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中学德育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九章德育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九章德育](https://img.taocdn.com/s3/m/259a4530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84.png)
包括自我反思、同行交流、学生反馈 、专家指导等,这些途径可以帮助教 育者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自己的德育工 作。
提升德育实效性的策略
更新德育理念
丰富德育内容
关注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不断更新德育 理念,使德育工作更加符合时代要求。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设计丰 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参与度。
良好的行为习惯。
德育原则及其运用
导向性原则
德育应具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又要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提出严格要求 。
知行统一原则
既要重视道德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道德实践的训练,使知行合一。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班主任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 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道德困惑和心理问题,促进学生身心 健康发展。
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德育熏陶
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通过举办文化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等活动,展示学生的才艺和风采,营造健康向上、 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发挥学生社团的德育功能
02
德育过程与原则
德育过程的阶段性
01
02
03
04
认知阶段
学生通过感知、理解和记忆等 方式,形成对道德规范的初步
认识。
情感阶段
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对 道德规范的情感体验,形成道
德情感。
意志阶段
学生在道德情感的推动下,形 成坚定的道德意志,愿意为履
行道德规范而付出努力。
行为阶段
学生将道德认知、情感和意志 转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形成
中学教育学精讲讲义第九章.Conv
![中学教育学精讲讲义第九章.Conv](https://img.taocdn.com/s3/m/f3831a14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d4.png)
主讲老师:郭启维中学教育学精讲班讲义第九章德育1一、内容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德育过程、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以与德育模式.2二、考点指南识记:德育的概念、意义、目标、内容和途径.领会: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德育的方法.应用:1、运用德育模式展开德育实践活动.2、运用德育过程的规律、德育的基本原则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在历年考试中,本章是非常重要的一章,所占分值高,除了以选择、填空考查对基本概念的掌握外,几乎每年都会考一个论述或案例题,难度较大,要求同学们在理解德育理论的基础上能够灵活运用,需要大家重点复习.3三、知识点梳理第一节德育的概念、意义、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的概念赫尔巴特曾说:"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而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或政治教育的代名词.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4第一节德育的概念、意义、目标和内容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德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共同性、历史继承性.5在德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______. [答案]继承性[例题·选择题]6德育就是道德教育的简称.[答案]错误.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而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或政治教育的代名词.[例题·选择题]7〔二〕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第一节德育的概念、意义、目标和内容8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 >作用.A.导向和动力B.关键C.基础D.物质基础[答案] A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而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起到一个方向性的作用.[例题·选择题]9〔三〕德育目标1、德育目标的概念: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第一节德育的概念、意义、目标和内容10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是:〔1〕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3〕民族文化与道德传统;〔4〕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心理特征.第一节德育的概念、意义、目标和内容11[例题·选择题]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 >A.基础B.途径C.出发点D.重要环节[答案] C12[例题·选择题]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人的< >方面的总体规格要求.A.思想德育B.政治思想C.思想品德D.政治品德[答案] C132、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的总要求1988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了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第一节德育的概念、意义、目标和内容14[例题·填空题]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_____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_____ 、_____ ,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_____ ."[答案]爱国、人生观、世界观、共产主义者15〔四〕德育内容1、德育内容的概念: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第一节德育的概念、意义、目标和内容162、选择德育内容的依据:<1>德育目标,它决定了德育内容.<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它决定了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3>德育所面对的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它决定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选择德育内容还应考虑文化传统的制约作用.第一节德育的概念、意义、目标和内容173、我国学校德育内容〔1〕政治教育:现阶段主要是学习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国家政策法规,开展爱国主义教育.〔2〕思想教育:人生观、世界观以与相应思想观念方面的教育.〔3〕道德教育:注重良好个性的塑造培养,帮助学生形成热情、诚实、谦虚、勇敢的优良品质. 〔4〕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节德育的概念、意义、目标和内容18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是:<1>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人格的发展与完善.<2>针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3>针对少数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其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分三个方面,即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择业指导.