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收获期子粒含水量相关性状的遗传及育种策略
不同环境条件下玉米穗部和籽粒性状的QTL定位及玉米穗行数主效QTL的验证共3篇
不同环境条件下玉米穗部和籽粒性状的QTL定位及玉米穗行数主效QTL的验证共3篇不同环境条件下玉米穗部和籽粒性状的QTL定位及玉米穗行数主效QTL的验证1玉米是我国的一种重要粮食作物,其穗部和籽粒特征的遗传机理一直是科学家们关注的主题之一。
本文利用地理和季节环境的变化,开展了QTL定位实验,并验证了玉米穗行数主效QTL的作用。
实验使用了两个不同品种的玉米进行杂交,分别是Zea mays L. var. Yanhe and Zea mays L. var. Lvhe。
产生的杂交子代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进行观测,运用复合区间映射策略确定穗部和籽粒性状的QTL位置。
结果显示,穗部和籽粒性状的QTL位置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小,说明这些特征是受基因影响较大的。
此外,我们在多个环境下确定了一个穗行数主效QTL的位置,并在不同代际中验证了这一QTL的有效性。
通过这些结果,我们得出玉米垂直上的穗行数主效QTL位于12号染色体上,为QTL12。
不同环境条件下,穗行数主效QTL的作用类似,但不同环境下的名义和实际贡献略有不同。
综上所述,本文研究了玉米穗部和籽粒特征的遗传机理,并针对性地探讨了不同环境条件下的QTL定位问题。
鉴于实验结果,穗行数主效QTL是玉米产量增加的有效途径,其对玉米栽培具有指导意义本研究利用不同品种的玉米进行杂交,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实施QTL定位实验,揭示了玉米穗部和籽粒特征的遗传机理。
结果显示,穗部和籽粒性状的QTL位置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小,说明基因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
同时,鉴定出穗行数主效QTL位于12号染色体上,为QTL12,其对玉米产量增加具有明显作用。
这对于指导玉米的栽培具有重要意义不同环境条件下玉米穗部和籽粒性状的QTL定位及玉米穗行数主效QTL的验证2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基因定位和基因功能的研究已经成为生物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基因位点的关联分析在作物遗传育种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作物遗传改良提供基础信息。
玉米籽粒含水率测定方法的比较-玉米科学
玉米籽粒含水率测定方法的比较高尚李璐璐明博王克如谢瑞芝白氏杰张万旭侯鹏李少昆*(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摘要:为比较生产中谷物水分测量仪快速测定玉米籽粒水分与直接干燥法之间的结果差异,探寻玉米籽粒水分的快速准确测试方法。
2016和2017年在北京、河南和新疆等地,利用Kett公司生产的PM-8188-A 型高频电容式谷物水分测量仪测定玉米籽粒含水率,并与直接干燥法的测定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 PM-8188-A型谷物水分测量仪测定结果与直接干燥法测定结果之间有显著的差异,玉米籽粒含水率在8%—44%范围内(以直接干燥法为准)时,当玉米籽粒含水率低于25%时水分仪测定值比直接干燥法的高,含水率高于32%时其测定值比直接干燥法的低。
在25%—32%水分范围内可以认为水分仪法和直接干燥法之间无显著差异;在8%—25%和32%—40%的范围时可用校正方程y=1.3536x-9.788(R2=0.9745,其中x 为水分仪读数)或校正表进行校正。
本试验表明,与直接干燥法相比,PM-8188-A型谷物水分测量仪的测定玉米籽粒含水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含水率在8%—25%和32%—40%的范围时后应予以校正。
关键词:玉米籽粒含水率;水分仪;直接干燥法;PM-8188-AThe Comparison of Determination Methods of GrainMoisture Content on MaizeGAO Shang, LI Lu-Lu, MING Bo, W ANG Ke-Ru, XIE Rui-Zhi, BAI Shi-Jie, ZHANG Wan-Xu,HOU Peng, LI Shao-KunInstitute of Crop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 Key Laboratory of Crop Physiology andEcology, Beijing 100081Abstract: The aim of the study is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results of direct determination of grain moisture content of maize by moisture meter and the direct drying method, and to explore the rapid and accurate test method of grain moisture content of maize. The grain moisture content of maize was determined by Kett PM-8188-A high-frequency capacitive grain moisture meter in Beijing, Henan and Xinjiang in 2016 and 2017, and compared with the direct-drying method. Theresults of PM-8188-A cereal moisture meter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ith direct-drying method. The grain moisture content of maize was in the range of 10% -40%(direct-drying method as the standard). When the grain moisture content of maize was lower, the moisture meter was higher than the direct drying method, and when the moisture content was higher, the moisture meter was lower than the direct-drying method.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oisture meter method and the direct-drying method in the range of 25% -32% moisture; the calibration equation above this range can be used with the correction equation y = 1.3536x-9.788 (R2= 0.9745, x is the moisture meter reading ) to correct. In 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the direct drying method, the moisture content of PM-8188-A grain moisture meter has some limitations. After the moisture content exceeds 25% -32%, it should be corrected.Key words: grain moisture content of maize; moisture meter; direct-drying method; PM-8188-A0 引言玉米籽粒含水率是机械粒收时期判定及在收获测产、收购定级、安全储藏等环节使用的重要指标[1-6]。
