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真龙虱属常见种分类及黑绿真龙虱的形态和生物学观察
黄缘龙虱形态结构的研究
第24卷第3期2010年6月白城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Ba i cheng Nor m al Coll ege Vo.l 24,No .3J une ,2010黄缘龙虱形态结构的研究王晓玲1a ,房骄2,王丽娜1b(1白城师范学院a 生物系;b 图书馆,吉林白城137000;2西北大学城市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075)摘要:本研究以吉林省镇赉县大屯镇大五家子村私人鱼塘的黄缘龙虱,通过本课题组人工养殖所得的F1代为实验材料,对其进行了解剖,利用解剖镜、放大镜、显微镜进行了观察,并对黄缘龙虱的头部及附器、胸部及附器、腹部及附器,内部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肌肉系统、神经系统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研究,且阐述了各结构的功能.为龙虱的进一步研究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但黄缘龙虱的神经系统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关键词:黄缘龙虱;形态;结构;功能中图分类号:S899.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3118(2010)03003407收稿日期:2010-03-29作者简介:王晓玲(1964),女,白城师范学院生物系副教授,从事生物及生态农业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房骄(1990),男,西北大学城市环境学院环境工程专业;王丽娜(),女,白城师范学院图书馆助理馆员,从事图书管理工作基金项目吉林省科技厅资助项目(56)黄缘龙虱隶属于昆虫纲、鞘翅目、肉食亚目、龙虱科.是我国东南、东北原产区民间一种传统的药食两用水生昆虫.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龙虱以其独特的营养滋补作用,神奇的药理医疗价值,特别是对肾病有其很好治疗作用和特殊的风味,成为21世纪的绿色食品,很快风靡市场.目前龙虱来源大多是依靠捕捉野生资源,但由于近年来的水域环境污染和人为滥捕,野生资源也日渐减少,龙虱人工养殖与开发是唯一出路,由此我国从南到北兴起了龙虱养殖的热潮.但经检索发现有关黄缘龙虱形态结构方面的研究报道极少,虞庆庆等[1]及周长海等[2]在仿生及力学方面进行了研究.贾风龙等[3]对黑绿真龙虱的外形和生物学习性方面进行了观察.符云俊[4]及凌云[5]在龙虱养殖前景及药食价值方面进行了说明.陈得牛[6]、魏永平[7]及李林春[8]等在生活习性和养殖技术方面进行了简单介绍.为了龙虱的进一步研究和人工科学养殖提供参考,笔者以黄缘龙虱为研究材料,对其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研究.1材料仪器方法1.1材料观察研究材料黄缘龙虱,来源于吉林省镇赉县大屯镇大五家子村私人鱼塘,通过本课题组人工养殖所得的F1代,其中雌虫50只,雄虫50只.1.2仪器显微镜、解剖器、解剖针、解剖镜、放大镜、载玻片、盖玻片、数码相机.1.3方法解剖观察.2外形特征黄缘龙虱又名大龙虱.体形较大,经测量黄缘龙虱体长在34-40mm 之间.椭圆形,扁平,光滑.头缩入前胸内.通体黑色鞘翅侧缘黄色,黑色部闪绿辉,雄性个体比雌性个体光滑.复眼位于头的后方,紧靠前胸1981.:200021-4.前缘.前、中肢细小;后肢发达,侧扁如桨,被长毛,适于游泳.整体分头、胸、腹三部分,雌性比雄性略大(图1、2、3).雌体色钝.雄体前跗节吸盘状.生活在河流、湖泊水域中.黄缘龙虱幼虫体长,匀称略扁.头大,触角4-9节,眼点清晰,黑色.口器锐利,口器伸向前方,无上唇,上颚镰刀状,是捕捉食物的利器.胸部三节,前胸为柱状,前端较窄,后端宽.前、中、后胸腹面各着生一对足.腹部8节[9],腹末两节管状且两侧具有密集的呼吸毛.体黄褐色,背中线上有一条明显的浅色条纹,胸部第一节和腹部最后一节除外.老熟时入水边泥土中化蛹,渐蜕化为成虫.幼虫与成虫均肉食,在水中捕取食物.2.1头部及附器黄缘龙虱头部扁平椭圆,是摄食器官和感觉器官集中的部位.头小,头部背面光滑,头部背面无刚毛结构.在外形上看不出分节的遗迹,实际上它是胚胎时期由六节愈合而成的[10].头部着生有摄食器官及感觉器官.摄食器官为咀嚼式口器,由一个上唇、两个上颚、一对下颚,一个下唇和舌五部分组成.复眼卵圆形,左右各一个,是由若干六角形单眼构成.触角一对,细长(图4),各着生在每个复眼之前,丝状,分节,由基部到端部包括一节柄节,一节梗节,其余多节统称鞭节,共11节.触角主要司触觉,也兼有嗅觉及听觉作用[11].2.2胸部及附器黄缘龙虱胸部三节,是飞翔器官和运动游泳器官集中的部位,分为前胸、中胸和后胸三部分.前胸背板两侧具有黄边,前胸腹面具有前胸腹板突(图4),两侧着生一对步足.中胸与后胸紧密愈合在一起.背板凹凸不平,着生有两对翅,前翅高度角质化,外缘有黄边,背面无明显翅脉,肉眼可见雄性个体每侧翅明显有3列刻点,雌性也有,但不明显.前翅腹面有两条明显的翅脉(图5).后翅膜质较多,其外侧缘近翅基五分之三角质化,起到支持翅膀且使其具有一定形状的作用,未角质化的五分之二折叠膜翅下(图6、7).褐色翅脉清晰可见.静止时前翅覆盖在后翅和身体背部,后翅折叠隐藏于前翅之下.膜翅之下胸部背板侧缘内侧各有听器一个.中胸后胸腹板愈合在一起呈上窄下宽的盾形,胸部腹板凸出部分呈黑色.中足和后足距离较远分别着生在盾形腹板腹中线两侧.前足、中足转节、腿节黄色,胫节黄褐色,跗节深褐色,前足胫节外缘着生黄色毛,前、中足跗节下缘齿状,端部有一对爪.雌性龙虱腿节侧扁,外缘有刺状刚毛.雄性前足跗节基部3节膨大呈椭圆形吸盘,也称抱握足(图8),在交配时抱住雌性个体,这与龙虱在水中交配,而水的流动性大有关.跗节内缘着生短的刺状刚毛.后足特化为游泳足,胫节外缘着生有一列刺状刚毛,跗节外缘有短刚毛,内缘有长刚毛一列.跗节端部尖刺状,无爪.适合游泳生活(图9、10).2.3腹部及附器黄缘龙虱腹部八节,是代谢和生殖的中枢(图11).腹板6节,腹部第一节腹板不完整,中间被后足基节窝所分割.摘掉两对翅可见背板7节,柔软.背板通过较窄的侧板与腹板相连.在背板两侧近侧板有一黄色纵带上每一节有气门一对.第7节腹板与第8节共同构成外生殖器.3黄缘龙虱解剖及内部结构3.1解剖方法首先,除去黄缘龙虱鞘翅与膜翅,然后沿侧板由后向前剪开,将其背板除去,观察内部结构.3.2内部结构3.2.1呼吸系统黄缘龙虱的内脏器官上可见一些管状的结构即为气管(图12),黄缘龙虱的气管相当丰富,形成了气管网,但横向分布的较纵向的多.在腹部按体节左右各有一条粗的总气管分别与背板基部的左右气门相通(图13),在前胃与中胃交接处有数条粗气管与胸部的气门相通.心脏两侧气管发达,一端与心脏相连,另一端与气门相通.红肌处气管更丰富.在胸部背侧可见白色的囊状结构气囊.气管有细的分支,最后形成微气管,深入到各个组织中这种分布和脊椎动物的毛细血管一样,可直接将氧气输送到组织与细胞间[12]黄缘龙虱除了用气管呼吸外,还保留着祖辈呼吸空气的特征在龙虱鞘翅下面有一个贮气囊(图),这个贮气囊有着物理鳃的功能当龙虱在水中上下游动时它还起定位作用黄缘龙虱停在水面时,前翅轻轻抖黄缘龙虱形态结构的研究...14..动,把体内带有二氧化碳的废气排出,然后利用气囊的收缩压力,从空气中吸收新鲜空气.空气中氧的含量比水中多很多倍,因此黄缘龙虱依靠贮存的新鲜空气,潜入水中生活,当气囊中氧气用完时,再游出水面,重新排出废气,吸进新鲜空气[13].3.2.2消化系统黄缘龙虱消化系统是由前肠、中肠和后肠组成(图15).口器为咀嚼式口器.前肠包括口、咽、食道、嗉囊及前胃.食道为一长管,食道后端膨大形成嗉囊,前胃变成磨胃,其中内壁具有凸出的环状嵴齿,具研磨食物的作用,对固体食物进行机械消化,同时也起支架作用.中肠结构简单,在其周围有指状突起,数量很多,在中肠处有丰富的气管,中肠是食物进行消化及吸收的主要场所[14],与前肠交界处有胃瓣相隔.中肠可以产生围食膜,它是一层很薄的几丁质膜,包在食物之外,以保护肠道上皮.黄缘龙虱的围食膜是整个中肠细胞分泌的.围食膜允许消化酶及已消化的物质穿透,围食膜可随食物进入后肠,再由中肠重新分泌形成新的围食膜.后肠包括小肠、盲肠、直肠及肛门,在小肠与直肠的交界处长有盲肠,盲肠由粗细不等的两部分组成,游离端细而长,直径约等于较粗部分的五分之二.大约在小肠的三分之一处有一个迂回,第一个三分之一段与后面连接的三分之一段紧密接触,最后三分之一段与其前两段不接触,向后走行,通直肠,直肠以肛门与外界相通,能将食物残渣连同由马氏管排出的排泄物一起驱出体外.在肠部着生有马氏管,很发达,数量比较多,即为排泄器官(图15).马氏管是由中后肠交界处发生的,由单层细胞组成,远端为盲管,游离在血腔中[15],将含氮废物排出体外.龙虱排出的含氮废物主要是氨,在水中有很高的溶性,排出时需伴随一定的水分.3.2.3生殖系统黄缘龙虱雌雄异体,雌性略大于雄性.雌性生殖系统是由卵巢、受精囊、输卵管等组成(图16).卵巢一对,由许多卵巢小管集合而成,小管的顶端形成端丝,所有小管的端丝联合并附着在体壁上以固定卵巢的位置.两侧卵巢分别与输卵管相连,两输卵管后行合并形成总输卵管,最后连于囊状阴道.其开口就是位于第8腹节腹板后方的雌生殖孔.一管状摄护腺开口于阴道腹面,其分泌物使由生殖孔产出的受精卵粘和在一起[16].雌性受精囊一对,淡粉白色,分别以较细的导管开口于阴道下部.雄性生殖器官包括一对精巢,一对输精管,一条总射精管和一些附属腺,每个精巢由许多精巢小管构成(图16).球状精巢外包有黄色精巢膜.每个精巢各连一输精管,左右精巢分别与同侧的附属腺导管会合成为一条管道,然后再会合成射精管,其开口即雄性生殖孔.附属腺一对,囊状半透明.附属腺导管先细后粗,乳白色.贮精囊一对,分别以较细的导管开口于雄性生殖管道的后部.3.2.4循环系统黄缘龙虱有6个心脏(图17),开管式循环,心脏位于腹部背板腹面腹中线处.龙虱的体壁和内脏之间存在的体腔是混合体腔,有假体腔和真体腔合并而成,充满血液,因此又名血体腔.腹部内的血体腔最宽大,有1片水平的天幕状隔膜将其分隔成2部分.背隔和背侧体壁间的这部分血体腔叫做背血窦,即围心窦,内有心脏.背隔和腹壁间最大的这部分血体腔为围脏窦,内有消化管,马氏管以及生殖器官等.背隔的左右两侧缘以及后缘均有裂缝,血液可通过这些裂缝从一血窦流到另一血窦.