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霍华德庄园_中_文化_的处境
走入_霍华德庄园_文学_影像_作者_沈芸
![走入_霍华德庄园_文学_影像_作者_沈芸](https://img.taocdn.com/s3/m/7b7e2ea869dc5022aaea0099.png)
3. 远: 亨利走到跳舞厅门口, 开门。玛格丽特入 画, ( 玛格丽特前景, 亨利后景) 走到亨利开门处, 探 头看完后走回来。
据我对外国文学, 尤其是近当代英国 文学有限的了解和阅读, 这位本世 纪初英国著名的作家同中国读者之间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倘若提起, 或 许是在八十年代中期, 福斯特的 那本文艺理论小册子 《小说面面观》, 曾以 一些简明扼要的文学概念为当时大学校园里的莘莘学子们一时所熟稔, 但 很快便如过眼烟云了。至于他的小说就更是长期枕留在外国文学研究专家 的笔头书案, 研究介绍的微澜终究没有在 中国的读者中形成冲击波, 不知道 这是 E·M ·福斯特的遗憾, 还是中国文坛的遗憾。
首先, 从观众学的角度, 中远景的 画面提供给观众 一种远视的效果, 视觉效果作用于观影心理的远距离, 与叙事中久远年代感极其吻合, 实际上更与每 一位读 者阅读名著时的心理体验相一致。詹姆斯·艾 弗利之 所以能成为名著电影的艺术大师, 是得益于他 所彻悟 的“真实观”, 电影与历史在真实这一点上颇为相似, 即 “真实”的效果 是要靠人为的复制来完成, 电影的拍摄 制作和历史的考证研究都是再创造的 过程, 其 中 “真 实”的相对性正如现代理论所言的那样 “永远的 不可 求”。而这恰 恰是詹姆斯 ·艾弗利 现代电影 的观念 所 在, 在力求恢复历史原貌的同时, 策略 地运用电影语言 的手段而 间接地达到 “真实”的效果, 以期观众 “雾里 看花”的心理认同。
再者, 中远景决定了在同一画框内被摄主 体与客 观环境、周围人物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 也就是拍摄中 的惯用语 “带关系”。这又是现代电影 空间观念的具体 体现。懂得电影本体的人都会知道这么一段引自《大英 百科全书·电影卷》上的话: 电影的发 展史是不断打破 画框, 寻求无限空间的历史。排斥被摄 主体孤立的独自 占据全部画面, 强调画框内外的横向 、纵深关系, 以再 现现实中人文景观自然、和谐的共处。电影是一门最直 观的视听艺术, 在发展了一百年后, 它 的真实观念, 已 经不能单纯依靠服、化、道的精雕细琢来完成的了。
《霍华德庄园》:追求失落的精神家园
![《霍华德庄园》:追求失落的精神家园](https://img.taocdn.com/s3/m/afc36a66f242336c1fb95e05.png)
园》 完成 于 1 9 1 0年 , 这个 时期是 英 国社 会 问题层 出不穷 和 精神危 机 日益严 重 的时期 。“ 从1 9 1 0年到 1 9 2 5年 指导 英 《 霍华德庄 园》 被称为 “ 第一部现代生态小说 ” 1 3 1 ( 1 ' 4 9 ) 。这里 国文学 的心理 状态 、 道德 理想 和精神 价值 与传统 维多利 亚 的生态 不仅仅局 限于 “ 自然生态 ” , 更重要 的是指 向“ 精神 生 时代文 学的态度 、 理想 和价值几乎 是背道而 驰的 。” 【 】 1 ( P 5 6 9 ) 此 态 ” 。人们 的精神生态包括 “ 人性 、 良知 、 道德 、 生活习惯和思
他也是福斯特眼 中“ 无家” 使 爱德 华人 们重 获 内心深 处 的宁静 和稳 定 , 以此 摆 脱 “ 恐 尔科 克斯是物化时代 的典型代表 , 亨利是一个成功 的生意人 , 他认为他 的手“ 抓牢 了 慌和 空虚 ” 。本文通过 对小说 的细 读 , 力图展示这 部作 品不 的那类 人。 一, 亨利甚 至为“ 缩短 泰晤士河涨潮漫长 仅折 射 出爱德华 时期 的社 会状况 和精 神危机 , 同 时也 显现 生活的所有绳索” 了福 斯特追求 精神家 园的漫长旅程 。 的水流” 而洋洋 自得。 作为一个词: 福斯特; 《 霍华 德庄园 》 ; 精神家园
中图分类号: I 1 0 6 .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 0 9 5 — 0 4 3 8 ( 2 0 1 5 ) 1 1 — 0 0 3 8 — 0 3
福 斯特 ( E . M. F o r s t e r , 1 8 7 9 — 1 9 7 0 ) 的代表作《 霍华德 庄
¥ 第 3 5卷 第 1 1期
Vo l _ 3 5 NO . 1 1
冲突·融合·隔膜——《霍华德庄园》的“联结”主题解读
![冲突·融合·隔膜——《霍华德庄园》的“联结”主题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0f67e224453610661ed9f455.png)
福斯特在《 霍华德庄 园》 要批判 的工商业 阶 所
层有多种称谓 , 尔斯华绥 曾在《 产业者》 T e 高 有 ( h M no Poey 10 ) a f rpr ,96 中将他们 称为 “ t 有产业者 ” , 劳伦斯则干脆称其为“ 生意人 ” 。这些“ 产业者” 有 在福斯特小说中处于一个阶级矛盾色彩很浓的冲突
良知和清醒的理智在 小说 中率先 关注英 国人“ 育 不 良的心” 发 这一 主题 。福斯 特在 小说 中不断地将 “ 发育 不 良的
心” 的英国人形 象置于不同的“ 文化语境” teido clr) , ( e t e 中 这种福斯 特 式的“ 结” h fl f u u 联 其本 质上是 一种 资产阶
作为 2 世纪前期英国最杰 出的小说家之一 的 O E M. 斯特 ( d adMognFrt ,89—17 。 . 福 E w r ra os r17 e 90)
使得福斯特认为正是公学制度培育出“ 发育不 良的 心 ” 对 福斯 特 而言 , ; 引起 他 关 注 的并 不 是 天 生 的冷
中心。在其中 , 亨利 - 威尔科克斯先生处于中产阶
作者简介 国 薹窒理县: 蹇社会科学基金“ ” 项目 巾 较文论和批评地历史阶 类型学研究”批准号: EW 0 ) 十 规划 “ 比 段与 ( O Z O1。 1 : 9 ) , 菱革撼 L 苏州夫 员 营峰f :.: I .江 , 讲师, 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 盐城师范 学院比 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所成
的英国人性格上的一大缺陷。福斯特这样谈到这颗
“ 发育不 良的心” “ :冷漠顽 固, 谨小慎微 , 求全责备 , 市侩实际, 缺少幻想 , 虚假伪善, 这些 特点在任何 国 家的中产阶级身上都不难发现 , 在英 国它们却成 但
女人是人——《霍华德庄园》中人道女性主义探微
![女人是人——《霍华德庄园》中人道女性主义探微](https://img.taocdn.com/s3/m/6f6a5809a6c30c2259019e85.png)
19 : 5 9 1P 9)
