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历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试题
1.“吴门画派”的领袖沈周主张:“画法以意匠经营为主,然必气韵生动为妙。

意匠易及,而气韵别
有三味,非言可传!”以下作品符合其主张的是
A.《洛神赋图》B.《步辇图》C.《清明上河图》D.《墨兰图》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此画派强调“意匠” “气韵” ,此画应该是写意画,《洛神赋图》是顾恺
之的作品,此时尚未特别突出“意匠” “气韵” ,故 A 项错误;《步辇图》是唐朝阎立本的作品,也
没有特别突出“意匠” “气韵” ,故 B 项错误;《清明上河图》是风俗画,没有特别强调“意匠” “气韵” ,故 C 项错误;《墨兰图》是写意画,故 D 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的艺术·文人画
2.下图是秦统一后,通行全国使用的“半两钱”。

“半两”二字的字体应是
A.甲骨文
B.小篆
C.隶书
D.楷书
【答案】B
【解析】秦统一后以小篆为通行全国的官方字体;A是在商代,C不是秦朝的官方字体;D是在魏
晋时期出现。

因此选B.
【考点】中国古代文化
点评:注意中国汉字和书法的演变脉络: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中国书法以魏晋为界限可以分为自发和自觉两个阶段;由隶书衍生出楷书、行书、草书。

3.书法以自由多样的线条艺术表现情感和意境。

下列作品中把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根据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相关知识,A项为行书,B项为隶书,C项为小篆,D项为草书,只有D项草书符合“书法写意性发挥到极致”的标准。

故答案选D。

4.“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杜甫的这句诗描述了当时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情
景,这位书法家是
A.王羲之
B.张旭
C.颜真卿
D.柳公权
【答案】B
【解析】从杜甫的这句诗可看出是描述唐朝的一位草书书法家,A不对,王羲之是东晋书法家,
时间不符;CD不对,颜真卿与柳公权虽然是唐朝书法家,但擅长楷书。

所以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唐朝书法艺术
5.南朝人王情称:“次仲(人名)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建初中,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
言有模楷。

”由此可知王情认为
A.次仲是隶书的创立者
B.次仲尝试创立草书
C.古代的书是用楷体写的
D.字体演变具有继承性
【答案】D
【解析】从材料来看,次仲创造了一种新体隶书形式,并非创立隶书,故A项错误;从“以隶草作楷法”,可见其并非创立草书,故B项错误;楷书出现之前,已经有较多书体形式,楷体并非唯一,故C项错误;从“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建初中,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可见字体演变具
有继承性,故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汉字的起源演变
【名师】中国古代的汉字和书法艺术
(1)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基本脉络:原始的刻画符号→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演变趋势:由繁到简,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两个阶段:古文字阶段;隶、楷阶段。

(2)书法:阶段特点:自发阶段——魏晋以前,注重书法的实用功能;自觉阶段——审美功能
超过实用功能。

发展脉络:楷书——始于东汉,魏晋完善,唐代步入盛世;草书——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
行书——东汉至西晋完全成熟。

6.关于古代书法,有以下一些说法:晋人尚韵,宋人尚意,明人尚姿,清人尚变。

据此标准,唐

A.尚法
B.尚态
C.尚志
D.尚理
【答案】A
【解析】联系史实可知,唐代书法家的书法作品大多法度森严,也是在我国书法历史长河中是一
个划时代的里程碑。

尤其是楷书,在历史上,对后代有着深远的影响,先后出现了以欧阳询为代
表的创立的欧体,以颜真卿为代表的创立了颜体,以柳公权为代表的创立了柳体。

在中国书法历
史上楷书四大家中唐朝就占据了三位书法家,可见唐代书法崇尚法度,故选A项。

【考点】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
点评:关于中国古代的书体可以借助以下表格掌握
7.在历史学习中学生要具备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对豆腐起源的探究中,你觉得最可信的是
A.李时珍认为豆腐起源于西汉,因他是科学家,说法可信
B.朱熹认为“豆腐本为淮南王术”,源于西汉。

朱熹是大学问家,说法可信
C.宋代《清异录》中首次提到制豆腐法,这证明宋代开始出现豆腐
D.河南出土的东汉墓葬中有“豆腐作坊石刻”图,证明豆腐最晚出现在东汉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探究历史方面的问题。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土的文物、考
古挖掘的东西都属于第一手史料,是最可信的,选D属于出土的文物,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
项A是个人观点,可信度不高,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是个人观点,可信度不高,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是书上的记载,可信度没有出土的文物高,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考点】史学研究•探究历史问题•对豆腐起源的探究
8.浙江绍兴每年都举办“中国兰亭书法节”,以纪念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书法家。

这位书法家是A.王羲之
B.颜真卿
C.柳公权
D.怀素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书画历史知识的掌握,材料提到,浙江绍兴每年都举办“中国
兰亭书法节”,以纪念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书法家。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位书法家应是王羲之,
因此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书法
9.唐朝以来,商业日益发展,城市走向繁荣,市民阶层壮大,与这些经济现象相适应,文化领域
出现了哪些相应的成就
①小说的出现和繁荣
②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③宋朝风俗画的发展
④京剧的形成和发展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商品经济发展必然反映在文化领域,那就是市民文化的形成,表现为小说的出现和繁荣,宋朝风俗画的发展,京剧的形成和发展。

