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砷废渣资源化利用技术现状
除砷技术研究现状与进展
高级阶段
目前,除砷技术已经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和优化,一些先进的组合技术和设备被广泛应用于实际生产和处理中。
生物除砷
光催化除砷
组合技术
除砷技术的研究现状
物理除砷技术
02
活性炭吸附
01
活性炭具有高比表面积和丰富孔结构,能高效吸附水中的砷。研究表明,活性炭对低浓度含砷废水有较好的吸附效果,但处理高浓度含砷废水时存在饱和问题。
存在问题和建议
THANKS
感谢观看
吸附法除砷
矿物吸附
02
某些矿物如膨润土、硅藻土等具有较好的除砷效果。矿物吸附法具有成本低、环境友好等优点,但处理高浓度含砷废水时需要大量使用矿物,增加了处理成本。
生物质吸附
03
生物质材料如植物秸秆、微生物细胞等可高效吸附水中的砷。生物质吸附法具有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性,但生物质材料的再生和分离困难。
膜过滤法除砷
化学除砷技术
03
氧化法除砷
生物还原
利用某些微生物将砷化合物还原为无害的物质,如硫酸盐还原菌能够将砷酸盐还原为无害的硫化物。
化学还原
利用还原剂如硫酸亚铁、亚硝酸盐等将砷化合物还原为无害的物质。
还原法除砷
利用氢氧化物与砷酸盐反应生成难溶的砷酸盐沉淀,从而去除砷。
氢氧化物沉淀
利用硫化物与砷酸盐反应生成难溶的硫化物沉淀,从而去除砷。
具有较高的吸附效率和良好的选择性,可用于低浓度污染物的处理。
研究现状
已有多项研究报道了纳米材料在除砷方面的应用,如碳纳米管、金属氧化物等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除砷中的应用。
结论与建议
06
多种除砷技术的研究已取得显著成果,包括化学沉淀法、吸附法、电化学法、膜分离法等,这些方法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中表现出良好的除砷效果。
除砷技术现状与进展
除砷技术现状与进展陈敬军,蒋柏泉,王 伟(南昌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江西南昌 330029)摘 要:介绍了砷的危害及污染状况,着重介绍了除砷的各种方法,最后总结了目前除砷技术的不足,并就现状提出展望。
关键词:砷污染水 除砷 混凝 离子交换 沉淀 萃取 反渗透 1、前言砷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空气、水和土壤中。
而砷(包括单质和大多化合物)又是一种剧毒物质(如砒霜)。
在澳大利亚、加拿大、智利、美国、阿根廷、墨西哥、孟加拉、日本、原苏联等国,都有高砷中毒的报导;在有1.25亿人口的孟加拉国,有3500-7700万人口因饮用砷污染的水而造成皮肤伤害,这一严重的环境灾害范围甚至超过了1986年的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我国的台湾省嘉义县和南台县早在1968年就有砷中毒的报导;新疆的奎屯地区也有1980年当地居民因长期饮用高砷深井水引起地方性砷中毒的调查报告;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和国际癌症研究机构(LARC)已经将砷确定为第一类致癌物质。
为了保证人民的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了0.01ms/L 的最新饮用水标准,而我国的生活饮用水砷含量标准也达0,05mg/l 。
而在世界各国的很多工业生产(如炼铜、氧化锌生产、硫酸生产等)中,都会产生大量的含砷超标废水;而且,很多地区的地下水或地表水的砷含量也大大超过了上述标准。
因此,对工业生产中的废水和生活中的饮用水的除砷,是一个关系民生的重要课题[1]。
2、现状目前,就国内外的报道,除砷措施主要可概括为混凝法、直接沉淀法、离子交换法、萃取法、反渗透法、生物法等。
下面将一一做详细介绍:2.1 混凝法该法主要利用混凝剂(具有大的活性表面积)的强大的吸附作用吸附砷,然后过滤或用滤膜除去水中的砷。
混凝剂可分为无机和有机两类;最常见和运用最广泛的无机混凝剂是铁盐(如Fe(OH )2、Fe (OH)3、FeCl 3、FeSO 4等)和铝盐(如Al (OH)3、AlCl 3、A 12(SO 4)3等),还有人用煤渣(主要成分是Si 02和Al 2O 3有骨架结构和微孔)经粉碎及高温培烧活化后做混凝剂,另外还有聚硅酸铁(PFSC)、无机铈铁(稀土基材料)等做混凝剂。
有色金属行业含砷废弃物处置技术的研究进展王永昆
有色金属行业含砷废弃物处置技术的研究进展王永昆发布时间:2021-09-24T12:16:33.184Z 来源:《防护工程》2021年14期作者:王永昆[导读] 本次研究中,着重介绍了两类有色金属行业内含砷废弃物的处理技术,分别是资源化、稳定化-固化技术的研究进展。
过程中,围绕含砷废弃物之内的烟灰以及废渣2个方向展开研究,旨在通过本次研究内容的展开,进一步为有色金属行业的含砷废弃物处理效率及质量提升起到帮助。
王永昆云南华测检测认证有限公司 650214摘要:本次研究中,着重介绍了两类有色金属行业内含砷废弃物的处理技术,分别是资源化、稳定化-固化技术的研究进展。
过程中,围绕含砷废弃物之内的烟灰以及废渣2个方向展开研究,旨在通过本次研究内容的展开,进一步为有色金属行业的含砷废弃物处理效率及质量提升起到帮助。
关键词:有色金属;含砷废弃物;资源化前言:现阶段,我国有色金属行业发展中,含砷类废弃物在来源上,主要集中在砷砂反射炉烘焙后,用于生产白砷流程中所形成,同时在冶炼回收有价金属时,也易产生含砷废弃物。
据相关实验资料显示,目前砷化物内均是构成剧毒的原生物质,而此类物质对于环境的威胁极大。
此时,想要充分于有色金属行业生产经营期间做好含砷废弃物的处理工作,就必须针对当前既有的处理技术进行不断优化和更新,借此进一步提升行业生产效率及安全性的同时,对于环境污染率的降低也可起到助推效用。
鉴于此,针对有色金属行业含砷废弃物处置技术这一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有色金属行业含砷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技术研究(一)含砷烟灰处理技术进行含砷烟灰处理技术的研究时,学者研究中重点借助As2O3本身所具备的易溶热水不易溶冷水的特性,使用沸水对高砷烟灰进行浸泡,得到了亚砷酸溶液,随后进行除杂和脱色的蒸发处理,使得溶液中的砷质量浓度进一步控制在12g/L范围内,并执行冷却结晶实验流程[1]。
