃测定病毒粒⼦的⼤⼩,放⼀过滤膜(50,100,220,300,450),如通过100~220nm 的过滤菌器.
*---只能测病毒粒⼦⼤⼩的范围。

**---还可作病毒切⽚估计和扫描计算。

3、耐⼄醚试验:
——有的病毒核酸外有脂质外壳(Evenlope)
*⼄醚--处理病毒的悬浮液--感染细胞--具保护作⽤--⽣长!否则---死亡!
4、耐pH 3 试验:
——病毒在pH3 溶液中处理5~30分钟------接⼊细胞培养器---细胞死亡;或细胞⽣长。

5、耐热试验:
——例如---出⾎病病毒---耐热:60℃保持1⼩时后,仍能使10%的鱼死亡!
*——悬浮液—恒温保持---感染Cell ---
结果:草鱼出⾎病毒耐热试验——
41℃处理18h---100%死亡;55℃处理3h---100%死亡;60℃处理1h---1%死亡。

***⽔产动物病毒病——传染性疾病!
三、⽔产动物病毒的种类
——⾃从Wolf(1959)分离到第⼀株鱼类病毒以来,迄今报道的鱼病毒已超过70种。

已知⽔⽣动物病毒分类属于18个科(表1),在绝⼤多数动物病毒科中都有分布。

DNA 病毒---7科;RNA 病毒---11科。

*疱疹病毒属、出⾎病病毒等---耐热,
特征:正⼆⼗⾯体(肾脏超薄切⽚—电⼦显微镜观察)第⼆节病毒的研究概况
80年代以来,我国⽔产业迅速发展,并且在农业产值中所占的⽐重逐年上升,已成为我国⼤农业的四⼤⽀柱产业之⼀。

〖粮⾷、⾁类、⽔产(98年产量3800万t)和禽蛋〗但令⼈遗憾的是⽔⽣动物疾病---尤其是因病毒引起的爆发性流⾏病明显增多,危害极为严重!
——⽬前,⽔产动物病毒病已受到⼈们⼴泛的关注,以研讨⽔⽣动物病毒病为主题、由国际著名专家
倡导并组织的------
“国际低等脊椎动物病毒学术会议”—就每4年召开⼀次,现在已经召开过4~5次(1989,1998)。

⽔⽣动物普遍存在病毒病、细菌病和寄⽣⾍病等。

其中病毒病具有潜伏期长短不⼀、症状复杂多变、传染性强、导致死亡率⾼的特点,并且病原个体⼩,浸染动物后在宿主细胞内复制。

因⽽抗菌素对病毒的作⽤⼩或⽆;⽽化学药物在杀灭病毒前,⼜可能使宿主动物受损或致死。

可见病毒是危害⾮常严重的⼀类病原。

⼀、鱼类病毒病
1、重要病毒的种类及形态特征(见表2)
始于70年代后期对草鱼出⾎病病原的分离研究。

近⼗年来,⼜发现和分离到新的鱼类病毒。

2、草鱼出⾎病与呼肠孤病毒
是草鱼种苗阶段危害性⼤、流⾏普遍的疾病,也是我国最早发现和研究得最多的鱼类病毒病。

-----近年对其分⼦⽣物学、⼲扰素等有较多研究报道……。

除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外,草鱼还有其它病毒分离株(或不同病毒)。

如:
1
①鱼呼肠孤病毒(FRV)---可能是GCRV 的不同分
离株;
②呼肠孤病毒(RV)---直径较⼤,以肠出⾎为主,
青鱼出⾎病;
③⼩核糖核酸病毒(PRV)--20-30nm⽆囊膜球型,以
肌⾁出⾎为主;
④草鱼杆状病毒(GCBV)--有囊膜杆状RNA~,可使
细胞形成和胞体。

超微观察显⽰,在病鱼肾细胞中发现有呈球形或者六⾓形、平均直径为69nm的病毒颗粒;病毒对酸(pH3)和氯仿不敏感,对热(56℃)稳定;属双股类型;核酸电泳出现11个⽚段。

