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学类文本阅读(及答案)(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及答案)(1)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走过黑夜
史小溪
①那是许多年前的一次夜行,我还是个十三岁的孩子。
②西边如血河般涌动的晚霞,开始凝作一片绛紫,又凝作苍茫,黛黑,黑森森的帷幕立刻遮盖了大地。
③我踽踽地走着,心上压着的悲哀、疲乏和沮丧,逐渐被一种恐惧全面掩盖。
真后悔为什么不投宿前面经过的那个村子,现在落得进退维谷,晚了┅┅
④夏夜散布着燠热、干燥,恐怖在急剧漶漫着。
四野的庄稼黑洞洞的,密不透风。
模模糊糊的高空闪烁几点星星,遥远,幽暗。
我开始逡逡巡巡——愈临近故乡,愈熟悉那些隐患地带及那些神秘传说,心也愈发地惶怵紧张起来。
⑤我觉得山坳平谷都似坟墓一般升腾着阴森、沉闷窒息,那每一刻孤寂都似乎在无尽长地延宕。
大山的褶皱在苍穹下变得更深了,似倒竖起来的深不可测的孔穴。
树林子、野蒿,黑森森的长厚了许多,那草丛刊中会潜伏狼么?狼!我顿时记起老奶奶们说的大苍狼叼走村里小孩的事,我的心呼呼地狂跳,全身置于一种极度紧张的威慑惊骇中┅┅
⑥离村子不远。
现在,可怕的夜风吹过,荒草掀起一片起伏不断的飒飒声响,树叶也轧轧地碰撞着发出不绝的回应,连那往日淙淙的音乐一般好听的小河流水声也听起来骇骇的,惨惨的。
突然,那突兀的红崖上传来呲怪子鸟的怪叫:“呵呵呵呵┅┅”那声音似哭似笑,在黑暗中刺耳地令人不堪忍受地回荡。
我感到一阵毛骨悚然,同时,就看到一团黑糊糊的东西向我扑来┅┅啊呀!我差点叫出声来,但定定神,黑影消失了,一切归于消隐,只有恐怖的印象和令人窒息的无边黑夜。
我屏着气呼吸,战战兢兢循着黑夜的路,一边高度警觉四周的动静。
转过那个小峁,是那棵黑森森的老树,我记起那棵黑森森的树上曾吊死过一个女人。
头顶一颗流星陨落,恍惚中,我看到前面有亮点红红的一闪,陷现出一团黑影,接着,又暗淡下去。
鬼火!一刹那,我的心又腾地瑟抖起来,仿佛大地陡然裂开了一道长长的缝隙,就要将我无情地吞噬进去。
远处重又出现了那团黑影,蠕蠕地,和一明一暗的鬼炎重叠在一起。
我屏着气,惊悸的瞪大眼睛凝视,不像幻觉;再定定神,是人,是吸烟的夜行人。
我的心倏地感到一种软软绵绵的无力的松弛,人啊人┅┅
⑦那人在前面孤孤地走着,我在后面寂寂尾随。
我们老是保持一节距离。
我不敢拉得太远,也不敢向前靠去,我怕。
父亲叮嘱过我:“路上千万小心!这年代,人┅┅”人,那持枪的看守,对一个孩子都那么冷酷狰狞;那佩红袖标的人,竟恶狠狠地给瘦弱的父亲背上驮那么重的石头。
父亲所以遭折磨,还不全坏在人!他上茅厕,不小心将衣袋里的红语录本掉下去了,人,检举了他┅┅
⑧苍穹的星星依然遥远幽暗。
我们就这样走着。
他一定察觉到他的后面有动静了,中途有好几次停下来,肯定是朝后面观望;此时,我也就立刻高度警觉地停下来。
我想好了,这黑洞洞的青纱帐将到处是我的隐匿之地,若有不测,我立刻就会钻进去逃跑掉的。
而当他重新起程时,我也赶快小心翼翼地挪动脚步。
就这样,一对夜行人,冷漠僵滞,彼此防范。
他走,我也走;他停,我也停┅┅
⑨最后,大概是他终于捺不住了,停下来,向后大声召唤:“是人嘛?”
