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帕金森病的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锥体束征; ④ 影像学检查示双侧壳核、苍白球、红核、
黑质、 小脑、脑干轻度萎缩和异常信号 ⑤ 脑干诱发电位改变;左旋多巴治疗无效; ⑥ 排除其他类似疾病。
3.苍白球黑质红核色素变性 (Hallervorden-Spatz disease)
(1)病因不明,可能与铁盐沉积于纹状体、黑质、 红核有关,但血清铁含量无异常,用铁络合剂
脑皮层广泛出现路易体的一种神经系统变性病。 DLBD占老年期痴呆的15-20%以上,在有痴呆 症状的变性疾病中仅次于AD。
• DLBD的病理改变
(1) 特征性的改变是大量路易体形成。分布在大脑 皮质特别是边缘系统(海马旁回、颞叶内侧面、
带状回、岛回、额叶)的皮质,杏仁核,
Meynert 基底核(NBM),间脑,脑干各核, 脊髓,交感神经节等多个部位;
(2)主要诊断依据是核上性眼肌麻痹、反复跌倒, (3)参考的症状和体征有9个:运动减少、表情少无
瞬目、肌强直以躯干为主、颈后仰、坐椅子过度 向后靠、步距宽步态拖曳、假性球麻痹、锥体束 征阳性和痴呆或人格改变。 具备 ① 核上性眼肌麻痹 +反复跌倒+参考症状中的2项 ② 核上性眼肌麻痹 + 参考症状中的3项 ③ 反复跌倒 + 参考症状中的5项者即可诊断。
(5)临床和影像学除外脑血管病等其他疾病引起的 痴呆。
பைடு நூலகம்
(1)橄榄-桥-小脑萎缩(OPCA)型-以小脑性共济 失调为主
①多为散发性也可家族性; ②隐袭起病,缓慢进展; ③小脑症状,步态不稳、协同运动障碍明显;眼
球震颤; ④构音、吞咽障碍; ⑤出现病理反射; ⑥可有帕金森病症状和痴呆; ⑦可有膀胱直肠功能障碍和体位性低血压; ⑧影像学检查见小脑、桥、延髓萎缩。
展; ④ 左旋多巴治疗无效。
3.药物性帕金森综合征
① 有长期服用抗精神病、抗抑郁药物(氯丙嗪、 氟哌啶等突触后多巴胺能受体阻剂)、降血压 药物(利血平等可阻抑多巴胺的贮存)、钙离 子拮抗剂(脑益嗪、氟桂嗪等)病史;
② 临床表现肌强直重于静止性震颤; ③ 大部病人停药后逐渐恢复,左旋多巴治疗无效。
3. 中毒性帕金森综合征
限最早出现,被动运动头部时反应性眼球运动存在) 是特征性临床表现之一; (4)颈肌过伸(运动不能和肌强直主要在躯干肌)是另 一个特征性临床表现; (5)反复跌倒特别是向后跌倒是重要体征; (6)大多数病人有精神障碍、皮质下痴呆;可有锥体束 征。
诊断标准:依据
(1)病人40岁以上缓慢发病,进行加重,无家族史, 神经影像检查无相关的结构异常;
原发性PD的临床表现,三大症状来考虑诊断。即 (1)痴呆又有三大症状之一,可疑诊为DLBD
(possible DLBD); (2)痴呆又有上述三大症状中二个以上,可拟诊为
DLBD(probable DLBD)
2. 神一敬等提出的诊断标准:
日本学者神一敬等从PD角度来评价DLBD的临 床表现,考虑了其他一些症状(反复跌倒、一过性 意识障碍、抗精神病药物过敏、妄想、或其他幻觉, 直立性低血压、排尿障碍等植物神经症状)的意义, 于最近(2000年)提出的诊断标准为:
(2) 黑质、黑质旁核、兰斑、NBM的神经细胞脱失 和胶质增生;
(3) 海马回CA2-3区轴突泛素免疫反应阳性; (4) 脑老年性改变,出现老年斑、神经原纤维缠结
等。
• DLBD的诊断标准
1.McKeith 等提出的诊断依据:
1996年McKeith等以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 为 主题,描述了临床和病理所见,并从痴呆的角度评 价LBD,提出了临床诊断标准:在痴呆的基础上, 加上 ① 波动性认知功能障碍 ② 反复出现的幻视 ③
(3)帕金森病型-以肌强直、震颤为主 ①有肌强直、震颤、运动迟缓,但较帕金森 病为轻或不典型; ②植物神经功能障碍较明显; ③可有小脑症状; ④ 抗帕金森病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
5.弥漫性路易体痴呆