实不多。 波伏娃在她的著名 的《 第二性 》 中说 : “ 女人 的最大需要就是迷住一颗男性 的心。 这是所有女主人公所渴 求 的回报 , 虽然她们可能是 勇敢 的, 富于冒险精神 的, 而最常见 的却是 , 除 了美貌 , 不要求她们有别 的特长 。 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少女对 自己的 身体容貌的关注会如此入迷 。 不论是公主还是牧羊女 , 她们只有始终是 美丽的 , 才能得到爱情和幸福 。丑 陋总是 与邪恶残忍地联 系在一起 , 当 不幸雨点般落在相貌丑陋的人 的头上 时, 们不禁 怀疑 , 人 这是在惩罚她 们 的罪恶 , 还是在惩罚她们难看 的相貌。” 娜奥米 ・ 沃尔夫也在她 著名 的作品《 美貌神话 : 貌怎样被用来对 美 付女人》 中说 : “ 男权 文化使女人在不知不觉之 中形成 了一种 成见 , 即必 须去适应 这种美貌神话 , 自己变得 ‘ 把 美丽而无知 ’ 或者 ‘ 学而丑陋 ’ 博 女人可 以 在思想和身体之间任选 一个, 但绝不能两者兼得 。……在这种美貌神话
,
人道主义是兴盛于 1 4至 l 世 纪欧洲 文艺 复兴时期 的一种理论观 8 念 。作为反对神权和封建专制 的思想武器, 主义打 出了以人为中心 人道 的“ 自由、 平等 、 博爱” 的旗帜, 强调对人的充 分理解 、 尊重与关心 。但这 里 的“ 只不过是“ 人” 男人” 的缩写。赵升平 在研究 欧美 文学 中的人道 主 义主题时举 了“ 不和的金苹果 ”赵 ,0 8 P 1 ) ( 20 : 16 的例子。 天后赫拉 、 智慧 女神雅典娜, 还有 爱神 阿佛洛狄忒, 了得到这个 “ 为 金苹果” 自己成 为 使 天下真正最美的女人, 不惜使尽浑身解 数, 好“ 讨 判官” 帕里斯, 赫拉说让 他成为最伟大的君主, 雅典娜让他成为最伟 大的英雄 , 但他都不为所动, 只有阿佛洛狄忒 的许诺一 让他拥有世上最美 的女人,打动了帕里斯, 结果“ 金苹果 ” 判给 了阿佛洛狄忒 。 因为最终是“ 寡人好色” 这个故事被 ! 认为是人道主义的绝妙写照。 但这里的人道只不过是“ 男人之道”是建 , 立在女人的牺牲之上的人道。虽然诞生于 2 0世纪 6 0年代末 7 0年代初 的女权主义已经高度发展 ,从最初的妇女解放运动已经发展 到对女性 的社会地位 、 两性平等乃至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 但是早 在 2 世纪早期 , 0 福斯 特就在其著名小说《 霍华德庄 园》 发表于 11 年 ) ( 9 0 中表现 出对 女 性 的伟大的人道 主义关怀是难能可贵的。这里所说的人道主义关怀就 是指首先把女性 当作人来看待 , 其次再讨论其 自由 、 平等的问题。本文 就试图从玛格丽特的人物形象人手 , 析福斯特对其外貌 、 分 生育 观念 、 社会存在意义三方 面的描写 , 探讨福斯特对女性的人道主义关怀 。 福斯特刻画的中心人物玛格丽特 ,与大多数小说 中美丽的女主人 公不同, 她没有迷人的脸蛋 , 没有婀娜多姿的身段 , 没有甜美的声音 , 没 有温柔的性格 , 总之 , 绝对不是一个美丽 的人物 。在威尔考克斯先生问 其女儿觉得施莱格尔姐妹怎么样 的时候 ,艾维 回答说 :漂亮 的那个还 “ 好 , 是长着大牙的那个 , 但 我真受不了她。”F r e 2 0 : 13 巴斯特 ( o t ,0 5 P 0 ) sr 初见玛格丽特时的反应是 : “ 觉得她挺风趣 , 学识渊博 , 但却丝毫没有觉 得她很可爱 。 他猜想她可能是那种学识有余 , 灵气不足 的人 。 ( o t , ” Fr e sr 20:3 ) 0 5 P 3 玛格丽特在受邀与威尔考克斯先生 、 艾维及其未婚夫一起用 餐 的时候 , 说话非 常大声 , 令艾维及其未婚夫 在一 旁一会皱眉 , 一会暗 自讥笑 , 整个席 间几乎没有 和玛格丽特说过话。 在艾维婚礼举 行的那个 周末 , 玛格丽特 与其他人一起乘车赶往 奥尼 顿庄 园 , 中压死 了一条小 途 狗, 玛格丽特坚持要求下车看看 , 尔斯没有理 睬她 , 而查 “ 玛格 丽特 又喊 了很多次请求他停车后 ,终于打开了车门 ,在车仍行驶 的时候跳 了出 去 。” F re 20 : 13 这些描写都说明玛格丽特绝对不是一个传统 (o t , 0 5 P 3 ) sr 意义上的美丽的人 。以美丽的女性作女主人公 , 是西方 文学( 可能也是 整个世界文学 ) 的一个传统。 美国学者夏诺特 ・ 奈特在她 的作品《 不美甚 至丑陋的简爱们 : 丑女人在美国当代小说 中兴起》 , 里 考察 了 2 O世纪 7 O 年代之前美国文学的主要作晶 , 进而惊讶地发现 :那众多的女主人公 , “
《霍华德庄园》对“联结”理论的成功展示
![《霍华德庄园》对“联结”理论的成功展示](https://img.taocdn.com/s3/m/1457509289eb172ded63b7d6.png)
《霍华德庄园》对“联结”理论的成功展示作者:黄红来源:《牡丹》2017年第35期福斯特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作家之一,小说《霍华德庄园》是其代表作,他的创作风格展现出现代主义倾向。
在《霍华德庄园》这部作品中,福斯特以主人公的婚恋为主要载体,进一步探究“联结”的可行性,并对文化与文化人在联结中的处境进行审视,展示出资产阶级自由主义、人文主义的社会理想及人文关怀。
本文从“联结”理论的成因入手,详细介绍福斯特“联结”理论的载体及相关思考,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指导。
福斯特作为英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小说家,他经历过英国社会在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巨大改变,还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他的作品主要展现西方社会在发展至一定历史时期呈现的现实。
福斯特处在充满变革的爱德华时代,工业革命导致英国由农业社会迈入工业社会,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工业化及城市化进程中,不同社会阶层、城市及农村之间的矛盾日益展现出来。
福斯特的文学创作不仅保留传统小说形式及语言特征,也受到二十世纪多种文学潮流及现代主义的影响。
他一共创作出六部小说,这些作品正如《霍华德庄园》扉页所写的“只有联结”,他的作品比较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透过这种关系展示出来的冲突、背离、分歧等,并制定改善人际关系的一味良药。
换句话说,“联结”观是福斯特一直追求的理想,并贯穿其整个作品创作中。
他所创作的《霍华德庄园》就是以家产继承及女主人公的婚姻为主要脉络,揭示处于转型时期的英国面临的冲突及矛盾。
阅读《霍华德庄园》,人们可以发现,福斯特大胆进行创新,运用象征、反讽等创作手法,真正揭示进行“联结”的必要性,从而引发多种文化观念及矛盾之间的“联结”。
一、福斯特“联结”理论形成原因福斯特出生于英国首都伦敦,他出身于一个建筑師家庭,但他的童年非常不幸,在两岁时父亲就去世了。
好在姑妈家底殷实,给予他足够的钱财,使其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这些钱也为他日后的学习和文学创作奠定物质基础。