-----因⽽归类于呼肠孤病毒。

3、传染性胰腺坏死病(IPNV)
是⼀种在虹鳟稚鱼阶段流⾏的急性病毒病,其流⾏范围遍及亚、欧、美各国,死亡率极⾼。

1986年在进⼝虹鳟鱼中分离到直径55~65nm⽆囊膜的⼆⼗⾯体病毒。

⽬前建⽴了酶联免疫吸附(ELISA)的检测⽅法,还建⽴了更为灵敏和迅速的⽣物素标记核酸探针检测IPNV 的⽅法。

4、鲤痘疮病(疱疹病毒)
痘疮病是鲤越冬前后常见、与⽔环境密切相关的传染性疾病。

其典型特征是---⽪肤增⽣,在患病鲤体表出现⽯蜡状的⽩⾊增⽣物斑点,即痘疮!使鲤商品价值丧失。

⼀般养殖温度在14℃时,流⾏最为严重;病鱼体表布满痘疮,使鱼负载过重、消耗太多⽽导致死亡。

该病毒直径约为150nm,外有囊膜,呈球形。

5、鳗鲡病毒病
(1)鳗鲡开⼝病:
1991年在福建,出现了以出⾎及开⼝症为特征的流⾏病,很快引起鳗鲡的毁灭性死亡。

*---病鳗⼝张开后不能合拢,⼝腔内膜充⾎,颅内、胸鳍和臀鳍出⾎,腹部有出⾎斑;---经解剖可见肝呈灰⽩⾊或布满⾎丝,电镜观察发现鳗⽩细胞的胞质中有成团聚集的病毒颗粒--呈晶格状排列。

**---其病毒为直径40nm的球形颗粒;超微病变的表现-----受感染的鳗⽩细胞核膜变厚或形成不规则的褶皱,线粒体肿胀、变圆或空泡化。

***——这是我国对鳗鲡病毒病的⾸次报道。

(2)鳗“狂游病”:
1995-1997年在福建欧鳗养殖场流⾏。

在初期⽆明显体表症状,但呈逆⽔流或曲线状快速游动,⾷量减退;随着病情加重,病鳗在⽔中上下乱窜,并伴有肌⾁痉挛,腹部擦伤、甚⾄穿孔等。

经解剖仅见肝肿⼤,⽽病理检查可见肝、肾和⼼
的细胞病变、坏死。

---⼈⼯感染⽐原发病更为严重。

据形态,认为是鳗鲡冠状病毒样病毒,还可进⾏细胞培养;也有报道是⼀种弹状病毒(在脑细胞中),其⼤⼩为50-80×100-250 nm,有包涵体;推测发病原因---病毒在脑内⼤量复制---脑细胞肿胀坏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使鳗呈兴奋状的“狂游症”。

