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窥探

合集下载

宏观经济政策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

宏观经济政策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

宏观经济政策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就业情况关乎国家的发展和稳定。

从宏观经济政策的视角来看,我们可以从宏观政策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宏观政策的调整对大学生就业的效果等方面来进行研究。

一、宏观政策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宏观经济政策对大学生就业有着直接的影响。

货币政策的调控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影响。

货币政策的收紧会导致企业融资难度加大,企业的生产经营受到影响,从而减少了对大学生的用工需求,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机会。

相反,货币政策的宽松会促进企业的融资,带动企业的生产经营,提高了对大学生的用工需求,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机会。

财政政策的调控对大学生就业也有影响。

财政政策的支出增加和减少会直接影响到就业市场。

如果政府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支持,将为大学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税收政策对企业的经营也有直接影响,一些减税降费的措施也会带动企业的发展和用工需求,提高了大学生的就业机会。

宏观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增长也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

宏观经济的增长会带动各行各业的用工需求,提高了大学生的就业机会。

而经济萧条和增长放缓则会减少企业用工需求,影响大学生的就业机会。

以上这些都表明,宏观经济政策对大学生就业有着直接的影响,政策的调控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就业的机会和环境。

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对大学生就业的效果也是十分重要的。

宏观政策的调整需要注意就业的问题,政策调整的前提是保障就业市场的稳定。

政策调整应该注重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的发展水平,增加对大学生的用工需求。

政策调整需要关注大学生的创业就业。

政府应该加大对大学生创业就业的扶持力度,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创业就业机会和政策支持,引导大学生积极创业就业,推动经济发展。

政策调整需要注重对教育的投入和引导。

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创业意识。

从经济学角度浅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4页word文档

从经济学角度浅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4页word文档

从经济学角度浅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我国高等教育于1999年实行扩招以来,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大幅度增加。

200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212万,2009年高达611万,而2015年更是高达749万,创历史新高,高等教育也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

与之相对应的是大学毕业生待业人数也逐年攀升。

导致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大学生自身因素诸如落后的就业观念、大学生自身素质低下之外,外部经济环境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有必要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现状2015年,大学毕业生有749万人,高校毕业人数创历史最高。

虽然毕业人数逐年增加,但就业率却持续下降,堪称“史上更难就业季”。

加上2014年还未就业的大学生,使得本就严峻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让很多大学生不得不面临毕业即失业的残酷现实。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主要表现在区域结构、性别结构、岗位空缺与未就业之间的矛盾结构等方面。

区域结构上,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相比较中西部偏远落后地区,更有利于吸引优秀人才;性别结构表现为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就业;岗位空缺与未就业的矛盾体现在许多岗位找不到员工,很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1.产业结构问题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平衡,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在第三产业中,基础生存性质的服务业比例高,高级的生产服务业比例低。

这就大大限制了高端人才的吸纳,进而导致作为高端人才的大学生难以就业。

同时由于我国第三产业以传统服务行业为主,因此知识型服务业岗位需求相对不足,对低端的工作岗位需求更大,而对高端人才的需求比较小,使得大量高校毕业生投向低端就业市场。

2.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目前我国劳动力分布,非对称流动、区域分布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在中国现阶段存在的重要因素。

在中国工作紧缺的现状下,存在着这样一组矛盾: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地区,急需引进高层次人才促进经济发展,改变现状,另一方面人才不愿意去这些落后地区。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引起的经济学思考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引起的经济学思考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引起的经济学思考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变得日益突出,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中的原因及可能的解决途径。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根源之一在于供需失衡。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大量的大学生涌入就业市场,而招聘岗位的数量却并没有相应增加,导致供给过剩。

据统计,每年约有数千万名大学毕业生加入就业市场,而与此经济增长速度却无法满足这一数量的就业需求。

这种供需失衡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结构性失业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转型升级,许多传统行业面临着产能过剩和市场萎缩的问题,这导致了大量的结构性失业。

而对于大学生来说,由于专业技能和市场需求之间的脱节,很多毕业生往往难以找到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

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还与经济结构的失衡紧密相关。

当前我国的经济结构依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问题,制造业的比重依然过大,而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比重相对较小。

这导致了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愈发激烈,许多行业的用工需求并不足以吸纳如此庞大的大学毕业生群体。

经济结构的失衡也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就业的情况。

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经济学提出了一些可能的解决途径。

应当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教育与市场需求的高度对接,让高校毕业生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

我国应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破除行业门槛,鼓励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还可以大力推动创业创新,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为他们提供更加宽松的创业环境和政策支持。

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还需要加强对就业市场的信息化建设,健全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公开机制,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监督管理,促进公平竞争,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试从经济学角度探析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