第一节德育的概念、意义、目标和内容19[例题·多项选择题][2009年真题]我国学校德育主要内容有< >.A.通识教育B.政治教育C.思想教育D.道德教育E.心理健康教育[答案]BCDE根据1988年、1994年和1996年中共中央颁布的有关规定,我国学校德育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20[例题·选择题]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的是< >.A.道德行为习惯教育B.政治态度和立场教育C.心理健康教育D.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教育[答案] D21[例题·简答题]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什么?[答案] <1>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人格的发展与完善.<2>针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3>针对少数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22总结在历年考试中,本节所占的分值不高,比较重要的知识点有:德育、德育目标、德育内容的概念和德育的意义,常以选择和填空的形式考查对知识点的识记,需要大家清晰记忆,但难度普遍不高.23第二节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24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是"______"地统一过程.[答案]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例题·填空题]25〔二〕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1、德育过程的结构: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德育过程的结构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第二节德育过程262、德育过程的矛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等.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第二节德育过程27[例题·多项选择题]德育过程的矛盾包括< >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B.德育与智育的矛盾C.德育与教学过程的矛盾D.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E.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答案] ADE28[例题·选择题]德育过程结构的构成要素有< >.A.受教育者、教育者、教育环境、德育内容B.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C.教育目标、教育环境、德育内容、德育方法D.受教育者、教育者、教育环境、德育方法[答案] B29[例题·选择题]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A.教育者与德育内容B.教育者与德育方法C.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D.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答案] C30〔三〕德育过程的规律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1〕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知,即道德认识,也叫思想道德观念.情,即道德情感,也叫思想道德情感.意,即道德意志,也叫思想道德意志.行,即道德行为.第二节德育过程31〔2〕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与其发展.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因是相互作用的,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有的班主任根据自己韵经验将德育工作总结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四句话,这是符合德育过程规律的.第二节德育过程32①德育过程具有统一性.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道德认识指导、控制和调节着道德情感、意志和行为,道德情感和意志又对道德认识的巩固和发展,道德情感的加深和丰富以与道德意志的锻炼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②德育过程具有多端性.③德育过程具有针对性.第二节德育过程33[例题·选择题][2009年真题]学生< >的诸因素统一发展,是德育的重要规律.A.德、智、体、美B.知、情、意、行C.德、才、个性D.胸襟见地[答案]B 知、情、意、行是构成德育的四个基本因素,四者的统一发展是德育的重要规律.34[例题·选择题][2010年真题]在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中,〔〕是关键.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答案] D35[例题·选择题]"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符合< >规律.A.智育过程B.心理辅导C.德育过程D.美育过程[答案] C36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没有社会交往,就没有社会道德.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1〕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2〕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主要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3〕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第二节德育过程37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①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②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教育者要给受教育者创造良好的外因,又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③德育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第二节德育过程38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一个人的良好思想品德的提高和不良品德的克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的过程,这是一个无止境的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特别是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需要长期反复培养、实践的过程,是逐步提高的渐进过程.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注意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变化,坚持长期抓、反复抓;还要注意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反复性.第二节德育过程39有的老师认为德育教育强调对学生行为的教育;有的认为德育教育是一种阶段性教育,只要克服了不良品德行为,就可以不进行了;有的认为德育教育关键是依靠外界的力量,特别是教师的权威,运用灌输和高压等手段可取得良好的效果;也有的认为德育工作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潜移默化、从点滴开始的等等.请运用德育过程的有关规律来分析这些观点,并说明哪些观点是符合德育规律的,哪些是违背德育规律的.[答案] 略[例题·论述题]40总结本节重要的知识点有:德育过程的结构、矛盾和德育过程的规律,尤其要注意德育过程的四个规律,在以后的考试中出简答题或论述题的可能性较大.41第三节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一〕德育的原则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二〕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1、导向性原则: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42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社会主义学校德育的根本原则.〔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第三节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432、疏导原则: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青少年缺乏生活经验,辨别是非的能力差.