6、鳜病毒病(SCV)
1996年的最早报道,包括病毒的形态⼤⼩、回接感染、理化性质、病症和组织病理等。

随后珠江所、中⼭⼤学等观察到的病原是---虹彩病毒。

在鉴定了鳜球形病毒(SCSV)病原后,研制了SCSV 疫苗—实验室效果好—⽣产上却难达到预期⽬标!---进⼀步研究—患病鳜组织中存在不同病毒。

-发现有280nm的球形病毒、120×250nm的弹状病毒与100×200nm的杆状病毒。

另外关于鳜球形病毒的病理、细胞培养及纯化等也有新进展。

7、真鲷病毒病
从患狂游症的真鲷幼鱼脾和肠组织中检测到⼤量直径约120nm的六⾓形病毒颗粒,主要位于细胞核内。

-感染的细胞肿胀,有的⽐正常细胞增⼤5-6倍。

⼆、对虾病毒病
1、对虾病毒的种类及其症状
虾病毒归属7个病毒科,感染⽆脊椎动物的病毒种类有80%以上在患病对虾中可以找到,其中半数以上属于杆状病毒科。

2、对虾杆状病毒及病毒病
病毒颗粒直径为70-100nm,长度300-360nm,核酸为DNA。

注意⽐较病毒的囊膜和包涵体有⽆、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位置。

病虾甲壳上有典型⽩斑,肝胰腺颜⾊变淡;经苏⽊精-伊红染⾊,在其前肠上⽪、后肠上⽪、造⾎组织、鳃、⾎细胞等的胞核内均有典型的核肿⼤和深染病变。

长⽑对虾——电镜观察病虾组织---有⼤量的具囊膜的杆状病毒。

3、对虾球形病毒及病毒病
病毒直径为20±4nm,属单链DNA;⼈⼯感染中国对虾—死亡率为66%。

此病毒定名为中国对虾细⼩病毒(PcPV).
病理变化表现为组织的保护层受损;通过显微和超微技术,观察到濒临死亡的对虾的肝胰腺和中肠出现了病毒和细菌的合并感染。

其中有球形病毒、MBV(斑节对虾杆状病毒)和杆状病毒。

三、两栖动物病毒病
1、病毒种类
已知虹彩病毒科5个属:蛙病属、淋巴囊肿属、
2
3
类⾦鱼I 型病属、昆⾍病属和绿虹彩病属;---其中蛙病属是重要的病原。

蛙病毒除蛙外,有时也感染鱼、禽、哺乳动物。

2、蛙病毒及病毒病
1987年由国外引进的美国青蛙(沼泽绿⽜蛙)最早分离到的病毒(RGV )属虹彩病毒---流⾏于变态不久的幼蛙群中。

引起⽜蛙疾病的病原有的是菌、有的是病毒。

-发病初期,蛙的体表有出⾎点,继⽽扩展到腹部和四肢,出现充⾎、出⾎或溃烂。

解剖可见肠壁严重充⾎,肠道内空⽽⽆物。

此病病程短、蔓延极快,⼀旦发病,仅2d 左右蛙群中的死亡率就可达90%。

显微观察:--肝、肾、⼼、脾、肠和肺中的组织和细胞结构不同程度受损,并丧失功能。

可通过电镜---揭⽰感染机理。

⾃1995 -1998年,已分离到3株虹彩病毒。

⽬前中科院⽔⽣所正与美国学者合作,对蛙虹彩病毒不同分离株的分⼦结构进⾏⽐较研究。

(RGV---Rana grylio Virus )四、爬⾏动物病毒病 1、病毒的种类
研究的资料尚不多。

60年前已有记载—绿海龟纤维性乳头瘤(Green turtles fibropapillomas. GTFP ),但直到90年代才有明显进展。

通过多聚酶增强逆转录(PERT )技术,---证明夏威夷群岛出现的GTFP 是逆转病毒所致。

2、中华鳖病毒及病毒病
中华鳖病毒(Trionyx sinersis Virusis,TSV )是直径为30nm 的⽆囊膜球形病毒;其增殖明显受温度的影响; TSV 可导致宿主细胞凋亡和坏死。

近年来------厦门⼤学、厦门⽔产所、中⼭⼤学、长江⽔产所、深圳检疫局等相继开展了有关研究。

电镜观察见到直径为35-39nm 的球性病毒,分布在病鳖的肺、胃、咽喉粘膜和腹甲⽪层。

还从患“红脖⼦”病的甲鱼中分离到虹彩病毒。

五、其它⽔⽣
动物病毒病 1、中华绒螯蟹病毒病
包括对~颤抖病病原的研究和对~⼩核糖核酸病毒及其组织病理等研究。

超薄切⽚---观察到⽆囊膜、28-32nm 的球形病毒颗粒,推测为⼩RNA 病毒。

2、三⾓帆蚌病毒病
1978年发⽣的“三⾓帆蚌瘟病”,---1986年确定为病毒病,1987年分离到病原--嵌沙样病毒(Arenaviridae ),并定名三⾓帆蚌瘟病毒(Hyriopsis cumingii Plague Virus, HcPV ),这是⼀种呈球形或多形态、直径为40-210nm 的病毒。

3、皱纹盘鲍病毒病
1994-1996年⼤连的养殖鲍苗---“裂壳病”--是90-140nm 的球形病毒.主要侵染⾎细胞.病症为---鲍壳薄, 壳缘外翻,壳孔相互串连,摄⾷⼒降低,⽣长缓慢, 逐渐死亡。

六、病毒病的检测与诊断及早发现、确诊---采取措施--防⽌流⾏---减少损失! 1、⽣物测定
某些宿主---作为指⽰⽣物---初步检测。

如:蓝对虾感染病毒后,症状很明显!
⼜如:稀有鮈鲫---可作为草鱼出⾎病病毒的指⽰动物 !(--⽤含有病毒的匀浆液注射或浸泡后1-2周,稀有鮈鲫就可产⽣出⾎症.) 2、显微镜观察
鉴定和诊断的重要⽅法之⼀。

⼀般可通过光镜、电镜观察! -例如:对患病对虾镜检---光镜下可见组织-细胞发⽣病变 + 染⾊技术--还可观察到包涵体;在其它⽔⽣动物病毒中有相当多的资料是来⾃电镜观察。

电镜技术已扩展到⽤于了解病毒的感染和复制机理、病毒的形态发⽣等。

如病毒囊膜的有⽆—电镜观察能提供直接证据。

3、⽣化检验
如:感染病毒的中国对虾---其肝姨脏的酯酶(Esterase,EST )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 )的活性显著减弱!---表明病虾代谢功能与免疫功能明显衰退。

由此可见:对特定⽣化物质的检测---可了解---宿主被病毒感染与否及其应答情况。

4、细胞培养
~病毒学研究的基础,诊断的经典⽅法之⼀(表4)。

通过~鉴定和分离病毒时,需先了解某种细胞对病毒的敏感性。

5、分⼦⽣物学⽅法
⽤于病毒病原的检测,包括培养细胞的感染性、标记抗体试剂⽤于病毒蛋⽩的测定、核酸探针进⾏原位杂交或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等.近年才引鉴到⽔⽣动物病毒病的诊断和防治中。