当沸水的温度下降至35℃左右时,实验人员执行离心过滤操作,并使用湿式包装方法,将所得出的晶体放置在远红外线干燥箱之内,进行低温干燥处理,处理时间为24h。
硫化砷渣的资源化处理技术现状
1.2.3 硫酸氧化浸出法
李岚、蒋开喜等[9]提出在硫酸体系下采用工业氧加压氧化浸出处理硫化砷渣。加压氧化浸出的优点在于它将置换与氧化结合在一个过程中进行,加速了浸出过程,减少了液固分离次数。其工艺条件为温度150℃,氧分压0.55MPa,反应时间5 h,As浸出率97.68%。由于用氧气作为氧化剂,不使用硫酸铜或硫酸高铁,浸出液的处理大为简化,同时,不排放尾气,因此,加压浸出的能耗要低于硫酸铜置换工艺。加压浸出法的另一特点还在于它可以完全与目前的硫酸铜置换法配套,取代其置换和氧化操作,并充分利用其余部分的工艺设备。
关键词 :硫化砷渣;处理技术;资源化
长期以来含砷废物大多采用囤积贮存的方法处理,随着高浓度含砷废物越积多,为防止产生二次污染,对其无害化处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国内外处理含砷废渣和污泥常用的固化处理技术是水泥固化、有机聚合物固化、沥青固化和火法固化。这些处理方式不仅增加企业负担,而且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1 硫化砷渣制取三氧化二砷的处理技术
以硫化砷渣为原料氧化制取三氧化二砷的技术,依其技术特点,分为两大类,即火法和湿法。随着国家环保政策日益严厉,对火法处理硫化砷渣的技术控制趋严,湿法处理硫化砷渣的技术是发展方向。
含砷废渣处理技术进展
含砷废渣处理技术进展含砷废渣处理技术进展摘要随着工业的发展,砷污染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因此,近几年来世界各国都越来越重视对砷污染的治理,本文就是对近几年来国内外对含砷废渣的研究进展情况作了简单综述。
关键词含砷废渣处理方法稳定化固化砷常见的污染物之一,对人体毒性比较严重;砷也是累积性中毒的毒物,近年来还发现砷还是致癌物质。
环境中的砷污染主要是工业三废造成的,包括含砷金属矿石的开采、焙烧、冶炼、化工、炼焦、火电、造纸、皮革等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含砷烟尘、废水、废气、废渣造成的污染,其中以冶金、化工排放砷量最高,是对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
在冶金工业生产过程中,约有30%左右的砷进入废水、废气中,因此对从废水中除砷形成的含砷废渣的最终处理一直是冶金和环保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
本文对近几来国内外含砷废渣的处理技术进行简单介绍。
一、稳定化技术稳定化过程是一种利用添加剂改变废物的工程特性(例如渗透性、可压缩性和强度等)的过程,即使废物转变成不可流动的固体的过程[1]。
此过程可将有害的污染物变成低溶解性、低毒性和低移动性的物质,以减少废弃物的危害。
国内外在处理有毒砷渣和污泥时,大都采用化学方法将其稳定,即通过化学反应生成相对难溶的、自然条件下时较稳定的金属砷酸盐和亚砷酸盐,包括常见的亚砷酸钙、砷酸钙、砷酸铁等[2-3]。
因可溶性的砷能够与许多金属离子形成此类化合物,利用这一特性,沉淀法常以钙、铁、镁、铝盐及硫化物等做沉淀剂,再经过滤即可除去液相中的砷。
根据这一点,在处理含砷废渣和污泥时要对其进行预处理,用热水或酸碱等溶液将砷浸出,然后对浸出液进行稳定化处理。
近几年国内外常用的方法是钙盐和铁盐沉淀法。
(一)钙盐沉淀法钙盐沉淀法处理成本低、工艺简单,是目前常用的一种稳定化方法。
金哲男等人在处理炼锑砷碱渣时就采用了钙盐沉淀法,该实验的反应方程式为:4Ca2++2AsO43-+2OH-=Ca3(AsO4)2?Ca(OH)24CaOH++2AsO43-=Ca3(AsO4)2?Ca(OH)2工艺流程为:炼锑砷碱渣的热水浸出──氧化钙沉砷。
含砷废渣的资源化利用技术探讨
含砷废渣的资源化利用技术探讨作者:王彦婳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7年第13期[摘要]近年来,含砷废渣的资源化利用问题得到了业内的广泛关注,研究其相关课题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对相关内容做了概述,分析了含砷废渣的来源及危害,并结合相关实践经验,分别从火法焙烧等多个角度与方面,就含砷废渣的资源化利用技术展开了研究,阐述了个人对此的几点看法与认识,望有助于相关工作的实践。
[关键词]含砷废渣;资源化;利用技术;探讨中图分类号:X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3-0032-011 前言作为一项实际要求较高的实践性工作,含砷废渣的资源化利用有着其自身的特殊性。
该项课题的研究,将会更好地提升对含砷废渣资源化利用技术的分析与掌控力度,从而通过合理化的措施与途径,进一步优化该项工作的最终整体效果。
2 含砷废渣的来源及危害砷广泛存在于自然界,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环境污染的首位。
含砷废渣主要来源于冶炼废渣(如砷碱渣、含砷烟灰)、含砷尾矿、处理含砷废水和废酸的沉渣、电子工业的含砷废弃物以及电解过程中产生的含砷阳极泥等。
从整个有色冶金系统的角度来看,进入冶炼厂的砷,除一部分直接回收成白砷(三氧化二砷)产品外,70 %的砷弃留于尾矿中,其它的含砷中间产物最终几乎都进入到含砷废渣中。
长期以来,含砷废渣大多采用囤积贮存的方法处置,易形成二次污染,已经构成了我国有色金属冶金企业最主要的环境污染源,对企业周围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含砷废渣污染的矿区会使人体慢性砷中毒、造成皮肤损坏、肝脾肿大,甚至引起恶性肿瘤。
3 含砷废渣的资源化利用技术分析3.1 火法焙烧传统的火法焙烧工艺主要是利用氧化砷低沸点的性质,将高砷废渣经过氧化焙烧制取粗白砷,或者将粗白砷进行还原精炼以制取纯度较高的单质砷。
目前比较成功的火法冶炼砷的方法主要有吹碱氧化法、砷酸盐法、硫化法、碱性精炼法。
