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的碰撞分析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八讲-车身结构分析汽车碰撞安全

第八讲-车身结构分析汽车碰撞安全

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
腹部评分
1
该部位最高得分为 4 分,最低得分为 0 分。假
人腹部得分通过测量假人相关指标而产生,其评价指
标为腹部力,其对应最高分为 4 分,采用高性能限值和
低性能限值来计算。
2 高性能限值: 腹部力
1.0kN低性能限值: 腹部力
2.5kN
大小腿评分
1、大腿
1高性能限值:大腿压缩力 3.8kN; #
量不超出127mm
前视
侧视
抗压传递路线图
车门铰柱静力强度测试
按照国标GB15086-2013规定
1 车门铰柱可承受11000N的纵向载荷,铰柱机构不脱开; 2 车门铰柱可承受9000N的垂直向载荷,铰柱机构不脱落。
车顶抗压强度
对汽车碰撞性能提出的要求
翻滚试验示意图:台车
对汽车碰撞性能提出的要求
我国参照欧洲的ECE R94法规制定了国家强制标准GB 11551-2003 《乘用车正面碰撞的乘员保护》
GB 11551-2003
40%正面碰撞
(1) 试验车辆 40%重叠正面冲击固定可变形吸能壁 障。碰撞速度为 63~65km/h;
(2) 偏置碰撞车辆与可变形壁障碰撞重叠宽度应在 40%车宽±20mm 的范围内。
(1)移动台车前端加装可变形吸能壁障冲击试验车辆 驾驶员侧,移动壁障行驶方向与试验车辆垂直,移动壁 障中心线对准试验车辆R 点,碰撞速度为(试验速度 不得低于 50km/h);移动壁障的纵向中垂面与试验车 辆上通过碰撞侧前排座椅R 点的横断垂面之间的距离应 在±25mm内。
(2)在驾驶员位置放置一个EuroSID II 型假人, 用以 测量驾驶员位置受伤害情况。在第二排座 椅被撞击侧放置SID-IIs(D 版)假人,用以测量第二 排人员受伤害情况。(详见第四章规定的碰 撞试验方法)

教学课件:第八讲-车身结构分析汽车碰撞安全

教学课件:第八讲-车身结构分析汽车碰撞安全

汽车碰撞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碰撞过程
汽车碰撞过程可分为冲击、挤压、变 形和破碎等阶段,涉及到车辆动力学 、材料力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影响因素
汽车碰撞的影响因素包括车辆质量、 速度、角度、路面状况、天气条件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影响碰撞结果 。
汽车碰撞安全的法规和标准
国际法规
国际上主要有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 的法规ECE和欧盟的法规EURO NCAP等,这些法规对汽车碰撞安全 性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测试方法。
车联网和智能交通系统在碰撞安全中的应用
总结词
车联网和智能交通系统通过信息共享和协同控制,提 高道路交通的效率和安全性,减少碰撞事故的发生。
详细描述
车联网和智能交通系统利用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实现 车辆与道路基础设施、其他车辆以及交通管理中心的互 联互通。通过实时交换车辆位置、速度、交通信号等信 息,系统可以预测潜在的交通冲突和事故风险,并提供 及时的预警和避险措施。此外,智能交通系统还可以优 化交通流量,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减少拥堵和事故发生 的可能性。这些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构建更加安全、高效 和可持续的交通环境。
混合式车身
结合承载式和非承载式的 特点,具有较好的综合性 能,主要用于高性能轿车 和跑车。
车身结构的材料和工艺
高强度钢
具有较高的抗拉强度和屈服点,用于制造车 身骨架和重要结构件。
复合装甲
由多种材料组合而成,具有较好的抗冲击和 防护能力,用于提高车身的抗弹性能。
铝合金
质量轻、耐腐蚀、导热性好,用于制造车身 覆盖件。
未来汽车碰撞安全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未来汽车碰撞安全技术将更加注重智能化和主动安全 技术的应用,如车辆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智能避撞系统
等。