6、⼏种病毒检出⽅法的⽐较
⽣化、免疫及分⼦学⽅法灵敏快速,但需前期⼯作;培养细胞受限制因素多(表5)。

对虾病毒检测已应⽤到DNA重组技术。

7、疫苗的制备与病毒病的防治
对于病毒性疾病,⽬前尚⽆特效药。

*-反对滥⽤药物,不仅会降低⽔⽣动物亲本产卵的质量;⽽且还会降低其抗病⼒,并留下残毒,污染⽔体和环境。

**-- 筛选或通过细胞⼯程、基因⼯程培育抗病品种,是很有希望并能从根本上进⾏病毒病防治的有效途径。

***--- 灭活疫苗、减毒疫苗、细胞⼯程疫苗等对草鱼出⾎病的防治作出了重要贡献;然⽽在其它⽔⽣动物中,尚处于经典⽅法的应⽤阶段,还需⼤量研究⼯作。

近年来--亚单位疫苗、合成疫苗、基因⼯程疫苗、核酸疫苗已在⼈类病毒病防治中应⽤---提供了借鉴。

单克隆抗体---新的、⾼效免疫制剂---有开发的前景。

基因转移技术--将表达某种抗原的基因导⼊体内,通过抗原基因的表达,诱导保护性抗体,刺激机体产⽣抗病毒免疫反应。

如转基因鱼的成功获得,为病毒抗原基因转移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依据。

第三节病毒性疾病各论
⼀、草鱼出⾎病及防治
1、病原体形态:
经⼈⼯感染和电⼦显微镜观察——草鱼出⾎病是由⼤量球状病毒所致。

病毒直径为65~72nm,⽆囊膜,为20⾯体,具双层⾐壳,外周20个壳粒,核⼼直径50nm左右;最适复制温度为25~28℃[1]。

经鉴定---该病毒是呼肠孤病毒(GCRV)。

该病毒属RNA型。

病毒耐酸(pH3)、耐碱(pH11)、耐热(56℃)。

GCRV能在⼏种cell株中增殖(P66)。

2、症状及诊断:
患病草鱼种表现为---离群独游⽔⾯,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 不摄⾷,体⾊发⿊,尤其头部为甚[2]。

草鱼出⾎病的主要症状在病鱼各器官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充⾎、出⾎现象。

根据症状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
①红鳍红鳃盖型:
病鱼的鳃盖、头顶、上下颌、眼眶及鳍条基部等部位有较明显充⾎的症状,但体表充⾎不明显;此种症状⼀般常见于13cm以上的草鱼种。

②红肌⾁型:
病鱼外表充⾎不明显,但剥去表⽪可见肌⾁点状充⾎,甚⾄全⾝肌⾁充⾎呈鲜红⾊,同时鳃常呈“⽩鳃”,肝、脾、肾的颜⾊变淡;这种类型在7~8cm的草鱼鱼种中⽐较常见。

③肠炎型:
病鱼外表及肌⾁症状不明显,但肠道全部或部分呈鲜红⾊,周围脂肪或肠系膜,甚⾄肝、脾、肾也有出⾎点,鳔壁、胆囊也常充满⾎丝;这种类型在各种规格的草鱼种中都可见到。

***实际中---以上三种类型的病理变化可同时出现,亦可交替出现。

因此检查时要求全⾯⽽仔细[1]。

诊断:(P69-70)
(1) 注意以肠出⾎为主的草鱼出⾎病和细菌性肠炎病
的区别。

活检时前者的肠壁弹性较好,肠腔内粘液较少,严重时肠腔内有⼤量红细胞及成⽚脱落的上⽪细胞;
⽽后者的肠壁弹性较差,肠腔内粘液较多,严重时肠腔内有⼤量粘液和坏死脱落的上⽪细胞,红细胞较少。

