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生集体作教育惩罚的主体
浅谈班级管理中的惩罚教育
![浅谈班级管理中的惩罚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40511065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62.png)
浅谈班级管理中的惩罚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方式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
在过去,惩罚教育曾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严格的惩罚来约束学生的行为。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和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不断提高,惩罚教育也逐渐受到了质疑。
在当今的教育实践中,如何正确看待和运用惩罚教育成为了一个亟待探讨的问题。
本文将就浅谈班级管理中的惩罚教育展开探讨。
我们需要明确惩罚教育的定义。
惩罚教育是指教师对学生违反校规校纪的行为进行一定的制裁和处罚,目的在于警示和规范学生的行为。
在传统的惩罚教育中,老师通常会采取体罚、批评、罚站等方式来惩罚学生。
这种方式的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学生的行为,但同时也会对学生的心理和身体造成伤害,甚至可能引发更严重的问题。
我们需要明确惩罚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惩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班级纪律,促使学生遵守校规校纪,保持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处理一些严重的违纪行为时,适当的惩罚也可以传达给学生一个明确的信号,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并引起深刻反思。
惩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班级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惩罚教育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使用也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
过度使用惩罚教育会导致学生心理压力过大,产生抵触心理,认为学校对待自己不公平,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过度使用惩罚教育还会导致学生与老师之间产生矛盾和冲突,影响师生关系的和谐。
不合理使用惩罚教育也会使学生对能力和自尊心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加剧学生的眼光不良和违规行为。
如何正确看待和运用惩罚教育成为了班级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班级管理中,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和运用惩罚教育呢?我们应该注重预防为主。
在平时,老师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和道德素养的教育,通过讲故事、讲道理、做典型等方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使学生懂得何为正确的行为和言行规范。
我们应该注重奖惩相结合。
在面对学生违纪行为时,老师不应一味地强调惩罚,而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处理,适时给予奖励或者惩罚。
浅谈班级管理中的惩罚教育
![浅谈班级管理中的惩罚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ed92ba00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75.png)
浅谈班级管理中的惩罚教育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社会的发展,对于班级管理中的惩罚教育也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
传统的惩罚教育往往以惩罚为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一定的伤害。
而现代的教育理念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的教学,因此班级管理中的惩罚教育也需要更加科学合理和人性化。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浅谈班级管理中的惩罚教育。
一、惩罚与教育相结合教师在班级管理中遇到学生违规行为时,往往会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
但是惩罚并不意味着只有打骂或者体罚,更多的应该是惩罚与教育相结合。
教师在处理学生违规行为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家庭背景,采取合适的惩罚措施,并且进行适当的教育引导。
惩罚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引导他们改正错误,并且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
二、情节与次数相结合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对学生的惩罚应该根据学生的违规行为情节和违规次数进行合理的结合。
对于一些轻微的违规行为,教师可以采取口头警告或者书面批评的方式进行惩罚,给学生一个改进的机会。
对于一些严重的违规行为,教师可以采取停课、批评教育、甚至家长调解等措施进行惩罚。
在惩罚教育中,情节与次数的相结合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在接受惩罚的也能明确自己的过错,树立正确的行为观念。
三、尊重与严肃相结合班级管理中的惩罚教育,虽然需要一定的严肃性,但是也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
教师在进行惩罚教育时,应该注重言行举止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但是也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和尊严,避免造成学生的心理阴影。
对于学生的违规行为,教师应该采取冷静理性的态度进行处理,不要激动或者情绪化,避免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
四、惩罚的科学性与适度性在进行班级管理中的惩罚教育时,教师应该遵循惩罚的科学性和适度性原则。
惩罚的科学性是指惩罚措施应该是合理、合法、公正的,不应该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
惩罚的适度性是指惩罚措施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不能过于严厉或者过于宽容。
只有惩罚的科学性和适度性保持平衡,才能体现出惩罚教育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教育惩戒,谁来惩戒
![教育惩戒,谁来惩戒](https://img.taocdn.com/s3/m/e993d72c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8f.png)
