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重难点纠错笔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含解析20210115210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错点1 不能准确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动力
哥伦布认为“黄金是一个令人惊叹的东西,谁有了它,谁就能成为支配他所想要的一切,有了黄金,要把灵魂送到天堂,也是可以做得到的。
”哥伦布这一观点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
B.《马可•波罗游记》的流行
C.统治者支持对海外的掠夺
D.天主教徒对金钱的追求
【错解】D
【错因分析】不能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结合起来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不是欧洲人对黄金的狂热追求,而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欧洲人对黄金的狂热追求本质上反映了资产阶级原始积累的需要,即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对原始积累的需求。
【正解】A
【解题思路】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动力是对黄金的追求,此时西欧资本主义发展需要黄金支撑,即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于发展,故A项正确。
《马可•波罗游记》的流行只是一个促进作用,故B项错误;统治者支持对海外的掠夺属政治因素,故C项错误;D项不是根本原因,错误。
通过上述典例可发现,同学们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不能结合相关材料来把握,复习备考时可从以下方面来理解:
《马可·波罗行纪》在西欧流传以后,很多人渴望到东方“寻金”
(2019届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二模)有英国学者认为,近代欧洲矿业和金属的各项技术发展,得益于科学者无几,但很有助于科学。
但是开辟全世界的历次重要远洋航行,情形就不然了,这些是为了光荣和利益服务而有意识地最初应用天文和地理科学而获得的成果。
该学者意在说明,当时欧洲
A.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的结合
B.技术发展促进了科学的进步
C.远航顺应了追求利益的共识
D.科学发展助力远洋航行成功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为了光荣和利益服务而有意识地最初应用天文和地理科学而获得的成果”表明科学的发展促进远洋航行的成功,故选择D选项;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与远洋航行无关,故排除A选项;材料中确有提到技术进步推动科学发展,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B选项;远洋航行确实顺应追求利益的共识,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C选项。
易错点2 不能客观评价哥伦布的远航
欧洲人认为哥伦布发现美洲使美洲“走出原始的野蛮状态,进入文明时代”;一些拉美国家认为哥伦布到达美洲是“苦难的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则认为是“两个大陆相遇”的说法。
据此可知,对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认识
A.随着时代发展而逐渐趋于全面
B.促进不同文明的交融成为主流
C.各种观点都需要新的史料佐证
D.受主观立场影响不够全面理性
【错解】A、C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对材料的理解不全面,不能准确认识对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评价。
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哥伦布发现美洲进行了不同的评价,说明对其认识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不够全面。
A、C 说法均与材料不符,故应排除。
【正解】D
【解题思路】从材料“欧洲人认为”“一些拉美国家认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则认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哥伦布“发现”美洲,不同的人运用不同的史观,站在不同的立场,从而得出不同的认识,这些认识不够全面、理性,故D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故B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史观、立场不同对研究历史的影响,故C项排除。
通过该典例可看出,同学们对哥伦布的远航不能客观地看待,复习备考时可从以下方面来把握:
(1)用“进步与正义”两条标准进行评价。
哥伦布是具有双重身份的历史人物,航行美洲具有建立在非正义行为上的客观进步性。
(2)作为开拓者,哥伦布航行到美洲,第一次把欧亚大陆和美洲联系在一起,将全球联成一体,使世界贸易空前扩大,对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间的交往做出了重大贡献,推进了西欧和世界的进步。
(3)作为殖民者,哥伦布对美洲人民进行了野蛮的侵略和屠杀。
此后西方殖民者开始入侵美洲,对美洲实行长期残酷的殖民统治和掠夺。
(2019届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哥伦布航行到古巴附近时,明确向土著居民表示:“远征军司令来此目的乃寻找黄金”,然而在给西班牙国王信中,他又说:“这里的一切都应置于其(基督教)统治之下……因为发扬光大基督教乃吾人此行之初衷和目的。