⑩而我,一下听清了,那是同村宽厚和善的干爷的声音。
我不由自己地喊了一声:“是我┅┅唔唔┅┅”我不顾一切跑起来,再也忍不住地哽咽起来┅┅村里,传来狗汪汪的咬叫。
(1)“我的心倏地感到一种软软绵绵的无力的松弛,人啊人┅┅”这里,“我”为什么会感到松弛?又为什么松弛是“软绵无力”的,并感叹“人啊人┅┅”?
(2)阅读文章第②段,回答问题:这里写晚霞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句中对晚霞的色彩的描写有何作用?这段与下文有何关系?
(3)精读文章⑦⑧两段,回答问题:文题中的“黑夜”除了指其本义“夜晚”外,还指文化大革命。
请根据原文简要分析这一时代的某一特征。
【答案】(1)因为终于确定令自己的心瑟抖起来的黑影是人,恐惧而紧张的心顿时缓和了下来。
因为在“我”的意识里,人,冷酷狰狞,人与人之间关系极度紧张,互不信任,互相猜疑。
(2)比喻。
用“血河”喻晚霞,生动形象地写出晚霞的血红,用“帷幕”喻天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天空的浓黑。
句中色彩的描写,渲染了恐怖气氛;通过描写晚霞的色彩变化,写出天色愈发浓黑而夜晚终至的过程,也表明了“我”密切关注天色的心理。
这都为下文写“我”的恐惧张本(铺垫)。
(3)①人性的冷漠猜忌无情。
如第⑦段借父亲的叮嘱,第⑧段描写两个夜行人冷漠僵滞,彼此防范,无不体现出这一点。
②时代(社会)的混乱。
父亲叮嘱中的“这年代,人┅┅”和“父亲所以遭折磨,还不全坏在人!”的感叹,委婉地告诉我们当时社会状况的混乱。
【解析】【分析】(1)此处主要分析“松弛”“软绵无力”等描写心理状态的词语,以及“人啊人”等语言描写。
根据语境“我”是在黑夜独行“全身置于一种极度紧张的威慑惊骇中”,各种恐惧不断袭来时,忽然发现前面有人,“我屏着气,惊悸的瞪大眼睛凝视,不像幻觉;再定定神,是人,是吸烟的夜行人”,又联想到“父亲叮嘱过我”人的可怕时,才有的一系列复杂心理活动。
结合具体情境分析即可。
(2)分析可知,“西边如血河般涌动的晚霞”,用“血河”喻晚霞,“黑森森的帷幕立刻遮盖了大地” 用“帷幕”喻天空。
景物描写的作用有:渲染、烘托、营造某种氛围;引出下文,为下文内容做铺垫;交代人物身份、人物活动背景场所;表现人物性格,衬托人物心理;象征、暗示、深化小说主题;展开、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
本题因为是开头的景物描写,从衬托人物心理和为下文做铺垫的角度分析即可。
(3)原文7、8段与时代特征相关的情节有:“父亲叮嘱过我:‘路上千万小心!这年代,人┅┅’人,那持枪的看守,对一个孩子都那么冷酷狰狞;那佩红袖标的人,竟恶狠狠地给瘦弱的父亲背上驮那么重的石头。
父亲所以遭折磨,还不全坏在人!他上茅厕,不小心将衣袋里的红语录本掉下去了,人,检举了他”“他一定察觉到他的后面有动静了,中途有好几次停下来,肯定是朝后面观望;此时,我也就立刻高度警觉地停下来”“就这样,一对夜行人,冷漠僵滞,彼此防范”“他走,我也走;他停,我也停”。
据此概括出时代的混乱,人性的冷漠。
故答案为:⑴因为终于确定令自己的心瑟抖起来的黑影是人,恐惧而紧张的心顿时缓和了下来。
因为在“我”的意识里,人,冷酷狰狞,人与人之间关系极度紧张,互不信任,互相
猜疑。
⑵比喻。
用“血河”喻晚霞,生动形象地写出晚霞的血红,用“帷幕”喻天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天空的浓黑。
句中色彩的描写,渲染了恐怖气氛;通过描写晚霞的色彩变化,写出天色愈发浓黑而夜晚终至的过程,也表明了“我”密切关注天色的心理。
这都为下文写“我”的恐惧张本(铺垫)。
⑶①人性的冷漠猜忌无情。
如第⑦段借父亲的叮嘱,第⑧段描写两个夜行人冷漠僵滞,彼此防范,无不体现出这一点。
②时代(社会)的混乱。
父亲叮嘱中的“这年代,人┅┅”和“父亲所以遭折磨,还不全坏在人!”的感叹,委婉地告诉我们当时社会状况的混乱。
