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花未眠随笔(精选12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深,花未眠随笔
夜深,花未眠随笔(精选12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对随笔有些了解吧?随笔的创作非常随意,不需要有任何的负担,不需要华丽的辞藻,没有严密的结构,随心写。
为了帮助大家更多的了解随笔,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夜深,花未眠随笔,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夜深,花未眠随笔篇1
“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川端康成
有人说,世上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也许只有这种解释才能诠释我初见振华三部曲时内心被满满的熟悉和幸福所填充。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我对振华三部曲的情感,大抵就是第一眼心动,第二眼惊喜,第三眼久处不厌,深陷不拔。
如果说,一本小说读完之后,闭上眼睛,脑海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与人物有关,从广义上来说,这大抵就是一本成功的小说了吧。
八月长安的书于我来说,就是如此。
她是一个成长背景比较特殊的小女孩,她一步步长大、修炼,后来成为自带暖意的姑娘,待到重出江湖时,不怨天尤人,不愤世嫉俗,还有一颗有趣的灵魂。
从小到大的她,坎坷跌宕不断,却比别的孩子更加懂事。
她也曾是班里的中等生,可到最后却用努力征服了所有人;她也曾被奥数困扰到无地自容,可到最后却凭借文科生的身份在数学竞赛上拔得头筹。
付出的表面是光鲜亮丽的光环,可背后却是不为人知的艰辛与心酸。
她也曾因为付出却没有得到收获而准备放弃,她也曾因为没有信心面对现实而对生活绝望,可到最后,她还是成为了小时候梦寐以求的小女侠。
开始的开始,多少人跟她一样,都只是个孩子;最后的最后,又有多少人跟她一样,成为万众瞩目的小女侠,寥寥无几。
果然,能拼到最后的人都是最有勇气的人。
她可以生在尘埃里,也可以在尘埃中开出最美的花。
如果说余周周是小女侠,那么女侠的周围总是需要时不时照亮她并且温暖她的小太阳和在她受伤时重予她灵性的蓝水。
而林杨就是那个小太阳。
他从小到大都是个优秀的孩子,从小学的副大队长,到初中的学生会主席,再到高中的年段第二,都在诠释着什么是好孩子。
而好孩子的思想也总是格外成熟。
他小学时的这番话早已打动我。
他说他还没有想好未来,他想一路往前走,努力做到最好,上最好的中学,学最多的本领,考最好的大学,看最多的书,学最多的知识,这些都是资本,这样,等到他有一天有了想做的事情,那么他手里有足够的本领,就可以朝着那个方向努力了,也不会后悔。
果然,只有厌恶逃避的人才有资格改变自己。
当小太阳和小女侠都在舞台上闪闪发光时,那瓶蓝水,也在角落里熠熠生辉。
泰戈尔说,“前进不息是为了每时每刻都能遇见你。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余周周能成为令人钦佩的小女侠,也是为了在前进的路上与陈桉结伴而行。
陈桉的优秀,总是让人出乎意料。
他只用随意地练习,便能演奏出流光四溢的小提琴乐曲,他只用在考前几天努力复习一下,便能轻松地拿到竞赛一等奖,他只用轻描淡写地吐出北大也还可以六个字,便以傲人的成绩被北大录取。
他大概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天才吧。
果然,上天总是眷顾那些有底气的人。
其实人生中存在的小土丘有很多,但即使是小土丘,离得近,都足以遮挡我全部的视线。
可小土丘终会被洪水冲刷,不断稀释,然后融化在水中,成为一股淡黄色的流水流逝而去。
一直盼望着,终有一天,我也能与他们一样,站在同样的高度,过着同样有底气的人生。
