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公共营养师技能PPT学习教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页/共44页
(4)肝肾损伤型:
潜伏期6小时至数天,一般10小时~24小时,长者可达数 日。此型中毒最严重,依病情发展可分为潜伏期、胃肠 炎期、假愈期、内脏损害期、精神症状期及恢复期。
最初症状为胃肠炎,1天~2天后消失,经1天~3天假愈 期后病人出现肝、肾、脑、心脏等内脏损害,以肝损害 最严重,出现肝肿大、黄疸和转氨酶升高,严重者出现 肝坏死和肝昏迷。侵犯肾脏时可出现少尿、无尿或血尿, 出现尿毒症,肾功能衰竭。因肝昏迷病人出现精神症状 如烦躁不安、抽搐、惊厥、昏迷、休克甚至死亡。经及 时治疗患者在2周~3周后即可恢复。此型症状严重,病 死率高达60%~80%。
制品、含奶冷饮、肉类、剩饭等食品。 (3)污染来源与中毒原因:该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健
康人和动物的鼻咽部、消化道、皮肤等处均有寄生。因 此其污染主要来源于人带菌者和畜禽化脓感染对各种食 品的污染,尤其是患化脓性皮肤疾患、上呼吸道感染者 和患乳腺炎的乳牛带菌率更高。产生肠毒素的葡萄球菌 污染了食品,在适宜条件下大量繁殖产毒,吃了这样的 食品而引起中毒。
第16页/共44页
F.变形杆菌食物中毒
是由于摄入大量变形杆菌污染的食物所致,属条件致 病菌引起食物中毒。变形杆菌是革兰氏阴性杆菌,根据 生化反应的不同可分为普通变形杆菌与奇异变形杆菌, 有100多个血清型。大量变形杆菌在人体内生长繁殖,并 产生肠毒素,引致食物中毒。夏秋季节发病率较高,
第17页/共44页
第8页/共44页
2)流行特点:
(1)地区性、季节性及易感性:多发生于沿海地区,发生季节夏秋 季,高峰期为8月~9月,冬季极少发生。
(2)引起中毒的食品:主要是海产品引起中毒,以虾类最为常见, 其次为受到该菌污染的肉类及咸菜。
第9页/共44页
(3)污染来源及中毒原因: 沿海居民带菌较高,带菌者可直接污染食品;近海海
鹿花菌 ( Gyromitra esculenta
)
返回
第26页/共44页
毒红菇(Russula emetica )
第27页/共44页
毒粉褶菌 ( Rhodophyllus sinuatus )
第28页/共44页
2.防治措施
临床上应及时采取催吐、洗胃、导泻和灌肠等方 法迅速排除尚未吸收的毒素;及时特效治疗和对 症处理
第30页/共44页
中毒机制:亚硝酸盐为强氧化剂,经肠道 入血后,短期内可使血中血红蛋白被氧化 成高铁血红蛋白,从而失去输送氧的功能, 致使组织缺氧出现青紫而中毒
第31页/共44页
临床表现
临床特点为组织缺氧引起的发绀现象。潜伏期较短
主要症状为口唇、指甲以及全身皮肤出现紫绀等组
织缺氧表现,并有头晕、头痛、心率加速、嗜睡、
状为剧烈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以上腹部疼 痛为主,多为水样便,体温不高,病程短,预后 好。 (2)神经精神型:潜伏期10分钟至4小时,中毒 症状除有胃肠炎外,主要有神经兴奋、精神错乱 和精神抑制等,亦可引起副交感神经兴奋的症状, 如多汗、流涎、流泪、瞳孔缩小、缓脉等,病程 短,1天~2天可恢复,无后遗症。 (3)溶血型:潜伏期6小时~12小时,除胃肠炎 外尚出现黄疸、血尿、肝脾肿大等溶血现象,重 者可死亡。
加强宣传教育及食品检查,提高对毒蕈的识别能 力,防止误采和误服。教育炊事人员,不要食用 未经证实无毒的蕈类。
第29页/共44页
(三)亚硝酸盐食物中毒
1.中毒原因 ①蔬菜中的硝酸盐在还原菌的作用下,可变成亚硝酸盐。大 量食用储存不当、腐烂变质、煮后放置过久的蔬菜及腌制不 够充分的咸菜; ②有些儿童胃酸浓度下降时,胃肠道内还原菌大量繁殖,将 食物中的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 ③误食; ④食用亚硝酸盐添加过多的肉制食品; ⑤苦水做饮用水.
