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 课时作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45分钟分值:45分)
一、语言运用(2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荷叶,像绿色的海洋,一阵清风吹来,“绿的海洋”霎时间波涛起伏,荷叶一片连着一片翻腾着。

____①____,“绿的海洋”又平静下来了。

叶面上的水珠儿,晶莹剔透,像一颗颗漂亮的珍珠。

那片片荷叶,像撑开的一张张绿伞,有的轻浮于湖面,有的亭立在碧波之上,似层层绿浪,如片片翠玉。

在那碧叶连天的绿波中,成千盈百的荷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谁也不让着谁。

有的荷花花瓣全开了,那一朵朵粉红色的荷花,像一位位穿着粉红衣裳的少女,头上戴着黄色的莲蓬,静静地站在那里。

____②____,莲蓬只露出了半个,像小姑娘只露出半张脸,放眼远眺,这一片荷花的海洋,似一片细细的雪,又如一片淡淡的霞,红花绿叶相映。

俯身深吸一口,一阵清香扑鼻而来,顿觉沁人心脾、心旷神怡。

湖水清澈见底,水中红鲤历历可数,悠然自在地游嬉在荷丛之间。

偶尔,还有几只青蛙跳到圆圆的荷叶上,溅起的朵朵水花变成了一颗颗圆滚滚的珍珠,在“玉盘”里滚来滚去。

调皮的小蜻蜓也来凑热闹,它们扇动翅膀从那朵花飞到另一朵花,与荷花快乐地嬉戏着。

我喜欢荷花,喜欢她的淡淡清香,喜欢她的淡淡粉红,喜欢她的亭亭玉立,更喜欢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贵品质!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
A.比喻、拟人、排比B.比喻、引用、夸张
C.比喻、排比、反问D.拟人、夸张、排比
解析:选A。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通读语段可知,“那片片
荷叶,像撑开的一张张绿伞”“这一片荷花的海洋,似一片细细的雪,又如一片淡淡的霞”等内容,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成千盈百的荷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谁也不让着谁”等内容,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喜欢她的淡淡清香,喜欢她的淡淡粉红,喜欢她的亭亭玉立”等内容,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最后一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使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

故此题答案为A。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我喜欢荷花,喜欢荷花的清香和颜色,也喜欢它的亭亭玉立和高贵的品质。

”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3分)
答:
答案:原文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情感表达更强烈,更能突出对荷花的喜爱之情;原文引用诗句,增加了文章的诗意与韵味,表达效果更好。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4分)
答:
答案:①风停了②有的荷花半开着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20个字。

(6分)
各种通感现象里,最早引起注意的也许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亚里士多德的心理学著作里已说:声音有“尖利”和“钝重”之分,那是比拟着触觉而来的,因为听、触两觉有类似处。

我们的《礼记·乐记》中有一节极美妙的文章,把听觉和视觉拍合,“故歌者,……累累乎端如贯珠”。

孔颖达《礼记正义》对此作了扼要的说明:“……声音感动于人,……令人心想其形状如此。

”这是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大珠小珠落玉盘”是说珠玉相撞击的声音与琵琶声相似,并非“令人心想其形状”。

一句话,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①视觉和触觉向听觉的挪移(或“视觉、触觉、听觉之间的相通”等类似的话)②以耳为目(或“视觉、听觉的相通”)③他只是把听觉联系听觉,并未把听觉沟通视觉
5.通感,指感觉的转化、迁移,如古诗“风来花底鸟语香”,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嗅觉的气味;“鸟抛软语丸丸落”,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视觉的形象。

品味下面的句子,然后仿照其修辞手法写一句话。

(4分)
例句: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答: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能力。

题干要求“仿照其修辞手法”,所给例句为通感手法,是以听觉写视觉,作答时,要注意这一点。

答案:(示例)突然映入眼帘的绿茸茸的草地,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6.作者在散文中描写景物往往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达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目的。

朱自清借恬淡朦胧的荷塘月色抒发了幻想超脱现实的情感,郁达夫借故都的秋色抒发了悲凉落寞的情感。

请运用比拟、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段描写青山的文字,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80个字左右)(6分) 答:
答案:(示例)悠悠白云中,隐约地横亘着一座座青山,有腼腆地躲进雾霭中的,有大方地露出真容的;正如一把把直指苍穹的利剑,又如碧空中腾飞的巨龙,又如绵延不断的绿色屏障。

二、阅读提升(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又见荷塘月色
吴兆民
①今天晚上,我终于来到了清华园的荷塘。

可是来迟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
荷叶。

但月光很好,依然能伴我追寻当年朱自清的足迹,也不能不说是非常惬意的事。

②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
样子是对故人的怀念吧。

昏黄的路灯把柳影映射到荷塘里,让人觉着塘中漂动着簇簇水草。

我的身影则在这水草上滑过。

今晚虽不是满月,但它的清辉似乎不减当年,对眼前的荷塘尽情倾洒。

③荷塘上虽然不见了荷花,但让人分明感到是有荷花的。

因为朱自清已将它
牢牢根植..于人们的头脑里;我已从想象中活生生移植..
其上。

看吧,这满塘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不是荷花吗?那层层叠叠铺展在那里的不是荷叶吗?月光正像当时那样流泻在荷花荷叶上。

