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简答
生理学简答题(打印)
![生理学简答题(打印)](https://img.taocdn.com/s3/m/5a5859cac5da50e2524d7fe7.png)
1、神经—肌肉接触的兴奋传递过程答:神经冲动沿神经纤维到达末梢,末梢去极化,神经膜上钙通道开放,细胞外液中一部分Ca2+移入膜内,刺激小泡Ach释放,Ach通过接触间隙向肌细胞膜扩散,并与肌细胞膜表面受体结合,使肌细胞膜通透性改变,可允许Na+、K+甚至Ca2+通过,结果导致终膜处原有静息电位减少,出现膜去极化,产生终板电位。
终板电位扩布到邻近一般肌细胞膜,使其去极化,达到阈电位引发肌肉动作电位,导致肌纤维收缩。
2、神经—肌肉接触兴奋传递的特点答:(1)化学传递。
传递的是神经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
(2)单向传递。
兴奋只能从神经纤维传向肌纤维。
(3)有时间延搁。
递质的释放、扩散与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需要时间,比在同一细胞上传导要慢。
(4)接点易疲劳。
需要依赖胆碱酯酶消除,否则发生持续去极化。
(5)接点易受药物或其他环境因素影响。
3、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过程可以分为四步答:(一)兴奋通过横管传导到肌细胞内部(二)横管的电变化导致终池释放Ca2+(三)Ca2+扩散到肌球蛋白微丝和肌动蛋白微丝交错区,和肌动蛋白微丝上的肌钙蛋白结合,从而触发收缩机制。
(四)肌肉收缩后Ca2+被回摄入纵管系统。
4.、血凝的基本过程答:血液凝固的生化过程,开始于血栓细胞的破裂,血栓细胞释放血小板凝血因子,使凝血致活酶原转变为凝血致活酶;凝血致活酶在Ca2+的协助下,使血液中的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后者促使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并逐渐收缩,形成血凝块。
第一步凝血致活酶原→凝血致活酶(血小板凝血因子)第二步凝血酶原→凝血酶(凝血致活酶、Ca2+)第三步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凝血酶)5、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答:1机械因素:血液和粗糙面接触,可使血小板迅速解体,释放凝血因子,加速凝血;用木条搅拌,可使纤维蛋白附着于木条上,血液不会凝固。
2.温度因素:血凝速度随温度降低而延缓。
3.化学因素:Ca2+和维生素K可以促进凝血,而柠檬酸钠、草酸钠、草酸钾则抑制凝血(除去血液中Ca2+);4.生物因素:肝素以及能刺激肝素产生的物质(如肾上腺素)都能使血凝延缓;抗凝血酶Ⅲ也是抑制凝血的因素。
生理学简答题
![生理学简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7f06bc3a0b4c2e3f57276320.png)
简答题1.何谓正反馈、负反馈?各有何意义?正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部分的作用方向相同。
(即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的作用)。
意义:使某一生理功能迅速加强,直至完成。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部分的作用方向相反。
(即抑制或减弱控制部分的作用)意义: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2.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主要有哪些?各有何特点?主要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特点:神经调节:特点迅速、精确而短暂体液调节:缓慢、持久而弥散自身调节:调节幅度小,不灵敏3.比较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项目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形成生而有之(先天、种族)学而有之(后天、个体)刺激非条件~条件~反射弧简单、固定复杂、灵活多变,低位中枢可完成需高位中枢参与数量有限无限二者关系形成条件反射的基础控制非条件反射活动生理意义维持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能高度适应内外环境变化4.举例说明体内负反馈的调节过程及其生理意义。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部分的作用方向相反。
(即抑制或减弱控制部分的作用)意义: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举例:正常体温的调定点约为37度,当体温高于37度时,下丘脑内的温度感受器(检测装置)就会感受到体温的变化并发出传入冲动(反馈信息),从而改变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使产热减少,散热增多,体温回降到37度;而当体温低于37度时,则发生相反的变化,使体温回升到37度,从而维持了体温的相对恒定。
1.简述Na+-K+泵的性质、作用及其生理意义。
1) 钠泵的本质: 钠—钾依赖式ATP酶2)作用: 分解ATP供能,逆浓度差转运Na+、K+(泵入2个K+、泵出3个Na+)3)钠泵活动的意义(P13)①钠泵活动造成的细胞内高K+是许多代谢反应进行的必要条件。
②维持胞质渗透压和细胞容积的相对稳定。
③Na+在膜两侧的浓度差也是其它许多物质继发性主动转运的动力。
④钠泵活动造成的膜内外Na+和K+的浓度差,是细胞生物电活动产生的前提条件。
⑤钠泵活动是生电性的影响膜电位的数值。
生理 简答题大全
![生理 简答题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c6eba7c1e518964bcf847c93.png)
生理学简述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及其特点。
机体对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主要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三种:(1)神经调节:是通过神经系统的各种活动实现,其基本方式是反射。
它是体内最普遍的一种调节方式,具有迅速、准确和作用时间短暂的特点。
(2)体液调节:是指体液中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对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
它的作用特点是缓慢、广泛、持续时间较长。
(3)自身调节:是指细胞和组织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的作用,自身对刺激产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其特点是调节范围局限、幅度较小、灵敏度较低。
何谓正反馈、负反馈?在机体功能活动中有何作用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反的反馈称为负反馈。
意义:维持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行对稳定。
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同的反馈称为正反馈。
意义:促使某些生理活动一旦发动,就迅速加强,直到生理过程完成为止。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有哪几种方式,各有何特点?(1)单纯扩散:是指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细胞膜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