(2) 据下列病理变化,进⼀步诊断:
①肠上⽪细胞肿胀,杯状细胞少量增加,因肠壁充⾎
渗出及出⾎较严重,因⽽肠腔中有⼤量红细胞和成⽚脱落的肠上⽪。

②⼩⾎管管壁⼴泛受损,形成微⾎栓。

③在肝细胞等的胞浆内可见嗜酸性包涵体。

④红细胞和⾎红蛋⽩量显著低于健康鱼。

⑤⽩细胞数⾮常显著低于健康鱼。

⑥淋巴细胞百分率⼗分显著地低于健康鱼。

⑦⾎清⾕丙转氨酶等活性增⾼。

(3)免疫学诊断:
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已制成试剂盒可
⽤于早期诊断。

②葡萄球菌A蛋⽩协同凝集试验(SPACOA)。

③葡萄球菌A蛋⽩的酶联染⾊技术。

3、流⾏与危害:
草鱼出⾎病是鱼种培育阶段⼀种发病迅猛,流⾏⼴泛,危害性⼤的病毒性疾病,常造成⼤批鱼种死亡。

该病主要危害2.5~15cm的草鱼,流⾏季节⼀般为每年6~9⽉份[2]。

⽔温20℃时出现,27℃以上开始流⾏,最适宜流⾏⽔温为27℃~30℃。

草鱼从感染到发病时间⼀般为7~10天,病毒的潜伏期约3~10天[1]。

4
其病程有潜伏期、前驱期和发展期3个阶段:
(1)潜伏期:约3~10天,在此期间,鱼的外表未显⽰出任何症状,活动与摄⾷均正常。

潜伏期的长短与⽔温及病毒浓度有密切关系,成反⽐。

(2)前驱期:时间短,仅1~2天左右,鱼的体⾊发暗发⿊,离群独游,停⽌摄⾷。

(3)发展期:时间长短不⼀,⼀般为1~2天,病鱼表现充⾎、出⾎治症状⽽死。

*病理变化---P66-69
4、预防措施:
⽣态防治的主要技术:
①采⽤⽣⽯灰清塘。

②选择质优的鱼种,放养时⽤1%~2%的⾷盐⽔浸泡。

③投喂优质、适量的饲料,采⽤凹形投饲法—即发病⾼峰期尽量减少投喂量。

④及时加⼊新⽔或换⽔,定期的泼洒⽣⽯灰,保持优质
的⽔质。

⑤⾼温季节注满池⽔,以保持⽔温相对的稳定。

⑥在⾷场周围或全池泼洒漂⽩粉消毒。

⑦可以在稻⽥之中培育草鱼种, 或采⽤养殖双季鱼种
的⽅法避开草鱼出⾎病的⾼峰[1]。

⑧发病季节,每⽉每100⽶3⽔体遍洒15克氯杀灵,
同时每100千克鱼种⽤10克“鱼⽤爱得新”拌饵投喂,每天1次,连投3天。

⑨发病季节到来前1⽉起,每半⽉投喂1个疗程的板
蓝根、穿⼼莲合剂,预防效果显著——具体⽅法:第1天每100 kg鱼⽤板蓝根2.5 kg、穿连莲1.5 kg 加⽔浸泡1⼩时, 取汁加⾷
盐0.5 kg,拌⼊4 kg麦麸或⽟⽶粉投喂;第2天⽤第1天的药渣再煎熬1.5⼩时,取汁加盐,拌饵投喂,每2天1个疗程[2]。

⼈⼯免疫预防⽅法:采⽤接种疫苗的⽅法使草鱼产⽣特异性的免疫⼒。

⽬前国内的草鱼出⾎病疫苗主要种类有——组织浆灭活疫苗(P70)、细胞培养灭活疫苗(--即利⽤室内⼈⼯培养的细胞中增殖的病毒经灭活后制成) 和细胞培养弱毒疫苗。

⽽细胞培养弱毒疫苗是将病毒经多种⽅法减毒后再接种细胞培养,收获后不经灭活即可使⽤。

这种毒性很低的疫苗接种草鱼后可在鱼体内存活并不断地刺激草鱼产⽣抗体,抵抗强毒病毒的侵⼊,因⽽效果明显且免疫期长。

免疫防治——
可采⽤注射法免疫或浸泡法免疫。

注射法免疫——是对草鱼种进⾏腹腔或背肌注射疫苗,⼀般每尾注射0.2~0.5ml。

浸泡法免疫——多对夏花鱼种进⾏,其⽅法是------先将尼龙袋充氧,然后放⼊0.5%的疫苗溶液和夏花鱼种浸泡24⼩时,或在0.5%的疫苗溶液中加⼊10毫克/L
的莨菪碱(654-2),尼龙袋充氧浸泡3⼩时。

5、治疗⽅法:
①每万尾鱼种⽤⼤黄或枫⾹树叶250~500克研成粉
末,⽤热开⽔浸泡过夜,与饵料混合投喂连服5天,期间全池泼洒CuSO4 1次(每亩每⽶⽔深325
克),5天⼀疗程。