教育惩戒,谁来惩戒教育惩戒,谁来惩戒?这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关乎学校教育和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问题。
在教育领域,惩戒一直存在着争议,对于惩戒的方式和执行者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那么,到底谁来惩戒呢?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教育惩戒的含义。
教育惩戒是指对学生的过错行为进行一定的惩罚或约束,目的是为了纠正学生的错误,并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避免再次犯错。
教育惩戒是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育惩戒也容易引起争议,因为对于如何进行惩戒、谁来进行惩戒,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做法。
在中国,教育惩戒的执行者通常是老师和学校管理者。
对于轻微的过错行为,比如迟到、忘带作业等,老师会采取口头批评、警告或者额外布置任务等方式进行惩戒;而对于严重的过错行为,比如打架斗殴、故意破坏财物等,学校管理者会采取停课、警告书、甚至是劝退等方式进行惩戒。
这种方式看似行之有效,但是也容易引发一些问题。
一方面,虽然教师和学校管理者有权利对学生进行惩戒,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存在滥用权力的情况,或者对学生进行过度惩罚,导致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下降,甚至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一些学校管理者可能因为种种原因对某些学生姑息纵容,导致学生的过错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惩戒,进而造成学校纪律混乱。
有人提出,应该建立起一个专门的教育惩戒机构,由专门的教育惩戒人员来进行惩戒。
这样一来,可以有效规范教育惩戒行为,避免滥用权力或姑息纵容的情况发生。
由专门的人员来进行教育惩戒,可以保证惩戒的公正性和客观性,让学生和家长更加信任和接受。
这种做法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建立专门的教育惩戒机构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政支持,不少地区的教育资源并不充足,无法支撑这样的机构的建立和发展。
由于教育惩戒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心理健康等方面有很高的认识和素养,要求教育惩戒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平。
在目前的情况下,教育惩戒人员的培训和选拔机制并不健全,很难保证这部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
![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https://img.taocdn.com/s3/m/f48bb18969dc5022aaea00af.png)
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第一条(目的依据)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保障和规范教师依法履行教育、管理学生的职责,维护师道尊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根据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规定,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适用范围)普通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以下称学校)教师对学生实施教育惩戒,适用本规则。
第三条(概念界定)本规则所称教育惩戒,是指教师和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和管理中基于教育目的与需要,对违规违纪、言行失范的学生进行制止、管束或者以特定方式予以纠正,使学生引以为戒,认识和改正错误的职务行为。
教育惩戒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职权。
第四条(职责要求)学生违反学生守则、校规校纪、社会公序良俗、法律法规,或者有其他妨碍教学活动正常进行、有害身心健康行为的,教师应当给予批评教育,并可以视情况予以适当惩戒。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支持教师正当行使教育惩戒权,制止有害于学生或者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言行。
第五条(实施原则)实施教育惩戒,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育人为本。
应当基于关爱学生的宗旨、符合育人规律,达到教育学生遵守规则、增强自律、改过向上的目的。
(二)合法合规。
应当以事先公布的规则为依据,尊重学生基本权利和人格尊严,遵循法治原则,程序正当、客观公正。
(三)过罚适当。
应当根据学生的性别、年龄、个性特点、身心特征、认知水平、一贯表现、过错性质、悔过态度等,选择适当的惩戒措施,实现最佳教育效果。
(四)保障安全。
应当事先了解学生行为动机、判断行为性质,并注意方式、场所和环境的安全,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
第六条(一般惩戒)教师在课堂教学、日常管理中,根据学生违规违纪情形,可以采取以下方式当场进行教育惩戒:(一)点名批评;(二)责令赔礼道歉、做口头或者书面检讨;(三)适当增加运动要求;(四)不超过一节课堂教学时间的教室内站立或者面壁反省;(五)暂扣学生用以违反纪律、扰乱秩序或者违规携带的物品;(六)课后留校教导;(七)学校校规规定的其他适当措施。
浅析小学教育中的惩罚教育的论文
![浅析小学教育中的惩罚教育的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f1e0242dff00bed5b9f31d77.png)
浅析小学教育中的惩罚教育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浅析小学教育中的惩罚教育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人类对自身认识不断深入,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学生观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的教育理念已经日益深入人心,公众对学生基本权利等一系列问题日趋关注,探讨日益深入。
在这种大背景下,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在教育领域中尤其在中小学教育中,其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史无前例的受到了来自不同层面的挑战和质疑。
在教育领域中,惩罚该如何界定?惩罚有无存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如何才能更有效的实施惩罚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在理念上进一步澄清。
1.什么是惩罚?教育学中一般认为:惩罚是对学生过错行为的一种否定和强制性纠正,是在学生身心完全能够承受的前提下采取的教育措施,是一种常规的教育手段。
它是与“奖励”相反的概念。