”关于哥伦布远航的背景和目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对外殖民与传播宗教并行不悖
B.文化侵略的初衷多于经济掠夺
C.宗教改革刺激人们远洋探险
D.工业革命促进开辟海外市场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远征军司令来此目的乃寻找黄金”“这里的一切都应置于其(基督教)统治之下……因为发扬光大基督教乃吾人此行之初衷和目的”可知,哥伦布远航既要经济侵略也要文化侵略,A选项符合题意,B选项排除。
题干中未提及宗教改革和工业革命,C、D选项排除。
易错点3 不能准确理解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的含义
尼德兰的安特卫普是16世纪欧洲的商品集散地,欧洲各地的商人在此设有办事处。
市内银行林立,还建成了专供开展贸易和金融业务的交易所,债券、期票等作为有价证券可以在交易所内进行流通。
这些现象表明
A.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B.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
C.欧洲出现“商业革命”
D.地中海地区成为商贸中心
【错解】D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准确结合材料理解商业革命的含义。
新航路开辟引起的商业革命具体
体现在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增多、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及贸易中心的转移。
材料体现的是贸易规模扩大、商品种类增多,属于商业革命的内容。
新航路开辟后,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正解】C
【解题思路】安特卫普是16世纪欧洲的商品集散地,欧洲各地的商人都在此设有办事处。
市内银行林立,还建成了专供开展贸易和金融业务的交易所,债券、期票等作为有价证券可以在交易所内进行流通。
这说明欧洲经济重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这是欧洲“商业革命”的表现,故C项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故A项错误;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故B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后,大西洋沿岸成为贸易中心,故D项错误。
解答这类试题,应弄清楚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的具体含义,如下:
(1)“商业革命”的表现
资本主义的活动舞台从欧洲扩展到世界各地,“地理大发现”使贸易范围空前扩大,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推动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商业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到了大西洋沿岸。
(2)“价格革命”的表现
贵金属大量流入,西欧市场贵金属持续贬值,商品价格直线上升。
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得暴利,依靠固定地租为生的封建地主势力衰落,加速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和封建制度的解体。
(2019届高三第三次全国大联考)新航路开辟后,大量的黄金、白银进入欧洲,引起货币贬值,物价飞涨。
这次物价上涨涉及了工业和农业的各种商品,上涨幅度前所未有,在时间上持续了一个世纪。
这一现象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A.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B.加速社会分化瓦解
C.世界贸易中心转移
D.阻碍国际贸易交流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大量的黄金、白银进入欧洲,引起货币贬值,物价飞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新航路开辟后的价格革命,价格革命促使欧洲社会内部分化,加速了封建势力衰落,促进资本主义
发展,故B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后,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但材料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后引发的“价格革命”,故A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价格革命”,“世界贸易中心转移”是新航路开辟后“商业革命”的表现,故C项排除;“价格革命”和阻碍国际贸易交流没有因果关系,故D 项排除。
易错点4 不能准确理解早期殖民扩张的方式
17世纪初,荷兰东印度公司总督安东尼奥•范迪门提出,“每日的经验使我们懂得,公司在亚洲的贸易若无土地征服即无法存在下去”。
这表明
A.荷兰已丧失“海上马车夫”的垄断地位
B.殖民征服是商业利益的重要保障
C.印度殖民地是荷兰商业利益的重要屏障
D.荷兰认识到其工业资本的局限性
【错解】D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结合材料关键信息“公司在亚洲的贸易若无土地征服即无法存在下去”,这里的“土地征服”指的是殖民扩张。
理解清楚了这一点,就不容易错选。
【正解】B
【解题思路】材料“公司在亚洲的贸易若无土地征服即无法存在下去”表明,只有进行殖民征服,建立殖民地,才能更好地保障商业贸易,故B项正确;17世纪正是荷兰兴盛的时期,其垄断了海上的商业贸易,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印度殖民地,东印度公司并不代表就是印度殖民地,排除C项;材料中仍然强调商业资本,是强调殖民地与商业贸易的关系,因此当时的荷兰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工业资本上的缺陷,故D项错误。