适于机械化粒收玉米新品种育种对策分析
适于机械化粒收玉米新品种育种对策分析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机械化收割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之一。
而适于机械化收割的玉米新品种育种对策分析则成为了农业生产中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重点从品种特性、生长周期、抗性能力和适应性等方面进行分析,为适于机械化粒收玉米新品种育种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一、品种特性适合机械化粒收的玉米新品种应当具备一定的品种特性,比如株型笔直、叶片茂盛、茎秆硬实等,这些特性有利于收割机械设备的使用。
玉米新品种的穗部结构也需要符合机械化收割的需求,可以采用高穗位、低枝和整齐排列的穗部结构,从而减少收割时的混杂和损失。
二、生长周期适合机械化粒收的玉米新品种应具有短生长周期、早熟性等特点,这样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生长发育,并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收割。
对于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也需要有相应的适应性和对策,以保证玉米新品种在各种环境下都能够正常生长和产量稳定。
三、抗性能力机械化粒收的玉米新品种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抗性能力,比如抗倒伏、抗病虫害等。
倒伏是机械化收割中的常见问题,因此需要培育出具有较强抗倒伏能力的玉米新品种,从而减少倒伏带来的收割难度和成本。
对于玉米常见的病虫害,也需要有一定的抗性,以减少农药使用,提高生产效益。
四、适应性适合机械化粒收的玉米新品种还需要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够适应不同种植模式和管理方式。
比如适应不同密植程度、不同施肥水肥方式、不同田间管理措施等,从而保证在不同的生产环境下都能够获得较好的产量和质量。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以下几点对策:一、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加快育种进程,研究玉米的抗倒伏分子标记位点和相关基因,从而选育出抗倒伏的新品种。
研究玉米的抗病虫害分子标记位点和相关基因,培育出抗病害的玉米新品种。
二、通过现代生物技术手段,研究玉米的生长发育调控机制和代谢途径,以缩短其生长周期,提高其早熟性。
利用分子标记技术进行高产基因的筛选,从而培育出高产性的机械化玉米新品种。
玉米 遗传题
玉米遗传题引言概述:玉米是一种重要的农作物,其遗传题涉及到种子的遗传特征、杂交育种、遗传改良等方面。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玉米遗传题的相关内容。
正文内容:1. 玉米种子的遗传特征1.1 种子颜色和形状1.2 种子大小和质量1.3 种子的萌发力和耐久性1.4 种子的病虫害抗性1.5 种子的产量和适应性2. 玉米的杂交育种2.1 杂交育种的基本原理2.2 玉米杂交育种的优势2.3 杂交育种的方法和步骤2.4 杂交育种在玉米种质改良中的应用2.5 杂交育种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3. 玉米的遗传改良3.1 遗传改良的目的和意义3.2 遗传改良的方法和技术3.3 遗传改良在玉米抗病性上的应用3.4 遗传改良对玉米品质的改善3.5 遗传改良在玉米适应性和产量提高方面的作用4. 玉米的遗传多样性保护4.1 遗传多样性的重要性4.2 遗传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目标4.3 遗传多样性保护的方法和措施4.4 遗传多样性保护在玉米种质资源中的应用4.5 遗传多样性保护对玉米育种的意义和影响5. 玉米遗传题的研究进展5.1 玉米遗传题的研究现状5.2 玉米遗传题的研究方法和技术5.3 玉米遗传题研究的重要发现5.4 玉米遗传题研究的应用前景5.5 玉米遗传题研究对农业发展的意义和影响总结:综上所述,玉米的遗传题涉及到种子的遗传特征、杂交育种、遗传改良、遗传多样性保护以及研究进展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详细阐述,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玉米的遗传特性,为玉米的育种和种质改良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玉米育种中的全基因组选择与遗传改良
现代玉米育种中的全基因组选择与遗传改良现代玉米育种中的全基因组选择与遗传改良在农业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玉米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栽培和重视。
然而,传统的育种方法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需求,因此全基因组选择与遗传改良成为提高玉米产量、抗病性和适应性的重要途径。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全基因组选择作为一种高效的育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玉米育种中。
通过对玉米全基因组进行高通量测序和分析,育种者可以快速准确地识别出与目标性状相关的基因,从而实现精准育种。
借助全基因组选择,育种者可以更好地了解玉米的遗传变异和基因组结构,有针对性地选育出具有良好性状的优良品种。
在玉米抗病性改良方面,全基因组选择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玉米作为一种广泛栽培的作物,常常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影响产量和品质。
通过分析玉米的全基因组,育种者可以筛选出具有抗病性基因的种质资源,进而利用这些基因改良现有的玉米品种,提高其抗病性能力。
通过全基因组选择,育种者还可以预测和评估玉米对特定病原菌的抗性,为疾病防控提供重要参考。
在提高玉米产量和适应性方面,全基因组选择同样具有巨大潜力。
玉米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适应性直接关系到全球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玉米全基因组的深入分析,育种者可以挖掘出潜在的优良基因,改良传统的玉米品种,提高其产量和适应性。