含砷废渣在600-850 ℃下氧化焙烧可使其中40%-70%的砷以AsS、As4O6 挥发,加入催化剂如硫化剂(黄铁矿)可挥发90%-95%的砷。
含砷废水处理研究现状
含砷废水处理研究现状作者:专业:摘要:水中砷含量超标给人类造成了较大的危害,本文总结了近些年来含砷废水的处理方法及发展状况,以及各种除砷技术的优缺点。
关键词:含砷废水;沉淀;吸附;生物法除砷近年来,随着矿冶、皮革、陶瓷、农药等行业的快速发展,水环境中砷的污染日益严重,近来报道的昆明阳宗海事件,既是矿冶造成阳宗海水体砷浓度呈上升趋势,水质由Ⅱ类急剧下降为劣V类,使当地2.6万人的生活用水一度受到威胁。
在自然界中,砷存在四种形态(一III,0,+III,+V)。
在水中,砷的存在形态受pH的影响较大,主要以亚砷酸盐和砷酸盐存在,砷的毒性高度地仰赖它的存在形态,亚砷酸盐的毒性是砷酸盐毒性的25~60倍总的来说砷化物毒性顺序为H As>无机砷化物(+III) >有机砷化(+III) >无机砷化物(+V) >有机砷化物(+V)¨。
砷是人体非必须元素,它的化合物多有毒,关于砷引起的黑足病、角质化等皮肤病以及癌症等,在美国、德国、日本、阿根廷、孟加拉以及新疆、内蒙等国家和地区都有报道,砷污染已成为全球性问题¨’为此,世界各国对水中砷含量制定了严格限定标准;我国颁布的饮用水新标准,已将砷含量从0.05 mg/L提高到0.01 mg/L 以下,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规定为0.5 mg/L j。
我国仍有近3×10~ 5×10 人饮用水砷含量超标,因此,深度除砷已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国内外较多的科学家都在致力于水中砷的去除研究,主要的除砷方法可分为化学法、物理化学法和生物法。
本文把近年来除砷的方法或技术总结概况如下。
1 化学法目前国内外处理水中砷的化学方法主要是沉淀法,包括热沉淀法、絮凝沉淀法、铁氧体法等。
常用的沉淀剂有铁盐、铝盐、钙盐、石灰水、硫化物等。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在水体中均可以与砷酸根形成硫化砷或砷酸盐沉淀过滤除去。
Jiang 报道了采用FeC1 去除水中的砷,最佳pH是7,As¨的存在严重干扰As¨的去除;Bohroand Merkl 报道了用0.09 mmol/L Fe“处理300g/L含砷废水的去除率达95%,而同样的“仅能处理50%~60%的As¨。
有色金属冶炼生产中含砷废水和废渣的治理研究
有色金属冶炼生产中含砷废水和废渣的治理研究1. 本文概述随着我国有色金属冶炼行业的快速发展,含砷废水和废渣的治理问题日益凸显。
砷是一种有毒重金属,对人体和环境具有严重的危害性。
在有色金属冶炼过程中,砷主要以硫化物的形式存在,并随废水、废渣排放至环境中,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研究含砷废水和废渣的治理技术,对保护环境、保障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2. 含砷废水和废渣的特性分析在撰写每个小节时,应确保内容详实、数据准确,并且引用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际案例。
这将有助于深入理解含砷废水和废渣的特性,为后续的治理方法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
3. 国内外含砷废水和废渣治理技术综述在中国,有色金属冶炼行业对含砷废水和废渣的处理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目前,常用的处理方法包括化学沉淀法、吸附法、生物法和膜分离技术。
化学沉淀法,如硫化物沉淀法,通过添加硫化剂使砷形成不溶性的硫化砷沉淀下来。
吸附法则利用活性炭、沸石等吸附剂对砷进行吸附。
生物法通过培养特定微生物来转化或吸附砷。
膜分离技术则通过特殊的半透膜对砷进行分离。
这些方法在处理效率、成本和二次污染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国际上,发达国家在含砷废水和废渣处理方面有着更为成熟的技术。
例如,美国和加拿大广泛采用离子交换法和电解法。
离子交换法通过离子交换树脂去除水中的砷离子,而电解法则通过电解过程将砷转化成不溶性的形式。
欧洲国家在利用纳米技术处理含砷废水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如使用纳米铁颗粒进行还原沉淀。
同时,生物技术在国外也得到广泛应用,如利用转基因微生物来强化砷的生物吸附和转化。
综合比较国内外治理技术,可以看出国外技术更侧重于高效能、低成本的解决方案,同时也更加注重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
相比之下,国内技术虽然成本较低,但在处理效率和二次污染控制方面仍有待提高。
未来,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发展低成本、高效率且环境友好的综合治理技术,将是含砷废水和废渣处理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有色金属冶炼生产中含砷废水和废渣的治理研究
有色金属冶炼生产中含砷废水和废渣的治理研究有色金属冶炼生产中含砷废水和废渣的治理研究摘要:有色金属冶炼工业是我国重要的工业部门之一,但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砷废水和废渣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危害。
本文对有色金属冶炼生产中砷的来源、危害以及废水和废渣的治理方法进行了综述分析,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治理技术及其优缺点。
文章指出,在治理砷污染问题上,应通过加强科研创新、完善环境监管和推广应用新技术等途径,全面提高有色金属冶炼行业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一、引言有色金属冶炼工业是我国的重要基础产业之一,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有色金属冶炼过程中产生的含砷废水和废渣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危害。
