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知识与本土化——评《本土生态知识引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土知识与本土化——评《本土生态知识引论》
作者:李继群
来源:《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
李继群
(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云南昆明650091)
中国生态人类学的发展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
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关于国外相关理论翻
译和介绍的基础上,国内的学术界一方面充分探讨了生态人类学的学科属性和概念界定、内涵
及其外延等,一方面积极开展了本土化的研究工作。
尽管中国的生态人类学起步较晚,但不断
涌现的研究成果昭示着学科发展的强劲势头。
杨庭硕、田红的著作《本土生态知识引论》(民
族出版社2010年9月版)正是本土化研究的另一新作。
《本土生态知识引论》是关于“中国西部本土生态知识的发掘、整理、利用和推广”项目
的成果之一。
作者及其团队开展了长达三年的实践与研究,积极促成不同学科、不同社会地位
的人走到一起,大家放弃习惯养成的各种定见,暂时搁置各种利益的企求,聚焦于人类社会发
展和生态环境稳定之间的联系,热情参与、各抒己见。
书中的基本想法和观点正是在这样的对
话中形成和完善起来的。
因此,《本土生态知识引论》一书的不仅值得中国从事生态人类学的
学者和学生认真研读,也会受到所有关心生态安全的人的关注。
一、基本理念及内容
通览《本土生态知识引论》一书,贯穿其中的基本理念是将斯图尔德的“文化生态学”和
格尔茨的“地方性知识”结合起来,认定任何一个民族的地方性知识都必定隐含着对当地生态
维护及其有效的生态智慧和生存技能,这些智慧和技能不仅获得了漫长历史岁月的验证和支持,而且至今还活在特定的人群中,并因此而获得了在现代社会中自立运行的社会动力。
各民族的
这些智慧与技能对生态环境的维护具有直接的利用价值,发掘和利用这样的生态智慧和技能不
仅能解决目前已经露头的生态灾变,也可以解决还没有露头的生态问题。
在这一基本理念的指
导下,全书揭示了本土生态知识的价值、确立发掘利用本土生态知识的规范、概括解决相关问
题的对策和范例。
作者首先论述了本土生态知识的内涵与价值、本土生态知识与民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本
书开章就明确指出“地方性知识”的提法得到了学术界的公认,但考虑到这一提法隐含歧视意
味故采用“本土知识”一说。
而“本土生态知识”的概念正是在对“本土知识”的理解上建构
起来的。
本土生态知识是特定民族或特定地域社群对所处自然与生态系统作出文化适应的知识
总汇,是相关本土民族或社群在世代的经验积累中健全起来的知识体系。
这一知识体系有明确
的文化归属性、有特定的适用范围、有长期实践奠定的可靠性,同时,这一知识体系还兼有成
本低廉等特点。
作者同时指出,本土生态知识的应用价值是不可替代的。
这种不可替代性并不
是否认普通性知识的价值,从历史到今天,普同性知识和本土知识一直在经历相互学习、相互
推进的过程。
另外,本土生态知识是针对于特定民族或特定地域社群而言的,所以本土生态知
识也是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作者还进一步指出,一方面本土生态知识具有一般民族传统
文化所缺乏的长期性,另一方面本土生态知识也是一个活的机体,因此民族文化的变迁必然牵
动本土生态知识做出相应的调整。
第二部分是理论总结基础上的实践,即本土生态知识的发掘和整理。
作者在其中明确指出
了每一步的目的和任务,也提供了操作实践的方法和依据。
首先各民族本土生态知识的发掘是
一项基础研究,也是一项可以长期持续的研究使命,区分出基础性发掘、抢救性发掘和救治性
发掘等不同类型,作出等次有别的时间安排和程序规范;其次鉴于民族的本土生态知识必然与
其他文化事项粘连和纠缠在一起,必须进行甄别,甄别可以以外来作物、外来技术和装备、或
者生态灾变事实为线索,也可以以稳态延续的历史为依据;第三是解读,即解读出本土生态知
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第四是本土撰写,可以包括七个部分的核心内容,即标题、资料来源、
自然与生态背景、乡民口述的技术要领、技术核心、可推广范围、对本土技术的解读。
从发掘、甄别、解读到文本撰写,都是一个个具体的操作实践过程。
第三部分是对策研究,集中讨论了本土生态知识的传承、利用、共享和法律保护。
本土生
态知识作为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境遇与其一致,在现代社会遇到了传承危机、遇到了
利用和共享的讨论、遇到了难以实施法律保护的问题,对策研究正是针对这一命题展开的。
其实,关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利用、共享和法律保护等问题,学者已经讨论得很多,但是具体针
对本土生态知识的相关叙述却不多见,而《本土生态知识引论》一书则围绕上述问题提出了可
行的对策。
如本土生态知识的传承问题,作者提出:一是要在对策思路上澄清本土生态知识传
承的核心在于为传承提供一个活态的生存空间;二是在传承方式上注意发挥教育和大众传媒的
作用;三是需要通过建构跨学科对话的平台,证明本土生态知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使其能积