弥漫性路易体病(diffuse Lewy body disease, DLBD)是近十余年逐渐被报道的、在脑干、
(1)疑诊;仅有PD症状和痴呆者疑诊为 DLBD;
(2)拟诊:PD症状加痴呆和波动性认知功 能障或反复出现幻视者拟诊为DLBD;
(3)确诊:痴呆之外,又有2个主要症状 (PD症状,波动性认知功能障碍或反复出 现幻视中的二个),再加2个以上其他一 些症状为临床确诊的DLBD( clinically definite DLBD)。
统的多系统包括锥体系,锥体外系,小脑、脑干系统, 植物神经系统等。病理改变主要是双侧橄榄核、桥基 底部、小脑、脊髓后索和侧柱的神经元及神经纤维萎 缩,神经元变性、脱落,小脑半球的损害重于小脑蚓 部。有时可见红核、黑质、基底节、大脑皮质等部位 损害。由于病变损害的部位不同,病程发展的阶段不 同,组成不同类型的临床表现:
帕金森病的临床诊断和鉴 别诊断
一、原发性帕金森病的诊断
帕金森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一
定特点:
震颤 强直 少动(运动迟缓) 姿势异常和姿势反射障碍
二、原发性帕金森病的鉴别诊断
(一)帕金森综合征(继发性,症状性)
1.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比较容易鉴别:
① 帕金森病症状发生前多有高血压、中风发 作史,或伴有假性球麻痹、轻偏瘫、锥体 束征等体征;
治疗无效。
(2)病理检查见苍白球、黑质、红核呈铁锈色,神 经组织及血管壁上有铁、钙沉着。
(3)多于少年时期发病,部份病例为常染色体隐性 遗传。
(4)临床表现锥体外系肌强直,舞蹈、手足徐动, (5)语言障碍,吞咽困难,可出现锥体束征, (6)多有智力减退、痴呆。
4.多系统萎缩
系指神经系统的多系统发生变性的疾病。神经系
3. 我们建议取二者之长,可能更有助于临 床诊断:
(1)先有精神症状、认知功能障碍或痴呆,后发生 PD症状者为疑诊;
(2)PD症状较轻,以强直、少动为主,而反复出现 视幻觉、痴呆,发展迅速者为拟诊;
(3)痴呆 ,PD症状,幻视及二个以上其他症状,特 别是植物神经障碍症状可临床确诊;
(4)PET示F-DOPA摄取率低、皮质或皮质下葡萄糖 代谢率降低,有助于确诊
② 急性或亚急性起病,阶梯性进展; ③ 肌强直明显、震颤较轻; ④ 颅脑CT或MRI可见基底节区多发性腔隙梗
塞灶; ⑤ 左旋多巴治疗效果不明显。
2. 脑炎后震颤麻痹综合征 临床上少见, 其特点是:
①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40 岁以上多见; ② 有发热、昏睡、眼肌麻痹史; ③ 起病和进展快,但到一定阶段多停止进
2.纹状体黑质变性
病因不明,多发生在40-50岁,特点是病变部位不 仅侵及黑质、蓝斑,纹状体特别是双侧壳核也有 神经细胞变性、脱失,故称纹状体黑质变性。临 床表现与帕金森病相似,易误诊为帕金森病。
可依据下列要点诊断:
① 中年以上、缓慢发病,逐渐进展,病程 较帕金森病短;
② 肌强直明显,震颤轻或无; ③ 可出现小脑及植物神经受损症状和双侧
① 有毒物质(一氧化碳、二硫化碳、锰、 MPTP等)长期暴露史;
② 左旋多巴治疗有一定效果。
(二)帕金森病叠加综合征
1.进行性核上性麻痹
(1)病因不明,可能与tau基因异常有关,形成神经原纤 维缠结;也可能因一些神经营养因子缺乏,促使神 经元坏死、凋亡;
(2)多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 (3)核上性眼肌麻痹(垂直凝视麻痹特别是向下凝视受
(2)Shy-Drager综合征型-以植物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为主
①体位性(直立性)低血压明显,且早期出现,常 有自卧位起立时头晕。
②阳萎,膀胱直肠功能障碍; ③无汗或少汗特别是双下肢; ④共济功能障碍; ⑤可有四肢远端肌萎缩,肌电图为神经源性改变; ⑥影像学示小脑、桥、延髓萎缩; ⑦ 病理检查可见脊髓侧柱神经元退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