因此,治理有色金属冶炼中的砷污染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对有色金属冶炼生产中含砷废水和废渣的治理方法进行研究和探讨,为行业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二、有色金属冶炼中砷的来源和危害有色金属冶炼过程中,砷来自原料、燃料、助剂、冶炼矿渣等多个方面。
大量砷的排放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砷对水体的毒害作用主要表现为对水生生物的直接毒杀效应和对水生生物的长期积累效应。
同时,在土壤中,砷的积累会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人类的健康。
三、含砷废水和废渣的治理方法1. 物理方法物理方法是废水和废渣治理的基础方法,主要包括沉淀、过滤、吸附等。
这些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但处理效果有限,难以将砷元素从水体和固体废物中完全去除。
2. 化学方法化学方法是有色金属冶炼废水和废渣治理的重要手段,包括氧化、沉淀、中和、螯合等。
例如,在废水处理过程中,可以通过加入氢氧化铁、氢氧化铝等沉淀剂来沉淀砷。
化学方法处理效果较好,但存在成本较高、废气排放等问题。
3. 生物方法生物方法通过利用微生物等生物体对砷进行还原、氧化、吸附等反应来实现废水和废渣的治理。
这种方法具有无二次污染、操作简单等优点,但受到温度、pH值和废水成分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砷回收与利用技术综述
第53卷第4期 辽 宁 化 工 Vol.53,No. 4 2024年4月 Liaoning Chemical Industry April,2024基金项目: 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基本科研项目(面上项目)(项目编号:LJKZ0465)。
收稿日期: 2023-03-05砷回收与利用技术综述徐铖峰,王晓晨,史鑫,史文定,李瑞冰*(沈阳化工大学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辽宁 沈阳 110142)摘 要: 砷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砷酸盐及亚砷酸盐具有很强的毒性,进入环境中会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很大的危害。
综述了当前国内外砷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介绍了铁硫化合物除砷、纳米铁(nZVI)吸附除砷、二氧化钛吸附除砷的技术条件和除砷效果,并对砷治理的发展趋势及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关 键 词:砷;铁盐法;纳米铁;二氧化钛中图分类号:TQ12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935(2024)04-0586-05有色冶炼酸性废水由于酸性大、砷浓度高、重金属种类多,已成为砷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酸性废水中砷的处理不当会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并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一般来说相对于有机砷,无机砷的毒性更强。
三价砷的毒性比五价砷高出约60倍,土壤中的砷元素主要是五价的形式存在,而水中的砷元素常以三价的形式存在[1]。
有毒非金属元素砷有4种氧化形态存在于自然界中[2],分别是H 2AsO 4-、HAsO 42-、H 3AsO 3和H 2AsO 3-。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存在砷污染现象,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和国际癌症研究机构(LARC)将砷列为第一类致癌物质。
长时间的接触砷污染过的水资源会侵犯人体的各个系统器官,例如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3],因此如何处理砷污染也是当今社会所关注的重要方向之一。
砷元素的回收和利用技术主要有沉淀法、膜分离法、离子交换法、吸附法等。
本文主要对现有沉淀法、吸附法的最新进展进行总结归纳,并对沉淀法除砷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我国土壤砷污染现状与修复原理和技术
危害
• 1、砷对植物生长的危害 • 2、砷对微生物的危害 • 3、砷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3 中国土壤砷污染现状
• 据报道,我国目前受镉、砷、铅等重金属 污染的耕地面积估计近2.0×107 hm2。土壤 砷污染主要来自大气降沉、污水灌溉和含 砷农药的喷洒。中国土壤砷含量呈南北向 地域分布,海拔较高地区的土壤砷含量高 于海拔较低处,由青藏高原区、西南区、 华南区向东北区递减,与其上游被侵蚀物 之间存在着地球化学联系。其中在局部区 域内,随着地形从高到低,土壤中砷的含 量也具有由高到低的分布特征。
1.1砷在环境中的存在方式
• 砷(Arsenic,As)是一种剧毒的类金属元 素,普遍存在大气、土壤、岩石以及水体 中,主要以伴生的方式存在于自然界矿物 中。地壳变动、火山喷发、岩石风化等自 然活动会导致砷向环境中的释放。同时随 着砷在农业、电子、化工、冶金业等行业 被广泛的应用,人类活动如对矿石的开采 冶炼、化工生产以及杀虫剂的使用等都会 造成砷在环境中的积累。
我国土壤砷污染现状与修复原理1 绪论