【点评】(1)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具体鉴赏人物的心理描写。
人物的内心世界是他外部行动的依据,外部行动则是他内心世界的具体反映。
所以,只有深入地剖析心理活动,才能更好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品质、命运及其社会意义,树立人物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解答时首先对文章的情节进行简单的概括,整体了解人物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情境分析人物的心理,主要抓住一些描写人物心理的关键词语。
(2)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基本能力。
对句子的理解更多的时候,要善于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段、手法,挖掘出它们的语境意义。
(3)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能力层级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
本题要求“根据原文简要分析这一时代的某一特征”,解答本题,首先要根据题干意思在文中找到相关内容,再根据这些内容分析概括时代的特征。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万元的遗产
马克·吐温
湖滨镇是一个居住着五六千人的可爱的西部小镇。
这个镇上的教堂很多,因为镇上的人个个都是虔诚的教徒,到处弥漫着亲善友好的气氛。
塞拉丁·福斯脱是镇上最大商店里的薄记员,他一天到晚勤勤恳恳。
在湖滨镇干他这一行的人,他是唯一领高年薪的——800元。
这个数字实在是可现的,人人都承认他应得这样的报酬。
他的妻于爱勒克是个能干的内助,她一天到晚当一个贤妻良母,好好地操持家务。
有一天,来了一个了不起的消息!这个消息真是使人吃惊、使人欢喜!那是从邻近的一个州来的,塞拉丁唯一的一个活着的亲属住在那里,名叫提尔贝利·福斯脱。
他是个独身老汉,已经70岁了,据说家境相当富裕,性情也相当古怪和执拗。
提尔贝利给塞拉丁写信来,说他不久就会死了,打算把3万元现款的遗产给他。
他说这并不是为了表示感情,而是因为他一生的晦气和懊恼多半都是由金钱而来的,现在他希望把这笔钱转让给一个适当的对象,使它继续干那害人的匀当,满足他的心愿。
这笔遗产将在他的遗嘱里交代清楚,如数照付。
但是有一个条件,塞拉丁必须能向遗嘱执行人证明三件事:一是他没有在口头上或是书信里表示关心这笔遗产,二是他没有探听过这位将死的人向地狱前进的过程,三是他没有参加葬礼。
“3——万——块钱!”这几个令人神往的字像美妙的音乐似的,在这两个人的脑子里响个不停。
这一天,塞拉丁记账记得一塌糊涂、错误百出;爱勒克也不能专心干她的事情,甚至拿起一个花盆却忘记她打算干什么。
当晚,两支铅笔一直在忙个不停——各人拟订各人的计划:爱勒克盘算着如何把这笔钱投资,塞拉丁则考虑怎样把它花掉。
最后还是塞拉丁打破了沉寂。
他兴高采烈地说:“啊,爱勒克!我们首先开支1000块钱,买一匹马和一辆轻便马车为夏天用,买一架雪橇和一件皮子的膝围为冬天用。
”
爱勒克果断而沉着地回答说:“动用本钱吗?那可不行。
我们千万不能动用这笔本钱,那么做是不妥当的。
我们要赚大钱!”
“赚大钱。
那太好了。
往下说吧,爱勒克。
什么办法?”
“煤,新开的矿。
我打算投资1万元买煤矿优先股。
他们半年付一次利息,1万元钱变成3万——只要一年!”
“哇呢——”塞拉丁拿起杂记本子来,开始核算购置东西的钱数,这次所要买的是他希望尽早弄到手的那些享乐用品:“马——马车——雪橇——膝围——漆皮——高筒礼帽——转柄表——镶新牙。
”
“别忙!我还得给煤矿上赚来的那3万元找出路,是不是?我把它派了两次用场:一次做油生意,一次做麦子生意。
”
“爱勒克,这太妙了!总共赚了多少?”