根据情况可连⽤2-3个疗程。

②每万尾鱼⽤4kg⽔花⽣(喜旱莲⼦草)、250克⼤蒜、
250克⾷盐与饵料⼀起磨碎后投喂,每天投喂2次,连续投喂4天。

-----
在⽤药前1天全池泼洒CuSO4 1次(每亩每⽶⽔深⽤CuSO4 …325g)。

③⾦银花500克,菊花500克, ⼤黄500克,黄柏1.5
千克,混合研成细末备⽤。

每亩⽔⾯每⽶⽔深⽤上
述细末750克,加⽔适量,全池泼洒[1]。

④每100kg鱼每天喂100g克列奥鱼服康,连喂3~5
天。

⑤猪⾎若⼲,拌饵投喂连喂数天。

⑥⽤苦参、虎杖、⾦银花适量,捣烂拌饵,每天2次
连喂5天为⼀个疗程。

⑦每100千克饵料拌病毒灵40克,连喂4~5天。

⑧将100ml的“91⾼效净”药剂稀释⾄20L,浸泡
10kg饵料10~15分钟后投喂,可以控制病情的发展。

⑨每100kg鱼种⽤50克鱼服康--拌饵投喂,连喂4天,
效果显著。

⑩每100kg鱼每天分别⽤0.5kg刺槐、⼦苍⽣2号、⾷盐--拌饵投喂,连喂2天。

⑾可⽤40%⼤黄、20%黄柏、20%黄芩、20%苦⽊制成三黄⼀苦合剂。

每100kg鱼⽤0.5~1kg合剂、10
克磺胺拌5kg饵料或10kg适⼝优质青饵料投喂, 连
⽤7天为1个疗程,共⽤1~2个疗程;同时全池遍
洒30~40mg/L 的⽣⽯灰。

⑿每666.67m2⽔⾯,⽤15 kg⽣⽯灰加⽔100kg在充分搅动的同时将150g CuSO4 溶于3 kg⽔后,缓慢
加⼊其中,使成淡蓝绿⾊液体,再加⽔10~15倍,
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3次;同时每100kg草
鱼⽤1~1.5kg苦⽊粉煎汁呈黄⾊,加等量⽶粉煮熟,待冷却后加⼊10克的呋喃唑酮拌匀,凉⼲后投喂,
每天1次,连投3次为1个疗程。

⼀般⼀个疗程即
可治愈[2]。

注意:药饵喂鱼法,对看病鱼池,停喂2~3天,让病鱼处于饥饿状态,再将以上中药拌饵喂鱼效果好[3]。

参考⽂献
[1] 邹为民.暴发性鱼病诊断与防治.中国农业出版社.
[2] 效梅,安⽴龙.淡⽔养殖与疾病防治.中国农业出版
社.
[3] 叶重光, 汪建国等.鱼病处⽅精选.⼴西科学技术出
版社.
5
⼆、青鱼出⾎病(略)——P71
三、传染性胰腺坏死病及其防治—P71~75
1、病原体及其形态
~ 病原体是传染性胰腺坏死病病毒(IPNV),圆球形, 直径约为65纳⽶左右,病毒颗粒呈正20⾯体,⽆囊膜,由92个⾐壳粒组成,内含有2个⽚段的双股RNA ,该病毒是在鱼类的RNA病毒中最⼩的。

IPNV现已知有VR299、Sp、Ab、He株等——如:江育林等(1989)报道⼭西分离到的显⽰为IPNV-Sp 株,童裳亮(1990)报道⼭东的为IPNV-VR299株。

该病毒⽣长温度4~27.5℃,最适⽣长温度15~20℃。

IPNV对⼄醚及氯仿不敏感,对⽢油也很稳定,能保存在50%⽢油中数年以上;pH的忍耐范围4~10;较能耐⾼温——在60℃的⽣理盐⽔中30分钟才失活;⼤部分株能耐20℃以下低温,冷冻⼲燥后,保存在4℃--⾄少4年内不丧失感染⼒。

对酸不敏感——pH3中30分钟浸染率100%, ⽽pH11时浸染率仅0.01%。

福尔马林、氯、碘、臭氧等消毒剂和pH都具有杀病毒作⽤-----P72(表6-1)。

2、症状及诊断
急性的病鱼外观并⽆症状,在⽔中旋转狂奔,随即下沉池底,1~2⼩时内死亡。

稍慢性的病鱼,体⾊变⿊,眼球突出,腹部膨胀(有腹⽔),鳍基部和腹部充⾎变红,肠内⽆⾷物,肾脾造⾎组织坏死(异常苍⽩),肝窦间淤⾎,病鱼厌⾷、昏睡,不善游泳。

如发现上述症状,应观察和解剖病鱼,取胰脏做组织切⽚观察病变(胰腺坏死),结合以往病史,及卵、亲鱼或鱼苗的来源可初步诊断。

⽤RTG-2或CHSE-214等细胞系分离培养,观察其病变效果(CPE)——进⼀步诊断-----
——如果发现细胞质收缩、核浓缩,细胞变长呈纤维状,并形成⽹状空斑,
——再进⼀步⽤⾎清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直接荧光抗体法和酶联免疫吸附等⽅法做最后的确诊。