由于血体腔的存在以及呼吸系统的发达,循环系统不发达,属开管式,只有一条背血管.这条背血管分为心脏和大动脉两部分.心脏纵贯于腹部背血窦内,后端封闭,由一系列膨大呈囊状的心室组成,每个心室有一对心孔,心孔的边缘向内延长,形成心瓣.在前后心孔之间左右两侧均有一对翼肌,翼肌外端集中着生于背侧体壁的内面,内端展开呈翼状,终止心脏壁上,大动脉由心脏前端发出,贯穿胸部,直到头部,开口于脑后.血液的循环由逐个心室的伸缩引起.当一个心室收缩时,其前方的心瓣使心孔关闭,阻止这一心室的血液流入背血窦,同时后方的心瓣又隔断了跟后一心室的通连,以阻止血液的倒流,这样血液就被挤压到前一心室而使之扩张;同时前一心室不通过心孔,由背血窦引入血液总之,心室由后向前,一缩一张,缩时产生正压,血液挤向前一心室;张时则在负压情况下,由背血窦和后一心室引入血液,最后流进大动脉,通过其开口,流入头部内,并靠近腹侧,流回胸部,再进入腹部的围脏窦内,由于腹壁的波状收缩,使围脏窦内的血液穿过背隔侧缘和后缘的白城师范学院学报第24卷第3期.裂缝而流入围心窦.背隔向上拱起,因翼肌的收缩而拉平,背血窦因而扩大.血液也就通过背隔侧缘与后缘的裂缝由围脏窦进入背血窦,最后经心孔回归心脏[17].3.2.5肌肉系统将黄缘龙虱腹部的内脏移开可见四束肌肉,一端连于背板内突,另一端连于腹板内突,呈扇行排列,中间一对肌肉强大,外侧一对相对较小这四束肌肉白色,白肌内侧可见红色肌,多数背腹走向,将其四块白肌及红肌剥离除去后可见还有一对肌肉,其一端连于后胸腹板基部内突,另一端连于肩部内突呈倒八字形黄缘龙虱形态结构的研究.分布,为纵肌.在腹部腹面内侧还有白色肌肉一对,带状,一端连于腹部第二腹板下缘,另一端连于生殖器内侧,并和第三腹板以下的各腹板相连.肌肉的收缩与舒张可使腹部第三腹板以下部分长短发生改变(图18).将全部肌肉摘除可见发达的胸部内突,构成了肌肉附着的支架(图19).黄缘龙虱的肌肉属于纤维肌,肌原纤维粗大呈柱状,彼此很易分离,其间夹以粗大成行的线粒体,细胞核位于周缘.肌肉不与翅相连,称为间接飞行肌,也称异步肌,即神经冲动与肌肉收缩次数不一致,肌肉收缩次数多于神经冲动数[18].黄缘龙虱的飞行是由背腹肌和纵肌交替而进行的当背腹肌收缩时,背板向下,胸廓变扁,使翅上举胸廓的改变牵动纵肌,引起纵肌收缩,又使背板隆起,引起翅下垂由于翅与胸部侧区的骨片构成关节,并有肌肉牵引,在翅上下拍击的同时,翅的行为如同一个杠杆在侧壁突起上做!字形旋转运动,以完成飞行白城师范学院学报第24卷第3期...8.3.2.6神经系统黄缘龙虱的脑呈亚菱形,由左右两部分组成(图20),向两侧膨大形成视叶,并发出神经支配复眼.未发现链锁状的腹神经索.4结论通过对黄缘龙虱的外形特征及内部结构观察研究得知,黄缘龙虱的外形特征及内部结构与其在水中游泳、潜水,空中飞翔,陆地上繁殖相适应黄缘龙虱营养价值高,也是医疗保健的领军食品,因此其养殖前景非常看好此研究为黄缘龙虱的深入研究与科学养殖和进一步开发提供了参考依据但关于神经系统的研究还有一定的局限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与探讨黄缘龙虱形态结构的研究....参考文献:[1]虞庆庆,王卫英,杨志贤等.东方龙虱鞘翅微结构及力学性能研究[J].自然科学进展,2005(13):365-369.[2]周长海,孙彬,任露泉,赵维富等.黄缘龙虱体壁仿生生物学形态结构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5(10):9-13.[3]贾风龙,曾虹,谢委才.我国真龙虱属常见种类及黑绿真龙虱的形态和生物学观察[J ].昆虫知识,2000(3):158-159.[4]符云俊.药食昆虫龙虱的开发及养殖[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4(10):10.[5]凌云.大有发展前景的药食兼用品龙虱[J].北京农业,2001(10):34.[6]陈得牛.药用动物原色图谱及养殖技术[M ].北京:金盾出版社,2002:114-115.[7]魏永平.药用昆虫养殖技术大全[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145-150.[8][13]李林春,张建平,黄荣静.日本真龙虱生物学特性与养殖关键技术[J].水产科学,2005(11):40-41.[9]韦绥概,陆温,覃爱枝.三点列黄边龙虱幼虫的呼吸系统与生物学特性[J].昆虫知识,2002(1):68-70.[10][11][12][14][18]任淑仙.无脊椎动物学(下册)[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207-222,250-252.[15][16]刘凌云,郑光美.普通动物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271.M orphologica l Structure of Yello w-m argi ned Dytisci daeWANG X i ao-ling ,FANG Jiao ,WA NG Li-na(Depart ment of B i olo gica;l L i brary ,Baicheng Nor mal College ,Baicheng 137000,China ;College ofU r ban and Enviro n men tal Sc ience ,North westUn i versity ,X i an 710075,Ch i na)A bstra ct :I n t h is study ,we take the artific i a l breed i ng F1Generati on y e ll o w -m argi ned Dytisc i dae as exper i m enta lm aterials ,wh ich we got fro m a private fish po nd i n Zhen laiCo unty i n Jilin Pr ovi nce .Throug h carryi ng o ut an autopsy ,usi ng anato m icalm irr or ,m ag n if yi ng glass ,yell o w-mar gined Dytisc i dae head and appendage ,chest and attached devices ,abdo men and attached devices ,the interna l dig esti ve syste m ,respiratory syste m,repro ductiv e syste m ,circulatory syste m ,excretor y syste m,muscu lar syste m,nervo us syste m morpholo gical structure was observed .Then we describe t he v ario us structura l f eatures f or a f ra me of reference to t he deve l op m ent and uti lizatio n ofDytiscidae i n f uture .Bu t the yell o w-mar gined Dytiscidae of the nervo us syste m has yet to be f urther x K yW Y Dy ;;;f 责任编辑于秀斌白城师范学院学报第24卷第3期e p l ored .e ords :ello w-mar gined tiscidae patter ns str ucture uncti on:。
黄缘龙虱生物学习性的观察及人工饲养技术的研究
第24卷第3期2010年6月白城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Ba i cheng Nor m al Coll ege Vo.l 24,No .3J une ,2010黄缘龙虱生物学习性的观察及人工饲养技术的研究李春胜1,朱晶平2,林秀梅1(1白城师范学院生物系,吉林白城137000;2洮南市第八中学,吉林洮南137100)摘要:龙虱不但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而且具有良好的保健与医疗价值,龙虱正在形成新的养殖业.深入详尽了解龙虱生物学习性及饲养技术的主要难点是人工饲养龙虱的基础性研究,笔者以野生黄缘龙虱为试验材料,对其生物学习性及人工养殖进行了观察研究,为龙虱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参考.关键词:黄缘龙虱;习性;观察;饲养;技术;研究中图分类号:S899.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3118(2010)03004105收稿日期:2010-03-29作者简介:李春胜(1952),男,白城师范学院生物系高级实验师,从事生物实验教学及研究工作;朱晶平(1967),女,洮南市第八中学教师;林秀梅(6),女,白城师范学院生物系生命科学专业届学生基金项目吉林省科技厅资助项目(56)1研究地点、材料与方法1.1研究地点的自然状况本课题研究地点位于白城市洮北区林海镇小龙湾村一农户庭院内,地处吉林西部白城市境内,该地处于半湿润向半干旱气候过渡地带,年降水量370-407mm,年蒸发量1500-1900mm,年活动积温2900-3200,!10湿润系数为0.5左右.全区以西北风和西南风为多,一般冬春季节干燥,风速很大,平均为4.5m /s ,该区地带性土壤为黑栗钙土,但盐碱化草甸土风沙土分布广泛,在植被类型上由草甸草原向真草原过渡.有一些自然水域及大量人工稻田水域为龙虱自然生活提供良好的生存条件,为人工养殖提供种源奠定了基础.1.2研究材料越冬迁徙前收集黄缘龙虱(Cybiste rCi m b a t us .F )成虫材料备用.黄缘龙虱幼虫化蛹后收集龙虱蛹虫土茧材料备用.于5月中末收集龙虱幼虫材料备用.1.3研究方法1.3.1成虫习性观察方法用水族箱注水3/5,并附砂石、水生植物,将成虫放入,为室内成虫习性观察.1.3.2成虫越冬观察方法入冬前当水温降10以下,用木板钉制200080mm 木箱,以塑料布为衬材,内置泥土、枯枝落叶为龙虱入蛰时附着材料,观察龙虱成虫越冬情况.1.3.3幼虫观察方法将收集到的黄缘龙虱幼虫放入40006000mm,深400mm 或600mm 小水池中放养.事先在小水池中加入100kg 或200kg 浮游生物培养基,使其生出浮游生物.如水蚤、鲎虫、丰年虫及蚌虫等,以供幼虫食用,以观察幼虫到蛹前的全部生活习性.1.3.4蛹到成虫的观察方法1982009.:200021-4.