• 土壤中的重金属易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 并可能进入食物链危及人类的生命和健康, 土壤及地下水中由砷污染引发的环境问题 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农业生产过程 中含砷化学物质如杀虫剂、除草剂和其他 农药的大量使用,以及矿区附近废水的不 合理排放,使得许多农田、果园、工厂附 近的土壤受到砷的污染,砷吸附、沉淀、 络合反应等作用仍滞留在土壤中。
1.2砷的来源
• • • • 来自于大气中的砷 随农药和化肥进入土壤中的砷 随污水污泥进入土壤中的砷 废弃废弃物堆积扩散到土壤中的砷
2 砷的毒性及其危害
• 砷,其在环境中主要以-3,+3,+5 三种价 态的化合物存在,As(0)是不常见的砷的存 在形式。 • 砷的化合物的毒性顺序为,AsH3 > As2O3 > AsO33- > AsO43- > 有机砷 > As(0)。无机砷 的毒性大于有机砷,三价砷的毒性是五价 砷毒性的60倍。
砷污染治理市场分析报告
砷污染治理市场分析报告1.引言1.1 概述砷是一种对人类健康非常危险的有毒物质,其污染已经成为全球环境治理的重大挑战。
砷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排放、农药和化肥使用以及地下水中天然存在的砷元素。
为了有效治理砷污染问题,需要采取合适的技术和措施进行治理。
本报告旨在对砷污染治理市场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当前的治理技术和市场发展趋势,以及提出建议和展望,为相关行业和政府部门提供参考和指导。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内容:本报告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
引言部分将概述砷污染的现状和问题,结构本文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将要讨论的内容。
正文部分将包括砷污染现状分析、砷污染治理技术和砷污染治理市场分析三个部分。
通过对砷污染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目前可行的治理技术,以及砷污染治理市场的发展情况和趋势。
结论部分将总结目前的治理技术,分析市场的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关建议和展望,以期为砷污染治理市场的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1.3 目的目的:本报告旨在对砷污染治理市场进行深入分析,评估现有的治理技术和市场发展趋势,为砷污染治理相关企业提供市场情报和发展战略参考。
同时,通过对市场现状和潜在发展机遇的分析,为政府部门和环境保护机构提供决策支持和政策建议,推动砷污染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1.4 总结总结部分: 本文通过对砷污染的现状进行分析,介绍了砷污染治理的技术和市场情况。
砷污染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
现有的治理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减少砷污染,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和不足。
市场上对砷污染治理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因此有望成为一个潜在的发展机遇。
建议加强砷污染治理技术研发和市场推广,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也需要加强监管和政策支持,共同推动砷污染治理市场的健康发展。
2.正文2.1 砷污染现状分析砷是一种常见的环境污染物,主要来源包括工业废水、农药残留、矿产开采等。
砷的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砷污染治理及其资源化的研究
3、推广清洁生产技术
在工业生产领域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含砷废水、废气和废渣的排放。加 大对燃煤行业脱硫脱硝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降低砷在烟气中的含量。同时,加强 采矿、冶金、化工等行业的废水处理和循环使用,降低砷的排放。
4、加强环保意识
通过宣传教育、知识普及等方式,提高公众对砷污染治理的环保意识。支持 社会组织参与砷污染治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同时,加强企业环保文化建设, 推动企业自觉履行环保责任。
总之,砷污染治理及其资源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通过深 入研究和探索,有望为解决砷污染问题提供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案,实现环境保护 和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快速发展,砷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砷是一种有毒元素,对 人体和环境具有极大的危害。因此,研究砷污染治理及砷资源回收利用的清洁生 产新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将介绍近年来砷污染治理和砷资源回收利用的 研究进展,并探讨新的清洁生产技术在其中的应用前景。
4、资源回收技术:资源回收技术通过将废液中的砷进行回收利用,实现资 源的有效利用。该技术包括离子交换、萃取等方法,具有降低处理成本、提高资 源利用率等优点。
结论