解读安东尼史密斯的族群象征主义
![解读安东尼史密斯的族群象征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f05c9324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37.png)
总之,英汉构词法有很大的差异。通过对英汉构词法的对比探析,我们可以 更好地了解这两种语言的语法和词汇特点,从而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和学习。
感谢观看
在安东尼史密斯的作品中,族群象征主义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他以独特的 视觉语言,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族群特色和历史传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 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例如,在她的系列作品“神圣的景观”中,她将非洲的部 族元素与欧洲的古典主义艺术融为一体,创新性。它不仅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更注重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安东尼史密斯的作品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他 的作品不仅深入探索了不同文化群体的象征语言和视觉元素,而且通过巧妙的组 合和再创造,将这些元素融入到自己的艺术风格中,形成了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 艺术效果。
二、词类的划分
英语和汉语的词类划分也有所不同。在英语中,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 词、副词、介词、连词等。而在汉语中,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 介词、连词等。虽然两种语言都有类似的词类,但它们的划分标准和名称却有所 不同。
三、构词法的运用
英语和汉语的构词法也有所不同。在英语中,构词法主要有派生法、合成法 和转化法。派生法是通过添加后缀来构成新词,例如名词的后缀有-ness、-ity、 -tion等;合成法是通过组合两个或多个单词来构成新词,例如“blackboard” (黑板);转化法是通过改变单词的词性来构成新词,例如“water”(名词) 可以转化为动词“浇水”。
解读安东尼史密斯的族群象征 主义
基本内容
安东尼史密斯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艺术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涵盖了绘画、 雕塑、摄影等多种艺术形式。然而,他最引人注目的贡献是他对族群象征主义的 探索和理解。族群象征主义是一个复杂而富有深度的概念,它以特定文化群体的 集体记忆、信仰和传统为基础,通过艺术和文化的形式展现出来。
解析《霍华德庄园》对“进步”的忧虑
![解析《霍华德庄园》对“进步”的忧虑](https://img.taocdn.com/s3/m/88a1db096edb6f1aff001faa.png)
解析《霍华德庄园》对“进步”的忧虑作者:高莹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5年第08期【摘要】文章解读了英国作家爱德华·摩根·福斯特的小说《霍华德庄园》,针对一些评论家认为该作品有败笔的评论,作者认为《霍华德庄园》中福斯特对20世纪初不断扭曲与恶化的人际关系的展现与讽刺是他对社会“进步”产生的忧虑的真实写照,体现了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从该意义上讲,这部作品是伟大的。
【关键词】《霍华德庄园》;人际关系;“进步”忧问世于1910年的《霍华德庄园》作为爱德华·摩根·福斯特的第四部小说,曾奠定了他在文学界的地位。
与其早期作品,如《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1905)、《最长的旅行》(1907)和《看得见风景的房间》(1908)相比,《霍华德庄园》一书通常被认为是他最成熟、最优秀的早期作品。
正如美国现代著名文学与社会文化批评家莱昂内尔·特里林所指出的那样,这部小说“不仅将福斯特前期作品中的主题和态度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且为它们增色不少。
” [1]然而,也有评论家将该作品称之为“有缺陷的名著”。
如英国当代著名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大卫·洛奇就曾指出,小说中玛格丽特嫁给亨利·威尔考克斯的动机不甚明确;英国另一著名文学评论家弗·雷·利维斯认为巴斯特的形象塑造是闭门造车的败笔,玛格丽特的婚事也不令人信服。
此外,福斯特对小说大团圆结局的安排(亨利、玛格丽特和海伦及她与巴斯特的儿子定居在霍华德庄园,巴斯特和海伦的后代继承了庄园)也曾招致不少微词,时常引发读者的困惑,有些学者甚至就此认为这部小说不能被看作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然而,笔者却不赞同这种观点。
一、福斯特对“进步”的忧虑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经历着都市膨胀、帝国扩张及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社会巨变,《霍华德庄园》便是以此为背景。
表面上,英国正坐在“进步”的车轮上不断前行,而具有敏锐洞察力的福斯特却不以为然。
《霍华德庄园》的新历史主义解读
![《霍华德庄园》的新历史主义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38e7e93a83c4bb4cf7ecd156.png)
的阐释参 与历 史 意义 的创 造 过程 , 至参 与对 政 治 甚
对话 、 利运作 和 等级秩 序 的重新 审 理 。 新历 史主 权 义批 评 家路 易斯 ・ 特洛斯 把这 一 主张 概括 为 “ 蒙 文本
的历 史性 和 历史 的文 本性 ” 。基 于 新 历 史 主义 的这
些 观点 , 另一 位新 历 史 主 义代 表 人 物 格 林 布 拉 特提 出, 对文 学 文本进 行 分 析 和批 评 时 , 既 要 研 究文 学 “
21 0 2年 2月
F b 6 17 4 ( 0 2 0 —150 17 —0 12 1 ) 10 0 —4
《霍华德庄园》中的居所背景对深化主题的作用
![《霍华德庄园》中的居所背景对深化主题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f772117b8e9951e79b89270b.png)