车身的碰撞分析PPT课件

车身的碰撞分析PPT课件
汽车侧面碰撞蹭伤
3.碰撞的位置高低对碰撞损伤的影响
车身前部高点位置的碰撞
车身前部低点位置的碰撞
4.碰撞物不同对变形的影响
碰撞不同物体的碰撞结果
5.行驶方向对碰撞损伤的影响
车辆侧部碰撞
6.车辆的不同对碰撞损伤的影响
两辆普通轿车碰撞
一辆普通轿车和一辆SUV车碰 撞
7.碰撞力的方向的影响
碰撞力的方向对损伤程度的影响
1—挡泥板加强件 2—前车身铰柱 3—挡泥板 4—内外前梁 5— 前横梁 6—散热器支架 7—支柱支撑8—防火板 9—前围上盖板 10—A支柱 11—顶盖梁 12—顶盖侧横梁 13—保险杠支撑14—后 备箱盖 15—折线 16—左后翼子板 17—车轮罩 18—止动销 19—C支柱 20—B支柱 21—门槛板
非承载式车身
1.车架
非承载式车身由主车身和车架组成。
非承载式车身的前车身构件
2.前车身 前车身由发动机罩、散热器支架、前翼子板和前挡
泥板组成。
非承载式车身的前车身构件
3.主车身 乘客室和行李箱焊接在一起构成主车身,它们由
围板、地板、顶板等组成。
非承载式车身的主车身结构
承载式车身
车身前部部件。 车身中部部件。 车身后部部件。
1(93—)C整支体柱式2车0—身B尾支部柱碰撞21时—的门力压槛传板溃递路型径 吸能器吸能区性能不同碰撞结果的对比
汽车前部碰撞变形 汽车前部碰撞变形过程
前纵梁的弯曲及断裂效应
汽车中部碰撞变形
汽车中部碰撞变形过程
汽车后部碰撞变形
汽车后部碰撞力不同时受损情况
汽车顶部碰撞变形
汽车翻滚碰撞变形过程
整体式车身中部碰撞吸能部件
车门内的高强度钢板

实训一车身碰撞损伤分析课件

实训一车身碰撞损伤分析课件
一身碰撞分析件
contents
目录
• 车身碰撞损伤概述 • 碰撞力学基础 • 车身材料与结构 • 碰撞试验与模拟 • 碰撞损伤的检测与评估 • 典型案例分析 • 总结与展望
01
身碰撞述
碰撞对车辆的影响
车辆碰撞后,车身结构会受到不 同程度的损伤,这些损伤可能影 响车辆的行驶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碰撞可能会导致车辆部件损坏, 如车架、悬挂系统、制动系统等,
碰撞物体:固定障碍物(如护栏)
碰撞角度:正面90度
损伤表现:前部结构变形、发动机舱 内零部件损坏、前风挡玻璃破碎、乘 员舱内成员受伤
分析重点:碰撞能量传递路径、乘员 舱内成员安全保护、车身结构抗撞性 能
SUV侧部碰撞案例
车辆型号:某品牌SUV
01
02
碰撞速度:50km/h
碰撞物体:另一辆轿车
03
04
灯及后保险杠损坏、乘员舱内
成员受伤
05
分析重点:碰撞能量传递路径、
乘员舱内成员安全保护、车身
结构抗撞性能
06
07
与望
车身碰撞损伤分析的重要性和挑战性
重要性
车辆安全性是消费者关注的重要指标之一,直接影响消费者对车辆的购买选择。
车身碰撞损伤分析是提高车辆安全性的关键环节之一,通过对碰撞损伤的研究,可 以优化车辆结构设计,提高车辆在碰撞事故中的安全性。
01
系统内的动量总和在碰撞过程中 保持不变。
02
碰撞过程中,如果系统不受外力 作用,则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能量守恒定律
系统内的能量总和在碰撞过程中保持 不变。
碰撞过程中,如果系统不受外力作用, 则系统的总能量保持不变。
03
身材料与构