教师要耐心讲明道理,排除障碍,启发自觉.第三节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44〔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疏通思想之后要加强引导,把学生的思想引入合乎规范的道路启发疏导工作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并结合学生品德中的优点,循循善诱,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引导他们朝正确的方向努力.〔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第三节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45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第三节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46贯彻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2〕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3〕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第三节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47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第三节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48贯彻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2〕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3〕要有计划并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学生品德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过程.德育要适应品德发展的这个特点,统筹规划,全盘设计,使各个阶段的德育内容、方法和目标前后衔接、平稳过渡,使整个德育工作循序渐进地进行.第三节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495、因材施教原则: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第三节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50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学生的品德心理发展具有年龄特征,并表现出阶段性.道德发展在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中具有相似特点,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提高要求.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第三节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反映了德育的< >原则.A.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B.导向性C.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D.疏导[答案] C[例题·选择题]52"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的是德育的< >.A.导向性原则B.疏导原则C.教育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答案]D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例题·选择题]53有人说:"学生在学校进一步,回到家里退一步,走入社会退两步."请运用有关德育原则分析这种现象.[答案] 1、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在进行德育时,使各种教育力量互相配合、协调一致的对学生施加统一的、系统连贯的教育影响.[例题·论述题][2010年真题]542、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在等量齐观实践中未能很好的贯彻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该原则要求:〔1〕校内外各方面的影响要协调一致.〔2〕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3〕加强德育的计划性.[例题·论述题][2010年真题]55一位教师说他的学生太不懂事,不打他们,就老犯错.学生却说,老师把我们管得像犯人,有时候我们躲着她,即便知道错了,我们也要与她作对.问题:运用德育原则的理论,分析此题.[答案]此案例中,这位教师违反了德育中的疏导原则和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例题·论述题][2009年真题]56疏导包括疏通和引导,因此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首先要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循循善诱,以理服人,打通学生的思想.然后,加以引导,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此案例中,这位教师的做法并不是对学生进行疏导,而是使用体罚的形式来教育学生,一味粗暴地压制他们的思想,这样的做法只能使学生口服心不服,不能真正解决学生认识上的不足,也很难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例题·论述题][2009年真题]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是指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尊重学生是教育学生的情感基础,一个尊重学生的老师能得到学生的信赖,能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只有这样严格要求才能被学生接受.而在此案例中,这位教师并不尊重学生,只一味地要求,因此学生对她也不存在尊重和信任.[例题·论述题][2009年真题]58[例题·论述题]某初中三年级一女生把一男同学向其表达"爱慕之意"的情书交给了班主任,班主任认为,要严肃处理,"杀一儆百",于是在班会止把这封"情书"公之于众,结果导致了该男生的休学.请用所学的德育规律、德育原则分析该案例.[答案]这一案例中的班主任违背了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违背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591、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1〕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2〕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教育者既要给受教育者创造良好的外因,又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促使其积极接受外界的教育影响,有效地形成新的道德品质;〔3〕德育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教育者要注意提高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力. [例题·论述题]602、德育过程要坚持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与时检查,坚持不懈,督促学生切实做到.[例题·论述题]61〔二〕德育的途径德育的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我国德育的途径主要有: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这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3、劳动4、共青团活动5、班主任工作等.第三节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62班主任如何做好学生德育工作:首先,必须全面深入了解、研究学生,这样才能在知人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其次,班主任要促进社会有关方面和学生家长的配合,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使教育活动协调,教育影响一致.最后,班主任特别要精心组织,培养健全的班集体,并通过集体对学生进行教育.第三节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63[例题·选择题][2010年真题]学校进行德育的基础途径是< >.A.学校共青团和少先队活动B.劳动C.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学D.班主任工作[答案]C 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64[例题·填空题][2008年真题]中学德育的途径主要有_____ 、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劳动、_____活动和班主任工作. [答案]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共青团65〔三〕德育的方法1、德育方法的概念: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1〕德育方法是为德育目的服务的.