试从经济学角度探析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

() 2大学生就业难是指大学生较难找到能够发挥 自 身价值 的工作 , 以前 人们认为不该大 学生从事 的工作 , 而 现在也 由大
学生来做 了。
目前我国劳动 者的地域分布 、 流动与 岗位 的地域分布不对 称是造成我 国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的一大因素。 当前我国就 在
业 岗位不足 的情况 下 , 出现 了另一种现象 : 又 一方面地方经 济
第一 , 继续深化体制改革 , 推进产 业结 构调 整和优化升级 ,
( 上接 第3 3 2 页)
是不会 给你这个 时间的。 而高职院校的老 师恰恰对此存在认识
上的误 区, 为学生在学校很 多东西没学到 , 认 工作后就 能学会
() 3与大学 生就业难相反 的是 , 具有一定 专业操作技能 的
中职学生 和有一定技术特长的农民工的就业情况较好 。 从 以上可 以看 出, 大学生就业难是 因为难以在社会上找到 与其相 匹配 的、 发挥 其能力 的工作 岗位 。 与大学生就业愈加困难相反的 , 我国G P 是 D 的高增长 。一
2 .%, 33 刚刚进入大众化阶段 。由此可见 , 引起我 国大学生就业
首先 ,产业结构失衡是 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性制约 因素 。 我国三大产业 发展不平衡 , 中第三产业发 展滞 后 , 其 而在第三 产业 内部 , 高层次 的生产 服务业 比重低 , 而生活服务业 比例 较
高 , , 以吸纳更多的高端人才 , 因此 难 从而导致大学生作为社会 的高端人才而难以就业的严 峻问题 。
种条 件 , 而使 就业群体 高度集 中在经济 发达 的大都市 , 从 而很
少考虑到欠发达地 区或农村基层单位就业 。
有关 资料显示 , 年来 , 近几 我国高校毕业 生在大 中城市就

劳动经济学视角下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分析与解决

劳动经济学视角下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分析与解决

劳动经济学视角下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分析与解决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从劳动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涉及到市场供求关系、教育培训、政策导向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劳动经济学角度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1.市场供求失衡。

随着高校扩招和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而企业用工需求并没有相应增加,导致市场供求失衡,就业难度增加。

2.教育培训不足。

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毕业后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因此难以顺利就业。

3.制度体制不完善。

我国的大学生就业体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户口限制、招聘歧视等,这些问题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一定的不公平。

4.城乡差距。

城市的经济发展更加活跃,就业机会更多,而农村地区由于资源匮乏和市场不活跃,大学生就业难度较大。

5.部分大学生自身素质不足。

部分大学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职业能力有限,使得他们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二、解决办法1. 政府引导。

政府可以引导企业增加用工需求,通过优惠政策、税收政策等手段鼓励企业扩大招聘规模,以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

2. 教育改革。

学校应当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设置更多的实习机会,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适应市场需求。

3. 完善制度。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逐步取消户口限制,打击招聘歧视,使大学生在就业中更加公平。

4. 发展乡村经济。

政府可以通过扶持政策、资金投入等办法,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地区创业就业,缓解城市就业压力。

5. 大学生自身提升。

大学生应当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实习、实践等活动,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增加就业竞争力。

三、结语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够找到解决的办法。

只有通过劳动经济学视角的分析,找出问题的本质,才能够找到合适的解决方式。

希望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让每个大学生都可以顺利就业,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学分析

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学分析

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学分析
大学生就业方面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如今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加与就业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使得大学生就业成为一种极具挑战的任务。

那么,我们应当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大学生就业的问题。

一、供求关系和就业机会
从宏观层面来看,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是供求关系的体现。

在就业市场上,需要大学生供应的岗位称为就业需求,而大学生自身的人数则被称为就业供给,供应与需求的匹配则决定了就业市场的状况。

此外,就业率也是非常重要的经济指标,它反映了该地区就业人口的比例,而大学生就业的就业率则可以推断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就业市场的分配状况。

二、薪酬
就业机会的数量和岗位的招聘条件决定了薪酬水平。

岗位竞争较少的情况下,需要招聘的企业会提供更好的薪酬和更好的福利待遇来吸引更多的人才,而在高竞争的岗位中,可能会发生恰恰相反的情况。

此外,大学生的薪酬水平也与其所在的地理位置、城市等因素息息相关,大城市的就业机会和工资水平往往会更高。

三、职业发展
就业机会的急剧缩水,通过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坚持和取得进一步学位并不一定能够保证毕业生的就业机会。

很多毕业生都会依靠自己的个人能力实现职业发展,而一些重要因素也会对职业发展进行有影响的塑造。

包括技能培训、实习、选择放弃课业专注于实际应用的机会等。

最后,大学生需要具备特定的技能和能力,以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

通过经济学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大学生就业的本质和走向,而我们也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来适应岗位市场的义务。

试析劳动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大学生就业阻力问题

试析劳动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大学生就业阻力问题

试析劳动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大学生就业阻力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近年来,人们也越来越关心大学生找工作的难度,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形势不景气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更是备受关注。

劳动经济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去审视这一问题,通过劳动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我国大学生就业阻力问题的根源,找到有效的解决路径。

我们需要了解劳动经济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根据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劳动力市场是供求关系决定的。

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供给方是大学生毕业生,而需求方是企业和社会。

供给方的就业状况受到毕业生数量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毕业生素质的影响;需求方的就业状况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就业政策的影响。

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就需要从供给方和需求方同时考虑,找到平衡点,实现供需双方的均衡。

接着,我们需要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阻力问题的具体原因。

从供给方来看,我国高等教育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但毕业生素质和就业能力不断受到质疑。

很多大学生缺乏实际经验和专业技能,导致就业难度增加。

从需求方来看,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就业岗位的数量和质量无法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一些企业也存在用工结构不合理、用工成本过高等问题,导致对大学生的招聘意愿不强。

这些原因共同导致了我国大学生就业阻力的加大。

针对这些原因,我们需要找到解决大学生就业阻力的有效途径。

从供给方来看,高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质量监管,保证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

从需求方来看,政府应该加大对就业市场的引导和调控,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增加就业岗位的数量和质量;完善用工政策,降低企业用工成本,提高招聘大学生的意愿。

这些措施可以帮助缓解大学生就业阻力,实现供需双方的均衡。

我们还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积极推进大学生创业就业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更多的创业扶持政策和资源支持,帮助大学生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