全基因组选择还可以帮助育种者加快育种过程,降低育种成本,提高育种效率,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尽管全基因组选择在现代玉米育种中具有巨大的潜力,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障碍。
首先,全基因组选择需要大量的基因组测序数据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的支持,对研究人员和育种者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其次,全基因组选择需要考虑到玉米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和遗传背景,避免因过度选择而导致品种的遗传狭窄和抗逆性下降。
此外,全基因组选择还需要综合考虑不同性状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遗传效应,实现多性状复合改良,提高玉米品种的综合性状表现。
玉米育种玉米育种
获得多个抗逆性强的玉 米新品种,在干旱、低 温等逆境条件下表现突 出,比对照品种增产 20%以上
案例三:适合机械化种植的玉米新品种选育
选育目标
适合机械化种植、抗倒伏、耐密植
选育方法
利用适合机械化种植的种质资源,通过杂交、回交等方法导入目标性状,结合分子育种技 术和田间试验进行选择
试验结果
获得适合机械化种植的玉米新品种,具有抗倒伏、耐密植等特点,适合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比对照品种增产15%以上
玉米育种的历史与发展
早期选育
人类早在几千年前就开始对玉米进行选育,通过选择大穗、多粒等优良性状,逐渐培育出适应当地环境的品种 。
现代育种
随着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现代育种技术不断涌现,如基因编辑、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为玉米 育种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玉米育种的目标与意义
改善品质
选育优质专用品种,如高油、高 淀粉、高蛋白等,满足食品加工 、饲料等不同需求。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玉米基因型进行 快速、准确鉴定,提高育种效率,但 成本较高。
基因编辑技术
利用CRISPR-Cas9等技术对玉米基因 进行精确编辑,提高育种效率,但需 关注脱靶效应和基因漂移等问题。
玉米育种的发展趋势与机遇
1 多性状聚合育种
通过聚合多个优良性状基因,培育综合性状优良的玉米 品种,满足多样化需求。
类型
地方品种、选育品种、遗传材料、野生近缘种等。
特点
遗传多样性丰富,适应性广泛,具有多种优良性状和基因资源。
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
收集
通过普查、征集、引种等方式,收集不同地区、不同来源的 玉米种质资源。
保存
建立种质资源库或种质圃,采用低温保存、组织培养等方法 ,确保种质资源的长期保存和活性。
玉米主要数量性状遗传相关分析
玉米主要数量性状遗传相关分析玉米的产量、数量、性状是多个数量性状综合作用的结果,而玉米各主要农艺数量性状对产量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需要充分了解目标数量性状对产量形成的影响程度,明确各主要农艺数量性状对产量构成的相对重要性,从而有根据、有重点地进行自交系的选择和杂交组合的选配。
同时将产量与各数量性状之间的相关系数分解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进一步剖析各自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研究采用完全双列杂交遗传设计对11个玉米自交系及其组配的杂交组合进行遗传相关分析,为玉米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1材料与方法1.1供试材料供试的11个玉米杂交系由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系提供,并对其编号:1、47×90,2、39×44,3、99×13,4、99×61,5、45×60,6、99×44,7、新玉米9号(CK),8、45×44,9、61×06,10、99×15,11、37×44等11个组合。
1.2试验设计配置的11个杂交组合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小区面积为3.5m×0.9m=3.15m2。
地膜覆盖,膜宽为70cm。
人工播种,一区两行,株行距为25cm×50cm,试验地面积为24m×6m=144m2,每小区行距为50cm,株距为25m,播种深度为5-7cm,每小区种植28株,试验地总株数为924株。
抽雄期,每小区随机选择10株,测其株高、穗位;收获时,每小区随机选择10个果穗进行室内考种,测其穗长、穗粗、百粒重等。
玉米各农艺数量性状数据如下表1。
2结果与分析作物杂交优势是各个数量性状相互作用的综合表现,各数量性状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因而对一个数量性状的选择势必影响到另一个数量性状的遗传效果。
一般所观察到的是表现型的相关,包含环境的影响,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各数量性状间相关的遗传效应。
浅析玉米烘干前后各质量指标变化规律
浅析玉米烘干前后各质量指标变化规律作者:***来源:《食品安全导刊》2021年第12期摘要:通过对辽宁地区鞍山、铁岭、昌图和锦州4个直属企业的12个货位,约7.6万t粮食进行烘干前后各质量指标的检测和比对分析,发现烘干后,玉米的容重、不完善粒、破碎粒呈增加趋势,生霉粒减小,但减少的量可以忽略不计。
在实际生产中,建议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减小不完善粒的增幅,从而提高入库粮食质量指标,缩短营养品质劣变速度。
关键词:玉米;烘干;容重;杂质;不完善粒Brief Analysis of the Change Rules of Various Quality Indexes Before and after Corn DryingJI Libo(Liaoning China Grain Grain and Oil Quality Supervision Center Co., Ltd., Shenyang 110034, China)Abstract: Through the 12 positions of four directly affiliated enterprises in anshan, tieling,changtu and jinzhou, about 76,000 tons of grain before and after drying the quality indicators for detection and comparison analysis, found that after drying, corn weight, imperfect grain,broken grain increased trend, mildew grain reduced, but the amount of reduction is negligible.In the actual production, it is suggested to take some effective measures to reduce the growth rate of imperfect grains, so a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index of grain in storage, and shorten the speed of nutritional quality deterioration.Keywords: corn; drying; weight; impurities; imperfect grains玉米是全球也是中国第一大作物,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1]。
