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防雷综合论述参考文本

合集下载

工地防雷安全技术范文

工地防雷安全技术范文

工地防雷安全技术范文一、引言在建筑工地或其他露天作业场所,雷击事故时有发生。

雷击事故不仅对工地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还会对工地设备、材料和工程进度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加强工地防雷安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对确保工地施工顺利进行和人员的安全至关重要。

二、雷电的危害及预测雷电是自然界中一种非常强大的自然现象,其释放的能量极大,容易对人造物品和生命体造成巨大破坏。

在工地上,特别是在露天施工的场所,一旦发生雷击事故,可能导致事故发生地附近的电器设备损坏、引起人员伤亡以及引发火灾等严重后果。

因此,预测雷电的发生和准确判断雷电灾害的潜在风险至关重要。

基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雷电预警技术逐渐成熟。

使用气象雷达、闪电定位、电场变化监测和大数据分析等手段结合,可以较准确地预测雷电的发生地点和时间。

工地应当根据气象部门发布的雷电预警信息,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三、工地雷电防护技术1. 现场排雷在雷电预警的情况下,工地现场应当迅速停工,将所有人员撤离到安全地带。

特别是在高空作业或其他对人员安全影响较大的场所,应当优先考虑人员安全,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同时,应当对现场设备和建筑物进行排雷处理,包括拆除可引雷的金属物体、将易燃易爆物品移至安全地带等。

确保工地施工场所及周围环境不会对雷电产生吸引力。

2. 雷电防护设备为了提高工地的防雷能力,可以在工地设立避雷装置。

避雷装置包括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网等。

这些设备可以将雷电引导到地下或避雷网中,从而减少雷电对建筑物和设备造成的危害。

在设计和布置避雷装置时,应根据工地的实际情况和周围环境特点进行合理的安排,确保避雷装置的有效性和使用寿命。

3. 人员培训与应急预案为了提高工地人员的防雷意识和自救能力,应当定期进行防雷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雷电的危害、如何判断雷电天气、如何安全撤离等。

此外,工地还需要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包括在雷电预警情况下的撤离路线、撤离指引等,以确保在发生雷击事故时能够迅速有序地撤离现场,减少伤亡和损失。

建筑施工现场的防雷保护范文

建筑施工现场的防雷保护范文

建筑施工现场的防雷保护范文防雷保护是建筑施工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可以保障工地及周边区域的安全。

本文将从建筑施工现场防雷保护的原理、方法、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以确保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一、建筑施工现场防雷保护原理建筑施工现场防雷保护的原理是利用避雷针和避雷网将大气中的雷电引入地下埋雷网,从而避免雷击对建筑物及工地周边人员的伤害。

具体原理如下:1. 避雷针原理:避雷针是一种金属尖顶装置,通过将其安装在建筑物的高处,可以极大地增强建筑物对雷电的吸引力。

当雷电接近建筑物时,避雷针会将电荷引导到地下。

2. 避雷网原理:避雷网是一种导电网状结构物,将其覆盖在建筑物的顶部和周围,可以形成一个雷电保护层。

当雷电接近建筑物时,避雷网会将电荷分散到地下,减少雷击对建筑物的侵害。

二、建筑施工现场防雷保护方法建筑施工现场防雷保护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合理的建筑布局:建筑物应尽量避开高耸的物体,如大树、电线杆等。

避雷针和避雷网应布置在建筑物的高处,以提高其吸引雷电的能力。

2. 地下埋雷网:在建筑施工现场周围挖掘一定深度的地下雷网,避雷针和避雷网与地下雷网相连接。

地下雷网应采用导电性能好的材料,如镀锌钢板等,确保雷电能够顺利引入地下。

3. 人身防护:建筑工地内的人员应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当雷电来临时,应迅速躲到安全的地方避雨、避雷。

施工现场应设有避雷棚,人员应在避雷棚内暂时藏身,以确保人身安全。

4. 定期检查和维护:施工现场的防雷设施需要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如发现设施存在问题,应及时修复或更换,以保障防雷设施的有效性。

三、建筑施工现场防雷保护措施为了确保建筑施工现场的防雷保护措施能够发挥最大的效果,我们需要采取以下几个措施:1. 安装避雷针和避雷网:在施工现场的建筑物顶部和周围安装避雷针和避雷网,以提高建筑物对雷电的吸引能力和道德保护能力。

2. 埋设地下雷网:在施工现场周围挖掘一定深度的地下雷网,并将避雷针和避雷网与地下雷网相连接,以确保雷电能够被引导到地下。

建筑防雷情况汇报材料范本

建筑防雷情况汇报材料范本

建筑防雷情况汇报材料范本根据国家相关规定,我单位对建筑物的防雷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和汇报。

现将具体情况如下:一、建筑物基本情况。

我单位所属建筑物位于城市中心区域,总建筑面积约为5000平方米,共有5层楼高。

建筑物主要用途为办公和商业综合楼,日常人员流动量较大。

二、防雷设施情况。

1. 避雷针,建筑物顶部设置了专业的避雷针,高度符合国家标准要求,能够有效吸引雷电,保护建筑物和人员安全。

2. 接地装置,建筑物周围设置了多个接地装置,确保雷击时将电流迅速引入地下,避免对建筑物内部设施和人员造成危害。

3. 避雷带,建筑物外墙和屋顶边缘设置了避雷带,增加了建筑物的避雷能力,减少了雷击可能性。

4. 避雷网,建筑物外墙和屋顶覆盖了避雷网,有效防止雷电直接击中建筑物,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

三、防雷设施维护情况。

为确保防雷设施的正常运行,我单位每年定期进行了防雷设施的检查和维护工作。

包括避雷针的检查、接地装置的测定、避雷带和避雷网的清洁和维修等工作,保证了防雷设施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四、防雷设施使用情况。

在日常使用中,我单位对建筑物的防雷设施进行了详细的使用说明和培训,确保了员工对防雷设施的正确使用和维护。

同时,建立了防雷设施使用记录,对防雷设施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分析。

五、防雷设施的改进和完善。

针对建筑物的防雷设施,我单位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设备,提高了防雷设施的效能和安全性,确保了建筑物和人员的安全。

六、防雷设施的应急预案。

我单位制定了详细的防雷设施应急预案,包括雷电预警、人员疏散、设备保护等内容,确保了在雷电天气下的安全应对和处理。

综上所述,我单位的建筑物防雷设施完备,维护有序,使用规范,改进完善,应急预案健全,能够有效保障建筑物和人员的安全。

同时,我单位将持续关注防雷设施的最新技术和规范要求,不断提高防雷设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确保建筑物和人员的安全。

以上为我单位建筑防雷情况的汇报材料,如有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浅析建筑物的雷电防护

