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政治下第八章勿为小恶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额巨大 • 一般违法——犯罪 • 小结:一个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往往有一个演变
的过程,所以我们要重视预防纠正平时的不良行 为习惯,认清违法行为的危害,珍惜今天,展望 未来。
练一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 )
A 违宪行为
B刑事违法行为
C 违法行为
D犯罪行为
2 一般违法和犯罪的相同点是( )
A 即是不良行为,也是违法行为 B 触犯了刑法,是犯罪行为
C 属于不良行为,但不违法 D 是不道德的,但不违法
练一练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只有违法的人才需要与法律打交道 B 任何人都要与法律打交道 C 守法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不会与法律打交道 D 未成年人年龄尚小不需要与法律打交道
5 中学生张浩曾多次被评为市级“三好学生”。但自从结识了一群游手 好闲的“朋友”后他慢慢的变了,开始有小偷小摸的行为。后来有一次 偷同学家的贵重物品被当场抓获,最终受到刑罚处罚。这个案例告诉我 们( ) a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b一个人如果法制观念淡薄,就容易从一般违法行为发展到犯罪 c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在本质上不同 d青少年要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依法律己 A bcd B abc C abd D acd
想一想,下列违法行为属于哪种,一般违法行为还 是犯罪行为?为什么?
三 一般违法与犯罪
犯罪的基本特征
• 1 严重社会危害性(本质和首要特征) • 2刑事违法性(法律标志) • 3应受刑罚当罚性(必然后果)
四.不良行为可能发展成为违法犯罪
• 红苹果的溃烂给你什么提示?
比较以下行为
• 吸毒——为了获得毒资满足毒瘾——贩毒 抢劫 • 打架——聚众斗殴,多次参与——斗殴致伤致死 • 偷窃——多次盗窃,数额较大——盗窃文物,数
七年级政治下第八章勿为小恶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一 导入
—名人名言
• 三国时期刘备去世前 给其子刘禅遗诏中的 话,原句为:“勿以 恶小而为之,勿以善 小而不为。唯贤唯德, 能服于人。”
偷针偷牛的故事
• 一个偷针者和偷牛者一起被游街,偷针者 感到委屈,说:“我只偷了一根针,为什 么和盗牛贼一起游街,太不公平了!”盗 牛者对偷针者说:“不要嚷了,我走到这 一步也是从偷针开始的。”
思考:
为什么对家长处以罚款? 因为家长不履行法律规定 的义务,是一种违法行为。
材料二
• 李某等三人在电影院观看电影时,挤在两 个座位上,起哄、打闹、吹口哨,并模仿 影片中的音乐和对话大声哼唱、喊叫。周 围观众和影院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不听。为 了维护公共场所秩序,影院工作给派出所 打了电话,民警赶来后将这三个人带走。 公安机关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有关规定, 给予李某三人等“警告”处罚。
什么是违法行为?
•材料一 某小学8名学生无故退学。经调查得知,8名
学生的家庭有足够的条件供应子女上学,家 长让孩子退学是为了让子女外出务工赚钱。 学校及镇教委多次做其家长的工作让孩子复 学,但未能成功。最后由镇政府依法对8名学 生强制执行接受九年义务教育,责令每位家 长督促孩子尽快返校,并处以500元罚款。
思考:
• 公安机关为什么给予李某等 人“警告”处罚?
• 因为他们做了法律所禁止的 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
上述材料可以看出:
• 违法行为的含义:凡是不 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 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 违法行为
想一想:
• 同样是违法行为,为什么 有的人要判刑坐牢,甚至 判死刑,而有的人却不用 呢?
a都具有社会危害性 b都违反了我国法律
c都违反了我国刑法 d 都要受到刑罚处罚
A bd B ac C bc D ab
3 据《海峡都市报》报道,2010年1月16日泉州外资公司会计李某在乘 出租车时,把5000元现金和一些发票忘在车上,被该车司机王某拿走。 李某经过周折找王某索要,但王某拒不承认。王某的行为( )
二 情境研讨
教材 P74 1.小海同学拾获他人遗失物不还违法吗? 2.小结:拾获他人的遗失物不还,不但是不道德的行为,而且同时也是
一种违法行为。 3. 思考:为什么拾获遗失物不还违法?