《霍华德庄园》中的居所背景对深化主题的作用作者:黄曦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8期摘要:作为一部被誉为“关于英格兰命运”的小说,《霍华德庄园》通过描述多个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和联结,激发了人们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冲突的思考。
许多文章将该小说的主题定为“联结”,然而通过对文本展开细读,可以看出这种定位以及因此对E.M.福斯特所作出的“文化拯救论”评价有失偏颇。
实际上,尽管福斯特将霍华德庄园作为精神的乌托邦,寄托了自己的美好愿望,但通过他对三大阶层居所背景的描写,以及居所与其精神追求的巨大反差,福斯特在讽刺了伦纳德这位中下层“文化滥用者”的同时,也对自由-人文主义文化观所倡导的高雅文化的全民教育意义和普世社会功效进行了深切反思和批判。
关键词:《霍华德庄园》;居所背景;联结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8-0123-03《霍华德庄园》是一部承载了E.M.福斯特自由人文主义思想的经典作品,反映了西方社会在“发达”到一定历史阶段所呈现的现实。
福斯特作为一位自由思想的小说家,他十分关注人与人如何交往以及人如何应对生活,并希望能找到真与善的和谐统一。
在这一点上,《霍华德庄园》中的“联结”主题很好地映射了福斯特的理想。
但是这部小说同时也超越了道德生活,并对现实生活发出了质疑声。
福斯特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有些柏拉图式的,但也正是他的理想成就了这本“负责任”的小说,“一本关于英格兰命运的书”:在充满变革的爱德华时代,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
而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社会各阶层,农村和城市,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渐渐凸显。
福斯特认为:“除非生活能够带有一点无限性,否则它将是灰色的。
而无限的暗示存在于人际关系中、和谐生活里,并与大地紧密相连。
”而玛格丽特与威尔考克先生的联姻无疑是福斯特人际关系联结的最好载体,而玛格丽特对威尔考克先生的那句“我们的生活不再是碎片”,道出了“联结”的必要性,而她的以下语录也进一步突出了主题:“惟有联结!……惟有联结平淡与激情,两者才会被提升;人类之爱才会呈现其最高层次。
霍华德庄园英国文学风味
![霍华德庄园英国文学风味](https://img.taocdn.com/s3/m/7e7af778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c9.png)
霍华德庄园英国文学风味霍华德庄园是一部经典的英国小说。
这本小说中展现出了浓厚的英国文学风味。
实际上,霍华德庄园所呈现出来的风格是十分典型的英国文学风格。
这种风格不仅是英国文学的一大特点,同时也是英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霍华德庄园所体现出来的冷幽默是其典型的英国文学风格。
这种独特的幽默感是英国文学的经典特色。
这种幽默感在英国文学中表现为诙谐和讽刺,这种削弱常规和平坦的表达方式可以表现人性的复杂和有趣之处。
霍华德庄园的故事情节充满了这种幽默感。
例如德西或爱玛的对话,常常让人发笑或感叹其欣赏的快感。
其次,霍华德庄园所表现出来的情节和人物个性特点也十分典型的英国文学特色。
英国文学中有许多著名的小说,它们通过人类关系来展示人物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这些问题可以是恋爱、家庭、财富、地位或人的发展等等。
在这些小说中,人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反应是非常重要的。
霍华德庄园同样具有这种英国文学特色。
小说中的重点不是故事线,而是它所涉及到的人际关系。
这使得故事极其精彩和富有吸引力。
此外,霍华德庄园小说也是英国社会范畴的细节绘画。
英国文学的经典之处就在于它对社会生活和社会细节的刻画。
小说中的人物在社会范畴内,其行为和举止都是由其所处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所决定的。
霍华德庄园小说充分表现了作者对其社会和文化的思考和理解。
书中描述的许多活动,例如舞会和聚会,以及所涉及到的服装和食品,都反映出了当时的英国社会中的文化和传统。
最后,霍华德庄园小说也表现了英国文学中"感催化剂"的特点,即悲剧要素的暴露。
在霍华德庄园中,主角之间的人际关系是非常紧张的。
表面上,这些人物都非常完美,但是当真相被揭露出来时,他们的生活就变得混乱不堪。
随着小说的发展,我们发现主角们都有着深刻的内心冲突,这些冲突会蛰伏于他们的人性深处。
这个主要的悲剧要素在英国文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霍华德庄园小说通过描述人物对悲剧的反应来表现英国文化的特征和复杂性。
霍华德庄园英文观后感
![霍华德庄园英文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f4a2b971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59.png)
霍华德庄园英文观后感《霍华德庄园》(Howards End)是一部由英国作家E.M.福斯特(E.M. Forster)于1910年创作的小说,也是同名电影的原著。
这部小说通过一个传统贵族家庭“霍华德庄园”的故事,展现了当时英国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以及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变迁的影响。
整个故事以霍华德庄园为核心展开,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了英国上层社会风尚和价值观的环境中。
小说主要围绕着三个主要的家庭展开:威尔科克斯家、舒蜜莉家和伯斯家。
随着故事的发展,福斯特描绘了这些家庭成员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和他们面对社会变革的不同态度。
小说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舒蜜莉这个角色。
她作为霍华德庄园继承人的情妇,身份和社会地位都充满了争议。
然而,她的坚强和独立的个性让她在这个传统的社会中显得与众不同。
舒蜜莉对于权力和地位并不在乎,更关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真诚的感情。
她代表着自由思想和对传统社会规范的挑战。
在小说中,舒蜜莉与威尔科克斯家和伯斯家展开了一系列的争斗和矛盾。
她代表了新兴的中产阶级和自由思想,而这些传统的贵族家族则代表了旧时代的价值观和统治阶层的利益。
