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五年级【阅读理解】训练、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 +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语文五年级【阅读理解】训练、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 +阅读理解题和
答案
第四讲、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
小学从三四年级起就开始接触分段了,这里所说的分段就是把意思相近或相关的自然段归为一个意义段。
我们在给文章分段前,一定要认真读文章,把文章读懂,大致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思考作者是如何组织材料的,从而确定分段的依据。
给文章分段,可以便于我们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思想感情。
常见的分段方法有以下几种。
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
这种顺序一般用在写人记事的文章里,作者为了把事情的前因后果交代清楚,一般会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我们在读文章时弄清文章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把相关的部分归为一段,这就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
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事情发生的起因是洛杉矶发生了地震,学校成了废墟,阿曼达被埋在废墟里;经过是父亲坚持不懈地在废墟里挖掘;结果是父亲救出了阿曼达和他的同学。
我们把起因、经过、结果各部分弄清了,就可以把段落划分出来。
按地点变换的顺序分段。
参观游记类的文章一般是随着参观游览地点的变换去写,地点变了,景物或事情就在变,我们把不同地点看到的景物或发生的事情归为一段,就是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分段。
如《景阳冈》一文,先写武松在店里喝酒,然后写他上冈,接着写他在冈上打虎,最后写他下冈,写了不同地方发生的事情,这是典型的地点转换顺序,我们就可以把不同地方发生的事情归为一段。
按时间顺序分段。
在小学阶段的有些课文中,有些自然段中有明显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或句子,我们找到这些词语或句子,并把这些时间段的景物或事情归在一起,就是按时间顺序分段。
如《开国大典》一课就是按时间顺序记叙的,先写开国大典前的情况,然后写开国大典进行时的情况,最后写大典后的情况,我们就可以按开国大典前、开国大典进行时、开国大典后进行分段。
按总分总结构分段。
小学很多的课文都在文章的开头总体介绍课文的内容,然后再从几个方面来详细介绍,这种写法就是总分总结构,这种结构的课文,在分段时,开头总起部分为一段,中间分述部分合起来是一段,最后结尾部分为一段。
爸爸的味道
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独特的气味,日子久了,那种气味就代表他。
f说,他爸爸是一家海鲜酒家的厨师。
小时候,每晚爸爸下班回来,他都嗅到他身上有一股浓烈的腥味。
他们住在一个狭小的房间里,爸爸身上的腥味令他难受。
他和爸爸的关系很差,考上大学之后,他立刻搬出去跟朋友住。
父子俩每年只见几次面。
后来,他爸爸病危,躺在医院里。
临终的时候,他站在爸爸的病榻旁边,老人家身上挂满各种管子,加上医院里浓烈的消毒水的味道,他再也嗅不到小时候他常常嗅到的爸爸身上的那股腥味——那股为了养活一家人而换来的腥味。
他把爸爸的手指放到自己鼻子前面,可是,那记忆里的腥味已经永远消失。
那一刻,他才知道,那股他曾经十分讨厌的腥味原来是那么芳香。
爸爸走了,他身上的腥味却永存在儿子的脑海中,变成了愧疚。
f说,他不能原谅自己小时候曾经跟同学说:“我讨厌爸爸的味道。
'‘
他记得他有一位同学的爸爸是修理汽车的,这位父亲每次来接儿子放学,身上都有一股修车房的味道。
另一位同学的爸爸在医院工作,身上常常散发着医院的味道。
爸爸的味道,总是离不开他的谋生技能。
爸爸老了,那种味道会随风逝去。
我们可曾尊重和珍惜过他身上的味道?
(选自《张小娴散文集》,作者:张小娴)f考上大学后,就从家里搬出去的原因是。
在爸爸临终前,f为什么会觉得“那股他曾经十分讨厌的腥味原来是那么芳香“?