惩罚绝对不同于体罚!体罚是教育者对违纪学生身体上感到痛苦或极度疲劳的惩罚,是造成学生身心健康损害的侵权行为。
一般认为:体罚与惩罚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损害了受罚者的身心健康。
体罚学生是国家明令禁止的,也是违背伦理道德的,应坚决反对。
2.惩罚的必要性前苏联教育家、作家马卡连柯在《论共产主义教育》中说“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也是必要的。
这种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责任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人格,能培养学生抵制引诱和战胜引诱的能力”。
陈启刚教授在《揭开惩罚教育的“黑箱”》中论述道“正确实施惩罚有利于树立正确的舆论,有效地抵制学生中的歪风邪气;有助于维护学校纪律和规章制度,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有助于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和羞耻心;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促进学生的法制教育;有利于学生明辨是非,改正错误,找准努力的方向。
教育惩戒,谁来惩戒
![教育惩戒,谁来惩戒](https://img.taocdn.com/s3/m/12eba3a1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7e.png)
教育惩戒,谁来惩戒教育惩戒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对学生不当行为的惩罚措施。
它和纯粹的惩罚不同,是更注重引导和教育的方式,是在保证教育秩序、规范教育行为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合理惩戒,达到纠错、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但是,在教育惩戒中,谁来惩戒成了一个问题。
传统上,在学校教育中,教育惩戒通常是由老师或校长来完成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们对于教育惩戒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认为惩戒也需要制度化,需要一个更加公平、合理的机制来实现。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呼吁,要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教育惩戒机制,让它不再是由单一的教育者来完成,而是需要学生、家长、教育部门以及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过程。
首先,在建立一个完善的教育惩戒机制中,学生是重要的参与者之一。
他们需要参与到教育惩戒中的规则制定、执行、调查等方面,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有责任协助教育工作者对违规行为进行惩戒。
同时,这也是对学生参与民主、维护学校秩序的培养。
其次,教育部门也应该在教育惩戒中扮演重要角色。
教育部门应该加强监管和指导,建立教育惩戒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提高教育惩戒的透明化和公开度,同时还需要配备专门的人员来管理并规范惩戒实施的程序与方式的合法性。
除此之外,家长也应该参与到教育惩戒中来。
家长可以督促学校及时处理学生的不良行为,同时也需要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一些社会问题,避免问题的产生和扩大。
需要注意的是,建立一个完善的教育惩戒机制并不意味着给学生严酷的惩罚,而是需要采用温和、合理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从而达到最终的目的。
因此,在教育惩戒中,需要注意尊重学生的权利,保护学生的尊严,从而取得学生的信任,达到良好的效果。
总之,建立一个完善的教育惩戒机制,需要学生、家长、教育部门以及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采用温和、合理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从而达到良好的效果。
只有这样,才能让教育惩戒真正成为教育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校教育的健康发展打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
教育惩戒,谁来惩戒
![教育惩戒,谁来惩戒](https://img.taocdn.com/s3/m/ea96332d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f0.png)
教育惩戒,谁来惩戒
教育惩戒是指在教育工作中,为达到教育目的,对学生的不良行为采取相应的惩戒措施。
惩戒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意识和道德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但是,教育惩戒也容易引发各种问题,需要有明确的界限和标准,谁来惩戒也是一个需要关
注的问题。
但是,教育惩戒也有着其局限性。
首先,教师可能会过于严厉或不公正地进行教育惩戒,造成对学生的伤害。
其次,教育惩戒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和心理健康,导致学生
产生对学校和教育的不良印象。
此外,对于比较严重的不良行为,教师可能无法采取有效
的措施来解决问题,需要寻求其他渠道的支持和协助。
除了教师,学校管理部门也应当参与到教育惩戒的工作中来。
学校管理部门应当建立
健全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明确教育惩戒的标准和界限,避免教师采取过度的或不公正
的惩戒措施。
同时,学校管理部门也应当为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
开展教育惩戒工作。
除了教师和学校管理部门,家长也可以参与到教育惩戒的工作中来。
家长是学生的第
一任教育者,他们应当在学校和家庭两个环境中,对学生的行为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教育。
当学生出现不良行为时,家长应当与学校和教师进行沟通,合作解决问题,以达到更好的
教育效果。
综上所述,教育惩戒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教师、学校管理部门、家长等多方面。
任何一方面都不能单独完成教育惩戒的工作,只有通过各方面的合作和协作,才能形成更
加科学和有效的教育惩戒体系。
在这一过程中,教育惩戒的标准和界限也要得到明确,以
避免不当的惩戒措施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
教育惩戒,谁来惩戒
![教育惩戒,谁来惩戒](https://img.taocdn.com/s3/m/a315d45d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1c.png)
PAGE 视野/教育大家谈VIEW惩戒是教育绕不开的一个话题,也是教育难题。
惩戒不当和惩戒不足是惩戒教育中存在的两个最突出问题。
惩戒不当严重侵害学生权益,激化师生矛盾、家校矛盾,惩戒不足则容易使学生处于失教失管状态,学生的失范行为得不到矫正,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那么,惩戒如何实施?惩戒不当和惩戒不足的边界在哪里?实施惩戒的权责有哪些?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以下简称《规则》),意在回答并解决这些问题。