如:O2 CO2顺浓度差,不耗能,也不需要膜蛋白帮助(2)易化扩散:是指水容性或脂溶性很小的小分子物质,在膜蛋白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
顺浓度差,不耗能,需要膜蛋白帮助可分为两种类型:经载体的易化扩散:特点:①特异性②饱和现象③竞争性抑制。
转运葡萄糖和氨基酸。
经通道的易化扩散:门控通道又分两种:电压门控通道和化学门控通道。
转运Na+和K+ 等离子。
(3)主动转运:离子或小分子物质在膜泵蛋白的帮助下逆浓度差或电位差的耗能转运过程。
如:钠泵对Na+和K+的逆浓度转运。
逆浓度差,耗能,需要泵蛋白帮助(4)出胞和入胞:是大分子物质或团块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运动进出细胞的转运方式。
如:白细胞吞噬细菌和激素的分泌。
什么是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是什么?静息电位:是指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膜内较膜外低。
静息电位的产生:主要是由于静息时K+外流形成的K+平衡电位,还有Na+内流及Na+-K+泵的活动。
生理简答题
![生理简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1586471159eef8c75fbfb3f6.png)
生理简答题1.何谓内环境和稳态?稳态的生理意义是什么?答: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内环境稳态。
内环境稳态是一种复杂的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维持的动态平衡。
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正是在稳态的不断破坏和不断恢复过程中得以维持和进行的。
一旦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将影响细胞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疾病就会随之发生,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简述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及其特点。
答: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三种,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称神经调节。
神经调节是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通过反射开完成。
神经调节具有迅速、准确、短暂的特点。
体液调节是指体液中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对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
其特点是缓慢、广泛、持久。
自身调节是指体内的某些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因素的作用,自身对刺激产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自身调节具有调节范围局限、调节幅度较小、灵敏度较低的特点。
3.什么是易化扩散?其特点是什么?易化扩散是指水溶性很小的小分子物质在膜蛋白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
易化扩散可分为经载体的易化扩散和经通道的易化扩散两种形式。
经载体的易化扩散主要转运葡萄糖、氨基酸等小分子物质;经通道的易化扩散主要转运各种离子。
经载体的易化扩散的特点是:①特异性②饱和性③竞争性抑制。
经通道的易化扩散的特点是:①特异性②通道具有开放和关闭的闸门特性4.简述主动转运的特点及生理意义。
答:主动转运的特点:①需要泵蛋白的帮助;②物质从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移动;③需要消耗能量。
生理意义:①建立细胞膜内外Na+、K+的不均匀分布,形成浓度差;②维持细胞的兴奋性。
6.血浆渗透压有几种?是如何形成的?各有何生理意义?答:血浆渗透压有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两种。
①由血浆中的晶体物质(NaCl、葡萄糖、尿素等,主要是NaCl)所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血浆晶体渗透压。
[简答题生理]生理学简答题大全
![[简答题生理]生理学简答题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bae77e28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8a.png)
[简答题生理]生理学简答题大全答:胸内压等于肺内压减去肺回缩力,是一个负压。
吸气时,肺扩张,回缩力增大,胸内负压更负;呼气时,肺缩小,肺的回缩力减小,胸内负压也相应削减。
2.胸腔内负压有何生理意义?答:(1)对肺有牵拉作用,使肺泡保持充盈气体的膨隆状态,不致于在呼气之末肺泡塌闭;(2)对胸腔内各组织器官有影响,可促进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3)作用于全身,有利于呕吐反射。
3.肺表面活性物质有何生理功能?答: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可降低肺泡的表面张力。
(1)能动态地对肺泡容量起稳定作用。
吸气时,可避开因吸气而使肺容量过分增大;呼气时,可防止因呼气而使肺泡容量过小。
(2)防止肺泡积液,保持肺泡内相对“干燥”的环境。
4.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答:(1)滤过膜的通透性。
滤过膜通透性的转变可明显影响生成原尿的量和成分。
(2)滤过压。
构成有效滤过压的三种(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球囊内压)力气中,任一力气的转变都将影响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5.大量饮清水后尿量为什么增加?答:大量饮清水后,血液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释放量削减,肾脏重汲取水分减弱,使多余水分以稀释尿形式排出,尿量增多。
6.简述肾脏有哪些生理功能。
答:(1)肾脏是机体最重要的排泄器官,通过生成尿液,将机体代谢终产物排出体外。
(2)对机体的渗透压、水和无机盐平衡调整起重要作用。
(3)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
7.机体如何维持正常体温?答:畜禽正常体温的维持有赖于体内产热和散热两者保持平衡。
体内一切组织细胞活动时,都产生热,同时机体随时都在不断地向外界散热,以保持产热与散热之间的平衡。
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受神经和内分泌系统调整,使两者在外界环境和机体代谢常常变化的状况下保持动态平衡,实现体温的相对稳定。
8.什么叫基础代谢?应在什么条件下测定动物的基础代谢?答:基础代谢是指动物在维持基本生命活动条件下的能量代谢水平。
测定动物的基础代谢的条件是:(1)糊涂;(2)肌肉处于宁静状态:(3)相宜的外界环境温度;(4)消化道内食物空虚。
生理学简答题汇总精华版
![生理学简答题汇总精华版](https://img.taocdn.com/s3/m/0d1dc820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4c.png)
生理学简答题汇总精华版生理简答题1.机体功能调节的主要方式有哪些?各有什么特征?相互关系怎么样?答:(1)神经调节:基本方式是反射,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大类。
在人体机能活动中,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