我想,也许这就是八月长安文笔的魅力。
她铺陈在不同阶段的细枝末节都能够唤起我的共鸣,她足够用心,她写少年人的故事,却不能被简单定义成言情,因为她要言的,不仅仅是情而已。
她不仅在故事里载满一个个真实到令人动容的人物,最可贵的是,她每次都在自己的故事里塞满力量,让每一个认真看完故事的人,都想要像故事中的人一样,认真去生活。
因为,她告诉了我,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喜欢一直喜欢的人,当一个眼里有光芒的大人,其实并不那么难。
夜深,花未眠随笔篇2
川端康成写道:“凌晨四点,看海棠花未眠。
一朵花开能成为美的开光,我便低语道‘活下去’。
”
我感动于这句话。
似乎让我读到了生命的倔强向上。
没有哪抔泥土是卑微的,因为它总能开出美丽的花。
海棠花未眠,生命未眠。
玛丽莲。
梦露坦言道“小时候没有人夸我漂亮但我并不因此自卑并且将忠于自己的容貌”。
这种倔劲造就了《七年之痒》中那个嘴角飞扬,风卷裙边的梦露;“注意培养皿中不起眼的菌丝,它如何长成植物,我们人也是。
”《信条》中如是说。
菌丝不及大树显眼,对于生命而言却同显珍贵,努力向上生长,也会给我们带来感动;“我为什么要顾影自怜,哪有这么多不健康的情绪。
”李敖在采访中面对主持人对他的故作煽情淡淡回应。
他需要抓紧更多的时间上路,一倔依旧,努力生活。
泥土睡在地下,它深厚有力。
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和植物,不懂得何为卑微,只知用力向上,绽放华光。
这是生命的伟大和感动。
我亦想起顾城,那样的才华最终也未来得及绽放便草草了结一切。
“命运是大地,走在哪里你都在命中。
”他的确是个信命的人,封闭自我,极度不自信,宁肯在岛上烂掉,也不愿见点阳光。
他未找到自我,便无从谈起实现自我。
看他的文字,那是美丽,我却不能鼓掌。
“一切不为彼岸只为海”,写了这个句子的田为离开了,留下她美丽的《花田半亩》。
瘦弱的病躯,是从哪里迸发出惊人的智慧,写下那些慑人心魄的词句?从未被人关注,却依然坚强的走完人生的二十一年,却不是草草的,她说“归于繁星,归于雨露。
这世上不再有我,却又无处不是我。
”这个自称“此生中了文字的毒”的女孩,不为人知的努力和顽强,不认卑微,不知疼痛,生命诚可贵,却不如斯人可贵。
是俞敏洪说“不甘为草,但愿为树”,是蒙田说“我要使生命愈加饱满丰盈”。
愿是世间的莹,尽情燃烧光明;也愿是不起眼的海棠,凌晨四点,不卑微的绽放。
夜深,花未眠随笔篇3
感动于川端康成那浅浅淡淡的幸福,感动于他的“凌晨四点钟,
看到海棠花未眠”的温暖。
对于这位忧郁的作家,人们多是感慨于他的哀伤与古典,而我觉得他是最容易感动和幸福的人,因为他有一颗清澈的灵魂。
一瓣花,一页草,一缕光,一纤尘,甚至是鸟儿翅膀划过天空的痕迹,都可以是他感动的源泉。
无需理由,也不必解释,因为这些平凡的东西触动了他孤独的灵魂,这是不需要金钱,物质,以及那些华丽炫目的珠宝所给予的幸福,当然这些尘俗的东西也不能给予,他跟着灵魂的脚步一步一步前进着,走到了死亡的边缘,而死亡对于他来说,不是痛苦,不是绝望,是一种生不可代替的幸福!
还有海子,一位天真善良的孩子,一张没有被涂污的白纸,他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他不知道什么是欲望,什么是繁华,什么是人人都在拼命追求的。
他不在乎周围的一切喧嚣,杂乱,和人们忙碌的脚步和隐藏的目光,他只在自己的世界里玩耍,看不到欲望与名利的争夺,看不到一幕幕繁华的上演与落幕,只看到幸福在向他微笑,朝他招手,只看到满天的飞花与温暖的木房,还有那明净的海。
人是一支会思考的芦苇,正是灵魂的力量使我们人类成为万物之灵,得以繁衍千年,并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失却了灵魂的支撑,只会脆弱到经不起一阵物欲的微风,一点挫折的寒霜。
可为什么在谈到灵魂,谈到理想,谈到追求时,我们会汗颜?会觉得自己的生活被自己经营的一塌糊涂?或许身体常为生活、责任所困,但,是谁剪掉了我们灵魂的翅膀,让我们蒙上了眼睛,塞上了耳朵,捂住了嘴巴,捆住了手脚,宛如木头人,机械的生活?
