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学生创造性思维意识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漫谈学生创造性思维意识的培养
1 启发思考,培养问题意识
所谓问题意识,就是使学生对事物保持好奇心,对问题有兴趣,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怀疑,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没有别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可见,好奇、质疑是创新意识的标志,是创新思维的起点,是创新能力的萌芽。
善于质疑探究、发现问题,不仅是一种可贵的学习品质,也是一种重要的创新品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并鼓励学生多质疑问难,让学生在质疑中培养创新勇气。
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又是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的。
教师不要怕学生“节外生枝”,影响教学进度。
学生提出的问题即使是错误的,也要热情、耐心地予以修正指导,决不能讽刺挖苦;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正确的更要及时表扬肯定,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索疑难,解决问题,获取知识。
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首先,必须着力培养学生提问意识,提问意识是创造性人才应有的意识,没有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就无从谈起。
要不断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理解、解释新的现象和事实,在出现认识冲突中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冲动感,从而强化问题意识;其次,还要培养学生善于提问题的习惯,指点发现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新颖、生动、有趣事物的感受力;再次,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提问,培养他们提问的敏感性(极快地接受事物,敏捷地发现问题和探索他人尚未觉察的问题)、主动性(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主动地寻找和发现问题)、独特性(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发散性(多思维、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和发现问题)。
2 营造氛围,培养个性意识
个性意识意味着我们在培养创新人才时应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随才成就。
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不是标准化生产过程,不是批量生产,而是极具个性、差异性和多样性特点的。
传统的教学通病之一,是一味地讲求整齐划一,忽视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形成,事实上,一个人的个性与创造性紧密联系着。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个性,是一种由体力、智力、思维、情感、意志、情绪等溶成的最复杂的合金,
不了解这一点就谈不上教育。
”因此,营造一个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环境,是开发人的创造力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压抑个性自由,就是压抑创造欲望,埋没创设性人才。
过去的教学过程中,对一些基本问题的回答,往往是由老师讲,学生用红笔画出,全班统一一种答法。
哪怕是一些主观题的答案,都用一个统一模式、标准答案,让学生在教师圈定的范围内对某一问题作出回答,这就压抑了学生的个性意识,长此以往,学生往往依赖老师,上课不动脑筋,只能被动的接受。
要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个性,我们就应该放手大胆地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解决,去寻求与别人不同的,富有创造性的奇思妙想。
我在讲有关“环境保护”内容时,就打破了教材的局限,放手让学生去寻找关于治理环境问题的对策,结果许多学生提出了好多教材上没有讲到但又很合理的对策,有些还极富想象和创造,这就激發了学生的创造个性。
为了培养学生创新的个性意识,在课堂上,就要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人格,以一种平等、博爱、宽容、友善、引导的心态来善待学生。
一切课堂设计和教学管理、教学过程都要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充分发挥而选择。
同时,让学生在课堂上能与教师一起选择、设计和完成多种教学内容。
努力创设一种新型的开放式的课堂结构,使学生做到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在参与中充分展示个性。
3 鼓励挑战,培养风险意识
创新是一个探索未知,寻找新知的过程,探索过程总是伴随着不确定性,有不确定性就有风险。
怕犯错误、怕失败或说怕担风险,这恐怕是影响创新能力最基本、最常见的情感障碍了。
在我们过去的教学中,往往存在着学生“正确地”回答问题,便受到奖励,一旦答错了,就受到批评甚至讽刺;学生的许多活动,在老师划定的圈圈内,就认为是合理的,会受到赏识,一旦有“越轨”,就会受到惩罚。
大多数学生就是在这种训诲的熏陶下成长的,长此以往,求稳怕错的心理牢牢占据着学生的心灵,抑制了学生创造灵气。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压抑越来越强,以至连上课提问的勇气都没有了,更谈不上敢冒风险,大胆创新了。
这就告诉我们,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必须为学生松绑、为学生鼓气、为学生引导,培养他们挑战困难,敢担风险,不怕挫折、勇往直前的心理品质。
首先,引导学生认识风险意识。
我注意在平时教学中让学生收集中外科学家、社会活动家在探索大自然,向社会挑战中不怕困难,勇于牺牲的材料,让学生懂得,创新
与风险同在,成功与失败并存。
人类的创新是探索未知的过程,就难免会走弯路,有些人终身都达不到成功的顶峰;就难免会遇到各种挑战,包括大自然的挑战,有些人甚至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
我们的学习,同样如此,失败在所难免。
因此,我们要创新就应敢于冒风险、付代价。
其次,引导学生勇于尝试。
在风险面前谨小慎微,前怕狼,后怕虎,不敢去尝试是不可能有任何创造的。
尝试中出错当然会带来危害,但错的同时也迫使我们去反思,从中找到成功的希望。
比如,我在列举科学家在发明创造中发生的故事去启发学生。
焦耳在探索物体运动规律时就走过弯路。
他曾迷恋于永动机的发明,但失败了。
然而,焦耳没有灰心,他从失败中反思运动时热与能的问题,终于发现了被恩格斯誉为19世纪三大发现之一的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我还通过政治小论文、研究性学习课题形式,引导学生去尝试。
甚至将一些成人也难以解决的一些社会热点、焦点、难点问题让学生去破解。
尽管所取得的成果显得稚嫩,但他们明白了勇于尝试,感冒风险,才能获得成果的道理。
再次,要引导学生体验创新的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常设置许多问题情景,让学生猜一猜、试一试、想一想、做一做、议一议,引导学生拨正思维方向和预测思维结果,让学生在哪怕收获一点点中体验成功的愉悦,逐步产生自我期望、自我激励、从而有效地克服了学生怕担风险的心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