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塞性黄疸的临床B超诊断价值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阻塞性黄疸的临床B超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分析阻塞性黄疸的临床B超诊断价值。
方法随机抽取到我院就诊的阻塞性黄疸患者57例,均采取B超诊断,分析其图像特征,并与术后病理诊断作对比,分析B超诊断符合率。
结果57例患者经手术病理确诊,均为阻塞性黄疸;B超诊断,阻塞性黄疸54例,准确率为94.7%;两种方法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采用B超诊断阻塞性黄疸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诊断符合率高,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可明确胆管阻塞部位,显示病灶,同时相应的结合临床,能够明显提高诊断准确性,临床价值高,值得推广。
标签:阻塞性黄疸;B超;诊断价值
阻塞性黄疸是指肝外胆管或肝内胆管阻塞导致的黄疸,是临床常见病的体征,临床表现为脂肪泻、出血倾向、骨质疏松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
阻塞性黄疸患者皮肤多呈暗黄或绿褐色,因血中有胆盐潴留,对皮肤神经末梢带来刺激,而出现搔痕。
由于胆道阻塞,胆汁无法进入肠道而粪色变淡或呈陶土色[1],尿胆原减少或缺如。
在胆道阻塞后,肠道内缺乏胆汁酸、胆固醇、脂溶性维生素等,均会导致患者出现一些特殊表现。
目前在诊断阻塞性黄疸时,采用超声检查,能够明确显示梗阻部位、性质、肝胆内外胆管扩张及病变形态[2],通过B超诊断,对此病的治疗及预后均产生一定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于2012年5月~2014年3月到我院就诊的阻塞性黄疸患者中随机抽取57例患者,男32例,女25例;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53.4±5.6)岁;患者临床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黄疸,血清总胆红素在36.4~1580.7 mol/L,血清结合胆红素33.8~980.7 mol/L;患者均出现全身皮肤、巩膜及小便黄染、皮肤瘙痒、白陶土色大便等;54例出现间歇性反复发作的腹部绞痛史,50例患者发热;实验室检查42例患者出现白细胞增高。
1.2仪器B超选择西门子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5 MHz。
1.3方法患者在诊断时,禁食10~12 h,清晨空腹,患者常规取仰卧位、左侧卧位及右侧卧位,在患者肋下顺着胆总管走行方向,以探头全面扫查,作纵、横及斜切扫查,仔细探查患者肝脏、胆囊、肝内外胆管、胰腺等情况,并全面扫查患者周围脏器情况。
在探查胆总管下段时,应掌握胆管下段和十二指肠壁弯曲的解剖特点,为了充分暴露胆总管下段和壶腹部病变,显示胆总管全程,可适当顺时针向右旋转0~90°;同时要注意胰腺形态,观察胰管有无扩张。
若患者探查期间显示不清,可适当饮用300~500 mL水,充盈胃十二指肠,以便诊断。
1.4统计学分析文中研究数据在处理时使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当P<0.05时表示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B超诊断与手术病理确诊结果对比57例患者经手术病理确诊,均为阻塞性黄疸;B超诊断,阻塞性黄疸54例,准确率为94.7%;两种方法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
诊断中,24例胆管结石,胰头癌16例,壶腹癌8例,胰腺炎2例,胆囊炎4例,胆管癌2例,胆管狭窄2例。