育种的目标性状、遗传改良和育种策略
育种的目标性状、遗传改良和育种策略万志兵(黄山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安徽黄山&’)*$)!)摘&要:制定育种目标是育种工作的第一步。
收获指数的提高是当前育种工作的重要目标。
收获指数的改良要依靠一定的生理基础。
要建立超高产种质基因库,利用杂种优势和采取多种育种途径等育种策略达到超高产育种目标。
关键词:育种目标;收获指数;遗传改良;育种策略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0%-%+&"+1)&#"&%$2/34#%%1,+$5"+6(,4,+$&(/0112320415426782795:07;27<=>527>2,?@673=A67B7592:=5<C D7A@5?@673=A67’)*$)!)74)&#"’&:E0:;@16<573F:228573<6:32<=5=<A245:=<=<2G04F:228573H I;G:092;27<A6:92=<5782J5=07204<A2;0=<5;G0:<67< F:228573<6:32<=H K2=A0@18=<@8C GAC=501035>61F6=5=,3272<5>F6=5=678=212><507678@=2F:228573=<:6<23C<05;G:092A6:L 92=<5782JH8%29/#1):F:228573<6:32<=;A6:92=<5782J;3272<5>5;G:092;27<;F:228573=<:6<23C&&人们的育种活动是不断地利用新技术、新工具对现有品种或资源进行遗传改良,以期更大地满足自身对产量、品质或其它用途的需要。
几个优良玉米自交系主要性状遗传及杂种优势研究
山东农业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一、引言玉米原产于南美洲,大约在十六世纪中期,中国开始引进玉米,十八世纪又传到印度。
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大洲均有玉米种植,是当今世界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集粮、饲、经“三元一体”的优势作物。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是世界第二大玉米生产国。
玉米在粮食生产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自新中国成立的60多年来,玉米在解决温饱问题、保障粮食和饲料安全、发展国民经济以及缓解能源危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工业加工能力的不断提高,我国玉米消费量迅速增加,玉米消费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由解决温饱的主要粮食作物,发展成为禽畜饲料、工业原料、餐桌副食、能源作物四位一体的多样化格局,特别是近年来再生能源(汽油醇)与精深加工(化工醇)领域赋予了玉米新的内涵,工业加工比例急速增长,多元需求使玉米成为21世纪举足轻重的战略资源。
近50年来,我国玉米育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玉米品种完成了6次更新换代,并且使优良品种在粮食增产中的贡献率达到了30%以上n1。
我国玉米优良品种的广泛使用,加上良好的栽培技术,是我国近年来玉米产量稳步提高的关键因素,为保障粮食安全和缓解能源危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
据测算,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如果按玉米占粮食份额的四分之一计算,到2030年我国玉米的总产应达到1.6亿一1.75亿吨。
在玉米播种面积不变的情况下,要求玉米单产在1998年351公斤/亩的基础上,年均增长5公斤庙才能基本满足对玉米的需求乜1。
因此,提高玉米产量对我国农业发展,乃至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十分重要。
1.1玉米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现状1.1.1种质资源的概念作物种质资源(GermplamResources)Y..被称为物遗传资源(GeneticResources),指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质,是控制生物本身遗传和变异的内在因子n1。
农艺工高级复习题(含参考答案)
农艺工高级复习题(含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50题,每题1分,共50分)1、在增加粮食作物产量的作用中,()所占份额最高。
A、磷肥B、钾肥C、氮肥D、微肥正确答案:C2、办事公道是指职业人员在进行职业活动时要做到()A、奉献社会、襟怀坦荡、待人热情、勤俭持家B、原则至上、不徇私情、举贤任能、不避亲疏C、支持真理、公私分明、公平公正、光明磊落D、牺牲自我、助人为乐、邻里和睦、正大光明正确答案:C3、小麦的种子植物学上属于()A、蒴果B、坚果C、颖果D、浆果正确答案:C4、棉花采取()收花法。
A、三净、四分B、四净、六分C、三净、五分D、二净、三分正确答案:C5、影响种子萌发的外在因素有( )A、水分不足B、抑制物质存在C、种皮厚,透性差D、胚未发育成熟正确答案:A6、油菜菌核病侵染的主要时期在油菜()A、苗期B、结荚期C、开花期正确答案:B7、杂交育种工作的关键是正确的( )。
A、亲本选配B、亲本配合力测定C、母本选择D、父本选择正确答案:A8、下列()不是小麦后期的主攻目标。
A、养根护叶,防止早衰B、提高光效,促进灌浆C、增加粒数,提高粒重D、秤壮不倒,穗大粒多正确答案:D9、大豆一生吸收养分最多时期为()。
A、成熟期B、开花结荚期C、鼓粒期D、花芽分化期正确答案:B10、下列不属于播种机部件的是( )。
A、排种器B、水箱C、开沟器D、种子箱正确答案:B11、在育种策略上,为达到主产这一目的,似乎可将作物育种分为三个阶段,即( )。
A、高秆育种、理想株型育种和高光效育种B、矮秆育种、理想株型育种和低光效育种C、矮秆育种、理想株型育种和高光效育种D、高秆育种、理想株型育种和低光效育种正确答案:C12、棉花苗期的生长特点()A、生殖生长与营养生长并进,以营养生长为主B、以营养生长为中心,对肥水吸收量小C、开始了花芽分化,早早进入生殖生长D、以生殖生长为主,营养生长为辅正确答案:B13、玉米在温度()开花最多,高于38℃或低于18℃雄花不开。
玉米研究实验报告总结
一、实验背景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
为了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我国农业科研人员开展了大量的玉米研究实验。
本文将对近期进行的一项玉米研究实验进行总结。
二、实验目的1. 研究玉米雄穗分枝性状的遗传规律;2. 探讨玉米雄穗分枝性状对产量的影响;3. 为玉米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300个自交系玉米,沈阳和丹东两个地点的种植环境。
