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小学作文教学点滴体会
![小学作文教学点滴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657fc46ecaaedd3382c4d303.png)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的点滴体会作文教学中,激发写作兴趣,使学生乐于写是写好作文的关键。
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兴趣,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应始终注意通过多种方式,着力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表达见闻感受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使他们乐于观察,乐于写作。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创新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写作文时做到说真话、诉真情,并在写作中发展和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
以下是我在作文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一、作文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创新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写作文时做到说真话、诉真情,并在写作中发展和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创新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写作文时做到说真话、诉真情,并在写作中发展和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源头盛而文不竭。
”这番话道出了作文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了解社会,了解生活,了解国家大事,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使他们感受生活的充实。
可以对家庭中的种种琐事,校园内的桩桩小事,邻里之间的不同争执,乃至街头巷尾的见闻,去体验生活,领悟人生。
生活是取之不尽的源泉,只要把学生引向生活,让他们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以饱满的热情去体验生活,歌颂生活,赞美生活,才会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因为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的人、事、物等,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以接触的。
教师应组织学生经常开展有趣的班队活动,带学生参观游览,领略大自然无限的风光;走进社会,认识社会的真、善美;参加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用心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作文教学中的“个性化”指导
![作文教学中的“个性化”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c416f28a02d276a200292e35.png)
作文教学中的“个性化”指导摘要:文章认为,教师要以个性化的作文教学理念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注重积累,体验生活,勇于想象,自由表达,敢于创新,把作文变成学生心灵和情感的自然倾诉和释放,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关键词:作文教学个性化创新表达经常听到学生抱怨:作文太难写了;也不乏听到教师的感叹:作文怎么教学生都写不好。
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一篇挥洒个性的文章,这确实值得教师深思。
文章作为表情达意的载体,其创作本身就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
个性化的作文注重独立思考,作文中体现的是“我”的观察、“我”的发现、“我”的体悟、“我”的情感等。
现实情况是相当多的学生语汇贫乏,素材积累不足,很难写出好的文章,此时,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指导者和服务者,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引导显得很有必要。
一、对学生的阅读作正确指导。
在写作中,很多学生缺乏足够丰富的词汇及良好的遣词造句能力,写出的文章往往语言枯涩、陈词滥调、空洞无物、前言不搭后语,很难把意思表达清楚。
教师应指导学生留有充足的阅读时间,广泛阅读课外读物,扩大知识面,积累词汇,训练语感。
在指导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地把经典奉为圭臬,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可取之处固然很多,教师不能刻板地要求学生以此作为作文的范本,从中寻章摘句,而应引导学生多记读书笔记,多写读后感。
记笔记和写读后感是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通过记和写,用心体悟佳作中的经典语句,汲取营养,转化成学生自己的东西。
过于重视名家名篇,一味效仿,只会抑制学生的个性。
二、引导学生积极关注生活,多体验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列夫托尔斯泰在《论艺术》一书中有一句名言:“感情越是真挚,那么它就越是独特。
”这就是说个性化的情感来源于真挚的情感。
每个学生每天的经历和体验都是不一样的,情感也必定是不一样的,关键在于学生怎样认识和发掘。
当今的学生作文,缺少的不是对写作的“认知”,学生在课堂内外能学到各种各样的写作方法和应试技巧,真正缺乏的是“自己的情感”。
鼓励农村学生 做生活中有心人论文
![鼓励农村学生 做生活中有心人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65faa60ca6c30c2259019ef7.png)
鼓励农村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创作来源于生活。
