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类《读史方舆纪要》清·顾祖禹撰卷五 历代州域形势五唐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类《读史方舆纪要》清·顾祖禹撰卷五历代州域形势五唐上读史方舆纪要
清·顾祖禹
卷五历代州域形势五唐上
唐起自太原,先定关右。
【史略】初,炀帝南巡江都,命唐公李渊为太原留守渊,西凉王七世孙。
祖虎于宇文周有佐命功,封唐国公。
渊袭爵后,遂以唐为国号。
大业十三年,天下骚乱,渊子世民,劝渊起兵,渊从之。
先取西河郡今汾州府,遂定入关之计,进克霍邑今平阳府霍州,入临汾即平阳府,时为临汾郡,拔绛郡今绛州,见前,遂至龙门在今山西汾阴县,见前。
别将亦徇下离石今山西永宁州,见前、龙泉今平阳府隰县、文成今平阳府吉州等郡。
隋将屈突通将重兵屯河东即今平阳府蒲州,渊引军围之。
任襄等说渊勿攻河东,自梁山济河梁山,在陕西韩城县东南十八里,自龙门济河必由之道也,指韩城,逼城韩城、阳,俱今西安府同州属县,鼓行而进,直据永丰永丰仓,在陕西华阴县城东,隋积粟于此,传檄远近,关中可坐定也。
渊遂分军围河东,渡河而西,关中望风降附。
渊舍于长春宫在今同州朝邑县治西北,遣子建成等屯永丰仓,守潼关见前,以备东方兵,世民等徇渭北,营于泾阳今县,见前。
既而诸军并进,遂克长安,略定平凉、安定等郡平凉郡时治高平,故原州也。
安定郡时治安定,即今泾州,东取新安以西今河南府新安县,初置郡,今改置州于此,南收巴蜀,受隋禅,灭秦见前薛举并凉见前李轨,尽平陇右河西地。
次奠洛阳,遂清江表,进扫河朔。
【史略】武德二年,刘武周陷并、晋诸州,西至龙门,关中震动初,义师入关,使元吉留守太原。
武周南侵,元吉遁还长安,贼势遂炽。
上欲弃大河以东,谨守关西,秦王世民曰:太原,王业所基,国之根本。
河东富实,京邑所资。
臣请平殄武周,克复汾晋。
从之。
武周败遁,并州复定。
三年,命世民东讨世充。
世民自新安进军慈涧在
新安县东,见前,分遣史万宝自信阳南据龙门宜阳,见前。
龙门,即阙塞山也,在今河南府城西南三十里,刘德威自太行东围河内,王君廓自洛口断其饷道,黄君汉自河阴攻回洛城时君汉为怀州总管,军于河北,大军屯于北邙在今河南府城北,见前,连营以迫之。
世充屡败,遂围东都,远近州县,次第归附。
世民又遣王君廓袭辕に辕山,在今巩县西南,见前,拔之,河阳来降。
既又克其虎牢,世充益窘,数求救于窦建德。
建德方营河南,取曹、戴即孟海公之地,遂引而西,自滑州进屯酸枣今开封府延津县北十五里有故城,见前,陷管州、荥阳、阳翟俱见前,水陆并进,营于成皋东原成皋,即虎牢也,遣使与世充相闻。
诸将皆请避其锋,薛收等曰:世充保据东都,府库充实,所将之兵,皆江淮精锐世充自江都引兵西援洛阳,故云,但乏粮食,故为我所持。
建德远来赴援,亦当极其精锐。
若纵之至此,两寇合从,转河北之粟,以馈洛阳,则战争方始,混一无期。
今宜分兵守洛阳,深沟高垒,慎勿与战。
王亲帅骁锐,先据成皋,厉兵训士,以逸待劳,决可克也。
建德既破,世充自下。
不过二旬,两主就缚矣。
世民善之,使齐王元吉等围守东都,遂东据虎牢,建德不得进。