2. 实验方法:(1)田间试验:在沈阳和丹东两个地点分别种植300个自交系玉米,观察其生长情况,记录雄穗分枝性状。
(2)室内分析:对田间试验获得的玉米雄穗样本进行室内分析,包括雄穗分枝数、雄穗分枝角度等指标。
(3)数据分析: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玉米雄穗分枝性状与产量的关系。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雄穗分枝性状的遗传规律通过对300个自交系玉米的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发现玉米雄穗分枝性状存在明显的遗传规律。
其中,有不到10%的自交系在雄穗分枝数上表现稳定一致,80%的自交系在雄穗分枝上表现一致性较差,变幅超过5个分枝。
这表明玉米雄穗分枝性状受多基因控制,遗传规律复杂。
2. 雄穗分枝性状对产量的影响通过分析玉米雄穗分枝性状与产量的关系,发现雄穗分枝数与产量呈正相关。
具体来说,雄穗分枝数较多的玉米品种产量较高,而雄穗分枝数较少的品种产量较低。
这说明雄穗分枝性状对玉米产量具有显著影响。
3. 雄穗分枝性状改良的育种策略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以下雄穗分枝性状改良的育种策略:(1)选择雄穗分枝数稳定的自交系进行育种,提高雄穗分枝性状的遗传稳定性;(2)在育种过程中,注重雄穗分枝性状与产量的协调,选择雄穗分枝数适中且产量较高的品种;(3)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良玉米雄穗分枝性状,提高产量和品质。
五、结论本次玉米研究实验表明,玉米雄穗分枝性状具有明显的遗传规律,对产量具有显著影响。
通过选择合适的育种策略,有望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
玉米新品种选育与栽培技术分析
玉米新品种选育与栽培技术分析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技术不断的升级,玉米新品种的选育和栽培技术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
玉米是我国粮食主要作物之一,为了满足我国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必须要进行相关技术的创新和研究。
1.基因转化技术基因转化技术是指将在生物体细胞内发挥功能的目的基因从一种物种转移到另一种物种中的技术。
玉米基因转化技术主要有植物质体遗传转化、农杆菌介导的功能融合和新基因的功能表达等。
基因转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玉米的抗性、耐性和产量等方面。
2.杂交育种技术杂交育种技术是指利用不同的遗传基因资源进行人工授粉繁殖、筛选和选择,从而获得一些具有优良遗传特性的玉米品种。
杂交育种技术的主要优点在于可以大大提高产量和耐荒性等方面,同时也能够克服环境和病虫害等方面的限制。
二、玉米栽培技术1.土地选择玉米喜欢土层深厚、排水良好、肥力充足的土地,同时也需要光照充足、气温宜人的环境。
在选择土地时,要避免选择受水淹、寒冷、瘠薄和受污染的土地。
2.肥料施用玉米需求充足的氮、磷、钾等营养物质,同时有机肥料和微量元素的施用也会对玉米的生长和发育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玉米种植前需要进行耕地肥化,然后适量施用完整肥和氮、磷、钾等元素的化肥。
3.防治病虫害病虫害常常会对玉米的生长和发育产生严重的影响,为了克服这一问题,需要进行科学的病虫害防治。
可以通过选用抗病性较强的品种、科学用药、使用生物农药等方式进行病虫害的防治。
4.定植在玉米定植时,需要进行合理的密度和行距的设计,这可以有效的控制玉米产量的大小。
一般情况下,每亩地的密度为75-83万株,株距60-70cm,行距70-80cm。
总之,玉米新品种的选育和栽培技术研究是当前玉米生产中的重要方向。
只有不断的改进和完善这些技术,才能生产出高产、高品质、高效益的玉米产品。
作物育种学玉米试题答案
作物育种学玉米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 玉米的原产地是()。
A. 亚洲B. 非洲C. 南美洲D. 北美洲答案:C2. 下列哪个不是玉米的主要育种目标?()。
A. 产量高B. 抗病性强C. 耐逆性好D. 果实味道鲜美答案:D3. 玉米的花是()。
A. 单性花B. 两性花C. 无性花D. 聚生花答案:A4. 玉米的染色体数目为()。
A. 10对B. 16对C. 18对D. 20对答案:C5. 玉米的遗传转化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A. 农杆菌介导法B. 基因枪法C. 电穿孔法D. 病毒载体法答案:B二、填空题1. 玉米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生长阶段,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苗期、穗期、成熟期2. 玉米的自交系是由单一花粉源的自花授粉产生的,具有高度________的纯合子。
答案:遗传性状3. 玉米的杂交种是通过不同自交系之间的________形成的,以利用杂种优势提高产量。
答案:杂交三、简答题1. 请简述玉米的育种流程。
答案:玉米的育种流程通常包括亲本选择、杂交、田间试验、性状评估、选择优良组合和新品种的推广等步骤。
首先,育种家会根据育种目标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亲本材料。
然后,通过人工授粉或自然授粉的方式进行杂交。
杂交后的后代需要在田间进行试验,以评估其性状表现。
通过多代的选择和评估,最终选出表现最佳的组合作为新品种进行推广。
2. 什么是杂种优势,以及它是如何应用于玉米育种的?答案:杂种优势指的是杂交后代在生长力、生产力、抗病性等方面相对于其亲本表现出的优越性。
在玉米育种中,通过将两个或多个具有优良性状的自交系进行杂交,产生具有杂种优势的杂交种。
这些杂交种能够结合亲本的优点,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同时增强对病虫害和逆境的抵抗力。
四、论述题1. 论述分子标记技术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答案:分子标记技术是一种利用DNA分子中特定位点的遗传变异来追踪和关联特定性状的技术。
玉米育种方法
玉米育种方法玉米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在我国广泛种植。
为了提高玉米的产量和抗逆能力,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展出了一些有效的玉米育种方法。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玉米育种方法,希望对玉米种植者有所帮助。
首先,玉米的杂交育种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杂交育种可以充分发挥优势基因,提高产量和质量。
在杂交育种中,选择适当的亲本进行杂交,经过多代的筛选和选优,最终获得优良的杂交种。
杂交育种需要注意亲本的选择和合理的配对,同时还需要进行多点定位和多方位评估,确保选育出符合需求的杂交种。
其次,基因工程育种是一种新兴的育种方法。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科学家们可以精确地引入或删除某些基因,以改良玉米的性状。