浅析建筑物的雷电防护

浅析建筑物的雷电防护摘要:随着科技进步、电子产品的普及,对建筑物的防雷保护措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建筑物的雷电防护措施主要包括:划分防雷保护区、避雷针、防雷接地、设置等点位连接。

本文究其在应用在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建筑物;防雷保护;措施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通讯系统向数字化、控制化和集成化方向的发展,雷电的影响以及造成危害变得越来越严重;而且电子设备的高度集成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耐雷过电压、耐雷过电流的水平下降,使雷电浪涌入侵的机会加大。

在采用防雷保护措施时,要充分了解雷电的入侵途径,分析其原因,探究防雷保护的措施。

1 雷电的危害分析通常情况下,雷击表现为直击雷、感应雷和球形雷三种形式。

直击雷是带电云层与大地上某一点之间发生迅猛的放电现象,会因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效应而对建筑物以及人产生危害;感应雷是通过静电感应而使地面上某一范围带上异种电荷,这种雷击的危害范围非常大,而且还可以通过电力线、电压线等传输到很远,扩大危害的范围;对于球形雷的研究目前还不是很明确,一般是直径为0-20里面之间的火球。

归纳起来,雷电的危害可以分为直接雷击和雷击电磁脉冲两个方面的危害,而且它们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因此,在微电子普及的今天,做好防雷工作变得更加重要、迫切、复杂。

在雷电的防御上必须站在新的高度来认识和研究现代防雷技术,提高防御的综合能力。

2 雷电的防护措施现代防雷工程,必须贯彻整体防护的思想,综合的运用分流、均压、屏蔽、接地和钳位保护等各项技术。

下面就常见的各项防护措施进行简单的论述:2.1 划分防雷保护区雷电流在放电通道和建筑物的防雷系统传输过程中,产生的雷电电池脉冲影响、干扰、以及对建筑物和电子设备的损坏是不同的。

为了减少雷电对建筑物及电子设备的危害,设计出经济合理的防雷措施,可以将保护的空间划分为不同的防雷保护区。

雷电电磁脉冲在空间传播是逐渐衰减的,特别是遇到金属网络体或金属平面物后,衰减的更加明显。

建筑防雷综合述论

建筑防雷综合述论

建筑防雷综合述论摘要:随着防雷工程日益受到重视, 使得防雷事业飞速发展,同时,我国每年因雷击破坏建筑物内电气设备的事件时有发生, 所造成的损失也非常巨大。

因此建筑物的防雷保护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对建筑防雷措施的相关保护原理进行了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建筑物防雷保护原理一、雷电过电压入侵建筑物电气设备的形式雷云放电是大气中的一种自然现象,由雷电引起的过电压, 称为大气过电压, 又称雷电过电压。

雷电过电压入侵电器设备的形式有两种:直接雷和感应雷。

雷电直接击中线路并经过电器设备入地的雷击过电流称为直击雷; 由雷闪电流产生的强大电磁场变化与导体感应出的过电压、过电流形成的雷击称为感应雷。

由感应雷产生的雷电过电压过电流主要有以下三个途径:(1)由供电电源线路入侵;(2)由建筑物内计算机通信等信息线路入侵;(3)地电位反击电压通过接地体入侵;对建筑物内各电气设备进行防感应雷保护设计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 设计的合理与否,对电气设备的安全使用与运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综合防雷保护措施1.外部防雷外部防雷主要指建筑物的防雷, 一般是防止建筑物或设施( 含室外独立电子设备) 免遭直击雷危害, 其技术措施可分接闪器( 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网等金属接闪器) 、引下线、接地体和法拉第笼。

(1)接闪器——根据建筑物的地理位置、现有结构、重要程度等, 决定是否采用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网联合接闪方式。

(2)引下线——断面积足够大, 连接牢固。

(3)接地体——根据gb50057-94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2000年版),建筑物的防直击雷接地宜和防雷电感应、电气设备、信息系统等接地共用同一接地装置( 对于室外独立设备可以采用独立接地),并宜与埋地金属管道相连接;某些设备制造厂商有特殊接地要求, 将直流地与其它六个地分开以避免电磁干扰和零地电压升高。

2.内部防雷内部防雷系统主要是对建筑物内易受过电压破坏的电子设备( 或室外独立电子设备) 加装过压保护装置, 在设备受到过电压侵袭时, 防雷保护装置能快速动作泄放能量, 从而保护设备免受损坏。

建筑防雷情况汇报范文最新

建筑防雷情况汇报范文最新

建筑防雷情况汇报范文最新
建筑防雷情况汇报。

根据建筑防雷工程的实际情况,现对我单位的防雷情况进行汇报如下:
一、建筑物基本情况。

我单位位于城市中心地带,建筑总面积约为20000平方米,主要由办公楼、生
产车间和仓库组成。

建筑物高度分别为8层、5层和3层,属于多层建筑。

二、雷电活动情况。

根据当地气象部门的数据统计,我单位所在地区每年雷电活动频繁,雷暴天气
较为常见,雷电密度较高。

三、防雷设施情况。

为了保障建筑物和人员的安全,我单位在建筑物顶部和周边区域安装了避雷针,并进行了接地处理。

同时,在建筑物内部设置了避雷带,并配备了避雷设备,以确保建筑物内部设备和人员的安全。

四、防雷设备检测情况。

为了确保防雷设施的有效性,我单位定期对避雷针和接地装置进行检测和维护,确保其性能良好。

同时,对避雷带和避雷设备进行定期检测和维护,确保其可靠性和稳定性。

五、防雷意识培训情况。

为提高员工的防雷意识和自救能力,我单位定期开展防雷知识培训和演练活动,使员工了解雷电危害和自救方法,提高应对雷电灾害的能力。

六、防雷工作总结。

通过以上的防雷工作情况汇报,我单位的防雷设施完善,设备齐全,定期检测和维护有序,员工防雷意识普遍提高。

但在实际工作中,仍需不断加强防雷设施的维护和管理,提高员工的防雷意识,确保建筑物和人员的安全。

建筑防雷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安全工作,需要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员工的积极参与。

希望通过本次汇报,能够引起各部门的重视,共同努力,确保建筑物和人员的安全,为企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建筑物的防雷

建筑物的防雷

建筑物的防雷建筑物是人类创造的艺术品,不仅提供了人们居住、工作和休闲的场所,同时也承载着人们的文化、历史和记忆。

然而,建筑物在面对自然灾害中显得脆弱,其中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就是雷击。

为了保护建筑物和人们的安全,建筑物的防雷系统显得至关重要。

雷击是一种由大气中的静电产生的自然现象,并且以高能量电流放电形式来释放。

在暴风雨季节,雷击可能会直接打击建筑物,导致火灾、坍塌、人员伤亡等严重后果。

因此,建筑物的防雷系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建筑物的防雷系统需要将建筑物与地面之间建立良好的导电连接。