从经济学角度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从经济学角度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目录目录 (I)摘要 (II)1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1)1.1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 (1)1.2大学生就业难的表现特征 (1)1.2.1难在初次就业率越来越低 (1)1.2.2 难在毕业生工作不稳定 (2)1.2.3难在找不到理想的工作 (2)1.2.4难在高职专科生的就业 (2)2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 (3)2.1总体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失衡 (3)2.2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性矛盾。

(3)2.3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下降 (4)2.4大学生人力资本产权未得到充分保障 (4)2.5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对就业吸纳能力有差异 (4)2.6大学生自愿失业是理性选择 (5)3从经济学角度探析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策略 (5)3.1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 (5)3.2调整产业结构,改变就业结构,增加就业数量。

(5)3.3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6)3.4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实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

(6)3.5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竞争力。

(6)4结语 (6)参考文献 (8)从经济学角度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摘要:我国自1999年大学开始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日趋下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本文综合各方观点,从经济学角度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性质进行了分析,以期望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体现在总体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高等教育的有效供给不足与结构性失衡、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与预期收益率的差异、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对就业吸纳能力差异以及大学生的自愿失业选择等,并且从经济学角度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策略进行了简要阐述。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经济学分析对策Abstract:The university began to expand employing since 1999 in our country, the problem of university student in employment was becoming serious day by day, the rate of graduate's first employment allows of no optimism, which have received the general concerns of the various circles of society. This thesis synthesizes the views of each side in the society, and has analyzed the propertie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question in terms of economics, so as to expecte to form a relatively dear upstanding for the problem about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Looking from the viewpoint of economics, it is reflected on these five pochts. First, the unbalanced rela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in the overall market of labor; Second, the high-education is in short of effective support and it has an unbalanced structure; third, the different incoming rate between investment and expectation of the high-education; forth, the employing elasticity of economic increscent is in view of the competent difference of employing and the choice of the college student who wants to be out os job, etc…… Moreover, this paper would expound the strategy that how to due with the difficulty of finding job for college student, from the economic view.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 Low employment; Analyses of economic; Countermeasures我国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学生人数不断攀升,中国高等教育已开始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引起的经济学思考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引起的经济学思考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引起的经济学思考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加。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关注。

这一问题引起了许多经济学家的关注与思考。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引起的经济学思考。

让我们先来看看大学生就业难的具体表现。

据统计,我国每年有数百万名大学毕业生走入就业市场,但只有少部分能够找到理想的工作。

这些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就业渠道狭窄、用人单位要求过高、工资待遇不高等。

这些问题使得部分大学生不得不选择低薪、与专业不对口的工作,甚至有一部分毕业生长期处于失业状态。

这一系列问题不仅影响了大学生个人的发展,也对整个社会经济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那么,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会引起经济学家的思考呢?经济学家很关心这个问题,因为这一问题涉及到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

如果大学生就业难,说明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

在经济学中,供求关系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意味着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少,这将使得失业率上升,从而影响整个经济的稳定性。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涉及到技能匹配问题,即用人单位对劳动力技能的要求与劳动者实际技能之间的不匹配。

这也是经济学家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技能匹配问题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整个经济的发展。

在经济学的视角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主要源自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体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脱节。

由于教育体系长期以来注重教育的数量而忽视了质量,导致了大量的“浪费人才”现象。

这样一来,市场上需求的劳动力技能与大学生所学到的技能之间出现了不匹配。

这也说明了为什么一些大学生即使有大学文凭,也还是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

就业市场结构的问题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就业市场结构正在发生着变化。

传统行业不断减少,新兴行业却缺乏劳动力。

大学生由于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技能,往往难以适应这一快速变化的市场结构。

政策层面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在经济学理论下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

在经济学理论下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

在经济学理论下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第一篇:在经济学理论下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在经济学理论下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摘要:当下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大学生就业体制市场化改革和社会整体就业形势严峻的多重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已从个人问题、家庭问题、学校问题上升为一个政府乃至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

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主要从经济学角度就我国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产业结构、社会用人单位和大学生自身方面分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原因对策经济学一、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开始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相对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过快,超过了经济社会的承载力,也让老百姓支付了巨额的教育成本,政府在高等教育的配套设施、制度建设、法制保障等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

另一方面,高校存在制度惰性,自身缺乏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的主动权、主动性同时也面临诸多的改革障碍,改革的余地狭小。

面对日益复杂的就业市场,高效生产出的很多“产品”一大学生与市场需求脱节。

在这种急速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供过于求,教育质量下降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急剧变化,原来大学生作为稀缺资源所具备的市场优势不复存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出现困难。

目前,我国人口众多,就业压力本来就大,而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三峰叠加”的态势。

中国劳动力需求现状是供大于求,而这个总体格局并没有改变就业压力持续加大、就业问题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使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环境更加严峻。

二、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理论1.劳动力供给与厂商使用劳动要素理论厂商使用劳动力要素的原则以使其利润达到最大化为原则,即使所用要素的边际成本和相应的边际利益相等。

在西方经济学中,劳动力要素的供给与其他要素的供给有着显著的不同,当工资的提高使人们对物质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便会更加珍惜闲暇。

从经济学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

从经济学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

从经济学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第一篇:从经济学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从经济学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就业问题是全国性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突出的经济问题,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就业不足的困扰。