但就内容来看,《规则》没有很好地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甚至还存在瑕疵。
首先,就其名称而言,笔者认为,《中小学实施教育惩戒规则》比《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更合适,也更科学和规范。
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实施教育惩戒的主体是学校,后者强调实施教育惩戒的主体是教师。
然而,学生的录取、毕业、教育和管理,权限都在学校,而不在教师,没有哪一个教师可以决定这些事情。
《规则》将惩戒分为一般惩戒、较重惩戒和严重惩戒三种类型,一般惩戒由教师实施,较重惩戒实际上由学校德育工作负责人决定实施,严重惩戒则明确规定由学校实施。
所以,从内容上讲,教师惩戒只是教育惩戒的一部分,而且只实施一般惩戒。
因此,法律名称就不能以点概面,否则,就不够科学和规范。
而且,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和管理行为是职务行为,不是个人行为。
这种岗位职责和职务行为是学校赋予和要求的,具有客观性,扮演了这个岗位角色,就得按照岗位职责和职务权限开展工作。
教育惩戒是一套学校教育教育惩戒,谁来惩戒?□苟强万玮摄68视野教育大家谈/VIEW及管理的制度化和规则化体系,教师是以某种角色嵌套在学校的岗位体系中发挥作用的。
所以,在教育惩戒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德育工作负责人,都不是作为个人,而是作为某一岗位角色代表学校对学生实施惩戒。
当然,这并不是要否定教师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而是在探讨有关教育的话题时,教师个人的作用被过分强调,甚至有所夸大,导致对很多教育问题难以形成理性认识,一些问题长期悬而未决,议而未定,得不到有效解决。
【高中生物】当今教育下的惩罚观
![【高中生物】当今教育下的惩罚观](https://img.taocdn.com/s3/m/65015554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70.png)
【高中生物】当今教育下的惩罚观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如果学校中没有惩罚,必然使一部分学生失去保障。
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也是一种义务。
”那么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怎样正确理解和实施教育惩罚呢?首先,我们应该正确理解教育惩罚什么是“惩罚”?“惩罚”是对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
它既可以体现在精神上,也可以体现在行为上。
如扣操行分或纪律处分等等,某些过失补偿性行为,比如做卫生不认真而罚其重做等等。
这些惩罚与尊重学生并不矛盾,正如马卡连柯所说:“确定整个惩罚制度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尽可能多的尊重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的要求他。
”不良惩罚是指教师利用体罚、虐待等粗暴手段攻击学生身心,试图促使学生在高压情境下改变的教育方法。
随着教育法规的不断完善和师德教育的不断加强,其特点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首先,它具有隐蔽性。
在公共场所的教室里,惩罚基本被消除,而在相对安静的办公室里,惩罚往往被发现;对大多数学生的惩罚明显减少,对少数不听劝告的学生仍然经常使用。
第二,它具有可替代性。
过去,教鞭、拍打和推搡相对减少。
相反,他们改为“停下来想想错误”、“努力工作”和“虐待和攻击心脏”。
第三,它具有欺骗性。
教师言行不一,掩盖错误,逃避责任;学校领导对空置的拨款制度视而不见,展示他们的成绩。
更多误导学生,教他们撒谎,调查并反馈作弊。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
教育的秘决是真爱。
专制不是爱,把人家不需要的爱强加给别人,是专制;溺爱不是爱,溺爱对人是不尊重,明明你行我觉得你不行。
在信任理解的基础上,给孩子充分的成长空间,其实孩子就是在磕磕碰碰中长大的。
要相信,孩子的能力,永远超出大人的想象。
日本学者小原国芳反复强调:由于真正的负罪感及忏悔都使人祈求“公正惩罚”,“必须用惩罚来充实教育。
惩罚不是杀人,而是救人,是使人新生,使人复活”。
而这一惩罚有效性的前提是,“惩罚必须是自我惩罚”,外在的根据某某校规进行“机械式”的惩罚是“教育的堕落,是教育的自我否定”。
浅谈班级管理中的“惩罚”教育 韦士政
![浅谈班级管理中的“惩罚”教育 韦士政](https://img.taocdn.com/s3/m/485c41408762caaedc33d49e.png)
浅谈班级管理中的“惩罚”教育韦士政摘要:在班级管理教育中,对犯错的学生,“赏识”教育和“惩罚”应当并行,尤其要大胆、科学地使用“惩罚”的手段教育学生。
正确的看待惩罚教育,师生应明确其必要性,采用合理惩罚方式,把握尺度,按照一定的合理程序进行惩罚。
关键词:惩罚教育体罚班级管理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我们面对的是不懂事的少年儿童,在学习生活中当然免不了犯错误。
那么面对孩子的错误,我们该怎么办呢?有人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
我认为对于成长中的少年儿童适当、适度的惩罚也是必须的、必要的,尤其是作为一名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合理的使用惩罚,能强化班级管理的力度,培养良好的班规班风!一、正确的认识惩罚教育我们首先要认识到: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让你觉得难堪,打击你的自信心。
体罚是对学生给予身体上感到痛苦或极度疲劳的惩罚,并造成学生身心健康损害的侵权行为。
它包括体罚和变相体罚。
体罚是我国现行法律中明令禁止的行为。
《义务教育法》及其实施细则、《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不仅明确规定了禁止体罚,而且对教师体罚学生应承担的法律责任都作了规定。
因此,体罚是违法的,不仅不应当提倡,而且应该严格禁止。
而惩戒是指“施罚使犯过者身心感觉痛苦,但不以损害受罚者身心健康”为原则的一种惩罚方式。
它在目的、手段、方式和产生后果上都与体罚有本质区别,其中最关键的在于,体罚损害了受罚者的身心健康。
我们要惩罚的学生,一般都是调皮的学生,是一些犯了错误却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或者知错不改的学生。
美籍华人、诺贝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说:“一对夫妻,如果有个调皮的孩子,那是你们最伟大的财富;对于一个班主任来说,如果班级中有十多个调皮的孩子,那是你从教生涯中,最伟大的财富。
”把学生的调皮、过错当作财富来认识,并不是放任自流,并不是说我们应该支持学生的过错。
而是让孩子在过错中走向成功,发展起来。
1、惩罚可以使学生懂规矩、辨是非。
教育惩罚的内涵、价值及其运用
![教育惩罚的内涵、价值及其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69d59d95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84.png)