3、流⾏及危害
该病最早发⽣在加拿⼤和美国,是鱼类⼝岸检疫的第⼀类检疫对象。

主要危害鲑科鱼类,如虹鳟、红点鲑等的鱼苗和幼鱼。

感染途径是经鳃或⼝。

该病的潜伏期与鱼的⼤⼩和⽔温有关,鱼种越⼤潜伏期越长, 在合适的温度范围内,⽔温越⾼潜伏期越短。

在⽔温10~12℃时,2~10周龄的鱼苗、鱼种患该病后的死亡率可⾼达80%~100%。

IPNV的传播主要是带病毒的亲鱼垂直传播,也可⽔平传播,亲鱼的卵和粪便等都可能含有病毒,该病毒在⽔中的⽣存时间很
长,可以⽔为媒介传染其他鱼。

4、预防措施
(1)加强检疫⼯作,不⽤带病毒的亲鱼采精、采卵;
(2)不从发病的养鱼场运进鱼卵和鱼;
(3)鱼苗和鱼种应放在养鱼场的最上游,以防⽔平传播;
(4)防⽌⽔源污染;
(5)当年鱼不与青年鱼混养;
(6)病鱼和死鱼都应销毁;
(7)养鱼设施和⼯具⽤200ppm的含氯消毒剂彻底消毒。

5、治疗⽅法
(1)疾病早期⽤伏碘(PVP-I)拌饲料喂养,每千克鱼每天⽤伏碘1.64~1.91g,连喂15天;
(2)每2500尾0.4g仔鱼投喂6 mg植物⾎球凝集素(PHA),分2次喂,间隔15天;
(3)将病鱼放在⽔温较低的环境下饲养;
(4)⽤⼤黄等中草药拌饲料投喂。

四、传染性造⾎组织坏死病(IHN)---P75~77
传染性造⾎组织坏死病(IHN)是虹鳟和⼤马哈鱼的鱼苗和幼鱼的⼀种急性病毒病,它以脾脏和肾脏造⾎组织的坏死为主要特征。

1、病原体
IHN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狂⽝病毒型;⼤⼩为120~130×60~100nm,单链RNA,有囊膜;该病毒对⼄醚、⽢油、氯仿敏感,但不耐酸-—-在pH 3下经30分钟后,其感染率可降到0.01%;亦不耐热—-—加热15分钟,31℃浸染率为20%,在60℃时经1分钟可失去活⼒,在阳光下照射40分钟可被灭活。

IHN在淡⽔中能存活15周以上,在⼲燥条件下可存活6周。

病毒在含⾎清的培养液中---20℃可⽣成⼏年. 最好⽤冷冻⼲燥法保存.
IHN能在许多鱼类细胞系中增殖,增殖温度4℃~20℃,最适增殖温度13℃~18℃。

2、症状与诊断
病毒感染鱼体后7~14天开始发病。

初期呈昏睡状,病鱼体⾊发⿊, 腹部彭⼤,肛门拖着粪便, 游动较迟缓,随⽔流飘浮,往往在剧烈游动后不久即死——此时出现的狂游为IHN 特征之⼀!
IHN病毒最初在造⾎组织增殖,其后可进⼀步侵袭到肾、脾、胰、肝、消化道、鳃等.解剖观察——鳃丝褪⾊,显著贫⾎;肝、脾、肾也褪⾊,贫⾎。

体侧肌⾁组织有出⾎斑块,这是⽐较典型的症状。

病后残存的鱼脊椎弯曲。

该病特征之⼀为苗种突然死亡。

可根据典型症状进⾏初步诊断,但是确诊-还需要进⾏病毒分离鉴定或⾎清学检查。

3、流⾏与危害
最早在加拿⼤、美国流⾏,1985年传⼊我国东北地区。

是鱼类⼝岸第⼀类检疫对象。

6
本病主要危害虹鳟、红⼤马哈鱼,也感染枇杷鳟、樱鳟、马苏⼤马哈鱼、溪鳟、⼤鳞⼤马哈鱼。

发病⽔温4℃~13℃,⽽以8℃~10℃时发病率最⾼,⽔温15℃以上停⽌发病。

就鱼的⼤⼩⽽⾔,开始投饵后2个⽉左右的幼鱼发病最多,⼀般病程急危害也⼤,死亡率可⾼达50%~100%。

它们主要危害虹鳟的鱼苗和当年鱼种,⽽且鱼越⼩死亡率越⾼--尤其刚孵出的鱼苗到摄⾷4周龄的鱼种(体重0.2~0.6g),在⽔温10~12℃时死亡率可⾼达80~l00%。