这是因为防雷系统中的接闪器需要能够迅速将雷电能量引导到地面,而良好的导电连接能够确保这种引导过程的顺利进行。

通常,建筑物的金属屋顶和导线网络用来实现这种导电连接,以确保雷击后的电流迅速撤离建筑物。

其次,建筑物的防雷系统需要考虑到不同地区的特殊因素。

因为雷击的频率和强度在不同地区都有所不同,所以建筑物的防雷系统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地理条件进行设计。

比如,在闪电活动频繁的地区,建筑物的防雷系统可能需要更加完备和灵敏。

此外,对于建筑物的高层结构和塔楼,还需要额外的防雷措施,以防止雷电直接击中建筑物的高处。

除此之外,建筑物的防雷系统还应该考虑到建筑物内部的电气设备和系统的防护。

这是因为雷击可能通过外部接地系统侵入建筑物内部,并对电气设备和系统造成损害甚至灭顶之灾。

因此,建筑物的防雷系统需要引入有效的避雷装置和避雷接地系统来保护内部的电气设备。

然而,建筑物的防雷系统并不仅仅是简单地搭建一些设备和设施。

相反,它需要结合建筑物本身的特点和风格进行设计,以确保防雷系统的安装不破坏建筑物的整体美学效果。

这需要建筑师和工程师对建筑物材料的导电特性、造型与结构的影响等进行充分的了解和研究,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建筑物的完整性和美观度。

在现代社会中,建筑物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建筑物也面临着来自自然灾害的威胁,其中防雷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建筑防雷综合论述实用版

建筑防雷综合论述实用版

YF-ED-J8265可按资料类型定义编号建筑防雷综合论述实用版Management Of Personal, Equipment And Product Safety In Daily Work, So The Labor Process Can Be Carried Out Under Material Conditions And Work Order That Meet Safety Requirements.(示范文稿)二零XX年XX月XX日建筑防雷综合论述实用版提示:该安全管理文档适合使用于日常工作中人身安全、设备和产品安全,以及交通运输安全等方面的管理,使劳动过程在符合安全要求的物质条件和工作秩序下进行,防止伤亡事故、设备事故及各种灾害的发生。

下载后可以对文件进行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使用。

前言在人类生存的环境中有许多自然灾害,如地震、暴雨、冰雹、水灾、旱灾、火灾、雷击等等。

对此,人们总是想方设法进行防御,或减轻它们所造成的损失。

雷击就是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但就我国而言,过去防雷设计在整个建筑设计中所占的比重很小。

电气设计人员不重视,其他专业的设计人员更不重视,但雷击所造成的损失却无法轻视。

如1989年山东黄岛油库遭受雷击并引起大火,损失惨重。

就防雷历史而言,我国建国初期大多是按照日本的45°~60°保护角确定避雷针的保护范围,用三叉小针铜避雷针、铜引下线和1m×1m铜板作为接地装置。

50年代初期,引进苏联技术,采用抛物线或折线计算法,用铁管或镀锌元钢做避雷针,用镀锌元钢做引下线,地下打入3~5m长的镀锌铁管或钢材作接地极,以致现在的避雷带和避雷网均采用镀锌钢筋或扁钢。

80年代以前,我国没有建筑物防雷规范,建筑电气设计人员只能凭自己的认识设计避雷针。

自1957年北京市两大雷击事故发生以后,我国大量的古建筑物和群众集中的公共场所才开始安装避雷装置。

浅谈建筑防雷保护

浅谈建筑防雷保护

浅谈建筑防雷保护摘要:防雷保护是民用建筑电气安装工程中一项关系到“人、建筑物、设备”安全的分项工程。

雷电灾害对建筑物及其内部用电设备的危害极大,防雷保护是保证建筑物及用电设备安全运行的重要措施,本人对建筑防雷保护进行研究,现阐述:雷击危害,建筑防雷装置,安装施工过程中应注意事项。

关键词:建筑工程;电气安装;防雷保护一、引言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建设项目数量日益增多、规模高度越加增大、电气安装系统越加复杂,雷电灾害对建筑损害频率和程度随之增加,所以防雷保护的设计、安装水平直接影响建筑物使用安全程度。

二、雷击对建筑物及其电气设备的损害雷云对大地的放电产生对建筑及其供配电系统有很大破坏作用的大气过电压。

其基本形式有三种:直击雷过电压,静电感应过电压,侵入波过电压。

雷电对建筑物及其电气系统危害极大,主要表现几个方面:(1)雷电的机械效应,雷电所产生的电动力可摧毁设备、塔杆和建筑,并伤害人畜。

(2)雷电的热效应,强大的雷电流产生的热量,可烧毁导线和电气设备。

(3)雷电的电磁效应,雷电的电磁效应将使架空线和设备上产生危害极大的感应过电压,击穿电气绝缘,引起火灾和爆炸,造成人身伤亡。

(4)雷电的闪络放电,雷电的闪络放电将使电网产生过电压、烧坏绝缘子,引起停电或跳闸。

三、建筑防雷装置建筑物的防雷装置一般由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组成,各部分可靠连接形成导通的电回路,将雷击电流通过防雷装置导入大地达到保护建筑物及用电设备的目的。

1、接闪器高层建筑所采用的接闪器常为避雷带或是避雷网。

按设计规范要求,接闪器可采用直径不小于?8mm圆钢,或截面积不小于48mm2、厚度不小于4mm的扁钢。

在设计中,往往把最低要求看成是标准数据,采用?8mm圆钢作避雷带,由于机械强度不够,易受外力作用而变形或断裂,在耐腐蚀上也是不足。

因此推荐高层建筑采用?25mm厚壁钢管作成栏杆或?16mm圆钢来作为避雷带,外刷银粉漆,不但美观、实用,避雷效果也很好。

建筑防雷问题论述

建筑防雷问题论述

建筑防雷问题论述摘要:近年来雷电灾害频繁发生,雷电产生强大电流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伤害。

虽然我们现在的建筑都有防雷措施,但随着电子科技的进步智能化建筑的出现,建筑防雷问题也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

本文将从雷电形成及其危害谈起,对建筑防雷问题进行综合论述,重点从防雷的基本机理以及传统建筑防雷问题进行阐述,并且探讨了现代智能建筑中应采取的相应防雷措施。

关键词:雷电防雷建筑防雷智能建筑1概述雷电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由于雷电释放的能量相当大,它所产生的强大电流、灼热的高温、猛烈的冲击波、剧变的静电场和强烈的电磁辐射等物理效应给人们带来了多种危害。

现代化的城市中高层建筑日益增多,造成雷电击穿空气的距离缩短,因为雷击的概率与建筑的高度成正比,所以雷击概率加大。

同时,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城市热岛现象增多,使城市的大气环流形势出现了新特点,夏季雷暴期延长。