教育惩罚的内涵、价值及其运用王航;王帅【摘要】教育惩罚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在中小学校德育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由于人们对教育惩罚的认识一直存在偏见,使教育惩罚的效力并未得到应有的发挥.因此澄清教育惩罚的内涵、总结教育惩罚的特性是正确认识教育惩罚的根本途径.为了充分发挥教育惩罚在健全学生人格和增强学校有效管理上的基本功能,需要在实际应用中兼顾教育惩罚的艺术性、指向性和反馈性,运用教育惩罚的手段来管理学生,尤其是管理未成年学生,进而能够发挥其独特的德育价值.【期刊名称】《教学研究》【年(卷),期】2017(040)004【总页数】4页(P112-115)【关键词】教育惩罚;内涵;价值;运用【作者】王航;王帅【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79;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2.4学校管理是维持学校教学秩序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学校的教学质量。
教育惩罚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对学生道德规范的养成和正常教学秩序的维护起着至关重要作用。
教育惩罚是对个体或集体的不良行为给予否定或批评处分,旨在制止某种行为的发生,与奖励相对,也是学校德育采取的一种教育方法,有利于学生分辨是非善恶、削弱受罚行为动机、达到改正的目的,也有利于维护校规校纪[1]。
教育惩罚作为教育奖赏的反向手段,同样具备一定的德育管理功能,可以帮助学生去恶就善,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由于教育惩罚在实际学校德育管理中的使用不当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如师生关系紧张、学生极端行为的发生、社会媒体的“声讨”以及家长对教育惩罚的抵制等等,使得教育惩罚成为众矢之的,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批斗和摒弃,其积极价值也被淹没在负面效应中,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因此,如何才能发挥教育惩罚应有的教育性和有效性,成为目前学校德育工作中不得不面临的问题。
当“惩罚”作为心理学上使用的术语时,强调的是给个体呈现某种厌恶的刺激,从而达到减少个体某种行为发生频率的目的。
教育惩戒,谁来惩戒
![教育惩戒,谁来惩戒](https://img.taocdn.com/s3/m/ff80bf03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b2.png)
教育惩戒,谁来惩戒教育惩戒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行为的不当表现采取适当的惩戒措施,以促进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规范的养成。
教育惩戒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其执行涉及到众多规定和政策,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不一致和争议。
那么,在教育惩戒时,谁来惩戒呢?1. 学校管理者作为学校教育的管理者,校长和教务处负责人肩负着保障校内安全和秩序的重要任务。
在教育惩戒中,学校管理者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负责制定学校规章制度,确保其合法合规。
(2)协助老师处理学生违纪事件,提供意见和指导。
(3)负责监督教师执行教育惩戒,并对其不当行为进行纠正。
2. 教师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和指导者,同时也是学生行为规范的执行者。
在教育惩戒中,教师作为第一责任人,应当做到以下几点:(1)制定教育惩戒的具体措施和标准,并加以宣传和培训。
(2)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学生的行为表现,及时依据教育惩戒标准采取相应措施。
(3)在处理学生违纪事件时,严格按照学校规章制度和教育惩戒制度进行操作,杜绝私刑和任意威慑行为。
3. 家长(1)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和协调,了解学生的惩戒情况。
(2)积极参与学校的家校互动,提供有效的意见和建议。
(3)在学生不当行为的处置过程中,与学校合作,进行家校联动,达到教育惩戒效果的最大化。
总的来说,教育惩戒需要多方参与,各方应当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积极推动落实。
只有在多方合作、沟通协调的基础上,才能确保教育惩戒的公正和有效。
同时,在教育惩戒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学生人权和尊严的保障,杜绝私刑和非法惩戒的发生,体现公正和人文关怀。
教育惩戒,谁来惩戒
![教育惩戒,谁来惩戒](https://img.taocdn.com/s3/m/b4fcd328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98.png)
教育惩戒,谁来惩戒教育惩戒是教育管理工作的一项基本内容,它是指通过某种方式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适度的处罚或惩罚,以达到纠正他们不良行为、弘扬正气、促进校风建设等目的。
然而,在教育惩戒中,存在着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首要的问题就是谁来惩戒。
谁来惩戒?这是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在进行教育惩戒时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教育惩戒的行为主体应该是谁?在中国传统的教育中,常见的做法是通过学生和家长自我约束的方式来完成教育惩戒,如成绩排名、家长的评价、民主评议等。
而在现代化教育中,教育管理者和教师是主要的执行者,他们要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指导、纠正和惩戒。
因此,谁来惩戒,在现代教育中的方式和角色的重要性变得更加突出。
在教育惩戒时,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应该采用合理、适当的惩戒措施,以及配合学生和家长的监督。
由于惩戒行为的不同,其角色也有所不同。
如果是小事,比如个人迟到或违反班规,那么教师即可担任主要的惩戒者。
而对于更严重的问题,如学生恶意欺凌或校园暴力行为,教育管理员则需要担任更主要的惩戒者。
但是,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在进行教育惩戒时必须注意,教育惩戒是一种公开监督和公正有序的过程。
在进行教育惩戒前应明确惩戒的标准和程序,避免任意打压、不公正扣分,或者粗暴等行为的发生。
此外,在教育惩戒前,教师也应该进行对学生的依法宣传和教育,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言行行为潜在的对自己产生的影响和结果,从而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避免进行无谓的惩戒行为。
总之,教育惩戒是教育管理中的没有之一的重要环节。
在进行教育惩戒时,应该注意自己的角色和行为,确保惩戒的合理性与公正性,避免因意气用事而影响了学生们的正常发展,从而构成不良的社会风险和教育后遗症。
教育惩戒,谁来惩戒
![教育惩戒,谁来惩戒](https://img.taocdn.com/s3/m/0363dfce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fd.png)
教育惩戒,谁来惩戒教育惩戒是指学校对学生进行的一种处罚措施,旨在通过惩罚学生的不良行为,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
教育惩戒一直存在争议,究竟该由谁来进行惩戒,以及如何进行惩戒,成为了学校教育的热点问题。
本文将从教育惩戒的定义、形式、实施者和规范等方面展开讨论,探讨教育惩戒中的种种问题及解决之道。