将收集到的土茧置于有防逃网的永久性水池边湿土中,待20-30d 左右,观察羽化后成虫的迁徙行为.人工饲养除在水族箱进行,也可在室外另辟水池饲养,以便于观察研究.2黄缘龙虱的生物学习性及人工养殖技术2.1黄缘龙虱的生物学习性2.1.1形态特征龙虱属于昆虫纲(Insectra)鞘翅目(Colo ptera)食肉亚目(Carniv ora)龙虱科(Dytisc i dae)的统称.分布较广,我国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华东均有分布.龙虱种类很多,全世界有2050种[1].中国有230种,其中人工养殖经济价值较高的品种有吸盘龙虱(Cybiste r j aponic us)、黄缘龙虱和三星龙虱(Cybister trp ua tus .G ).我省主要以黄缘龙虱为主,多数人工养殖也以该种为主.黄缘龙虱属于完全变态性昆虫.幼虫和成虫阶段形态完全不同[2].生活在河流、湖泊水域中黄缘龙虱又名大龙虱.体形较大,经测量黄缘龙虱体长在34-40mm 之间.椭圆形,扁平,光滑.头缩入前胸内.通体黑色鞘翅侧缘黄色,黑色部闪绿辉,雄性个体比雌性个体光滑.复眼位于头的后方,紧靠前胸前缘.前、中肢细小;后肢发达,基节宽大,左右相接触.跗节5节.后肢侧扁如桨,被长毛,适于游泳.整体分头、胸、腹三部分,雌性比雄性略大.雌体色钝.雄虫前足跗节第1-3节扁平宽阔,吸盘状,用于在交配时吸附在雌虫背上,为抱握足.黄缘龙虱幼虫体长,匀称略扁.头大,触角4-9节,眼点清晰,黑色.口器锐利,口器伸向前方,无上唇,上颚镰刀状,是捕捉食物的利器.胸部三节.前胸为柱状,前端较窄,后端宽.前、中、后胸腹面各着生一对足.腹部8节[3],腹末两节管状且两侧具有密集的呼吸毛.体黄褐色,背中线上有一条明显的浅色条纹,胸部第一节和腹部最后一节除外.老熟时入水边泥土中化蛹,渐蜕化为成虫.成虫、幼虫均为肉食性[4],在水中捕取食物.2.1.2游泳行为与习性龙虱属于水生昆虫,除迁徙,几乎都生活在水中.黄缘龙虱的最后一对跗肢是羽化时特化的功能性附肢称游泳足,黄缘龙虱依靠其游泳足在水中划动,两足同步划水,悬浮时在体后#一字伸开,其抱握足的划动对于游泳无影响.黄缘龙虱活动频率与其生活水温有关.9月的水温降至10以下和早春化冻后水温没有达到10时,其游动频率明显降低,越冬时藏于水底层落叶杂草下不动,水温上升到10以上游泳近活跃,在16-26时游泳最为活跃.黄缘龙虱游泳主要有潜泳和浮泳两种类型,除换气以外其余时间几乎都在水中,所以其游泳类型主要以潜泳为主.潜泳时,龙虱身体藏于水中,约10-15m in 出水换气.换气后或潜向水里或是浮于水面上.浮泳时,其跗足不动,游泳足呈#一字形浮在水面,可以在流水中随波逐流.2.1.3迁徙行为与习性黄缘龙虱的迁徙是有目的,一是生殖性迁徙,二是越冬性迁徙.成虫在秋后由半永久性水域向永久性水域迁徙越冬.越冬迁徙多是在夜间进行的.在收集到的越冬前成虫组中,若不加防护,在日光灯下或月光下出现飞逃情况,白天很少飞逃,说明成虫迁徙多是在有月光下进行的.是通过水反射光与龙虱小眼感光完成辨别方向的.2.1.4取食行为与习性黄缘龙虱主要以动物为食,同时也食一些水草.其捕食方式成虫和幼虫不同,通常成虫并不主动攻击猎物,而是有猎物贴近才有攻击性捕杀,而幼虫攻击捕食主要是主动性的,二者之间取食内容也有区别,成虫食其肉,幼虫食其汁,幼虫食量大,食物量小无法满足需求,只有主动大量捕食.幼虫主要以水生昆虫为食,如丰年虫、鲎虫、蚌虫.成虫主要以蝌蚪和小鱼为食.二者均能捕食软体动物、昆虫、蝌蚪或小鱼.幼虫尤其贪食在幼虫观察组,幼虫在半永久性人工水池中,自由取食,在龄阶段主要捕食水蚤、丰年虫或浮游幼虫为食,龄主要捕食丰年虫、鲎虫或蚌虫为主,也捕食小蝌蚪或小鱼,3龄虫主要捕食对象是小鱼和鲎虫,水池中可见被吸食后死亡的虫体或小鱼幼虫至蛹虫前,体长可达白城师范学院学报第24卷第3期.12.120m m .成虫有趋光性,成虫的臀腺能释放苯甲酸苯、甾类物质,对鱼类和其它水生脊椎动物有显著毒性,可危害稻苗和麦苗.成虫摄食主要以小鱼为食,捕食昼夜无差别.成虫食量很大,如不加节制,成虫会过饱食而被撑死,这是成虫在人为条件下的非正常死亡的主要原因,而在不摄食情况下,是不会出现死亡的.解剖可见,黄缘龙虱胃部呈亚葫芦形膨大,挤占了呼吸空间而导致死亡.在水温降至10以下,龙虱则不再捕食,与龙虱一起越冬的小鱼无恙.2.1.4.1取食过程黄缘龙虱成虫多是被动捕食,当食物靠近时,黄缘龙虱用大颚突然咬住猎物,然后用前跗足抓紧猎物,通常情况下,猎物是背负着龙虱,直至被咬死.黄缘龙虱幼虫的上颚是没有嚼啐食物的功能,它的上颚是中空的,基部有一分泌消化物质并连着口腔和食管的空洞,靠近尖端有一个吸取液体食物的小洞口,捕到猎物时,它首先从食管口吐出有毒液体,通过空心的上颚,注入猎物体内,将其麻醉,同时吐出具有强烈消化功能的液体,将猎物体内物质稀释,然后吸食经过消化后的物质.2.1.4.2黄缘龙虱食量黄缘龙虱食量根据龙虱所处环境水温不同而异,一般情况下在30-60c m 的水深处,天气晴好时,水温随水深依次降低,水层越浅水温越高,食量大,摄食频率就越高.人工饲养条件情况下可以观察到在16以下黄缘龙虱摄食频率下降.10以下基本不捕食,6以下进入冬眠,而在20-26时为龙虱最佳摄食温度.表1与表2是黄缘龙虱成虫及幼虫在20-26捕食频率.表1黄缘龙虱成虫在20-26下摄食频率温度20212223242526次数/天1.01.21.43.13.53.84.2表2黄缘龙虱幼虫在20-26度下摄食频率温度20212223242526次数/天6.07.38.518.520.022.625.32.1.5繁殖行为与习性黄缘龙虱成虫在越冬后,迁徙游到半永久性的水田、沟渠、水洼或一些季节性的湖泊中,到了5月末或6月初性成熟发育期,雄龙虱便追赶雌龙虱,用它前足跗节基部膨大的圆形吸盘[5](抱握足)吸附着雌龙虱光滑的鞘翅前部的两侧,并爬到雌龙虱体背进行交配[6].雌龙虱把受精卵产于水生植物的茎秆上,两周左右孵化出营水生自由生活的幼虫,主要以水里浮游生物为食,老熟3龄虫在水边泥土中化蛹,8-9月份羽化成虫.黄缘龙虱羽化与土壤温度有关,通常需24-28间,成虫羽化半小时内,其骨骼开始硬化,并连续飞离羽化池,向越冬水域迁徙.2.1.6呼吸行为与习性黄缘龙虱用气管呼吸,气管外通气门,内连贮气的气囊.呼吸时,在水中的龙虱成虫靠尾部第7、8节的摆动推进,胸足同时划水做为转向辅助作用,上升至近水面时,才转过来头向下倒悬着,腹部气门顶开水面换气呼吸.幼虫常常用胸足抱着水草,保持着倒悬呼吸的姿势.将尾部伸至水面,气门有围气门腺分泌疏水性的油脂,打破水的表面张力,从空气中直接吸收氧气[7].黄缘龙虱用气管呼吸外,还保留着祖辈呼吸空气的特征.在龙虱鞘翅下面有一个贮气囊,这个贮气囊有着物理鳃的功能.当龙虱在水中上下游动时它还起定位作用.黄缘龙虱停在水面时,前翅轻轻抖动,把体内带有二氧化碳的废气排出,然后利用气囊的收缩压力.从空气中吸收新鲜空气.空气中氧的含量比水中多很多倍,因此黄缘龙虱依靠贮存的新鲜空气,潜入水中生活,当气囊中氧气用完时,再游出水面,重新排出废气,吸进新鲜空气[8].黄缘龙虱的价值营养与医疗价值黄缘龙虱的营养价值很高,经测定粗蛋白质含量占干重56%,粗脂肪含量则占干重3%,粗灰黄缘龙虱生物学习性的观察及人工饲养技术的研究2.22.2.1.9918.7分含量为3.71%,粗纤维占13.18%,是一种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低固醇的食品.龙虱可食部分超过80%,除鲜食外,还可以制成粉剂、浸剂(如龙虱酒)和丸剂等食疗食品.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龙虱有滋阴补肾等功效,对医治小儿遗尿、老年人夜尿频多以及肾气亏损、疳积等均有较好效果.常吃龙虱对降低胆固醇,防治高血压、肥胖症、肾炎等也有良好效果.龙虱对抗疲劳具有很强的调节作用.在马玉玺[10]等报道中,龙虱体内具有绝大部分种类的脂肪酸类型,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且以C16%2为主,并有C20%4、C20%5检出,C20%4为人和动物生长发育的必需脂肪酸,对心血管疾病有显著效果;是前列腺的前体,可能对肾功能有重要作用.2.2.2经济价值目前,黄缘龙虱来源大多依靠人为捕捞,野生龙虱数量逐年减少,以致市场上供不应求.近几年,龙虱人工养殖已在广东、广西获得成功.因此龙虱养殖便受到不少养殖户的青睐,尤其被认为是庭院经济的好项目.养殖场用水泥池养殖龙虱,每个水泥池面积不到10m 2却可以养殖龙虱20kg ,按当前市场上每公斤商品黄缘龙虱160元计算,便可收3200元,如果按种用龙虱计算则价值更高,因此龙虱的规模化养殖和龙虱产业化具有良好的前景.2.3黄缘龙虱的饲养技术因黄缘龙虱对溶氧,水温,酸碱度要求不严.发病少,食性广,易于养殖管理.黄缘龙虱个体小,所以对水体空间要求也小,即适合鱼塘水面中大面积养殖,也适合在几平方米的水池中,甚至是面积更小的小缸或小水体养殖.其饲养成本低,食物来源广泛,如福寿螺、田螺,野生或养殖的鱼虾等都是其良好的饵料,也可以专门培养各种鲜活饲料,以利于集约化规模养殖.2.3.1人工饲养环境配置2.3.1.1黄缘龙虱养殖池的类型黄缘龙虱养殖池应建在污染少,水体无毒害的地方.龙虱养殖池主要有放养池、越冬池、无脊椎动物培养池、鱼类培养池等.放养池的规模为50m 2,养殖区为一长方形水池,但一面为斜坡.养殖区域水深为40-60c m,水里种植多种水生生物.斜坡面由30-50c m 厚的湿土铺成,坡面应种植杂草.在整个放养池上方应加盖防逃网.无放养池也可以在水田中养殖,但每池面积不宜超过300m 2,也必须加防逃网.越冬池规模为放养池的3倍大(1500m 2),呈长方形,池水深以2.3-2.6m 为宜,池水中要有充足的幼鱼饵料,为黄缘龙虱越冬前饵料,以贮存越冬能量.无背椎动物培养池的规模为150m 2(若在水田中养殖则不需要),池中要有土壤、水草和新鲜的培养基,培养基要每周加入,池水深为30-60c m ,池中培养基主要为培养的无脊椎动物提供碳源,无脊椎动物池主要为龙虱提供饵料.池中主要饵料有蚌虫、丰年虫、鲎虫、水蚤等一些小型无脊椎动物.建立鱼类培养池主要有两个目的,其一,作为龙虱越冬前和次年春的饵料,其二,养殖一些成年大鱼及特色鱼,具有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其规模要求较大(200m 2),水深在2.0-2.6m.由于池较大,不宜收取幼鱼.应在池的一侧建一方形小鱼池(应与大池相通),长宽为50c m 、高为50c m 即可,最好在见光一侧进行修建,以便捕捞.池中每天应给予充足的饵料(全价人工饲料)或无脊椎动物培养池中的浮游生物也可.