2)有毒动植物中毒:误食有毒动植物或摄入因加工、烹调不当,未除去有毒 成份的动植物而引起的中毒。如河豚鱼、有毒贝类、毒蕈、木薯、四季 豆、发芽马铃薯等引起的食物中毒。
3)化学性食物中毒:误食有毒化学物质或摄入被其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中毒。 如金属及其化合物、亚硝酸盐、农药等。
4)真菌毒素和霉变食品中毒 :食用被产毒真菌及其毒 素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中毒。如黄曲霉毒素、赤霉病麦、霉变甘蔗中毒。
第14页/共44页
E. 致病性大肠杆菌食物中毒
1.病原体 大肠杆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大多数菌株周身有
鞭毛,能运动,一般不致病,但致病性大肠杆菌 能引起食物中毒。 该菌在自然界生存能力较强,在室温下能生存数 周,在土壤、水中能存活数月。 加热60℃15分钟~30分钟可杀死大多数菌株。不 耐热性肠毒素在加热60℃下1分钟即可破坏,耐 热性肠毒素加热至100℃30分钟不能破坏。
(2)中毒表现类似:大多为急性胃肠炎症状,即呕吐、腹泻。
(3)发病与某种食物有明确的关系。
(4)人与人之间一般无直接传染。
第3页/共44页
3.食物中毒的分类
1)细菌性食物中毒:摄入了含有致病菌或其毒素的食品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 疾病,是食物中毒中最常见的一类,发病率较高而病死率较低。有明显 的季节性(5-10月最多)和地区性,常见的致病菌有沙门菌、副溶血性 弧菌、变形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葡萄球菌、肉毒梭菌等。
方面:一是生前感染,二是屠宰污染。蛋类可因家禽带 菌而被污染;带菌的牛羊所产的奶中亦可有大量沙门菌; 水产品可因水体污染而带菌。中毒主要是烹调时未烧熟 煮透,烹调后又被污染且存放不当,食前加热不充分所 致。 d.发病率及影响因素:活菌数量、菌型及个体易感性
第7页/共44页
B.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烦躁不安、呼吸急促等症状。重者如未及时抢救,
可因呼吸困难、缺氧窒息或呼吸麻痹、循环衰竭而
死亡。
第32页/共44页
4.防治措施 早期应洗胃、催吐和导泻,促使未吸收的 毒物排出;应及时应用特效解毒剂美蓝,美蓝可使高铁 血红蛋白还原成低铁血红蛋白,恢复携氧功能,美蓝、 维 生 素 C 和 葡 萄 糖 三 者 合 用 效 果 更 好 , 用 1% 美 蓝 按 1mg~2mg/(kg·bw)静脉注射;其它症状对症处理。
饴糖及砂糖等中也检出肉毒梭菌。
3.污染来源及中毒原因:食品中肉毒梭菌主要来源于带菌土壤、
地面水、尘埃与粪便。被污染的食品原料在制作食品时,卫生条件 太差、加热或压力不足、放置时间长伴有缺氧环境,吃时不加热、 加热不充分无法破坏或杀灭肉毒毒素和芽胞而致中毒。。
第12页/共44页
D. 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 1.病原体 葡萄球菌为革兰氏阳性兼性厌氧菌,耐热性
第4页/共44页
二 细菌性食物中毒 概述 1.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 1)发病率高、群体暴发 2)好发季节:夏秋季 3)好发食品:动物性食品为主,如肉鱼奶蛋及制品 4)症状重、发病率高、病死率低、抢救及时预后好。
第5页/共44页
鼠
伤 寒 沙 门 氏 菌
伤 寒 沙 门 氏 菌