“我想——,算得稳当一点,大约可以净赚18万,也许还可以再多一些。
”
“哎呀呀!这岂不太妙?谢天谢地!我们拼命苦干了多年,终于交上好运了。
爱勒克!”“塞拉丁,我打算给教堂整整捐300元——到那时,我们还有什么道理怕花钱!”
“你这一着做得再漂亮不过了,亲爱的,你这毫无私心的人,这种举动正合你那慷慨的性格。
”
然后他们就上楼去睡觉,可是因为高兴得昏头昏脑,竟至忘记了熄掉蜡烛,让它在客厅里点着。
塞拉丁主张让它点着算了,他说即令是值1000元,他们也不在乎。
可是爱勒克还是下去把它吹熄了。
这一着倒是做得正好,因为她往回走的时候,又想出了一个好主意,趁着那18万元还没有冷掉的时候,把它变成了50万元。
当然,在兴奋的情绪中,他们没忘第二天就写信到这位本家居住的地方去,订了一份当地的报纸——《萨格摩尔周刊》——那上面有最及时的讣告消息。
接下来是漫长的等待。
星期六终于来到了,他们收到了报纸。
爱勒克迫不及待地把报纸外面包的纸撕开,她和塞拉丁的两双眼睛立刻就扫视着讣告栏。
结果却大失所望!哪儿也没有提到提尔贝利。
“也许距离太远,也许下个星期就有消息了。
”塞拉丁告诉妻子。
然而,5个星期闷沉沉地过去了,《萨格摩尔周刊》每星期六都按时来到,可人的消息却从未降临。
这时候塞拉丁的耐性再也支持不住了,他痛恨地说:“这个该死的家伙,他大概是永远不死了!”
就这样,4年过去了,那个盖空中楼阁的习惯、做白日梦的习惯发展得多快啊!美梦没有到来,倒是等来了《萨格摩尔周刊》的编辑,因为他们在过去4年中,一心一意地忙于别的事情,居然把报费忘却了,欠款共计6元。
对福斯脱夫妇而言,再没有比这位客人更受欢迎的了。
他对提尔贝利伯父的情况一定很熟悉,想必知道他什么时候有进坟墓的希望。
当然不能正面提出问题来,因为那就会使那笔遗产落空。
塞拉丁抑制住他那火热的渴望,极力装出一副满不在乎的神气问道:“我——,我在贵地有一个远房本家,名叫提尔贝利。
他——他——身体还好吗?”
“他身体还好?天哪,他到阴间去已经4年了!”
福斯脱夫妇浑身都因伤心而发抖,其实内心的感觉好像是高兴。
塞拉丁不动声色地——以试探的口吻说:“啊!真是,人生就是这样,谁也不免一死——连阔人也免不了这一关。
”
“阔人?”那位编辑哈哈大笑起来,“那可不恰当。
他是一钱莫名的,镇上的人最后不得不凑钱来埋了他。
”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发生的湖滨镇是个美丽的西部小镇,这里“到处弥漫着亲善友好的气氛”,人人都有虔诚的信仰,勤恳工作,幸福生活,简直是自由伊甸园式美国梦的典范。
B.穷困撩倒的提尔贝利·福斯脱虽未直接出场,却是情节发展的关键性人物,生活的贫穷扭曲了他的灵魂,使他在临死前拿虚无的遗产愚弄了福斯脱夫妇多年。
C.本文的对话描写精彩。
通过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读者可以看到:福斯脱夫妇同时做着发横财的白日梦,分别代表了当时美国社会盛行的消费主义和投机主义。
D.选文戛然而止的结局令情节“断崖”,福斯脱夫妇数年的美梦归于破灭——那笔遗产不过是黄粱一梦,残酷的现实和他们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令人唏嘘不已。
(2)请概括分析福斯脱夫妇的主要形象特点。
(3)幽默与讽刺是马克·吐温小说的主要特点,本篇小说中作者对夫妇二人在这一笔遗产面前的丑态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笔法犀利,入木三分。
请找出三处并加以简要分析
【答案】(1)A