为了节约饲料幼虫和成虫应该混合培养.2.3.1.2养殖池中的伴生生物配置养殖池中的应有伴生生物配置,池中应配置一些水藻类,禾本科植物、水葫芦或栽培一些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水生藻类,花卉等,以备龙虱隐蔽、产卵、停留之需.2.3.2人工管理如果将野生黄缘龙虱放养于水田中,应根据天气放水,排水,调节温度若放养于池中,越冬池与放养池上需加防逃网饲喂要定时、定点,给予充足的饲料在人工饲养过程中对于商品黄缘龙虱的保管应妥善处理,鲜活的黄缘龙虱需低水温放养如药用,需用沸水烫死成虫或幼虫,干燥或阴干,保存备用,已死白城师范学院学报第24卷第3期 (40)的黄缘龙虱需冷藏.另外,为了确保龙虱绿色有机,在龙虱养殖过程中,必须使用微生物活菌剂.3结论及龙虱养殖技术的分析黄缘龙虱人工饲养措施的设计必须紧密联系其独特的生活史和生活习性.首先,黄缘龙虱与其它昆虫不同的是一年更换两种生活环境,更换环境又是通过迁徙完成的,因此,除了要满足生活史各阶段的生活环境,还要有良好的防逃措施.其次,黄缘龙虱属肉食性动物,一生特别是幼虫阶段需要有大量的活饵料供取食,要求人工饲养必须配备饵料培养池.再次,黄缘龙虱一生具有自相残杀习性,充足的饵料供给、丰富的水生植物配置也是必不可少的技术措施.还有黄缘龙虱成虫产卵是在水生植物的茎秆中进行的,更需要有充足的水生植物供其栖息和生殖需要.对于未来产业化和经济价值的最大化,人工植物配置方面笔者采用有经济价值的水生植物,如水生花卉、藻类等与之配植.从饵料培养方面,把无脊椎浮游生物和经济鱼类养殖统筹起来,将主产和副产相结合,这些技术对龙虱产业化提供了有力的参考.参考文献:[1]Si ri chaka wa,l P .&Su ng p u ag ,P.Insect as So urce of Protei n [J].M ah i dol Un i vers i ty Anual R esearc h Ab stracts ,M ah i do.l U n i v ersit y ,B angkok ,Thailand .1982,90.[2]刘凌云,郑光美.普通动物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281.[3]韦绥概,陆温,覃爱枝.三点列黄边龙虱幼虫的呼吸系统与生物学特性[J].昆虫知识,2003(1):68-70.[4]陈得牛.药用动物原色图谱及养殖技术[M ].北京:金盾出版社,2002:114-115.[5]王卫英.龙虱吸盘超微结构与吸附能力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7(2):25-26.[6]王晓玲.药食龙虱的研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4):34.[7]李林春,张建平,黄荣静.日本真龙虱生物学特性与养殖关键技术[J].水产科学.2005(11):40-41.[8]马玉玺,郑立君,孙中武等.三种水生甲虫营养成分分析[J].营养学报,2002(1):90-92.Ob serva ti on Biol ogica lH ab its ofYello w-m argi ned Dytisci dae and a Study ofArtifici a l Breed i ng Techn i ques ofYell o w-m argi ned DytiscidaeLI Chun-sheng ,Z HU Ji ng-ping ,LI N X i u-mei(D epart m en t of Biolo gy ,Baicheng Nor ma lCollege ,Ba icheng 137000,Ch i na ;The E ig hth M i dd l e School ofTaonan ,Tao nan 137100,Ch i na)A bstra ct :Dytiscidae has h i gh f o od v a l ue ,and a lso has g oo d hea lth care and medical va l ue .Dytiscidae w ill be a ne w area of breed i ng i ndustry .The m ai n d ifficu lty of artific ial breed i ng is rare researches o n t he b i olo gica l habits ofY ell o w-margined Dytisc i dae .Usi ng w il d yello w -margined Dytisc i dae as experi m en tal materials ,the auther o bserved the b iolo gical hab its of Y ello w -m argi ned Dytisc i dae thro ugh breed i ng the m.It co u l d pro vide f f f f q Dy K yW Y Dy ;;;;y ;责任编辑于秀斌黄缘龙虱生物学习性的观察及人工饲养技术的研究useu l re erence or the rap i d develo p men t o a uacu lture tis ci dae .e ords :ello w-mar gined tiscidae habit o bs ervatio n breed i ng technolo g res earch:。
农业昆虫学实验参考材料
实验一昆虫外部形态观察一、目的要求了解昆虫的外骨骼、分节、分段情况及其各体段的基本构造和附器。
认识昆虫外部形态的基本构造和特征及其与节肢动物门其他纲区别,为昆虫分类奠定基础。
二、材料及用具蝗虫、蝼蛄、蝉、金龟子、蝴蝶、蛾类、蜜蜂、蝽象、蝇类、步行虫、龙虱、蜘蛛、虾、蜈蚣和马陆等的浸渍或干制标本及多媒体课件。
解剖镜、放大镜、培养皿、镊子、解剖针和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三、内容与方法步骤(一)昆虫纲与其他纲区别观察观察节肢动物门蛛形纲、甲壳纲、多足纲的基本特征及其与昆虫纲的区别。
(二)昆虫体躯外骨骼及分节、分段情况观察以蝗虫为例在双筒解剖镜下观察蝗虫的体躯分节、分段现象及各体节间的连接情况。
(三)昆虫头部主要器官观察1.昆虫复眼和单眼观察观察复眼和单眼的位置形态,数目各是多少?2.昆虫触角的基本构造及类型观察用放大镜观察蜜蜂等昆虫的柄节、梗节和鞭节的基本构造,对比观察其他昆虫触角的构造和类型。
3.昆虫口器观察(1)咀嚼式口器:以蝗虫为例,用解剖针拨动上唇,观察其活动方向,用镊子将上唇取下;用镊子将上颚取下,观察上颚前端具齿的切齿和后端具粗糙面的磨齿;观察下颚,连接于头壳下方略呈三角形的是轴节,其下是大而呈长方形的茎节,茎节下是两个能活动的叶瓣,内侧的坚硬,末端具齿的称内颚叶,外侧较钝的称外颚叶,基节外缘着生一个分为五节的下颚须;去掉下颚,后面是一片左右可分开的下唇,两侧着生一对分为三节的下属须;取下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后,中央留下的一囊状物即舌。
(2)刺吸式口器:以蝽象为材料,在解剖镜下用解剖针小心地把口针挑出。
紧贴在口针基部的一块三角形小骨片即上唇,在头的下方有一个分四节的管状下唇,其背部有一条纵沟(槽),内包有四支针状的口针,在口针端部轻压,即可分成三条,其中两条较扁的为上颚口针,较圆的两条为下颚口针,由于钳合较紧,故不易分开,下颚口针的愈合管中有食物道和唾液道。
(3)虹吸式口器:观察蛾、蝶类示范标本。
昆虫的形态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了解昆虫的基本形态结构,掌握昆虫的识别方法,加深对昆虫分类学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昆虫是节肢动物门中最大的一类,具有分节的身体、外骨骼、触角、眼、口器、胸足和翅等特征。
昆虫的形态结构是昆虫分类学的基础,通过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可以初步识别昆虫的种类。
三、实验材料1. 实验昆虫:蝗虫、蜜蜂、蝉、蝼蛄、家蝇、蝶类、蛾类、螳螂、椿象、龙虱、草蛉、金龟甲、步行虫、蚜虫、蓟马等。
2. 实验工具:放大镜、显微镜、解剖刀、挑针、镊子、浆糊(或胶水)、昆虫外部形态挂图等。
四、实验步骤1. 观察昆虫整体形态(1)观察昆虫的体躯: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体躯,注意体外包被的外骨骼,体躯的分节、头、胸、腹三个体段的划分,触角、眼、口器、胸足和翅等部位。
(2)观察昆虫的头部: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头部,注意触角、眼、口器的形态和位置。
(3)观察昆虫的胸部: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胸部,注意胸足的形态和位置。
(4)观察昆虫的腹部: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腹部,注意翅的形态和位置。
2. 分析昆虫形态结构(1)触角:观察昆虫触角的形态、长度、节数和感觉器官的分布。
(2)眼:观察昆虫眼的形态、数量和分布。
(3)口器:观察昆虫口器的类型、构造和功能。
(4)胸足:观察昆虫胸足的形态、节数、爪和功能。
(5)翅:观察昆虫翅的形态、质地、脉序和功能。
3. 制作昆虫标本(1)挑选昆虫:选择形态完整、无损伤的昆虫。
(2)制作标本:用解剖刀将昆虫的体躯、头部、胸部和腹部分别切下,用挑针将各部位固定在标本板上,用浆糊(或胶水)粘合。
(3)标注:在标本板上标注昆虫的名称、采集地点、采集时间等信息。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结果通过观察,发现昆虫具有以下特征:(1)体躯分节:昆虫的体躯分为头、胸、腹三个体段,各体段之间有明显的分界。
(2)外骨骼:昆虫具有外骨骼,保护和支持内部器官,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
(3)触角:昆虫的触角具有感觉器官,用于嗅觉、触觉和味觉等。
龙虱药学研究概况