神经调节比较迅速、精确、短暂。
(2)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
体液调节相对缓慢、持久而弥散。
(3)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自身调节的幅度和范围都较小。
相互关系: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相互配合,可使生理功能活动更趋完善。
2.什么是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是怎样维持的?这种稳态有何意义?答:内环境指细胞外液。
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
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自我调节的结果。
稳态的维持需要满身各系统何器官的共同参与和相互和谐。
意义:①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理化条件。
因而细胞的各种酶促反应和生理功能才能正常进行;②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并接受来自细胞的代谢终产物。
3.简述钠泵的本质、作用和生理意义?+答:本质:钠泵每分解一分子ATP可将3个Na移+出胞外,同时将2个k移入胞内。
+作用:将细胞内多余的Na移出膜外和将细胞++外的K移入膜内,形成和维持膜内高K和膜外高+Na的不屈衡离子分布。
+生理意义:①钠泵活动造成的细胞内高K为胞质内许多代谢反应所必需;②维持胞内渗透压和细胞容积;+③树立Na的跨膜浓度梯度,为继发性主动转运的物质提供势能储备;④由钠泵举动的跨膜离子浓度梯度也是细胞发生电活动的前提条件;⑤钠泵活动是生电性的,可直接影响膜电位,使膜内电位的负值增大。
4.物质通过哪些形式进出细胞?举例说明。
2答:(1)单纯扩散:O、CO2、N2、水、乙醇、尿素、甘油等;(2)易化扩散:①经载体易化扩散:如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等;②经通道易化扩散:如溶液中++2+-的Na、K、Ca、Cl等带电离子。
生理 简答题大全
![生理 简答题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c858f492f121dd36a32d82ac.png)
生理学简述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及其特点。
机体对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主要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三种:(1)神经调节:是通过神经系统的各种活动实现,其基本方式是反射。
它是体内最普遍的一种调节方式,具有迅速、准确和作用时间短暂的特点。
(2)体液调节:是指体液中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对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
它的作用特点是缓慢、广泛、持续时间较长。
(3)自身调节:是指细胞和组织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的作用,自身对刺激产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其特点是调节范围局限、幅度较小、灵敏度较低。
何谓正反馈、负反馈?在机体功能活动中有何作用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反的反馈称为负反馈。
意义:维持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行对稳定。
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同的反馈称为正反馈。
意义:促使某些生理活动一旦发动,就迅速加强,直到生理过程完成为止。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有哪几种方式,各有何特点?(1)单纯扩散:是指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细胞膜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
如:O2 CO2顺浓度差,不耗能,也不需要膜蛋白帮助(2)易化扩散:是指水容性或脂溶性很小的小分子物质,在膜蛋白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
顺浓度差,不耗能,需要膜蛋白帮助可分为两种类型:经载体的易化扩散:特点:①特异性②饱和现象③竞争性抑制。
转运葡萄糖和氨基酸。
经通道的易化扩散:门控通道又分两种:电压门控通道和化学门控通道。
转运Na+和K+ 等离子。
(3)主动转运:离子或小分子物质在膜泵蛋白的帮助下逆浓度差或电位差的耗能转运过程。
如:钠泵对Na+和K+的逆浓度转运。
逆浓度差,耗能,需要泵蛋白帮助(4)出胞和入胞:是大分子物质或团块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运动进出细胞的转运方式。
如:白细胞吞噬细菌和激素的分泌。
什么是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是什么?静息电位:是指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膜内较膜外低。
静息电位的产生:主要是由于静息时K+外流形成的K+平衡电位,还有Na+内流及Na+-K+泵的活动。
生理学简答题
![生理学简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1181f35f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ad.png)
1.机体的内环境稳态有何生理意义?举例说明机体是如何维持内环境稳态的。
内环境的生理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维持细胞正常功能活动的重要条件, 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稳态的破坏, 将影响细胞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 导致疾病的发生, 甚至危及生命。
肾脏: 参与酸碱平衡, 水平衡, 电解质平衡等。
肺脏:通过呼吸, 维持机体的氧平衡和二氧化碳平衡。
血液:运输功能, 缓冲功能等。
2.举例说明生理功能调节的主要方式及特点。
神经调节的特点: 迅速, 精确而短暂。
如瞳孔对光反射,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
体液调节的特点:缓慢, 持久而弥散。
如甲状腺激素对代谢的调节, 胰岛素对血糖的调节。
自身调节的特点:幅度小, 范围小。
如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解。
3.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有哪些方式?各主要转运哪些物质?方式: 单纯扩散、经通道易化扩散、经载体易化扩散、原发性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
单纯扩散转运的物质有: O2.CO2等气体和水分子。
经通道易化扩散的物质有: Na+、K+、Ca++等。
经载体易化扩散: 葡萄糖、氨基酸分子等。
原发性主动转运的物质有: Na+泵、钙泵、质子泵等。
继发性主动转运的物质有: 葡萄糖分子, 氨基酸分子等。
4.红细胞生成必须哪些原料?当它们不足时, 可能对红细胞生成产生哪些影响?红细胞生成的必须原料:蛋白质、铁、叶酸、维生素B12、氨基酸。
蛋白质和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 叶酸和维生素B12是红细胞成熟所必须的物质, 是合成DBA所需的重要辅酶。