(精选课件)汽车碰撞损伤鉴定PPT幻灯片

(精选课件)汽车碰撞损伤鉴定PPT幻灯片
8
第一节 汽车碰撞损伤分类
二、按汽车碰撞行为分 按汽车碰撞行为分,汽车碰撞损伤可分为直接损伤(或一次损伤)和
间接损伤(或二次损伤)。 1.直接损伤
直接损伤是指汽车直接碰撞部位出现的损伤。直接碰撞点多为汽车左 前方,推压前保险杠使汽车左前翼子板、散热器护栅、发动机罩、左车灯 等导致变形损伤,称为直接损伤。 2.间接损伤
1)碰撞处周围产生弯曲变形。 2)碰撞处形成S形波浪状的弯曲变形。 3)碰撞处形成S形包卷状弯曲变形。 4)局部收缩。 5)碰撞处被拉伸。
6
第一节 汽车碰撞损伤分类
2.严重损伤 严重损伤是指通过更换、修理和校正较大的车身部件,然后再喷漆
修复的损伤。有时甚至需要对损坏的零件进行切割,然后焊接新件。虽 然损伤严重,但是修理的费用仍低于换件的费用或是汽车本身的价值。 可视为严重损伤的事故如下:
11
第二节 碰撞力对汽车损伤的影响
碰撞力的方向对事故车的损坏程度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实际事故中, 因为驾驶员在碰撞前的本能反应是躲让碰撞物和紧急制动,所以碰撞力 的方向一般不会与车身的X轴(纵向)、Y轴(横向)和Z轴(竖向)平行, 而是有一个偏角。但是,为了分析碰撞力对汽车变形的影响,我们可以 将碰撞力沿着X轴、Y轴和Z轴三个方向分解成三个分力,如图5-2所示。X 轴方向的分力使汽车纵向产生挤压变形,Y轴方向的分力使汽车横向产生 挤压和弯曲变形,Z轴方向的分力使汽车产生向上或向下的拱曲或凹陷变 形。各个方向的损坏情况取决于分力大小,而分力大小与碰撞力的大小 和作用方向有关。
4
第一节 汽车碰撞损伤分类
汽车事故千奇百怪,事故车的损伤情况也千差万别。汽车碰撞 损伤的类别可根据碰撞损伤的程度、行为、现象等因素进行大致分 类。
5