可是在农村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生活圈子很狭窄,每天奔波于学校和家的两点一线之间,每天的生活都大同小异。
由于受地理环境和生活条件的限制,一般学生都不具备有搜索现代化知识和信息的条件,就是最基本的课外书也是有限的,加上平时活动范围有限,视野永远不如城里的学生开阔,知识积累又不够,在写作上表现出选材单一,内容枯燥乏味,感染力不够。
针对农村学生存在的普遍现象,教学写作时应紧紧围绕优势地理环境来作文章,引导学生因地制宜取材,提高写作兴趣。
一、仔细观察,抓住自然景物之美。
农村学生虽然没有城里学生那样多姿多彩的生活环境,但他们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广袤的田野,连绵的群山,清澈的河流,静谧的树林,幽深的庭院,飘香的花果,追逐的牛羊……有春之绿、夏之花、秋之果、冬之雪等场所,可学生往往感受不到这些自然景物之美,表达不出这些自然的韵味呢?关键是缺少对景物观察,对美的事物发现。
教师要经常性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景物的兴趣,让他们走出课本,融入身边乡村田园生活,领略大自然的无限风光,真正体会乡野风景之美,激发对家乡、对大自然的热爱,从而积累更多的习作材料。
教师要适当引导观察事物的方法,使他们既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又有一颗细腻的心。
除了提高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自由观察外,可以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和认识水平,教师要重视引导观察,让学生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感受童年生活中的乐趣。
农村孩子的见识远远跟不上城市的孩子,但是乡村学生的生活比起城里的孩子,多了几分自由和快乐,天地更加广阔,生活更是惬意。
农村学生春天折柳枝编草帽、到野外野炊、挖野菜,夏天去河里游泳、摸螃蟹、捉鱼、捉知了、捕螳螂,秋天捉蛐蛐、摘野果、打山鸡,冬天去打石刻、老鹰捉小鸡、藏猫猫、掷沙包、折纸船、推铁环……各种游戏应有尽有,玩得痛快,看的眼馋,令人回味无穷。
语文教师要了解学生朴实的生活,走进丰富的心灵,了解他们的爱好,指导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他们玩耍嬉戏过程,了解人物的心里活动,在活动中的不同表现,这种活动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让童年乐趣永留记忆,印在心里,写在日记中,给展示出来,保留下来。
小学语文论文写作的源头活水——积累感悟随笔
![小学语文论文写作的源头活水——积累感悟随笔](https://img.taocdn.com/s3/m/94dd2fe96c175f0e7dd1374d.png)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广东云浮市新兴县实验小学(527400)张妙珍课标在“表达与交流”的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性,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
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
”这真是一语中的,指出了写作教学的根本途径:让学生感悟生活,学会作文。
那么,在作文教学中怎样才能落实课标这一教学观念呢?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积累是写作的源头没有积累的学生写起作文,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不是感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倍觉填充之物平淡乏味,难免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腹有诗书气自华”,积累语言是妙笔生花的基础。
只有让学生积累精彩词句,夯实语言底蕴,丰富语言,才能达到厚积薄发的目的。
几年来,通过让学生每天看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摘录优美词句、片段,每周利用一节课时间让学生互相欣赏交流。
有的声情并茂地朗读短小精悍、以情感人抑或以智启人的美文,情动辞发,仿如身临其境;有的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有的说说描写春天等事物的精妙词句,与同学共勉。
在欣赏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适时从词句精妙、遣词造句、构思立意等方面加以点拨指导,使学生不仅能欣赏美文,吸取语言精华,而且作文的技法也能在阅读中积累,运用,潜移默化。
学生收集交流精妙词句、美文的过程,既是阅读积累的过程,也是收集信息、交流信息、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积淀情感的过程。
学生摘录欣赏交流精语妙言的过程是一个隐形的、长效的、综合的过程,日积月累,他们的语感更为丰富,思想更为深邃,对文章就理解得越透,对生活也感悟得越深,写起文章就得心应手。
二、感悟是写作的活水写作素材源于生活。
学生的习作内容大多是对周围的人和事物的见闻、认识和感想,是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生活是万花筒,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用自己明亮的双眸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纯真的心灵去体验生活,品味酸甜苦辣,感悟喜怒哀乐,发现世界的神奇变化,捕捉生活中朵朵浪花,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以满腔的热情观察、体验生活,把习作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幼儿教师应注重细节,了解孩子做个有心人
![幼儿教师应注重细节,了解孩子做个有心人](https://img.taocdn.com/s3/m/c7021124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e1.png)
幼儿教师应注重细节,了解孩子做个有心人
在幼儿园工作已经好几年了,在教学工作中,刚开始总觉得孩子小,不懂事,组织活动总是不顺手,特别是教研活动,往往总是埋怨孩子们不会配合,常常把问题找在孩子们身上。
后来我改变了做法:从细节入手,了解孩子做个有心人,使得我的教学活动有了极大的飞跃。
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的。