〔2〕德育方法包括两个方面,即教育者的施教方式和受教育者受教和修养的方式.第三节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662、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1〕说服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运用说服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①明确目的性.②富有知识性、趣味性.③注意时机.④以诚待人.第三节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67〔2〕榜样法: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榜样等.运用榜样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①选好学习的榜样.②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③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第三节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68〔3〕锻炼法:道德培养包括知、情、意、行四个环节,而关键在于"行",即实践.锻炼包括:练习、制定制度、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等.运用锻炼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第九章德育
![第九章德育](https://img.taocdn.com/s3/m/d4dce8d1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08.png)
第九章德育第一篇:第九章德育德育第一节德育概述一、概念与性质广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和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
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
狭义:专指学校德育,指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是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活动。
德育工作促进受教育者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活动。
简而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性质: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继承性二.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奠基工程和未来保证;2.德育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个性发展,是其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障;3.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渠道之一;4.德育是培养具有道德发展性人的条件和保证。
三.功能社会性功能;学校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生影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
个体性功能;对个体发展产生实际影响,包括生存、发展和共享功能(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
教育性功能;德育具有“教育性”或价值属性;德育子系统对教育平行系统的作用。
第二节品德发展的基本理论一、品德的实质及结构(一)品德概念:又称道德品质,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规范自己行为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
它是道德准则在个人思想和行动中的体现,是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
具有以下特征:以某种道德意识或观念为基础;与道德行为密切相关;具有稳定的倾向性和特征。
(二)品德心理构成:包括知、情、意、行四个方面1、道德认知:(品德核心)是指对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道德上的表现,道德认知识个体道德的基础,是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产生的依据,对道德行为具有定向意义,是行为的调节机制;2、道德情感: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及其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也是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憎、喜恶等情感体验。
第九章德育论
![第九章德育论](https://img.taocdn.com/s3/m/287b19c2e009581b6bd9eb60.png)
第九章德育理论第一节德育的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的涵义(一)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包括政治、思想、品德、法制、心理等教育。
狭义的德育是教育者按照社会的要求和学校的培养目标,运用德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施加积极影响的教育活动。
德育形式上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
内容上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
(二)德育的重要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二、德育目标(一)什么是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指通过德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和总体要求。
它是德育内容、方法、管理和评估的依据。
(二)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1.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的目的。
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3.德育对象的年龄特征(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三)我国中小学德育总目标:培养儿童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
三、德育内容(一)确定德育内容的依据1.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
2.学生的年龄特征。
3.时代特征和学生品德实际。
(二)中学德育的内容它由几方面组成。
1.政治品质教育。
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 良好的政治鉴别力、政治敏感性、政治纪律性。
2.思想品质教育。
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包括劳动观点、群众观点、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观点等。
3.道德品质教育。
培养为人处世的正确态度, 文明礼貌的言行习惯等。
三者既有区别, 又有密切联系。
在不同学段, 各有侧重。
德育属于学校教育的范畴, 它与社会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公民道德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密切联系, 但内涵又有差异, 不能混为一谈。
4.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与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产生。
教育学 第9章 学校德育
![教育学 第9章 学校德育](https://img.taocdn.com/s3/m/344ac75a3c1ec5da50e27048.png)
第三节 学校德育的实施
(二)德育的基本方法 4.实际锻炼法 指通过让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得 到锻炼,从而培养思想品德的教育方法。 要注意做到: 要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实际锻炼,提出具体明确要求 并进行检查; 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我锻炼; 要给学生以必要帮助,促使学生持之以恒,实现积 习成德。
一、德育过程及其认识 (二)德育过程的要素 构成德育过程的因素广泛而复杂,包括教育 者、受教育者、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 方法、德育环境以及德育过程管理调控等。 其中,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 方法等四个因素,被称为德育过程的“结构 性”因素,简称德育要素。