任务5车身的碰撞分析

任务5车身的碰撞分析
数据可视化
使用后处理软件将数据可视化,生成动画、云图 等。
结果分析方法与工具
分析方法
01
采用专业分析方法,如冲击响应谱分析、碰撞力时序分析等。
工具推荐
02
使用专业的后处理和数据分析软件,如AN解读
03
根据分析结果,评估车身结构在碰撞中的表现,找出潜在改进
因此,优化这些被动安全装置的设计和性能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内容。
研究展望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将进一步 探索车身结构和材料的优化设计 ,以提高车身的抗碰撞性能和能 量吸收能力。
此外,我们还将关注智能安全技 术在车身碰撞分析中的应用,以 提高车辆的安全性和乘员的生存 率。
研究展望
我们还将深入研究被动安全装置 的设计和性能优化,以提高其在 碰撞过程中的保护效果。
为。
在车身的碰撞分析中,离散元 素法可以用来模拟车身在碰撞 过程中的破裂、破碎和变形过
程。
优点:适用于模拟材料的破裂 和破碎过程,可以处理非线性 行为和复杂的接触问题。
缺点:计算量大,需要较高的 计算机资源,建模较为复杂。
04 碰撞模拟与结果分析
碰撞模拟流程
建立车身模型
使用CAD软件创建车身的三维 模型,确保模型精度和细节。
安全带系统优化
改进安全带的设计和固定方式, 提高安全带对乘员的约束效果, 降低碰撞时乘员与车内硬物的碰 撞风险。
刹车系统优化
优化刹车系统的设计和性能,确 保车辆在发生碰撞前能够及时减 速停车,降低碰撞速度和冲击力。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 研究结论 • 经过对车身的碰撞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在碰撞过程中,车身的变形和损坏程度与碰撞速度、碰撞角度以
及车身的材料和结构密切相关。合理的车身结构和材料选择可以有效降低碰撞对乘员的伤害。 • 此外,我们还发现,在碰撞过程中,车身的能量吸收能力对于保护乘员的安全至关重要。优化车身结构设计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汽车车身修复技术
任务5:车身碰撞分析
非承载式车身
1.车架
非承载式车身由主车身和车架组成。
非承载式车身的前车身构件
2.前车身 前车身由发动机罩、散热器支架、前翼子板和前挡
泥板组成。
非承载式车身的前车身构件
3.主车身 乘客室和行李箱焊接在一起构成主车身,它们由
围板、地板、顶板等组成。
非承载式车身的主车身结构
车尾碰撞时底板上的力传 递路径
2.整体式车身碰撞吸能区
整体式车身的吸能区
前部车身的吸能区设计
(1)整体式车身前部碰撞吸能部件 整体式车身的前部吸能区
① 在车身前部主要吸收能量的部件是前纵梁 不同吸能型的前纵梁
② 橡胶吸能装置
橡胶吸能器在车身上的安装 橡胶吸能器的损坏
③ 充气或充液型吸能器
汽车中部碰撞变形过程
汽车后部碰撞变形
汽车后部碰撞力不同时受损情况
汽车顶部碰撞变形
汽车翻滚碰撞变形过程
承载式车身
车身前部部件。 车身中部部件。 车身后部部件。
1—挡泥板加强件 2—前车身铰柱 3—挡泥板 4—内外前梁 5— 前横梁 6—散热器支架 7—支柱支撑8—防火板 9—前围上盖板 10—A支柱 11—顶盖梁 12—顶盖侧横梁 13—保险杠支撑14—后 备箱盖 15—折线 16—左后翼子板 17—车轮罩 18—止动销 19—C支柱 20—B支柱 21—门槛板
4.碰撞物不同对变形的影响
碰撞不同物体的碰撞结果
5.行驶方向对碰撞损伤的影响
车辆侧部碰撞
6.车辆的不同对碰撞损伤的影响
两辆普通轿车碰撞
一辆普通轿车和一辆SUV车碰撞
7.碰撞力的方向的影响
碰撞力的方向对损伤程度的影响
(二)车架式车身的碰撞变形
车架式车身碰撞变形部位
车身的碰撞各部分变形
车架碰撞时的变形,大致可分为以下5种类型。 1.左右弯曲变形 2.上下弯曲变形 3.断裂变形 4.菱形变形 5.扭转变形
车身板件的接合技术
将汽车车身上的金属零部件连接在一起的方法有两大类:可
拆卸连接方法和不可拆卸连接方法。 1.车身可拆卸连接 可拆卸连接方式有螺纹连接、卡扣连接、铰链连接等几种。
(1)螺纹连接
螺母螺栓连接
螺栓与焊接螺母连接
螺钉卡扣连接
自攻螺钉连接
车身部件的螺纹连接方式主要用于覆盖件与车身的 连接,如前翼子板、前后保险杠蒙皮、轮罩等的连接。
翼子板的连接
(2)卡扣连接
Hale Waihona Puke (3)铰链连接1.折边连接
2.不可拆卸连接方式
折边连接
2. 铆钉连接
铆钉连接
铆钉连接的加工过程
前部发动机支架
3.粘接连接
粘接连接
粘接连接的不同方式
4.焊接连接方式 5.在车身铝合金件和钢板与铝合金板的过渡处,主要采用了铆钉连 接与粘接连接相结合的方式 .
车身的碰撞影响因素
⑤ 压溃型吸能器
压溃型吸能器结构
压溃型吸能器碰撞挤压后的状态
⑥ 泡沫垫层吸能器
泡沫垫型吸能器 1—保险杠 2—吸能器 3—蒙皮
整体式车身中部碰撞吸能部件
车门内的高强度钢板
压溃型吸能器吸能区性能不同碰撞结果的对比
汽车前部碰撞变形 汽车前部碰撞变形过程
前纵梁的弯曲及断裂效应
汽车中部碰撞变形
通用汽车使用的吸能器剖面结构 1—保险杠托架 2—活塞缸 3—液压油 4—缸 筒 5—安装螺栓 6—计量杆7—浮动活 8—车 架托架 9—气体 10—密封钢珠
充液型吸能器的损坏
④ 弹簧吸能器
弹簧吸能器的结构 1—回位弹簧 2—碰撞后油液返回储液腔路径 3—碰撞过程油液聚集区4—外缸筒 5—阀门 6—液孔 7—储液腔 8—内缸筒
整体式车身的碰撞变形
1.整体式车身碰撞力的传递路径
用圆锥图形法确定碰撞对整体式车身的影响
(1)整体式车身正面碰撞时的力传递路径
正面碰撞时的力传递路径
正面碰撞时底板上的力传递路径
(2)整体式车身侧面碰撞时的力传递路径 侧面碰撞时的力传递路径
(3)整体式车身尾部碰撞时的力传递路径
车尾碰撞时侧围内的力传 递路径
(一)碰撞对汽车损伤的影响 1.影响碰撞变形的因素 (1) 被碰撞汽车的尺寸、构造、碰撞位置; (2) 碰撞时汽车的车速; (3) 碰撞时汽车的角度和方向; (4) 碰撞时汽车上乘客、货物的数量及位置。
2.蹭伤损伤
汽车侧面碰撞蹭伤
3.碰撞的位置高低对碰撞损伤的影响
车身前部高点位置的碰撞
车身前部低点位置的碰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