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自我经验” 破解教师“自主生长”之谜——自主生长式教师专业发展理论述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是一份实践性很强的职业,通过若干年师范教育,师范生虽然对教育从理论上有了一定了解,对实践操作也略知一二,但这只是为他们从事教师职业打下了一定基础。

也就是说师范生走出师范院校可以走上教师岗位,而要在这个岗位上建功立业还需要通过实践不断积累。

因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教师的职后教育。

我国1999年出台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同时启动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1999-2002),开启了全员性、制度化教师培训。

时任湖北省中小学继续教育中心副主任、理论研究室主任,同时兼任教育部民族贫困地区实施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项目“教师科研素质提高”专家组负责人及湖北省项目组负责人的潘海燕教授深感责任重大,决定开展实验研究,耕耘教师发展这块处女地。

20年过去了,参与实验的学校发生了令人欣喜的变化,普通教师从中找到了走向卓越的现实路径,一大批优秀教师得以脱颖而出。

潘海燕教授及其团队在其过程中所创建的自主生长式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也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

一、发现“自我经验”及其嬗变规律,为普通教师教育实践智慧的生成指明了方向
1988年,潘海燕硕士毕业后来到湖北教育学院工作。

在工作中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后,他敏锐地意识到教师培训决不是凭简单的“经验复制”能
解决问题的,他坚信有“理论”的经验才是真正的“解药”,于是他开始直面问题寻求新的解决之道。

1995年,他获得了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助到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进修一年的机会,便选定主攻教师专业发展课题。

回国后,他接连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如《发达国家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发展趋势》(载《中小学教师培训》1999年第2期),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心全文转载。

通过这些论文,他梳理出发达国家教师教育的基本经验与走向。

彼时,国内外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研究也异彩纷呈。

潘海燕教授对他们进行了仔细分析,认为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取向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以“理念——更新”为主的“外铄”取向,即主张在外部社会组织的推动和制度的规约下,以技术能力的训练提升和知识的充实完善为目标,通过各类培训和讲座,向教师传播各种现代教育理论,使教师通过更新理念实现专业发展;二是以“实践——反思”为主的“内塑”取向,即主张以教师个体自身需要和价值追求为动力,以个性情感的陶冶和整个生命的体验提升为目的,通过自觉地对自我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和反思实现专业发展。

他发现,从实际来看,“外铄”取向中教师个体容易处于被动消极状态,“内塑”取向中忽视了外部环境对教师个体发展所形成的激励与引导功能,两者都不能全面解决问题。

据此,他提出应调和二者,以“外铄+内塑”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作为研究的主要方向,并选择以基
深究“自我经验”破解教师“自主生长”之谜——自主生长式教师专业发展理论述评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向保秀
教师教育
层学校的校本研修为研究突破口,通过实验加以验证。

2003年,潘海燕教授以自己领衔的研究课题为载体,把前期的理论构想与学校校本研修实践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同时通过对国内外一些优秀教师的研究,特别是对我国建国以来的20位教育家成长史的分析(文本材料源于2005年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教育家成长丛书》20本中收录的20位中小学教师),发现限于当时历史条件,这些优秀教师学历算不上高、进修机会也很少,但专业发展充分,“专业自我”丰满,原因就在于他们都善于反思,立足个人反思后获得的“经验”,走出了一条自主生长式发展之路。

据此,他推定,教师反思后获得的“经验”是客观存在的新形态的“经验”,我们应透视它。

最后,他将教师在对自己的关键性实践进行反思后获得的一种感悟称之为“自我经验”。

他在进一步分析“自我经验”这一原创性概念时,发现”自我经验”又是稍纵即逝的,且存在着多种具体形态,即事例经验、类经验、个人经验体系、教育实践智慧。

最好的教师发展,应遵循”自我经验”由低到高的发展规律。

这与教育学专家田慧生研究员的观点不谋而合。

田慧生曾指出:“凡在一线产生大的影响、真正被大家所接受的高水平的优秀教师,基本上都是立足于个体优秀教学经验的提炼、概括和总结中,即在实践智慧的提升中,逐步形成一套自己的完整教学主张并为大家所接受的”(《教育研究》2005年第2期)。

“自我经验”是形成“自主生长式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强调两点:第一,教师要有亲身体验;第二,必须有真正的反思。

如果把教师发展的过程比作一只“黑箱”,而对教师“自我经验”的发现及其嬗变过程的认识,就像一线光,照亮了部分黑暗,使其过程可以透视,可以把握,可以据此更好地促进教师成长。

“自我经验”是教师自主成长的逻辑起点和基础,教师培训者的着力点主要是创造条件与程序,激发教师内在的创造潜能,引导教师在真实的“行走”中不断体验、感悟、反思、升华“自我经验”,建构“自我经验”体系,最后形成独一无二的专业自我,生成教书育人的实践智慧。

因此,在实验中,潘海燕教授特别强调撰写教育反思案例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108所“自主生长式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学习实验学校,潘海燕教授团队按照“自我经验”的嬗变规律组织教师开展研修活动,见证了一大批优秀教师立足“自我经验”而成长的事实。