摘要 在广泛进行文献检索的基础上,综述了龙虱的种属、成分、药理、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内容,为深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龙虱; 成分; 药理; 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 R 282.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 - 6611( 2011) 34 - 21055 - 02
Overview of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on Dytiscidae ZHAO Jie et al ( Key Laboratory of Resource 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in Western China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College of Life Sciences,Northwest University,Xi’an,Shaanxi 710069)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extensive literature retrieval,the species,composition,pharmacology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er,providing foundation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Key words Dytiscidae; Composition; Pharmacology; Clinical application
1994,10( 5) : 84. [9]张金泉. 龙虱不可以“金边地鳖”作地鳖虫使用[J]. 中国中药杂志,
1986,11( 3) : 21. [10]孙兆海,潘庆华. ( 庶虫) 虫与龙虱的鉴别与效用[J]. 山东中医杂志,
1982( 4) : 237. [11]张振秋,李锋,曹爱民,等. 多溶剂紫外光谱法在虫类药的鉴别应用
最全面的昆虫纲各目和主要科的识别特征
第七节昆虫纲各目和主要科的识别特征一、原尾目Protura原尾目为昆虫纲中最原始的类群。
体微小,不过2mm。
头小,且无眼无触角无翅,分布广体微小;口器藏于头内;腹部12节,腹部1~3节腹面各有1对针突。
性喜湿,栖泥炭地或草地、石下及树皮内,无经济意义。
通称原尾虫,简称螈。
全世界约六十余种,我国于1956年首次发现。
代表种如下图所示。
二、弹尾目Collembola弹尾目属小型无翅类型昆虫,长在5mm以下。
口器藏于头内;有单眼组成的小眼群;触角4~6节;腹部6节,第1节腹面有1个粘管,第3节腹面有握弹器,第4或第5节上有弹器,善跳跃。
栖土中、积水水面、腐败植物间、草丛及树皮下等富有腐败物质之处。
分布极广,约有二千余种,其中植食性种类对农作物有害。
通称跳虫。
代表种如下图所示。
三、双尾目Diplura体细长,一般长在10mm以内。
白或灰白色,口器藏于头内;无眼;触角丝状,20~40节或更多;腹部11节,第1~7节腹节腹面各有1对针突;腹末有1对尾须或尾铗,也有变形为钳状器,无中尾丝。
多生活于砖石下、枯枝落叶下或土壤等潮湿荫蔽之处,极怕光,行动活泼。
通称双尾虫。
代表种如下图所示。
四、缨尾目Thysanura昆虫体有鳞片,口器外露;有复眼,发达或退化;触角丝状,30节以上;腹部11节,腹部2~8节常具有针突和翻缩泡;腹下有腹刺若干对,腹末具1根中尾丝,两根尾须。
多生活于石下、土缝、朽木中、枯枝落叶间,有的生活于古旧房屋及书籍、衣服中,通称衣鱼。
因为它具有滑翔能力,从高处落下也不会摔伤。
代表种如下图所示。
五、蜉蝣目Ephemerida小型至中型昆虫,体软弱;触角刚毛状,不甚明显;复眼1对发达,单眼3个;口器咀嚼式;翅半透明,前翅大,后翅小;腹部11节;腹部末端有长尾须两条,1根中尾丝。
成虫陆生,寿命不长,短的数小时或一二日,长的约一周,一般均朝生暮死。
常在日落后大群飞舞,发生盛时,坠落地面,集成厚层。
幼虫(若虫)水生,需一到三年或五到六年以上始能成熟;可为淡水鱼的饵料。
龙虱—盗墓笔记里的食尸鬼
龙虱—盗墓笔记里的食尸鬼龙虱又称水龟子,为龙虱科各大小种属的统称,隶属于昆虫纲鞘翅目肉食亚目龙虱科,是近年新兴食用的珍贵水生昆虫,生活在田野、水沟、小溪等水体中。
它在水能游,出水能飞,并有很强的趋光性。
成年龙虱体型椭圆,长约3厘米左右。
龙虱个体大小不一,呈流线体,以肉食性为主,也兼食植物性等,尤其善于捕捉水中的小鱼虾和水生昆虫为食。
在我国主要产于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和湖南、湖北等省区。
目前市场龙虱来源大多依靠捕捉野生资源,由于水域污染和人为滥捕,故数量日渐减少,以致市场供不应求,导致价格1 形态特征龙虱又名大龙虱,属鞘翅目龙虱科,是完全变态的甲虫。
其体形较大,体长3.5~4厘米,椭圆形,扁平,有光泽,有的种类具有条纹或点刻。
通体黑色,鞘侧缘黄色,黑色部闪绿辉。
复眼位于头的后方,紧靠前胸前缘。
前、中足基节小,后足发达,侧扁如桨,被毛长,基节宽大,左右相接触,跗节5节,适于游泳。
来源为龙虱科昆虫东方潜龙虱的全虫体长圆形,长2.4~2.8厘米。
背面深橄榄绿色,唇基,前胸背板外缘、鞘翅两侧绿黄色。
头部近扁平,中央微隆起;前头两侧有浅凹陷及小点刻。
触角1对,黄褐色。
唇基前缘直,近前角处有一横陷。
上唇狭,两端圆,前缘中央弯曲,呈半月形。
复龙虱眼突出。
前胸背板横阔。
鞘翅有3行稀疏的纵点,点纹等宽,不明显。
腹部3~5节,两侧有绿黄褐色斑纹。
足3对,前脚黄褐色,后脚红褐色,中后跗节暗色。
雄性前跗节基部3节扩大,有吸盘。
雄虫前足跗节第1~3节扁平宽阔,成为吸盘,具有吸附作用,用于在交配时吸着在雌虫背上,为抱握足。
龙虱幼虫及成虫均为水栖,捕食小鱼、虾、蝌蚪等水生小动物,产卵在水生植物枝上、叶上。
幼虫体细长,头大,有眼6对,触角短,6~9节,上颚尖锐、弯曲,内有孔道,能吸食动物汁液,有3对胸足,幼虫老熟时入水边泥土中化蛹,之后逐渐蜕化为成虫。
2 生活习性肉食性,凶猛贪食。
说它凶猛,是因为不仅吃小鱼小虾小虫蝌蚪,连体积比自己大几倍的鱼类,蛙类也会去攻击捕食,猎物一但被咬伤,附近的龙虱闻到血腥就会一拥而上。
龙虱的营养、生物学特性及其养殖前景
收稿日期63作者简介丛建民(),男,汉族,吉林省大安市人,讲师,从事生物技术教学工作。
龙虱的营养、生物学特性及其养殖前景丛建民(白城师范学院生物系,白城137000)摘 要:龙虱是一种珍贵的野生药食两用水生昆虫,具有良好的食用和药用价值,龙虱有独特的营养、生物特性,发展淡水养殖是开发庭院经济,低投入、高产出、增产增效的农业新途径。
关键词:龙虱;营养特性;生物特性;养殖前景中图分类号:S865.9 文献标识码:AThe Nutrition ,B iological Chara cter and Cultiv a tion Prospect of Predaci Diving B eetleCONG J ianmin(Baich eng Normal Colleg e Departm ent o f Bio lo gy ,Baich eng 137000,China )Abstract :Predaci diving beetle i s a kind of precious wild aquatic insect in medicine and food dual pur poses.It ow es the unique nutrition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D eveloping fresh water cultivation is one of new w ay on open 2ing up the courtyard economy ,which is low investm ent ,high delivers and can im prove the output and quality in agri 2cult ure.K ey w or ds :predaci diving beetle ;nutrition character ;biological character ;cultivation pr ospect 龙虱:俗名水鳖,别名三星龙虱、泽劳、黑壳虫、东方潜龙虱、水龟子、水鳖虫、射尿龟、小龟子等。
人工养殖龙虱技术探析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Baicheng Normal University 第33卷第8期2019年8月Vol. 33,No. 8Aug. ,2019人工养殖龙虱技术探析王晓玲,王铁峰,苏雪冬,牛大铭(白城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吉林白城137000)摘要:笔者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从人工养殖龙虱环境的选择、种虫的来源、运输、养殖设施建设、龙虱习性及生物配置与生态构成、龙虱的饲养管理、注意事项、采集与加工八个方面总结阐述了一整套人工养殖龙虱技术,供龙虱爱好者及养殖者参考.关键词:人工养殖;龙虱;技术中图分类号:S89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3118 (2019 )08-0001-04龙虱属于昆虫纲、鞘翅目、食肉亚目、龙虱科昆虫的统称,是我国东南及东北原产地传统的药食两用昆 虫•龙虱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及一些矿物质•龙虱体内氨基酸含量丰富且组成合理•食用龙 虱或龙虱产品不但能获得丰富营养,而且对人体具有一定的保健及药理作用•广州、深圳市场上鲜龙虱高 达800元/kg,甚至更高•经济利益驱使人们疯狂捕捞龙虱,致使野生资源锐减,人工养殖龙虱势在必行•经 过几年的养殖探索,掌握了龙虱养殖技术.1人工养殖龙虱环境的选择龙虱趋光性很强,对一些化学药品有很强的敏感性,如有机磷、有机氯和酚类等,养殖环境应选择在水 质好、不易被污染、阳光充足的地方•养殖面积300 -500 m 2比较适宜,也可在房屋周边的小水坑或水泥池 中养殖•养殖水域保持0. 5~1 m 水深为宜,每平方米水面可放养龙虱200 -300头.