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考研:普通心理学笔记之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下是考研为大家整理的“2019心理学考研:普通心理学笔记之意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考研的同学有所帮助,一起来看看吧!
意识
01. 意识,指对感知、思维、情感和行为的主观觉察。
它有两种功能:监视自我和环境,控制思维和行为。
觉察,指一旦注意,就能在一定时间内进入意识的所有当前的思想、情感和知觉。
注意,是意识聚焦的过程,以对那些要求深入加工的有限体验更加敏感。
注意分配,指两个或更多的刺激或任务同时被注意到。
02. 心理学家用经验取样法、寻呼提醒法来研究日常生活中的意识流。
日常意识流中的一个主要成分是白日梦。
白日梦,指注意从外在的刺激转向内在的思想或想象的场景。
国外研究表明,所有人都做白日梦,大学生平常约有一般时间在做白日梦。
03. Freud区分了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过程。
前意识心理过程不在当前的意识中,但在需要时能够进入意识。
很多无意识心理过程是无法进入意识的,因为它们受到压抑,否则一旦被意识就会引起焦虑、害怕。
研究表明,在阈限下呈现刺激,会影响意识的内容,但在改变人的动机行为方面影响力甚小。
04. 信息加工理论将意识区分为无意识(程序性)和前意识(阈限下)认知过程。
研究表明,大量平行但意识觉察不到的认知过程。
05. 中脑结构在调节觉醒和唤起状态方面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额叶与注意指向关系切,但是,同多数心理功能一样,意识分布于很多神经通路。
神经损伤可能导致盲视或Prosopagnosia这类意识障碍。
06. 睡眠/觉醒周期被称为生物节律,是按照日常光照和黑暗周期而变的生物过程。
测量脑电波,发现睡眠过程有一系列循环的阶段(按脑电波特性可分为五个阶段)。
多数梦出现于REM(因此阶段眼球出现震颤运动而得名)睡眠阶段。
一般人平均一夜做梦4-6个,但醒来能记住的多半是临醒前做的梦。
如果干扰REM睡眠,第二天REM将出现反弹。
07. Freud将梦区分为表现内容(故事情节)和潜在内容(背后的意义)。
释梦,即根据表现内容推论解释潜在内容的意义。
Freud认为,潜在内容永远是无意识的愿望;但多数当代心理动力派心理学家认为愿望、害怕和目前的关注点都能体现于梦中。
认知理论学者认为,梦以一种具有自己的转换规则的特语言表达思想。
有些生理心理学家主张说,梦没有意义,梦是大脑皮层对中脑生成的随机神经冲动的解释。
这三种对梦的解释不一定冲突。
08. 常见的睡眠障碍包括失眠、梦魇、夜惊、窒息性睡眠和嗜睡。
09. 在各种意识变体中,平常的知觉、思维和情感方式都有所变化。
意识的变体通常包括:静坐,宗教体验,催眠等。
10. 静坐(沉思),指人将意识缩小到一个单纯的念头或者将意识扩张去注意那些平时处于觉察边缘的刺激。
目前多研究超级静坐。
据哈佛大学的研究,超级静坐在生理上能有效地
降低氧气消耗、降低心率、降低血压等,在心理上有助于戒烟、戒酒、戒毒等,但在智力发展、人际关系方面无明显帮助。
11. 宗教体验是人在自然或上帝面前的感受,如平和、内在的和谐、自我和世界的变化等。
仪式化的宗教体验既是文化现象又是心理现象。
个体在其中解除了我和非我的界限。
12. 催眠,其特点是彻底放松和易感性,是一种类似睡眠但不是睡眠的意识状态。
诱导人进入催眠状态的方法称为催眠术。
催眠效果取决于受试者是否主动接受暗示。
受试者接受暗示程度的低,称为催眠易感性。
一般人群中,只有四分之一的人可以催眠。
13. 在催眠状态下,受试者将出现反应被动、注意窄化、回想往事、知觉扭曲、易受暗示、角色扮演、事后遗忘等现象。
14. Hilgard提出“隐蔽的观察者”的概念,即受试者在催眠状态下并不因催眠师的暗示而完失去自我。
该研究表明,催眠后人的意识分离为两个层面:第一层是受暗示产生的,可能失实,事后能意识到;第二层是根据自己的感觉产生的,比较真实,但被第一层掩盖,不能口头表达出来。
15. 精神药物,是作用于神经系统,改变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的药物。
长期使用精神药物会产生“药物依赖”和“心理依赖”。
16. 精神药物分为三类:抑制剂、兴奋剂和致幻剂。
抑制剂压抑、减缓神经系统,常见的是酒精,其它的还有鸦片(含可待因和吗啡),海洛因(从鸦片中提取的),巴比妥酸盐。
兴奋剂包括安啡他明(amphetamine)、可卡因、尼古丁和咖啡因,其作用是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冲动传递,增加警觉、能量和自主反应。
致幻剂产生幻觉,感觉或知觉到不存在的外在刺激。
大麻是常见的一种致幻剂,它会导致欣快、晕眩、自我消失,沉思冥想等。
精神药物的作用有生理和心理双重性:生理上促进或抑制突触间的神经传递;心理上由文化信仰塑造期望。
以上是考研为大家准备整理的“2019心理学考研:普通心理学笔记之意识”的相关内容。
考研答题万能模板
1.知道用什么原理作答,但不会写原理?
第一种情况:考查辩证关系的,A和B的辩证关系。
适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等等。
写作模板:A和B是辩证统一的,A和B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我们在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中既要看到A,也要看到B;只看到A看不到B是不行的,只看到B看不到A是不行的,必须坚持A和B的辩证统一。
只有坚持A和B的辩证统一,才能取得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成功;反之,则遭遇失败。
例如:必然性与偶然性是辩证统一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我们在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中既要看到必然性,也要看到偶然性;只看到必然性看不到偶然性是不行的,只看到偶然性看不到必然性是不行的,必须坚持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只有坚持必然性和
偶然性的辩证统一,才能取得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成功;反之,则遭遇失败。
第二种情况:不是考查辩证关系的。
适用:联系、发展、矛盾、实践、人民群众等等。
写作模板:A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观点。
我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要用A的观点看问题。
只有坚持A的观点,才能取得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成功;如果不坚持A的观点,我们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将遭遇失败。
总之,我们必须坚持用A的观点看问题。
例如:联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观点。
我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只有坚持联系的观点,才能取得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成功;如果不坚持联系的观点,我们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将遭遇失败。
总之,我们必须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找不到原理,怎么办?
第一种情况:指定了用辩证法作答。
第一,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我们要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抄材料即可)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法是唯物辩证法根本的认识方法。
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我们要善于分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把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抓关键、看主流。
(……抄材料即可)
第二种情况:指定了用认识论作答。
第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抄材料即可)
第二,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这是人类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抄材料即可)
第三,真理与价值。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价值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
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
(……抄材料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