A.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
未炒熟的四季豆中含有皂甙,人食用后会中毒。炒熟的四季豆无毒。 鲜蚕豆有的人体内缺少某种酶,食用鲜蚕豆后会引起过敏性溶血综合征。
三级公共营养师技能
会计学
1
食物中毒
第1页/共44页
一、食物中毒概述 1 概念:摄入含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
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 的非传染性急性、亚急性疾病。 是最典型、最常见的食源性疾病
第2页/共44页
2. 特征:
(1)潜伏期短,多为集体暴发 ,病势急剧,很快形成高峰。
第15页/共44页
2.流行特点
(1)季节性:全年皆可发生,但多见于3月~9月。 (2)引起中毒的食品:引起中毒的食品主要是肉类、水
产品、豆制品和蔬菜,尤其是各类熟肉食品和凉拌菜。
(3)污染来源与中毒原因:该菌是人和动物肠道的 正常细菌,随粪便排出而污染水体和土壤。其污 染主要来源于受污染的水体、土壤和带菌者的手 对食品的直接污染或通过食品容器及生熟交叉再 污染食品。由于吃时不加热、加热不充分或食用 生熟交叉污染该菌的食品而引起食物中毒。
三 动植物性与化学性食物中毒 一) 河豚鱼中毒
1.有毒成分:河豚毒素(TTX),毒素理化性质非常稳定,煮 沸、盐腌、日晒均不破坏,加碱可破坏。河豚鱼卵巢、肝脏毒 性最强,每年2-5月卵巢发育期毒性最强。 2.中毒机制:作用于神经系统,可使末梢神经和中枢神经发生 麻痹
第18页/共44页
第19页/共44页
主要预防措施是不吃腐败变质的蔬菜,不吃腌制时间短
或变质腌菜,不用苦井水烹调食物,加工食品用亚硝酸
盐作发色剂时应严格遵守用量标准,加强亚硝酸盐的管
理,防止误食。
第33页/共44页
第34页/共44页
南瓜瓣含糖量较高,经久贮,瓜瓣自然进行无氧酵解,产生酒精,人食用 经过化学变化了的南瓜会引起中毒。
1)病原:副溶血性弧菌、近海细菌 、海产品带菌率90% a.嗜盐,3.5%的含盐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b.对酸敏感,普通食醋中5分钟可杀死。 c.对热抵抗力较弱(90度1分钟可杀灭)。 d.溶血,致病性与溶血能力平行(神奈川试验阳性)。 e.可产生耐热的溶血毒素,毒素除溶血外,有细胞毒、心脏毒、 肝脏毒及致腹泻作用。
第20页/共44页
(二)毒蕈中毒
1.毒性及中毒临床表现
毒蕈的有毒成份较复杂,常有 一种毒素分布于几种毒蕈中, 或一种毒蕈含有多种毒素,几 种有毒成份同时存在,可互相 拮抗或相互协第21同页/共4,4页 症状较复杂。
根据毒素作用的中毒症状可分为以下四型: (1)胃肠炎型:潜伏期10分钟至6小时。主要症
水及海底沉淀物对海产品的污染;食品在储存、烹调加 工过程中被污染等。中毒主要是烹调时未烧熟煮透,烹 调后又被污染且存放不当,食前加热不充分所致。此外, 不卫生的凉拌拼盘、生食、半生食鱼和贝蛤类,以及被 染菌的橱具、容器污染的食品也可引起中毒。
第10页/共44页
c. 肉毒梭菌食物中毒
(1)病原:
肉毒梭菌是厌氧芽胞革兰氏阳性杆菌,在厌氧、20℃以 上条件下可产生外毒素即肉毒毒素 肉毒梭菌的芽胞对热抵抗力强 肉毒毒素是一种强烈的神经毒,是已知毒性最强的毒物 肉毒毒素对酸和低温稳定,对碱和热敏感,80℃30分钟 或100℃5分钟~20分钟即可完全破坏。 肉毒毒素按其毒素抗原性分为A、B、Cα、Cβ、D、E、F、 G 8型
第23页/共44页
毒蝇伞 (Amanita muscaria )
第24页/共44页
红网牛肝(Boletus luridus) 第25页/共44页
有毒成分为鹿花蕈 素 素具有挥 发性,对碱不稳定 ,可溶于热水,烹 调时如弃去汤汁可 去除大部分毒素。