一、倾听孩子谈话,了解孩子的想法。
在我们的一日活动中,与孩子的交流除了课外谈话,课堂上的个别交流外,大多时间都是孩子自己与自己,自己与同伴交流的时间,在这种时刻,孩子们交流的东西往往是教师平时很少能听到或者根本听不到的内容,此时教师要做个有心人,时刻关注,倾听孩子讲话的内容,因为在这期间你能了解到孩子们的一些想法,感兴趣的一些话题,从而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及方法。
二、关注孩子们的行为举止,了解孩子的想法。
孩子之间是存在个体差异的,有些孩子活泼善于表达;有些孩子沉默寡言不善言词。
前者幼儿遇到了问题会通过语言、情绪表达出来;后者幼儿往往会采用压抑的方法不表达出来,此时行为举止会透露他们的想法,教师要时刻关注每个幼儿的行为举止,了解他们的情感,了解他们的所需。
三、教师从一个抚摸动作开始,增进师幼关系。
应该说,教师在孩子心目中是有着特殊地位的,作为幼儿园的主体——幼儿,与他们融为一体是我们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如何进一步与幼儿拉近关系呢?我是这样做的︰除了平时的倾听关注外,
每个早上我对来园的孩子都要送上一个温情的拥抱,从一个抚摸动作开始,让幼儿以饱满、愉悦的情绪开始一天的学习,通过这样的举动,拉近师幼之间的距离。
生活由点点滴滴组成,只要关注到其中的点点滴滴,注重细节,从细节入手,做个有心人,就一定会在幼教的道路上得到无穷的乐趣。
指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指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https://img.taocdn.com/s3/m/5f0c301310a6f524ccbf85f4.png)
指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作文能力,是综合反映聋生听、说、读、写的语言修养、认识广度和思想深度。
《全日制聋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草稿)关于写作的总目标是:“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做到明确具体、语句通顺”应该说,从这个总目标看,此要求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然而,现实呢?作文教学现状堪忧,已引起众多聋校教师的思考。
目前,许多聋生怕写作文,他们一提起笔,就抓耳挠腮,苦于素材匮乏,困于无从下笔。
造成这种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聋生平时缺乏语言的积累、习作方面的体验有一定的关系。
教师要悉心指导聋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平时善于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加强聋生切实的体验,使他们“情动于衷而形于言”,把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认识和体验“原汁原味”地表现出来。
一、在体验生活中积累作文素材作文素材,是作品内容主题所用的材料,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应引导和促使聋生通过观察、交流、阅读、思考等多种手段,收集生活中的材料”。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
”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丰富多彩的生活为作文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材料。
教师要让学生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脑子想,鼓励他们以笔记的形式记录多彩如画的校园生活,幸福欢乐的家庭生活和广阔丰富的社会生活,从而丰富聋生的情感体验。
(一)观察积累聋生和同龄的健听学生相比,他们的视野是不够开阔的,社会上、生活中的东西不可能经历得很多。
但他们通过读好书(包括教材)得来的思想、情感也是十分重要的。
新课程强调“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的丰富自己的见闻,积累写作素材”。
因此,要培养聋生留心观察的好习惯,并把观察到的所得、所知、所感的各种细微特征及时记录、随时积累。
教师指导聋生观察的方法,通过课内分析讲解、课外观察示范等,教会聋生多角度、多侧面观察。
到写作时,就能根据需要自由选择材料。
通过广泛联想,把平时积累的不同时空的材料,按照某种特征或写作目的组织起来,如:《题西林壁》写山,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都呈现不同的景色。
作文教学呼唤人文精神
![作文教学呼唤人文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4eda0b7ff242336c1eb95efb.png)
作文教学呼唤人文精神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常常困惑于学生写不出像样的文章来。
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着“假、大、空”的现象,缺乏鲜活的个性——写人物的形象单薄,性格单一;记事的情节简单,主题浅显;说理的罗列现象,不够深刻。
语文学科鲜明的人文性在作文教学中没能得到应有的表现,与新课程的要求相悖离。
因此,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吐露真言、抒发真情、学做真人、追求真知,让课堂充满人文的灿烂阳光,已经是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一、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做生活的有“心”人语文即生活,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是学生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教师应引导学生把目光推向社会生活的前台,养成读书、看报、看电视的好习惯;培养学生关爱别人、关心社会、热爱国家。
从而让学生走出学校有限的封闭空间,引领学生放眼祖国内外,感受社会变革,体察民生忧乐,做生活的有心人。
在作文教学中还可以引导学生评论大众话题,引发学生人文思考。
如“网络围观”“食品安全”“环保问题”“信仰危机”“海外移民”等都是很好的大众话题。
在教学中经常引入这些热门话题,引导学生评论思考,能激发学生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例如,将“巩俐加入新加坡国籍”这一热点引入课堂,要求学生进行思考:德艺能成正比吗?在中国是名星,在外国一定是名星吗,等等。