同时经济决定思想,明清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
民主启蒙思想家,如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

因此①②③④正确,故选A。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古代的绘画;古代中国科
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成就·明清小说;
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古代的戏曲·京剧。

10.某中学研究性小组拟出一期题为“走进京剧”的墙报。

同学们就栏目标题提出四组方案,其中准
确的是
A.乾嘉落户同光扬名民族瑰宝
B.戏曲之祖生旦净丑曲苑奇葩
C.元末初创京城献礼声名鹊起
D.四大徽班康乾京华独领风骚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国粹京剧发展沿革历程的理解。

京剧北京化应该是在乾隆年间,嘉庆、道光年间又和进京的汉调艺人合作,使西皮、二簧两种声腔合流,逐渐形成相当完整的艺术
风格和表演体系。

同治、光绪年间,京剧已经被北京市民承认,成为人民最喜爱的舞台艺术,并
很快风靡全国,A说法正确。

昆曲是戏曲之祖,京剧取各种戏剧之长而成,京剧不是“戏剧之祖”,排除B项。

京剧的形成是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徽班进京后,并非是元末初创,也非在康
乾鼎盛,故排除CD两项。

故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京剧等剧种的展发与地位【名师】京剧的艺术特点:
(1)主要内容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

(2)角色划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各个行当的化装都有一定的谱式。

(3)表演艺术上发扬象征虚拟、歌舞并重的传统。

(4)综合运用唱、念、做、打等艺术手段。

(5)演奏器乐上用锣鼓、二胡、笛子等管弦控制节奏、渲染气氛。

(6)“字正腔圆”的唱腔、念白中渗透着诗、词的文学情韵,亮相和定型给人以雕塑的美感。

(7)兼容并蓄、融会贯通、不断融合。

(8)逐渐程式化、大众化、世界化。

11.著名画家俞剑华在谈某一绘画特点时,认为这是由于“(文人学士)非专门名家,并未受绘画上基本技能之严格训练。

不过心中有一段意思,借笔墨以为摅写之具,所写之究为何物,所写之物似与不似,并未加重视”之故。

这一绘画艺术
A.属于山水画派
B.能集中体现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
C.属于市民文化
D.对研究当时社会风土人情具有重要价值
【答案】B
【解析】本题材料“(文入学士)非专门名家,并未受绘画上基本技能之严格训练。

不过心中有一段意思,借笔墨以为摅写之具,所写之究为何物,所写之物似与不似,并未加重视”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画的特点,因此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文人画
12.据《书林藻鉴》卷九记载:“(宋四家)蔡胜在度,苏胜在趣,黄胜在韵,米胜在姿。

”下列关于图中书法艺术的表述,正确的是:
A.反映当时复杂的社会矛盾B.体现当时书法艺术丰富多样
C.表现文人强烈的爱国情怀D.标志着书法艺术的全面成熟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对图片信息的解读能力。

宋代是我国封建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繁荣带动了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材料中体现了在宋代出现了不同风格的书法家和作品,体现了当时社会生活丰富多样的现实。

所以B正确。

【考点】古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宋代书法
13.下图说明
A.三教合流成为社会潮流
B.中外文明碰撞冲突不断加剧
C.艺术作品日益世俗化
D.外来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提到,《天王送子图》,又名《释迦降生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外
来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即佛教与道教等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故D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
儒学,故不能说明三教合流成为社会潮流,故A排除。

材料主旨不在于中外文明碰撞冲突不断加剧,故B排除。

《天王送子图》也不能说明艺术作品日益世俗化,故C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天王送子图》
14.苏轼对下图画作评价说:“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

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
得其法。

”由此可见该作品
A..讲究布局构图
B.色彩强烈,富有个性
C.在绘画技法上吸收了印象派的文化特色
D.反映了传统文人画注重诗意的特点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的绘画,根据所学和材料中的描述可以知道文人画的特点是注重诗意。


以正确的是D项,BCA不符合题意。

15.下面是汉字“律”的四种字体,其中直接取代篆书而流行的字体是()
A.B.C.D.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可知,直接取代篆书而流行的字体是
隶书, A项是篆书,B项是楷书,C项是隶书,D项是草书,故答案为C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汉字的起源演变
16.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
唐壁画则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

这种变化
说明了
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B.中外文化的交融性
C.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D.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材料中三个历史时期的艺术形式的变化,反
映了不同时期的壁画具有不同的内容,体现出壁画的时代性特征,故D项正确。

A项不全面;根
据材料不能得出B项的结论;材料体现的都是壁画这种艺术形式,C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艺术内容·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名师】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脉络和基本特征:
战国时期的一些帛画已能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

秦汉时期,绘画门类已很丰富,魏
晋时期的绘画理论有力地推动了后世的国画艺术的发展,隋唐以前,人物工笔画占主导地位,隋
唐时代,山水画逐渐发展起来,这一时期的绘画吸取了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莫高窟壁画
盛极一时。