缺铁时会引起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时会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5.生理性止血包括哪些主要过程?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中有何作用?生理性止血主要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血液凝固三个过程。
血小板主要通过发挥以下生理特性来参与生理止血: (1)黏附: 当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时, 血小板即可黏附内皮下组织。
(2)聚集: 血小板聚集成团, 参与止血栓的形成。
生理简答
![生理简答](https://img.taocdn.com/s3/m/73c8098f02d276a201292e0c.png)
1、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细胞安静时,膜内外K+浓度分布不均,膜内多、膜外少。
加之静息状态时膜只对K+有选择通透性。
于是K+顺着浓度差而扩散到膜外,膜内带负电荷的大分子物质不能透出而继续留在膜内,造成膜外带正电膜内带负电。
当推动K+外流的浓度差的驱动力与阻止K+外流的电位差的驱动力相平衡时,K+的净通透量为0,膜内外的电位差就相对稳定在某一水平,达到K+的电化学平衡电位,即静息电位。
(“一不均”细胞内外离子分布不均、“二选择”静息时膜对离子的选择性、“三平衡”)2、何为动作电位以及其产生机制和特征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爆发的一次迅速的、可逆的倒转与复原。
产生机制:以神经纤维为例,在安静状态下膜外Na+浓度时膜内的10—12倍,但此时膜对钠离子几乎不通透。
当细胞兴奋时,膜上的钠离子通道大量开放,钠离子顺着浓度差和电位梯度流入膜内,使膜去极化,达到“外负内正”的反极化状态,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
同时膜内电位变正又成为钠离子内流的阻力,当钠离子内流的动力与阻力达到平衡时,钠离子的净通透量为0,此时的膜电位即为钠离子的平衡电位,其大小接近于动作电位的峰值。
随后,膜对K+通透性增加,细胞内的K+外流形成动作电位的下降支,直至静息电位水平。
而膜内外Na+、K+浓度恢复到兴奋前水平则是通过Na+泵的活动来完成的。
动作电位的特征:1)动作电位的产生是“全或无”式2)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播是不衰减的3)动作电位之间不发生融合3、什么是局部电位以及其特征局部电位是指组织细胞受到阈下刺激作用时,引起的轻微去极化的电位波动。
其特征如下:1)不是“全或无”式2)不能在陌上远距离传播,呈电紧张扩布3)可以相互叠加:空间总和、时间总和4、兴奋—收缩耦联(excitation-contraction coupling)的过程(骨骼肌和心肌细胞)1)细胞膜上的动作电位沿肌膜和由肌膜延伸形成的T管膜传至连接肌质网JSR,同时激活T管膜和肌膜上的L型Ca+ 通道2)激活的L型Ca+通道通过变构作用(骨骼肌细胞)或者内流的Ca+ (心肌)激活JSR上的钙释放通道RYR3)钙释放通道被激活,使JSR内的Ca+释放入胞浆,胞浆中Ca+浓度升高4)肌浆中Ca+浓度升高促使肌钙蛋白与Ca+结合引起肌肉的收缩5)肌浆中Ca+浓度升高的同时,激活了纵行肌质网LSR上的Ca+ 泵,钙泵将肌浆中的Ca+回收入肌浆网,使肌浆中的钙离子浓度下降,肌肉舒张。
生理简答
![生理简答](https://img.taocdn.com/s3/m/81671434f111f18583d05ae4.png)
19.试述胃液的主菌,激活胃蛋白酶原,提供胃蛋白酶分解蛋白质所需的酸性环境,促进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入小肠后引起促胰液素等激素的释放。
1、除极过程(0期):膜内电位由静息状态时的-90mV上升到-20mV~+30mV,膜两侧由原来的极化状态转变为反极化状态,构成了动作电位的上升支,此期又称为0期。历时仅1~2ms。其正电位部分成为超射。
形成机制:当心室肌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首先引起钠离子通道的部分开放和少量钠离子内流,造成膜部分计划,当去极化到阈电位水平(-70mV)时,膜上钠离子通道被激活而开放,出现再生性钠离子内流。于是钠离子顺电-化学梯度由膜外快速进入膜内,进一步使膜去极化、反极化,膜内电位由静息时的-90mV急剧上升到+30mV。决定0期除极化的钠离子通道是一种快通道,激活迅速、开放速度快,失活也迅速。当膜去极化到0mV左右时,钠离子通道就开始失活而关闭,最后终止钠离子的继续内流。
4)静息期(4期)
形成机制:由于此期膜内、外各种正离子浓度的相对比例尚未恢复,细胞膜的离子转运机制加强,通过钠-钾泵的活动和钙离子--钠离子交换作用,将内流的钠离子和钙离子排出膜外,将外流的钾离子转运入膜内,使细胞内外离子分布恢复到静息状态水平,从而保持心肌细胞正常的兴奋性
12.试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晶体渗透压——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
胶体渗透压——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
血浆晶体渗透压是指血浆中的小分子物质(主要是氯化钠、其次是是碳酸氢钠、葡萄糖、尿素、氨基酸等)形成的渗透压力。晶体物质比较容易通过毛细血管壁,因此血液与组织液之间r的渗透压力基本相等。
生理简答题重点
![生理简答题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bb4e61e6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08.png)
1.试述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
答:细胞内K+浓度高于细胞外,安静时膜对K+通透性较大,K+外流聚于膜外,带负电的蛋白分子不能外流而留在膜内,使膜外带正电,膜内带负电。
当移到膜外的K+所造成的外正内负的电场力足以对抗促使K+外流的膜两侧K+浓度势能差时,膜内外不再有K+的跨膜净移动,膜两侧电位差也稳定在某一数值,这一状态称为K+平衡电位,也即静息电位。
2.试述动作电位的波形及其产生机制答:动作电位的产生取决于膜内外离子分布及膜通透性的改变。
①上升支刺激使膜局部去极化达阈电位,Na+通道大量开放,Na+顺浓度差及电位差迅速内流而致膜内负电位迅速减小并反转;②下降支Na+通道失活,K+通道开放,K+顺浓度差及电位差外流, 膜电位迅速恢复到静息时的水平。
3.试述神经肌接头兴奋传递机制.答:轴突末梢兴奋,末梢膜Ca2+通道开放,Ca2+内流引起递质释放,递质经扩散而与接头后膜(终板膜)受体结合,使与受体耦联的通道开放,引起钠内流为主(钾亦外流)的离子移动,引起终板膜局部去极化,进而激发邻近肌膜AP的产生,从而完成信息传递。
4.简述血浆渗透压的组成及作用答:血浆透压是指血浆中吸引水分子的力量。
分为:①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
作用是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②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
主要作用是维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
5.试述红细胞生成的调节答:红细胞的生成主要受爆式集落促进因子(BPF)、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和雄激素等因素的调节。
BPF主要调节早期红系祖细胞的增殖分化。
EPO主要调节晚期红系祖细胞的增殖和向前体细胞分化,并加速前体细胞的增殖分化,促进骨髓释放网织红细胞,对早期红系祖细胞的的增殖分化也有促进作用,还调节红细胞生成的反馈环,使血中红细胞的数量相对恒定。
雄激素可促进EPO的合成,使骨髓造血功能增强,也可直接刺激骨髓促进红细胞生成。