通过这些角色的冲突和对立,福斯特展现了社会变迁对于不同阶层人们的生活和观念的影响。
小说通过家族、地产和遗产等元素,揭示了人们在追求财富和权力的过程中,常常被利益驱使,从而疏远了家庭和人之间真正的情感。
尤其是霍华德庄园的所有权转移过程中,展现了家族和财产对于人们关系的影响。
福斯特通过这些情节呼吁人们重新审视家庭价值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此外,小说中对社会地位和地产问题的探讨也是引人深思的。
霍华德庄园作为一种象征,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贵族阶层的稳定和权力。
福斯特利用这个形象,表达了对社会阶层差距的担忧,以及对地产分配中的不公正的批评。
除了对社会问题的探讨,小说中也展现了自然与城市之间的对立。
霍华德庄园代表了自然与宁静,而城市则象征着忙碌和功利。
福斯特通过这种对比,表达了对现代化进程中自然环境的破坏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的担忧。
_霍华德庄园_中_文化_的处境
![_霍华德庄园_中_文化_的处境](https://img.taocdn.com/s3/m/c650a407eff9aef8941e066d.png)
《霍华德庄园》中“文化”的处境①曾竹青,谭静静(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75) 摘 要: 福斯特的《霍华德庄园》体现了阿诺德的文化观,即文化是我们思想过和言说过的最好的东西,具有启蒙大众、提升物质文明的作用。
在小说中,施莱格姐妹代表阿诺德所定义的文化,威尔考克斯家代表阿诺德所批评的机械和物质文明。
小说的作者让他们之间联姻,本意是为了体现文化的力量,让文化提升机械和物质文明,但在实践的过程中文化却陷入了困境。
关键词: 《霍华德庄园》;文化;物质;联结;困境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154(2008)02-0065-02 英国诗人和批评家马修・阿诺德在《文化与无政府》一书中,把文化定义为甜美和光明,是我们思想过言说过的最好的东西,而与之相对立的是“机械和物质文明”[1]。
他认为对物质文明的推崇导致了英国人上上下下心智的不完整,需要文化来启蒙和提升深陷物质主义泥沼的大众,让大众的心智完美。
阿诺德对文化的定义和其功能的阐述影响了他身后的一代又一代人,正如雷蒙・威廉斯在论及《文化与无政府》的成就时曾感慨的:“我们今天都是小阿诺德们。
”而爱摩・福斯特就是这些小阿诺德们中的一员。
福斯特发表于1910年的《霍华德庄园》较充分地体现了阿诺德的文化观。
在作品中,他描述了在思想价值观上对立的两个阶层———代表阿诺德的文化观的施莱格家族和代表追求物质文明的威尔考克斯家族以及两个阶层之间的联结过程,通过他们之间的冲突和联结,最大化地阐述了阿诺德的文化观以及文化的社会功能,体现了福斯特自己对文化与物质世界联结的独特观点。
一在小说中,施莱格姐妹———玛格丽特和海伦被描述成阿诺德所定义的文化的化身。
她们出身于书香门第,她们的父亲老施莱格先生被称为乡间的康德或黑格尔,是德国的一位理想主义者。
老施莱格先生认为德国太商业化、太帝国化,被实利主义乌云所笼罩,为了摆脱这种氛围,他移居英国。
霍华德庄园读后感
![霍华德庄园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d1d960f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63.png)
霍华德庄园读后感(中英文版)After immersing myself in the world of Howard"s End, I was struck by the intricate web of human relationships and social classes thatE.M.Forster weaves.It"s a thought-provoking exploration of the complexities of society, where the lines between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wealthy and impoverished are blurred, yet starkly present.在阅读《霍华德庄园》之后,我深受书中对人性和社会阶层错综复杂的描绘所打动。
E.M.福斯特精心构建了一个让人深思的社会画卷,其中传统与现代、贫富之间的界限既模糊又鲜明。
The character development is exquisite, with each persona embodying a distinct aspect of the era"s societal issues.The Schlegels, for instance, represent the intellectual and liberal elite, while the Wilcoxes symbolize the pragmatic and materialistic bourgeoisie.人物塑造细致入微,每个角色都体现了那个时代社会问题的不同方面。
例如,施莱格尔家族代表了知识分子和自由精英,而威尔科克斯家族则象征着实用主义和物质主义的资产阶级。
The novel also delves into themes of love and loss, highlighting the transient nature of human connections.Forster challenges the readers to question the true meaning of "home" and the role it plays in our search for belonging and identity.小说还探讨了爱与失去的主题,突显了人际关系的短暂性。
现代性的危机:《霍华德庄园》中的家园政治
![现代性的危机:《霍华德庄园》中的家园政治](https://img.taocdn.com/s3/m/2f87cf0d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22.png)
现代性的危机:《霍华德庄园》中的家园政治余小玲【摘要】在《霍华德庄园》中,资本城市文明破坏了人类的家园,使得主体遭遇分裂的文化和分裂的身份,并开启了寻找现实和精神双重家园的旅程.小说中大量的隐喻和象征再现了一个充满矛盾张力的分裂的家园,巴斯特的死亡体现了现代性危机症候在小说文本场域中叙事范式的转变和性别诗学的政治化.福斯特从哲学维度提出的“联结”主题,体现了其家园政治的选择性接纳与排他模式,但是依然无法弥合现代性危机造成的差异.【期刊名称】《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40)005【总页数】4页(P73-76)【关键词】霍华德庄园;家园政治;现代性【作者】余小玲【作者单位】福建商学院外语系,福建福州3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4“家园”一词在文学场域中一直是难以隔断的情愫,正如卢卡奇所言,“所有的小说都是患‘恋家症’的。