学生讨论很热烈,激发了他们对社会现象的深层思考。
久而久之,学生便会把个人对社会的评价融入到作文中。
二、培养学生创新习惯,做有感受的“新”人没有创造,就没有进步,就没有新面貌。
人文精神与创新意识是分不开的,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1.激发创新精神。
教师应启发学生灵活运用课内外知识,进行跨越式的联想与写作。
面对快速多变的信息传递,学生有大量课外知识的积淀,他们可以以此为基础驰骋想像,淋漓尽致地发挥,进行创作。
如:画出一个圆,一个梯形,一个三角形,让学生编写一个故事。
作文可以以童话、寓言、散文的形式展示出来。
这样,既有学生丰富的想像,又有学生生活的体验。
心得体会作文【精彩5篇】
![心得体会作文【精彩5篇】](https://img.taocdn.com/s3/m/982a2235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d3.png)
心得体会作文【精彩5篇】心得体会作文篇一10 月30日,我有幸聆听了新天学区在马均小学组织的教师侯建存等老师的作文指导课。
可谓受益匪浅,感慨颇深。
“作文之本”就是生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学生的题材来源于生活,只有当学生充分感悟生活,随时留意身边的所见所闻,才会有所思所感,才能写出作文,也只有当学生的生活素材丰富了,有可写的东西了才不怕作文。
1、教师善于为学生创造自由感悟空间。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从生活细节中去发掘生活的乐趣,生活的美好,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要成为生活的有心人,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挖掘开发生活资源,设计即兴练笔,如侯老师这节课,有目的的设计了句段,看多媒体演示句段,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素材,引导学生写身边的人或事,指导学生去观察去感受,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和真挚的感情用真切朴实的语言表达出来,激发了学生表达感受生活的愿望,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由此,我体会到作文教学源于生活,在于求真,用自己的笔说自己的话,教师则创造条件、开阔活动空间,让孩子在自由中获得真切感受,感之于处,受之于心,表之于言。
2、培养观察能力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写作文首先要有内容,观察和思维是打开作文内容宝库的金钥匙,没有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也就不可能有组织写作的能力。
因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为积累作文材料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侯老师在课上有意让学生观察事物,观察出示的多媒体上的事物,为孩子们提供了观察的素材,引导学生写身边的人和事,教师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可以从外貌、动作、表情、神态、心理活动等方面去观察,让学生轻松的把全身心放在观察活动中,学生的语言在有效引导下变得丰富、生动大胆。
此时,如果动笔去写,一定成竹在胸,从而改变了学生作文入手难的看法。
3、“练笔”是写好作文的关键。
侯老师在讲座中说过:小学生作文的性质就是练笔。
多渠道为写作注入源头活水
![多渠道为写作注入源头活水](https://img.taocdn.com/s3/m/16a91df1fab069dc502201d7.png)
多渠道为写作注入源头活水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作文课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
学生之所以怕作文,是因为不知道写什么内容,不知道怎样把写的内容写好,把作文当成负担。
要让学生知道写什么、怎么写进而喜欢作文,应从源头抓起。
一、为学生写作注入生活之水领悟社会生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源头盛而文不竭。
”这番话道出了作文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因此,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了解社会,了解生活,了解国家大事。
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使他们感受生活的充实。
可以对家庭中的种种琐事,校园内的桩桩小事,邻里之间的不同争执,乃至街头巷尾的见闻,去体验生活,领悟人生。
生活是取之不尽的源泉,只要把学生引向生活,让他们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以饱满的热情去体验生活,歌颂生活,赞美生活,才会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体悟自身生活。
在平常语文教学之余,教师要注重让学生用心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如开展体育比赛、文娱表演、小实验、小制作、游戏、劳动等活动,引导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并关注他人在活动中的表现。
感悟语言生活。
初中阶段说是学生书面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要让学生广泛涉猎语言文字优美、思想感情丰富健康的作品。
让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让作品震颤读者的心,使之产生独特体验,比起枯燥的字词训练给学生带来的益处不知要有效多少倍。
而在阅读中培养语感,积累丰富的语言文化,对中学生书面语言的形成大有裨益。
比如从《列夫托尔斯泰》)如行云流水般流畅、细腻而锋芒毕露的语言风格里,学生们学到的不仅仅是语言文字,还有语言文字之外的智慧和开阔的思路、真挚的情感和撼人心魄的魅力。
《安塞腰鼓》《土地的誓言》等饱含真挚而热烈情感的文章,则有利于培养学生们健康的情感,并丰富其内心世界。
二、为学生写作注入兴趣之水激发学生兴趣。