世民又遣精骑抄其粮运,破之。
凌敬言于建德曰:大王宜悉兵济河,攻取怀州、河阳,使重将守之。
更鸣鼓建旗,逾太行,入上党,徇汾、晋,趋蒲津蒲津,即山西蒲州临晋关。
见前,蹈无人之境,拓地收兵,则关中震骇,郑围自解矣。
建德妻曹氏亦曰:大王自滏口乘唐国之虚滏口,在河南武安县滏山。
见前高欢东出滏口,连营渐进,以取山北建德都洛州,在山南。
并、代、汾、晋,皆山北也,又因突厥西抄关中,唐必还师自救。
郑围何忧不解?不听。
及战,为世民所擒。
师还洛阳,世充惧,遂降。
于是河南北州郡悉定。
既又发巴蜀兵,使行军总管赵郡王孝恭及李靖等自夔州东下,分遣黔州刺史田世康出辰州道黔州,时治彭水县,今四川重庆府涪州属县也。
辰州,治沅陵县,今湖广辰州府,黄州刺史周法明出夏口道,以击萧铣。
孝恭克荆门、宜都二镇,进至夷陵荆门,在宜都县西北五十里。
夷陵又在荆门西北四十里。
孝恭盖遣前军先克其荆门、宜都,而后引大军至夷陵也。
宜都,今夷陵州属县,破铣兵于清江在宜都县城东,又北合于大江,追败之于百里洲在今荆
州府枝江县东北大江中,进入北江江水过百里洲而支分,在洲北者为北江,即江陵之南境矣,直抵江陵。
铣兵败,出降。
靖因安抚岭南,交、广诸州,相率顺命,林士弘亦穷蹙请降。
和州总管杜伏威复讨平李子通等,岭海江淮悉定。
会刘黑闼复起河北,据窦建德故地,高开道、徐圆朗等亦叛应之。
世民讨败黑闼,黑闼北遁,继而复炽,寻败死。
圆朗等亦次第夷灭。
六年,辅公┙复据丹阳叛,诏赵郡王孝恭以舟师自襄州趣江州时孝恭为襄州道行台仆射,李靖以交、广、泉、桂之众趣宣州时靖为岭南道大使。
宣州,即宣城郡,黄君汉出谯、亳君汉时为怀州总管。
谯,即亳也,李世出淮、泗世时为齐州总管。
盖使之自泗入淮,讨之。
七年,孝恭败辅公┙之兵于枞阳今安庆府桐城县东南百二十里有故城,进拔其鹊头镇今池州府铜陵县北十里有鹊头山,即置镇处,又破之于芜湖,拔梁山等三镇梁山,在今和州南七十里。
时公┙遣兵屯梁山、博望、青林三处,故曰三镇。
博望,亦曰东梁山,在太平府西南三十里。
今俱详南直名山梁山。
青林,亦曰青山,在太平府东南三十里,进至丹阳,公┙走死。
贞观二年,柴绍讨梁师都于朔方,复平之。
于是天下大定。
绍汉法周,建都关内。
【都邑考】高祖因隋之旧,定都长安,时谓长安为京城。
太宗修洛阳宫,时巡幸焉。
高宗尝言:两京,朕东西二宅显庆二年,以洛阳为东都。
武后都洛阳光宅初,号曰神都。
中宗神龙初,复曰东都。
玄宗以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京开元元年,定制。
九年,又改东京曰东都。
天宝初复故。
又开元九年,以蒲州为河中府,建中都,未几复罢为州。
乾元三年,复曰河中府,置中都。
元和三年,罢中都为府如故。
肃宗更以蜀郡为南京,凤翔为西京蜀郡以上皇南幸之地,凤翔以中兴驻驿之所,故并建为京,而西京为中京至德二载,建三京。
上元初,复置南都于荆州,曰江陵府。
寻又以京兆为上都,河南为东都,凤翔为西都,江陵为南都,太原为北都,所谓五都也《唐志》:北都,天授元年置,神龙元年罢,开元十二年复置。
天宝元年曰北京。
上元二年,与京兆、河南、凤翔、江陵,并罢京都之号。
