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与老子自然观思想之比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卢梭与老子自然观思想之比较
卢梭与老子是两位杰出的政治思想家,虽然他们国别不同,生活年代不同,但都有对文明之前的自然状态的独特理解与赞誉,他们都歌颂自然的美好,批判文明的弊端与局限。

标签:自然状态;道法自然;文明;异化;政治理想

卢梭,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浪漫主义的先驱,西方古典自然法学派的著名代表。

老子,道家的创始人。

两位政治思想家都对自己理想的自然状态做了描述,并以此来表达各自所崇尚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

卢梭在其政治思想中所描述的“自然”,最根本的“是指人类自然的生活状态和纯真质朴的自然人性”①。

他提出,人类曾在私有制和国家产生以前,经历了一个原始的纯真质朴的自然状态时期。

在这个时期,每个人都是自由、独立、平等的,彼此没有奴役关系,有的只是关心自我和乐于帮助他人的朴素的互助关系。

所以“在自然状态中,不平等几乎是不存在的”。

在自然状态下人们相互同情、亲密无间,他们所需要的就只是异性、食物和休息,虽然他们经常遭受疼痛和饥饿,居无定所,往来甚少,但却依然有十分优良的体质和本性,因为他们不会像文明社会的人一样过分劳累或过分闲逸。

在自然状态下,人们遵循自然法的原则生活,卢梭指出:这种自然法不是多数思想家认为的“理性原则”,而是来源于人类自然的天性。

在那时支配人类活动的自然法原则也主要有两条:一是自我保护;二是对同类的怜悯和同情之心。

虽然只有两条原则,却已足够使得自然状态下的人类之间具有友爱、互助的关系。

但是我们要知道卢梭如此歌颂自然,赞扬自然,并不意味着他要人类永远停留在自然状态下,他说人类既然已经进入了文明社会,就应当沿着文明之路走下去。

他是以借歌颂自然状态的美好,来批判文明、理性、现代化给社会带来的种种局限和弊端,如:伪善、冷酷、罪恶、两级分化等现象。

卢梭把这些弊端归纳为是文明人与其本性及基本需求的异化。

这种控制与被控制、依附与被依附的丧失自我价值与追求的人性异化就是文明社会的局限与弊端的体现,也正是这些异化阻碍了社会自由前进的脚步。

为此,卢梭反对理性主义中的功利思想,主张建立一个公正的、互爱的、淳朴的文明社会。

与卢梭的自然观比较起来,老子的自然观则略显深奥,更加抽象。

老子提出了道的哲学观念,借助天道,统辖人道,以否定当时的社会风俗礼仪,进而要求当时的统治者顺应自然实行无为而治。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②“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泰。

”③以上,老子所讲的这个人类所遵循的往复不息、微妙莫测的道就是效法自然而来的,且自然又是一个有规律的、和谐的状态。

所以老子提倡统治者遵循道的方式(执大象)来治理国家才会平和安宁(安平泰)。

可见,
老子描绘的自然状态和卢梭一样质朴、和平、美好。

老子认为万事万物都有存在的合理性,事物不论大小,不论好坏都是要共生共容的,人类只有按照自然规律来发展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的和谐。

所以,既然自然万物发展的规律是物循环往复地变化着,即“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④那么,提倡回归自然,披露社会发展带来的人性丑恶也就成了老子政治理想的重中之重。

正是如此,老子以自然为出发点,反讽当时的“损不足而奉有余”的暴政社会,而这与卢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但是老子并没有默认那个“历史是不可倒退”的观点,而是大胆地指出了君王的暴政、社会的病态就是由于文明社会的发展派生来的,希望君主能够“执大道”,行无为而治,最终达到“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⑤的终极治国理想。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老子的思想并非“出世”。

老子提倡的无为而治思想与他的朴素辩证思想一样,讲求对立转化、相辅相成。

正所谓“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⑥所以老子思想其实是寓积极于消极之中的,他与卢梭一样具有入世精神。

卢梭与老子对自然状态的描述,各有其侧重点,卢梭重在论述自然状态下人们的自然天性。

老子则重在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强调一种人效法自然的规律。

但不论二者侧重哪一面,最后都是要借自然来阐释自己的政治思想。


比较卢梭与老子的自然观,我们知道二者是持积极赞美态度的,只是在对“自然”的描述上有所区别。

为此二者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思想也似乎略有不同。

卢梭与老子的政治旗号不同。

一个谋求发展,一个貌似复古。

就像卢梭在给波兰国王斯坦尼斯拉夫的一封信时说的一样:“回到自然状态的原始阶段是无法实现的,历史是不会倒退的,纵使人类能够回到野蛮人的状态,他们也不会因此而幸福些”⑦因此卢梭把自然状态称之为是人类的真正青春,他极力地主张尊重人民的自然权利(自由权、生存权、财产权),并为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要求通过人民共同一致的意愿制定法律来监督政府,即人们把权力交给社会,又从社会获取同等的权利。

这就是卢梭提倡的民主自由的新社会。

老子的“出世”思想一直以来被许多人所批判,但其实老子的正言若反实质就是要谋求社会的真正发展,百姓的真正幸福。

他描绘的理想社会是一个没有战争、欺骗、虐政的社会。

他说:“大道废,仁义出;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混乱,有忠臣”⑧说的是顺应自然之道的大道被破坏了,私欲才会增多,人们才会提倡仁义;智慧出现了,才会产生伪诈;六亲不和睦,才会有孝子慈父;国家混乱才会有忠臣。