此外,甲状腺素、生长素和糖皮质激素等对红细胞的生成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生理简答题
![生理简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00231d38011ca300a6c39064.png)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何谓神经细胞静息电位简述其产生的离子机制。
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其形成离子机制:①钠泵活动形成的细胞内的高钾离子浓度;②因为神经细胞膜上存在非门控性钾漏通道,所以安静时膜钾离子有较高的通透能力;③钠泵的生电作用。
2、何谓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画图并简述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动作电位是指在静息电位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可触发其产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
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去极化(上升支):当膜受到一个较弱的刺激时,膜上部分钠离子通道开放,少量钠离子内流,膜出现部分去极化。
随着刺激的加强,当去极化达到阈电位后,钠离子通道大量开放,钠离子大量内流,膜进一步去极化,直接接近钠平衡电位,形成动作电位的升支。
复极化:钠离子通道关闭,钠离子内流停止,膜对钾离子通透性开始增加,钾离子通道开放,钾离子外流增加,使膜迅速复极化,形成动作电位的降支。
并与升支共同构成尖峰状的峰电位。
静息期:钠-钾泵活动,泵出钠离子,泵入钾离子。
3、简述钠钾泵的本质、活动特点及主要功能。
钠-钾泵简称钠泵,也称Na+,K+-ATP酶。
钠离子具有ATP酶的活性,可分解ATP释放能量,每分解一分子ATP可将3个钠离子移出胞外,同时将2个钾离子移入胞内形成和维持膜内高钾和膜外高钠的不均匀离子分布。
钠泵的主要功能是:①所形成的的细胞内高钾是许多代谢反应进行的必要条件。
②维持细胞内渗透压和细胞容积,防止细胞内钠离子过多而引起的细胞肿胀。
③建立钠离子的跨膜浓度梯度,为继发性主动运输提供势能储备。
④由钠泵形成的跨膜离子浓度梯度也是细胞发生电活动的前提条件。
⑤钠泵活动是生电性的,可直接影响膜电位,使膜内电位负值增大44、试比较动作电位和局部电位的不同。
(表格比较形式)动作电位:①有效刺激②钠通道大量开放③具有“全活无”特性④有不应期,无总和⑤不衰减性传播局部电位:①阈下刺激②钠通道少量开放③不具有“全或无”特性④没有不应期,可总和⑤衰减传播5、试述神经细胞在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生理简答题
![生理简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3cf24417c1c708a1294a4451.png)
生理简答论述题1.心肌细胞有哪些类型?①快反应非自律细胞:心房肌,心室肌(工作细胞);②快反应自律细胞:房室束,左右束支,普肯耶纤维网;③慢反应自律细胞:窦房结,房结区,结希区;④慢反应非自律细胞:结区2.何为心动周期,简述其过程?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的机械活动周期,即从一收缩的开始到下一次收缩开始之前的过程。
(1)全心舒张期(2)心房收缩期(3)心室收缩期:①等容收缩期②快速射血期③减慢射血期(4)心室舒张期:①等容舒张期②快速充盈期③减慢充盈期3.如何对心脏泵功能进行评价?①每搏输出量:一次心搏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
②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和心室舒张末期容量的百分比。
③每分输出量:每分钟由一侧心室输出的血量,即心输出量。
④心指数:在空腹和安静状态下,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每分心输出量。
4.心肌细胞有哪些生理特性?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收缩性5.影响心肌兴奋性的因素有哪些?①静息电位水平:绝对值增大,兴奋性降低。
②阈电位水平:阈电位上移,兴奋性降低。
③钠通道的状态:备用,激活,失活。
6.心肌细胞一次兴奋过程中兴奋性发生怎样的变化?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7.影响自律性的因素有哪些?①四期自动除极的速度:速度快,自律性高。
②最大复极电位的水平:绝对值小,自律性高。
③阈电位水平:阈电位降低,自律性高。
8.影响心肌传导性的因素是什么?①结构因素:细胞直径大,细胞内的电阻低,局部电流越大,传导速度越快②生理因素:动作电位0期除极速度和幅度;膜电位水平;邻旁未兴奋区心肌膜的兴奋性。
9.何谓体表心电图?其各波的意义是什么?将引导电极置于肢体或躯体一定部位记录到的心脏兴奋的产生和传播时所伴随的生物电变化,是整个心脏在心动周期中各细胞电活动的综合向量变化。
(1)P波:两心房去极化的过程。
(2)PR间期:从P波起点到QRS波起点之间的时程,兴奋由窦房结传到心室肌。
(3)QRS波:心室肌去极化。
(4)S-T段:QRS波之后到T波之前,心室各部分都处于去极化。
生理简答题
![生理简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cdac07c1aa00b52acfc7ca6f.png)
?肾小球体积较大
?入球小动脉的口径小于或等于出球小动脉
?出球小动脉不仅形成缠绕邻近的近曲小管或远曲小管的网状毛细血管,而且还形成细而长的U字形直小血管,直小血管可深入到髓质,并形成毛细血管网包绕髓袢升支和集合管
11 试述丘脑在感觉形成中的作用。
答:
丘脑接替除嗅觉以外的的所有类型感觉,并根据机体的行为状态对所接受信息进行初步分析,然后投射到大脑皮质相对应的部位。
丘脑向大脑皮层的投射分为两大系统:
(1)特异投射系统
特异投射系统是指丘脑的外侧核、外侧膝状体、内侧膝状体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感觉区的纤维联系。 形成兴奋性突触联系,形成特定感觉。
2.在远端小管后段和集合管处的主细胞主要通过钠离子选择性离子通道易化扩散的方式进行钠离子的重吸收。吸收后的钠离子同样通过Na+ -K+泵的作用维持细胞内的低钠水平。
8.试述视杆细胞感受器电位的产生机理。
答:
光照时,视紫红质迅速分解为视蛋白和视黄醛。首先出现视黄醛分子构象的改变,视紫红质分子中原有的11-顺型视黄醛变为全反型视黄醛。视黄醛的分子构象改变将导致视蛋白分子构象上的变化,经过复杂的信号传递系统的活动,诱发视杆细胞出现感受器电位。
另外,甲状腺激素、去甲肾上腺素等激素的分泌减少,交感神经的活动减弱,使机体的产热量减少。
3.请根据所学的生理学知识谈谈机体在寒冷雪山上如何适应恶劣的天气。
答:
机体通过神经、体液等因素的调节使产热量增加、散热量减少,从而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使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正常进行。
机体处于寒冷雪山上时,散热增加,机体的体温趋于下降,使冷觉感受器兴奋,通过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作用,使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量;肾上腺素、甲状腺素的分泌增多,使机体代谢增强;骨骼肌发生不自主战栗,即寒战以增加产热量。此外,发汗中枢的活动减弱,发汗停止,使散热量减少。通过以上因素的综合作用,机体达到体热平衡,体温维持相对稳定。另外,机体也可以通过行为性调节采取保温措施等使机体适应寒冷雪山环境。
生理学简答题
![生理学简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d0c3fef0cc17552706220834.png)
1.简述乙酰胆碱作为外周神经递质,它的分布、相应的受体和作用。