明年,诏曰:五都之号,其来自久,因以京兆、河南、凤翔、江陵、太原,并建为都。
其后复罢。
《六典》:京兆、河南、太原,时谓之三都。
又昭宗天元年,朱全忠复劫迁车驾于洛阳,而唐祚以移。
文轨混同,分天下为十道隋季群雄竞起,互相分割,建置纷然。
唐兴,因而不改,其纳地来归者,亦往往割置州县,以宠禄之。
由是州县之数,倍于开皇、大业间。
贞观元年,以民少官多,思革其弊,命大加并省,因山川形便,分为十道。
东距河,西抵陇坂陇坂,即陇坻。
见七国秦陇蜀注,南据终南终南山,在西安府南五十里。
详陕西名山终南,北边沙漠,曰关内道统州二十二。
贞观十三年,始簿天下州县之数,自是数有损益。
今略以《六典》为据,而贞观以后所增置之州,以次附焉。
又《唐志》:武德初,改郡为州,太守为刺史,而雍州置牧。
天宝初,改州为郡,刺史为太守。
至德二载复故。
今举郡名及随时改易诸名,俱汇见于此,以便参考。
雍州汉曰京兆尹。
隋曰雍州。
唐因之。
开元三年,曰京兆府。
领万年等县十八。
万年,即今西安府治附郭咸宁县。
又乾宁初,增置乾州,治奉天县,今乾州仍属西安府。
华州汉属京兆尹。
魏曰华州。
隋、唐因之。
垂拱初,改泰州,寻复故。
亦曰华阴郡。
领郑县等县三。
乾宁五年,改华州曰兴德府,时驻驿于此也。
天三年,复曰华州。
今仍曰华州,属西安府。
同州汉曰左冯翊。
西魏曰同州。
隋、唐因之,亦曰冯翊郡,领冯翊等县九。
今仍曰同州,属西安府。
岐州汉曰右扶风。
后魏曰岐州。
隋、唐因之,亦曰扶风郡,领雍县等县八。
至德三载,改凤翔府。
今仍曰凤翔府。
陇州汉属右扶风。
西魏曰陇州。
隋、唐因之,亦曰阳郡,领源等县五。
今陇州属凤翔府。
州汉扶风等郡地。
西魏置豳州。
隋、唐因之。
开元十三年,改豳曰,亦曰新平郡,领新平等县四。
今州属西安府。
泾州汉曰安定郡。
后魏置泾州。
隋、唐因之,亦曰安定郡,领安定等县五。
今属平凉府。
宁州汉为北地等郡地。
西魏曰宁州。
隋、唐因之,亦曰彭原郡,
领定安等县七。
今属庆阳府。
大中间,又置衍州,治定平县,今宁州南六十里废定平县是也。
坊州汉上郡地。
唐武德二年置坊州,亦曰中部郡,领中部等县三。
今州中部县,即故州治。
又天初,置翟州,治城县。
朱梁改曰禧州。
今州洛川县东南三十里有废城县,盖李茂贞所置州也。
州汉上郡地。
后周曰敷州。
唐改曰州,亦曰洛交郡,领洛交等县五。
今属延安府。
丹州汉上郡地。
西魏曰丹州。
隋、唐因之,亦曰咸宁郡,领义川等县五。
今延安府宜川县是其治。
延州汉上郡地。
后魏曰延州。
唐因之,亦曰延安郡,领肤施等县九。
即今延安府。
庆州汉曰北地郡。
隋曰庆州。
唐因之,亦曰安化郡。
至德初,又改顺化郡。
领安化等县八。
今庆阳府是也。
原州汉安定郡地。
后魏曰原州。
唐因之,亦曰平凉郡,领高平等县三。
今平凉府镇原县是其治。
又大中五年,增置武州,治萧关县,今平凉府镇原县西北百四十里萧关城是。
盐州汉北地郡地。
西魏曰盐州。
唐因之,亦曰五原郡,领五原等县二。
今宁夏后卫是。
灵州汉北地郡地。
后魏置灵州。
隋、唐因之,亦曰灵武郡,领回乐等县五。
今宁夏卫灵州所是。
又大中三年,置威州,领鸣沙等县二。
鸣沙,今宁夏中卫东西百五十里鸣沙故城是。