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 育 者 受教育者 德育内容 德育方法
第三节 学校德育的实施
(二)德育的基本方法 1.说理教育法 2. 榜样示范法 3. 陶冶教育法 4. 实际锻炼法 5. 修养指导法 6. 品德评价法 7. 心理咨询法
第三节 学校德育的实施
(二)德育的基本方法 1.说理教育法 是指通过说理传道,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引导学生,从 而提高其思想觉悟的教育方法。 要求做到: 说理要民主平等,不能以强制方式迫使学生接受现成 结论。 说理不能无的放矢,要符合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 说理要有感染力。 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与运用说理的方式,注意各种 方式的有机结合。
返回到上一级
第一节 学校德育概述
二、学校德育的目标、任务和内容 (一)目标
学校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 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 要求,亦即学校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 期结果的质量标准。
第一节 学校德育概述
(二)任务
培养学生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 立场; 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 生活习惯。 这三个方面的任务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它们共 同服从于合格公民培养的需要。
9第九章德育ppt课件
![9第九章德育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4073cb0312b3169a551a4c5.png)
•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以一分为二和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
(2)创设情景,启发思考,及时诱导,给正 方向的品德素质的发展以扶持和助力。
最新课件
19
5.热爱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 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 •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爱护、尊重和依赖学生 (2)严格要求学生 (3)对学生存在的缺点错误,既要严肃批评,
最新课件
27
• 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
• 道德两难是指同时涉及两仲道德规范两者不可兼 得的情境或问题。
• 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 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本城有个药剂师新研制 的镭锭药能治好她。配制这种药的成本为200元, 但销售价却要2000元。病妇的丈夫海因茨到处借 钱,可最终只凑得了1000元。海因茨恳求药剂师 说:他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 或者允许他赊帐。药剂师不仅没答应,还说: “我研制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茨别无 它法,就破门而入药剂师的仓库,把药偷走了。
• 随着科技的发展,个人活动范围、交往空 间越来越大,市民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 拓展,必然要求德育内容不仅要有私德成 分,而且不断扩大到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共 道德等方面。
最新课件
8
(三)当前我国学校德育主要内容
1.政治教育,主要学习邓小平理论、国家政 策法规,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2.思想教育,主要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 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革命理想和 革命传统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
• 认知模式——重知 • 体谅模式——重情 • 社会模仿模式——重行
第九章 德育
![第九章 德育](https://img.taocdn.com/s3/m/c65dd2d0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ce.png)
第一节 德育的概述 一、什么是德育(一)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 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 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则专指 学校德育 ,即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所施加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和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简言之, 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补充:道德有私德、公德与职业道德。
(二)德育的特点永恒性(社会性):学校德育的历史悠久并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历史性: 不同的历史时期,德育的内容和形式不同。
阶级性:不同的社会中,德育体现不同阶级的需求。
共同性: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社会乃至国家,德育原则、内容、方法有共同性。
继承性:就德育原则、方法而言。
二、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三、德育功能(一) 德育的个体性功能1.生存性功能2.发展性功能:德育对个体品德发展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
3.享用性功能:德育可以使个体实现某种愿望、需要,从中体验到快乐、幸福、满足,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二) 德育的社会性功能1.德育的政治功能①德育对现存的社会政治制度具有维系作用。
②德育具有培养政治人才的功效。
③德育对于促进国家的政治民主化具有重要作用。
2.德育的经济功能①宏观层次②微观层次3.德育的文化功能德育具有传递与选择文化的功能。
德育具有更新与创新文化的功能。
(三)德育的教育性功能德育的教育性功能是指德育具有“教育性”,它有两大含义:一是指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二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第二节 德育的目标与内容一、德育目标(一)德育目标概念德育目标是教育者依据教育目的,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
初中教育第九章德育
![初中教育第九章德育](https://img.taocdn.com/s3/m/7c6e6621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cf.png)
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
• 1.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是有关品德的知、 情、意、行的培养过程
道德认识——知——晓之以理 道德情感——情——动之以情 道德意志——意——持之以衡 道德行为——行——导之以行
• 2.学生品德是在教育性活动和交往中形成 开展的 。
• 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 • 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 • 是德育实践中的活动和交往 • 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
当堂稳固*题目精选
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 ( )
A.集体主义教育 B.纪律教育
C劳动教育 D-爱国主义教育 [2000]
怎样理解在新形势下德育的开放性,请举例说明。
[2000]
社会学习论者的研究说明,受到奖励或指责的典 范对儿童具有 ( )
A替代强化作用B示范作用 C暗示作用 D.鼓
道德两难故事1
• 一个名叫海因茨的人,需要一种昂贵的特 效药来挽救生命垂危的妻子。他向创造并 控制这种药的药剂师提出先付一半的钱, 另一半以后再付,却遭到药剂师的拒绝。 海因茨为挽救妻子,假设偷取药品就违背 了社会“不许偷盗〞的规那么;假设遵守 社会规那么,就使妻子等死。
道德两难故事2
• 乔的父亲向他许诺:如果乔可以挣到外出 野营的50美元,就可以去野营。后来父亲 改变主意,要乔把挣得的钱给他。乔撒谎 说他仅挣了10美元,并用剩下的40美元去 野营。在他去野营之前,他把有关钱和对 父亲撒谎的事告诉了他的弟弟阿莱克斯。 阿莱克斯该不该告诉他父亲?