3)临床表现及急救
发病急速并剧烈,潜伏期10分钟~3小时,表
现为感觉神经麻痹运动神经麻痹、呼吸中枢血管运 动中枢麻痹。 4)防治措施 对此尚无特效解毒药,对患者应尽快 排毒及对症处理,可用番木鳖碱2mg~3mg肌肉 或皮下注射治疗肌肉麻痹,可试用亚硫酸钠和半胱 氨酸解毒。预防中毒要加强宣传以防误食。
( 1 )病原: 沙门氏菌属有鞭毛、能运动、革兰氏阴性杆菌,2300多
个血清型。 引起食物中毒常见菌株:鼠伤寒沙门氏菌、猪霍乱沙门氏
菌、肠炎沙门氏菌(可产生肠毒素)
第6页/共44页
( 2 ) 流行病学特点:
a.多见于夏秋季,患病类型不完全一致 b.中毒食品:中毒食品主要是肉类食品,也可由鱼虾,家
禽,蛋类奶类引起 c. 污染来源及中毒原因:沙门菌污染肉类食品的来源有两
第11页/共44页
(2)流行特点:
1.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多见。肉毒梭菌引起的食
物中毒与人们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多以家庭或个体形式出现,很 少集体暴发。
2.引起中毒的食品:我国发生的肉毒中毒大多为植物性食品引起,
其中大部分是家庭自制的发酵食品,如豆豉、豆酱和臭豆腐;国外 主要为火腿、腊肠及其它肉类制品。近年报道,婴儿食用的蜂蜜、
不强,在30℃~37℃,PH 6~7,水分较高,蛋白质和 淀粉丰富的环境中生长良好,并产生大量肠毒素。 肠毒素为一种耐热性单纯蛋白质,分为A、B、C、D、E 五型,A型毒力强,耐热,加热100℃30分钟不能将其 破坏,故一般烹调方法仍能引起食物中毒。
第13页/共44页
2.流行特点 (1)季节性:全年皆可发生,但多见于夏秋季节。 (2)引起中毒的食品:引起中毒的食品主要为奶类及奶
(4)肝肾损伤型:
潜伏期6小时至数天,一般10小时~24小时,长者可达数 日。此型中毒最严重,依病情发展可分为潜伏期、胃肠 炎期、假愈期、内脏损害期、精神症状期及恢复期。
最初症状为胃肠炎,1天~2天后消失,经1天~3天假愈 期后病人出现肝、肾、脑、心脏等内脏损害,以肝损害 最严重,出现肝肿大、黄疸和转氨酶升高,严重者出现 肝坏死和肝昏迷。侵犯肾脏时可出现少尿、无尿或血尿, 出现尿毒症,肾功能衰竭。因肝昏迷病人出现精神症状 如烦躁不安、抽搐、惊厥、昏迷、休克甚至死亡。经及 时治疗患者在2周~3周后即可恢复。此型症状严重,病 死率高达60%~80%。
制品、含奶冷饮、肉类、剩饭等食品。 (3)污染来源与中毒原因:该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健
康人和动物的鼻咽部、消化道、皮肤等处均有寄生。因 此其污染主要来源于人带菌者和畜禽化脓感染对各种食 品的污染,尤其是患化脓性皮肤疾患、上呼吸道感染者 和患乳腺炎的乳牛带菌率更高。产生肠毒素的葡萄球菌 污染了食品,在适宜条件下大量繁殖产毒,吃了这样的 食品而引起中毒。
第16页/共44页
F.变形杆菌食物中毒
是由于摄入大量变形杆菌污染的食物所致,属条件致 病菌引起食物中毒。变形杆菌是革兰氏阴性杆菌,根据 生化反应的不同可分为普通变形杆菌与奇异变形杆菌, 有100多个血清型。大量变形杆菌在人体内生长繁殖,并 产生肠毒素,引致食物中毒。夏秋季节发病率较高,
第17页/共44页
第8页/共44页
2)流行特点:
(1)地区性、季节性及易感性:多发生于沿海地区,发生季节夏秋 季,高峰期为8月~9月,冬季极少发生。
(2)引起中毒的食品:主要是海产品引起中毒,以虾类最为常见, 其次为受到该菌污染的肉类及咸菜。
第9页/共44页
(3)污染来源及中毒原因: 沿海居民带菌较高,带菌者可直接污染食品;近海海
鹿花菌 ( Gyromitra esculenta
)
返回
第26页/共44页