教育惩戒的形式有很多种,包括口头批评、留校察看、体罚、记过、取消奖励等。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体罚一直是学校教育中常见的惩戒方式。
随着社会进步和法律法规的完善,体罚已经逐渐被明令禁止。
现如今,教育惩戒的形式更多是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进行,比如口头批评、留校察看、记过等。
这些形式相对温和,但也存在很多问题。
口头批评可能会伤害学生自尊心,留校察看可能会妨碍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记过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等。
教育惩戒的形式需要在尊重学生的达到教育引导的目的。
教育惩戒的实施者也是一个问题。
教育惩戒应该由谁来进行?这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一些人认为,教育惩戒应该由老师、家长等成年人来进行,因为他们拥有更多的知识和经验,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
也有人认为,教育惩戒应该由学生自己来进行,因为只有学生自己才能真正意识到错误、改正错误,并从中成长。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认为,教育惩戒既需要老师等成年人的指导和监督,也需要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改进。
只有两者结合,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引导的目的。
教育惩戒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
教育惩戒应该符合事实和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教育惩戒应该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和个性特点,不得以权威压制学生的自由;教育惩戒应该符合教育的实际需要和学校的管理要求,不得滥用权力损害学生的发展。
只有遵循这些规范,才能保证教育惩戒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教育惩戒的实施需要更多的社会关注和支持。
教育惩戒已经成为了社会的热点话题,但是由于对教育惩戒的认知和理解存在差异,导致了教育惩戒的实施困难和争议不断。
我们呼吁社会各界关注教育惩戒,推动教育惩戒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民主化,找到更合理更有效的教育惩戒的方式和途径。
教育惩戒,谁来惩戒
![教育惩戒,谁来惩戒](https://img.taocdn.com/s3/m/4cec7d6c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4d.png)
教育惩戒,谁来惩戒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于教育惩戒的讨论也越来越多。
教育惩戒是指学校利用一些行为处罚或惩罚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以达到纠正不良行为,规范学生行为的目的。
在教育惩戒中,谁来惩戒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般来说,对于教育惩戒,谁来惩戒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教师是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最直接的人,也是学生最为信任和尊重的人之一。
在教育惩戒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不良行为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惩戒方法。
比如可以采取警告、批评、体罚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惩戒。
教师在进行教育惩戒时应当注意把握分寸,不能用过激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惩戒,否则会适得其反,伤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家长也是可以参与教育惩戒的人。
在学生出现不良行为时,家长可以与学校老师一起进行沟通,共同制定对学生进行教育惩戒的方案。
家长可以从家庭教育入手,在家庭中严格要求学生,教育学生明辨是非,遵守规章制度。
通过家庭教育的方式,让学生对惩戒有所畏惧,不敢再做出不良行为。
家长还可以通过一些惩罚措施,如限制学生的游戏时间、不给学生零花钱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惩戒。
除了教师和家长之外,学校管理层也是很重要的一环。
学校管理层可以通过制定学校规章制度,建立教育惩戒制度,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约束和惩戒。
学校管理层还可以通过组织一些教育活动,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避免学生犯错。
社会环境也是学生教育惩戒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作为学生成长环境的一部分,社会环境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社会环境应该建立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让学生在正能量的社会环境中成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社会也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观念,避免学生犯错。
教育惩戒,谁来惩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在教育惩戒中,教师、家长、学校管理层和社会环境都有责任和义务对学生进行教育惩戒。
浅谈班级管理中的“惩罚”教育
![浅谈班级管理中的“惩罚”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c6ce4a50e87101f69e3195e6.png)
浅谈班级管理中的“惩罚”教育在班级治理中班主任为了保证教育得有效性和教育工作得有序展开,在必要得时候能够使用惩处教育方法.前苏联闻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指出:“不惩处得方法只是对捣乱者有利,假如学校中没有惩处,必定使一部分学生失去学习生活保障.凡需要惩处得地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处.在必须惩处得情况下,惩处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也是一种义务.”随着素养教育观念得不断深入,人们相信好学生是“夸”出来得,因而对教育惩处一味地指责.然而,极少数学生染上恶习,屡教不改,如此得学生对其进行适当得惩处是有必要得.既然适当得“惩处”教育是必要得,完整得教育不能没有惩处,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得主力军——班主任,应当如何恰当地运用“惩处”教育于班级治理呢?一“惩处”教育要充满爱心苏霍姆林斯基讲过:“假如你不爱学生,那么你得教育从一开始就失败了.”作为教师,有了爱,就有了教师职业得一切.师爱是一种最能打动学生心灵得力量.“请把学生当成自己得小孩看待吧.”假如被罚得学生真是你得小孩,那你又是如何想、又是如何惩处得呢?