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舞画的完美结合——以《天鹅》为例谈《动物狂欢节》作品欣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舞台艺术研究 Research on Dance Art
261
音舞画的完美结合
——以《天鹅》为例谈《动物狂欢节》作品欣赏
杨红佳
(萧山区红山农场学校,浙江 杭州 311234)
摘要:法国作曲家圣-桑的《动物狂欢节》作品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占很大比重,是学生喜闻乐听的一组器乐套曲。
不久前,笔者有幸随区教研室组织的音乐考察组来到美丽的宁波市鄞州区,观摩了一堂在东吴镇中心小学开设的音乐欣赏课《天鹅》,领略了由音乐、舞蹈和绘画完美结合在一起的艺术盛宴,惊叹于教师匠心独特的教学方法设计,更为著名作曲家惟妙惟肖的音乐魅力所折服。
关键词:动物狂欢节;音乐;绘画;舞蹈
一、【课堂回顾】欣赏大提琴曲《天鹅》第一环节:聆听音乐,区别动物形象。
选择不同的音乐作品,采用音画结合展开联想的方法,加强形象思维,对不同的音乐作品进行对比感受,区别不同的音乐形象。
教师选取了富有对比特色的两组音乐片段《大象》和《小象》,用大小不同的脚印图案进行对照识别。
第二环节:理解各种音乐要素的表现手段在音乐中的作用。
在感知音乐形象的基础上,体会各音乐要素(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色、和声、曲式等)对表现音乐形象所起到的特殊作用,有侧重的引导学生分析理解。
旋律线辅助法:在聆听和视唱乐曲旋律时,利用媒体同步显示动画线条,提示音高及时值的变化,效果直观而鲜明。
图形谱节奏法:乐曲《天鹅》为6/4拍,节奏变化丰富,低年级学生识谱上有较大的困难,很难区分节奏的变化。
教师借助“雨点图”显示两条相同的节奏谱,学生一目了然,易懂易记。
第三环节:展开丰富联想,板图展示对应的音乐画面。
充分利用音乐旋律的流动性和变化规律,用线条和画面展示音乐形象。
伴着大提琴缓缓拉奏出的《天鹅》乐曲声,教师随机用简笔画寥寥数笔勾画出了天鹅形象。
琴声有起伏,画笔走高低,曲终笔落,一只悠闲浮游于湖面的天鹅浑然天成。
音画结合,对音乐语言的形象理解起到了生动再现的效果。
第四环节:用舞蹈动作表现对音乐的理解。
发挥学生好动好自我表现的心理,创编适合表演的舞蹈动作,在欣赏感受理解的基础上来表现音乐情景及意境。
教师借用了具有典型表现特色的芭蕾舞剧《天鹅湖》中的独舞动作,带领孩子们在缓缓流淌的《天鹅》大提琴声中,演绎着圣洁美丽的天鹅形象,衬着美如童话的教室背景,令在座的每一位如入仙境,随之羽化为鹅,一起翩翩起舞……
二、【案例赏析一】管弦乐曲《狮王进行曲》
老师带领学生进入分段欣赏环节时,在初步聆听主题音乐后,及时出示图形谱用来模仿狮子的脚印,学生在这一串
脚印的引领下很快熟悉了主题旋律:
当出现“狮子吼叫”的音乐时,又引导学生画出另一种线条,以及用曲线表现出小动物们害怕发抖的情形。
最后在完整欣赏全曲时,老师即兴绘制了一幅生动逼真
的森林情景图:
分析:本课主题来自于学生感兴趣的童话,用音乐向孩子们讲述了一则发生在“森林里的故事”——《狮王进行曲》。
乐曲用钢琴的颤音,沉重有力的顿音以及浑厚低沉的旋律,形象地表现了万兽之王——狮子那威风凛凛的步伐和神态,那四次震撼森林的吼叫声更让人不寒而栗。
为了使学生能更深刻的感受并理解音乐,老师在活动设计时巧妙运用了各种符号制成图谱,形象表现了狮王那威严有力的步伐,还有震撼森林的吼叫声;小动物们害怕得瑟瑟发抖的形象也跃然纸上。
更绝的是老师在乐曲最后一遍完整欣赏时,当场即兴配乐作画,将刚才黑板上的几个图形谱组合成了一幅充满童趣
作者简介:杨红佳,萧山区红山农场学校。
艺术大观 Art Panorama
262
的森林写意画。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老师对图形谱的充分运用达到了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一)巧用图形谱,帮助学生感知旋律的走向,建立音高感和节奏感
乐曲第一主题由钢琴奏出的一串低沉而浑厚的音响,正如狮王的脚步声由远而近。
老师出示了一个个粗线条的椭圆用来模仿狮子的脚印显得非常贴切。
(二)善用图形谱,帮助学生感受乐曲的结构,逐步把握不同的乐曲结构
当聆听到第二主题音乐的时候,老师又换了另一种图形来表示。
狮王的吼叫声用弧线来表示;紧随其后的是一根细细的波浪线,意味着小动物们的紧张害怕。
视觉上的鲜明对比更进一步凸显出乐曲的结构轮廓。
(三)妙用图形谱,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形象,提高音乐表现力
当器乐演奏出不同的音乐形象时,老师非常及时地板画出两种图形谱,视听结合,音画同步的教学法深深吸引了学生,对音乐形象的理解水到渠成。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紧紧围绕着音乐的各要素来“巧用、善用、妙用”图形谱,学生就能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积极、愉悦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体验和表现音乐。
《动物狂欢节》作品中,每一段音乐都呈现了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动物形象,聆听时不妨带领学生直接进入角色,体验由各种动物带来的不同形态和运动规律。
三、【案例呈现二】欣赏器乐曲《公鸡母鸡》