毒红菇(Russula emetica )
第27页/共44页
毒粉褶菌 ( Rhodophyllus sinuatus )
第28页/共44页
2.防治措施
临床上应及时采取催吐、洗胃、导泻和灌肠等方 法迅速排除尚未吸收的毒素;及时特效治疗和对 症处理
第30页/共44页
中毒机制:亚硝酸盐为强氧化剂,经肠道 入血后,短期内可使血中血红蛋白被氧化 成高铁血红蛋白,从而失去输送氧的功能, 致使组织缺氧出现青紫而中毒
第31页/共44页
临床表现
临床特点为组织缺氧引起的发绀现象。潜伏期较短
主要症状为口唇、指甲以及全身皮肤出现紫绀等组
织缺氧表现,并有头晕、头痛、心率加速、嗜睡、
状为剧烈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以上腹部疼 痛为主,多为水样便,体温不高,病程短,预后 好。 (2)神经精神型:潜伏期10分钟至4小时,中毒 症状除有胃肠炎外,主要有神经兴奋、精神错乱 和精神抑制等,亦可引起副交感神经兴奋的症状, 如多汗、流涎、流泪、瞳孔缩小、缓脉等,病程 短,1天~2天可恢复,无后遗症。 (3)溶血型:潜伏期6小时~12小时,除胃肠炎 外尚出现黄疸、血尿、肝脾肿大等溶血现象,重 者可死亡。
加强宣传教育及食品检查,提高对毒蕈的识别能 力,防止误采和误服。教育炊事人员,不要食用 未经证实无毒的蕈类。
第29页/共44页
(三)亚硝酸盐食物中毒
1.中毒原因 ①蔬菜中的硝酸盐在还原菌的作用下,可变成亚硝酸盐。大 量食用储存不当、腐烂变质、煮后放置过久的蔬菜及腌制不 够充分的咸菜; ②有些儿童胃酸浓度下降时,胃肠道内还原菌大量繁殖,将 食物中的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 ③误食; ④食用亚硝酸盐添加过多的肉制食品; ⑤苦水做饮用水.
2)有毒动植物中毒:误食有毒动植物或摄入因加工、烹调不当,未除去有毒 成份的动植物而引起的中毒。如河豚鱼、有毒贝类、毒蕈、木薯、四季 豆、发芽马铃薯等引起的食物中毒。
3)化学性食物中毒:误食有毒化学物质或摄入被其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中毒。 如金属及其化合物、亚硝酸盐、农药等。
4)真菌毒素和霉变食品中毒 :食用被产毒真菌及其毒 素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中毒。如黄曲霉毒素、赤霉病麦、霉变甘蔗中毒。
第14页/共44页
E. 致病性大肠杆菌食物中毒
1.病原体 大肠杆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大多数菌株周身有
鞭毛,能运动,一般不致病,但致病性大肠杆菌 能引起食物中毒。 该菌在自然界生存能力较强,在室温下能生存数 周,在土壤、水中能存活数月。 加热60℃15分钟~30分钟可杀死大多数菌株。不 耐热性肠毒素在加热60℃下1分钟即可破坏,耐 热性肠毒素加热至100℃30分钟不能破坏。
(2)中毒表现类似:大多为急性胃肠炎症状,即呕吐、腹泻。
(3)发病与某种食物有明确的关系。
(4)人与人之间一般无直接传染。
第3页/共44页
3.食物中毒的分类
1)细菌性食物中毒:摄入了含有致病菌或其毒素的食品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 疾病,是食物中毒中最常见的一类,发病率较高而病死率较低。有明显 的季节性(5-10月最多)和地区性,常见的致病菌有沙门菌、副溶血性 弧菌、变形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葡萄球菌、肉毒梭菌等。