传统的建筑中都安装有避雷针、避雷带或避雷网等防雷装置,从而减轻了雷电对建筑物及人员的伤害。

进入电子信息时代后,随着现代智能建筑出现,雷电灾害的特点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受灾面不仅大大扩大而且从二维空间入侵变为三维空间入侵。

从闪电直击和过电压波沿线传输变为空间闪电的脉冲电磁场从三维空间入侵到任何角落,无空不入地造成灾害,因而防雷工程已从防直击雷、感应雷进入防雷电电磁脉冲(LEMP)的新阶段了。

2雷电的形成及其危害2.1雷电的形成雷电是一种大气放电现象。

当太阳把地面晒得很热时,地面的热空气携带大量的水汽不断地上升到高空,形成大范围的积雨云,积雨云的不同部位聚集着大量的正电荷或负电荷,形成雷雨云,而地面因受到近地面雷雨云的电荷感应,也会带上与云底相反极性的电荷。

当云层里的电荷越积越多,达到一定强度时,就会把空气击穿,打开一条狭窄的通道强行放电。

当云层放电时,由于云中的电流很强,通道上的空气瞬间被烧得灼热,温度高达6000—20000℃,所以发出耀眼的强光,这就是闪电,而闪道上的高温会使空气急剧膨胀,同时也会使水滴汽化膨胀,从而产生冲击波,这种强烈的冲击波活动形成了雷声。

建筑工地防雷安全管理范文

建筑工地防雷安全管理范文

建筑工地防雷安全管理范文一、概述建筑工地是一个雷击风险较高的地方,因此,做好防雷安全管理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将从建筑工地防雷安全的重要性、建筑工地防雷安全管理的原则和措施以及建筑工地防雷安全管理的要点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提升建筑工地防雷安全管理的水平。

二、建筑工地防雷安全的重要性建筑工地是容易受雷击的地方,如果不加以有效的防护措施,将给工地人员和设备带来重大的安全隐患。

工地人员如果被雷击将面临生命安全的威胁,设备如果受到雷击将导致损坏甚至发生火灾等严重后果。

因此,建筑工地防雷安全管理必不可少。

三、建筑工地防雷安全管理的原则和措施1. 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通过科学规划和设计,合理选址和布局,建筑工地防雷安全管理应做到预防为主。

同时,采取综合治理的方式,综合考虑建筑物周围的环境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2. 安全意识普及,责任明确。

建筑工地防雷安全管理要求工地人员具备相关的安全知识和防护意识。

通过定期开展安全培训和教育,提高工地人员的安全意识。

同时,明确各个岗位的责任,做到责任到人,责任明确。

3. 定期检查,及时处理。

建筑工地防雷安全管理需要定期对设备和防护措施进行检查,确保其正常运行和有效性。

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复或更换。

4. 紧急预案,合理应对。

建筑工地防雷安全管理要制定相应的紧急预案,合理应对突发情况。

预案要包括逃生通道的设置、人员疏散的安排等,以保障工地人员的生命安全。

四、建筑工地防雷安全管理的要点1. 建设合格的接闪装置。

在建筑工地进行雷电防护时,应根据工地的实际情况,建设合格的接闪装置。

接闪装置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并由专业人员设计和施工,以确保其有效性。

2. 安全距离的控制。

建筑工地在进行雷电防护时,应合理设置安全距离。

在进行高空作业时,应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严禁接近并触摸金属设备、脚手架等。

3. 有效的接地系统。

建筑工地应建设有效的接地系统,确保设备和建筑物能够及时、有效地接地。

建筑防雷综合论述示范文本

建筑防雷综合论述示范文本

文件编号:RHD-QB-K6126 (安全管理范本系列)编辑:XXXXXX查核:XXXXXX时间:XXXXXX建筑防雷综合论述示范文本建筑防雷综合论述示范文本操作指导:该安全管理文件为日常单位或公司为保证的工作、生产能够安全稳定地有效运转而制定的,并由相关人员在办理业务或操作时进行更好的判断与管理。

,其中条款可根据自己现实基础上调整,请仔细浏览后进行编辑与保存。

前言在人类生存的环境中有许多自然灾害,如地震、暴雨、冰雹、水灾、旱灾、火灾、雷击等等。

对此,人们总是想方设法进行防御,或减轻它们所造成的损失。

雷击就是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但就我国而言,过去防雷设计在整个建筑设计中所占的比重很小。

电气设计人员不重视,其他专业的设计人员更不重视,但雷击所造成的损失却无法轻视。

如1989年山东黄岛油库遭受雷击并引起大火,损失惨重。

就防雷历史而言,我国建国初期大多是按照日本的45°~60°保护角确定避雷针的保护范围,用三叉小针铜避雷针、铜引下线和1m×1m铜板作为接地装置。

50年代初期,引进苏联技术,采用抛物线或折线计算法,用铁管或镀锌元钢做避雷针,用镀锌元钢做引下线,地下打入3~5m长的镀锌铁管或钢材作接地极,以致现在的避雷带和避雷网均采用镀锌钢筋或扁钢。

80年代以前,我国没有建筑物防雷规范,建筑电气设计人员只能凭自己的认识设计避雷针。

自1957年北京市两大雷击事故发生以后,我国大量的古建筑物和群众集中的公共场所才开始安装避雷装置。

1957年7月6日明十三陵长陵棱恩殿遭受雷击,劈掉西部吻兽,劈裂两根直径1.17m,高14.3m的大楠木柱子,死一人,伤三人;1957年7月8日中山公园内的一棵大树落雷,雷电流感应至附近的配电线路,然后传到中山公园音乐堂,烧毁了配电室、舞台和观众厅大顶棚。

为此,北京市领导召开了紧急会议,决定对北京市重要古建筑物和人员众多的影剧院安装避雷针并指定由笔者负责设计。

建筑防雷情况汇报材料模板

建筑防雷情况汇报材料模板

建筑防雷情况汇报材料模板一、概述。

根据建筑物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本文对建筑防雷情况进行了汇报。

建筑防雷是建筑物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也是建筑物设计和施工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通过对建筑防雷情况的全面汇报,可以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建筑物的安全运行。

二、建筑物基本情况。

本次汇报的建筑物为xx大厦,位于xx市中心商业区,总高度xx米,共有xx 层,主要用途为商务办公。

建筑物周围有高层建筑和大型设施,存在较大雷电风险。

三、防雷设施情况。

1. 避雷针,本建筑物设置了xx根避雷针,分布在建筑物的顶部和侧面,有效覆盖了整个建筑物的防雷范围。

2. 接地装置,建筑物的接地装置采用了xx种材料,共设置了xx个接地装置点,确保了建筑物的接地效果。

3. 避雷带,在建筑物的外墙和屋顶设置了避雷带,有效地引导雷电电流,减小了雷击危害。

4. 防雷检测系统,建筑物内部安装了防雷检测系统,可以实时监测雷电活动,及时发出预警信号,保障人员的安全。

四、防雷维护情况。

1. 定期检测,建筑物防雷设施定期进行检测和维护,确保设施的完好和有效性。

2. 人员培训,建筑物管理人员接受了防雷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能够灵活应对雷电天气,保障人员的安全。