第4自然段中,f愧疚的原因是
用“//”把短文分成三段,并写出每段的段意。
【答题指导】解答第4小题时,我们要先读懂短文,弄清短文的写作思路,文章先总的说每个人身上的味道,然后就讲了f爸爸身上的腥味,小时候他很讨厌,在爸爸病危时觉得芳香,爸爸走了后又对小时候的行为感到后悔,并由此想到了自己同学的爸爸。
因此我们根据这样的内容结构,就可以判断第1自然段为一段,最后一个自然段为一段,中间部分为一段。
【答案】 1.他讨厌爸爸身上的腥味
因为他懂得了爸爸身上的腥味是养活一家人的味道,他理解了爸爸曾多么辛劳,多么不易。
他过去十分讨厌爸爸身上的味道
第一段(第1自然段):每个人身上都有独特的味道。
第二段(第2至5自然段):小时候f很讨厌爸爸身上的腥味,这个腥味直到爸爸快去世时才消失,此时f才知道后悔,并由此想到同学爸爸的味道。
第三段(第6自然段):爸爸的味道是和他的谋生技能相关的,我们要尊重和珍惜这种味道。
比上帝还挑剔的人
奥地利物理学家沃尔夫冈•泡利是本世纪初一位罕见的天才,对相对论及量子力学都有杰出贡献,因发现“泡利不相容原理“而获得194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泡利以严谨、博学而著称,同时也以尖刻和爱挑刺而闻名。
据说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泡利见到了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演讲完后,泡利站起来说:“我觉得爱因斯坦不完全是愚蠢的。
'‘
一次,在后来发现反质子的意大利物理学家塞格雷做完一个报告和泡利等人离开会议室时,泡利对他说:“我从来没有听过像你这么糟糕的报告。
”当时塞格雷一言未发。
泡利想了一想,又回过头对与他们同行的瑞士物理化学家布瑞斯彻说:“如果是你做报告的话,情况会更加糟糕。
当然,你上次在苏黎世的开幕式报告除外。
”
另一次泡利想去一个地方,但不知道该怎么走,一位同事告诉了他。
后来这位同事问他,那天找到那个地方没有,他反而讽刺人家说:“在不谈论物理学时,你的思路应该说是清楚的。
''
泡利对他的学生也很不客气,有一次一位学生写了论文请泡利看,过了两天学生问泡利的意见,泡利把论文还给他说:“连错误都够不上。
'‘但泡利被玻尔称作“物理学的良知“,因为他的敏锐和审慎挑剔,使他具有一眼就能发现错误的能力。
在物理学界还曾笑谈存在一种“泡利效应”——当泡利在哪里出现时,那儿的人不管做理论推导还是实验操作一定会出岔子。
而当泡利说“哦,这竟然没什么错“时,通常表示一种非常高的赞许。
(选自《科学家的故事》)
1.“比上帝还挑剔的人”是,他获得194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原因是
2.“我觉得爱因斯坦不完全是愚蠢的”这句话的意思是()
a.爱因斯坦平时非常愚蠢,这次有点聪明了。
b.爱因斯坦的演讲有一定的道理,称得上是科学家,不是徒有虚名。
c.爱因斯坦其实是徒有虚名的,是个骗子。
3.请你发挥想象说说为什么泡利说他学生的文章“连错误都够不上
根据段意用“//”给短文分段。
第一段:奥地利物理学家泡利以严谨、博学而著称,同时也以尖刻和爱挑刺而闻名。
第二段:讲了泡利在会议上批评别的科学家以及平时对同事、学生的批评。
第三段:泡利被玻尔称作“物理学的良知“,他出现在哪里都会挑错。
比上帝还挑剔的人参考答案
泡利发现“泡利不相容原理”
b
文章写得没有多大意义或价值。
第一段(第1自然段);第二段(第2至5自然段);第三段(第6自然段)。
2.
玉米人
①晚夏时节,玉米成熟了。
街头做烤玉米生意的乡下人多了起来。
②有一天,在离我家很近的中山路上,我遇见了一个卖玉米的人。
他占据
着很好的地段,背靠着大超市和工人文化官,在过街天桥下,用一个铁皮箍起的炉子,烤着玉米。
玉米被竹签穿着,一穗穗地横在炭火上。
他似乎害了伤风,不时地抽着鼻子。
他的生意真不错,烤好的玉米很快被路人买了去,他便剥了新的玉米,接着烤。
在他旁边,摊开着一个大网袋,那里面装着至少上百穗的玉米。
③我不爱吃烤玉米,想买他几穗生的,回家煮。
我指着他烤着的玉米问:“多少饯一穗?”
④“一块五。
”他转动着竹签,头也不抬地说。
⑤“我想买四穗。
”我说。
⑥他抬起头,问了一句:“你能吃四穗?”
⑦“我要买生的,回家去煮。
”我说。
⑧他抽着鼻子,很干脆地说:“不卖!”