①所有自主神经节前纤维、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少数交感节后纤维〔引起汗腺分泌和骨骼肌血管舒张的舒血管纤维〕以及支配骨骼肌的纤维,都属于胆碱能纤维。
②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少数交感节后纤维〔引起汗腺分泌和骨骼肌血管舒张的舒血管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的胆碱能受体都是M受体。
③Ach作用与这些受体,可产生一系列自主神经节后胆碱能纤维兴奋的效应,包括心脏活动的抑制、支气管平滑肌的收缩、胃肠平滑肌的收缩、膀胱逼尿肌的收缩、虹膜环形肌的收缩、消化腺分泌的增加以及汗腺分泌的增加和骨骼肌血管的舒张等。
所有自主神经节神经元的突触后膜和神经—肌接头的终板膜上分布有N受体。
小剂量Ach能兴奋自主神经节神经元,也能引起骨骼肌的收缩,而大剂量的Ach则阻断自主神经节的突触传递。
2.血氧分压下降或血二氧化碳分压上升时,呼吸系统的活动会有何变化?为什么?动脉血中PO2下降到10.7kPa〔80mmHg〕以下,可出现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
切断动物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传入神经或摘除人的颈动脉体,低O2不再引起呼吸增强。
说明低O2对呼吸的刺激作用完全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而兴奋呼吸中枢实现的。
CO2是调节呼吸最重要的生理性体液因素,动脉血中一定水平的PCO2是维持呼吸和呼吸中枢兴奋性所不可缺少的条件。
当吸入气中CO2含量增加到2%时,呼吸加深;增至4%时,呼吸频率也增快,肺通气量可增加1倍以上。
由于肺通气量的增加,肺泡气和动脉血PCO2可维持在接近正常水平。
当吸入气中CO2含量超过7%时,肺通气量不能作相应增加,导致肺泡气、动脉血PCO2陟升,CO2堆积,使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呼吸中枢的活动受抑制而出现呼吸困难、头昏、头痛甚至昏迷。
3.简述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的负反馈性调节。
血中肾上腺皮质激素到达一定水平时,它反过来抑制下丘脑促垂体区细胞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同时抑制腺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生理简答
![生理简答](https://img.taocdn.com/s3/m/fe4aa01fa300a6c30c229f23.png)
1、何谓内环境和稳态?有何重要生理意义?P4答:内环境指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
即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房水和脑脊液等。
稳态指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如果内环境的稳态不能维持,疾病就会随之发生,甚至危及生命。
2、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有哪些?各有何特点?P5-6答:机体对各种功能活动进行调节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即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神经调节是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具有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暂等特点。
体液调节的特点是缓慢、广泛、持续时间较长。
自身调节的特点是调节范围局限,幅度较小,灵敏度较低,但对维持某些组织细胞功能的相对稳定具有一定作用。
3、何谓负反馈、正反馈?各有何生理意义?P6-7答:负反馈指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反的反馈。
其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相对稳定。
如内环境的稳态。
正反馈指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同的反馈。
其意义在于促使某些生理活动一旦发动,就迅速加强,直到其生理过程完成为止。
如排尿、排便、分娩、血液凝固等过程。
1、简述细胞膜物质转运的方式有哪些?P9-11答:单纯扩散、易化扩散(载体、通道)、主动转运(泵)、出胞、入胞(吞噬、吞饮)等。
2、对比说出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的主要区别。
P12-14答: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的产生前提是:细胞内外某些离子的分布和和浓度不平衡;细胞膜在不同状态下对离子的通透性不同。
①静息电位是指在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细胞处于静息状态,表现为极化,主要是由K+外流所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即K+平衡电位。
②动作电位是在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快速的、可扩布性的电位变化。
细胞处于兴奋状态,表现为锋电位,包括一个上升支和一个下降支。
动作电位的上升支是由Na+大量快速内流所形成的Na+电-化学平衡电位,而动作电位的下降支是K+快速外流所形成的K+电-化学平衡电位。
生理学简答题(必考)
![生理学简答题(必考)](https://img.taocdn.com/s3/m/e0f01e43cf84b9d528ea7af5.png)
生理学简答题(必考)1 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有几种,举例说明之。
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有五种:(一)单纯扩散:如O2、CO2、NH3等脂溶性物质的跨膜转运;(二)易化扩散:又分为两种类型:1.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如葡萄糖由血液进入红细胞;2.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如K+、Na+、Ca2+顺浓度梯度跨膜转运;(三)主动转运(原发性)如K+、Na+、Ca2+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四)继发性主动转运如小肠粘膜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和重吸收葡萄糖时跨管腔膜的主动转运:(五)出胞与入胞式物质转运如白细胞吞噬细菌、异物的过程为入胞作用;腺细胞的分泌,神经递质的释放则为出胞作用。
2比较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的异同点。
单纯扩散和异化扩散的共同点是均为被动扩散,其扩散通量均取决于各物质在膜两侧的浓度差、电位差和膜的通透性。
两者不同之处在于:(一) 单纯扩散的物质具有脂溶性,无须借助于特殊蛋白质的帮助进行跨膜转运;而易化扩散的物质不具有脂溶性,必须借助膜中载体或通道蛋白质的帮助方可完成跨膜转运;(二)单纯扩散的净扩散率几乎和膜两侧物质的浓度差成正比;而载体易化扩散仅在浓度差低的情况下成正比,在浓度高时则出现饱和现象;(三)单纯扩散通量较为恒定,而易化扩散受膜外环境因素改变的影响而不恒定。
3描述Na+--K+泵活动有何生理意义?Na+--K+泵活动的生理意义是:(一)Na+泵活动造成细胞内高K+是细胞内许多生化反应所必需的;(二)Na+泵不断将Na+泵出胞外,有利于维持胞浆正常渗透压和细胞的正常容积;(三)Na+泵活动形成膜内外Na+的浓度差是维持Na+-H+交换的动力,有利于维持胞内pH值的稳定;(四)Na+泵活动建立的势能贮备,为细胞的生物电活动以及非电解质物质的继发性主动转运提供能量来源。
4简述生理学上兴奋性和兴奋的含义及其意义。