微风在那里吹拂,依然将那清新的荷香弥散。

④我沿着塘边昔日的小煤屑路向前。

几盏温和的路灯紧贴荷塘小路亮着,倒
映在水里,显出一束束昏黄,把荷塘小路照得分明。

左边一列高高土坡,密植森森柏树,黑压压一路绵延。

荷塘那边,月亮透过摆动着的高大树枝不时瞟我一眼。

⑤眼前的莲桥把狭长的荷塘分成两半,稀疏的残荷漂浮在荷塘上,令我心生
几许凄凉。

走过莲桥,拐过小弯,我走进了近春园遗址深处,置身高高的白杨树下。

眼前一片开阔,地平展展的,月光轻洒,充满空灵,草坪黑青黑青,上面有不少落叶。

前面竖立着一块碑石,记载着近春园历史。

后面小土坡上的“荷塘月色”亭,显得有些静穆。

月光在静静地往这里挥洒,给近处的一切都抹上了清灵灵的光彩,我也被其细心涂抹。

我看看月光给我的身影,又不禁抬眼凝望天上的明月,它竟是那样邈远、透亮而圣洁,让人的心胸霎时跟着坦荡起来。

⑥七十五年前那个夜晚,朱自清独自一人来到这月下荷塘,一腔心绪凝结于
荷花明月,一腔情感在这里倾泻,一生操守在这里坦白!要清洁,不要朽污;要清直,不要屈从;要清苦,不要奢靡。

在那腥风血雨的岁月,有多少人经受不住磨难变节了,经受不住诱惑苟且了,经受不住清贫颓废了;而你没有。

为了民族,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你活出了尊严。

那个夜晚,你一人在这里的默想和表白,说不上庄严,充其量只是几天后以《荷塘月色》艺术地向世人作了昭告;但你此后却真切地用自己的生命实践。

没有哪一个人要求你去这样做,也没有哪一个人去监督你这样做。

你靠的完全是自觉、意志、风范。

你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在贫病交加之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援面粉,成了承载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人。

也许有人不屑,也确实有人不屑,但这反而衬托出你的崇高,因为那些不屑者不是同类。

⑦这样想着的时候,阵阵清寒和阴森不知从何方向我袭来,又想到这遗址就是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而殃及近春园使之成为“荒岛”的地方,我再也受不住四围的清寒和阴森,只好回转到有路灯的荷塘边。

放眼荷塘,只剩我一人。

⑧我在荷塘边漫步,回首荷塘上空,正有一束绿色聚光在不停旋扫。

毕竟是现代文明社会了!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

⑨社会发展了人还要不要操守?融入现代文明民族还要不要气节?现实中的许多人和事都做否定性回答。

朱自清虽是旧时代的知识分子,尚且坚守节操,洁身自好,成为一代楷模。

就是这荷塘里的荷花也葆有自我净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

作为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作为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又岂能不固守气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之为人这一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回到人之为人的本性上来,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

不断温习、时时记取七十五年前那份富有艺术魅力和人文情
怀的深情告白,是恢复我们人类本性的一剂良药。

⑩荷塘上的清风在月光辉映下吹拂着我,不断清理着我的思绪。

我下意识地看着眼前的一切。

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

今晚曲曲折折的荷塘路上,虽然不见先人踽踽独行的风采,却留下了我深深的思考。

7.下列对原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怀着渴望已久的心情来追寻朱自清先生的足迹写起,紧接着勾勒了荷塘月色,最后联系史实,评价先生高洁傲岸的人格。

B.第③段中,作者描写了想象中月下荷塘的美景:荷花、荷叶和荷香,显得空灵洒脱。

C.第⑨段中说的“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指的是自觉固守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

D.文末“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一句的意思是说,荷塘、月色依旧,而“我”的内心既深切怀念故人,又对在险恶环境里变节投降的文人深表遗憾。

解析:选D。

D项,“对在险恶环境里变节投降的文人深表遗憾”脱离原文,应该是对“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深表遗憾。

8.下列对原文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②段开头运用拟人手法,借杨柳表达了作者对朱自清的怀念和敬仰之情,充满了人情味。

B.第③段中的“根植”是说朱自清《荷塘月色》中优美的景色已在读者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移植”是说“我”对“荷塘月色”的意境进行了别具匠心的处理。

C.第⑥段主要运用了呼告的方法,将第三人称转换为第二人称,营造向故人直接倾诉的氛围,有利于直抒胸臆。

D.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的表达方式,既评价了
朱自清先生的人格,又结合现实,探求了发人深思的“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

解析:选D。

D项,没有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

9.请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概述画线句“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中“不能释怀”的内容。

(6分)
答:
答案:①朱自清以自己的生命实践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②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应该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③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还需要坚持操守与气节。

10.这篇散文以“又见荷塘月色”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7分)
答:
答案:①表明文章所写内容与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有关;②说明《荷塘月色》一文对作者产生的深远影响;③暗示要像朱自清先生那样,做有高洁的品行、独立的人格和民族气节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