方面:一是生前感染,二是屠宰污染。蛋类可因家禽带 菌而被污染;带菌的牛羊所产的奶中亦可有大量沙门菌; 水产品可因水体污染而带菌。中毒主要是烹调时未烧熟 煮透,烹调后又被污染且存放不当,食前加热不充分所 致。 d.发病率及影响因素:活菌数量、菌型及个体易感性
第7页/共44页
B.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烦躁不安、呼吸急促等症状。重者如未及时抢救,
可因呼吸困难、缺氧窒息或呼吸麻痹、循环衰竭而
死亡。
第32页/共44页
4.防治措施 早期应洗胃、催吐和导泻,促使未吸收的 毒物排出;应及时应用特效解毒剂美蓝,美蓝可使高铁 血红蛋白还原成低铁血红蛋白,恢复携氧功能,美蓝、 维 生 素 C 和 葡 萄 糖 三 者 合 用 效 果 更 好 , 用 1% 美 蓝 按 1mg~2mg/(kg·bw)静脉注射;其它症状对症处理。
饴糖及砂糖等中也检出肉毒梭菌。
3.污染来源及中毒原因:食品中肉毒梭菌主要来源于带菌土壤、
地面水、尘埃与粪便。被污染的食品原料在制作食品时,卫生条件 太差、加热或压力不足、放置时间长伴有缺氧环境,吃时不加热、 加热不充分无法破坏或杀灭肉毒毒素和芽胞而致中毒。。
第12页/共44页
D. 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 1.病原体 葡萄球菌为革兰氏阳性兼性厌氧菌,耐热性
第4页/共44页
二 细菌性食物中毒 概述 1.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 1)发病率高、群体暴发 2)好发季节:夏秋季 3)好发食品:动物性食品为主,如肉鱼奶蛋及制品 4)症状重、发病率高、病死率低、抢救及时预后好。
第5页/共44页
鼠
伤 寒 沙 门 氏 菌
伤 寒 沙 门 氏 菌
A.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
未炒熟的四季豆中含有皂甙,人食用后会中毒。炒熟的四季豆无毒。 鲜蚕豆有的人体内缺少某种酶,食用鲜蚕豆后会引起过敏性溶血综合征。
三级公共营养师技能
会计学
1
食物中毒
第1页/共44页
一、食物中毒概述 1 概念:摄入含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
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 的非传染性急性、亚急性疾病。 是最典型、最常见的食源性疾病
第2页/共44页
2. 特征:
(1)潜伏期短,多为集体暴发 ,病势急剧,很快形成高峰。
第15页/共44页
2.流行特点
(1)季节性:全年皆可发生,但多见于3月~9月。 (2)引起中毒的食品:引起中毒的食品主要是肉类、水
产品、豆制品和蔬菜,尤其是各类熟肉食品和凉拌菜。
(3)污染来源与中毒原因:该菌是人和动物肠道的 正常细菌,随粪便排出而污染水体和土壤。其污 染主要来源于受污染的水体、土壤和带菌者的手 对食品的直接污染或通过食品容器及生熟交叉再 污染食品。由于吃时不加热、加热不充分或食用 生熟交叉污染该菌的食品而引起食物中毒。
三 动植物性与化学性食物中毒 一) 河豚鱼中毒
1.有毒成分:河豚毒素(TTX),毒素理化性质非常稳定,煮 沸、盐腌、日晒均不破坏,加碱可破坏。河豚鱼卵巢、肝脏毒 性最强,每年2-5月卵巢发育期毒性最强。 2.中毒机制:作用于神经系统,可使末梢神经和中枢神经发生 麻痹
第18页/共44页
第19页/共44页
主要预防措施是不吃腐败变质的蔬菜,不吃腌制时间短
或变质腌菜,不用苦井水烹调食物,加工食品用亚硝酸
盐作发色剂时应严格遵守用量标准,加强亚硝酸盐的管
理,防止误食。
第33页/共44页
第34页/共44页
南瓜瓣含糖量较高,经久贮,瓜瓣自然进行无氧酵解,产生酒精,人食用 经过化学变化了的南瓜会引起中毒。