有经验得班主任都会有如此得体会,当学生意识到班主任老师是真心爱护他、关怀他、为他操心时,不管你是严肃得批语依然必要得惩处,学生都会乐意同意.wwWcoM这确实是“亲其师,信其道”.相反,假如班主任没有取得学生得信任,那么即使你得教育目标正确、教育方法科学,教育也无法达到期望得结果,师生没有达成信任,学生面对班主任得教导就会无动于衷,严惩得还会产生抵触情绪和对抗行为.这种感情上得相悖,怎能教育好学生?当学生犯了错误之后,教师首先应该想到,他什么原因会如此,造成错误得缘故在哪里?要换位考虑,站在学生得角度考虑咨询题.“蹲下来”以和气得态度和学生对话,让学生感到教师得爱护,打开学生心灵得门户;其次,和学生一起认真分析缘故以及可能造成得种种后果,在和风细雨般得交流中,打开学生紧闭得心扉,让学生感到教师和班集体永久是他得后盾,从而使其同意教育,在教师和同学得“爱”得“惩处”中得到自我成长.二“惩处”教育要掌握尺度“惩处”教育是一把双刃剑,能育人,也能毁人,是一种危险得、高难度得教育技巧.用好,则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用不行,则事与愿违,假如惩处过了就会变成体罚.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惩处时要充分考虑到他们得承受能力,同时教师对惩处得过程要多一点监控,多一点反思.假如教师用几个耳光或罚款代替惩戒,让有偷窃错误得学生公开亮相等,这些惩处教育方式基本上不合分寸得,也极容易引起学生得反感.比如,罚学生抄作业,这是许多专家和领导坚决反对得,因为这种方式被认定为是“变相体罚”.假如简单地罚学生过量抄作业,甚至抄几十遍,必定严峻损害学生得身心,这所以属于“变相体罚”,甚至是“直截了当体罚”;然而,假如一个学生多次无故不完成作业,在严厉批判得同时,责令其将应该完成得作业抄一遍,或者抄一遍有教育意义得短文,以示惩戒,这应该不算过分.班主任对学生得惩处不但要让学生能够同意,而且乐于同意.包括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实施某种惩处时,要看他们身心健康得承受能力,还要考虑性不和年级.惩处学生要看他违反校纪校规得程度有多大,即该对他处于何种程度得惩处. 三“惩处”教育要有章可循俗话讲:“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同样得,一个班级也应该有一个班级得“班规”.而班规得制定不应该由班主任一人包办,应该由每个学生自下而上反复讨论制定,最好是在有意识引导得前提下征求学生们得意见,共同制定,让学生意识到规则是集体意志得体现,而非针对某个人,使学生觉得“这不是教师在约束我们,而是自己对自己得约束”.同时,班规应尽可能地包括班级一切可能出现得违纪情况,以后凡是班内出现了违纪现象,教师和同学都能够从中寻到相应得惩处措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违规后得惩戒不是来自教师得“铁腕”,而是来自包括教师和学生在内得集体意愿.教育惩戒应体现现代法治精神,教师不要把惩戒当做体罚,要让学生感受到“惩处”教育中蕴涵得平等、尊重和爱.四“惩处”教育要讲究艺术惩处是一种约束和改变学生行为得一种反向刺激方式,它与奖励给人带来愉快、兴奋,从而激励学生得行为是不相同得.假如惩处使用不当,就可能损害学生得心理健康和个性进展.“聪慧得惩处”会让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强烈得震撼,认识到自身过失得后果,促使其改正错误.“聪慧得惩处”艺术能够包括:(1)以理解、善待学生为动身点,让学生在惩处中明白事理、明辨是非、增长知识.(2)在学生犯错后,要透过错误得言行,发觉学生得长处,从长处入手妥善引导,在惩处中让其闪光点得到发扬、错误得到纠正.(3)惩处要适度,要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勤奋学习得品质,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素养得培养.(4)惩处应精心设计,杜绝随意性,对待犯错误得学生应“三思而后罚”.多年得教育经验告诉我们,出于爱得“惩处”教育是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得手段,不然而班主任治理班级得需要,也是学生健康成长得需要.事实上,班级治理中假如能够恰当地运用惩处,就能够达到有效维持班级纪律、全面教育学生、准确评价学生得目得.。
浅谈班级管理中的惩罚教育
![浅谈班级管理中的惩罚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9e1376e8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11.png)
浅谈班级管理中的惩罚教育在班级管理中,惩罚教育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一些教师和家长认为惩罚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让学生遵守纪律,提高学习效率;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惩罚教育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那么,究竟在班级管理中,如何正确使用惩罚教育,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我们需要明确惩罚教育的概念。
惩罚教育是指在学生违反学校规定或违背通用道德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教育。
这些措施可以包括口头警告、书面批评、体罚等。
惩罚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自己错误的行为,并对其进行纠正,以达到改正错误的目的。
惩罚教育的过度使用或者错误使用可能会带来相反的效果,所以在班级管理中,教师需要审慎对待惩罚教育。
我们需要明确惩罚教育的原则。
在使用惩罚教育时,教师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 公正性原则:惩罚教育必须是公正的,不能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标准。
每位学生在违纪时应受到公平的对待。
2. 适度性原则:惩罚的力度和形式要适度,不能过于严厉或者过于宽松。
过度严厉的惩罚可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心理健康,而过于宽松的惩罚则不能达到纠正错误的目的。
3. 教育性原则:惩罚教育的目的是教育,而不是报复。
在给学生施加惩罚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错误的行为,并帮助他们纠正错误,达到教育的目的。
4. 法律合法性原则:惩罚教育的形式必须符合法律规定。
体罚、精神侮辱等不合法的惩罚形式是不允许的,教师需要遵守相关法律规定。
基于以上原则,我们可以看到惩罚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合理运用是有必要的。
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难免会犯错误,教师需要引导他们认识到错误并进行纠正。
惩罚教育并不是唯一的方法,教师还需要充分发挥其他教育手段,如奖励教育、引导教育等,来达到班级管理的目的。
在使用惩罚教育时,教师需要慎重考虑具体的情况和学生的个性。
有些学生可能对口头警告就能够产生警示作用,而有些学生可能需要更严厉的惩罚才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在使用惩罚教育时,教师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不同形式的惩罚教育。
浅议小学教育中的教育惩罚问题次仁翁姆
![浅议小学教育中的教育惩罚问题次仁翁姆](https://img.taocdn.com/s3/m/d9c2f3aa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6f.png)