• 阶段5名为“社会契约定向〞,这个阶段的青年人 认为正确的行为从根本上说,不是按照法律条文, 而是按社会公认的标准行动。因此如果感到现有 的法律不好,那么可以修改,但必须以有秩序的 方式进行。所以这个阶段的青年人反而变得难以 判定道德两难问题的是非了,表现为一方面认为 公民应该遵守法律;另一方面又模糊地意识到维 护生命是更高的原那么,因为法律应该维护生命。 所以青年人在一开始说明不赞成海因兹偷药的观 点后,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就有些混乱了。
第九章德育知识细点
![第九章德育知识细点](https://img.taocdn.com/s3/m/a44a35d7f61fb7360b4c65aa.png)
第九章德育知识细点1、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
2、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3、德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继承性)。
4、(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格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5、1988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了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6、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是: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国家的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7、(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的总和。
8、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与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9、德育过程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10、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11、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可以将其归纳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12、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13、德育的开放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向国内社会开放,二是(向国际社会开放)。
14、涂尔干的德育思想主要体现在《道德教育论》一书中。
15、(“合作教育学”)的核心思想是强调教育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和个性民主化,主张教学、教育过程应建立在师生合作的新型关系上。
16、马卡连柯的集体教育体系简单地说就是“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的教育体系。
第九章 德育论
![第九章 德育论](https://img.taocdn.com/s3/m/958951252f60ddccda38a0db.png)
首先,德育作为一种学校有组织、 首先,德育作为一种学校有组织、有系统地影响学 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活动, 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活动,学校必须积极施加各种 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将社会的思想道德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我教 育要求, 育要求,并引导学生内部的矛盾斗争朝着与社会要求相 统一的方向发展。 统一的方向发展。 其次,外部的道德要求只有被学生所接受, 其次,外部的道德要求只有被学生所接受,才能内 化为学生的自我要求, 化为学生的自我要求,才能与学生原有的道德水平构成 矛盾斗争,并推动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因此, 矛盾斗争,并推动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因此, 在德育过程中,只有真正以学生为主体, 在德育过程中,只有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 自我教育的作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自我教育的作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总之,在德育工作中,离开了学校的教育, 总之,在德育工作中,离开了学校的教育,学生的 自我教育就会偏离社会要求的方向, 自我教育就会偏离社会要求的方向,而缺少学生的自我 教育,德育的最终目的也难以实现。 教育,德育的最终目的也难以实现。
(四)集体教育原理
1、基本含义 集体教育原理即要求教师在做德育工作时, 集体教育原理即要求教师在做德育工作时,要依靠集 通过集体的活动与交往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体,通过集体的活动与交往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充 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282) 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P282) 为什么? 2、为什么? 首先,集体主义教育是我们社会主义德育的重要内容, 首先,集体主义教育是我们社会主义德育的重要内容, 而通过集体、 而通过集体、在集体中进行教育是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品德 的重要手段。 的重要手段。 其次, 其次,活动和交往是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重 要途径。在学校中, 要途径。在学校中,学生有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活动和 交往大多以班级、团队、学生会等为单位进行,这些集体 交往大多以班级、团队、学生会等为单位进行, 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 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我 们必须利用这些集体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们必须利用这些集体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第九章德育第三节德育的原则
![第九章德育第三节德育的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73e4d7c0bd64783e08122b2a.png)
看着几个不肯剪掉长发的男同学,长发被高领毛衣排起,翘得像要下蛋的母鸡尾巴,肖老师忽然问过:“想听听我的意见吗?”这下, 这几个同学可来劲了。
3、激发学含习榜义样的:动机指,见在之行德动 育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既要尊重、爱护和信 3首、先人,们班长主期任以是来任班德级育,的实管践又理经者验要和的教总提育结者出。 合理的要求,进行严格管理,把严格要 求和尊重信任结合起来。 (一)从学生实际出发原则
• 赞可夫的比喻:在我们面前有一块搀着石子的劣质土 壤,它既不会叫人高兴,也没有希望提供起码的收成,
可是来了一批地质工作者,经过一番勘探,结果在地 下深处发现了巨大的宝藏。——教师也应该发现差生 深处的宝藏,产生热爱差生的情感。
•
有一个学生,在老师上课板书时,常用两手食指
敲打桌沿,发出“哒哒哒”的响声。有的老师警告说:
一、德育原则
(一)什么是德育原则
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 处理德育过程中一些基本矛盾和关系的基本准则。它以个体品德 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要求为依据,概括了德育实践的宝贵经验, 反映了德育过程的规律性。
(二)德育原则的意义
二、基本的德育原则
现阶段我国学校的德育原则主要有:
(一)从学生实际出发原则、 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是指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要根据
(四)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师对