在我国,随着知识经济发展引起的经济结构调整的展开和改革的深化,就业问题已成为经济发展中的特点问题和经济理论研究中的难点问题。

其中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则是最受人们关注的。

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社会上称之为“毕业漂族”。

其具体情况有以下三类:第一类是复习考研者,第二类是边看边干者,第三类是就业困难的大学生。

而社会上主要关注的就是第三类人,他们没有考研的打算,仍将户口、档案放在学校里,虽然有就业的意愿但难以就业,他们约占“毕业漂族”的50%。

其中不少人通过各种方式多次求职,但仍找不到工作,心理受到较大的打击,市场就业能力相对不强,心理较脆弱,而其数量在今后还会成倍增加,需要特别关注。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首先是一个供求关系的问题。

大学毕业生在市场上可以看做是商品,而当供求平衡,或者是供给量小于需求量时,都不会出现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我国的大学教育也逐渐从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变为现在的“大众教育”,大学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长,对我国的人才市场是极大的冲击。

如今,我们的市场正处于大量大学毕业生堆积,供给量超过了需求量,而且情况还在日趋严重,因此如今的就业形势仍然是十分的严峻的。

其次,这还与我国的经济结构息息相关。

经济学的奥肯定律认为:当GDP多增长3%时,失业率下降1%。

这虽然是从美国经济分析得出的结果,但却适用于所有国家,即GDP的变动与失业率呈负相关。

由此看来,中国每年GDP增长速度那么快,按理来说应该就业形势应该逐渐缓和才是,但事实却正好相反,这就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结构。

众所周知,我国的经济主要是由投资拉动的,而且制造业在我国可谓是一枝独秀,因此就出现了“民工短缺,大学生富裕”的畸形发展。

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就业形势也愈加严峻。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就业问题,探讨其原因及解决方案。

就业问题的主要原因1.产业结构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是导致就业问题成为一个慢性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制造业的比重逐渐减少,而新兴产业如科技、金融等则迅速崛起。

然而,不同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是不同的,随着转型和升级,很多制造业岗位被淘汰,对一部分人就业方面造成了困难。

另一方面,尽管新兴产业迅速发展,但其专业性较强,需要人员掌握高深的技术和知识,而就业者的教育水平和技能不足,无法适应市场需求,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从而导致就业率下降。

2.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是导致劳动力流动难的重要原因。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雇主很难准确了解求职者的实际能力,从而无法准确评估其价值,并存在招用不合适的员工的风险。

此外,求职者也存在难以了解雇主的工作内容、工作环境、薪酬待遇等实际情况的问题。

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导致了劳动力市场的高成本和高风险,对劳动力的流动产生了阻碍。

3.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是导致就业压力加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就业机会存在着直接的关系,在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情况下,就业机会的增长也相应减缓,现有的就业岗位也受到冲击。

此时,就业压力加大,使得劳动力市场变得更加竞争激烈,所以劳动者就业的机会变小。

解决就业问题的对策1.加强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教育是应对就业问题的重要对策。

提高教育水平和职业技能,可以增强劳动者的就业竞争力,更好地适应不同领域的就业机会。

同时,高质量的就业培训和职业教育也可以提供合适的人才输出,这对劳动力市场来说也是一种治标的方式。

2.建立健全的就业信息平台建立健全的就业信息平台是解决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有效方法。

信息对称可以提高劳动力对就业市场的了解程度,学生和企业能够更好地了解彼此的需求和情况,实现偏好-技能匹配,最终保证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和高效性。

从发展经济学视角分析经济转型期大学生就业问题

从发展经济学视角分析经济转型期大学生就业问题

从发展经济学视角分析经济转型期大学生就业问题一、从发展经济学角度看经济转型期大学生就业问题二、经济转型期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困境及其成因分析三、经济转型期大学生就业的发展趋势及应对策略四、基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经济转型期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构建五、经济转型期大学生就业问题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意义一、从发展经济学角度看经济转型期大学生就业问题经济转型期是经济变革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都会发生重大变化,对就业市场造成深刻的影响。

大学生作为人力资源的重要代表,是经济转型期就业问题的重点关注群体。

本文将从发展经济学角度,探讨经济转型期大学生就业问题。

首先,经济转型期大学生就业问题与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方式密切相关。

在经济转型期,原来的制造业和传统行业失去了竞争力,而高科技行业、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产业却蓬勃发展。

这就需要大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适应就业市场需求,开拓新的就业渠道。

其次,经济转型期大学生就业问题涉及到教育、培训和创业等多个方面。

一方面,教育和培训应以就业市场为导向,培养适应新产业和新经济形态的人才。

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加强支持和引导,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培育更多的自主创新型企业。

最后,经济转型期大学生就业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而是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科技创新、人口结构等多个因素紧密联系的。

因此,精准把握和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及时调整经济政策,进行结构性改革,才能有效解决经济转型期大学生就业问题。

二、经济转型期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困境及其成因分析经济转型期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首先,供大于求的就业市场使得大学生面临激烈竞争,失业率高。

其次,就业机会结构性失衡,许多就业机会与大学生专业不匹配,待遇低,难以吸引大学生。

最后,缺乏就业保障机制和职业发展规划,使得大部分大学生就业质量较低。

针对上述问题,经济转型期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困境主要有以下成因:一方面,在经济转型期,一些传统产业衰退,就业市场需求结构性转型,而大学生的培训和教育方向并未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同步调整。