生理学上最早把活组织或细胞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称之为兴奋性,而把组织细胞受刺激发生的外部可见的反应(如肌细胞收缩,腺细胞分泌等)称之为兴奋。
生理简答Word版
![生理简答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d212a469ec3a87c24128c409.png)
《一》1.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有几种,举例说明。
(1)单纯扩散如CO2,O2,NH3,等脂溶性物质的跨膜转运。
(2 ) 易化扩散又分为两种类型,以载体为介导的易化扩散,如葡萄糖由血液进入红细胞;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如钾离子,钠离子,钙离子顺浓度梯度跨膜转运。
(3)主动转运(原发性),如钾离子,钠离子,钙离子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4)继发性主动转运,如小肠粘膜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和重吸收葡萄糖时跨管腔膜的主动转运;(5)出胞与入胞式物质转运,如白细胞吞噬细菌异物的过程为入胞作用腺细胞的分泌,神经递质的释放为出胞作用。
2.何谓胸膜腔负压,有何生理意义?胸膜腔负压是指胸膜腔内压,它通常低于大气压,习惯上称为胸膜腔负压。
其生理意义:(1)维持肺的扩张状态;(2)降低中心静脉压。
3.胃酸有何生理功能?胃酸主要生理功能如下:1)杀灭随食物进入胃内的细菌;2)激活胃蛋白酶原;3)提供酸性环境;4)盐酸进入小肠内有促进胰液,胆汁,小肠液分泌的作用;5)利于铁和钙在小肠内吸收;6)使蛋白质变性易于消化。
4.简述尿生成的过程?(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血液流经肾小球时,在有效滤过圧的推动下,血浆中的水,无机盐,小分子有机物,通过肾小球的滤过膜进入肾球囊,形成原尿,又称滤液。
(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肾小管和集合管的上皮细胞对流经的滤液有强大的,选择性的重吸收会管周围血液中。
(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作用:指小管上皮细胞将血中的某些物质或经小管细胞代谢所产生的物质排到管腔去的过程。
分泌的物质主要有氢离子,钾离子,NH3。
《二》1.如何维持内环境稳态?外环境的变化或细胞的代谢活动,可影响内环境稳态。
体内各器官、组织的功能活动从某方面与维持内环境稳态。
如呼吸系统,维持O2和CO2分压稳态;消化系统,补充消耗的营养物质;肾脏的排泄功能维持细胞外液各种物质浓度相对稳定等。
2.简述红细胞在运输二氧化碳和氧过程中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理问答(^ω^)第一章一.★负反馈概念及意义负反馈:如果经过反馈调节,受控部分的活动向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发生改变这种方式的调节称负反馈。
意义: 维持稳态。
正反馈:如果反馈调节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向原来的方向加强,称为正反馈。
意义:加强某一生理活动过程,直到该活动结束。
三.机体生理功能的三种调节方式1. 神经调节2. 体液调节3. 自身调节(*^__^*) 第二章.一.★简述物质跨膜转运的方式。
(一)单纯扩散:不耗能(二)膜蛋白介导的跨膜转运1.被动转运(不耗能,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a.经载体易化扩散b.经通道易化扩散2.主动转运(耗能,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a.原发性主动转运b.继发性主动转运(三).出胞和入胞(耗能)二.★2.何谓细胞的兴奋性?细胞兴奋的标志是什么?怎样衡量细胞兴奋性的高低?兴奋性:机体对刺激产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标志:产生动作电位阈值与兴奋性成反变关系:阈值越小,组织兴奋性越高。
三.何谓静息电位?其产生机制如何?何谓动作电位(AP)?骨骼肌细胞的AP是怎样产生的?(一)静息电位:静息电位: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的电位差。
性质:内负外正, 范围–10到-100mV (骨骼肌-90mV,神经细胞-70mV) 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安静状态下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细胞内外k+存在浓度差,内高外低——K+外流——安静状态下膜电位内负外正,存在静电斥力阻止k+外流——RP近似于钾平衡电位(二)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在RP的基础上,膜电位发生的一系列可传播性变化。
特点:1.全或无现象2.可传播性,不衰减式传导骨骼肌细胞的AP产生:去极化:静息电位——适当的刺激,钠通道激活开放,Na+内流——开始去极化,达阈电位(-55mV) ——钠通道大量激活,快速开放——Na+大量内流——超射值近似于钠平衡电位复极化:Na+ 通道失活关闭,——K+通道开放增加——K+ 外流后电位,静息期Na+-K+泵活动增强, 将Na+泵出, K+泵入四.电刺激引起AP的条件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阈下刺激也能引起细胞产生AP?1.条件:刺激强度达到阈强度,即能使细胞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2.同时给多次阈下刺激也能引起细胞产生AP五. ★简述神经纤维AP传导的机制。
(有可能出论述题,要详答)1. 无髓神经纤维:兴奋部位膜两侧电位倒转——与未兴奋部位之间电位差——形成局部电流——未兴奋膜去极达阈电位——AP2. 有髓神经纤维: 跳跃式传导即局部电流仅在郎飞节之间发生,发生动作电位的郎飞节与静息电位的郎飞节之间产生。
特点:双向传导,不衰减六.★简述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的过程。
◆AP神经冲动到达运动神经末梢——接头前膜去极化——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 Ca2+进入神经末梢——突触囊泡与接头前膜融合、ACh 释放入接头间隙(量子式释放)—— ACh结合并激活ACh受体通道——终板膜对Na+、K+ 通透性增高Na +内流大于K+外流——终板膜去极化(终板电位,EPP)——总和——阈电位——肌膜AP七. 何谓兴奋-收缩耦联?其主要生理过程有哪些?★定义:将肌细胞的电兴奋和机械收缩连接起来的中介过程。
生理过程:1. AP通过横管膜传向肌细胞深部,激活L型钙通道,再激活JSR膜上的ryanodine R(三联体处的信息传递)。
2. JSR释放Ca2+ 入胞质。
胞质内Ca2+浓度升高。
3.使肌肉收缩。
同时激活 LS R膜上的钙泵,将胞质内Ca2+回收入SR,胞质内Ca2+浓度降低,肌肉舒张。
八.★何谓肌肉的前负荷、后负荷?它们对肌肉收缩有何影响?前负荷:肌肉在收缩前所遇到的负荷。
(前负荷决定肌肉的初长度)影响:1.在一定范围内,前负荷愈大,初长度愈长,收缩力愈大;2.最适初长度时,肌肉收缩能产生最大张力;3.前负荷过大,初长度过长,收缩力降低。
后负荷:肌肉在收缩过程中所承受的负荷。
影响:1.先产生张力,后出现肌肉缩短,缩短发生后张力不再增加。
2.后负荷愈大,张力愈大,缩短出现愈迟,缩短的初速度和总长度愈小。
九. 简述骨骼肌细胞从产生AP到引发肌丝的滑行的过程。
•钙泵将Ca2+泵入终池,肌浆Ca2+减少, Ca2+与肌钙蛋白解离,变构恢复•原肌凝蛋白恢复原结构并重建位阻效应•细肌丝滑回原位十.★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1.前负荷2.后负荷3.肌肉的收缩能力4.收缩的总和O(∩_∩)O第三章一.★血浆渗透压的组成及其作用?1.血浆晶体渗透压:770KPa,由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主要是Na+, Cl-。