极发挥效用;四是要排除很多理解上的偏颇,确保本土生态知识能以活态的形式传承;五是要
树立坚定的信心,积极应对当前传承中的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
在全面考虑传承思路、传承方式、传承过程等相关内容的基础上,概括出本土生态知识的传承对策。
作者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从理论和实践的两个维度来完善和促进中国生态人类学的发展,
《本土生态知识引论》正是这样的成果。
从以上三个层次内容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作
者将著作定性为“引论”,但其内容已经远远超出了提出问题的范围。
三个层次的递进,以及
每个层次的逐渐展开,都融会了作者关于“本土生态知识”的理解、实践、概括和思考。
二、本土化研究
发掘、整理本土生态知识的研究在中国由来已久,此前的工作主要是由文化人类学工作者
独立完成,并把这样的本土生态知识作为相关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去加以探讨和推介。
这
样的习惯做法,并不利于资料的检索和分析。
而且,本土生态知识所指向的特定民族或特定地
域社群,历史和现状复杂,自然生态环境多样,挖掘整理存在困难。
所以本书的重要价值就在
于揭示本土生态知识的内涵,确立发掘、整理本土生态知识的规范,将相关内容“条分缕析”。
而完成这一重要使命的基础就是历时三年、跨越8个省区17个田野点的调查研究,不仅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田野资料,也给本书的作者提供了思考、对比、归纳的空间,使其确立的发掘、
整理规范更加合理和科学。
在研究方法上,《本土生态知识引论》一书所倡导的并不仅仅是田野资料收集的人类学研
究规范,作者也明确指出:挖掘整理本土生态知识需要生态学的素养,这样才能较为清晰地发
现和了解调查对象所处的自然和生态系统,才能够界定这种生态环境的一般性特点。
生态人类
学并不是一门纯粹的社会科学,在学科发展过程中,正是因为有人将生态学的概念和方法引入
进来,才促进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中国生态人类学的研究者如果也能有一些生态学的素养,
或者人类学和生态学两个学科的学者能真正交流合作,那么中国生态人类学的研究必将出现新
的局面。
《本土生态知识引论》在这一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一方面,整个研究团队是一个
多学科的集合,另一方面,研究中也尝试使用了符合现代自然科学规范的实验方法。
如为了论
证我国西部干旱地区流行的“砂田”种植的科学性,研究者特别规划了一套测量手段,即制作
两个填塞了泥土的长筒,其中一个仿照砂田的方式铺上砂石,然后对比长期测量的两组数字,
由此来说明砂田的神奇功效。
作者认为,这样的研究方法和结果不仅使乡民容易理解,而且专业人员也容易打消疑虑。
除了研究方法的特色,《本土生态知识引论》一书将研究立意于生态安全的角度,这与仅仅揭示小社区小民族的生态智慧和技能的研究形成对比。
作者认为,生态人类学研究的目标是希望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社会发展所面对的生态问题,其中生态安全是当代人热衷于谈论的主要生态问题之一。
生态人类学的视野中生态安全一是指全人类的生态安全,即地球表面千差万别的生态系统都能长期地保持稳态延续的态势,其二是指不同民族的生态安全,这一层次的理解千差万别。
科学系统地发掘整理各民族的本土生态知识,是为了归纳和总结各民族传统的生态智慧和技能,很多的研究止步于此,而《本土生态知识引论》的作者却认为归纳和总结是为了解决人类生态安全问题服务的,即借鉴各民族传统的生态智慧和技能是解决人类学生态安全问题的重要对策之一。
将探讨生态安全作为研究的终极目标,完全突破了以往将研究局限于封闭社区内部问题的做法,提升了生态人类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三、结语
中国的生态人类学研究历经30多年的实践,整体的发展还不成熟,学科规范上的问题还很多。
如何在广泛吸取国外生态人类学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中国特色的生态人类学理论框架和典型个案一直是国内生态人类学努力的方向。
《本土生态知识引论》一书在关于“地方性知识”研究领域界定了概念、提出了发掘和整理的规范、讨论了相关对策,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充实了中国的生态人类学本土化研究。
同时在研究方法上真正实现了多学科的合作交流,不仅增强了研究的科学性,也为实现学科间的成果共享提供了条件。
另外,将生态安全作为研究终极目标的做法,高度提升了生态人类学的研究意义,也提高了生态人类学的学科影响力。
总之,尽管其研究还会受到这样或那样的质疑,但其开拓性的研究精神值得国内从事生态人类学研究的人学习。
只有大家都具备不断探索的精神,才能在不远的将来,看到中国的生态人类学开始发展为一门真正成熟的学科。
作者简介:李继群(1976-),女,云南丽江人,硕士,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讲师。
(责任编辑:粟世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