又景福二年,增置警州,治定远城,在今宁夏卫北六十里。
会州汉金城等郡地。
西魏置会州。
唐因之,亦曰会宁郡,领会宁等县二。
今靖虏卫是。
夏州汉曰朔方郡。
后魏曰夏州。
隋、唐因之,亦曰朔方郡,领朔方等县四。
今榆林镇西北废夏州是。
又开元二十六年,增置宥州,亦曰宁朔郡。
至德二载,又曰怀德郡,领延恩等县三。
今榆林镇西废宥州是。
丰州汉五原郡地。
隋置丰州。
唐因之,亦曰九原郡,领九原等县三。
今榆林镇西北有废丰州。
胜州汉云中等郡地。
隋置胜州。
唐因之,亦曰榆林郡,领榆林等县二。
今榆林镇东北四百五十里有废胜州。
绥州汉曰上郡。
西魏置绥州。
隋、唐因之,亦曰上郡,领龙泉等县五。
今延安府绥德州。
银州汉西河郡地。
后周置银州。
隋、唐因之,亦曰银川郡,领儒林等县四。
儒林故城,在今延安府绥德州米脂县西北百八十里。
又开元九年,分银、胜二州地置麟州,亦曰新秦郡,领新秦等县二。
今延安府葭州神木县北四十里有新秦故城。
东尽海,西距函谷函谷,见前,南滨淮,北薄于河,曰河南道统州二十八。
洛州汉河南郡。
北齐曰洛州。
隋、唐因之。
开元初,曰河南府,领河南等县二十六。
即今河南府。
陕州汉弘农郡地。
后魏曰陕州。
隋、唐因之。
天宝初,曰陕府,亦曰陕郡,领陕县等县五。
天初迁洛,改为兴唐府。
哀帝初复故。
今属河南府。
虢州汉曰弘农郡。
唐置虢州,亦曰弘农郡,领弘农等县六。
今陕州灵宝县西南三十里故弘农城是。
《唐志》云:开元初,改隶河东道。
汝州汉河南等郡地。
隋大业初,曰汝州。
唐因之,亦曰临汝郡,领梁县等县三,即今汝州。
又开元三年,置仙州,领叶县等县五。
二十五年,州废。
叶县,今属南阳府裕州。
郑州汉河南郡地。
后周曰郑州。
隋、唐因之,亦曰荥阳郡,领管城等县八。
今开封府是。
汴州汉曰陈留郡。
后周曰汴州。
隋、唐因之,亦曰陈留郡,领浚仪等县五。
今开封府是。
豫州汉曰汝南郡。
刘宋为豫州治。
后魏、后周因之。
隋曰蔡州。
唐复为豫州,亦曰汝南郡。
宝应初,复改蔡州。
领汝阳等县十。
今汝宁府。
许州汉曰颍川郡。
后周曰许州。
隋、唐因之,亦曰颍川郡,领长社等县九。
今属开封府。
又建中二年,置溵州,治郾城县。
长庆三年废。
郾城,今许州属县。
陈州汉淮阳、汝南郡地。
隋曰陈州。
唐因之,亦曰淮阳郡,领宛丘等县四。
今属开封府。
颍州汉汝南郡地。
唐武德六年,始曰颍州,亦曰汝阴郡,领汝阴等县三。
今属凤阳府。
亳州汉沛郡地。
后周曰亳州。
隋、唐因之,亦曰谯郡,领谯县等县八。
今属凤阳府。
宋州汉曰梁国。
隋置宋州。
唐因之,亦曰睢阳郡,领宋城等县七。
今归德府。
又光启中,增置单州,领单父等县四。
光化二年,朱全忠奏改为辉州,移治砀山,以温生于砀山也。
后唐复曰单州,仍治单父。
单父,今山东单县。
砀山,今南直徐州属县。
曹州汉曰济阴郡。
后周曰曹州。
隋、唐因之,亦曰济阴郡,领济阴等县五。
今山东巢县西北七十里废济阴县是其治。
滑州汉曰东郡。
隋曰滑州。
唐因之,亦曰灵昌郡,领白马等县七。
今为大名府滑县。
濮州汉东郡、济阴等郡地。
隋曰濮州。
唐因之,亦曰濮阳郡,领鄄城等县二。
今属东昌府。
郓州汉曰东平国。
隋曰郓州。
唐因之,亦曰东平郡,领须昌等县三。