”[1](P3)小说家在小说文本中不仅书写对家园的深情,而且建构家园,杂糅了多种文化因素和变量的对抗协商,就有了家园政治。
“家园政治”是一个文化地理学的概念,夹杂着地理政治、权力平衡和再现表征。
“它涉及身份、地点之间的基本联系和流动、变迁、变化之间形成的更为复杂的关系。
”[1](P1)由此可见,家园政治蕴含了主体的身份建构、性别政治、空间政治,以及在诸多变量中的权力分配和动态的平衡,体现的是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存关系的问题。
个体的存在离不开家园的场域,构建自己想象的家园,在“接纳和排他”[1](P20)中寻回性别、阶级和文化矢量结合的主体性。
这既是一种现实,也是一种观念,不仅涉及文化、文学,同时也离不开哲性的思辨和反思。
英国小说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海外扩张,家园小说的内涵与外延也随之嬗变,从丹尼尔·笛福和亨利·菲尔丁笔下殖民扩张的家园开始,发展到简·奥斯汀笔下家庭内部冲突的场所,再到吉卜林笔下的本土和异域的第三空间,最后到康拉德笔下从殖民海外对本土的回望。
《霍华德庄园》中的“联结”主题解析
![《霍华德庄园》中的“联结”主题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d6a3a60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18.png)
Analysis on "Connect" in Howards End 作者: 黄冬霞[1]
作者机构: [1]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镇江212003
出版物刊名: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74-76页
主题词: 福斯特;《霍华德庄园》;联结;婚姻;文化
摘要:在20世纪初的英国社会,传统乡村社会和现代都市文明进一步此消彼长,物质主义思潮逐渐膨胀。
针对当时社会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爱.摩.福斯特提出了"联结"的思想,希冀以文化来补救工业文明带来的种种不和谐。
在《霍华德庄园》中,福斯特以主人公的婚恋为载体,探讨了"联结"的必要性、可行性和艰巨性,同时对文化和文化人在"联结"过程中的处境加以审视。
福斯特的"联结"观体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和人道主义者的人文关怀和社会理想。
人、房子与大地:《霍华德庄园》中“家”的重构
![人、房子与大地:《霍华德庄园》中“家”的重构](https://img.taocdn.com/s3/m/3c893653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aa.png)
人、房子与大地:《霍华德庄园》中“家”的重构
南佳丽
【期刊名称】《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4(26)1
【摘要】目前学界关于福斯特《霍华德庄园》的研究多聚焦在社会、政治层面,而较少关注其中“霍华德庄园”表意的物人关系。
20世纪初,伦敦城市化进程加快,租房成为主流的住房消费模式,人与房子之间的紧密关系受到挑战。
小说通过刻画威尔科克斯家族、伦纳德和施莱格尔姐妹与房子不同的连接关系,描绘了三组人物各自对“家”的认知和情感关系,展现出英国土地制度改革背景下家园想象的复杂性及当时的家园焦虑问题。
福斯特认为,人与房子的融合有助于形成空间感,摆脱流动感,回归大地之家。
霍华德庄园不仅是“家”的具象表征,还是福斯特新物质主义式“家”思想的具体体现,反映了作家对英国现代社会中物人关系的前瞻性思考。
【总页数】8页(P143-150)
【作者】南佳丽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女人是人——《霍华德庄园》中人道女性主义探微
2.《虹》中的厄秀拉和《霍华德庄园》中的玛格丽特女性形象之比较
3.《霍华德庄园》中的文化与国民性重塑
4.“谁来继承英格兰?”:《霍华德庄园》中的记忆冲突与传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福斯特《霍华德庄园》的多重文化冲突和融合-最新文档资料
![福斯特《霍华德庄园》的多重文化冲突和融合-最新文档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f566ff3e998fcc22bdd10d1d.png)
福斯特《霍华德庄园》的多重文化冲突和融合霍华德庄园》这部小说在很大程度上承载了作者爱德华摩根?福斯特自由主义和乌托邦式的幻想,作者写这部小说最初目的是唤醒英国中产阶级的良心。
通过作者强大的画面描写为读者呈现了西方社会在当时发达时期,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的追求,有一定的矛盾性但是作者却通过描述两个家庭的一些列变故以及最终的结合,体现了最终的文化融合。
这实际上是作者的一种幻想,也是作者内心想呼吁的东西。
当然,这部小说也超越了道德的界限,是对现实物质生活的一种强烈的质疑。
在当时的环境下,英国正处于转型期,由于工业革命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农村人走进大城市,成为工业社会的一员。
这些人员在进入所谓的文明工业社会首先感受到中产阶级的虚伪,再加上长期的农村生活让这些人突然融进大城市的生活,不可避免地在生活观念和思想观念上都很难在短时间内习惯,必然会引来一系列的问题,作者正是看到了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加上长期对英国文化的担忧,于是在写作过程中,作者通过宏大的场景描写以及细腻的人物心理特写,让读者感到当时城乡文化之间的冲突经过长期的冲突后开始出现融合。
可以说,这部小说是当时英国社会发生变革时期,人们的心理以及社会的真实写照。
霍华德庄园》内容简介小说《霍华德庄园》是英国作家福斯特最为经典的作品之一。
整个故事的主线主要是通过两个家庭的结合来展开的。
故事发生在20 世纪的英国,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玛格丽特和海伦两姐妹结识了非常富有、又比较保守的维尔克斯一家。
期间,海伦和庄园的主人保罗产生了一段较短的感情,之后就离开了。
而玛格丽特却与维尔克斯太太建立了非常友好的关系。
不久之后,维尔克斯太太患上了重病而死去,她留下遗嘱将这幢豪华的别墅霍华德庄园赠送给玛格丽特。
但是这个遗嘱却被亨利发现了,他故意将其隐藏起来。
与此同时,亨利向玛格丽特表示爱意,玛格丽特也接受了,不久两个人就结婚了。
海伦离开庄园不久遇到了小职员巴斯特,海伦的聪明和热情激发了巴斯特的灵感。
论《霍华德庄园》的复杂节奏
![论《霍华德庄园》的复杂节奏](https://img.taocdn.com/s3/m/86c3fe31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a9.png)