1)病原:副溶血性弧菌、近海细菌 、海产品带菌率90% a.嗜盐,3.5%的含盐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b.对酸敏感,普通食醋中5分钟可杀死。 c.对热抵抗力较弱(90度1分钟可杀灭)。 d.溶血,致病性与溶血能力平行(神奈川试验阳性)。 e.可产生耐热的溶血毒素,毒素除溶血外,有细胞毒、心脏毒、 肝脏毒及致腹泻作用。
第20页/共44页
(二)毒蕈中毒
1.毒性及中毒临床表现
毒蕈的有毒成份较复杂,常有 一种毒素分布于几种毒蕈中, 或一种毒蕈含有多种毒素,几 种有毒成份同时存在,可互相 拮抗或相互协第21同页/共4,4页 症状较复杂。
根据毒素作用的中毒症状可分为以下四型: (1)胃肠炎型:潜伏期10分钟至6小时。主要症
水及海底沉淀物对海产品的污染;食品在储存、烹调加 工过程中被污染等。中毒主要是烹调时未烧熟煮透,烹 调后又被污染且存放不当,食前加热不充分所致。此外, 不卫生的凉拌拼盘、生食、半生食鱼和贝蛤类,以及被 染菌的橱具、容器污染的食品也可引起中毒。
第10页/共44页
c. 肉毒梭菌食物中毒
(1)病原:
肉毒梭菌是厌氧芽胞革兰氏阳性杆菌,在厌氧、20℃以 上条件下可产生外毒素即肉毒毒素 肉毒梭菌的芽胞对热抵抗力强 肉毒毒素是一种强烈的神经毒,是已知毒性最强的毒物 肉毒毒素对酸和低温稳定,对碱和热敏感,80℃30分钟 或100℃5分钟~20分钟即可完全破坏。 肉毒毒素按其毒素抗原性分为A、B、Cα、Cβ、D、E、F、 G 8型
第23页/共44页
毒蝇伞 (Amanita muscaria )
第24页/共44页
红网牛肝(Boletus luridus) 第25页/共44页
有毒成分为鹿花蕈 素 素具有挥 发性,对碱不稳定 ,可溶于热水,烹 调时如弃去汤汁可 去除大部分毒素。
3)临床表现及急救
发病急速并剧烈,潜伏期10分钟~3小时,表
现为感觉神经麻痹运动神经麻痹、呼吸中枢血管运 动中枢麻痹。 4)防治措施 对此尚无特效解毒药,对患者应尽快 排毒及对症处理,可用番木鳖碱2mg~3mg肌肉 或皮下注射治疗肌肉麻痹,可试用亚硫酸钠和半胱 氨酸解毒。预防中毒要加强宣传以防误食。
( 1 )病原: 沙门氏菌属有鞭毛、能运动、革兰氏阴性杆菌,2300多
个血清型。 引起食物中毒常见菌株:鼠伤寒沙门氏菌、猪霍乱沙门氏
菌、肠炎沙门氏菌(可产生肠毒素)
第6页/共44页
( 2 ) 流行病学特点:
a.多见于夏秋季,患病类型不完全一致 b.中毒食品:中毒食品主要是肉类食品,也可由鱼虾,家
禽,蛋类奶类引起 c. 污染来源及中毒原因:沙门菌污染肉类食品的来源有两
第11页/共44页
(2)流行特点:
1.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多见。肉毒梭菌引起的食
物中毒与人们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多以家庭或个体形式出现,很 少集体暴发。
2.引起中毒的食品:我国发生的肉毒中毒大多为植物性食品引起,
其中大部分是家庭自制的发酵食品,如豆豉、豆酱和臭豆腐;国外 主要为火腿、腊肠及其它肉类制品。近年报道,婴儿食用的蜂蜜、
不强,在30℃~37℃,PH 6~7,水分较高,蛋白质和 淀粉丰富的环境中生长良好,并产生大量肠毒素。 肠毒素为一种耐热性单纯蛋白质,分为A、B、C、D、E 五型,A型毒力强,耐热,加热100℃30分钟不能将其 破坏,故一般烹调方法仍能引起食物中毒。
第13页/共44页
2.流行特点 (1)季节性:全年皆可发生,但多见于夏秋季节。 (2)引起中毒的食品:引起中毒的食品主要为奶类及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