中学生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在接触新鲜事物或自己感到有趣的事情时,总会情不自禁的想说出来。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作文教学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作文教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7162825d3c1ec5da50e27071.png)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作文教学刍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拉开了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帷幕。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和重点,也是学生感到头疼的一个问题,如何教作文,如何写作文,一直困扰众多的老师和学生。
在新课程背景下,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第一线的实践,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教训,希望得到各位同仁的大力支持和指导。
一、丰富生活,开阔眼界,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课外活动是作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教师应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接触大自然,运用课内学到的观察本领去广泛地观察大自然,从而丰富感性知识,丰富自己的语言;让学生去接触社会,把语文教学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大课堂,从而在社会交际中积累语言,发展思维。
这样,可以开拓知识领域,开阔眼界,丰富生活,激发与发展学生的写作兴趣,爱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课外阅读也是增长知识的有效办法之一。
要提高语文水平,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只靠教材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
在课外阅读方法上,可以采取自由阅读和定向阅读相结合的方法。
自由阅读,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地选择阅读作品,教师一般不加限制,但要讲清目的和要求,一个课时能认识一个事物便达到了目的。
定向阅读,是由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以及某一写作单元的目的和要求,确定阅读作品目录。
如课标规定每学期每个小学生课外阅读三五本书,教师针对记叙文的特点,有要求地布置任务,通过检查及时了解和发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已经掌握或没有掌握的问题,以便在往后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放矢”。
教师还应要求学生每个学期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摘抄妙文佳句,多做一些笔记和卡片,这对增强学生的词汇量,激发思维,丰富语言,大有好处。
二、处处留心,勤于动笔,锻炼学生写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作文方面的能力提高的很慢,有很大的难度。
因此,我做了一项调查,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的学生有写作方面的欲望,但也感到难度大,写不好,《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https://img.taocdn.com/s3/m/ae5b5fe2d1f34693daef3efb.png)
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人获得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生活本身就是一本百科全书。
小学生刚刚进入学校,靠课堂、教材和教师的讲授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经验,但这远远不够,需要拓展知识的获取渠道,特别是课堂与教材、教师讲授之外的知识获取渠道,比如向生活学习,向周围的人学习,从周围发生的鲜活事实中学习,并加以体会感悟,进而丰富自己的知识库存与积累,提高自己把握外界事物发展的能力。
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发现,敏于捕捉,强于记忆,细于贮存,乐于应用,达到使学生快速成长的目的。
作文教学中的生活情趣
![作文教学中的生活情趣](https://img.taocdn.com/s3/m/dc17d963a98271fe910ef92c.png)
作文教学中的生活情趣生活作文教学,蕴涵开放、多元、灵活等诸多元素,需要情趣相伴与相助。
离开情趣,生活作文教学就会陷入枯燥、呆板的泥沼。
生活作文教学的情趣是怎样“炼”成的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多年作文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1引导学生学会留意生活,让作文于“真实处”见生动之趣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是取之不尽的作文资源库。
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留意生活、感受生活,通过写真实的生活,领悟生活处处有“美丽”、有“生动”。
这样的作文教学,才有情趣可言。
那么,如何让作文于真实处见生动之趣呢?1.1放开手脚,引导学生留意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生活是生命运动中具体而丰富的活动。
平平常常的每一刻生活,却蕴涵着生命运动的高位意义。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留意生活,包括每一时、每一处、每一点小小的变化,都要用心去看、去记、去写。
所渭“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横看成岭侧成峰”。
早上观察与晚上观察同一朵花,会有不同的“情”与“趣”、“美”与“趣”。
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珍视每一天生活,看重每一次生命活动,“用笔说话”,把所见所闻所感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