今为兖州府东平州。
济州汉济北东平等郡国地。
隋曰济州。
唐因之,亦曰济阳郡,领卢县等县五。
天宝十三年,废济州入郓州。
卢县,见汉泰山郡注。
齐州汉济南等郡地。
后魏曰齐州。
隋、唐因之,亦曰济南郡,领历城等县八。
即今济南府。
淄州汉安乐等国地。
隋曰淄州。
唐因之,亦曰淄川郡,领淄川等县五。
今济南府淄川县是其治。
徐州汉楚国沛郡地。
晋为徐州治。
后魏及隋、唐因之。
亦曰彭城郡,领彭城等县六。
今仍曰徐州。
又元和四年,增置宿州,领符离等县四。
今属凤阳府。
兖州汉曰鲁郡。
刘宋时,兖州治此。
隋曰兖州。
唐因之,亦曰鲁郡,领瑕丘等县八。
今为兖州府。
泗州汉临淮等郡地。
后周曰泗州。
隋、唐因之,亦曰临淮郡,领
临淮等县五。
今属凤阳府。
沂州汉琅邪等郡地。
后周曰沂州。
隋、唐因之,亦曰琅邪郡,领临沂等县五。
今属兖州府。
青州汉曰北海郡。
东晋为青州治。
刘宋因之。
隋仍曰青州。
唐因之,亦曰北海郡,领益都等县七。
即今青州府。
莱州汉曰东莱郡。
隋曰莱州。
唐因之,亦曰东莱郡,领掖县等县六。
今莱州府。
又如意初,置登州,亦曰东牟郡,初治文登县。
神龙三年,移治蓬莱,领县四。
今为登州府。
棣州汉平原、勃海等郡地。
唐武德四年置棣州,亦曰乐安郡,领厌次等县五。
今济南府武定州。
密州汉高密等郡国地。
隋置密州。
唐因之,亦曰高密郡,领诸城等县四。
诸城县,今属青州府。
海州汉曰东海郡。
东魏曰海州。
隋、唐因之,亦曰东海郡,领朐山等县四。
今属淮安府。
东距常山常山,即恒山。
见前,西据河,南抵首阳、太行首阳山,在今山西蒲州东南十五里。
太行山,今怀庆府北。
见前,北边匈奴,曰河东道领州十八。
并州汉太原郡。
后汉为并州治。
晋以后因之。
唐亦曰并州,又为太原府,领太原等县十四。
今太原府太原县是其治。
又龙纪初,置宪州,领楼烦等县二。
今太原府静乐县西北七十里有故楼烦城,李克用所奏置。
潞州汉上党郡。
后周曰潞州。
唐因之,亦曰上党郡,领上党等县五。
今潞安府。
泽州汉上党、河东等郡地。
隋曰泽州。
唐因之,亦曰高平郡,领晋城等县六。
即今泽州是。
晋州汉河东郡地。
后魏曰晋州。
后周及隋唐因之,亦曰平阳郡,领临汾等县七。
今平阳府。
绛州汉河东郡地。
后周曰绛州。
隋、唐因之,亦曰绛郡,领正平等县五。
今属平阳府。
蒲州汉河东郡。
后周曰蒲州。
隋、唐因之,亦曰河中府,又为河
东郡,领河东等县五。
今属平阳府。
汾州汉西河、太原二郡地。
后魏置汾州。
唐因之,亦曰西河郡,领隰城等县五。
今汾州府。
慈州汉河东郡地。
隋曰汾州。
唐武德五年曰南汾州,八年曰慈州,亦曰文成郡,领吉昌等县五。
今平阳府吉州也。
隰州汉河东郡地。
隋曰隰州。
唐因之,亦曰大宁郡,领隰川等县六。
今属平阳府。
石州汉西河郡地。
后周曰石州。
隋、唐因之,亦曰昌化郡,领离石等县五。
今汾州府永宁州。
沁州汉上党郡地。
隋置沁州。
唐因之,亦曰阳城郡,领沁源等县三。
即今沁州。
箕州汉上党郡地。
唐武德三年置辽州,八年曰箕州。
先天初曰仪州,亦曰东平郡。
中和三年,复曰辽州,领辽山等县四。
即今辽州。
岚州汉太原郡地。
后魏曰岚州。
隋唐因之,亦曰楼烦郡,领宜芳等县四。