3. 防雷意识,建筑物内部开展了防雷安全意识教育活动,提高了员工对防雷安全的重视程度。

五、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 存在的问题,部分避雷针和避雷带存在老化现象,接地装置点的接触不良现象较为普遍。

2. 改进措施,计划对老化严重的避雷针和避雷带进行更换,加强对接地装置点的维护和加固,定期进行防雷设施的检测和维护。

六、结论。

通过本次建筑防雷情况的汇报,我们对建筑物的防雷设施情况有了全面的了解,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

下一步,我们将加强对防雷设施的维护和改进,确保建筑物的防雷安全,为建筑物的安全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以上就是本次建筑防雷情况的汇报材料,如有不足之处,还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建筑施工现场的防雷保护范文(二篇)

建筑施工现场的防雷保护范文(二篇)

建筑施工现场的防雷保护范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建筑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建筑施工现场在我们身边出现。

然而,由于建筑施工现场的复杂性和特殊性,防雷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加强对建筑施工现场的防雷保护,才能有效保障工人的安全和工程的顺利进行。

本文将详细介绍建筑施工现场的防雷保护措施及其实施效果。

首先,建筑施工现场的防雷保护需要从规划和设计阶段开始。

在规划和设计阶段,工程师应根据建筑施工现场的特点和环境,合理确定建筑物的防雷保护设施的位置和类型。

在建筑物内部,应设置避雷针和避雷装置,以分散和引导雷电的能量。

在建筑物周围,应设置接地系统和金属隔离带,以将雷电释放到地下。

此外,还应采取合适的建筑材料,如金属板等,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雷能力。

其次,建筑施工现场的防雷保护需要加强对工人的培训和教育。

工人应了解和掌握防雷知识,了解雷电的危害和引雷原理,知道遇到雷雨天气时应如何采取防护措施。

工人还应熟悉防雷设施的使用方法和操作规程,知道如何正确使用和维护避雷针和避雷装置。

只有工人具备了足够的防雷知识和技能,才能有效地防范雷电灾害的发生。

另外,建筑施工现场的防雷保护需要定期进行检测和维护。

建筑物的防雷设施应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检测,包括避雷针、避雷装置、接地系统等。

检测的内容包括设施的完整性、接地电阻的合格性、引下能力的稳定性等。

如果发现设施存在问题或不合格,应及时进行修复和更换。

此外,在雷雨天气来临前,还应进行设施的预防性维护,确保设施的正常工作。

总之,建筑施工现场的防雷保护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加强对建筑施工现场的防雷保护,才能有效保障工人的安全和工程的顺利进行。

通过规划和设计阶段的合理布局,加强对工人的培训和教育,以及定期进行检测和维护,将有效降低雷电灾害发生的概率,保护工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希望建筑施工现场能够重视防雷保护工作,并切实加强防雷工作的执行,确保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稳定。

建筑施工现场的防雷保护范文(二)1. 简介建筑施工现场是一个容易受雷击的环境,保护施工人员和设备的安全至关重要。

建筑防雷情况汇报范文

建筑防雷情况汇报范文

建筑防雷情况汇报范文根据建筑防雷工作的实际情况,我对建筑防雷情况进行了汇报,具体内容如下:一、建筑物防雷设施的完善情况。

目前,我所负责的建筑物防雷设施已经完成了全面的安装和改造工作。

所有建筑物均按照相关标准和要求进行了雷电防护装置的设置,包括避雷针、接地装置、引下线等。

同时,对于老旧建筑,我们也进行了及时的改造和更新,确保了防雷设施的完善性和有效性。

二、建筑物防雷设施的运行情况。

经过定期的检测和维护,建筑物防雷设施的运行情况良好。

我们建立了完善的防雷设施巡检制度,确保了设施的正常运行和安全性。

同时,我们也对设施进行了定期的维护和保养工作,确保了设施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三、建筑物防雷设施的应急响应情况。

在雷电天气下,我们建立了完善的应急响应机制,一旦发生雷电事故,我们能够迅速做出相应的处理和应对措施。

我们进行了相关人员的培训和演练,确保了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处置和救援工作。

四、建筑物防雷设施的改进计划。

针对目前的工作情况,我们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改进计划,包括进一步完善防雷设施、加强巡检和维护工作、提高应急响应能力等方面。

我们将不断优化工作流程,提升工作效率,确保建筑物防雷工作的全面、稳定和安全。

五、建筑防雷工作的总结。

通过对建筑防雷情况的汇报,我们对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分析,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制定了相应的改进计划。

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对建筑防雷工作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建筑物防雷设施的有效运行和安全性,为建筑物及其内部设备的安全运行提供坚实的保障。

六、结语。

建筑防雷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安全工作,关系到建筑物及其内部设备的安全运行。

我们将一如既往地重视建筑防雷工作,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提高工作水平,确保建筑物防雷设施的有效运行和安全性。

同时,也欢迎各界朋友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共同致力于建筑防雷工作的改进和提升。

建筑施工现场的防雷保护(2篇)

建筑施工现场的防雷保护(2篇)

建筑施工现场的防雷保护建筑施工现场的防雷保护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工作。

这关系到建筑设施、施工设备和人员的安全。

特别是根据国家气象局的统计资料,我国近年来不少地域由于城市热岛效应等原因,致使雷电灾害频率逐年上升,而正处于整体变动中的建筑施工现场的防雷保护更应倍加重视。

一、避雷针的设置安装避雷针是防止直击雷的主要措施。

当施工现场位于山区或多雷地区,变电所、配电所应装设独立避雷针。

正在施工建造的建筑物,当高度在20m以上应装设避雷针。

施工现场内的塔式起重机,井字架及脚手架机械设备,若在相邻建筑物、构筑物的防雷设置的保护范围以外,且在表1中规定范围内,则应安装避雷针。

若最高机械设备上的避雷针,且应保证最后退出现场,则其他设备可不设避雷针。

施工现场仙机械设备需安装避雷针的规定表1地区平均雷暴日d(天)机械设备高度h(m)d≤15h≥51540h≥3240≤d90h≥20d≥90及雷电特别严重地区h≥12避雷针的接闪器一般选用ф16mm圆钢,长度为1~2m,其顶端应车制成锥尖。