发病的病鱼体⾊发⿊、突眼、腹部膨⼤,腹部及鳍基部充⾎,鳃呈谈红⾊,肛门外常拖有⼀条粘液粪便,内脏苍⽩⽆⾎⾊,病
后残存的鱼脊椎弯曲。

近年发现70~100克的虹鳟也有发病的。

*IHN病毒可通过排泄物、⽔、污染的饵料传播,⼤多数成年鱼并不发病,但起着带病毒和扩散病毒的作⽤。

⼀般是通过鳃和消化道侵⼊鱼体。

4、预防与治疗
对发病鱼池采取提⾼⽔温的⽅法,可有效的控制IHN的发⽣。

⽬前还没有其他有效的防治⽅法,主要是加强综合预防措施,严格执⾏检疫制度,不要从有病史的地区或养殖池引进苗种,发现病死鱼及时捞出掩埋。

此外,从预防的⾓度出发,注意鱼卵、设施、⼯具消毒;防⽌⽔源污染,对病鱼实⾏隔离饲养,限制病毒扩散等。

鱼卵消毒:可采⽤聚⼄烯吡咯烷酮(Polyvinylpyrrolidone)、碘剂(含1%的有效碘),即伏碘(PVP-I)50毫克/升洗浴15分钟,可达到完全消毒。

其他消毒药可采⽤漂⽩粉、来苏尔之类。

*另外,——⼤黄等中草药拌饵投喂,有防治作⽤。

⽤IHN组织浆灭活疫苗浸泡免疫,保护率可达75%。

五、病毒性出⾎败⾎病(VHS)—P77~79
1、病原体形态:
艾特韦病毒(Egtved viras),属弹状病毒,提议叫艾特韦弹状病毒,⼤⼩为170~180×60~70nm,含单链RNA。

该病毒对氯仿、⼄醚、酸(pH3中30分钟)、热(56℃)不稳定,在低温下感染⼒经久不变。

最适繁殖温度为10~15℃(⽣长温度4~20℃),最适pH7.6~7.8。

在1%的漂⽩粉、0.2%的碳酸钠、50×10-6碘液中1分钟即失活。

2、症状及诊断:
其症状⼀般分三种类型:即---急性型、慢快型、神经型。

急性型:——发病迅速、死亡率⾼。

*病鱼体⾊发⿊,贫⾎,眼球突出,眼、眼眶结缔组织和⼝腔上颚充⾎,鳃苍⽩或花斑状充⾎,肌⾁和内脏有出⾎症状。

有时胸鳍基部充⾎。

慢性型:——病程较长,死亡率低。

*病鱼体⾊发⿊,眼球突出,鳃丝肿胀,贫⾎,肌⾁和内脏有或⽆出⾎症状。

病鱼的红细胞数、⾎红蛋⽩量及⾎容⽐积仅为健康鱼的1/4~1/3。

神经型:——病鱼作旋转游动,时⽽沉于池底、时⽽狂游、跳出⽔⾯或侧游、腹壁收缩,在数⽇内逐
渐死亡。

诊断:
①根据流⾏情况、症状及病理变化进⾏初步诊断。

②⽤RTG-2细胞株分离病毒,观察CPE,可做出进
⼀步诊断。

③最后确诊,须⽤直接荧光体法,间接荧光抗体法或
抗⾎清中和试验。

3、流⾏及危害:
重要的传染源是带病毒的鱼,病毒在池⽔中可长期保持感染⼒,因此发病池的⽔,底泥及池内的⽆脊椎动物上都可能残留病毒颗粒,成为传染源,但感染途径尚未完全查明,⼈⼯感染通过接触、腹腔注射及涂在鳃上均可获得成功。

主要危害在低温季节淡⽔中养殖的虹鳟,全长5cm,体重200~300g的商品鱼中受害最严重。

⼤鳞⼤⿇哈鱼、银⼤⿇哈鱼、虹鳟与银⼤⿇哈鱼杂交的三倍体杂交种不感染。

该病流⾏于欧洲,流⾏始于冬末春初,⽔温6~12℃发病较多,当⽔温上升到14℃~15℃时,发病较少,且逐步消失。

该病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