今太原府岢岚州岚县是其治。
忻州汉太原郡地。
隋曰忻州。
唐因之,亦曰定襄郡,领秀容等县二。
今属太原府。
代州汉雁门、太原二郡地,隋曰代州。
唐因之,亦曰雁门郡,领雁门等县五。
今属太原府。
朔州汉定襄、雁门二郡地。
后魏置朔州。
北齐及隋唐因之,亦曰马邑郡,领善阳等县二。
今属大同府。
蔚州汉代郡地。
后周置蔚州。
隋、唐因之,亦曰安边郡,领灵丘等县三。
灵丘,即今蔚州灵丘县。
云州汉云中、雁门等郡地。
唐武德六年,置北恒州,七年废。
贞观十四年,改置云州于此,亦曰云中郡,领云中县一,今大同府治是也。
唐末,又置应州,领金城等县二,今属大同府。
东并海,南迫于河,西距太行、常山,北通渝关、蓟门渝关,即今山海关。
蓟门,即今居庸关。
俱见前,曰河北道统州二十三。
怀州汉河内郡。
后魏置怀州。
隋唐因之,亦曰河内郡,领河内等县九。
今为怀庆府。
又会昌三年,置孟州,领河阳等县五。
河阳,今
怀庆府之孟县。
卫州汉河内及魏郡地。
后周曰卫州。
隋、唐因之,亦曰汲郡,领汲县等县五。
今为卫辉府。
相州汉曰魏郡。
后魏曰相州。
后周及隋、唐因之。
亦曰邺郡,领安阳等县九。
今为彰德府。
又武德初,置磁州,贞观初废,永泰初复置,领滏阳等县四。
即今彰德府滋州。
州汉曰广平国。
后周曰州。
隋、唐因之,亦曰广平郡,领永年等县七。
即今广平府。
邢州汉巨鹿、常山等郡国地。
隋曰邢州。
唐因之,亦曰巨鹿郡,领龙固等县九。
即今顺德府。
赵州汉巨鹿、常山等郡国地。
北齐曰赵州。
隋、唐因之,亦曰赵郡,领平棘等县九。
今属真定府。
冀州汉曰信都国。
晋尝为冀州治。
后魏以后因之。
唐亦曰冀州。
龙朔二年改魏州,寻复故。
亦曰信都郡,领信都等县六。
今属真定府。
恒州汉常山郡。
后周置恒州。
隋、唐因之,亦曰常山郡。
元和十五年,改曰镇州,领真定等县六。
即今真定府。
定州汉曰中山郡。
后魏曰定州。
后周及隋、唐因之。
亦曰博陵郡,领安喜等县十一。
今属真定府。
又景福二年置祁州,领无极等县二。
无极,今真定府属县。
易州汉涿郡地。
隋曰易州。
唐因之,亦曰上谷郡,领易县等县五。
今属保定府。
幽州汉曰燕国。
后汉为幽州治。
晋以后因之。
唐仍曰幽州,亦曰范阳郡,领蓟县等县十,今顺天府。
又开元十八年,新置蓟州,亦曰渔阳郡,领渔阳等县三,今属顺天府。
又天宝初,置顺义郡,亦曰顺州,领宾义县一,寄治范阳郡城内。
又大历四年置涿州,领范阳等县三,今属顺天府。
又唐末置儒州,领缙山县一,今延庆州也。
深州汉涿郡地。
隋曰深州。
唐因之。
贞观十七年废,先天二年复置。
亦曰饶阳郡,领饶阳等县四。
饶阳,今真定府晋州属县。
瀛州汉涿郡地。
后魏曰瀛州。
隋、唐因之,亦曰河间郡,领河间等县十,即今河间府。
又景云二年置郑州,开元十三年曰莫州,亦曰
文安郡,领莫阝县等县六。
今河间府任丘县北三十里有废莫州城。
贝州汉曰清河郡。
后周置贝州。
隋、唐因之,亦曰清河郡,领清河等县九。
今广平府清河县是。
魏州汉魏郡及东郡地。
后周置魏州。
隋唐因之。
龙朔二年,改曰冀州,寻复故。
亦曰魏郡,领贵乡等县十。
贵乡,今大名府大名县是。
又武德四年,置澶州,贞观初废。
大历七年复置,领顿丘等县四。