接闪器须热镀锌。

机械设备上的避雷针的防雷引下线可利用该设备的金属结构体,但应保证电气联接。

机械设备所有的动力、控制、照明、信号及通信等线路,应采用钢管敷设。

钢管与机械设备的金属结构体作焊接以保证其接地通道的电气连接。

二、避雷器装设避雷器是防止雷电侵入波的主要措施。

高压架空线路及电力变压器高压侧应装设避雷器,避雷器的安装位置应尽可能靠近变电所。

避雷器宜安装在高压熔断器与变压器之间,以保护电力变压器线路免于遭受雷击。

避雷器可选用FS-10型阀式避雷器,杆上避雷器应排列整齐、高低一致。

10kV避雷器安装的相间距离不于小350mm。

避雷器引线应力求做到短直、张驰适度、连接紧密,其引上线一般采用16mm2的铜芯绝缘线,引下线一般采用25mm2的钢芯绝缘线。

避雷器防雷接地引下线采用“三位一体”的接线方式,即:避雷器接地引下线、电力变压器的金属外壳接地引下线和变压器低压侧中性点引下线三者连接在一起,然后共同与接地装置相连接。

建筑避雷实践讨论

建筑避雷实践讨论

建筑避雷实践讨论摘要:雷电是建筑物可能发生安全危害因素之一,可能造成建筑物损害,也会对人民生命财产方面构成严重威胁,需要对建筑物的避雷措施进行分析。

关键词:建筑物;雷电危害;防雷措施前言建筑业在近些年的社会发展中,不仅提升了居民的居住环境,同时也带动了经济方面快速的发展。

众所周知,建筑物的防雷非常重要,为防止或减少雷击建筑物所发生的人身伤亡和电器产品的财产损失,所以,为了防患于未然,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雷击产生,把防雷措施运用于建筑中刻不容缓。

一、建筑物遭受雷击的一般情况及危害1、直接雷击雷电不依附其它导体直接击到建筑。

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电效应、机械效应以及热效应。

雷击产生的平均电流为30A,其可使雷击物体的水分因受热而汽化膨胀,进而产生强大的应力,对建筑物造成破坏。

直接雷击主要作用于高层建筑的顶部与侧面。

2、感应雷击雷电击中电气设备、线路等,由于电流的不断变化,使其周围产生非常强大的磁场,从而引起过电压而导致设备、线路烧坏,甚至引起火灾,对居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3、闪电电涌侵入雷电对架空线路、电缆线路或者各种金属管道发生作用时,产生的雷电波就是闪电电涌,它可沿管线侵入到建筑结构的内部,会对建筑结构室内的各种电气设备造成非常严重的破坏,甚至会危及到人身的安全。

二、建筑防雷措施1、接地装置接地装置:接地装置的作用可将雷击电流迅速引入大地,从而保护建筑不受损害。

埋设接地极时,应在地下0.6m或更深处;若接地体垂直放置时,长度应大于2.5m,接地体间要保持5m以上的距离,并采用扁钢进行焊接。

为了避免跨步电压带来的危险,接地体与外墙之间的距离应保持在3m以上,与人行道间的距离应保持在1.5m以上。

各楼层配线架在接地时,必须准确无误连接到接地设备上,配线架和接地装置之间的电阻必须小于1Ω,而且必须保持通畅不间断。

另外,配线架与接地极连接方式需注意,千万不要串联,应该是并联的。

若目标工程里接地装置较多,且各不相同,接地极最好采取相互连接的方式,这样能有效缩小各接地装置的电位差值。

建筑防雷综合论述(一)

建筑防雷综合论述(一)

建筑防雷综合论述(一)摘要:在人类生存的环境中有许多自然灾害,如地震、暴雨、冰雹、水灾、旱灾、火灾、雷击等等。

对此,人们总是想方设法进行防御,或减轻它们所造成的损失。

雷击就是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但就我国而言,过去防雷设计在整个建筑设计中所占的比重很小。

电气设计人员不重视,其他专业的设计人员更不重视,但雷击所造成的损失却无法轻视。

如1989年山东黄岛油库遭受雷击并引起大火,损失惨重。

关键词:建筑防雷防雷装置安全隔离距离等电位连接前言在人类生存的环境中有许多自然灾害,如地震、暴雨、冰雹、水灾、旱灾、火灾、雷击等等。

对此,人们总是想方设法进行防御,或减轻它们所造成的损失。

雷击就是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但就我国而言,过去防雷设计在整个建筑设计中所占的比重很小。

电气设计人员不重视,其他专业的设计人员更不重视,但雷击所造成的损失却无法轻视。

如1989年山东黄岛油库遭受雷击并引起大火,损失惨重。

就防雷历史而言,我国建国初期大多是按照日本的45°~60°保护角确定避雷针的保护范围,用三叉小针铜避雷针、铜引下线和1m×1m铜板作为接地装置。

50年代初期,引进苏联技术,采用抛物线或折线计算法,用铁管或镀锌元钢做避雷针,用镀锌元钢做引下线,地下打入3~5m长的镀锌铁管或钢材作接地极,以致现在的避雷带和避雷网均采用镀锌钢筋或扁钢。

80年代以前,我国没有建筑物防雷规范,建筑电气设计人员只能凭自己的认识设计避雷针。

自1957年北京市两大雷击事故发生以后,我国大量的古建筑物和群众集中的公共场所才开始安装避雷装置。

1957年7月6日明十三陵长陵棱恩殿遭受雷击,劈掉西部吻兽,劈裂两根直径1.17m,高14.3m的大楠木柱子,死一人,伤三人;1957年7月8日中山公园内的一棵大树落雷,雷电流感应至附近的配电线路,然后传到中山公园音乐堂,烧毁了配电室、舞台和观众厅大顶棚。

为此,北京市领导召开了紧急会议,决定对北京市重要古建筑物和人员众多的影剧院安装避雷针并指定由笔者负责设计。

关于建筑物防雷的阐述

关于建筑物防雷的阐述

关于建筑物防雷的阐述摘要:本文根据作者从事多年的防雷工作经验,对防雷技术,建筑物防雷设计缺陷,建筑物防雷设计思路以及建筑物防雷系统施工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防雷技术,建筑物防雷,建议Abstract: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author in the years work experience of lightning protection, the lightning protection technology, building lightningproof design flaws that building lightningproof mentality of designing and building lightningproof system construction were suggested.Keywords: lightning protection technology, building lightningproof, Suggestions一综合防雷技术要使建筑物内部设备不受雷电侵害或使雷击损害降到最低程度的根本办法,就是使建筑物具有一套完善的综合防雷装置。