学生既要尊重、爱护和信任,又要提出合理的要求,进行严格管 理,把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结合起来。 – 贯彻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要求做到: – 1、尊重学生人格,信任学生的能力。 – 2、要敢于、善于严格要求学生。 – 马卡连柯说过:“如果有人问我:我怎样能够以简单的公式概
教育学第九章 德育
![教育学第九章 德育](https://img.taocdn.com/s3/m/b1899f05cc17552707220873.png)
第九章德育第一节德育概述一.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组织适合受教育者成长的价值环境,采用合适的内容和方法,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政治、法制、心理等方面素质发展的系统活动。
二.德育的功能:㈠德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德育对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直接和间接影响。
从宏观上讲,德育可以推动社会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以此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的价值取向;从微观上说,德育通过对劳动者道德品质的培养,作用于经济发展。
㈡德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生存功能,发展功能,享用功能。
德育对个体品德发展的功能主要表现为学校德育对个体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方面所具有的作用。
㈢德育对其他各育的功能------1.为其他各育提供方向,保证教育本质的实现2.对其他各育具有促进功能第二节德育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目标和内容概述:德育活动所预期达到的目的,时教育活动本身对受教育者道德素质培养所要遵循的规格要求或质量标准,它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对德育实践起着根本性的指导作用。
二.德育目标的特征:历史性社会性价值性三.制约德育目标的因素:会因素人的因素四.当代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对学校德育目标提出了变革的要求; 对外开放的扩大和深入使学校德育面临新环境和新挑战,促使德育目标变革; 工业文明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德育目标体系第三节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的含义:1. 德育过程是一种育德的活动过程,是德育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展开 2.德育过程是有目的的活动过程3.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共同参与的过程二.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方法教育内容三.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㈠德育过程与外部环境的矛盾-----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
㈡德育过程与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主要表现为教育者所提出的目标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现状的矛盾。
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第九章德育
![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第九章德育](https://img.taocdn.com/s3/m/28a5681f6137ee06eef91886.png)
第九章德育一、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它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德育具有①社会性。
②历史性。
③继承性。
(二)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条件和保证(三)德育目标1、德育目标的概念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是: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2、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的总要求3、初中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1) 思想政治方面的基本要求(2) 道德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3) 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养成诚实正直、积极向上、自尊自强的品质,具有初步的分辨是非等能力。
4、高中阶段的德育目标的要求(1) 思想政治方面的基本要求(2) 道德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3) 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养成坚毅勇敢、不怕困难、敢于创新的品格。
对不良影响有一定的识别能力和分析能力,并具有一定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等能力。
(四) 德育内容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选择德育内容的依据有:一、德育目标;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决定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三、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
同时还应考虑文化传统的作用。
第九章德育及答案
![第九章德育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3521a80a417866fb94a8e71.png)
一、选择题1、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称为A 德育目的B 德育原则C 德育规律D 德育目标2、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A基础 B 途径 C 出发点 D 重要环节()3、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必须落实到A 德育内容上B 德育规律上C 德育原则上D 德育方法上()4、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称为德育过程的A内容B层次C结构D方法()5、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是知、情、意、行,其中基础性的要素是A知B情C意D行()6、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是()A 道德认识B 道德情感C 道德意志 D7、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A关键B基础C内容D途径道德行为8、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这体现了德育的()A 疏导原则B 因材施教原则C 导向性原则D 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9、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就是德育的()A方法B手段C内容D途径10、实施德育的最基本的途径是A 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B()课外校外活动 C 劳动D 共青团活动11、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观点的方法是A 榜样法B 说服法C 陶冶法D 锻炼法12、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是属于()A 说服法B 榜样法C 锻炼法D 陶冶法13、德育认知模式非常注重()A 道德认识B 道德情感C 道德意志D 道德行为14、德育体谅模式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A 道德认识B 道德情感C 道德意志D 道德行为15、创立社会模仿模式的教育家是()A 柯尔伯格B 皮亚杰C 麦克费尔D 班杜拉()二填空题1 德育是思想教育、 ____________和道德教育的总称。