一、全面理解早期殖民扩张
二、荷兰早期殖民扩张
(2019年陕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1500年之后,大西洋突然成为最大、最多样化的贸易网络中心。
欧、非、美三大洲以大西洋为中心形成了三角贸易,它给非洲带来的消极影响是
A.丧失大量精壮劳动力
B.推动社会近代化进程
C.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
D.唤醒民众反殖民斗争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角贸易使大量黑人被当作奴隶卖到美洲,故A项正确。
三角贸易推动美洲社会的近代化进程,故B项错误。
三角贸易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故C项错误。
三角贸易没有唤醒民众反殖民斗争,故D项错误。
易错点5 对英国在殖民战争中胜利的原因认识不清
从16世纪开始,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曾先后活跃于世界舞台上,但到了18世纪下半叶,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导致英国“后来者居上”的最主要原因是
A.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经济的发展
B.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增强了英国的实力
C.葡西荷缺乏保持高速扩张所需的资源
D.紧邻大西洋的英国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错解】B或D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在殖民战争中取胜的原因。
选B项是对
材料时间“18世界下半叶”这一时间信息及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的时间把握不准,选D项的原因是未审清材料设问要求“主要原因”。
【正解】A
【解题思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早在17世纪英国通过《权利法案》就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该制度的确立又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英国“后来居上”的最主要原因,A项表述与题意相符,正确;完成工业革命是在19世纪中期,B项表述与题意不符,排除;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从海外扩张中获得了大量资源,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四国都在大西洋沿岸,D项表述与题意不符,排除。
该典例考查了英国在早期殖民扩张中取胜的原因,复习备考时同学们可从以下方面来把握英国早期殖民的背景、过程及结果:
(2019届山东省嘉祥补习学校高三最后冲刺)1820至1880年英国棉纺织品出口市场的地区分布和变化表
表中数据的变化说明
A.棉纺织品主导英国出口贸易
B.世界各地区间贸易的增长
C.殖民地对英国经济的重要性
D.英国在欧美影响力的下降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表格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自19世纪20年代以来,英国棉纺织品中的棉布主要的出口国是欧洲大陆、土耳其、美洲(除美国)、美国、英属印度。
值得关注的是,在1820年收入英国棉布最多的是欧洲,占其总输出的一半以上,但是到1840年,美洲(除美国)开始取代欧洲,成为进口棉布最多的地区,以后一直多于欧洲的进口。
在1840年,还可以看到,英属东印度开始输入棉布了,这样一个原本是棉织品生产大国的国家现在被迫接受外来棉织品,并且此后成为进口英国棉布最多的国家,这种殖民地贸易大大的刺激了英国棉布的出口贸易,所以表中数据的变化说明殖民地对英国经济的重要性。
故答案为C项。
A项,材料只是英国棉纺织品出口的变化表,没有其他产品的数值比较,得不出棉纺织品主导英国出口贸易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是英国棉纺织品出口市场的地区分布和变化表,不能说明世界各地区间贸易的增长,排除;D项,英国出口欧美的棉布数量不及殖民地,不是说英国在欧美影响力的下降,而是因为欧美经过工业革命经济发展能与英国竞争,排除。
易错点6 不能全面理解黑奴贸易
《欧洲经济史》中写道:就在定居新领土的人口来说,在地理大发现之后出现的一个新生事物就是从非洲向美洲运送黑奴。
自中世纪以来,这种奴隶制就从未完全消失。
自17世纪末以来,很多国家还为此颁发特许权。
这说明
A.自由贸易遭到了逆转
B.殖民扩张引发了劳动力问题
C.非洲经济出现了转型
D.奴隶制迎合了社会发展趋势
【错解】A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正确理解黑奴贸易对欧洲发展的作用。
黑奴贸易为欧洲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黑奴贸易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原始积累,大量的黑奴被贩卖到美洲作为劳动力。
【正解】B
【解题思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对美洲的殖民过程中屠杀了大量印第安人,造成了美洲劳动力不足,因而出现了黑奴贸易,故B项正确;此时欧洲盛行的是重商主义,不是自由主义,故A 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非洲经济出现了转型,也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奴隶制是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故D项错误。
通过该典例可以看出,同学们对黑奴贸易理解不到位,复习备考时可从以下方面来把握:
1.背景
(1)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列强走上了殖民扩张的和殖民掠夺的道路;
(2)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建立的种植园,需要大量劳动力;
(3)美洲的印第安人遭到屠杀和奴役,人数锐减;
(4)贩卖黑奴可以获取暴利。
2.内容
“三角贸易”是指欧洲的奴隶贩子把一些枪支、火药、烈性酒、小饰物等商品运往非洲,在那里交换黑奴、象牙和黄金,再把这些东西运往美洲,把黑奴高价卖掉,然后装上棉花、烟草等货物,运回欧洲。
运回的黄金和象牙又同东方各国交换茶、丝等商品。
“三角贸易”以黑奴贸易为中心,把欧、亚、非、美各洲的整个商业以及英国的工业同国外市场都联系起来。
3.影响
(1)黑奴贸易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给英国带来了巨额财富,推动了英国工商业的发展。
(2)黑奴贸易为美洲殖民地的开发提供了大批廉价劳动力。
(3)黑奴贸易对非洲人的摧残和对非洲社会经济的破坏是不可估量的。
(2019届山东省济南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被贩卖至美洲的非洲奴隶逐渐适应了一个混合着欧洲、美洲和非洲各种因素的社会,他们将西非乐器、音乐、语言、宗教信仰和种植园生活融合在一起,在奴隶数量
较多的地区最为常见的就是几种非洲语言和欧洲语言相混合的克里奥语。
这主要是强调黑奴贸易
A.隔断了黑人奴隶的文化传统
B.客观促进非洲文化的近代化
C.促进了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
D.推动了不同文明的交流融合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黑奴贸易的影响。
依据材料可知,被贩卖至美洲的非洲奴隶将西非乐器、音乐、语言、宗教信仰和种植园生活融合在一起,在奴隶数量较多的地区最为常见的就是几种非洲语言和欧洲语言相混合的克里奥语。
这表明黑奴贸易推动了不同文明的交流融合,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黑奴贸易促进非洲文明和其他文明的融合,并未表明黑人奴隶的文化传统被隔断;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黑奴贸易推动了不同文明的交流融合,不是促进非洲文明的近代化;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黑奴贸易对欧美资本主义发展的促进作用。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易错点7 不能准确理解英国进行工业革命的背景
有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系科学文化扩张的结果,正是科学文化的积淀孕育出了像在英国出现的一批连接科学兴趣和工业导向的地方性的社团或者是研发组织,从而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大幕。
根据这一观点,工业革命的产生是
A.经济发展的需要
B.有用知识的驱动
C.对外扩张的结果
D.研发组织的主导
【错解】A或D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结合材料准确理解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
【正解】B
【解题思路】材料中的学者认为,工业革命是科学文化扩张的结果,是科学文化的发展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生,体现出知识对于科技的推动作用,B正确。
材料中论述的是知识对于工业革命的推动作用,不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导致工业革命,A错误;对外扩张的结果不是材料中论述的主旨,C错误;研发组织显然不是推动工业革命的主导,D错误。
准确理解工业革命的背景是解题的关键。
具体可从以下方面来把握:
(1)政治前提: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以后率先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2)资本:通过国内圈地运动及海外殖民扩张、黑奴贸易、海外贸易积累了大量资金。
(3)劳动力:圈地运动使得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
(4)技术: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基础;政府对科技的支持和奖励。
(5)市场:圈地运动扩大了国内市场,殖民扩张拓展了海外市场。
(2019届赣湘粤三省六校高三联考)在19世纪40年代改行自由贸易政策之前,英国对外国商品实行区别税率,对殖民地商品给以优惠待遇,对棉花、靛青、木材等原材料实行低关税政策,而对糖、烟草、咖啡、茶等所谓奢侈品征收较高的关税,对英国能生产的工业品征收高额关税。
这种灵活的税收政策
A.加快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B.将引发与他国之间冲突
C.使英国更加依赖殖民地
D.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开展
【答案】D
【解析】从材料“对棉花、靛青、木材等原材料实行低关税政策”,鼓励进口,“对英国能生产的工业品征收高额关税”,阻止进口自己能生产的产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政策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开展,所以正确答案为D。
“资本的原始积累”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条件,排除A项。
材料主要陈述的是产品征税区别对待,看不出引发与他国冲突和使英国更加依赖殖民地的内容,故不选B、C项。
易错点8 不能正确理解垄断组织的产生
19世纪末美国由于铁路重复铺设过多,互相竞争导致运价下跌。
在1893年的危机中,全国1/4以上的铁路宣告破产,纽约金融界乘机大肆兼并。
到20世纪初,4个大集团掌握了全国铁路总收入的85%。