2472019年26期总第466期ENGLISH ON CAMPUS 论《霍华德庄园》的复杂节奏文/陈瑞红 董爱华的是“看着它充满阳刚而不粗鲁”。
两个家庭“联结”的过程因巨大分歧而困难重重,其中既有顺从和冲动,又有沉思和犹疑;既有忍耐又有爆发,既有生又有死。
《命运交响曲》的第三乐章再掀风云,斗争升级,整个乐章充满了斗争和冲突的情绪。
相对应,玛格丽特与亨利的婚姻经历了一系列曲折和冲突,最后激烈的争吵是两人矛盾的大爆发,也是玛格丽特向命运发出的挑战与呐喊。
种种变化也迫使亨利重新审视旧我进而做出些改变。
濒于破裂的婚姻最终以双方的妥协得以继续。
婚姻也使玛格丽特从夸夸其谈向扎实做事过渡,她从最初的热衷上剧院和参加讨论社会转变成“关起门来过日子”。
已经联结的两个家庭已在霍华德庄园的土地上扎根。
在交响曲的第四乐章,英雄与命运的决战终于以光明的胜利告终,但命运的阴影仍然存在。
幽灵般的敲门声贯穿了这部交响曲的始末。
福斯特认为贝多芬 “把辉煌、英雄主义、青春、生命和死亡的壮丽以及一种非凡欢乐的巨大吼声又带给了听众,让他的第五交响乐就此结束,然而精灵们仍在什么地方。
它们能够回来,贝多芬已经勇敢地把话说出了”。
精灵即幽灵,代表的是懦弱和怀疑,是恐慌和空虚,“(精灵)它们路过宇宙,这才注意到这世界不存在什么辉煌或者英雄主义”。
物质与精神的联结是否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是否能够达到和谐相处,福斯特没有明确给出答案。
即使霍华德庄园是福斯特的乌托邦,他也对未来没有消极地否定,终极的和谐是理想状态,需要人们不懈地追求,这也是一位有责任心的知识分子对工业发展中的问题提出的一剂良方。
综上所述,《霍华德庄园》隔着时空与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产生了思想和节奏上的共鸣。
也可以说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成了《霍华德庄园》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的背景音乐。
在节奏理论的指引下,读者将拥有新的阅读体验和审视作品的新视角。
参考文献:[1]Arlott John, etal. Aspects ofE M .Forster[M].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World, Inc,1969:81[2]E.M.福斯特,冯涛译.小说面面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49.[3]Michelle Fillion. Difficult Rhythm: Music and the Word in E. M.Forster[M].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New Dehli,2010,17.英国作家福斯特被认为是“最有音乐天赋的小说家”,他在1927年出版的《小说面面观》中提出可以从节奏上对小说进行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霍华德庄园》中“文化”的处境①曾竹青,谭静静(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75) 摘 要: 福斯特的《霍华德庄园》体现了阿诺德的文化观,即文化是我们思想过和言说过的最好的东西,具有启蒙大众、提升物质文明的作用。
在小说中,施莱格姐妹代表阿诺德所定义的文化,威尔考克斯家代表阿诺德所批评的机械和物质文明。
小说的作者让他们之间联姻,本意是为了体现文化的力量,让文化提升机械和物质文明,但在实践的过程中文化却陷入了困境。
关键词: 《霍华德庄园》;文化;物质;联结;困境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154(2008)02-0065-02 英国诗人和批评家马修・阿诺德在《文化与无政府》一书中,把文化定义为甜美和光明,是我们思想过言说过的最好的东西,而与之相对立的是“机械和物质文明”[1]。
他认为对物质文明的推崇导致了英国人上上下下心智的不完整,需要文化来启蒙和提升深陷物质主义泥沼的大众,让大众的心智完美。
阿诺德对文化的定义和其功能的阐述影响了他身后的一代又一代人,正如雷蒙・威廉斯在论及《文化与无政府》的成就时曾感慨的:“我们今天都是小阿诺德们。
”而爱摩・福斯特就是这些小阿诺德们中的一员。
福斯特发表于1910年的《霍华德庄园》较充分地体现了阿诺德的文化观。
在作品中,他描述了在思想价值观上对立的两个阶层———代表阿诺德的文化观的施莱格家族和代表追求物质文明的威尔考克斯家族以及两个阶层之间的联结过程,通过他们之间的冲突和联结,最大化地阐述了阿诺德的文化观以及文化的社会功能,体现了福斯特自己对文化与物质世界联结的独特观点。
一在小说中,施莱格姐妹———玛格丽特和海伦被描述成阿诺德所定义的文化的化身。
她们出身于书香门第,她们的父亲老施莱格先生被称为乡间的康德或黑格尔,是德国的一位理想主义者。
老施莱格先生认为德国太商业化、太帝国化,被实利主义乌云所笼罩,为了摆脱这种氛围,他移居英国。
在父亲的影响下,施莱格姐妹追求精神生活的完美,远离实利主义,以能饱读并精通人类最优秀的思想文化和艺术为荣。
这一点首先可以从她们的姨妈芒特夫人口中看出。
当芒特夫人听说海伦爱上了威尔考克斯家的小儿子时,不无担忧地说:“他们(指威尔考克斯家的人。
作者注)能欣赏海伦吗?……他们关心文学和艺术吗?你要知道这是最重要的,文学和艺术。
”[2]可见,在芒特夫人的眼中,海伦就是文学和艺术的化身。
其次在列奥纳多・巴斯特的眼中,她们更成了文化之神。
巴斯特是个一心想通过文化来提升自身素养而又处于社会底层的小职员,他与施莱格姐妹的第一次相遇是在一次演奏贝多芬的音乐会上。
在随施莱格姐妹回家的路上,他立刻认识到她们的思想之深邃,谈吐之文雅,因而狂热地崇拜她们那高雅的文化素养:“假如他也能像这样谈话,他便会得到整个世界。
啊!获得文化!啊!能正确说出那些外国人的名字!能学富五车。
”[2]42再次,即便她们自己也认为自己属于“看不见的”(unseen)世界,即追求内在心灵完美的世界:她们重视个人情感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富于同情心,支持社会改革,鼓吹妇女权益,热爱文学艺术。
总之,她们是阿诺德所倡导的美好与光明的继承人。
她们承认,在她们之外,“有一种外在的生活,那是你我都没有接触过的。
在那样的生活中,重要的是电报和人的不满的情绪,而不是我们所尊崇的个人情感和个人关系”[2]29。
在这里,“电报”代表的是机械进步所带来的文明,“不满的情绪”代表的是人们无止境的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
在小说中,代表这种外在的生活的是威尔考克斯家族。
威尔考克斯家可以说是阿诺德在《文化与无政府》中所描述的中产阶级的代表。
阿诺德把英国的中产阶级称为非力士人,即市侩。
他们虽然坚守信仰、富有事业心,但是他们一味沉溺在现代物质文明里,顽固不化,不去追求甜美和光明,反而惟利是图,这使得他们成了心智不完整的人。