作用:①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②维持细胞正常体积、形态与功能。
2.血浆胶体渗透压:3.3KPa由血浆蛋白形成,主要是白蛋白。
作用: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及正常的血浆容量。
二.RBC的正常值、生理特性;血红蛋白正常含量? 何为贫血?。
(一)红细胞的数量与形态 1.数量:正常成人:男性 :(4.0-5.5)× 10^12/L ;女性:(3.5-5.0)× 10^12/L2.形态结构:双凹圆碟形,无核(二)红细胞生理特性:1.可塑变形性;2.悬浮稳定性;3.渗透脆性(三).血红蛋白正常含量:男性:120~160 g/L 女性:110~150 g/L贫血:血液中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则称为贫血三.WBC(白细胞)、血小板的正常值及生理特性、功能。
WBC成年人正常值:(4.0-10.0)×10^9/LWBC生理特性:变形运动、游走、趋化性、吞噬、分泌等。
WBC功能:防御功能。
血小板正常值:(100-300)× 10^9/L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1.粘附2.释放 3.聚集4.收缩 5.吸附血小板功能:①维护血管壁完整性;②参与生理性止血过程。
四★.何谓血液凝固?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论述要详写)★血液凝固: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凝血过程:1凝血酶原激活复合物的生成★肝素:由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产生,肺、心、肝、肌肉含量丰富。
主要作用:①增强抗凝血酶Ⅲ的活性,间接抗凝;②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TFPI;蛋白质C系统:包括蛋白质C、凝血酶调节蛋白、蛋白质S、蛋白质C的抑制物。
蛋白质C由肝脏合成,需VitK,蛋白质S是辅助因子。
作用:①灭活FⅤa、FⅧa;②抑制FⅩ、凝血酶原的激活;③促进纤溶。
六.纤溶及其系统。
纤溶酶原激活物包括?纤维蛋白溶解: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
(简称纤溶)纤溶系统:纤溶酶原、纤溶酶、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抑制物纤溶酶原激活物: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七.血型、Rh血型特点及临床意义。
血型: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Rh血型的特点①人血清中不存在天然的抗Rh抗体,只有当Rh阴性者在接受Rh阳性的血液后,才会通过体液性免疫产生抗Rh的免疫性抗体。
②Rh系统的抗体是IgG抗体,分子小,可透过胎盘。
临床意义:①Rh阴性血型者的输血;②Rh阴性妇女的妊娠与分娩。
八.交叉配血实验、输血原则。
交叉配血实验:把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做配合实验,称为交叉配血主侧;在将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作配合试验称为交叉配血次侧如果试验两侧都没有发生凝集反应,即为配血相合,可以进行输血;如果主侧发生凝集反应,则为配血不合,受血者不能接受该供血者的血液;如果主侧不发生凝血,而次侧发生凝集反应称为配血基本相合。
FVIII等凝血因子,而血清缺乏纤维蛋白原、FII、FV、FVIII等凝血因子,但增添了血小板所释放的物质。
十.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1.血管收缩2.血小板血栓形成3.血液凝固(>^ω^<)第四章一.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论述要详答)条件:①膜两侧存在K+浓度差②膜对K+通透性较高(Ik1)2.动作电位:★平台期是心肌细胞AP动作电位持续时间长的主要原因,导致心肌有效不应期长平台期是是心肌区别于骨骼肌和神经细胞AP的主要特征。
四.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的特点及其形成机制。
Rp(静息电位)或MRP(最大复极电位)绝对值↑→距Tp(阈电位)远→兴奋性↓Rp或MRP绝对值↓→距Tp近→兴奋性↑引起0期去极化的离子通道状态(Na+ Ca2+通道)通道开放,可被激活,具有兴奋性通道关闭,关闭,不能被激活,兴奋性丧失2.自律性; 影响因素:4期自动去极化的速度–最大复极电位与阈电位之间的差距3.传导性; 影响因素:(1)结构因素:心肌细胞直径大,横截面积大,电阻小,兴奋传导快。
(2)生理因素:a.0期去极化速度和幅度b.邻旁未兴奋部位膜的兴奋性4.收缩性; 影响因素:凡能影响播出量的因素,如前负荷、后负荷、和心肌收缩能力,以及细胞外Ca+浓度等都能影响心肌的收缩。
六.心肌细胞收缩性的特性。
1.同步收缩:细胞间存在缝隙连接。
2.不发生强直收缩:有效不应期长3.对细胞外液Ca2+浓度有明显的依赖性:心肌的肌浆网不发达, Ca2+贮存量较少。
★七. 论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简答就简答)1、搏出量:搏出量↑→心缩期射入主动脉血量↑→心缩期中主动脉、大动脉内增加的血量↑→管壁所受压力↑→ SBP(收缩压)明显↑,DBP(舒张压)升高不明显→脉压↑2、HR(心率):HR↑→心舒期缩短明显↑→大动脉内的血液在心舒期流向外周的血液↓→心舒期末存留在大动脉的血液↑→ DBP↑,SBP升高不明显→脉压↓3、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大动脉内的血液在心舒期向外周流动的速度↓→心舒末期存留在大动脉的血液↑→ DBP↑,SBP升高不明显→脉压↓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动脉管壁硬化→储器作用↓→脉压↑(SBP↑DBP ↓)5、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血量下降或血管容量增加→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下降→动脉血压降低。
八、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
⑴体循环平均充盈压:正变⑵心脏收缩力:正变(左右心衰)(3)骨骼肌的挤压作用:肌肉泵(4)呼吸运动:呼吸泵(5)体位改变:卧位变立位反变九.弹性储器血管及其作用?定义:主动脉、肺动脉及其发出的最大分支,其管壁坚厚,富含弹性纤维,有明显的可扩张性和弹性,故称弹性储器血管作用: 弹性贮器作用1、有明显的“可扩张性和弹性”2、保证血液流动的连续性,并减少血压的波动幅度。
★十. 何谓减压反射?简述其过程及意义。
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又称减压反射):是通过对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刺激引起的反射。
过程:动脉血压升高时,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增多,通过有关的心血管中枢整合作用,使心迷走紧张加强,心交感紧张和缩血管紧张降低,其效应为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外周血管阻力降低,故动脉血压回降;反之,当动脉血压降低时,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减少,使迷走紧张降低,交感紧张加强,于是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增高,血压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