1.2放低要求,引导学生捕捉“真实”生活。
综观当前的作文教学,许多学生还是很“怕”作文,大多是因为觉得“没什么内容可写”。
笔者认为,造成这种怪诞现象的直接原因有三:1.2.1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难以寻找“动听”、“动人”的写作素材,所以许多学生没有看重“平常”。
其实,因为“真实”,所以平常。
所谓平平淡淡才是真,生活中“感天动地”的“好”作文题材实在是“凤毛麟角”。
没有留意真实生活,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变化、事物之间“不尽相同”之处,学生自然就缺乏搜集、筛选、整理的意识和能力。
1.2.2教师”教”的要求过高,导致学生“造假”。
许多教师往往是以布置任务、“支你一招”的身份和口吻去“教”作文,教作文如同“压模”,希望一次性成品,包括字数、文句、结构等,都有详细“规定”。
幼儿园教师要做有心人
![幼儿园教师要做有心人](https://img.taocdn.com/s3/m/6484cbc1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fe.png)
幼儿园教师要做有心人在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中,老师要做一个有心人,随时观察孩子们的表现。
盥洗是我们班习惯养成教育的一个小课题,虽然只是习惯养成的一小部分,但是其中却有着很大的学问。
你们看,老师稍稍不注意,我们小班的孩子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有的孩子洗手时不会挽袖,直接将手伸到水龙头下进行冲洗;有的孩子在玩水,把水弄的到处都是,还将自己的衣服打湿了;有的孩子在盥洗室里聊天,迟迟不肯出来,没有小便的时候也喜欢往里面钻;有的孩子嬉戏打闹,出现不排队的现象。
这种种现象怎样解决呢?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盥洗教育环境。
如我们小班幼儿的盥洗环境创设可以使用儿童图片或者画面为主,这样不仅激发孩子对盥洗的兴趣还使幼儿对盥洗的方法有形象的认识,还能帮助孩子模仿盥洗的顺序,因此我们在盥洗室的墙上张贴了小朋友洗手顺序的图片来引导有人掌握洗手的方法。
针对孩子浪费水的情况,在墙面上张贴水龙头哭的图片,提醒幼儿节约用水。
还在地上张贴了小脚丫,提醒幼儿自己养成人多排队的好习惯,消除不安全的隐患。
为幼儿创设了一个整洁优美的环境,让他们体验和享受到环境带来的舒适与快乐。
其次,我们采用生动有趣的教育形式进行教育。
孩子往往对其感兴趣的活动充满好奇,因此我们创造条件利用兴趣来培养他们的良好的盥洗习惯。
作为教师可以运用讲故事学儿歌的形式向幼儿进行教育。
我们还在水池前面贴上了洗手七部曲并配有相应的图片,如“开水龙头---把手打湿---擦肥皂---搓手心手背---用水冲干净----关水龙头---把手甩一甩”我的小手干净了,让孩子们根据图示洗手孩子们洗的又快又干净。
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根据儿歌和图示的引导,不但可以完成入厕后要洗手的好习惯,而且还受到了卫生教育,这样,对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对幼儿智力、情感、独立性、克服困难等能力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针对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我们还通过故事情境和孩子们熟悉的动物形象为切入点引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打破枯燥的说教。
新课改中,如何做个有心人论文
![新课改中,如何做个有心人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a61904d4ce2f0066f5332222.png)
新课改中,如何做个有心人【摘要】首先,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其次,在教学中要融洽师生关系第三,要精心设计课后练习。
第四,在教学中抓好章节过关。
第五,抓好期末复习教学,这是关键。
【关键词】有心人兴趣精心提高激发融洽在新课程改革中,让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愿学数学,爱学数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每个数学老师的心愿,要想达到这个目的,我认为在教学中,老师做个有心人非常重要。
首先,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要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只有对提供的材料产生兴趣,才是真正学习的开始,对你教学的方式、手段感兴趣,他才会跟着你共同学习,同演一台戏。
在以往的教学中,总是遵循“老师唱戏,学生看戏”,“老师写,学生抄”,“老师喂一口,学生吃一口”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被迫的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学习,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好胜心强等心理特点,在练习课中我常用比赛、活动等多种方法教学,激发他们对学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思考的内在动力。
如:在教学“运算定律”后,我发现同学们存在老师讲时做得不错,过后又犯错,屡次纠正后还是犯相同的错误,反反复复的练,仍然达不到预期效果。
在这时,我就想到开展一项活动来解决这个问题,我收集了学生平时作业和测试中出现的问题,写在纸片上,让学生分成几个组,每组都抽取题目来,自己当小老师,小组讨论改正后,选几个小老师代表上台把错题和纠正的答案写在黑板上,并说明理由,选出优秀老师和优秀小组,整堂课中学生非常感兴趣,也很认真。
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学生解题能力,存在的问题也解决了,可谓是一举多得。
所以,我觉得,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
其次,在教学中要融洽师生关系。
在教学中,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才会“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和热爱学生, 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要知道,学生非常在乎老师对他们的评价,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微笑,一个细小的动作,都能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关爱,激起他们对老师的爱,对数学的爱。