养殖池中栽种一些适 合水中生活的植物,池面安装防逃设施.2人工养殖龙虱种虫的来源龙虱养殖种虫来源有三个途径:一是到野外水域环境捕捞的龙虱幼虫放到养殖池中进行养殖,二是将 野外水域环境捕捞的龙虱成虫投放到养殖池中进行繁殖•上述两种方法简单易行,但难以保证数量•三是 选购诚信单位良好的龙虱种苗•龙虱选择在早春时节进行交配繁殖,雄性龙虱前足先端有连续3节膨大形 成的吸盘,在中足爪下也生有很多小吸盘•生殖时,雄性龙虱追赶雌性龙虱并用抱握足抱握雌性龙虱,抱握 足吸盘基部可分泌黏液黏附住雌性龙虱•雌雄交配后,雌性龙虱将卵粒产在植物的茎里或水域沿岸水底. 龙虱产卵期较一些水生动物长,一般可延续1 ~2个月,产卵量在1 000 - 1 300粒之间.水温在22 -26 T 时,2 ~3天可使受精卵孵化成幼虫,幼虫体呈灰白色,刚孵化出的幼体小且柔软,活动力弱,很容易被一些 水生动物吃掉•饲养者应及时清理养殖水域中小鱼、虾、昆虫和蝌蚪等危害龙虱幼虫的天敌,以便提高龙虱 幼虫成活率.一周之后,龙虱幼虫不但活动能力增强,而且幼虫的体壁逐渐硬化,被捕食的概率大大降低. 此时可以捞取规格一致的龙虱幼虫,按照每平方米200 -300头的密度投放养殖.3龙虱种虫的运输无论购买还是捕捞龙虱种虫,如果养殖户离种源较远,就涉及种虫运输的问题•龙虱离开水面管理不 当极易死亡,因此,科学运输是提高种虫成活率的重要保障•龙虱在运输过程中,一方面要防止剧烈颠簸抖 收稿日期:2019 - 03 - 04作者简介:王晓玲(1964—),女,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湿地动物及环境保护.基金项目:2018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龙虱的养殖技术及产晶的研发”.白城师范学院学报第33卷第8期动,另一方面一定要注意温度,36T以上不宜运输,超过36七龙虱就有热死现象,要立即停车至少淋水30分钟后方可继续行车•经过实践证明:目前最有效的装运龙虱工具是竹笼或用柳条编制的篓子,在篓子里面放上稻草或一些杂草和青菜效果非常好,隔2小时淋水一次,即可安全到达运输地点•直径40cm宽, 50cm高的篓子可运输1000头龙虱,成活率高达95%.4养殖设施建设养殖龙虱可以根据经费情况修建不同档次的池子,最好独立修建龙虱越冬池、养殖池、成虫饵料池及幼虫饵料池,如图1所示.越冬池(图2)长8m、宽6m、深2.6m.养殖池(图3)长8m、宽4m、深1.5m,池边可种植水生植物,池内养殖水草•两个饵料池(图4)为长8m、宽3m,深分别为1.3m和1m,用于为龙虱成虫及幼虫培养饵料•只有饵料充足,才能保证龙虱有较高的成活率,减少成本•实践证明:饵料池与养殖池的面积比为4:1即可达到要求.越冬池是用来种虫越冬使用,不用再次购买或采集种虫,一是减少投资,二是节省时间并保证种源.图1龙虱养殖池、饵料池及越冬池图2龙虱越冬池图3养殖池5龙虱习性及生物配置与生态构成5.1龙虱习性龙虱属食肉性水生昆虫,是完全变态性昆虫.幼虫和成虫阶段形态完全不同⑷•从幼虫到成虫一生以浮游生物、鱼、虾、蝌蚪等动物为食•食物多少决定龙虱的生长繁殖,更是减少龙虱互相残食的决定条件•仅其在幼虫阶段,一只幼虫到化蛹前要吃掉等体重或超体重的鲨虫100多头和其他的浮游生物•所以,人工养殖过程中需建设较大面积的饵料养殖池,以解决龙虱饲料问题,特别是浮游生物过季后,幼鱼的供应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也要建有相当面积的养殖池,幼虫和成虫养殖要分开进行.5.2龙虱饵料的培养提高人工养殖龙虱经济效益,降低饲料成本很重要,人工培育饲料可以大幅度降低资金的投入•因此,人工培育饲料非常必要•因龙虱幼虫和成虫口器的不同以及食性要求不同决定饵料水培必须分别进行,龙虱幼虫主要摄食浮游动物,成虫主要摄食鱼类等.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离不开碳源的供应,因此,需要把养猪、养禽纳入龙虱立体养殖渠道,用禽畜粪人工养殖龙虱技术探析便做培养基培养浮游生物,如水蚤、鲨虫、丰年虫及蚌虫等⑵,供龙虱幼虫食用.龙虱成虫的主要食物是鱼,因此,养鱼也是龙虱养殖中重要一环,在饵料池中或越冬池中可放养观赏性鱼类,如草金鱼、锦鲤等,也可养殖食用性鱼,除了满足龙虱食用,还可满足养殖户的鱼类收益.5.3植物的配置龙虱成虫产卵于水生植物的茎秆中,水环境中水生植物种植成为龙虱幼虫繁殖中不可缺少的配置,在水环境中主要种植莲属、伞形科、禾本科植物,如莲花、水稻•这些植物是观赏、食用兼备的水生经济植物.5.4其他生物配置从养殖基地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对龙虱的养殖影响出发,如果是庭院养殖龙虱,要考虑到生态庭院建设需要,养殖池周边的庭院可配置乔木、灌木、草本植物,把经济效益、观赏要求一并统筹,经济树种可种植各种梨树、李子树、杏树、桃树等,观赏树种可栽种忍冬、枫树、火炬树、沙枣、欧李、梅丁香及各种草本植物,不仅维护了水体和庭院的生态环境,也为庭院经济收益提供了支撑•食用及经济类的稻谷与蔬菜类可种植玉米、高粱、谷子、豆角、辣椒、西红柿等.药用植物有红花、穿龙薯祓及其与之搭配的果桑和沙棘•利用庭院闲置的土地适当发展观赏园艺品种,侧重于观赏与食用兼备的品种•通过剪修栽培植物品种的造型实现观赏价值,通过合理利用达到美化作用和经济价值的实现.6龙虱的饲养管理龙虱成虫、幼虫均为肉食性⑶,而且贪食,在自然界中其主要食物有鱼苗、蝌蚪、一些小型甲壳类、昆虫的幼虫等.龙虱喜食鱼苗,平均一天能够吃掉4~5尾鱼苗,甚至能攻击10cm以上的小鱼.因此,过去把龙虱作为渔业的害虫加以杀灭•由于长期毒杀滥灭,加之水域污染,龙虱资源急剧减少,货源匮乏,价格攀上加速,广东沿海一带,售价超过500元/kg,有的地方高达800元/kg,甚至更多.龙虱养殖利润相当可观,是一项前景非常广阔的水产养殖项目•6.1龙虱幼虫饲养管理龙虱幼虫生活期为70~90天,在此期间要经过2次蜕皮,身体变得粗大,形如蟆蚣,俗称水蟆蚣.幼虫头部镰刀形的一对大颛特别发达,龙虱幼虫习性凶猛,食量极大•龙虱及幼虫食物短缺时就会相互残杀,所以必须投放充足的食料•其投放总量按每只龙虱幼虫日进食0.15g进行计算,幼虫期最好投喂蛍虫、蚌虫、丰年虫,也可投喂动物的下脚料等其他的动物性饲料.当龙虱幼虫体内积累充足的营养物质后,就会钻到水池岸边几十厘米处变成蛹•虫蛹再经过2~3周逐渐蜕化为成虫•龙虱的饲养期大约6~8个月.6.2龙虱成虫的饲养管理人工养殖龙虱成虫,除了投喂人工养殖活鱼或新鲜的死鱼,也可以投喂蚯蚓、软体动物的内脏、动物下脚料,将其捣碎后,全池均匀撒喂,也可将青蛙受精卵放入池中,孵化成蝌蚪后供龙虱摄食,或直接将捞取的蝌蚪投放到池中供龙虱摄食•养殖龙虱投喂食物定时定量进行,有利于龙虱饲养管理•一天投喂一次,每天下午6点投喂为佳.为了防止龙虱自相残杀必须天天投喂.另外,为了防止龙虱毒死或长时间不繁殖,不能投喂带毒或有传染病的食物•因为龙虱养殖期大约为6~8个月,前3个月以投喂肉食性食物为主,后3~5个月可投喂肉食性食物外,也可投喂瓜果菜类.投喂总量按每头龙虱0.15g进行计算.6.3人工养殖龙虱对水质及温度的要求人工养殖龙虱对水质没有特殊要求,自然水、地下水、自来水等均可,但无论何种水源都必须无污染,水体变脏时要注意换水.影响龙虱繁殖生长发育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温度对龙虱繁育的影响最大⑷.22~26£为龙虱适宜的繁育温度,20-26七为龙虱适宜的生长发育温度.7注意事项不能在一些工厂及污染严重的水域中养殖龙虱;要注意防飞、防鼠、防盗、防投毒、防食物中掺夹脂肪,平时不得搅动水体•露天养殖龙虱,池中一定要种植水生植物或栽种水稻,遮盖防逃网•幼虫与成虫要分开白城师范学院学报第33卷第8期饲养,最好把规格一致的龙虱放在一起饲养,特别要注意雌雄搭配•龙虱病害很少发生,天敌也少见.8采集与加工.东北7月上旬至结冰前都可用网在养殖池中捕捞•成虫盛发期,在夜间用灯光诱集,省工省时,效果极佳•用紫光灯诱集诱捕常有一些野生的多种甲虫飞来,应按形态特征挑选•如用作药用,捕后用开水烫死,晒干或用40T干燥箱烘干,保存备用即可⑸.如果作为第二年种虫来源,则养到第二年用于繁殖幼虫.结语龙虱养殖不但具有经济效益,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龙虱养殖投资少、见效快,养殖规模可大可小,经济效益高•男女老幼皆可操作,村民不用外出打工就可致富,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了社会的稳定性•养殖龙虱可以利用闲置的土地、废弃的水泡、房前屋后的空地等,土地资源及农户庭院空坪地得到充分利用•养殖龙虱还可以增大局部环境的湿度,促使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因此,龙虱养殖前景广阔.参考文献:[1]刘凌云,郑光美.普通动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8.[2]李春胜,朱晶平,林秀梅.黄缘龙虱生物学习性的观察及人工饲养技术的研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3)=41-45.[3]陈得牛.药用动物原色图谱及养殖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2.[4]王铁峰,杜永桢,王晓玲,等.龙虱养殖关键技术的探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6(2)=62-64.[5]王晓玲.药食龙虱的研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4):16-18.Study on the Techniques ofArtificial Breeding Predacious Diving BeetleWANG Xiao一ling,WANG Tie一feng,SU Xue一dong,NIU Da一ming(College of Life Science,Baicheng Normal University,Baicheng137000,China) Abstract:After several years of practical exploration,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expounds a set of techniques of artificial breeding predacious diving beetle from eight aspects:the selection of environment,the source of scale seed,the transportation,the construction of breeding facilities,the habits,biological configuration and ecological composition of predacious diving beetle,the feeding and management,the matters needing attention, and the collection and processing,which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enthusiasts and breeders of predacious diving beetle.Key Words:artificial breeding;predacious diving beetle;technique责任编辑:李玉波。