或许我们习惯了车水马龙,习惯了人潮汹涌的街头,习惯了在黄昏注视来来往往惆怅的身影,习惯了被埋在可怕的金币堆中的,即使有感动的泪水,也会马上被沸腾的欲望烘干,习惯了在灯红酒绿中,在歌舞生平里平息了自己的斗志,丢掉了自己的灵魂。
所以在周围一片喧嚣的时候,静下心来吧,扣问一下自己的内心,在浑浑噩噩的灵魂深处,是否还有一朵海棠花在静静的开放,散发着幸福的芬芳,净化着我们日益被忽略淡忘的心灵。
或许这种来自灵魂深处的微笑,让我们即使在黑暗中仍可清晰听到的花儿轻轻绽放的声
音!
夜深,花未眠随笔篇4
你放清芽于崖巅,可曾想过某天,会喷薄出生命之泉?你放细微于心中,可曾想过会有暗香,芬芳于人生之间?
——题记
片片鹅绒眼前纷舞,疑是梅心蝶骨嘴春风;一阵阵残琴碎萧鼓,依稀山风催瀑弄青松。
大千世界,三千浮华,纵使那“蛾儿雪柳黄金缕”勾人心魄,我亦“众里寻他千百度”,追寻那一丝逐渐淡去的暗香……夜半十二点,我看见海棠花未眠。
只见一抹丽色,绽于天边。
回首一看,惊愕。
淡淡的洁白,修饰着粉艳的花瓣,在碧玉似的翠叶下,好似一位绝世佳人,在没有闪光灯,没有观众喝彩之下,凌夜独自舞!
夜是她的礼服,梦是她的发簪。
哦,玫瑰、牡丹在白昼炫得失去了光彩,在黑夜里,我只看看见海棠的轻歌曼舞。
她讨厌聚光灯,鄙弃脂粉,却在黑夜,面对一个观众——我,而艳丽。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一帘淡月,仿佛照颜色;一卷红绡,好似俏颜佳。
她不似江南弱女子,只知“杨花离人间”,也不如王府蛮小姐,只知“怨气赶春退”,她只在于自己的绽放,哪怕遗世独立,也尽有春色。
夜半十二点,我看见海棠花未眠。
只闻一缕幽香,绕于身前。
轻轻一嗅,芬芳。
似有若无的香气,好像拨动着心弦,像古琴奏出的天籁,似《广陵散》的清雅,又似《高山流水》的孤傲,她只是在黑夜里,为他人送去清芬。
那幽香,好似“大珠小珠落玉盘“,轻点在心间,“此时无声胜有声”。
她是一位泰然而待的雅士,一位真君子,不学牡丹的夺人心菲,也不学百合的敛声闭气,而是将香气远播,却不以艳香媚人。
当她奉献了芬芳时,却留下干枯的花瓣臭了自己,众人不解的目光,她以微笑回报。
而我这个旁观者却震惊于,她的善意。
在物欲横流,连花都开始献媚邀功,上演《后庭花》时,她,一朵小小的海棠,竟能用自己的渺小去奉献社会?叹,俗世人缘尽,天涯何处寻?她又
寻什么,寻那已浊黑的心?早已枯黄的花蕊?问花花不语,只给我留下谜题。
夜半十二点,我看见海棠花未眠。
只感一丝柔情,沁于心间。
浮生若梦;浮尘若空;为欢几何,百转千折。
此时她的柔情,只有我能懂,因为我是夜里唯一的旁观者。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海棠竟是如此美好,那一抹柔软死死定格在我的心间。
她并不是清高若云,独立浊世,只是把无人能懂的一片冰心深深珍藏,转化为自己的理想中去。
这就像点点西湖水,轻洒人心间,她渴望归宿,只是黑夜遮住了她内心对梦的火热,其实,她也想香满人间。
她的柔情便无人能知,只在自己的一片诚心中,绽放出突破天际的琼光,她的火热,就此爆发!
不管天高云阔,也不管寂寞黑夜,她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远播芬芳,去展示俏丽娇颜,纵使她有柔情,我有眼泪。
她也只向自己的方向而前行,一路无言,静叹尘世。
夜半十二点,海棠花未眠。
夜深,花未眠随笔篇5
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未眠。
如果一朵花很美,那么有时我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要活下去!”