砷污染治理及砷资源回收利用的清洁生产新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 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对新技术的不断研究和优化,可以进一步提高砷污染治理 的效果和效率,降低处理成本,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同时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相信未来的砷污染治理和砷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将更加环保、 高效、经济,为人类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国砷污染现状与治理砷建议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砷污染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砷 是一种有毒元素,对人体和生态环境都具有极大的危害。本次演示将围绕我国砷 污染现状与治理砷建议展开讨论,以期为相关研究和治理工作提供参考。
环境中砷污染治理的研究现状
环境中砷污染治理的研究现状摘要:近年来,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不断扩大,由此产生的污染逐渐加重。
其中,砷污染问题一直比较严重,并且具有很强的致癌性,对居民的健康构成更大的威胁。
近年来,砷污染的治理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由于砷具有易被生物体吸收的特性,生物修复技术是现阶段砷污染土地使用最多的技术。
本文总结了国内土地砷污染现状,阐述了现有的生物修复技术。
关键词:砷污染;土地;生物修复技术;研究引言:有效的砷检测和污染防治措施已成为众多专家学者的主要研究课题。
了解砷污染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对研究砷污染的机理具有一定的意义。
含砷工业产品的生产以及含砷农药的使用,都会导致砷渗入土壤,最终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胁。
基于此,本文总结了环境中砷的污染状况以及砷污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方法。
1、我国砷污染现状众所周知,砷具有剧毒和致癌性,直接影响的是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
此外,长期作用会引起人体内慢性砷中毒,甚至引起肝癌、皮肤癌等特征性疾病,严重损害人体健康。
2、打响砷污染治理保卫战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砷化合物的毒性,但是提到砒霜,就可以大致了解砷化合物的毒性有多大。
近年来,有关食物中毒的数据也在不断增加,除了意外摄入外,食物中的高含量砷也会毒害消费者。
海洋生物中砷化合物的含量特别高,据说海洋鱼类是海洋生物的“砷库”。
因此,长期食用这些类型的鱼,会增加人们面临患癌症的风险。
然而,目前人们对海洋鱼类中砷的生物蓄积性、砷在食物链中的转运(生物利用度)以及鱼类的转化解毒机制等仍不清楚。
为了解决鱼类安全问题,正在重点研究海洋生物的解毒机制。
砷还原修复剂施用于土壤并加水熟化后,砷还原修复颗粒中所含的氯化铁在土壤环境的作用下迅速释放,生成铁的氧化物或氢氧化物,使土壤中的砷被吸附。
被吸附的砷被配位羟基或表面的配位羟基交换或置换,形成无定形的砷酸铁,从而降低砷的有效状态含量。
由于沸石在氯化铁释放过程中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沸石强烈吸附土壤溶液中残留的砷酸盐和砷酸根离子,降低了土壤中砷的有效含量,使无机物含量进一步降低。
中国土壤砷污染现状及修复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土壤砷污染现状及修复治理技术研究进展一、概述土壤砷污染,作为一种严重的环境问题,近年来在我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砷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元素,但其过量存在会对土壤生态系统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我国土壤砷污染现状复杂多样,既有自然因素导致的原生性污染,也有人为活动引发的次生性污染。
原生性污染主要源于成土母质中的砷含量过高,而次生性污染则多因采矿、冶炼、化工等工业活动以及农业活动中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所致。
砷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多样,包括无机砷和有机砷两大类,其中无机砷的毒性较强,对生物体具有较大的危害。
土壤砷污染不仅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农作物减产,还可能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发健康问题,如皮肤病变、神经系统损伤和癌症等。
针对土壤砷污染的修复治理技术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国内外学者在土壤砷污染的修复治理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多种技术手段,包括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等。
这些技术各有优缺点,在实际应用中需根据污染状况、修复目标、经济条件等因素进行选择和优化。
本文旨在综述我国土壤砷污染的现状及修复治理技术研究进展,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文将详细分析土壤砷污染的主要来源、分布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并介绍当前主要的修复治理技术及其应用效果。
1. 砷污染问题的严重性与紧迫性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国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土壤污染问题,其中砷污染尤为突出。
砷是一种广泛存在的有毒元素,具有高度的迁移性和积累性,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