庭院龙虱养殖技术
·99·庭院经济是指农户充分利用家庭院落的空间和各种资源,从事高度集约化商品生产的一种经营形式,主要有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
庭院经济属于生态农业模式,以庭院为基地,以生态学为依据,依靠科学综合运转,使有限的庭院面积和空间得以充分的利用,达到立体型、种养结合、动植物互辅,形成生态良性循环,促进农副业向多功能、无污染、优质、高产、高效益方向发展。
多彩的庭院经济,为农民增收起到了很大作用。
利用庭院养殖龙虱是农村农民很好的致富项目。
龙虱养殖投资少,见效快,经济效益高,老少皆宜。
发展龙虱养殖大有可为,将会成为今后几年养殖业中的新亮点。
龙虱是龙虱科昆虫的统称,它的家族成员比较多,世界约有4000余种,我国有200余种,吉林省有6至7种,黄缘龙虱、东方龙虱最为常见。
龙虱是我国东南和东北原产地传统的药食兼用的水生昆虫。
以其特殊的风味、丰富的营养价值、神奇的药理医疗、保健功能成为当前人们青睐的绿色美味佳肴登上了人们的餐桌,也进入了医疗保健行列。
现如今由于过度捕捞,野生资源匮乏,人工养殖势在必行。
养殖龙虱,技术是关键。
笔者将通过多年探索,掌握的庭院养殖龙虱技术及开发的龙虱产品与龙虱爱好者及养殖者进行分享。
1.庭院龙虱养殖,环境的选择及养殖设施的配置可在房前屋后的小水坑中、水泥池、缸或其它容器中进行龙虱养殖,如在水泥池或水坑中养殖,一般面积300~500平方米比较适宜,水深保持在0.5~1米比较好。
养殖龙虱的水体不能被酚类、有机磷和有机氯等化学药品污染、且光照充足、水质良好。
在水池或容器中要种植供龙虱产卵和隔离的水生植物,水面要安装防逃网。
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200~300头龙虱。
如要规模养殖龙虱笔者建议修建龙虱养殖池、幼虫及成虫饵料池、成虫越冬池。
其面积要根据养殖规模而定,可大可小,但必须使饵料池与养殖池的面积比为4:1,这样才能保证饵料充足,不至于因食物缺乏造成龙虱互相残杀,降低龙虱的成活率。
鲁迅没有尝过龙虱
鲁迅没有尝过龙虱黎荔1926年,年轻激进的广州姑娘许广平,给正在厦门大学任教的老师鲁迅写信,描述广州丰富多彩的美食,他们的两地书,在大量谈工作情况之外,已经点点滴滴在分享生活中细微有趣的事物。
鲁迅的心,曾长久深埋在漆黑的孤独里,鲁迅的恋爱,是内敛型的,艰涩,闪躲,犹豫。
在当年那场轰轰烈烈的女师大风潮里,许广平是学生方面的领头人,鲁迅则是老师方面的代表,他们相互鼓励,相互扶持,在北京时期他们就开始通信。
但直到1926年6月,许广平从女师大毕业,8月26日,鲁许二人同车离开北京,鲁迅去了厦门,许广平去了广州。
在厦门—广州的两地通信里,鲁许感情的进程迅猛发展。
不知是被年轻姑娘的青春活力感染,还是真的倾慕广州的美食,鲁迅在回信中约定了年末一定来广州,并说:“我想吃一回蛇,尝一点龙虱”。
结果后来大家都知道了,1927年1月,在厦门大学工作不到半年的鲁迅,毅然决然地辞职,赴广州中山大学任教。
寓居广州的那一年,鲁迅在美食带路党许广平的指引下,应该品尝了许多南方的美食。
又一年后,鲁迅与许广平一起定居上海,正式开始共同生活。
鲁迅先生有没有吃蛇,书信日记没有记载,至于龙虱,我敢打赌,鲁夫子一定见了却不敢吃!龙虱也叫水鳖虫、水龟子,又名射尿龟、尿缸贼等,属于昆虫纲鞘翅目龙虱科东方潜龙虱昆虫,广泛分布在长江以南如湖南、湖北、江苏、浙江、广东、广西、福建、四川等地的沼泽、水田,或者河沟等水草繁盛的地方,以捕捉小鱼、蝌蚪为食。
有着很强的游泳能力,到了夜里,龙虱还会飞行半空。
龙虱不但入菜,并且入药,也可泡酒,据说有滋阴补肾、活血强筋之功效。
专治老人夜间小便频多,小儿遗尿等病症。
所以,在南方常有家长在夜晚上街买龙虱给老人、小孩吃,既解馋又有食疗作用。
在我老家广西梧州,当地习惯叫龙虱为赖尿虫。
当小朋友尿床了,老一辈人就会教导:食赖尿虫吧!龙虱的字面意思是龙身上的虱子,但龙虱可不像虱子那样小偷小摸,那可是捕食起来凶猛无比、连猎物的骨头渣子都不会剩下的水中杀手。
龙虱的养殖
龙虱的养殖龙虱养殖技术作者:佚名(互联网)夏天时,有很多小朋友喜欢在池沼中捕捞小蝌蚪,顺便也会捞上一些水草间的水虫及小鱼儿。
这时候,你可能看到有一种身体浑圆、身上长着六只脚、脚上有长毛的虫儿,在水中游着呢!那就是龙虱。
因为龙虱的背部盖着一层坚硬的甲壳,就像乌龟,再加上龙虱住在水中,所以叫“水龟”。
龙虱具有趋光性,在夏夜里,你可以在靠水的灯光下看到它。
你会发现它也是甲虫类,有着很长的后腿,游动时两只脚像桨一样同时摆动,速度很快。
龙虱是水生甲虫,金边龙虱是龙虱的一种,全世界已知有4000多种,我国有230多种,其中日本吸盘龙虱是个体最大的一种。
试养证明,这种原为野生的龙虱可以进行人工养殖,目前已在山东省等地养殖成功。
龙虱生活在田野、水沟、小溪等水体中。
它在水里能游,出水能飞,并有很强的趋光性。
成年龙虱体型椭圆,长约3厘米。
龙虱个体大小不一,呈流线体,以肉食性为主,也兼食植物,尤其善以捕捉水中的小鱼虾和水生昆虫为食。
在我国,主要产于广东、广西、海南、福建、湖南和湖北等省区。
目前市场上的龙虱来源大多依靠捕捉野生资源,由于水域污染和人为滥捕,故数量日渐减少,以致市场供不应求,导致价格较高。
龙虱价格虽高却受人们喜爱,究其原因,除鲜食滋味鲜美外,它还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据记载,龙虱有滋阴补肾等功效,对医治小儿遗尿、老年人夜尿频多、肾气亏损以及疳积等均有较好效果。
常吃龙虱对降低胆固醇,防治高血压、肥胖症、肾炎等也有良好的效果。
龙虱除鲜食外,还可加工成粉剂、浸剂(如龙虱酒)、丸剂等食疗品,故市场销路很好,养殖发展前景较好。
开发前景:龙虱具有养颜活血、强身健体的功效,对降低胆固醇,防治高血压、肥胖症、肾炎等有一定的作用。
还可治小儿遗尿、疳积及老人夜尿频繁症。
我国现生产的龙虱酒、龙虱口服液等保健产品已进入国内、外市场。
龙虱还是高级菜肴,可与全蝎媲美,其肉质鲜美、酥脆爽口、营养丰富,含蛋白质64.4%,脂肪9.7%,并含有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日本真龙虱生物学特性与养殖关键技术
日本真龙虱生物学特性与养殖关键技术李林春;张建平;黄荣静【期刊名称】《水产科学》【年(卷),期】2005(24)11【摘要】日本真龙虱(Cybister japonicus Sharp)又称水龟子(以下简称龙虱),近年来人们发现其成虫肉味鲜美且药用价值高,市场上可售180元/kg,于是人们开始大量捕捉,致使目前的野生龙虱资源数量骤然减少,若长期下去,龙虱资源也可能会衰竭。
为保护该物种资源,进一步开发其潜在的食用与药用价值,亟需对龙虱的生物学和养殖学开展深入研究。
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国内仅见贾风龙等…对我国真龙虱属常见种分类及黑绿真龙虱的形态和生物学进行了观察;韦绥概等对三点列黄边龙虱幼虫的呼吸系统与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王立新等对小水池养殖龙虱效果进行研究。
笔者近年来通过实验室水族箱观察、大水面鱼塘、小面积水泥池、网箱等不同养殖水体进行试验研究,比较全面掌握了日本真龙虱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相关养殖关键技术,现总结如下。
【总页数】2页(P40-41)【作者】李林春;张建平;黄荣静【作者单位】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河南,信阳,464000;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河南,信阳,464000;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河南,信阳,46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65.199【相关文献】1.龙虱的营养、生物学特性及其养殖前景 [J], 丛建民2.龙虱养殖关键技术 [J], 王欣;李林春3.龙虱养殖关键技术的探究 [J], 王铁峰;杜永桢;王晓玲;张思宇;王爽;蔡源;孙弋淋;李云凯4.大型水生昆虫龙虱及桂花蝉的生物学特性和养殖利用初步研究 [J], 温以才;张天来5.三点列黄边龙虱幼虫的呼吸系统与生物学特性 [J], 韦绥概;陆温;覃爱枝;梁子宁;蒙永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昆虫分类简介
(Ephemer-短命,ptera-翅) 体中型,纤细柔弱。 口器退化; 复眼发达; 触角刚毛状; 翅膜质,前翅大,后翅小; 腹部有一对细长多节的尾须,有一条中尾丝。 稚虫水生,主要取食小型水生动物和藻类。成虫陆生, 有趋光和婚飞习性,寿命很短,不取食。全世界已知 2 250多种,我国已知约250种。
蝗科:Acrididae
后足腿节与中润脉摩擦发音,前胸背板发达,跗3-3-3节, 爪有中垫。产卵于土内, 触角短于体长,听器位于第1腹节两侧,后足跳跃足, 产卵器瓣状,尾须短,不分节。如东亚飞蝗
蟋蟀科:Gryllidae 前足胫节具听器,产卵器细长,跗3节。 触角长于体长,听器位于前足胫节内侧, 后足跳跃足,雄虫发音器位于前翅基部。 雌虫产卵器呈剑状,尾须长,不分节。
种下阶元 infraspecific category
变种(variety):以前,有些人认为凡不符合模式标本的标
本都称为一个变种。1961年以后废弃不用。
生态型(ecotype):不同生态条件下表型不同,形态上有明