正是这些现实社会里的异化现象侵蚀了百姓的质朴、美好的思想,才使他们变得忧虑、虚伪、病态。

为此就像卢梭讲的,自然状态下阻止人们的恶的途径,不是智慧的发展,而是人类对恶的无知。

所以老子的治国主张就是无为而治,提倡绝圣弃智,虚其心,弱其志。

而为了说服统治者,老子借用“道法自然”来说明万物循环往复的规律性,劝说君主放弃奢华、极权,以柔克刚实现真正的天下统一,来保障百姓和平安宁!所以卢梭是以进求发展;老子是以“退”求发展,以无为胜有为。

以上,二者的政治主张确有不同,但最终的政治理想都是谋求社会的全面而和谐发展。

那么究其不同,我们可以就二者的生活年代进行比较:
首先,卢梭生于18世纪的法国,老子生于两千多年前的中国。

卢梭一生贫穷过活,那时是法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重要时期,一些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但绝大多数农民过着十分贫困落后的生活。

曾亲身感受了底层人民艰辛生活的卢梭认清了现代文明社会的丑陋面,为此他开始著述抒发胸中对统治阶级的憎恨之情,并代表着小资产阶级、小手工业者及农民的利益,毅然与统治者对立。

同时,这个时期又是欧洲的启蒙时代,启蒙思想家们从洛克、亚当斯密到百科全书派,都在倡导理性的神圣。

但卢梭清醒地意识到了理性的功利主义一面,那些启蒙思想家中绝大多数人是资产阶级的一员,所以这种绝对理性实质是在让资产阶级毫无顾忌地追求自我利益。

而作为“两栖式”⑨人物的卢梭对理性的弊端给予了揭发和批判,他说情感和良心先于理性,人们应当崇尚自然人性和情感,只有这样人们才会生活幸福。

所以卢梭肯定理性的反世俗和神权的积极作用,反对理性的弱点。

在倡导自然人性的基础上他主张建立一个体现人民公意的、正义的社会。

其次,老子生活的年代是封建社会的初期,生产力不够发达,科学知识有限,即使如此老子依然看到了社会道德在沦丧,人们在相互争夺,战争四起,于是写成了传世的《道德经》一书。

但同是仇恨现实社会,为何老子却主张无为而治呢?这与老子思想的取材和当时隐士流行有关,一则“老子为周守藏室史,其所得古学更为久远。

且老子既得纵览载籍,深察史实,则于世传溢美饰善之言,必洞悉诬枉,别有灼见……老子则深信世乱之由,不在制度之不良,而在制度本身之不足而治。

”⑩二则由于当时社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一些通晓事理,练达人生,博通古今,深刻分析现实社会本质的哲人为保持高洁人格和淳朴天性,纷纷隐匿于山水田野中。

所以老子受其影响,也是在对当时统治者的失望下以隐者的态度,批判现实社会的异化,但是老子难能可贵的是他不同于其他隐士,他虽退隐却还要提出一个思想,赋予它们以意义,所以老子思想是伟大的,它是于消极中寓积极。

老子虽然受时代的束缚无法预见到资本主义时代的兴起,也不像卢梭一样见过工厂,坐过轮船,但他有自己的社会发展蓝图。

“小国寡民”是他的在书中谈到的理想国家雏形,很多人因此说老子是“出世”的,具有倒退思想。

但是这种人们结绳记事、不用舟车、简朴生活的蓝图确是老子的政治理想,这个理想不在于让人们真正倒退到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而在于他要表达的这种“自然”本性。

人类最初都是有着善良天性的,只是文明的弊端影响了它,所以老子倡导统治者无为而治,效法自然。

时至今日,我们比较卢梭与老子的自然观思想并引申出其各自的政治主张,会发现卢梭的直接民主制是很合民心的,因为历史是不会倒退的,只有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才会真正找到社会发展的方向。

老子的《道德经》像卢梭的思想一样是人类文化与思想的宝贵遗产,虽然很多人误解老子倡导万物复归根本的社会发展观,但是他的和谐思想,人本思想一直被许多思想家传颂。

到今天我们大力宣传生态观念,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也都是老子在几千年前就已经预示到的,进而,我们有理由相信老子的自然观思想也会受更多人理解、赞誉的。

注释:
①刘鸿鹤.王嘉:《卢梭对启蒙思想及现代性弱点的批判与超越》
②《老子》二十五章。

③《老子》三十五章。

④《老子》十六章。

⑤《老子》三十四章。

⑥《老子》四十三章。

⑦马啸原:《西方政治思想史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63页。

⑧《老子》十八章。

⑨卢梭既是启蒙思想家又是浪漫主义的创始人。

⑩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54页。

参考文献:
[1]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北京:法律出版社,1958.
[2]老子.[M].中华书局,2006.
[3]马啸原.西方政治思想史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6]刘鸿鹤.王嘉:卢梭对启蒙思想及现代性弱点的批判与超越[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5.
[7]郭晓凤.析卢梭“自然状态”与老子“小国寡民”[J].科技文汇.2006,(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