经济学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窥探

经济学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窥探

关于制度安排 的需求 和供 给的分 析框架 , 把制度安 排看做制 度的内生变量 , 也就 是 说, 引起制度变迁 的主要变量在于制度 安 排。 这正符合本文所 阐述 的有关建立新的
关 于 大学 生就 业 制 度 安 排 的 理念 。
易之后都认为是其费用组成部分 。由于 自 身 的有 限理性 和信息搜集 的困难 , 增加 了
安 排 的依 据
【 关 键词 】大学 生就 业
人 力资 本 筛选 理 论
制 度 安排
劳 动 力 市 场分 割
【 中图分类 号 】G 【 文献标识码 】A
学 的核心理论 。 交易存在 的前提在于资源 的 “ 转移 ” ,这里说的资源可 以是 有形资 源, 也包括 无形 资源 , 人力 资源 即包 括其 中。 交易之所 以会产生费用 , 达尔曼认为 ,
排 的 阻力 。 ( 三) 交 易 费用 理 论 : 信 息 不 对 称 是 大 学生 就 业 难 的 重要 原 因 交 易 费 用 理 论 可 以 说 是 新 制 度 经 济
来分析 大学 生就 业 问题 , 其 中, 制度 经济
学 的 理 论 为 研 究 大 学 生 就 业 提 供 制 度 安 排 的理论 依据 , 而人 力资本理论 、 筛选 理 论 及 劳 动 力 市 场 分 割 理 论 则 分 析 了大 学
来 的规 则 、 守 法秩序 和行为道 德 、 伦 理 规
给与需求发生非均衡 , 从而引发新 的制度 安排 的变迁 。在新制度 经济 学领 域里 , 最
先 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究 制 度变 迁 的 是舒 尔 茨 , 他指 出, “ 制
有那 些不可 能存在 于没有 产权 、没有 交 易 、没有任何一种 经济组织的鲁滨逊 ・ 克 鲁索经济 中的成本 。 交 易成本 的定义这么 宽广很有必要 , 因为各种类 型的成本经常

宏观经济政策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

宏观经济政策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

宏观经济政策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1. 引言1.1 绪论大学生就业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进步,大学生就业形势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宏观经济政策在影响大学生就业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性日益显现。

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宏观经济政策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宏观经济政策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原因及解决途径,以期为实际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将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探讨其在就业市场中的作用和影响力。

将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剖析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根本问题。

然后,将提出宏观政策下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途径,指出政策应该如何发挥作用。

接着,将借鉴国际经验,深入探讨国外在大学生就业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将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具体方案。

通过以上研究,本文旨在为宏观经济政策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1.2 问题意义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仅关乎个人的生计,也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大学生就业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和复杂。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对于促进经济发展、保障社会稳定和推动国家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就业状况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安康,也关乎国家的长远发展。

应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可以更好地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

大学生就业问题涉及到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有利于减少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

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创新力和科技发展水平,因此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意义不仅在于解决当前就业难题,更在于促进国家长远发展和社会稳定。

经济因素视域中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赜

经济因素视域中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赜
)大学生就 业结构不平衡 。由于经 济发展不平 衡和城乡二元 分 割的社会体制 ,导致我 国大学 生就业 结构 不平衡 ,就业质 量不 高。当 前 ,大学毕业生就业呈现 出 “ 东部多 ,西部少 ;城市多 , 农 村少 ;外企 多,国企少” 的发展态势 ,大学毕业生更愿意到城市就业 ,即便是 在城 市待业 ,而不愿会农村工 作 ,导致城 市和发 达地 区的人 才资 源严重 过 剩 ,而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基层的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 。 从专业结构上 看 ,工科专 业 、技术 类专业 的就业 岗位较多 ,管 理 类 、纯文科类 、纯理科类等专业的就业状 况不太理想 ,这与高校 “ 重规 模不重质量 ,重外延不重 内涵” 的发展模式有着密切关系。人才培养 的 结构性失衡导致文科 、管理 、理论科学等专业 的毕业生严重过 剩,在人 才招聘会上不管什 么岗位都要求有 本科学历 ,即便是 服务员 、接待 员 、 保姆 、擦皮鞋等岗位也要求大专以上学历 。同时 ,社会需要 的专业技 术 人才又非常短缺 , 2 0 1 5 年 我国专业 技术人 才的需 求量 为 6 5 0 0万左 右 。 但专业人才的供应量 为 4 6 0 0万左 右。这 些导致人 才资源 浪费 。也影 响 了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 、经济因素与大学生就业的内在联 系 ( 一) 经济发展影响着大学生就 业规模 。经 济发展 与教育发展是 相 互联系 、密不可分 的,经济发展必然会 引起经济结构调整 、产业转 型升 级 、科技创新发展等 ,导致许多新兴产业 和就业 岗位的产生 ,这无疑对 劳动者的职业 素质 和专业 能力提 出了较 高要 求。 在 知识 化、信息化 、 全球化的当代社会 中,科技发展 日 新月异 ,产品附加值不断增加 ,这对 劳动者的受 教育程度提高了更高要求 ,要求 国家与政府加大对高校 的教 育经费投入 , 不断改善高校的教育环境 、教学设施 、科研条件 、师 资力 量等 ,以培养更多 的高素质专业 技术人才 。同时 ,经济发展不仅刺激 了 高等教育的发展 ,还提高 了人们 接受高等教育的经济供给能力 ,为人 们 接受高等教 育提供 了更多经济保障。改革开放 以来 ,我国经济保 持 8 %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强佰摘要:在当今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有竞争力的情况下,大学生遇到的就业问题已成为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的一大难题,是影响社会和谐和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

其普遍性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有关人士的深入研究。

本文笔者从经济学角度出发,从产业结构、区域经济发展、大学生自身素质和就业观念角度探寻就业难的原因,也从营造高效的就业市场环境提出了几点拙见。

关键词:经济学;大学生;就业问题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深入改革,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大学生就业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大学生就业问题也逐渐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之一。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整体转变,中国大学生的就业市场也发生了转变,在这种变化中,就业环境即影响就业的各种因素的改变,对我国的大学生就业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下面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1.1产业结构不协调首先,产业结构失衡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性制约因素。