《民法通则》第79条规定,拾得遗失物,漂流物,或者失散的饲养动 物,应当归还失主。 《刑法》270条规定:将他人遗失物或埋藏物非 法侵占拒不交出属非法侵占他人财产罪。 4. 分析:黄海同学的行为违反了民法通则的上述规定,拒绝将拾得的物 品交还失主,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他的行为要承担法律责任。 因此,黄海同学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
练一练
6 下列属于犯罪的是( ) a 某校两名学生打架并造成一人重伤的严重后果 b某人与他人发生口角,气愤之下将对方刺死 c 某学生语文考试作弊,受到学校警告处分 d 甲借10000元给乙,乙过期未还甲 A bd B ab C bc D ac
谢谢 再见
谢谢
的过程,所以我们要重视预防纠正平时的不良行 为习惯,认清违法行为的危害,珍惜今天,展望 未来。
练一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 )
A 违宪行为
B刑事违法行为
C 违法行为
D犯罪行为
2 一般违法和犯罪的相同点是( )
A 即是不良行为,也是违法行为 B 触犯了刑法,是犯罪行为
C 属于不良行为,但不违法 D 是不道德的,但不违法
练一练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只有违法的人才需要与法律打交道 B 任何人都要与法律打交道 C 守法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不会与法律打交道 D 未成年人年龄尚小不需要与法律打交道
5 中学生张浩曾多次被评为市级“三好学生”。但自从结识了一群游手 好闲的“朋友”后他慢慢的变了,开始有小偷小摸的行为。后来有一次 偷同学家的贵重物品被当场抓获,最终受到刑罚处罚。这个案例告诉我 们( ) a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b一个人如果法制观念淡薄,就容易从一般违法行为发展到犯罪 c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在本质上不同 d青少年要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依法律己 A bcd B abc C abd D acd
想一想,下列违法行为属于哪种,一般违法行为还 是犯罪行为?为什么?
三 一般违法与犯罪
犯罪的基本特征
• 1 严重社会危害性(本质和首要特征) • 2刑事违法性(法律标志) • 3应受刑罚当罚性(必然后果)
四.不良行为可能发展成为违法犯罪
• 红苹果的溃烂给你什么提示?
比较以下行为
• 吸毒——为了获得毒资满足毒瘾——贩毒 抢劫 • 打架——聚众斗殴,多次参与——斗殴致伤致死 • 偷窃——多次盗窃,数额较大——盗窃文物,数
七年级政治下第八章勿为小恶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一 导入
—名人名言
• 三国时期刘备去世前 给其子刘禅遗诏中的 话,原句为:“勿以 恶小而为之,勿以善 小而不为。唯贤唯德, 能服于人。”
偷针偷牛的故事
• 一个偷针者和偷牛者一起被游街,偷针者 感到委屈,说:“我只偷了一根针,为什 么和盗牛贼一起游街,太不公平了!”盗 牛者对偷针者说:“不要嚷了,我走到这 一步也是从偷针开始的。”
思考:
为什么对家长处以罚款? 因为家长不履行法律规定 的义务,是一种违法行为。
材料二
• 李某等三人在电影院观看电影时,挤在两 个座位上,起哄、打闹、吹口哨,并模仿 影片中的音乐和对话大声哼唱、喊叫。周 围观众和影院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不听。为 了维护公共场所秩序,影院工作给派出所 打了电话,民警赶来后将这三个人带走。 公安机关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有关规定, 给予李某三人等“警告”处罚。
什么是违法行为?
•材料一 某小学8名学生无故退学。经调查得知,8名
学生的家庭有足够的条件供应子女上学,家 长让孩子退学是为了让子女外出务工赚钱。 学校及镇教委多次做其家长的工作让孩子复 学,但未能成功。最后由镇政府依法对8名学 生强制执行接受九年义务教育,责令每位家 长督促孩子尽快返校,并处以500元罚款。
思考:
• 公安机关为什么给予李某等 人“警告”处罚?
• 因为他们做了法律所禁止的 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
上述材料可以看出:
• 违法行为的含义:凡是不 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 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 违法行为
想一想:
• 同样是违法行为,为什么 有的人要判刑坐牢,甚至 判死刑,而有的人却不用 呢?
a都具有社会危害性 b都违反了我国法律
c都违反了我国刑法 d 都要受到刑罚处罚
A bd B ac C bc D ab
3 据《海峡都市报》报道,2010年1月16日泉州外资公司会计李某在乘 出租车时,把5000元现金和一些发票忘在车上,被该车司机王某拿走。 李某经过周折找王某索要,但王某拒不承认。王某的行为( )
二 情境研讨
教材 P74 1.小海同学拾获他人遗失物不还违法吗? 2.小结:拾获他人的遗失物不还,不但是不道德的行为,而且同时也是
一种违法行为。 3. 思考:为什么拾获遗失物不还违法?
《民法通则》第79条规定,拾得遗失物,漂流物,或者失散的饲养动 物,应当归还失主。 《刑法》270条规定:将他人遗失物或埋藏物非 法侵占拒不交出属非法侵占他人财产罪。 4. 分析:黄海同学的行为违反了民法通则的上述规定,拒绝将拾得的物 品交还失主,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他的行为要承担法律责任。 因此,黄海同学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
练一练
6 下列属于犯罪的是( ) a 某校两名学生打架并造成一人重伤的严重后果 b某人与他人发生口角,气愤之下将对方刺死 c 某学生语文考试作弊,受到学校警告处分 d 甲借10000元给乙,乙过期未还甲 A bd B ab C bc D ac
谢谢 再见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