显差异,但可随生态条件变化发生可逆性变化。如东亚蝗的 散居型、群居型。现已不用。 亚种(subspecies),由于地理隔离,各自向不同方向演化, 形态上有较大差异,但未达到种的级别。可用。
7. 蜚蠊目 Blattodea
(Blatt-平板,蜚蠊) 体中至大型,宽扁 口器咀嚼式; 触角长丝状; 复眼发达或无; 前胸发达,盖住头部; 前翅覆翅
该目中文蜚蠊,俗名蟑螂,偷油婆等。英文名 cockroachs,roach。中国古代的称谓也很多, 如《诗经· 尔雅》中有:蜚、负盘、蜚盘虫、 香蜋子等,《本草纲目》中有石僵、滑虫、地 鳖、簸箕虫、过街、蚵婢虫等。 生活在室内的蜚蠊是卫生防除的主要对象,污 染食品并留下讨厌的气味,传播疾病等。野外 生活的种类少数是农业害虫。有的种是中药材。
大型水生昆虫龙虱及桂花蝉的生物学特性和养殖利用初步研究
大型水生昆虫龙虱及桂花蝉的生物学特性和养殖利用初步研究温以才;张天来
【期刊名称】《湛江水产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3(13)2
【摘要】描述了大型水生昆虫龙虱和桂花蝉的生物学特性并报告了它们的养殖和食用药用初步研究结果,为这两类水生昆虫在淡水水产资源和人类药物食物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
【总页数】6页(P22-27)
【关键词】水生昆虫;龙虱;桂花蝉;养殖
【作者】温以才;张天来
【作者单位】广西农业大学;广西水产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66.9
【相关文献】
1.龙虱的营养、生物学特性及其养殖前景 [J], 丛建民
2.大型水生昆虫龙虱和桂花蝉的生物学特性及养殖利用初步研究 [J], 温以才;张天来
3.日本真龙虱生物学特性与养殖关键技术 [J], 李林春;张建平;黄荣静
4.名贵水生昆虫——龙虱 [J], 山东省虫业协会
5.龙虱桂花蝉解蔽人间 [J], 温以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包你没见过,千奇百怪的各种生物
包你没见过,千奇百怪的各种生物包你没见过,千奇百怪的各种生物【三眼恐龙虾】三眼恐龙虾,学名佳朋鲎虫。
是已知的鲎虫中中国唯一发现的一种。
属足亚纲,背甲目,是一类小型的甲壳动物。
楼主巴黎最晴天2021-3-149:57:4【印尼章鱼人】印尼妇女妮塔日前在煎章鱼时,随着温度下降,锅中竟发生鸣鸣哭声,她关上锅盖一看看,赫然看见一只有著人头和注重胸部的章鱼在求助。
楼主巴黎最晴天2021-3-149:57:15【海百合】是一种始见于石炭纪的棘皮动物,生活于海里,具多条腕足,身体呈花状,表面有石灰质的壳,由于长得像植物,人们就给它们起了海百合这么个植物的名字。
楼主巴黎最晴天2021-3-149:57:27【貘】就是一种大型食草动物,存有一个类似于变长的猪鼻子的长鼻子,但是它的下巴却很短。
貘主要生活在南美洲和中美洲地区,东南亚地区也存有原产。
貘就是一种具备较强攻击性的动物,它们和大型偶蹄类动物就是近亲,比如马和犀牛等等。
楼主巴黎最晴天2021-3-149:57:41【白面粗尾猿】主要分为圭亚那粗尾猿和金面粗尾猿,这种长相怪异的动物生活在巴西、法属圭亚那和委内瑞拉等国家。
白面细尾猿主要以水果、坚果和昆虫为食。
它们捕猎几乎所有的水果、坚果、种子和昆虫,具有不可比肩的消化能力,能够对付各种各样的毒汁毒液。
楼主巴黎最晴天2021-3-149:57:54据传这种【非洲牛蛙】极具进攻性,冲出来可以达至两米。
它们的猎食方式,通常就是躺在一个地方不颤抖,等候猎物自动发生,然后快速上前ko之楼主巴黎最晴天2021-3-149:58:15根据国际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的消息,这种被称为【rhinopithecus】的猴子全身大部分为黑色毛发覆盖,只有嘴部边缘有白色毛发。
它们已经濒临灭绝,现存数量只有300左右。
楼主巴黎最晴天2021-3-149:58:34【鳃足虫】在海水中它们的二倍体个体进行着两性生殖。
楼主巴黎最晴天2021-3-149:58:47这种看上去像是搜集了好多泡泡的瓶子的生物,科学家称作【火体虫】,长约7厘米,就是一种球形的聚合体生物,那些浸状物就是聚合体的“居民”。
铁线虫
铁线虫(Gordiacea Von Stebold,1843)又名发形蛇(hair snake),亦称毛细线虫(hairworm)或戈尔迪乌斯线虫(gordian worm)。
土名就是铜丝蛇或天丝。
食蚜蝇,成虫体小型到大型。
体宽或纤细,体色单一暗色或常具黄、橙、灰白等鲜艳色彩的斑纹,某些种类则有蓝、绿、铜等金属色,外观似蜂。
头部大。
雄性眼合生,雌性眼离生,也有两性均离生。
食蚜蝇(Scaeva pyrastri)卵一般产在蚜群中的为白色,长形,卵壳具网状饰纹。
\狼蛛属蜘蛛目的一科。
8眼黑色,排成3列(4-2-2)。
步足粗壮,多刺,末端为3爪。
因善跑、能跳、行动敏捷、性凶猛而得名。
狼蛛的背上长着像狼毫一样的毛,而且有八个眼睛,有的狼蛛毒性很大,能毒死只麻雀,大的狼蛛甚至能毒死一个人。
龙虱亦称潜水甲虫(diving beetle)或真水生甲虫(true water beetle)。
鞘翅目(Coleoptera)龙虱科(Dytiscidae)肉食性、水生甲虫,4,000多种,捕食的生物从昆虫到比自身大的鱼都有。
龙虱成虫呈长卵流线形,扁平,光滑,背面拱起,后足扁平刚毛发达。
触角为丝状,共11节,下颚的触须较短。
常见个体大小为10至20毫米,部分物种身长可达35毫米以上。
龙虱的成虫和幼虫均以肉食性为主,喜食水中昆虫、孑孓、小鱼、蝌蚪等,部分亦属植食性和腐食性。
成虫具有很强的趋光性。
当它们见到灯光时便飞向高空,趋向光源。
独角仙,学名称双叉犀金龟,又称兜虫,其幼虫又有鸡母虫【蛴螬】之称,体形大而威武。
独角仙在中国一些地方较为常见,数量多可能危害森林。
在用途上,独角仙可作观赏,是常见的宠物,又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2008年,研究人员发现在不同条件下独角仙会变色,对研究智能材料有启示作用。
独角仙在某些地方是常见的一种大型甲壳虫,比如说台湾。
是台湾较大的一类甲虫。
为昆虫纲-鞘翅目-犀金龟科甲虫。
独角仙为益虫也可以是害虫,适当的数量不会造成森林的破坏;而数量过多的话,成虫会对树木造成严重的侵害。
龙虱养殖技术
其抗病能力强 ,无需用药防治 ,适合全国各地养殖 。但 要注意改 良生态环境 ,如可在水 中放些水葫芦 、水浮
莲等。这样不但为龙虱提供食物 ,而且可保持水质环境 。在饲养 中要 时刻保持 水质清新 ,水 质不 好时应及时换
水 ,谨 防 污染 。
.
5、注意 事 项
(1)幼虫 和成虫隔离饲养 ,大小分开 ,雌雄搭配 。
黑 龙 江 水 产
2010年第 2期
龙 虱 养 殖 技 术
张 志 华 杨 秀
(黑 龙 江省 水 产 技 术推 广 总站 黑龙 江 哈 尔滨 150018)
一 、 分 类 地 位 龙虱(Dytiscidae),又名水龟子 、鳖虫 ,属水生昆虫 ,为龙 虱科 各大 小种属 的总称 ,隶属 于昆虫纲 、鞘翅 目、食 肉亚 目、龙虱科 。它 的种类很多 ,仅在我国就有约 160种 ,最常见 的有 日本 吸盘龙虱 、黑龙 虱 、东方三星龙虱等 。 二 、营 养 价 值 龙虱是一种药食兼 用型的动物性 中药 材 ,中药名 为水龟 子。人 药具有 天然 滋阴补 肾、养颜 活血 、强身 健体 等功效 ,对降低胆 固醇 、防治高血 压 、肥胖症 、肾炎有辅助治疗作用 ,还 可治疗小 儿遗 尿 、疽积及老人夜尿频繁症。 我 国现有龙虱酒 。除药用外 ,龙虱还可做高级菜肴 ,其 肉质鲜美 ,酥脆 爽 口,营养丰富 ,其蛋 白质含量达 23.8% , 脂肪 含量 为 3.6% ,是一种典型 的高蛋 白、低脂肪 、低胆 固醇 的水产 品 ,可 与全蝎媲美 ,被视为 野味佳 品。龙 虱在 我 国主要产 于广东 、广西 、海南 、福建 、湖南 、湖北等地 。目前 市场龙虱来 源大多依靠捕 捉野生资 源 ,由于水 域污 染和人为滥捕 ,龙虱数量 13渐减少 ,已致货稀 价贵 ,市场供不应求 ,在广州 、深圳售价 120~160元/l 。 三 、生 物 学 特 性 1、形 态特 征 成虫体型椭 圆 ,有光泽 ,体长 2.4~3cm,前 胸背板 ,鞘翅 为漆 黑色 ,腹 部黄褐 色。头部 略扁 、复眼 突出 ,触 角 丝 状 ,足 3对 ,前 足 细 小 ,后 足 扁 平 、有 长 毛 。 2、生 活 习 性 龙虱终生栖息于淡水环境 ,生活在 田野 、水 沟、小溪等水 体中。它入水能 游 ,出水 能飞 ,并有很强 的趋光性 。 其食性 以肉食为主 ,兼食植物性食物 。能捕食软体动物 、昆虫 、蝌蚪或小鱼 ,幼虫尤其 贪食。成 虫有趋光性 ,其臀 腺能释放苯 甲酸苯 、甾类物质 ,对鱼类 和其他水生脊椎 动物有显著毒性 ,可危害稻苗 和麦苗 。 龙虱 目前在广州 、湖北 、北京 、吉林等地已养殖成功 ,其养殖周期短 (从卵到商 品成虫约需 8个 月 ),对溶氧 、 水温 、pH等要求不高 ,且发病少 ,食性广 ,适 于鱼池 、水沟 、水缸 等大小水 体养殖 ,饲养 成本低 。因此 ,各地 可根 据 市 场 需 要 适 度 开 展 。 3、龙 虱 生 活 史 龙虱一生分为 四个 阶段 ,即卵一 幼虫一蛹一成虫 。其在早春季节 进行交配 ,雄性前 足附节前 3节膨大成 吸 盘 ,中足爪下 也有很 多小吸盘。交配时 ,吸盘基部分泌粘 液 ,粘 吸雌性 。雌性交 配后将 卵产 在水草或 沿岸水底 。 产卵期可延续 1~2个 月 ,产卵量一般 为 1000~1500粒 。在水温 20℃左 右时 ,卵粒 2~3d孵化成幼虫 。幼 虫呈 灰 白色 ,体小 而柔 软 ,容易被小鱼虾 、蝌蚪和其它昆虫摄食 。池中应清除 上述生物 ,提高幼虫 成活率 。一周后 幼 虫 外 皮 逐 渐 硬 化 ,活动 能力 增 强 而不 易被 捕食 ,此 时 可 捞 出进 行 投 放 。幼 虫 生 活 期 为 70~90d,在 此 期 间经 2次 蜕皮 ,体 型变得长而粗 壮(因形似蜈蚣俗称水蜈蚣 ),当体 内营养 物质 积累充 足时 ,便 钻到岸 边较千泥 土的几 十 厘 米 深 处 变 成 蛹 ,经 2.3周 时 间 羽 化 成 为 龙 虱 成 虫 。 四 、养殖 技术 1、养 殖 条 件 龙虱是水生昆虫 ,对农 药 、化肥 、油污等十分敏 感 ,一般在 郊外建 池养殖效 果较好 ,不 能在有 污染 ,(特别 是 有油污 )的地方养殖 。养殖 可在小鱼塘 、水池或水缸 中进行 。水池用砖 砌成 ,面积 以 5~10nf为宜 ,水深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