——川端康成《花未眠》
凌晨醒来,朦胧中看到窗台上的仙人球开了花,顿时,被它的美所震撼了。
刚过四点,透过落地窗帘的缝隙,我看到天色已经微微泛白,仙人球开的花从窗帘后探出头来,白色的花瓣,米黄的蕊。
记得昨晚睡前,它还是花骨朵儿的样子,像是细细的青蛇,却是雪白的小脑袋,长长的花茎宛如蛇身灵动婀娜,含苞待放,犹如少女掩面的俏姿,引人遐想。
它定是趁我睡时偷偷开了的。
仙人球的花,如荷叶清雅,若百合纯洁,美丽不可方物。
我惊呆了,养了这么多年的仙人球,却是第一次完全看清它的美。
之所以选择养一盆仙人球,不仅是因为它的绿色效应,更多的是
因为自己太懒,又记不住浇水偶尔得兴了,也是胡乱浇一通。
也亏得它生命力顽强,没有旱死,也没有淹死。
它会开花,真是有些出乎我的意料了。
我想起前些日子刚看了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花未眠》,里面有句话感触甚深。
[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未眠。
如果一朵花很美,那么有时我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要活下去!”]当时理解得十分浅薄,没有作者那种类似于信仰般的神圣之感,只是觉得有些感动,感动于那株花的美与生命力。
而现在,我似乎有些明白了,那种从心里,从灵魂深处油然而生的敬意,对生命,对美,对自然的景仰。
那份动容,实在是很难用语言来描述。
我想到凡高的向日葵,像是画布上一堆堆闪亮的燃烧的颜料。
他的图画被阳光浸泡,被阳光燃烧,受到燃烧的太阳的鞭打和空气的扫荡。
他的画无疑是美的再现,那画家与向日葵灵魂的碰撞。
然而在美的画也是自然的化身,来源于自然,总会稍逊于自然。
因为画是恒定不变的存在,而真实的自然美转瞬即逝,瞬间成就永恒,死亡成就不死之美。
美终究还是自然的。
诸如罗丹的《女人的手》,玛伊约尔的《达乐像》,宗达的狗,长次郎的茶碗与繁二郎的画,都强调提高感受美的能力主要在于认真观察自然。
在川端康成的《花未眠》中,作者提出要达成具有较高品质的艺术的美,需要三个境界。
对于引发自己美感的事物要去亲近,去探知,去认真观察而不能仅凭头脑去想象,“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说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要提高感受美的能力,“光凭头脑去想象是困难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听来似乎容易,其实,邂逅取决于灵感,灵感取决于准备。
“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
人感受美非常的艰难,“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发展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是无止尽的,也许到死都无法完全把自己的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提高到最高。
对观察到的事物反复探究,反复品味,并要纳入自己已有的丰厚文化积淀中,调动各种艺术感受能力,去感知美的真,“自然总是美的”,这是作者对于艺术美的真缔的探知。
自然的艺术才是最美的艺术。
对于一些微不足道的事物一旦邂逅,引发内心
美的感受,就不要轻易放弃思考,人有人言,花有花语,二者交流是一种缘分,它来自于心灵上的豁达与冲淡。
“一朵花也是好的”,即使是一朵花,也可以成为“美的启迪”,成为“美的开光”。
应该承认,日常生活中的人对于化乃至自然界的各种生命的体验是有时间性的,善于感受深思的人对于偶然的巧合,结队不会轻易错过,往往伴随着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