我国三大产业发展不平衡,其中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而在第三产业内部,高层次的生产服务业比重低,而生活服务业比例较高,因此,难以吸收更多的高端人才,从而导致大学生作为社会高端人才而难以就业的严峻问题。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中,我们可以得出同样的经济增长率条件下第三产业的比重越大,创造的高端就业岗位就会越多。

但是由于我国现阶段第三产业以制造业和传统的服务业为主,这种产业结构失衡反应劳动力需求结构上,就是知识型服务业岗位需求相对不足,但是对普通劳动者岗位却产生了旺盛的需求,这是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与大学生就业相匹配的知识型服务业诸如银行、保险、商业、外贸、旅游、电信、运输、会计、审计、法律等服务贸易型领域由于对外开放较晚,发展相对较慢。

导致其产业结构所对应的人才需求状况,就是低端岗位需求旺盛,即对普通劳动者的需求量大,而对高端人才大学生的需求相对较小。

经济学视域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

经济学视域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

经济学视域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摘要:大学生就业是近年来人们所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2022年山东省高校毕业生数量再创历史新高,加上去年仍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山东省高校毕业生正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

文章在经济学视域下,结合劳动力市场供求理论,对山东省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做出了具体分析,并据此提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山东;大学生;就业;经济学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还直接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更是关系到我国人才战略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件大事。

因此,我们需要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为政府相关部门实施更为有效的人才政策和高校的学生就业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一、山东省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及特点(一)毕业生数量连年增加,就业总量压力较大根据官方数据统计,2022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达到699万,被称为“最难就业年”;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高达727万,又进一步增加了28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

教育部明确表示,2022年毕业生总数压力将进一步增大,就目前的趋势来看,15年毕业生预计达到750万,再加上仍未就业的前几届毕业生的加入,应届毕业生就业压力非常大。

(二)就业歧视问题突出,女大学生供过于求据统计,截至到2022年12月底,在山东省46、35万非师范应届高校毕业生中,女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不甚理想,男生为21、7万,总体就业率91、75%,女生则为24、65万,总体就业率91、19%。

很明显可以看出,女生就业率低于男生0、56个百分点。

(三)就业流向过于集中,欠发达地区求贤若渴2022年山东省境内毕业生的流向相对比较集中,在46万2022届大学毕业生中,仅青岛、济南、烟台这三个城市的2022届毕业生净流入人数分别为12.7万、5.6万、3.3万,三地毕业生净流入总量占总毕业生的比重高达64%。

由此可见,山东省大学毕业生就业选择主要集中在胶东半岛和省会城市,中西部地区流入较少。

经济学视域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

经济学视域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

经济学视域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毕业生数量连年增加,就业总量压力较大根据官方数据统计,2013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达到699万,被称为“最难就业年”;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高达727万,又进一步增加了28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

教育部明确表示,2015年毕业生总数压力将进一步增大,就目前的趋势来看,15年毕业生预计达到750万,再加上仍未就业的前几届毕业生的加入,应届毕业生就业压力非常大。

就业歧视问题突出,女大学生供过于求据统计,截至到2014年12月底,在山东省46、35万非师范应届高校毕业生中,女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不甚理想,男生为21、7万,总体就业率91、75%,女生则为24、65万,总体就业率91、19%。

很明显可以看出,女生就业率低于男生0、56个百分点。

就业流向过于集中,欠发达地区求贤若渴2014年山东省境内毕业生的流向相对比较集中,在46万2014届大学毕业生中,仅青岛、济南、烟台这三个城市的2014届毕业生净流入人数分别为万、万、万,三地毕业生净流入总量占总毕业生的比重高达64%。

由此可见,山东省大学毕业生就业选择主要集中在胶东半岛和省会城市,中西部地区流入较少。

劳动力供求不平衡劳动力供求的不平衡性是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在经济学理论中,劳动力供求的均衡正是市场中理想的状态,但现实往往是,劳动力市场难以达到完全均衡的状态,大学生就业被彻底推向了市场,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开始逐渐的推行双向选择,这是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但是,在“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要求下,若供求一旦失衡,就会很容易产生“难找”和“难招”的问题。

根据奥肯定律,GDP每增加2个百分点,失业率将减少1个百分点。

原本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为大学毕业生们提供了许多新增的就业机会,而许多毕业生却因专业背景和技能水平不符合要求而失去被雇佣的机会,近年关于高级技工荒方面的报导已成为劳动市场的新闻热点。

试析劳动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大学生就业阻力问题

试析劳动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大学生就业阻力问题

试析劳动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大学生就业阻力问题现代社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劳动力市场也逐渐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大学生就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阻力。

本文将从劳动经济学的视角出发,对我国大学生就业阻力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我们要明确劳动经济学对大学生就业的理论视角。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市场和劳动力供求关系的一门学科,其核心理论包括劳动力供给、需求和市场清洁等。

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劳动经济学提供了理性的分析框架和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各种阻力和难题。

我们需要认识到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实际困难。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大学生数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而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矛盾也日益突出。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大学生应对的就业挑战也变得更加复杂和严峻。

由于这些原因,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诸多阻力,包括就业岗位短缺、薪酬不足、竞争激烈等问题。

接下来,我们可以从劳动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我国大学生就业阻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从供给方面来看,大学生作为劳动力市场的一部分,其供给数量增加导致了竞争加剧,部分大学生可能因就业困难而选择继续深造或放弃就业。