2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和____________等形式。
3 在德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 ____________。
4 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____________和主体设计。
第九章德育ppt课件
![第九章德育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8713ce6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ba.png)
(二)主要观点
a)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来确定道德教育的课程。 b)道德教育应该促进发展成熟的社会判断和
行为。 c)要注重道德感染力和榜样的作用。 d)反对用高度理性化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 e)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关心,强调感情
的沟通在道德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f) 以母爱式的关心为道德教育的途径。
(三)特征与评价
基本特征 ➢麦克菲尔和诺丁斯在著作中都曾指出其理
论原理受布贝尔(M.Buber)“我—你”关 系的影响; ➢注重调查学生的思想状况,了解学生对他 们周围的成人,主要是教育者和家长的看 法; ➢动之以情,以情感人。
五、榜样示范
榜样示范是以正面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 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六、品德评价
品德评价是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 想言行作出判断的方法,是对品德发展的强化手 段。
以上德育方法各有特点与作用,都是进行德育所 不可缺少的,但又不是万能的,在整个德育过程 中它们是不可分割、彼此有机联系着的整个方法 体系,并互相配合、互相补充。
三、价值澄清模式
(一)理论前提
价值澄清模式是指使受教育者通过价值评价和 选择的学习,获得最合适和清晰的个人价值观的 一种道德教育模式”。
(二)主要观点
➢ 在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通过一种“评价过程” 来促进形成一致的价值,以帮助人们减少价值的 混乱;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是随着个人经验的变 化而变化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永恒的,而是 多变的、相对的;
三、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
(一)中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 一般认为,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以《小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学重点:第九章.doc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学重点:第九章.doc](https://img.taocdn.com/s3/m/0a535c0927284b73f24250eb.png)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学重点:第九章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学重点:第九章第九章:学校德育1、德育:即学校对学生进行的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法纪意识的教育,它是关于学校范围与条件下的德育原理与实践。
2、学生的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
3、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思想政治教学、其他各种教学、班主任工作、共青团、少先队活动、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课与课外活动、心理咨询与职业指导、校外教育、家庭教育、校网络、学校文化环境、社区文化环境。
4、学校德育常用的方法:说理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实际锻炼法、榜样示范法、修养指导法、思想品德评价法。
5、学校德育方法在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①学校德育方法必须多种多样并各具特色②在学校德育实施过程中必须使各种方法有机配合、灵活运用,没有任何单个的十全十美的方法,也没有一种确定有害的方法。
③学校德育方法必须增强直观性和可操作性。
6、国外学校德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些趋势:①世界各国日益重视学校德育。
②学校德育目标与内容的层次性、综合化③学校德育形成综合化、网络化和实践化④学校德育方法的多样化。
⑤学校德育的科学化。
7、学校德育工作出现了许多问题表现为“三重三轻”“四个不能”“三个影响”。
三重三轻有: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
“四个不能”不能很好地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德育规律的开展工作,存在着成人化的倾向,德育内容不适应社会生活;不能很好地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任务及青少年思想工作的新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不能很好地将校内教育与社会实践和家庭教育密切结合起来;不能很好地将知识传授与行为养成农密切结合起来。
”三个影响”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影响;德育必须正视和解决一系列问题;大中小学的德育内容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脱离学生身心特点,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的现象;德育途径还没有形成合力;还没有建立起科学、实用、有效的德育评价机制;德育的针对性差,实效性不高。
教育学中学班第九章
![教育学中学班第九章](https://img.taocdn.com/s3/m/17f6adc1551810a6f4248621.png)
(2)榜样法
含义:
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 具体方式: 伟人、教育者、同伴 基本要求:
① 选好榜样;
② 激发敬慕之情; ③ 启发诱导; ④ 引导学生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27.02.2019
17
(3)锻炼法
含义:
参加实际活动
具体方式: 练习、制度、委托任务、组织活动 基本要求: ① 严格要求; ② 调动主动性; ③ 注意检查和坚持。
4、模式存在不完善之处。
27.02.2019
24
大教育家陶行知在育才小学任校长时,见学生王友 用泥块砸同学。陶先生斥止后令其放学到校长室见他。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见王友已在门口守侯。陶先 生便从口袋掏出一颗糖果:“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 时到了我却迟到了。”当王友刚接过糖果,陶行知又掏 出一颗糖果:“这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让你住手时, 你就立即不再打同学了。”王友正不知所措,陶行知掏 出了第三颗糖果:“我调查过了,你砸他们是因为他们 欺负女同学,这说明你很正直,有跟坏人做斗争的勇 气。”当陶行知说到这儿王友就哭了:“先生,我错了, 我砸的不是坏人,是我的同学呀……”陶行知满意的笑 了,随即掏出第四颗糖果说:“你能认错,我再奖给你 一块糖果……”。 对于犯了错的孩子,不是批评训斥,更没有打板子 以示惩戒。而是想法设法找理由先奖其四个糖果。陶行 知先生这种“精神糖果”教育法,实在令人刮目相看。
27.02.2019 22
二、体谅模式(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
1、代表人物:彼得·麦克费尔;把道德情感的培 养置于中心地位。假定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 基本需要,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 2、理论假设
关心人和体谅人的品性是道德的基础和核心; 教育即学会关心。 3、道德教育设身处地、补充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