顿丘,今大名府清丰县西南五十五里有故城。
博州汉东郡、平原等郡地。
隋曰博州。
唐因之,亦曰博平郡,领聊城等县六。
今为东昌府。
德州汉曰平原郡。
隋置德州。
唐因之,亦曰平原郡,领安德等县八。
今济南府陵县,故安德县也。
沧州汉曰勃海郡。
后魏置沧州。
隋、唐因之,亦曰景城郡,领清池等县十,今属河间府。
又武德四年置观州,贞观十七年废。
贞元五年,改置景州,领弓高等县四。
今景州东北四十里有故弓高城。
妫州汉上谷郡也。
唐武德七年,置北燕州。
贞观八年改妫州,亦曰妫川郡,领怀戎等县二。
怀戎,今宣府镇怀来卫是。
又唐末,幽州镇增置武州,领文德县一,今宣府镇是也。
又增置新州,领永兴等县四。
永兴,今保安州治是。
或曰皆光启中置。
檀州汉渔阳郡地。
隋曰檀州。
唐因之,亦曰密云郡,领密云等县二。
密云,今顺天府昌平州属县。
天宝初,又置归化郡,亦曰归顺州,领怀柔县一,后亦谓之顺州。
怀柔,今昌平州属县。
营州汉属辽西郡。
后魏曰营州。
隋、唐因之,亦曰柳城郡,领柳城县一,今大宁废卫东故营州城是也。
平州汉右北平及辽西等郡地。
隋曰平州。
唐因之,亦曰北平郡,领卢龙等县三,即今永平府。
燕州汉燕国地。
隋曰顺州。
唐曰燕州,亦曰归德郡,领辽西县一,今顺天府昌平州顺义县是。
东接荆、楚,西抵陇、蜀,南控大江,北距商、华之山商山,见七国韩商阪。
华山,见前,曰山南道统州三十三。
荆州汉曰南郡。
晋为荆州治,后因之。
唐仍曰荆州,亦曰江陵郡。
上元初,曰江陵府,领江陵等县八。
即今荆州府。
襄州汉南郡及南阳郡地。
西魏曰襄州。
隋、唐因之,亦曰襄阳郡,领襄阳等县七。
今襄阳府。
邓州汉曰南阳郡。
隋曰邓州。
唐因之,亦曰南阳郡,领穰县等县六。
今属南阳府。
唐州汉南阳郡地。
唐武德四年置唐州,亦曰淮安郡,领比阳等县六,今南阳府唐县。
刘句曰:本属河南道,至德后,割属山南东道。
随州汉南阳郡地。
西魏曰随州。
隋、唐因之,亦曰汉东郡,领随县等县三。
今属德安府。
郢州汉江夏郡地。
西魏曰郢州。
隋、唐因之,亦曰富水郡,领长寿等县三。
今为承天府。
复州汉江夏及南郡地。
后周曰复州。
隋、唐因之,亦曰竟陵郡,领沔阳等县三。
今安陆府沔阳州。
均州汉南阳、汉中二郡地。
隋曰均州。
唐因之,亦曰武当郡,领武当等县三。
今属襄阳府。
房州汉汉中郡地。
唐武德初,置房州,亦曰房陵郡,领房陵等县四。
今郧阳府房县。
峡州汉南郡地。
后周曰峡州。
隋、唐因之,亦曰夷陵郡,领夷陵等县五,今荆州府夷陵州是。
归州汉南郡地。
唐武德二年曰巴州,亦曰巴东郡,领秭归等县三。
今属荆州府。
夔州汉巴郡地。
梁曰信州。
唐武德三年,改曰夔州,亦曰云安郡,领奉节等县四。
今夔州府。
万州汉巴郡地。
唐武德二年,置南蒲州,八年曰蒲州。
贞观八年曰万州,亦曰南浦郡,领南浦等县三。
今夔州府万县。
忠州汉巴郡地。
后周曰临州。
唐贞观八年曰忠州,亦曰南宾郡,领临江等县五。
今属夔州府。
梁州汉曰汉中郡。
三国汉为梁州治。
晋以后因之。
唐亦曰梁州。
开元十三年曰褒州,寻复故,亦曰汉中郡。
兴元初,又为兴元府,领南郑等县五。
今汉中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