⑨我以为他怕我跟他讲价,于是安慰他说:“我买生的,也按一块五一穗的钱给你。
”
⑩“那也不卖!”他坚决地说。
⑪这让我大惑不解。
我开导他:“你卖熟的才一块五,而我买生的是一样的价,省了你的炭火,还省了你的力气,你怎么算不过来账?”
⑫一听我嘲笑他不会算账,他沉下脸,指着我庄严地说:“卖给你生的,那些要吃烤玉米的人,要是不够吃了怎么办?”
⑬天哪,竟然是这理由!我低声骂着他“蠢货”,掉头而去。
到了下一个路口,我碰到了另一个烤玉米的人。
这次,我以熟玉米的价钱顺利地买了几穗生玉米。
摊主显然明白这买卖划得来,很高兴,他笑着对我说:“好吃了再来啊。
”
⑭我提着生玉米走的时候,又遇到了那个不卖给我玉米的人。
我站定了,示威性地晃悠着手中的玉米。
他在招揽生意的时候,看到了我,也看到了那兜玉米,他张大了嘴,很惊恐的样子,好像我提着的,是一颗颗手雷。
他别过身去,连打了几个喷嚏,然后回过头来,接着烤他的玉米,那么的安闲,那么的从容。
⑮夏季过去了,街上烤玉米的人都不见了。
有一天路过天桥,在苍茫的蓝色中,我忽然想起了那个烤玉米的人,想起了他清瘦而黝黑的脸,以及他灵活地转动炭火上的玉米时的知足的神态。
我忽然觉得他是一个身上洋溢着神灵之光的人。
他为了一个信念,或者说是一种责任,拒绝唾手可得的利益,他这种固执,难道不可贵吗?
⑯我想,好的写作者就应该像那个玉米人那样,可以笨一点,可以放弃一点现实的利益,可以甘心承受坚持自己的信仰而带来的生意上可能的冷清。
我愿意做这样一个玉米人,守着自己的炉子,守着炉子里心灵的炭火,为那些爱我作品的读者(哪怕是少数),精心焙制食粮。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占据——()招揽——()洋溢——()
2.短文主要讲述“我”向一个_________买生玉米遭到________,到别处买到了生玉米后向他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
3.读读第⑭自然段画线的句子,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4.你是如何理解短文第⑮自然段中“我忽然觉得他是一个身上洋溢着神灵
之光的人”这句话的?
5.文中的“我”对两个卖烤玉米的人看法有所不同,你读懂“我”内心的感受了吗?请用简短的话分别表达“我”对他们的评价。
1.占领招徕充满
2.卖烤玉米的人拒绝示威性地晃悠手中的玉米
3.这句话生动传神地反映出他对别人的关爱与担忧,宁愿舍弃眼前小利,也要为他人的需求尽到自己的那份责任。
4.他为了一个信念,或者说是一种责任,拒绝唾手可得的利益,他这种固执,是可贵的,值得“我”学习。
5.第一个卖烤玉米的人为了一种责任,坚守自己的信念。
第二个卖烤玉米
的人只顾眼前利益。
3.