充分利用身边资源引导学生选好主题活动
![充分利用身边资源引导学生选好主题活动](https://img.taocdn.com/s3/m/a3877511650e52ea551898d2.png)
充分利用身边资源引导学生选好主题活动鸭子口乡马连小学庹忠会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原来的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转变为尊重儿童经验和生活情趣的课程。
它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和经验,倡导课程向学生生活世界的回归,它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
因此,在选择活动主题时,应充分地利用学生身边的可利用的资源,以充分体现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理解生活,了解社会,提高实践能力的作用。
一、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可利用资源。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可供我们利用的资源,但我们的学生没有发现它们,因此,作为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鼓励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
留心观察,关注细节,从而发现我们身边值得研究和有兴趣的问题。
如本期在确定活动主题时,学生看到校园里的桂花香气扑鼻、水井河柑桔诱人……便想研究“秋天的植物”这个大的主题。
教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学生研究的积极性也挺高。
二、老师当好“参谋”,引导学生提炼并确定好小组活动主题。
每次活动时,一个主题应有很多可研究的子问题,但所提出的诸多子问题中不一定是每个子问题都适合学生来研究,此时,老师要给学生当好参谋。
本期开展“秋天的植物”这一主题时,同学们提出了“水井河的柑桔”、“家乡的土特产”、“校园里的桂花树”、“种植花卉有乐趣”、“秋天的果实”等等。
面对这些子问题,老师就引导学生思考:看一看这些主题的范围大不大;活动有无安全问题;这些主题与我们的生活和实际贴不贴近;是否适合我们的知识水平与能力……根据一系列的引导,最后确定了研究“校园里的桂花树”、“种植花卉有乐趣”、“水井河的柑桔”、“家乡的土特产”等这样一些易于观察、易于研究、易于搜集资料、数据、信息的子问题。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给学生当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参谋,给学生足够的活动空间,充分利用身边可利用的资源,引导学生选好活动主题,再结合具体计划制定活动开展的指导,使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有声有色。
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https://img.taocdn.com/s3/m/48242f7e1a37f111f0855b0a.png)
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鉴于作文的重要地位,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是一个重要任务。
教师必须从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入手,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注重学生的阅读积累和生活实践,引导学生多练笔,并毫不吝啬地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到写作中。
关键词:作文教学有效性激趣阅读练笔真情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综合训练的主要阵地。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长期以来,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从未停止过探索的脚步。
要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感兴趣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学段的教学目标中,也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习作兴趣的要求,可见,兴趣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也是提高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第一步。
在作文教学中,可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减轻学生写作的难度,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如初中作文中写四季的作文时,可用幻灯片播放不同的四季之景,达到一种更为直观的印象。
如写感恩话题时,可播放一些感人的图片或视频,再配上一些煽情的音乐让学生真情流露。
这时,无需千言万语的讲解说教,学生们都内心已是有无数感慨……学生在经历了类似情感的体验后,再来诉说感动,吐露心声,就不会做“无米之巧妇”了。
要激发兴趣,还应随时让学生处于一种写作氛围中。
利用黑板报、墙报等,开辟“作文园地”,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老师可以将本班学生中写得好的文章、优美的语句、精彩的片段、耐人寻味的结尾、创意的写法等优秀作品登上去,供大家阅读、欣赏、学习。
同时,这些写得成功的同学把写作成果展示出来,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成功心理和表现欲望,使他们进入到自己作文“乐”的境界。
引导学生当生活中的有心人
![引导学生当生活中的有心人](https://img.taocdn.com/s3/m/9fd92154af1ffc4fff47ac25.png)
引导学生当生活中的有心人为了让学生说真话,抒真情。
我充分拓展教学时空,实施有效指导,收到了良好效果。
一、为习作引进活水有了丰富的积累,习作时才能文思如涌,才能真正解决“无米之炊”。