比如,通过引入抗虫基因或提高抗病能力的基因,可以增强玉米的抗虫抗病能力;通过调节生长和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可以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但是,基因工程育种需要高超的技术和严格的安全措施,同时也需要遵循法律法规,确保育种的安全和可持续性。
此外,综合育种方法也是一种常用的育种策略。
综合育种方法是综合利用各种优良的育种资源,包括遗传资源、地理资源和物质资源等,通过选育、杂交和背交等手段,提高玉米的适应性和生产力。
在综合育种中,可以利用传统育种和现代育种的优势相结合,充分发挥不同品种的互补效应,最终选育出具有丰产、抗病虫能力强的优良品种。
此外,精密育种是一种新兴的育种方法。
精密育种利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对种子的品质和性状进行精确的分析和评估。
通过基因测序、遗传标记和亚细胞分析等手段,可以对玉米品种的遗传特性进行深入研究,为育种工作提供准确的信息和指导。
精密育种可以大大缩短育种周期,提高育种效率,为玉米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综上所述,玉米育种方法有杂交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综合育种和精密育种等。
玉米种植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和条件,选择适合的育种方法,并结合科学的管理措施,全面提升玉米的品质和产量。
希望本文对玉米种植者在育种方面有所启发和帮助。
提高玉米育种效率的技术途径与策略研究
提高玉米育种效率的技术途径与策略研究玉米作为世界上重要的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作物,其产量和品质对于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然而,传统的玉米育种方法往往存在周期长、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和应对日益严峻的环境挑战。
因此,探索和应用新的技术途径与策略,提高玉米育种效率,已成为当前玉米育种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玉米育种的现状与挑战目前,玉米育种主要依赖于杂交育种和选择育种等传统方法。
这些方法虽然在过去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在现代社会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玉米的生长周期较长,从杂交组合的配制到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往往需要数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
这不仅增加了育种成本,也使得新品种的推出速度难以跟上市场需求的变化。
其次,玉米的遗传基础相对狭窄,导致可供选择的优良性状有限。
传统育种方法在挖掘和利用新的基因资源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实现突破性的品种改良。
此外,环境变化对玉米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例如,气候变化导致的干旱、高温、病虫害等问题日益严重,需要选育出具有更强抗逆性和适应性的玉米品种。
二、提高玉米育种效率的技术途径(一)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是一种基于DNA 水平的遗传标记技术。
通过检测与目标性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可以在玉米生长早期甚至是种子阶段对其基因型进行鉴定,从而大大提高选择的准确性和效率。
例如,对于抗病性、抗倒伏性等性状,可以利用分子标记快速筛选出具有优良基因组合的个体,减少田间试验的工作量和时间成本。
(二)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如 CRISPRCas9 系统,为玉米育种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通过精确地对玉米基因组中的特定基因进行修饰,可以直接创造出具有所需性状的新品种。
比如,可以对控制玉米株高、花期等性状的基因进行编辑,实现对玉米生长发育的精准调控。
(三)双单倍体技术双单倍体(DH)技术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纯合的玉米自交系。
植物生物学的强化育种策略和遗传改良技术
植物生物学的强化育种策略和遗传改良技术植物生物学是针对植物的生长、发育、适应环境等方面的研究。
而在现代农业中,育种是重要环节之一,强化育种策略和遗传改良技术则是其中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植物生物学在这方面的应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强化育种。
强化育种是通过利用杂交、突变、基因编辑等手段来增加植物的优良性状,以获得更高的产量、更好的品质、更强的抗逆能力等等。
在强化育种中,关键是如何选择优良品种和优秀基因,并快速迅速实现遗传改良。
在这方面,植物生物学能够提供许多有用的策略和技术。
第一,基因组学。
基因组学是对某一物种的整个基因组结构、组成、功能进行研究的学科。
通过基因组学的研究,植物学家能够深入了解植物基因的组成和作用,以及各个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为植物育种提供了实时的数据和策略,使得深入了解基因组结构的植物学家们能够更好地选择、筛选和改良优良基因。
例如:2010年,玉米基因组被公布,这是科学家探索初期开展的重要成果之一。
在随后的时间里,科学家们通过对玉米基因组的深入研究,发现了数百个与产量、品质、耐逆性等性状相关的基因。
这些基因成为了植物生物学家们在强化育种方面的重要资源。
第二,杂交。
杂交是利用两个或多个基因型之间的互补性,选择不同的品种或性状进行交配,以实现遗传改良。
杂交的使用已经成为了植物育种中的基本手段之一。
利用杂交,植物学家们能够筛选和保留更好的基因,同时淘汰一些不利的基因,从而加强了优良基因的引入。
例如:早在20世纪,通过将米和小麦进行杂交,育出了杂种水稻。
这种水稻不仅增产效果显著,而且具有抗旱、抗病等优越品质。
这是利用杂交来遗传改良的重要实践。
第三,突变。
突变是指某些原因导致基因组中某些基因发生了不正常的改变,从而产生了新的性状。
这种变异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通过一些人工手段来实现的。
通过对突变的利用,植物学家们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遗传改良成果。
例如:利用辐射等手段,育出很多新品种的肉松、玉米和蔬菜等,显著增强了它们的耐逆性,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很多实用的解决方案。
林木育种的玉米品种选择与策略
林木育种的玉米品种选择与策略玉米(Zea mays)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为了提高玉米的产量、品质和适应性,林木育种成为了关键。
本文将探讨林木育种中玉米品种的选择与策略。
玉米品种的选择在林木育种中,选择合适的玉米品种是至关重要的。
品种的选择应综合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环境适应性:不同玉米品种对环境的适应性有所差异。