为了实现其对不同雷害的防护目的,必须采用合理的防直击雷装置、带有分流的多引下线系统、适宜的屏蔽和均压措施、良好的接地装置、加装电涌保护器等技术措施。

因此,建筑物的防雷装置应包括接地体、引下线、避雷网格、避雷带、避雷针、避雷线、均压环、等电位屏蔽、电涌保护器共九个技术环节。

1.1 接地和引下线接地就是让已经纳入防雷装置的闪电能量泄放入地,良好的接地装置是防雷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接地电阻值越小过电压值越低。

现代建筑物防直击雷已广泛采用避雷带、避雷网和多引下线系统。

实践证明,利用建筑物深埋地下的基础桩、梁、柱等结构钢筋,形成一个网格的接地体装置,作为多引下线和接地装置,具有经济、美观和利于雷电流散流以及不必维护和寿命长的优点。

建筑防雷情况汇报材料

建筑防雷情况汇报材料

建筑防雷情况汇报材料根据公司要求,我对建筑防雷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汇报。

我所在的建筑物是一座多功能商业综合体,包括商场、办公楼和停车场等设施。

根据最新的防雷标准和要求,我们对建筑物进行了全面的防雷设施检查和改进,现将情况汇报如下:首先,我们对建筑物的屋面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和改进。

根据防雷要求,我们在建筑物的屋面设置了避雷针,并对避雷针进行了定期的检查和维护。

同时,我们还对建筑物的屋面进行了接地处理,确保了建筑物在雷电天气下的安全性。

其次,我们对建筑物的外墙进行了防雷处理。

根据防雷要求,我们在建筑物的外墙设置了接闪装置,并对接闪装置进行了定期的检查和维护。

同时,我们还对建筑物的外墙进行了导电处理,提高了建筑物在雷电天气下的防护能力。

另外,我们还对建筑物的内部电气设施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和改进。

根据防雷要求,我们对建筑物的电气设施进行了接地处理,并设置了过电压保护装置,确保了建筑物内部的电气设施在雷电天气下的安全运行。

此外,我们还对建筑物的周边环境进行了全面的防雷检查和改进。

根据防雷要求,我们对建筑物周边的高大建筑物、树木等进行了雷电防护处理,确保了建筑物周边环境的安全性。

最后,我们对建筑物的防雷设施进行了全面的标识和说明。

根据防雷要求,我们在建筑物的显著位置设置了防雷设施的标识,并在建筑物内部设置了防雷设施的说明,提高了建筑物内部人员对防雷设施的认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总的来说,我们对建筑物的防雷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改进,确保了建筑物在雷电天气下的安全性。

我们将继续加强对建筑物防雷设施的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建筑物的防雷设施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同时,我们将继续加强对建筑物内部人员的防雷知识培训,提高建筑物内部人员的防雷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希望公司能够对我们的工作给予肯定,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共同确保建筑物在雷电天气下的安全运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防雷综合论述参考文本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某某管理中心XX年XX月建筑防雷综合论述参考文本使用指引:此安全管理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前言在人类生存的环境中有许多自然灾害,如地震、暴雨、冰雹、水灾、旱灾、火灾、雷击等等。

对此,人们总是想方设法进行防御,或减轻它们所造成的损失。

雷击就是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但就我国而言,过去防雷设计在整个建筑设计中所占的比重很小。

电气设计人员不重视,其他专业的设计人员更不重视,但雷击所造成的损失却无法轻视。

如1989年山东黄岛油库遭受雷击并引起大火,损失惨重。

就防雷历史而言,我国建国初期大多是按照日本的45°~60°保护角确定避雷针的保护范围,用三叉小针铜避雷针、铜引下线和1m×1m铜板作为接地装置。

50年代初期,引进苏联技术,采用抛物线或折线计算法,用铁管或镀锌元钢做避雷针,用镀锌元钢做引下线,地下打入3~5m长的镀锌铁管或钢材作接地极,以致现在的避雷带和避雷网均采用镀锌钢筋或扁钢。

80年代以前,我国没有建筑物防雷规范,建筑电气设计人员只能凭自己的认识设计避雷针。

自1957年北京市两大雷击事故发生以后,我国大量的古建筑物和群众集中的公共场所才开始安装避雷装置。

1957年7月6日明十三陵长陵棱恩殿遭受雷击,劈掉西部吻兽,劈裂两根直径1.17m,高14.3m的大楠木柱子,死一人,伤三人;1957年7月8日中山公园内的一棵大树落雷,雷电流感应至附近的配电线路,然后传到中山公园音乐堂,烧毁了配电室、舞台和观众厅大顶棚。

为此,北京市领导召开了紧急会议,决定对北京市重要古建筑物和人员众多的影剧院安装避雷针并指定由笔者负责设计。

此后,从天安门开始,到劳动人民文化宫三大殿、景山万春亭、北海公园白塔,以至鼓楼、天坛祈年殿、颐和园排云殿、智慧海、十三陵长陵棱恩殿、明楼、戒台寺等30多处古建筑物和中山公园音乐堂等重要影剧院都相继安装了避雷装置。

1957年,笔者将过去积累的雷击事故调查和设计经验进行了总结,写出了“民用建筑物防雷保护”研究报告并且于1958年9月在建工部设计局于武汉召开的“全国电气设计人员交流大会”上,作了报告,发表了防雷观点和设计方法。

报告中提出的雷击规律、防雷标准、保护方式、设计要点、屋顶板内钢筋作接闪装置的理论以及详细的设计实例和数十种做法大样得到了与会代表的一致赞同,以后被广泛采用。

1958年底,北京市建筑设计院研究室、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和清华大学高压教研室共同成立了“北京建筑物防雷研究小组”。

1962年5月出版的《民用建筑物防雷保护》和1980年9月出版的《建筑物防雷设计》就是在笔者1957年研究报告和小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写出来的。

书中突出的观点是建筑物防雷设计的六项重要因素,即接闪功能、分流影响、屏蔽作用、均衡电位、接地效果和合理布线。

现在看来,国内外的标准和规范都离不开这六要素,有的单位还把它们作为设计原则。

笼式避雷网和等电位连接早在1958年就在人民大会堂的设计和工作实践中采用了,而国际上戈尔德(G.H.Golde)于1997年才在《雷电》一书(国际名著)中谈到等电位连接的做法,所以我国的防雷研究和实践并不落后。

笔者主审的我国第一部《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J57-83)于1983年11月7日公布。

第二部《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机械工业部设计研究院林维勇先生主笔)于1994年4月18日公布。