在中国,砷污染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砷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农业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以及火山爆发等自然因素。
这些污染源导致砷在土壤中的积累,进而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发各种健康问题。
长期接触被砷污染的土壤可能导致皮肤癌、肺癌和消化系统疾病等疾病的发生。
砷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不容忽视。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砷生产国,其产量占全球的57。
含砷固体废物的处理现状与展望
含砷固体废物的处理现状与展望含砷固体废物的处理现状与展望更新时间:1-26 15:29我国砷矿资源丰富,探明储量为世界总储量的70%,其中广西、云南、湖南三省储量分别占全国总储量的41.5%,15.5%和8.8%,合计占全国总储量的2/3。
砷在农业、电子、医药、冶金、化工等领域具有特殊用途,可用于制取杀虫剂、木材防腐剂、玻璃澄清脱色剂等。
随着科技的发展,砷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加,目前全世界砷的年产量(以As2O3计)约5万t。
在砷的冶炼及其化合物的生产使用过程中,大量的砷化物被引入环境,污染水源,危害人体健康,因此人们对砷毒危害已给予了极大关注。
我国《工业企业卫生标准》规定:地面水中砷最高允许质量浓度为0.04 mg/L,居民区大气中砷化物(按砷计)日平均最高允许质量浓度为0.003mg/m3。
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规定:砷及其无机化合物最高允许质量浓度为0.5 mg/L。
采用现代废水处理技术,含砷废水可以较易实现达标排放,然而,冶炼过程产生的固体含砷废物以及处理废水、废酸产生的含砷沉渣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目前还没有得到彻底根治,大量有价金属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含砷废物的排放现状与环保部门的要求仍相距甚远。
长期以来含砷废物大多采用囤积贮存的方法处理,随着高浓度含砷废物越积越多,对其无害化处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含砷固体废物的来源含砷废渣主要来自冶炼废渣、处理含砷废水和废酸的沉渣、电子工业的含砷废物以及电解过程中产生的含砷阳极泥等。
冶炼炉渣(尤其是锑冶炼过程中产生的砷碱渣)中砷含量较高、污染较严重。
从整个有色冶金系统来看,进入冶炼厂的砷,除一部分直接回收成产品白砷(如从高砷烟灰中直接提取白砷)外,其它的含砷中间产物最终几乎都进入到含砷废渣中。
2 含砷固体废物的稳定性评价通过浸出实验来检测有害化合物的稳定性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做法,目前各国大都采用美国环保局的“毒性特征程序实验”(TCLP实验)来检测。
砷碱渣综合处置与资源化利用的研究
砷碱渣综合处置与资源化利用的研究沈吉峰,彭 竣,刘 勇,唐亚峰,李光裕(湖南有色产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湖南 长沙 410129)摘 要:砷碱渣的无害化处置关系到环境和人体健康,以及锑冶炼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针对砷碱渣处置过程中的难点,提出了一种无害化处置砷碱渣并资源化回收其中有用成分的工艺。
该处置工艺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砷碱渣浸出工序、浸出液碳化工序、碳化后液碱性脱砷工序和脱砷碱液循环浸出工序。
针对影响每个工序的关键因素以及潜在机理,本文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和总结。
采用本文所提出的砷碱渣处置工艺,在实现砷碱渣中砷组分无害化处置前提下,获得了含砷仅为0.19%的碳酸氢钠产品,以及含砷高达26.98%的高砷渣,并实现了工业用水的零排放。
关键词:砷碱渣;碳化;碱性脱砷;资源化回收中图分类号:P618.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23)10-0116-6Study on the comprehensive disposal 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of arsenic-alkali slagSHEN Ji-feng, PENG Jun, LIU Yong, TANG Ya-feng, LI Guang-yu( Hunan Nonferrous Industry Investment Group,Changsha 410129,China)Abstract: The harmless disposal of arsenic-alkali slag is related to the environment and human health,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ntimony smelting industry. Aimed at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process of arsenic-alkali slag disposal,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process of harmless disposal of arsenic-alkali slag and recycling of useful components in it. The treatment process mainly includes four parts: leaching process of