这说明潘海燕教授对“自我经验”嬗变规律的把握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教师立足个人“自我经验”按照其嬗变规律不断反思、实践,再反思、再实践一定可以生长出教师的实践智慧。

教育实践智慧是教师发展目标层面的概念,它是一种洞悉教育本质、迅速作出教育决策的素养。

它有两大特点,第一来自实践,是教师自我经验与实践反复作用的产物;第二具有明显的个性化。

卓越教师、具有教育家风貌的教师就是其代表,他们遇到问题能迅速洞悉其本质并拿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拥有实践智慧既是普通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也是在“自主生长式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引领下可以达成的目标。

教师解决问题的水平反映的是其教育实践智慧的水平,而教育实践智慧的水平的提高,不是单纯的提高理论水平、把理论直接搬到实践中应用就可以达成,也不是简单模仿别人的经验就可以解决问题。

从根本上而言,教师必须以“自我经验”为基础、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才能不断生成实践智慧、提升实践智慧水平。

教育实践智慧是教师自我经验的理论化、系统化,并能进一步指导教师自我经验发展的智慧;教育智慧虽然基于自我经验而生成,但它已经超脱了“经验”的凡夫俗胎,实现了自我经验到教育智慧的蜕变,因而具有了更高的“普世价值”,能够惠及更多的人。

进阶到教育智慧阶段的教师不仅成为了自主生长的标杆,而且事实上已经变成一粒散播自主生长的种子,会带动更多教师成长。

二、探索自主生长式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路径,为构建具有“中国味道”的教师教育理论流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师教育*****************
潘海燕教授研究团队认为,“只有尊重了教师的‘自我经验’,才可能让每一位教师都获得自主生长式发展”。

“立足自我经验的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在反思伴随下内在的自我生长的过程”。

教师的成长一定是自主的,不是他主的;教师的成长一定是在“自我经验”的基础上有机生长起来的,而不是盲目照搬他人经验,像堆积木一样七拼八凑起来的,缺乏有机生成,经不起推敲,一推就倒。

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是一个自主生长的典型。

于漪老师并不是汉语言文学的科班出身,而是复旦大学教育系毕业,也就是说,大学时代她并非是专攻学科教学的,走上工作岗位后必须面对学科教学,而且刚开始她也不是从事语文教学工作。

在走上语文教学岗位后,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靠自己摸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走出了一条自主成才之路。

但是像她这样在自发状态下自主成长起来的优秀教师实在是凤毛麟角。

这说明,在只有职前师范教育、没有在职教师教育的背景下,中小学也会有优秀教师脱颖而出,但这只是教师个人修炼的结果。

如何让更多的“于漪”脱颖而出,仅仅找到“自我经验”这个决定优秀教师成长的关键因素是不够的,还必须找到“自我经验”促进优秀教师成长的一般规律,优秀教师的成长才能由自发状态变为自为状态。

潘海燕教授团队在发现、分析“自我经验”这一原创性概念基础上,总结出了教师立足“自我经验”自主生长式发展的基本路径,即在对亲身体验的反思中提炼出事例经验——在对系列事例经验反思中整合出类经验——在对若干类经验的反思中凝练形成个人经验体系——在对个人经验体系的反复应用与反思中生发教育实践智慧,有了这条自主生长式发展的基本路径,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都能得到成长——年轻的教师能更快走向成熟,成熟的教师能不断向深度和广度进军。

教师不分年龄和资历都在不断成长,由此达到学校、教师、学生的成长进入良性循环的生态状态。

建立在教师“自我经验”概念基础上的两种实践范式(自修——反思式校本研修模式与自主生长课堂课例研修模式)都具有原创性,步骤明晰,易于操作,增强了一线教师创建个人教育理论的自信,探索出了普通教师生存实践智慧,加速成长为教育专家的可行路径。

但从一些成功的实验学校反映的情况来看,教师自主生长式发展≠自我封闭。

教师的自主生长式发展并不是说不接受他人经验,教师的自主生长离不开专家引领、长者提携、同伴互助,只是强调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不管来自何方的经验都需要教师能够以自我为导向主动选择、主动体验、主动反思、主动重构,才能消化吸收,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经验。

专家引领、长者提携、同伴互助离不开学校的支持。

因此,自主生长式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同时揭示了“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这一关键概念的内涵与作用。

用“学习型组织理论”“成人自我导向学习理论”“教师情景学习理论”等前沿教育理论对“自我经验”进行分析,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要以教师的自我经验为起点,以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为组织依托等一系列全新观点,完成了自主生长式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理论的构建,为构建体现具有“中国味道”的教师教育理论流派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8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到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

潘海燕教授发现了“自我经验”这一决定优秀教师成长的关键因素,构建出“自主生长式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为普通教师一步步成长指明了方向,也为国家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找到了具有“中国味道”的现实路径。

当然,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极为广阔与复杂的过程,没有一个理论流派能够全方位地反映其发展全过程。

潘海燕教授的自主生长式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也只反映他们的研究取向与研究范围的认识结果,还需要在实践和研究中进一步完善与提升。

责任编辑成弘
教师教育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