(2)原本的塞拉丁工作勤勤恳恳,爱勒克能干、精心操持家务;两人过着幸福的生活。
在金钱的利诱下,福斯脱夫妇贪婪和虚伪暴露无遗。
(3)①福斯脱夫妇幻想着发大财,却只愿捐出300元给教会,还自认为是“无私”与“慷慨”,这里讽刺了福斯脱夫妇的自私与贪婪吝啬。
②在等待过程中,福斯脱夫妇幻想着巨额的投资收益和享乐生活却忘记缴纳6美元的报费,这也是对二人空想不切实际的物质生活的辛辣嘲讽。
③当报纸编辑前来拜访,福斯脱夫妇急切地渴望从编辑那里了解提尔贝利的情况,却又要符合遗嘱的要求,伪装出满不在乎的神情,充分讽刺了人物的虚伪。
④当得知提尔贝利死讯时,“福斯脱夫妇浑身都因伤心而发抖,其实内心的感觉好像是高兴”,暴露出福斯脱夫妇的虚伪、冷酷。
【解析】【分析】(1)A项,“故事发生的湖滨镇是个美丽的西部小镇,这里‘到处弥漫着亲善友好的气氛’,人人都有虔诚的信仰,勤恳工作,幸福生活,简直是自由伊甸园式美国梦的典范”错误,情感方向理解错误,从文中来看,作者对湖滨镇“亲善友好”,人人虔诚,人人勤恳的描绘,实质上是讽刺,这也不是“美国梦”的典范。
故选A。
(2)从文中来看,福斯脱夫妇前后的形象变化非常大,一开始的夫妇俩是这样的,第二
段说“塞拉丁•福斯脱是镇上最大商店里的薄记员,他一天到晚勤勤恳恳。
在湖滨镇干他这一行的人,他是唯一领高年薪的——800元。
这个数字实在是可现的,人人都承认他应得这样的报酬。
他的妻于爱勒克是个能干的内助,她一天到晚当一个贤妻良母,好好地操持家务”,丈夫勤勤恳恳,妻子是贤妻良母,夫妻二人过着幸福的生活;但从第三段开始,夫妻二人听说可以继承一大笔遗产之后发生了变化,福斯脱夫妇同时做着发横财的白日梦,欲望不断膨胀,这些展现出人物的贪婪和虚伪。
(3)本篇小说中作者对夫妇二人在这一笔遗产面前的丑态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笔法犀利,入木三分。
请找出三处并加以简要分析”,然后要到文中找出夫妇二人在遗产面前表现出的各种丑态,并进行分析。
如夫妻二人在计算如何使用和投资这笔巨额遗产的时候,“塞拉丁,我打算给教堂整整捐300元——到那时,我们还有什么道理怕花钱”“这一着做得再漂亮不过了,亲爱的,你这毫无私心的人,这种举动正合你那慷慨的性格”,与所谓的巨额遗产相比,区区300元竟然是“慷慨”“毫无私心”的,马克吐温用这种方式展现了夫妻二人的贪婪与吝啬;如为了早点得到遗产,夫妻二人“订了一份当地的报纸——《萨格摩尔周刊》——那上面有最及时的讣告消息“,几个星期过去没有得到讣告,他竟然“痛恨地说:‘这个该死的家伙,他大概是永远不死了’”,这展现出人物的冷酷无情;如“就这样,4年过去了,那个盖空中楼阁的习惯、做白日梦的习惯发展得多快啊!美梦没有到来,倒是等来了《萨格摩尔周刊》的编辑,因为他们在过去4年中,一心一意地忙于别的事情,居然把报费忘却了,欠款共计6元”,夫妻二人光想着巨额的投资收益和享乐生活却忘记缴纳6美元的报费,这是对二人空想的无情讽刺;如“对福斯脱夫妇而言,再没有比这位客人更受欢迎的了。
他对提尔贝利伯父的情况一定很熟悉,想必知道他什么时候有进坟墓的希望。
当然不能正面提出问题来,因为那就会使那笔遗产落空”,这展现出夫妻二人的虚伪;如“福斯脱夫妇浑身都因伤心而发抖,其实内心的感觉好像是高兴”,这展现出夫妻二人的冷酷。
故答案为:⑴A;
⑵原本的塞拉丁工作勤勤恳恳,爱勒克能干、精心操持家务;两人过着幸福的生活。
在金钱的利诱下,福斯脱夫妇贪婪和虚伪暴露无遗。
⑶①福斯脱夫妇幻想着发大财,却只愿捐出300元给教会,还自认为是“无私”与“慷慨”,这里讽刺了福斯脱夫妇的自私与贪婪吝啬。