(一)导入: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养鸡场看看,好吗? (二)(放幻灯)一路上,我们遇到了很多朋友:你听!(听辨小鸟、鸭子、狗、猫、猪、公鸡、母鸡的叫声。
)
(三)你是怎么猜出公鸡和母鸡的?(公鸡喔喔叫、母鸡咯咯哒)
(四)老师这里有一段音乐,请你想办法听出里面有谁在叫?乐曲开始是谁在叫?(放《公鸡母鸡》录音)。
(五)你听到了谁的叫声?一开始是谁在叫?(母鸡)接着呢?(公鸡)最后呢?(公鸡和母鸡)
(六)母鸡和公鸡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吗?你喜欢谁的叫声?学生自由学。
(七)你们觉得公鸡和母鸡在干什么呀?请几位学生分别学公鸡、母鸡叫,最好再加上动作。
比比哪只公鸡骄傲又神气,哪只母鸡高兴得意。
(师生评价)
(八)跟着音乐来演一演吧!女同学学母鸡拍打翅膀找食吃,男同学学公鸡伸长脖子打鸣状,最后公鸡母鸡一起唱歌跳舞。
(学生听音乐做动作)
设计意图分析: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同样是采用了图谱教学法进行欣赏。
用简单的线条来模拟两种动物的不同叫声,通过典型乐句的听辨,培养学生敏锐的听觉能力,继而分角色表演,学生在音乐声中各司其职,很有成就感。
四、【案例赏析三】钢琴曲《袋鼠》
《袋鼠》是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中的第六首小曲。
作曲家为两架钢琴写出交替演奏的一停一顿地节奏音型,以及小二度音程构成的倚音,使乐曲颇具顽皮的色彩,好似袋鼠们机警地东张西望、跳跳停停的活泼情态。
欣赏时引导学生模拟袋鼠形象,将双臂屈于胸前做跳跃状,随音乐旋律变化相应高低、远近的跳动,惟妙惟肖地表现了袋鼠欢快跳跃的动态。
五、理论依据笔者认为,在欣赏教学中让学生(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一味地去静听,是不能获得满意的欣赏效果的,听的同时应伴随着动。
欣赏必须由感而动,动是为了让学生参与、创造,所以每次“听”都给学生“动”的机会。
随着音乐所创造的意境,让学生尽情尽兴的用自己的肢体、神态和动作去模仿不同的音乐形象,再现各种音乐场景,真正融入到音乐中,体会人乐合一的美妙境界。
如在《天鹅》乐曲声中,教师引导学生用双臂比作天鹅的双翅,伴随着音乐的流动模仿天鹅展翅飞翔、湖面浮游等动作,无须过多的语言来解释,一切尽在“舞动”中诠释。
在欣赏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感受。
六、【教学设想】《动物狂欢节》其余作品的欣赏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通过欣赏不同乐曲描绘的各种动物形象,理解影响音乐塑造的主要因素(旋律、速度、音色、强弱等)。
(二)通过欣赏让学生尝试用哼唱主题、板图绘画及舞蹈动作来表现动物形象和音乐情景。
教学重点:听辨乐器音色、音响特点,感受表达的动物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音乐表达的情绪及意境,尝试用模唱主题、绘画及舞蹈再现音乐形象。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环节:先播放音乐片段,提出问题“该乐曲是用什么乐器在演奏啊?你好像听到是什么动物来了”(学生聆听音乐)
第二环节:教师提示“这种动物正在干什么呢?音乐是如何来表现的?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呀?”(引导学生先用语言描述,有能力的学生即兴板画)
第三环节:教师引导“我们一起随着音乐来模仿这种动物吧!”
分析:在教学中要抓住学生活泼好动、模仿力强、兴趣转移快、好奇心强的心理,充分利用多媒体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以学生为主体。
七、【实践感悟】
通过《动物狂欢节》几首作品的教学尝试,证明“音舞画结合”欣赏法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操作性的。
从孩子们每一次聆听作品的收获和心情来思考,完全达成了欣赏教学的目的,而且张扬了艺术教育的宗旨——自由、快乐和创意!本着这个宗旨,我们还将做更多的努力:
其一,可以将欣赏教学过程中,学生富有创意的音舞画综合活动的作品收集整理,汇编成集,以便今后在其他欣赏教学中更好的借鉴、利用或再开发;
其二,进一步研究探索和改进方法,让孩子们在音乐、舞蹈和绘画的综合感受与体验中,真正获得心理、生理上的共同发展和提高;
其三,通过对学生综合活动能力的训练培养,最大程度发挥音乐、绘画和舞蹈的功效,全面发展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绘画舞蹈能力及合作创新能力,培养大胆开朗的个性,拥有积极向上的美好情感。
参考文献:
[1]朱则平主编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读本[M].华中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3.
[2]《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编.全国音乐教育获奖论文精选 [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付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