在小说中,威尔考克斯家成功地经营着一家橡胶企业,这个家族的代表亨利很有商业头脑,在短短两三年时间里让他们家的财产翻番。
威尔考克斯家族是一个心智发育不健全的家族,亨利曾很理直气壮地表示自己“不是为内在的追求劳神的人”[2]25,只操心外在的东西,即生意,对于施莱格家所崇尚的文学和艺术,亨利认为如果它们不能强化一个人的性格,都是无稽之谈。
这一点明显地表现在他对待追求文化的人的态度上。
当他第一次遇见列奥纳多・巴斯特时,他就警告施莱格姐妹要远离巴斯特,因为“他们(指巴斯特一类的人。
作者注)不是我们这一类2008年3月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Mar.2008第33卷第2期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ocial Science Edition)V ol.33N o.2①收稿日期:2008-01-08 作者简介:曾竹青(1968-),女,湖南邵阳人,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人,任何人都必须要正视这一点”[2]154。
他对巴斯特的戒备不仅仅出于有钱的中产阶级对下层阶层的反感,还由于他是一个实用主义者。
作为一个实用主义者,他无法忍受巴斯特追求文化、热爱文化的情怀以及他身上所体现的诗人气质,即便是对玛格丽特一家,他也只认为他们是一群有着优秀的大脑,却没有行动能力的废人。
他一次又一次地拒绝帮助巴斯特,充分体现了英国这一阶层对社会上的弱者的冷酷无情。
在家里,他阻止次子保罗谈恋爱,要求保罗以事业为重,即以赚钱为第一。
在威尔考克斯家族眼里,钱是“世界经线”,普天下“人人为自己”。
亨利一家对金钱和物质的迷恋还表现在他们对汽车的崇拜上。
20世纪初,汽车刚刚闯入私人生活领域,它是机械文明进步的成果,是富人炫耀财富的手段,处处散发着机械与金钱的气息。
小说中,亨利坐在汽车里总在迁移,并拖着别人跟他一起挪动,他们迁移得越多,离情感和精神生活就越远。
他们是一群没有精神根基的人。
正如海伦所说:“威尔考克斯一家是骗局,是报纸、汽车和高尔夫俱乐部构成的一堵墙,如果那堵墙倒了,我在它背后什么也找不到,只有惊恐和空虚。
”[2]31可见,在福斯特的笔下,以亨利为代表的威尔考克斯一家被描述成阿诺德所批判的现代文明的化身。
二尽管玛格丽特・施莱格与亨利・威尔考克斯之间的价值观差距非常大,但福斯特还是在小说中安排他们之间的联姻。
这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力,让人无法理解他们之间的爱情。
但这也正体现了福斯特的创作主题:他追求的不是不同价值观、不同阶层之间的冲突,而是和解与相互间的交流与影响。
他想要联结的是阿诺德所提出的文化与物质文明这一矛盾体,希望在作品中实践阿诺德的文化的社会功能的理论。
因此,玛格丽特在给海伦的信中写道:“不要总认为看不见的世界(指“精神”。
作者注)要高于看得见的世界(指“物质文明”。
作者注),虽然看不见的世界的确要优越,但我们的任务不是要制造对立,而是要使两者和谐一致。
”[2]110这正体现了阿诺德认为文化能使社会和谐的观点。
作为文化的化身,玛格丽特了解文化的使命,如同阿诺德所说的,文化不能只呆在象牙塔内,供少数人享用,它要让所有的人都能享受它的甜美和光明。
在联姻的初始阶段,玛格丽特充满了要改良亨利的热情。
她把亨利比作缺少生气的散文,需要注入激情,而她自信能够用她的爱帮助亨利搭建一条联结激情的彩虹。
在描写玛格丽特改造亨利那残缺的心灵热情时书中写道:“只有联结!这就是她的全部使命。
只有把散文与激情联结起来,两者才能都得到提升,人类的爱才能达到最完美。
”[2]196这种理想正是阿诺德所倡导的完美的人性。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玛格丽特的改良亨利之路充满了艰辛。
当玛格丽特进一步了解亨利和亨利一家人后,才发现他们生意头脑的缺点有多么顽固。
比如,一提到财产,亨利就支支吾吾,还说自己没有多少钱,远没有玛格丽特向他坦承她每年有600英镑收入时坦率,这使她察觉出亨利对金钱的追求永无止境的欲望。
玛格丽特乘坐亨利的车外出时听到附近农家有孩子哭泣,主张下车看一看,但查尔斯却不屑一顾。
玛格丽特在改良这些缺陷时,总是显得软弱无力,总是处于下风,甚至不得不一味妥协,委曲求全。
这让人想起海伦得知玛格丽特要和亨利结婚时警告她的话:“有人将要失去什么。
”[2]185显然,这个“将要失去什么”的人是玛格丽特,将要失去的是她的自我,是作为阿诺德文化观的化身的使命感———提升深陷物质主义泥沼的残缺不全的心灵。
更糟糕的是她渐渐地受到亨利的影响,以亨利的态度来对待许多事物。
比如当海伦把巴斯特带到亨利的住所,要求亨利对因自己不负责任的建议而使巴斯特失去工作这一事情进行补偿时,玛格丽特斥责海伦这一行为很不妥当,要求她远离巴斯特,不要再和他搅在一起,那口气俨然是一副亨利的腔调。
一直到最后,当亨利拒绝让怀着巴斯特的孩子的海伦住在霍华德庄园,尤其是当巴斯特死于与查尔斯的争吵后,玛格丽特才最后认清了他们虚伪的一面,认定他们的内心已经彻底烂掉了。
小说最后,亨利彻底改变了,玛格丽特留在了亨利的身边,这似乎可以看成是文化与物质文明的成功的联结,是文化的力量改变了亨利。
但是细究之后,我们可以说改变亨利的不是玛格丽特对他实施潜移默化影响的文化的力量,而是巴斯特的突然死亡与查尔斯的入狱。
这大概偏离了福斯特提倡和解而不主张冲突的初衷,更暗示了文化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这一冲突中难以起到改良作用的尴尬地位,它并不像阿诺德所说的那样能拯救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
小说中,文化在提升和改良物质文明的过程中所表现的软弱和尴尬,反而显示了物质主义的力量。
玛格丽特在与威尔考克斯一家刚开始交往时,曾对海伦说,如果没有威尔考克斯先生的努力工作,就没有英帝国,他们创造和积累的财富使得施莱格一家能够自由地探讨文学和艺术。
的确是这样,施莱格姐妹每年600英镑的收入让她们在经济上独立,为她们提供了享受文化的物质基础。
而巴斯特却没有这么幸运。
这个挣着微薄薪水的下层职员属于阿诺德所描述的劳工阶层。
在阿诺德看来,他们没有文化,他们的生活需要文化来烹调与加工。
而巴斯特主动要求被文化烹调和加工,一心想通过文学艺术来提升自己:为了能听一场贝多芬的音乐会,他省吃俭用数日;他阅读拉斯金的著作,甚至模仿拉斯金的文体练习写作;他把施莱格姐妹当作引领他通往高雅文化殿堂的阶梯。
但这个美梦在他丢掉工作后破灭了。
这时,“钱才是真实的,而其余的都是梦”[2]250。
在他最穷困潦倒时,他所向往的文化帮不了任何忙。
这又一次显示了文化的无能为力,更凸显了物质文明的强大。
最后,巴斯特在与查尔斯的冲突中,突然倒地死去。
在他殒命之际,施莱格尔家的书籍轰然砸到他身上,这也暗示了那些代表人类所思所想的最美好的东西也许就是使他殒命的原因之一。
在《霍华德庄园》中,福斯特安排文化与物质文明的联结,表达了他想用文化改造当时沉溺于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浪潮的英国以及构建完美的人性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