②在等待过程中,福斯脱夫妇幻想着巨额的投资收益和享乐生活却忘记缴纳6美元的报费,这也是对二人空想不切实际的物质生活的辛辣嘲讽。
③当报纸编辑前来拜访,福斯脱夫妇急切地渴望从编辑那里了解提尔贝利的情况,却又要符合遗嘱的要求,伪装出满不在乎的神情,充分讽刺了人物的虚伪。
④当得知提尔贝利死讯时,“福斯脱夫妇浑身都因伤心而发抖,其实内心的感觉好像是高兴”,暴露出福斯脱夫妇的虚伪、冷酷。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
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是答人物的“形象”,找出文中直接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描写处和侧面展现人物的景物描写、他人烘托与对比、他人和作者的评价处,筛选关键词句整合出答题要点,答
题时要联系具体描写内容作答。
(3)本题考查鉴赏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解答此题,考生要理解“幽默讽刺是马克吐温小说主要语言风格,也是他用来表情达意,突出主题的方式。
考生要回归原文,找出三处具体的例子并简要分析,即考生要在原文中找三处原文写福斯脱夫妇做某事并用什么手法幽默地讽刺了该夫妇的什么特点。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留余
侯发山
康家的生意越做越大,可是,康百万发现,康家的摊子大了,利润倒没怎么上升。
难道是里面有人捣鬼?他通过调查,发现大相公以及各个行当的相公、账房先生及小相公,都是按照他的旨意在循规蹈矩地做事,并没有投机取巧,更没有吃里爬外。
原因出在哪里呢?他愁肠百结,百思不得其解。
这天后晌,康百万信步来到了神都山下,想散散心,排解一下心中的郁闷。
黄河黄,河面宽阔,像一幅闪光的黄绸;洛水清,水流平静,河面如清绒的地毯。
如果说黄河有男子汉的粗犷,则洛河有女子的婉约。
两条河交汇后,一黄一清界限分明,绵延数里后形成一个巨大的旋涡,经过一番激烈“搏斗”,最终洛河融进了黄河里。
据说,伏羲创造的八卦图就是根据这一景象画出来的。
黄河里走着不少大大小小的船只,船工的号子抑扬顿挫,此起彼伏……一个头戴草帽的老汉,站在河边的树下,拿着一个大舀子——漏水的勺子,一动不动地盯着水面。
康百万来到老汉身边,顺势坐在河岸上,观看老汉捞鱼。
老汉看了康百万一眼,没有说话,转眼盯着水面。
康百万瞅了瞅老汉身边的鱼篓,发现鱼篓里只有两条二斤左右的黄河鲤鱼,皱着眉头问道,大叔,您啥时候来的?
老汉说,大清早就来了。
康百万不禁惊讶地问,大叔,大半天您就弄到这两条啊?黄河里的鲤鱼不是也不少吗?你是说我捞鱼的水平很臭吗?老汉似乎不高兴了。
康百万忙说,大叔,没有,我没有那个意思。
忽然,老汉猛地一甩胳膊,舀子划了一个优美的弧线,似乎瞬间完成了下水和出水的过程。
一条鱼被舀子捞着了,这条鱼不小,有三斤多重。
老汉把鱼丢进了鱼篓。
康百万发现了秘密所在,忽然笑了,快嘴快舌地说,大叔,您的舀子的洞太大了,只能捞到大鱼,一斤以下的小鱼都捞不到啊。
老汉气呼呼地说,如果舀子底部没有窟窿,想“一网打尽”,大鱼小鱼都不放过,怕是一条鱼也捞不到。
为什么?康百万顺嘴问道。
老汉说,有句古话叫做“漏水的勺子才能舀到大鱼”。
这是为啥?因为漏水的那些孔,不但没有影响俺们捕鱼,反倒如渔网一般,减轻了水的冲击力,捕大鱼如探囊取物。
大叔,您说的好像有一些道理。
可是,像您这种捞法啥时候才能把鱼篓捞满呀?康百万感到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