倘若人类对于自然的感悟达到这种境界,那时就不仅仅限于对花的解读了。
生命的脆弱或许渺小,生活存空间的贫瘠或许狭小,但都不会阻挡生命的美丽。
虽然个体生命是短暂的,并最终回归与虚无,然而只要每一个生命个体抓住过程的美丽,不断丰富生命的内容,那么个体的生存便有了意义。
相对于永恒而言,短暂似乎是一种折磨,但它同时也是一种丰富。
生命因丰富而不在苍白,不再虚无。
盛开的鲜花明知下一刻的毁灭,也要在开放中成就着自己的快乐。
这何尝不是它的意义。
而我们,只需知道,在这一刻,花未眠。
夜深,花未眠随笔篇6
一笺素纸一墨香,一折戏外一海棠。
大红帷幕拉开,水袖轻扬。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台上的人这样唱。
戏里唱尽了婉转,戏外道不尽情长,台下的人这样想。
那年我遇见他一身戏装,唱腔将树下斜阳都温柔,一支眉笔细细勾勒,胭脂淡扫。
一个转身,唇角微扬,拈一指花香轻唱,一曲游园惊梦惊落了海棠,惊艳了我半生时光。
后来看尽世态炎凉,粉红衬衫敛尽了风华,一纸戏文深藏了过往,他笑得轻狂,将所有兴衰荣辱一肩扛,一柄黑枪,一抹张扬。
红尘有幸与你遇见,将一朵花开的故事写成永远,有些人注定一见钟情,即使只曾经云淡风轻走过我的生命,不必泼墨写意,不必挽袖挥毫,不必细细描摹,只戏里一句一恨海棠无香,便在我心里落拓了一座孤寂的城。
后来故城依旧,旧人不复,我入我的江湖,你走你的归途。
拨一指春弦,唱一段痴缠,绛唇轻点,解语解忧不解隔世经年的愁,你笑说情深不寿,我不经意就将戏言唱成了不离白首。
你是我在青石板上小心篆刻的温柔,你是我在山水画里刻意留白
的离别,你是我在泊船瓜洲里不愿离岸的江南。
邂逅一段花影,我将它裁剪成你当年一字一句唱过的戏文。
该感谢岁月缱绻,下笔的温柔将不肯说成认真,将戏里唱的情不知所起,写成了无人兑现的一往而情深。
凋零一阙旧词,唱罢阳关千千遍,我在楼前流水,拿终日凝眸处的那一抹新愁,缝进了最接近心脏的胸口。
谁用红豆把你的相思猜透,卸下冷漠为你奔赴,谁以命作注,赌你那日拈花一笑的温柔。
只因当初于台上见你解语红妆,于幕后遇你天命风流,从此半生痴情错付,许下承诺除非黄土白骨,守你百岁无忧。
后来一寸相思一寸灰,血染衣衫忆你旧时模样,此生唯剩三愿:一愿你在世事沉浮不改张扬,二愿此后经年你一世安康,三愿西府海棠解语芬芳,我从未遇见你戏语无双。
那些有关你的黛眉低敛或一身狷狂,被光阴打磨得一点一点在脑海里变得模糊,模糊到我开始不能用言语来形容你转身离去的模样。
若不是你当年一句此生情长,我何必一个人,在枫叶都不落的季节里,辗转成沧桑。
最后在心里默念一次,被擅自冠了你的姓的我的名,如果注定不能相濡以沫,你可否在我的墓碑,亲手刻下三字未亡人?后来回忆起与你肆无忌惮调笑的时光,直到最后我都来不及讲,一个人要怎么地老天荒。
如果回忆在流年里变得抽象,至少我会记得曾惊艳于你唱腔婉转,会记得与你有过一段那样美好的时光。
那么在尘埃落定后,你是否觉得这一场梦做得太荒唐,梦里有人温柔错付,有人戏语情长。
后来一折戏唱到散场,我才知道原来那些刻骨铭心也不是太难忘。
如果可以,我宁愿回到最初,回到最初见你时,一桌一壶酒,一棋一海棠。
夜深,花未眠随笔篇7
“能不能走到最后不是我所担心的,我只想做好每一首歌。
”在近期刚结束的《明日之子》中,一个女生以一种云淡风轻的平常心轻松走过了每一场考核,在总决赛中以一种平稳的姿态成功躲得了最佳厂牌,她就是——张钰琪。
在中途的一次声乐小考核中,她因为感冒而发挥失常,取得了自
己的历史最低分。
突然从五星降到三星,别的女孩儿早就眼泪汪汪了。
而她却说:“对自己失望肯定会有的,但我会尽快调整过来。
”在最后的半决赛中,她成为了唯一一个人气第一和考核第一的选手,然而她又只是嘴角微微上扬表达自己的喜悦,便又投入到下一首歌的准备之中了。
我想,正是这样一颗“去留无意,宠辱不惊”的平常心成为了她人生路上的明灯,指引她将一部又一部作品做到极致。
犹记得季羡林先生曾说:“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