浅议小学教育中的教育惩罚问题次仁翁姆发布时间:2021-11-05T07:18:56.940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1年12期作者:次仁翁姆[导读] 顾名思义,教育惩罚即惩罚教育,就是针对学生的不良行为采取惩戒、抑制、引导的方法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教育惩罚应当属于惩罚的范畴,但是在将其运用到小学生教育当中,又赋予了教育惩罚新的含义,因此,教育惩罚与一般的惩罚相互区别。
教育惩罚可以说是对被教育者某种行为的一种否定,根据小学生的性格特点与认知水平来实施教育惩罚活动,应重在具有实质性的惩罚行为,辅之以适当的思想引导,从而达到教育惩罚的目的。
次仁翁姆四川省甘孜州德格县麦宿镇普马中心小学摘要:顾名思义,教育惩罚即惩罚教育,就是针对学生的不良行为采取惩戒、抑制、引导的方法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教育惩罚应当属于惩罚的范畴,但是在将其运用到小学生教育当中,又赋予了教育惩罚新的含义,因此,教育惩罚与一般的惩罚相互区别。
教育惩罚可以说是对被教育者某种行为的一种否定,根据小学生的性格特点与认知水平来实施教育惩罚活动,应重在具有实质性的惩罚行为,辅之以适当的思想引导,从而达到教育惩罚的目的。
本文主要针对小学教学惩罚现状,针对其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小学教育中恰当应用惩罚教育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小学教育;教育惩罚;问题;意见或建议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完善和实施,我们坚持倡导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设计适合现代学生发展需要的多元化教育教学模式,努力转变师生角色,搭建好与学生沟通的桥梁,以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参与教学,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展现自我,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然而,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是有差距的。
在实际教学中,小学生的思想还没有完全成熟,有着强烈的游戏欲望。
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扰乱课堂正常教学秩序的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学生要想消 除痛苦 ,必须先 改正错误 。 力 , 一 般 学 生 难 以做 到 , 这 需 要 教 师 或 可塑 性、模仿 性都很 强, 内心 比较敏感 ,
教 育 惩 罚 中 的痛 苦 由谁 来 施 加 给 学 生 呢 , 学 生 集 体 的 监 督 ; 其 次 , 学 生 个 人 的 认 很 在 乎 同伴 对 自己 的意 见 和 看 法 ,其 言行 识 和 判 断 难 以客 观 准 确 , 有 时对 错 误 的 原 更容易受 同辈集体 的影 响,他们会 发 自内
二 、 学 生 集 体 作 为 教 育 惩 罚 主体 的 理 点 是 集 体 ,即 是 强 调 把 集 体 舆 论 拉 到 教 育 人 的 本 质 属 性 是 社会 性 , 人 总 是 生 活 罚 。所谓 学 生集 体 的凝聚 力 ,是 指集 体
的 。”
中的 “ 声音 ”就 逐渐 变 得和 教师 的 “ 声
音 ” 一 致 了 。 马 卡 连 柯 强 调 惩 罚 的 出 发 力 量 的 阵 营 中 , 利 用 舆 论 的 力 量 进 行 惩
其次 ,师生心理 发展水平 有显著 的差异 ,
他 们 的世 界 观 和 价 值 观 明显 不 同 ,学 生有 莫 名 的排 斥 , 也 容 易 受 同辈 伙 伴 的 影 响 ;
因此 ,个 体会 努 力 使 自己 的 言 行 符合 集 体
教 育手 段 ,通 过给 予 学 生 一 定 的痛 苦 而 发 的 主 体 也 其 问 题 和 局 限 性 。 首 先 , 学 生 意 识 的 要 求 。 学 生 总 生 活 在 一 定 的 班 级 挥 作 用 。 惩 罚 中适 当 的痛 苦 是必 要 的 , 因 进 行 自我 惩 罚需 要 高度 的 自觉 和坚 强 的 毅 中 , 身 心 处 于 迅 速 发 展 的 时 期 , 他 们 的
教师具备 一定 的教育知识和技 能,其 样 学生集体的教育力量就 能与教师和学生 常 以议论 、褒贬 的方式肯定或否定集体及
教 育 影 响 是 推 动 学 生 改 正 错 误 的 重 要 力 个 体的 教育 力 量 形 成 教 育 合 力 。 马 连 柯 其 成 员 的 言 行 ,它 主 要 通 过 成 员 间 沟 通信 量 , 但 是 教师 做 惩 罚 主 体 也 有 一 定 的 问题 认为集 体是一种 重要的教育力量, 在教育 息 产 生共 鸣 而 形 成 。学 生 集 体 要 形 成 正 确 惩 罚 中亦 是 如此 , 他 说 惩 罚 的 出发 点 应 是 的舆 论 ,教 师 的引导 非常 重要 。教师 可 首先 ,教师一般侧重于依赖个人 的教育 能 集 体 ,“ 只有 舆 论一 致 赞成 惩 罚的 时候 , 以 巧妙 地 把 自己正 确 的 意见 和 评 价 , 通过 力和 教育 权 力 去 惩 罚学 生 , 虽 然 这样 能产 才 应 当使 用 惩 罚 。凡 是集 体 还 没 有 站 在 你 学 生 集 体 的 “ 口 ” 说 出 来 以 影 响 学 生 大
则可 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些不足 ,因此 罚 也 有 其 自身 条 件 的 限制 , 因 此就 有 必 要 生 的 。 所 谓 集 体 舆 论 , 是 指 在 集 体 中 占 学生 集体作 惩罚主体 是必要 的 。
利 用 学 生 集 体 的 力 量 去 弥 补 这 些 不 足 , 这 优势地位 的、被多数人所赞 同的言论 ,通
或者 说谁是惩 罚的主体 呢 ?一般情 况下 ,
教 师 是 最 常 见 的 惩 罚 主 体 , 有 时 学 生 个 体 因 及 罚 心 地 甚 至 会 不 加 认 真 思 考 地 ,按 同辈 集 体
也会 进行 自我惩 罚 。然 而 ,还有 一种 惩 痛苦 强度往 往过轻或过重 ,因此也 需要 教 认 同 的 价 值 标 准 和 舆 论 要 求 去 行 动 。 学 生
和 局 限性 。这 主 要 体 现 在 如 下 几 个 方 面 :
生很 强 的外 在 教 育 压 力 ,但 是往 往 触 动 不 们 一 方 的时 候 ,凡 是 你 们 还 没 有 把 集 体 拉 个 体 , 这 样 时 间 长 了 , 集 体 内 各 成 员 口 了学 生 的 内 心 , 甚 至 会 引起 他 们 的对 抗 ; 到 自 己这 一 方 的 时 候 ,是 不 可 以 使 用 惩 罚
罚主 体 不可 忽视 ,那 就 是学 生集 体 。
一
师 或 其 他 同 学 帮 助 他 们 准 确 剖 析 错 误 原 集 体 对 个 体 有 很 强 的 影 响 力 ,这 种 力 量 主
、
学 生 集 体 作 为 教 育 惩 罚 主 体 的 必 因 ,客 观 评 判 错 误 后 果 , 从 而 确 定 适 当 要 体现 为 一种 精 神 压 力 , 利 用 学 生 集 体 即 ,
要性
的痛 苦 强 度 。
由此 可 见 , 在 教 育 惩 罚 中 教 师 教 育 力
是利 用其精 神 力量 。 学 生 集 体 的精 神 力 量 是 由 集 体 舆 论 、
教 师 和 学 生 个 体 作 惩 罚主 体 都 有 各 自
的 问题 和 局 限性 , 而 学 生集 体 作 惩 罚主体 量 的有 效 性 有 时会 打 折 扣 , 学 生 的 自我 惩 集 体 凝 聚 力 等 集 体 成 员 共 同 的心 理 因素 产
维普资讯
『 J ≮: 。 蠢 。.
i i
l 堡 爱叠l _ i童 E - 誊堕 :一 = 皇 一 一蠹 窒 ¨ 一; 一
.
教育 惩 罚 是 一 种 促 进 学 生 改 正 错 误 的 的 , 但 是 同 教 师 一 样 , 学 生 个 体 作 惩 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