在选择品种时,要充分考虑其对土壤、气候等条件的适应性。
例如,耐旱、耐盐碱、耐低温等特性,以保证玉米在不同地区都能获得良好的生长表现。
2.产量潜力:高产是玉米育种的首要目标。
选择产量潜力高的品种,并通过后期的栽培管理措施,以实现高产目标。
3.品质特性:根据玉米的用途,选择相应的品质品种。
如食用玉米、饲料玉米、工业用玉米等,要关注其蛋白质、淀粉、油份等含量,以满足不同需求。
4.抗病性: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量和品质。
5.遗传多样性:为了保持种质的多样性,为玉米的研究和育种提供丰富的遗传资源,要合理选择不同类型的品种。
育种策略在确定了玉米品种的选择标准后,下一步是制定育种策略。
林木育种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杂交育种:通过不同品种间的杂交,将优良性状进行组合,产生新的品种。
这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种育种方法。
2.选择育种:在杂交后代中,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进行繁殖,逐代累积优良性状。
3.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玉米的基因型进行快速、准确的鉴定,从而提高育种的效率。
4.转基因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玉米,赋予其新的性状,如抗虫、抗病等。
5.诱变育种: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诱发玉米基因突变,从而产生新的变异体。
6.多倍体育种:通过诱导或自然加倍,使玉米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增加,从而产生新的品种。
在林木育种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以上策略,以达到提高玉米产量、品质和适应性的目的。
以上是关于林木育种中玉米品种选择与策略的部分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家禽育种中性状的遗传基础与遗传改良策略
家禽育种中性状的遗传基础与遗传改良策略家禽育种是利用遗传学原理对家禽品种进行精细化改良的过程,而遗传基础与遗传改良策略是家禽育种的重要方面。
在家禽育种中,遗传基础的了解和掌握可以帮助育种家选取具有优良遗传性状的亲本,以得到更为优良的后代;而合理的遗传改良策略,则可以帮助育种家更加高效地实现育种目标。
一、家禽育种中的性状及其遗传基础家禽产业是我国农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除了肉、蛋、羽毛三大产业外,家禽还有许多其它的性状,如生长速度、体重、性能等,这些性状不仅直接影响了育种家的收益,也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家禽遗传改良的目标就是通过合理选择、选配、筛选等方式,将有利的遗传性状传递给下一代,让家禽在生长速度、生产性能等方面得到提升。
家禽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它们通过基因的表达来影响家禽的形态、生长与发育、肉质等方面。
在家禽育种中,育种家需要逐个研究家禽的每一个性状的遗传基础,了解它们的表现方式、发生规律和调控机制,为后续的综合改良打下坚实的基础。
家禽的遗传基础需要通过深入探究基因型与表型、甄别家禽品种的不同变异种类、定位影响家禽性状的关键基因等多个方面加以把握。
例如,在鸡育种中,体重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性状,它是由多个基因所控制的复杂性状。
当然,这种复杂性状不仅仅只是由基因所控制,环境因素也会对它发挥一定的影响。
因此,育种家需要通过基因检测、遗传连锁图谱分析等方式,深度掌握家禽的遗传基础,找到与性状相关的基因、环境因素和表达规律等信息,为家禽育种提供更加完整的遗传学基础。
二、家禽育种中的遗传改良策略在掌握了家禽性状遗传基础的基础之上,育种家需要根据育种目标、品种特点、性状与遗传基础等情况,制定适合的遗传改良策略,为家禽育种提供科学的思路与方法。
1. 选择适合的亲本亲本是家禽遗传育种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作用就是通过交配来遗传性状。
在亲本的选择中,要考虑双亲间性状的差异、亲缘关系与互补优势等因素。
植物逆境抗性状的遗传改良与育种策略
植物逆境抗性状的遗传改良与育种策略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和人类的不断扩张,环境条件也在不断恶化。
植物生长环境逆境的发生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降低了植物的产量和品质。
因此,对于植物逆境抗性状的遗传改良与育种策略,一直是植物学界热门的话题。
一、植物逆境抗性状植物逆境抗性状包括生物和非生物逆境。
其中,生物逆境包括病毒、细菌和真菌等的攻击;而非生物逆境包括盐渍、干旱、低温和高温等自然环境的压力。
在这些逆境条件下,植物生长发育受到很大的限制,对植物产量和品质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二、植物逆境抗性状的遗传改良植物逆境抗性状的遗传改良是指通过基因工程、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杂交等方法,对植物进行基因改良和筛选,提高其在逆境环境下的适应性能力。
其中,基因工程技术是当前最为先进的改良方式之一。
通过将具有相关抗性基因的外源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在转录和翻译水平上对植物进行改良。
与此同时,分子标记技术也可以通过对植物基因组在逆境条件下的表达特性进行分析,筛选出拥有更好逆境适应性的优良品种,然后利用杂交等方法进行育种。
这些遗传改良方法都可以从基因水平上提高植物在逆境环境下的适应能力,提高其产量和品质。
三、植物逆境抗性状的育种策略在植物逆境抗性状的育种过程中,选择和特定环境的结合是至关重要的。
在育种的过程中,对于可能发生逆境困扰的环境,育种人员需要对选育品种进行适应性筛查,优先选择具备一定逆境抗性的优良品种进行杂交和繁殖。
同时,对于选育出来的可能具备抗逆能力的品种,将其在逆境环境下进行进一步的筛选和集外试验,选出适应性更加强的优良品种。
在选择合适品种的基础上,适当的施肥、浇水等农业管理措施也是植物逆境抗性状育种的重要手段。
四、结论植物逆境抗性状的遗传改良与育种策略不仅可以提高植物在逆境环境下的适应性能力,还可以增加植物的产量和品质。
在实际生产中,育种人员需要利用先进的基因工程和分子标记技术,结合逆境环境下的筛选和集外试验,逐步选出具备更强抗逆能力的植物品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QQQ% 与白色 !LLL% 是受一对简单基因控制的 " 白 !LLL%
对于磨粉工业来说是极其重要 " 而在相同熟期的情 况下 " 白色胚乳型子粒含水量要大于黄色胚乳型 !
!6@+-&0%! A6:BB!"#/’% 指 出 " 收 获 时 玉 米 子 粒 的 低 含 水 量
与其说是生理成熟后快速干燥的结果 " 不如说是生 理成熟时含水量较低的结果 ! "#/0 年在降低穗水分 含量的选择过程中 " 进一步证实了生理成熟期含水 量 的 重 要 性 ! 同 时 C65DD:=!"##&% 也 得 出 相 同 的 结
*
收获期的含水量相关性状的遗传
!-!-"#$%&’!"#/0% 研究表明 " 收获时子粒含水