两宋时期,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

风俗画成为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

中国画又称国画,是历史悠久的民族艺术形式。

作画使用特制的笔、墨、纸、砚、绢素以及矿物
颜料。

以题材的不同,中国画又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

在表现技法上,中国
画有工笔与写意、勾勒与没骨、设色与墨笔等区别。

在艺术风格上,中国画可分为错彩镂金的工
笔重彩画与讲究笔墨韵味、自然清新的水墨淡彩画两大类型。

17.某中学研究性小组拟出一期题为“走进京剧”的墙报。

同学们就栏目标题提出四组方案,其中准
确的是
A.乾嘉落户同光扬名民族瑰宝
B.戏曲之祖生旦净丑曲苑奇葩
C.元末初创京城献礼声名鹊起
D.四大徽班康乾京华独领风骚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国粹京剧发展沿革历程的理解。

京剧北京化应该是在乾隆年间,嘉庆、道光年间又和进京的汉调艺人合作,使西皮、二簧两种声腔合流,逐渐形成相当完整的艺术
风格和表演体系。

同治、光绪年间,京剧已经被北京市民承认,成为人民最喜爱的舞台艺术,并
很快风靡全国,A说法正确。

昆曲是戏曲之祖,京剧取各种戏剧之长而成,京剧不是“戏剧之祖”,排除B项。

京剧的形成是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徽班进京后,并非是元末初创,也非在康
乾鼎盛,故排除CD两项。

故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京剧等剧种的展发与地位
【名师】京剧的艺术特点:
(1)主要内容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

(2)角色划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各个行当的化装都有一定的谱式。

(3)表演艺术上发扬象征虚拟、歌舞并重的传统。

(4)综合运用唱、念、做、打等艺术手段。

(5)演奏器乐上用锣鼓、二胡、笛子等管弦控制节奏、渲染气氛。

(6)“字正腔圆”的唱腔、念白中渗透着诗、词的文学情韵,亮相和定型给人以雕塑的美感。

(7)兼容并蓄、融会贯通、不断融合。

(8)逐渐程式化、大众化、世界化。

18.文明史学者认为,从隋唐到宋元,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是文化的下移,即“从世族垄断文化的状
态转向庶族士人的活跃,再转向市民文化人的出现和活跃”。

这一趋势出现的背景是
①科举制度的实行②城市商业的繁荣③印刷技术的应用④中外交流的扩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解析】据材料提到,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是文化的下移,从世族垄断文化的状态转向庶族士人的活跃,再转向市民文化人的出现和活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隋唐到宋元,科举制度的实行、城市商业的繁荣、印刷技术的应用,都有利于文化的下移,故①、②、③都正确;隋唐时期中外交流的范围大于宋元,故④排除。

故①②③组合正确,故A正确。

②③④组合错误,故B排除。

①③④组合错误,故C排除。

①②④组合错误,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辉煌灿烂的文学·市民文学
【名师】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学世俗化的相关知识。

封建社会后期,适应城市居民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文学。

内容大多描写市民社会的生活和悲欢离合的故事,反映市民阶层的思想和愿望。

宋元明话本是其代表作品。

又称为城市文学。

它是12世纪以后随着工商业中心城市的兴起而产生的反映市民思想感情的世俗文学。

19.文人画是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

下列四幅图片,明显体现文人画特色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根据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ABC是以写实为主的;D项以写意为主,属于文人画。

所以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文人画
【名师】透过文人画看中国绘画的艺术特点:
1、追求抒情写意风格的文人画,是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

文人画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

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苏轼的诗“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反映传统中国画注重诗意的特点。

有人评价王维的作品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所谓“画中有诗”,其实是诸多中国画杰作的共同风格。

2、从内容来说,文人画多为山水画和花鸟画,从表现技法来看,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

山水画是中国画的精粹,它特别讲究布局构图,画面普遍具有气势雄壮、意境深远的特色。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在创作上,山水画家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往往并不拘泥于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是一种写意。

在与西洋画的比较中,更能看到它不受视域限制和不讲光影效果的写意情趣。

3、概括来说,中国画追求抒情写意风格,强调个性表现,注重神韵意趣,集文学、书法、绘画
及篆刻艺术为一体。

20.李嵩的《货郎图》(如下图),采用横卷形式,以货郎担为中心,妇女儿童聚散有致,顾盼
生情。

不大的场面但前围后追,可见老货郎受欢迎的程度。

老货郎不胜重荷,前后照应货担,应
接不暇,儿童们前呼后拥,顽皮天真、神态各异。

画家在热闹中不忘在货担头上添一山鸟,停立
观看,本来极动的变为极静,此一衬托足见画家匠心。

下列作品中与《货郎图》同属一类的是A.《女史箴图》
B.《游春图》
C.《清明上河图》
D.《墨兰图》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横卷形式”、“应接不暇,儿童们前呼后拥,顽皮天真、神态各异”、“画家在热闹中”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BD三项所
示的绘画均不符合题干材料所描述的特征,排除。

进一步可知,C项表述客观,符合题意,正确。

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民间风俗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