这反映了A.技术改造推动旧工业部门的发展
B.自由放任不再适应资本主义发展
C.生产力发展导致了垄断组织产生
D.国家干预经济避免了生产盲目性
【错解】B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结合材料分析垄断组织的产生。
选B是对材料的误读,材料强调的是
垄断而非自由放任。
【正解】C
【解题思路】据材料“19世纪末……纽约金融界乘机大肆兼并。
到20世纪初,4个大集团掌握了全国铁路总收入的85%”等信息可知,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推动生产力发展,出现了垄断组织,C正确;据材料可以看到是铁路运输业出现了垄断,没有强调技术改造,A错误;据材料“19世纪末、20世纪初”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而且“大肆兼并……4个大集团”等,这都是垄断阶段的表现,故B错误;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D错误。
该典例考查对垄断组织的认识,复习备考时注意从垄断组织的产生及影响方面来把握,具体如下:19世纪晚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生重大的变化。
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
垄断组织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它产生后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垄断组织的出现,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此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
同时,垄断资本家越来越多地干预国家的经济、政治生活,垄断组织还跨出国界,形成国际垄断集团,要求从经济上瓜分世界,促使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
(2019届辽宁省辽阳市高三一模)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工业、运输业和城市公用事业的托拉斯(垄断组织)总共达到445个,他们合并了近8700家公司,拥有资本203.79亿美元,控制着1528个大企业。
全部产值的50%左右集中掌握在只占企业总数1%的3060个大型企业手里。
这一现象
A.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调整
B.维护了美国市场自由竞争的秩序
C.适应了美国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
D.直接导致了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世纪末20世纪初”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垄断组织的形成和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随着生产力发展,垄断组织的形成是美国生产关系调整的表现,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它控制了市场的各个环节,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故C项正确,A、B项错误;美国金融市场投机过度直接导致了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故D项错误。
易错点9 不能正确理解科技在工业革命中的作用
1831年,英国人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根据这一发现,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电动机也出现了,电力成为新能源。
这说明
A.科学成为技术进步的推动力
B.产业结构发生新的变化
C.实现了机器制造业的机械化
D.技术革新呈现连锁反应
【错解】B或D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科技在工业革命中的作用。
【正解】A
【解题思路】由材料“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根据这一发现,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发电机”,可见科学成为技术进步的推动力,故选A;材料没有涉及产业结构问题,排除B;早在工业革命时期,已经实现机器制造业的机械化,排除C;材料主旨不是技术革新呈现连锁反应,排除D。
针对本题,复习备考时可从以下方面来把握: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更加明显,先后经历了重大的历史性突破:
(1)第一次是18世纪60年代从英国开始的科技革命。
这次科技革命导致了以蒸汽机和自动纺织机为代表的工业革命,开始了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生产的变革,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世界从此掀开了新的一页,生产成为世界的生产,市场成为世界的市场,历史成为世界的历史。
(2)第二次是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科技革命。
电力的广泛应用,电机的广泛使用以及电讯业的迅速发展,使工业化与电气化结合在一起,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019年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六盘山一模)下表据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统计1750—1900年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它反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