该部规范吸收了许多国外先进的东西,将接闪器保护范围的计算方法改为滚球法并结合我国防雷设计的实际经验增加了许多新条款。

这两部规范对指导我国建筑物防雷设计起了很大的作用。

70年代以前,人们听到的雷击事故多是击中建筑物或大树,严重的造成了建筑物烧毁或人员伤亡。

那时被雷击的建筑物绝大多数是没有安装防雷装置(避雷针、避雷带或避雷网)。

现在听到的雷击事故相对少了,其原因是,六层以上的多层建筑物和高层建筑物都安装了防雷装置。

有时,接闪器接闪后,即使是微电子设备因雷电电磁脉冲感应受损,局外人也不知道,本单位做些局部修理也就完事了。

其实,现在的雷击事故并不算少。

雷击建筑物对某一栋楼而言可能是百年不遇的事,但防雷装置接闪则是较常见的,这也是正常的。

接闪装置接闪后,建筑物引下线附近的设备会受到雷电流的感应,这就是雷电电磁脉冲干扰。

90年代以前,国际和国内的规范都没有关于雷电电磁脉冲的规定。

1992年国际电工委员会建筑物防雷专委会(IEC-TC/81)才开始讨论这个问题。

1995年2月,该机构发布了国际标准《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IEC1312-1.2.3)。

目前我国尚没有类似的规定,这是近年来的问题。

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计算机早已步入社会的各行各业。

建筑物内几乎无不设有复杂程度不同的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系统,民用建筑也不例外。

雷电电磁脉冲干扰日益成为频发事故。

面对这种挑战,设计人必须转变观念,把雷电电磁脉冲防护当作防雷设计的重点。

这不只是电气一个专业的事,因为它涉及到电子设备的位置和管线的布置等问题。

各个专业应充分协商,从整体上解决防雷设计上的问题。

否则,建筑物设计得再好,也无法正常使用。

研究建筑物防雷应从雷击事故调查入手,找出雷击规律,然后,利用雷击模拟实验,对所总结的规律和所提出的解决方案予以验证。

研究人员应根据科技的发展,不断吸收新东西对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如计算机的发展导致的对雷电电磁脉冲防扩的需要。

下面将对防雷设计的基本原则、雷击规律、近年来国际上提出的新概念以及随着科技发展出现的新问题分别予以论述。

1.雷电电磁脉冲雷电电磁脉冲(Lightning Electromagnetic Pulse),简称LEMP,是天空打雷时产生的作为干扰源的强大闪电流及其电磁场。

它的感应范围很大,对建筑物、人身和各种电气设备及管线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危害。

这种危害就是雷电电磁脉冲所产生的干扰。

建筑物内的雷电电磁脉冲干扰指以下三种情况:(1)天空中雷电波的电磁辐射对建筑物内电力线路和电子设备的电磁干扰;(2)建筑物的防雷装置接闪时,强大的瞬间雷电流对建筑物内电力线路和电子设备的干扰;(3)由外部各种强、弱电架空线路或电缆线路传来的电磁波对建筑物内电子设备的干扰。

现代电子技术日益向高精度、高灵敏度、高频率和高可靠性方向发展。

这些电子设备非常灵敏,但耐压很低,一般电子设备都承受不了正负5伏的电压波动。

以各种微机为例,当雷电电磁脉冲的磁场强度超过0.07 高斯时,就会引起微机的误动作,当磁场强度超过2.4高斯时,就会造成微机的永久性损坏。

因此,我们必须对雷电电磁脉冲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以便在先进的建筑物内实现良好的电磁兼容性(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防御雷电电磁脉冲干扰的理想防雷设计方案是笼式避雷网,它利用的是法拉第笼原理。

建筑物的金属结构物遍及各处,不用很多钢材就可很容易连接起来形成法拉第笼,从而建筑物内的电子设备得到很好的屏蔽。

屏蔽做得好,不仅能防御空间电磁波的辐射,而且还可使建筑物内部的分流和均压达到最佳效果。

这里要说明,屏蔽的做法应根据建筑物内电子设备的要求决定。

由于设备的性质不同,因此,有的要求仅对设备本身做屏蔽,有的要求在设备与设备之间做屏蔽,还有的要求在机房做屏蔽。

正因为这个问题的重要,所以1995年国际电工委员会建筑物防雷分委会(IEC/TC-81)在《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的标准中提出了防雷保护区(LPZ)的概念,国际上刚开始实行这种规定,而我们国家还没有提出。

笔者认为,设计人员可以按照微电子设备的多少、繁简、重要程度、摆放位置及进出管线的具体情况自行划分防雷区以取得良好的屏蔽、等电位和接地效果。

因此,防御雷电电磁脉冲对室内布线的要求非常严格。

由于用作引下线的钢筋混凝土柱内的钢筋和整个建筑物的屏蔽网都在外墙处,雷电流需经此处的钢筋分流到接地装置上,所以外墙处的电流密度大,电磁场强。

因此,建筑物中的电源和通信等线路的主干线不应靠近外墙,最好设置在建筑物的中心部位,如电梯井在中心部位,可设置在电梯井的近旁。

建筑物内的各种电气馈线都要穿金属管保护或采用双层屏蔽电缆(或同轴电缆)。

在一些有特殊要求的线路电源侧,还应加装电涌保护器、隔离变压器、稳频、稳压以及滤波等装置。

防御雷电电磁脉冲对接地的要求也很严格。

电子系统的低频信号工作接地应采用单点接地系统,在整个建筑物内应为树干式结线布置。

各层或各段的低频信号工作接地均应直接接到单点接地板上,不得形成环路。

单点接地系统不应与用作防雷引下线的柱子平行,以防强磁场干扰。

由于是利用建筑物结构钢筋作屏蔽,因此必须采用综合共同接地方式,即将防雷接地、电源的工作接地、各种装置的外壳、铁管外皮和高频电子设备的信号接地都统一接到建筑物的基础上或室外接地装置上。

为避免杂散电流,单点接地系统必须采用绝缘线,其主接地板必须置于建筑物的最底层且直接与基础或室外接地装置连接。

各层单点接地系统的区域接地板或终端接地板如需要与综合共用接地系统的装置接地板连接,应在它们之间加装不大于直流300V的放电管或压敏电阻。

综合共用接地的电阻一般应在1欧姆以下,对于特殊的电子设备,可在0.5欧姆以下。

确定接地电阻时,应考虑各种设备对接地电阻值的要求,在所要求的各种阻值下,应取最低值。

在低压220/380V供电系统中,应采用三相五线(TN -S)系统,以便于装置接地(PE)线和中性(N)线分开,PE线应接到各层或各段装置接地的终端地板上。

为了防御雷电电磁脉冲,建筑物的电源、电话、广播等线路最好采用埋地电缆引入,所用电缆应为铠装电缆或同轴电缆且外皮两端均要接地。

2 外部防雷装置与内部防雷装置国际电工委员会编制的标准(IEC1024-1)将建筑物的防雷装置分为两大部分:外部防雷装置和内部防雷装置。

笔者认为,这样划分很有必要,建筑物的防雷设计必须将外部防雷装置和内部防雷装置作为整体统一考虑。

外部防雷装置(即传统的常规避雷装置)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三部分组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