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
”这也是老人一生恪守的准则。
三次“桂冠”,一世布衣。
先生用自己的人生完美地诠释了“去留无意,宠辱不惊”。
想起自己曾作为尖子生提前预录江中,那是何等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路看尽长安花”;却也在短短一个学期之内直降到年级五百多名,只想在脑海中单曲循环“入夜渐微凉,繁花落地成霜…”……这些固然都是性情的自然流露,但短暂的情感爆发之后,缺少的确是一颗“去留无意,宠辱不惊”的平常心,这大概也是自己一直飘忽不定的原因吧。
平常之心,它像是风雨如晦中引航的灯火,引领我们远离海妖塞壬的歌声;又像是蔚蓝海洋上的帆影,慰藉我们远洋的灵魂。
从本质上来讲,平常之心更是对人生的彻底顿悟,毛姆在《人生的枷锁》中认为:“生活是毫无意义的。
”这看上去似乎是个悲观的想法。
但正如书中所云:“既然生活毫无意义,那也就无残忍可言。
不论是做过的还是没来得及做过的,一切都无关宏智。
”的确,在我们生命中,失败不足为奇,成功也不等于一切,这些不过都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而我们,又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颗尘土。
我们所经历的一切也不过是让生命更加绚丽多彩。
或许,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有勇气在社会中摸爬滚;才有力量在黑暗中翩翩起舞;才有意志在翻涌如潮、瞬息万变的大千世界中将最初的梦做到极致。
这,也是平常之心最可贵之处。
钱钟书先生曾于苦难中坚持为学之训,衣食口腹之欲亦无以动其心。
当功成名就之时,依然坚持“门外繁华不是我的繁华”
我也想像季羡林先生,钱钟书先生那般,像只有十七岁的张钰琪那样,于“去留无意,宠辱不惊”中静看“凌晨四点,海棠花未眠”。
夜深,花未眠随笔篇8
注定,他的坟墓永远只是一个湿润的土丘。
注定,他的坟前长不出一朵用以点缀寂寞的野花,哪怕一朵。
我站在黄昏,眺望着这个孤独的灵魂,眺望着那刻画于我生命里的断章。
那年冬天,人们拥有强健的体魄和一双冷漠的眼。
那日,人们手捧洁白的雪花,对着属于圣洁的颜色赞美灵魂。
他们拥有灵魂,拥有自私的灵魂和一颗茫然的心。
那时,人们用他们的胆怯放纵一个歹徒向那年轻的身躯刺入匕首。
那时的我还小,不懂这就是灵魂的归宿。
他是一个路人,只是一个路人。
当他看见歹徒手持匕首跨进银行,他奋不顾身冲入门拦住那个人。
对视中,他分明感到歹徒的惶恐,“有人抢劫!”他声嘶力竭,仿佛呼唤着一群枯干的死尸,回应他的只有冷漠。
歹徒眼中重现光芒,他的胸前便绽出一朵红莲,在这个洁白的世界,那么耀眼,那么耀眼。
那一刻,或许他还在呼唤,或许他已经绝望。
闭上眼前是世界的崩溃,看着一砖一瓦都虚伪的诉说善良,都有“善良”的痕迹。
破碎不是最残忍的事,最残忍的是光着脚站在破碎之上假装不痛的继续寻找希望。
“有时候,看你时觉得很远,看天时觉得很近。
”或许只有纯洁的心才足以承受这世界的冷漠。
可是有他在,我仿佛看到了光亮,黑暗深处极其微弱的光亮。
但我相信,这份光亮不会逝去,只会发展,壮大,永恒。
“黑夜给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我相信就算没有人扶起光明失落的身影,善良之光也会重新站立起来。
“我想在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习惯光明。
”到那时,再抬头,用纯洁的角度仰视天空,泪不会再流下,因为光明不再刺眼。
今夕夏年,一粒沙飞进我的眼睛,想逼着我把泪流出来,但我不能,我知道,这只是小痛苦。
即使这粒沙就在我眼里,我也看不见它。
也不知道眼前发生了什么事。
过往一切,不是尘埃,尘埃可以蒙住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