从需求方面来看,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一些传统岗位减少,新兴岗位需求增加,大学生的就业需求和市场需求之间存在差距。

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也使得大学生就业难以有序对接。

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阻力的存在。

我们需要探讨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阻力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加大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扶持力度,鼓励和引导大学生选择适合自身专业和兴趣的就业岗位。

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企业也应当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和岗位培训,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技能和素质。

我们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构建更加便捷高效的劳动力市场信息交流平台,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选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学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窥探【摘要】从四种经济学理论的角度来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其中,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为研究大学生就业提供制度安排的理论依据,而人力资本理论、筛选理论及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则分析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深层次原因。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制度安排人力资本筛选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一、新制度经济学派相关理论与大学生就业(一)制度的存在:大学生就业得以顺利进行的根本保障制度是新制度经济学派最根本的研究对象。

诺思把制度看做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秩序和行为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主体福利或效应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

舒尔茨在1968年对制度的功能进行了概括,认为制度具有五大功能:提供便利、降低交易费用、提供信息、共担风险和提供公共物品。

袁庆明在其《新制度经济学》中概括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制度最核心的功能是“给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主体提供激励与约束”。

以上学者都在强调制度的功能在于约束人们的行为,显然在他们看来,制度的存在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制度,人们在制度面前,更多的是一种消极应对和防备的心理或行为。

但对于制度所具有的功能,他们却持积极态度,一致认为其具有降低交易费用和激励的功能。

制度的存在是社会关系得以进行的前提,没有相应的制度,社会将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没有约束,更没有激励。

同样,合理的制度能够对高校就业相关部门或大学生本人产生激励和约束。

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前提下,必须建立相应的能够促进和激励大学生就业的制度,才能有力推动国家培养大学生人才目标的实现。

更甚者,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存在,根本在于制度上的缺陷。

在根本制度环境之下,必须建立一系列相应的制度安排,才能规范和激励人们的行为,保证大学生就业的正常秩序。

(二)制度变迁理论:大学生就业制度安排的依据制度分为根本制度、具体制度和规则以及非正式制度等几大类。

根本制度在一段长时期内是不变的,如宪法等;而具体制度,是在根本制度环境下会根据实际的需求与供给的矛盾而发生改变,这一层面就是本文所要讨论的制度安排。

制度安排是可以发生变迁的,其前提就是制度的供给与需求发生非均衡,从而引发新的制度安排的变迁。

在新制度经济学领域里,最先研究制度变迁的是舒尔茨,他指出,“制度是某些服务的供给者……对每一种这类服务都有需求……当这些制度所提供的服务与其它服务所显示的报酬率相等时,既实现制度的均衡”。

而现实的情况往往是报酬率并不相等,于是引发了制度变迁,以适应新的制度需求。

此后,戴维斯、诺思、拉坦、戴维·菲尼、林毅夫等人都对制度变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推动了制度变迁理论的发展。

其中,戴维·菲尼建立了关于制度安排的需求和供给的分析框架,把制度安排看做制度的内生变量,也就是说,引起制度变迁的主要变量在于制度安排。

这正符合本文所阐述的有关建立新的关于大学生就业制度安排的理念。

制度安排的建立是必要的,是解决原有制度非均衡矛盾的根本切入点。

但是要建立新的制度安排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制度变迁理论阐述了制度供给与需求能够发生变动的条件。

在特定的环境下,制度供给和制度需求会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制约,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制度安排的难度。

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制度安排也是如此,建立新的制度安排必将考虑到其实行的成本与收益,尤其要考虑对原有制度的相关利益者的伤害程度,才能减少制度安排的阻力。

(三)交易费用理论:信息不对称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交易费用理论可以说是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理论。

交易存在的前提在于资源的“转移”,这里说的资源可以是有形资源,也包括无形资源,人力资源即包括其中。

交易之所以会产生费用,达尔曼认为,交易费用包括了解和信息成本、讨价还价和决策成本以及执行和控制成本。

张五常则从一般意义上定义了交易费用,他认为:“在最广泛的意义上,交易成本包括所有那些不可能存在于没有产权、没有交易、没有任何一种经济组织的鲁滨逊·克鲁索经济中的成本。

交易成本的定义这么宽广很有必要,因为各种类型的成本经常无法区分”。

从根本上来说,新制度经济学派在交易费用产生共同的认识,认为是由于人的有限理性、资产的专用性和信息不对称等因素造成的。

大学生就业,寻找工作,也必然会产生交易费用。

当其欲把自身的人力资本做交易,换取职业的报酬时,交易费用必将发生。

这些交易费用在没有交易之前和交易之后都认为是其费用组成部分。

由于自身的有限理性和信息搜集的困难,增加了寻找工作的费用。

而在交易费用中很大比例在于信息搜寻所产生的费用。

信息不对称根源在于制度的不透明和不完善。

这也为我们提出了要建立新的就业信息透明的制度安排。

二、人力资本理论与大学生就业(一)人力资本理论关于人力资本的概念与界定始于20世纪60年代。

舒尔茨于1968年认为,人力资本(humancapital)是“人民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能力”,“人力资本是一种严格的经济学概念……它之所以是一种资本是因为它是未来收入或满足、或未来收入与满足的来源”。