积累的核心问题是教师训练学生养成观察、阅读的习惯,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日记、读书笔记、小练笔等形式进行积累和内化。
同时努力引导学生当生活中的有心人。
1、参与生活,搜集材料。
在作文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作文,积累素材,必须引导学生参与生活,观察生活,变无心为有心,变用眼为用脑,养成对周围事物仔细看,仔细听、仔细闻、仔细摸、仔细品尝、仔细想、认真记的良好习惯。
只有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才能在参与生活中储备丰富的作文素材,写作时才会有内容可写。
首先是让我们日常生活进课堂,要求学生参与家务劳动,参与探亲访友、购物等活动,以体验生活的各种滋味,培养学生观察、认识和参与生活的能力,以及热爱生活的思想。
其次是新闻趣事进课堂,开展“看新闻、记新闻、议新闻”活动,我建议学生每天收看晚上七点钟的新闻联播,要求学生把看到的,自己觉得有兴趣或有意义的新闻记录在本子上,每周利用一节晨会课,让学生讲述自己收集来的新闻趣事及其感受,讲完之后,让大家评议谁讲得生动具体,感受深刻。
久而久之,不仅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
同时,使学困生也在作文中尝到甜头,增强自信心。
第三是让校园生活走进课堂,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及其国旗下的讲话,我们都要求学生仔细听,并在活动课上让学生进行复述和谈感受,每年的的校运会,以及校园外语节,我们都要求学生积极参加,亲身体验,积累写作素材。
2、欣赏美文,积累材料。
我每周利用一节课时间给学生朗读美文或让学生互相交流欣赏美文。
教师从报刊书籍中精心筛选出那些短小精悍、以情感人或以智启人的文章,在课堂上朗读,或请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进行朗读。
声情并茂的朗读,往往会把学生带入作者所描绘的意境。
语文教学论文:做教学与生活中的有心人
![语文教学论文:做教学与生活中的有心人](https://img.taocdn.com/s3/m/a352f2336c85ec3a87c2c5a7.png)
做教学与生活中的有心人《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在语文课程中学到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在其他课程、其他场合中也可以学到语文,拓宽学语文用语文的天地。
”的确如此,语文与生活同在,它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那么,教师如何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并获得有活力的知识,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因此,学校开设了大语文课,设立的了读书笔记这项作业,给我们学校的教学工作注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
这真是一个大胆的尝试,我为之兴奋,也为孩子们庆幸。
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其中来了。
好的影响是带来了,好的办法也实施了,可是,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刚开始,孩子们感到很新鲜,非常投入的去做。
效果也不错。
可是,久而久之,人都是有惰性的,也会感到厌烦无味,偷懒、应付的现象也越来越多了。
我们做教师的任务就是怎样使他们保持对读书笔记的热度,认真投入的做好每一次。
这学期,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古诗配画小学阅读教学,不仅要指导和训练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而且必须指导和训练学生积累语言。
积累语言,是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
汉语是世界上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之一,它具有思想美、意境美、节奏美、音韵美等特点。
新课程大纲提倡学生背诵积累古诗,古诗负载着传承着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
用人类的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哺育后代,是语文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由于文中涉及的一些人或事,和学生存在着较大的时空距离,古诗离孩子们很遥远,离他们的知识层次也很远,他们不是很乐意去背诵。
我们很难在平时让学生主动自己去背,很多学生还是在老师的督促监督中完成的。
为此,我想,何不好好利用读书笔记这片沃土呢?把古诗抄下来,然后在相应的位置根据古诗的意思配上一幅画。
一学期要求背2019我们一学期一般都是15次左右,每次抄一首诗,然后要求背诵,这样,不但充实了读书笔记而且又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古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人获得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生活本身就是一本百科全书。
小学生刚刚进入学校,靠课堂、教材和教师的讲授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经验,但这远远不够,需要拓展知识的获取渠道,特别是课堂与教材、教师讲授之外的知识获取渠道,比如向生活学习,向周围的人学习,从周围发生的鲜活事实中学习,并加以体会感悟,进而丰富自己的知识库存与积累,提高自己把握外界事物发展的能力。
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发现,敏于捕捉,强于记忆,细于贮存,乐于应用,达到使学生快速成长的目的。
词汇积累不光是英语老师所要费心经营的,语文老师更应该为母语的纯洁与生命力旺盛做出应有贡献。
我思考实践了几则小方法,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一是成语分类接龙作业布置并课堂练习,丰富学生语汇,激发竞争一流的渴望;二是布置搜集整理歇后语,多多益善,增加语言的鲜活生动性;三是组织词汇社会大采风。
重点在于生活谚语、气象俗语、民间的代代相传的为人做事箴言;四是重点推介《增广贤文》和宋词中的长短句、唐诗中的山水摹写佳篇,长此以往,浸润熏染,必获长足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