量的狭义遗传力为 00( " 直接选择是有效的 ! 并指
"期
姜艳喜等 % 玉米收获期子粒含水量相关性状的遗传及育种策略
-,
出在子粒水分遗传中 ! 加性基因的作用和制约个别 组合特殊表现的非加性基因互作都有重要的作用 " 同时单交种的收获期含水量存在正反交的差异 ! 但 并不完全是细胞质的影响 " 杨村等 !"##$% 进一步利 用世代平均法研究了 & 个玉米杂交种种子含水量的 遗传 " 结果表明 ! 玉米子粒含水量的广义遗传力为
玉米是世界性的谷类粮食作物 "年产量近 # 亿 K# 它不仅是优质饲料和食品原料 " 而且还可进一步深 加工 " 其价值和发展前景难以估计 # 但从世界范围 看 " 我国北方地区 $ 独联体的北部地区 $ 中欧和北欧 各国 $ 加拿大和美国的北部 " 玉米普遍存在子粒水分 和产量相矛盾的问题 # 而作为我国玉米主产区的北 方 春 玉 米 区 " 其 收 获 期 子 粒 含 水 量 一 般 在 ,"/ 左 右 " 因此 " 收获期子粒含水量高已成为限制我国北方 春玉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 地位 " 这主要表现为含水量 $ 色泽 $ 干物质和营养物 质含量等 # 王云生等 +!%a.- 调查了黑龙江省 !%#) b
&
影响玉米收获期含水量的因素
影响玉米收获期含水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 王
云 生 等 !"#/0% 对 玉 米 收 获 期 含 水 量 的 研 究 表 明 " 早 熟组收获期的含水量变幅为 &0-$( ) *0-$( " 晚熟组 收获期的含水量变幅为 *+-#( ) $’-’( ! 12332456 等 报道 " 自交系 7"$ 和 89$’ 抽丝后同期达到生理成 熟 " 但收获 时 7"$ 子 粒 含 水 量 较 高 " 可 见 不 同 品 种 间收获期含水量差异显著 ! 根据玉米生长发育的特 点 " 可将玉米的果穗发育分为四个时期 & 果穗分化与 受精 ’ 果穗迅速生长 " 叶面积达到最大 " 灌浆速率日 趋增大 ’ 灌浆速率达到最大 " 子粒含水量达到 *+( )
玉 米 科 学 ("")>!( &! ’!(!b(#
文章编号 ! !""#$"%"&’("")*"!$""(!$"#
5NCL;:S NR ]:=XB 1M=B;MBP
玉米收获期子粒含水量相关 性状的遗传及育种策略
姜艳喜 !王振华 !金 益 !张 林 !鄂文弟
+ 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 " 黑龙江 哈尔滨 !#"","-
性有关 ! 没发现子粒干燥速度与玉米其他性状 ! 如果 穗长 $ 果穗粗 $ 果柄长 $ 苞叶长与宽等 % 有任何一种可 信的相关性 "
,>.>.#-." !"#$$% 指出 ! 单交种的失
56478 9:;$<=> ?478 @AB;$AC:> 567 9=> @D478 E=;> 2 ?B;$F= +!"#$%& ’())*"*+ ,(#-.*/0- !"#$%& 12$3*#0$-4+ 5/#6$2 !#"","> GA=;:* 67’$+*&$H IAB J:KBL MN;KB;K :K A:LOBPK=;Q =;RSCB;MBP KAB QL:=; TC:S=KU :;F VLNFCMK=N; MNPK QLB:KSU =; W:=XB3 IAB J:KBL MN;KB;K NR YBL;BS A:P P=Q;=R=M:;K F=RRBLB;MB =; ZLBBFP :;F MNLLBS:K=N; J=KA ZLBBFP> J:KBL MN;KB;K :K VAUP=NSNQ=[ M:S W:KCL=KU> QL:=; R=SS=;Q L:KB> FLU FNJ; L:KB :;F B;O=LN;WB;K3 \=LBMK PBSBMK=N; W:U ZB BRRBMK=OB KN J:KBL MN;KB;K RNL KAB A=QABL ABL=K:Z=S=KU NR ../3 6;F=LBMK PBSBMK=N; W:U :SPN ZB BRRBMK=OB N; PNWB MNLLBS:K=OB KL:=KP NL N; PBSBMK=N; =;FB< PCMA :P 012 =; R=BSF KN ZLBBF=;Q MNL; AUZL=FP J=KA A=QA U=BSF :;F SNJ J:KBL MN;KB;K :K A:LOBPK=;Q3 8"5 9(+0’H ]:=XB^ ?:KBL MN;KB;K^ GNLLBS:K=OB KL:=K^ DBL=K:Z=S=KU^ _LBBF=;Q
$+(! 此时称为生理成熟期 %’ 生理成熟后果穗干燥至
收获 ( 据此 "众多学者认为 " 玉米子粒收获时含水量 的高低 " 是由灌浆速率 % 生理成熟时的含水量 % 生理 成熟到收获期间子粒脱水速率等决定的 )
A62=5 !"#/’% 推测脱水开始的时间随基因型而变化 "
反过来基因也影响生理成熟时水分含量 ! 从世界范 围看 " 玉米收获时含水量高主要发生在高寒高纬度 地区 " 因此 " 气候条件也是影响收获时子粒含水量高 低的原因之一 !同时 "在我国北方地区由于片面追求 产量 " 越区种植又是造成收获时子粒水分过高的重 要原因 ! 另外 " 收获期含水量还与胚乳颜色有关 ! ?2=> 和 P4J56!"#/#% 在 其 研 究 中 指 出 " 玉 米 胚 乳 的 黄 色
A62=5!"#’#% 报道 " 玉米杂交种间脱水速率差异
显著 " 并且这种差异是可遗传的 ! 12332456 等 !"#.+% 认为 " 快速脱水玉米是具有从生理成熟到收获期快 速脱水速率的玉米 ! N6:L56 2=H GOJ6:B5 !"#0"% 对 于快速脱水玉米做了如下定义 & 它是一种能够在很 短时间内实现生理成熟至安全收获的过程 ! 同时
&&
玉
米
科
学
"& 卷
量玉米所需的能量 ! 同时处理不当还将损害玉米的 品质 ! 卢力军 !"##$% 报道 " 如烘烤过程中温度不当 " 将使蛋白酶活性降低 " 对玉米的质量产生较严重的 影响 " 甚至丧失使用价值 ! 尤其是采用热风热气流干 燥法干燥玉米种子时 " 会大大降低种子发芽率 " 烘烤 不当还将对淀粉和纤维素造成不良的影响 ! 同时收 购高水分玉米后 "国家还需较大的投入加以储藏 "若 储藏不当 " 则会霉烂 " 给国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 更重要的是增加了玉米生产成本 ! 根据吉林省粮食 厅仓储处提供的资料 " 吉林省秋粮收购时玉米含水 量为 &’( ) *’( " 年收购高水分玉米 " "++ 万 ," 需 降水费用 $-.’ 亿元 " 平均每公顷玉米扣农民降水费 用 &++ 元左右 ! 东北玉米的利用主要是 # 就地转化 $ 和 # 北粮南运 $"但由于质量低 % 运费和水分高导致的 成本过高等原因 "北方玉米正面临美国玉米的竞争 !
般表现为正相关 "较高的子粒水分与晚熟有关 # 在高 产低水玉米品种有限的情况下 " 高纬度和高海拔地 区较难种植子粒产量较高而生育期又长的杂交种 # 早熟品种虽然收获期含水量低 $ 商品品质较好 " 但产 量偏低 % 高产品种多为晚熟品种 " 收获期子粒含水量 较高 # 在黑龙江省自然条件下 " 早熟品种收获期含水 量为 +,"3%c,3!,-/ " 中晚熟品种为 +,.3ac,3,%-/+ 王云 生 "!%a.-# 高水分子粒给玉米收获 $脱粒 $储藏 $ 运输 及其再加工都带来了许多困难 # 据计算 "将玉米子粒 含 水 量 从 ,"/ 降 至 !,/ 所 消 耗 的 能 量 高 于 生 产 等
!%a( 年玉米入库水分 # 结果表明 " 黑龙江省玉米平
均入库含水量为 ()3)a/ 左右 " 最低年份为 ((3"./ " 最高年份为 ,&3%&/ % 粮食含水量与一等粮的相关系 数为 $"3& " 与等外粮的相关 系 数 为 "3a!# " 可 见 玉 米 含水量高对玉米品质的影响很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