父亲的秘密
周海亮
①假期里,父亲和他八岁的儿子去森林里游玩。
他们往密林深处不停地走,不知不觉迷了路。
(A)四周的古树遮天蔽日,像一只巨大的笼子将他们困在中间。
父亲背起疲惫的儿子,试图走出去。
可是他无奈地发现,自己能够做的,只是每隔一段时间,重新回到原地。
②那里有一个废弃的木屋。
木屋里也许住过守林员,也许住过伐木工人,现在它空着,破烂不堪,仿佛随时可能倒塌。
可它毕竟是一间屋子,这给他们父子俩带来了一些安全感。
晚上他们挤在里面,生起一堆火。
外面传来野兽的叫声,似乎距他们很遥远,又似乎近在咫尺。
儿子呜呜地哭起来,他说我们会不会死在这里?父亲用力拍拍他的肩膀,说儿子别怕,我们会走出去的。
可是第二天,他们仍然围着木屋不停地划着圈子。
让父亲稍感欣慰的是,木屋外面有一口水井,水井里面有干净的水。
他小心地踩着井内壁的缝隙下去,用随身携带的军用水壶,打上一壶水。
可是他们已经没有任何可吃的东西了,恐惧的乌云笼罩着他们。
③第三天,父亲放弃了那种徒劳的尝试。
他对儿子说,这里有木屋,有水井,这很可能是一些过路人的临时驿站。
我们只要等在这里,就肯定会遇到人……你留在这里等我回来,我到附近找些吃的。
儿子问附近有什么吃的?父亲就笑了,说森林里还能饿死人吗?你难道忘了野生蘑菇很有营养吗?他为儿子打上一壶水,然后一个人离开了木屋。
他一边走一边回头对儿子说,守着屋子,千万不要乱走……等我回来,我们一起吃晚饭。
④父亲并没有马上去寻找蘑菇。
他把衣服撕成布条,系在木屋周围的树干上。
系完,仔细检查一番,调整了几个布条的位置。
他想如果有人经过,就会发现这些布条,再发现小屋,再发现小屋里的他们,并将他们带出森林。
他想这可能是他们唯一的机会了,他不敢有丝毫马虎。
⑤那天父亲很晚才回来,他拣回了一小把蘑菇。
虽然仍然走不出去,仍然没人发现他们,可是有了蘑菇,他们就有了活下去的希望。
儿子问这蘑菇不会有毒吧?父亲说不会……在走出去之前,我们天天喝鲜蘑菇汤。
儿子问这附近
蘑菇多吗?父亲说不多,也不少。
儿子说明天我也去拣。
父亲说不行,你得守在这里,万一有人经过怎么办?我们的目的是走出森林,不是在这里吃蘑菇宴。
父亲朝儿子做了一个鬼脸,儿子发现父亲的脸,有些浮肿。
⑥父亲出去的时间一天比一天长,拣回的蘑菇却一天比一天少。
(B)每一次回来,他都是筋疲力尽,脸色蜡黄,像大病初愈的样子。
儿子问怎么了?父亲说没事,有些累。
儿子害怕地哭起来,他说爸爸,我们是不是真的走不出去了?父亲说不会的,只要我们坚持住,就会有人发现我们……
⑦终于有人经过。
是一位猎人。
是父亲的布条把他引到了小屋。
猎人把他们带出森林,他们再一次回到了城市。
那以后,每次谈起这次经历,父子俩都心有余悸。
⑧家里的饭桌上,从此没有蘑菇。
甚至,儿子说,哪怕在菜市场见到了蘑菇,他都想吐。
⑨可是时间会改变一切。
十几年过去了,有一天,儿子回家时,竟提回一袋蘑菇。
他告诉父亲,这是真正的野生蘑菇,是近邻的农民在大山里采的,刚才在街边叫卖,他看着不错,就买来一袋。
十多年没吃蘑菇了吧?儿子对父亲说,我想您可能都忘记蘑菇是什么味了。
⑩父亲笑笑,没说话。
他似乎对蘑菇并不反感。
⑪父亲把蘑菇倒在水池里仔细清洗。
突然,他低下头,从那些蘑菇里挑出两个,扔进旁边的垃圾桶里。
儿子问,爸您干什么?父亲说,这两个蘑菇,有毒。
⑫有毒?儿子怔了一下,您怎么知道?父亲得意地笑了。
他说,还记得十五年前我们的那次历险吗?那几天,我可能尝遍了世界上所有的蘑菇……
1.父子俩因______而身困密林,第二天,又面临一个新的困难:__________。
第三天起,父亲为解决这两个困难采取了两个办法:(1)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全文后,我们终于发现“父亲的秘密”原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全文来看,第⑤段中父亲不让儿子跟自己一起去拣蘑菇,这是为了____________,更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
4.请从下面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作简要赏析。
A.四周的古树遮天蔽日,像一只巨大的笼子将他们困在中间。
B.每一次回来,他都是筋疲力尽,脸色蜡黄,像大病初愈的样子。
5.相信你已经被文中的父亲感动了,请你谈一谈你心中的这位父亲是怎样的人。
如果你是文中的儿子,多年之后再回想到这一次经历时,你想说点什么?