arsenic alkali residue, carbonization process of leaching solution, alkaline dearsenization process, and cyclic leaching process. In this paper, the key factors and potential mechanisms affecting each process are systematically studied and summarized. Under the premise of realizing harmless disposal of arsenic component in arsenic alkali residue, NaHCO3 products containing only 0.19% arsenic were obtained by using the disposal proces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and zero discharge of industrial water was realized.Keywords: arsenic alkali residue; Carbonization; Alkaline arsenic removal; Resource recycling收稿日期:2023-03作者简介:沈吉峰,男,生于1987年11月,江苏南通人,本科学历,工程师,研究方向:冶金与环境工程。
有色冶金工业含砷废弃物的处理现状与展望
有色冶金工业含砷废弃物的处理现状与展望杨尚欣【期刊名称】《《世界有色金属》》【年(卷),期】2019(000)018【总页数】2页(P11-12)【关键词】含砷废弃物; 有色冶金工业; 综合利用; 现状工艺【作者】杨尚欣【作者单位】商洛学院陕西商洛 72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758砷物质一般伴生在有色金属的矿物当中,砷物质的不断聚集和构成形成了我国有色冶金提炼企业重要的环境污染因素,这种砷物质的聚集污染对该企业四周的环境和生态造成了不可估计的污染现象。
针对含有砷物质的污染应该如何处理,成为了当前企业尤为重视的话题。
1 含有砷废弃物的有效处理现状以及潜在的问题(1)关于含砷烟气与烟尘的处理。
在有色冶金工业中对于硫化矿的焙烧以及提炼过程当中,就会产生部分烟尘气体,这些烟尘当中就含有砷物质。
传统的办法都是利用制酸技术进行废酸或者水洗涤进行清除砷物质,再将废酸废水以及无害化带有砷物质的烟尘气体进行排放。
烟尘当中的砷废弃物较少所以最终所汇集在一起的渣量也很少,在处理方法上运用传统的方法就可以进行处理。
另外,在对含有砷废弃物的烟尘处理办法上还可以采用蒸馏法,但是蒸馏法需要依靠火法进行劳动条件的深化,这也造成了对于砷废弃物的第二次污染情况。
而在近几年许多厂家对于砷物质的烟尘处理开始采取湿法处理,这种方法是将碱和盐进行浸泡,在使用硫酸浸出去,从而得到进一步的硫化处理砷物质。
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无害化处理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污染处理流程,但是在成本动用上过高,仍然需要改进的空间。
(2)关于含有砷废水和废酸的处理。
在有色冶金工业生产提炼中,对于含有砷废水和废酸的来源是矿场的废水以及电解液和净化烟气当中的高浓度废酸。
对于目前的工业处理流程中对于含有砷的废水在处理过程中要采取无害化的处理办法,一般采用铁盐以及钙盐将砷物质进行酸盐化处理,处理过程后砷物质慢慢沉淀,随着固化的高温逐渐形成无害化处理方式,但是这种方法保留着稳定却在处理废渣的功能上并不明显。
除砷技术研究现状与进展
除砷技术研究现状与进展[摘要]介绍了含砷水的影响及危害,对比分析了不同除砷技术的优缺点及其适用范围,并对除砷技术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据调查统计我国月10个省市出现地下水砷超标问题,这些地区已出现地方性砷中毒患者[1]。
因此,对地下水和饮用水中的除砷技术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目前,国内外许多环境科学家都在研究和开发新的除砷技术和除砷材料。
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除砷技术的发展简要概括如下。
1除砷技术研究现状与进展1.1吸附法吸附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废水处理技术,一般适合于处理量大、浓度较低的水处理体系。
Kaushik Gupta等人[2]将纳米级的铁—钛混合氧化物用于砷的吸附研究,发现氧化物的pH值为6.0(±0.05)时,水溶液中砷的吸附效果最好,朗缪尔单层吸附容量为As(Ⅲ)80.0mg/g,As(Ⅴ)14.6mg/g,并且在室温下砷的动态吸附性能很好。
张昱等人[3]研制了几种复合型稀土金属铁氧化物吸附剂,在100℃的干燥条件下制备的铈材料CFA4除砷效果较好,这主要是因为材料的金属配位羟基在对砷的吸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少量的稀土铈在铁基材料中的复合掺杂可以提高载体铁的活性,增大了对砷的去除效果。
吸附法未来污水厂的革新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适合于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和低收入人群的使用。
1.2生物法生物控砷技术,就是通过砷与生物表面诸多功能键的结合,在生物体表面富集浓缩,其吸附在表面的砷再慢慢渗入到细胞内的原生质中,通过生物体细胞的吸附和新陈代谢作用,达到去除砷的目的。
Khondoker Mahbub Hassan[4]等人运用生物物理化学方法,在砷浓度500μg/L的条件下,出水浓度低于15μg/L。
杨宏[5][6]等人用生物除锰滤池进行了研究,发现该滤池对As(Ⅲ)都有良好的去除效果,这是因为细菌同铁、锰氧化物形成了菌泥,具有很好的截污能力和透过性。
生物除砷法相对于其它的方法,具有除砷效果好、费用低、处理后的二次污染小等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