2.2 B超显示结果经B超诊断,24例胆管结石,超声显示,肝内胆管扩张,呈”平行管征”,胆囊明显肿大,胆总管内有强回声团,伴有声影,15例患者伴胆囊结石;16例胰头癌,显示为胰腺形态改变,胆管全程扩张,伴轻中度主胰管扩张,胰头增大,轮廓不规则,胰头存在回声肿块,呈实质性低等、中等回声,为分叶或蟹足形状,B超诊断其中1例误诊;8例壶腹癌,超声显示,胆总管和主胰管交接地方具有回声团块,与胰头交接处清晰,肝内外胆管扩张明显,胆囊明显肿大,主胰管扩张明显,1例患者壶腹部肿块体积较小,多见于低回声,B 超难以诊断,出现漏诊;2例胆管癌:肝内外胆管扩张,无胆囊液性区,边界不规则,1例患者无异常而漏诊;2例胆管狭窄,胆总管内有肿块或结石影,胆总管呈中度扩张,管壁厚度增加,主胰管为低、中度扩张,胰头形态未改变。
3讨论
阻塞性黄疸是临床常见疾病,致病因素复杂,多由胆管结石、壶腹部占位及胰腺占位等因素引起,诊断较难。
如何选择有效方法诊断,正确鉴别疾病是临床诊断重点关注问题,B超是目前临床常用诊断方法,操作简单,无创,安全有效,诊断率高,使B超在临床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
在选择B超诊断阻塞性黄疸时,应全面扫查胆总管全程,通过B超能够清楚显示肝内外胆管扩张情况,胆囊及胰头状态[3-4],可反复观察,具有较高的诊断率。
在本组研究中57例患者经手术病理确诊,均为阻塞性黄疸;B超诊断,阻塞性黄疸54例,准确率为94.7%;两种方法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
可见,B超具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效果确切。
肝内、外胆管扩脏、胆囊增大、梗阻位于胆总管下段,则为胆囊炎,本组中胆囊炎为4例。
若患者在诊断时,若病灶显示不清,应按照肝内胆管、胆囊及梗阻状态。
①肝内胆管扩张、胆囊不大、梗阻部位超过肝胆管部位;②胆内胆管扩张,胆总管不扩张,胆囊增大,梗阻部位超过胆总管以上水平。
但在采用B 超诊断时,胆总管下段病变较为难以诊断,但一些患者在难以显示时,通过饮水、体位、多次重复扫查等,依然未得到显示,多是由于患者过度肥胖,病变部位较深及胆管前方胃肠腔内气体干扰等因素导致。
为了提高患者诊断率,避免造成误诊,可相应的结合PTC、剖腹探查。
在本次研究中,出现3例误诊,1例胆囊结石,主要是在诊断时,未能发现异常情况而出现漏诊;1例胰腺炎胰头增大误诊为胰头癌,主要是由于胰头明显增大,胰头包膜、轮廓不清晰,内部显示回声不均,多存在多块回声光斑,误诊为胰头癌,因此在鉴别胰头炎胰头增大及胰头癌时,需要鉴别胰头有无明显结节,胰管呈不典型串珠状扩张。
1例患者壶腹部肿块体积较小,多见于低回声,B超难以诊断,出现漏诊。
因此采用B超诊断阻塞性黄疸时,对于大多数疾病,B超均能够明确诊断疾病,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清除显示胆管系统的立体形态和全貌,也难以清楚显示胆管下段及壶腹部的病变,尤其是肠气干扰等因素,导致显像不清楚,而出现误诊[5-6]。
因此,采用B超诊断阻塞性黄疸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诊断符合率高,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可明确胆管阻塞部位,显示病灶,但在诊断时,受到一定因素的干扰,因而在诊断时,应结合患者病因,临床症状,重复检查或结合CT、PTC等检查,以此明显提高诊断准确性,临床价值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赵小红.超声诊断阻塞性黄疸100例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9):47-47.
[2]白佩红.非结石阻塞性黄疸的B超诊断[J].医学信息,2013,26(2):433-434.
[3]赵连春,李竞,张立春.82例阻塞性黄疸的超声检查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21):60-61.
[4]朱艳,刘宏雄,石培秀.阻塞性黄疸67例超声诊断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08,37(3):310-311.
[5]汪涛,李南.68例阻塞性黄疸的B超诊断与手术结果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4,11(06):898-990.
[6]张宏林.超声诊断阻塞性黄疸的临床价值[J].医学创新研究,2008,5(26):15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