总的说来,人力资本是一种依附在劳动者身上的资本,这种依附在人身上的包括劳动者的知识、技能以及体力等。

一般来说人力资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人力资本的载体是人。

二是人力资本是后天产生的,是需要经过投资才能够形成的,投资的主要方式是教育和培训。

三是人力资本能够带来收益。

而一般说来,人力资本收益率要大于物资资本收益率,因此,在同等条件下,人们更热衷于人力资本的投资。

四是人力资本分为一般人力资本和专用人力资本两种类别。

一般人力资本是指人力资本在各行业各部门都能够适用并创造财富的资本。

而专用人力资本是在某一特定行业适用的资本,具有很强的排他性质。

专用人力资本是使得人力资本具有差异性的根本所在,一般说来,产生专用人力资本是通过教育实现的,尤其是通过高等教育。

(二)人力资本理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1.对人力资本投资的盲目性,导致结构性失业。

人们投资人力资本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跟风性质。

以就业为例,哪个专业当前就业形势好就选该专业,这就使得某些专业过于热门,培养的人力资源过多,从而增加就业难度,而部分冷门专业无人问津,使得这些专业就业岗位供给大于需求。

教育部门也是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进行专业设置,尤其在扩招形势下,某些专业增加的人数与社会需求量不匹配,出现过剩现象。

这些因素的影响导致结构性失业的出现。

2.人力资本的专用性过强,影响其就业范围。

大学生所具有的人力资本可以说是专用性的人力资本。

专用性的人力资本虽然说在就业上有很大的优势,可以排斥其他没有此专用性的人才的竞争。

但是,也正由于人力资本的专用性,使他们择业的范围相当狭小。

一般大学生选择的领域为中大城市的单位,而这些单位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是有限的,从而影响大学生的就业机会。

此外,大学生所拥有的人力资本带有很大的局限性,我国乡村就业市场所需要的大学生这类人力资源比较少,提供的福利和环境条件也比较恶劣,限制了大学生往乡村一级就业的机会。

三、筛选理论与大学生就业(一)筛选理论筛选理论是教育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之一,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旨在抨击人力资本理论强调教育具有提高劳动增长率的理论。

筛选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信息是不完全,雇主需要通过一定的信号来甄别劳动者能力的高低。

而教育能够提供求职者的学历和工作能力等信号,雇主通过这些信号对求职者进行甄别和筛选,最后决定是否录用。

在此,文凭和学历变成了提供筛选的主要信号。

并且,筛选理论认为教育不一定能提高个人的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个人的内在能力。

教育只是把个人内在的劳动生产率外在标识,以便雇主识别劳动生产率较高者。

同时,筛选理论认为教育成本与个人能力呈负相关。

也就意味着,一个人的能力越高,支付的教育成本越低。

在同等条件下,能力高的人在支付较低的教育成本下可以获得更高的教育,而能力低的人需支付较高的成本才能获得更高的教育。

在考虑成本与收益之比例的情况下,很多能力低的人会因为较高的教育成本可能带来较低的收益而放弃接受更高教育的机会。

因此,筛选理论认为,最后进入较高的教育等级者具有较高的能力。

(二)筛选理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1.教育过度现象出现。

在以教育为信号的前提下,人们热衷于追求更高层次的教育,以获得比其他劳动更有优势的教育信号,从而为求职积累资本。

国内近年来出现的考研热现象足以证明人们在就业压力下,选择一种认为对就业更强有力的教育信号。

研究生的数量猛增,而在一定的经济社会结构里,其就业岗位的提供有限,势必影响到研究生的就业环境。

2.能力低者混入其中,导致雇主在筛选信号上不予认可。

大学的扩招,使得许多没有达到相应水平的人进入大学的门槛。

不仅在理论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较薄弱,在实践操作层面也不如职校学生,让人们不得不重新认识大学生的能力水平。

在劳动力市场上,由于入职前是一个弱筛选,入职后的工作能力表现是强筛选,而许多大学生入职后在强筛选下只传递了低能力的信号,从而影响其入职后的发展。

随着社会对大学生能力的认可程度降低,其求职信号也逐渐失去优势。

筛选信号一旦失真,势必影响有能力的大学生的就业状况。

3.考证热。

教育信号里不仅包括学历,也包括各类资格证书等。

在筛选理论前提下,大学生也逐渐意识到光靠学历一个信号是不够的。

因此,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更多的人把目光投向考证。

于是在各高校,大学生考证热也不是新鲜事,有的甚至整个专业的人一窝蜂去考证。

考证所花的时间和精力以及金钱,必然影响到大学生在专业领域的投入程度,很可能得不偿失。

很多证的考试都是流于形式,并未能真正掌握专业技术,而专业知识又不过硬,找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比较困难。

四、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与大学生就业(一)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彼得·多林格尔(P.B.Doeringer)和迈克尔·皮奥里(M.J.Piore)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

多林格尔和皮奥里(Doeringer&Piore)认为劳动力市场由分割的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两个部分组成,其一级市场具有工资高、工作条件好、就业稳定、安全性好、管理过程规范、升迁机会多等特征;二级市场工资低、工作条件较差、就业不稳定、管理粗暴、没有升迁机会。

(二)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1.自愿性失业。

由于存在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大学生在寻找工作时,会根据个人的教育信号和社会公众认可的能力等级,一般只限定在一级劳动力市场,而不会到二级劳动力市场,从而存在自愿性失业的现象。

2.城乡分割,专业不对口。

我国劳动力市场除了分一二级市场,还存在城市与农村两级市场。

一般情况下,大学生只在城市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而且是努力往经济发展较好的、较开放的大城市工作。

这就使得农村劳动力市场吸收不到高素质人才,即使有合适大学生就业的岗位,他们也宁愿待在大城市选择暂时性失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