1.迷失方向(迷路)没有任何可吃的东西撕破衣服系在树干上作求援标志寻找蘑菇充饥(大意对即可)
2.当年森林历险时,父亲几乎尝遍了森林中所有的蘑菇(能答出“尝毒蘑菇”这个意思即可)
3.让儿子守在木屋里等待救援不让儿子发现自己的秘密(大意对即可)
4.示例一:A句“巨大的笼子”这个比喻贴切生动,与前文“四周的古树遮天蔽日”的情境极为吻合,凸显了迷路的父子俩受困于密林之中欲出而不可
得的那种焦急、无奈的心境。
示例二:B句每一次的“筋疲力尽”“脸色蜡黄”,都是遍尝蘑菇时遭受毒蘑菇之害的生理反应,这一切都是为了避免儿子食物中毒。
什么叫作“父爱如山”?什么叫作“大爱无声”?这位父亲给了我们一个具体的答案。
这句话也暗示了父亲尝毒蘑菇的相关内容,为下文揭开“父亲的秘密”埋下伏笔。
5.示例:我心中的这位父亲是深爱儿子的,勇敢的、有智慧的、伟大的。
这次经历让我收获颇多,让我知道了遇到困难不要慌张,不要放弃希望,要认真想办法。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只要不放弃就会有希望。
当然,真正让我铭记在心的是我的父亲,他无私的爱是我前进中的不竭动力。
4.
一棵树,三堂课
查一路
儿时家门前有棵桃树,我最初对事物的认识是从那里开始的。
桃树每年开花结果,诱惑就悬挂在我头顶,很长一段时间,我垂诞三尺地抬头望。
可是一直不敢爬上去。
我家的门前住着一个瘸子,我父亲就拿他来恐吓我,说瘸子就是儿时爬桃树摔的。
直到某一天,一种突如其来的力量结束了我在树下观望的窘况,我爬了上去。
作为回报,我尝到了自己亲手摘到的桃子。
而且此后没有一次空手而返。
这时,我才明白,在成功之前,失败是事物的全部可能,而在成功之后,失败已没有可能。
桃树并不难上,难的是对未知的恐惧、心理权衡时产生的矛盾和别人施加的影响。
在桃子成熟的季节,父亲让我看管桃树,这是我的口福和我们全家的部分口粮。
看桃的日子,总让我无端地心惊肉跳,天空中向这边飞来一只鸟,路边行人的脚步声,夜晚毫无先兆的一场暴风雨,只要有点儿妹丝马迹,我的心都会为桃树牵挂,为此常常从梦中惊醒。
当有一日,桃树只剩下空空的枝头,我的心充盈而且踏实,不但是我,一家人都感觉轻松又坦荡,夜晚睡觉,一家四口的鼾声,像交响乐中四个声部的重奏。
财富是诱人的,你我家门前那一棵桃树的果实。
只要它还挂在枝上,只要它不定期对他人存在着请意,总会让看管它的人担惊受怕。
而简单质朴的生活,让人感到轻松、踏实。
我曾经尝过那种毛茸茸的青果。
那是一种青涩的溢味,父亲说,等它们长成了,就跟蜜一样甜。
于是,我只好等待。
等着青色一点点褪去,慢慢变成深红。
但是,不经意的某一天,忽然间一夜醒来,一树的桃子不翼而飞。
成熟的果实已被父亲偷偷摘下,连夜挑到镇上,换回了口粮。
我对着桃树哭喊,但已经无济于事了。
未成热的果子是青涩的,可是在等待之中,煮热的鸭子往往也会飞。
在生活中,需要恰当地把握时机,否则,可能人生一头是青涩,另一头是空虚。
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垂涎三尺:
窘况: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
3.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文中“三堂课”的具体内容,再用文中的三句话分别指出“三堂课”给了作者哪些启发。
“三堂课”的具体内容:
“三堂课”给作者的启发;
4.文中作者从挑树上感悟到的三个启发中,你对哪一个的感触最深?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1.垂涎三尺:形容嘴馋到极点。
窘况:非常困难又无法摆脱的境况。
2.用比喻手法将“鼾声”比喻成交响乐中的声部,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我们一家四口睡觉的踏实,引出下文自己的感悟。
3.“三堂课”的具体内容:①爬树摘桃。
②看管桃树。
③等待桃子成熟,失去桃子。
“三堂课”给作者的启发:①在成功之前,失败是事物的全部可能,而在成功之后,失败已没有可能,桃树并不难上,难的是对未知的恐惧,心理权衡时产生的矛盾和别人施加的影响。
②财富是诱人的……让看管他的人担惊受怕,而简单质朴的生活,使人感到轻松,踏实。
③在生活中需要恰当的把握时机,否则,可能人生一头是青涩,另一头是空虚。
4.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