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

[学生现状分析]
城市里的孩子接触面广,视野比较开阔,对登山这类运动并不十分陌生,但是较多的孩子不太理解登山的意义,再加上中国传统教育所说的“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的思想的潜移默化,中国人普遍缺乏冒险精神,对登山运动知之不多,这既是学习本文的一个契机,也是学习本文的一个难点。

[教学建议]
一、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了解珠穆朗玛峰的有关知识和登山运动的常识,了解通讯真实、准确、及时的特点。

掌握基本字、词。

2.揣摩文章写法,学习本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学习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3.学习登山队员们意志坚定、勇于牺牲、团结协作、为国争光的崇高精神,并启发自己在今后的道路上发扬这种精神谱写生命的华章。

二、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因为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所以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主要的。

教师应突出鲜明的学生自读自学色彩,可叫学生制作学习卡片,学生先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再分析课文,采用师生讨论、生生讨论、圈点批注等方式,完成卡片的填写,实现学习目标。

在讨论前教师要有明确的要求,紧密围绕课文内容,放得开、收得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开动脑筋,在充分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自己解决生字、词,和老师同学沟通、交流,对课文进行深入理解,激发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对荣誉的认识,从而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设计]
一、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教师把同学课前搜集的资料制作成幻灯片,在课堂上用多媒体播放,请同学讲解)
在上课之前,请同学们看看屏幕,这就是世界最高峰,被称为“地球之巅”的珠穆朗玛峰,我们请xx同学来给我们介绍一下有关这座山峰的具体情况。

谢谢xx同学给我们作的介绍。

登上珠穆朗玛峰是无数登山运动员的梦想,从古至今,到底有多少攀登珠穆朗玛的活动呢?我们请xx同学给我们作一个简要的介绍。

在攀登珠穆朗玛的活动中,有辉煌的成功,也有惨痛的失败,成功固然可喜,失败也令人敬佩,而在我国的登山运动史上,最值得浓墨重彩、大书特书的是我们课文所记载的1960年五月,我国登山运动员从覆盖着千年冰雪的北坡胜利登顶,实现了世界登山史上“零”的突破的事迹。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请问同学们在预习了课文后,你最想解决哪些问题?(学生自由提问,教师把主要问题板书下来)
好,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课文的学习。

(二)学习课文
1.教师组织学生自学
师:下面我发给同学们一张卡片,我们一边分析课文,一边填写,填写完这张卡片,我们的学习就完成了。

我们先根据卡片上的问题分一下组。

第一个问题请1、2排的同学完成。

第二
个问题请3、4排的同学完成。

第三个问题请5、6排的同学完成。

给大家10分钟的时间,一边看书一边讨论,填写卡片,每个组要确定好发言人。

学生读书、讨论、填写卡片。

(在卡片填写、回答的过程中插入学生课前提出的问题)
卡片样式
师:同学们已经填好了卡片,下面请第一组的发言人回答你们完成的问题。

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生:课文主要叙述了1960年5月中国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最后的380米的登顶过程。

第一阶段,写队员们经过充分的准备,向山顶前进。

第二阶段写队员们征服著名的“第二台阶”。

第三阶段写队员们继续攀登,刘连满留下来,牺牲自己把氧气留给其他同志。

第四阶段写三位队员在没有氧气的情况下坚持登上山顶。

师:(多媒体展示参考答案,总结学生发言)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很熟悉了,我们在读课文的过程中,非常真实地感受到了那种艰难,队员们到底遇到了哪些困难呢?请第二组的发言人说说你们了解的情况。

生:课文主要写了登“第二台阶”和最后的冲刺。

在“第二台阶”,他们遇到的困难是,严寒、山势险峻,队员身体有巨大的高山反应。

师:他们怎么克服这些困难呢?有哪些句子描写了他们想尽办法克服困难?
生:他们有坚强的毅力,比如第五段“但他仍咬着牙坚持前进”和第七段“刘连满的眼前……但是,刘连满一直坚持着”。

他们头脑冷静,想出办法克服困难。

师:好,下面我们请第三组的发言人说说你们对第三个问题的讨论结果。

生:文中主要写了刘连满这个人物。

采用了心理描写。

他表现出了坚强、勇敢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师:对,我们每一个人最终都会面临死亡的恐惧,可是最可怕的是去选择死亡,有多少人有这样的勇气呢?刘连满也有对“生”的渴望,但是他选择了死,他的伟大就在于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坦荡的面对死神。

我们想想,是什么力量让他作出这样的选择呢?
生自由回答:是强烈的爱国精神,坚定的信念……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刘连满虽然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可是他的精神却永远闪耀在珠穆朗玛峰的山顶,闪耀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请看看卡片上的第四个问题,请同学们马上填写。

学生填写卡片并回答交流。

师:1960年5月北坡的成功登顶,靠的是队员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靠的是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靠的是团结协作、勇于牺牲的精神。

正是这样的精神力量使他们在大自然对人类“生命极限“的挑战中赢得了胜利,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我们也正是要凭着这种精神和意志去登上生活中学习中无数的“珠穆朗玛峰”!
师:请同学们看卡片上的学习目标,我们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

请在书上勾画出写景的句子,讨论一下这些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前后四位同学讨论分析。

学生在书上勾画并讨论。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明确写景对突出中心的作用。

(多媒体展示)
2.学生总结本课的学习情况。

教师提出两个思考问题:(多媒体展示)
(1)在写第二台阶的攀登过程中,作者为什么要写他们所用的时间?
(2)引用英国人扬赫斯班的话有什么作用?
二、教学反馈
建议练习检测。

1仿写句子
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队员中刘连满“挣扎着坐起来,用铅笔在日记本上给战友们留了一封信。

”从信中你读出了他的什么精神?
参考答案:强烈的爱国精神、坚定的信念、勇于牺牲的精神等。

三、教学反思
一、基础·积累·运用
1.找出下列各组中注音或书写的错误,并在横线上订正。

A.刺入骨髓销耗巨大阴霾毙日砭骨biān ________
B.难以弥补斩钉戳铁养经蓄锐耸立sǒng ________
C.梦寐以求孜孜不卷迫不急待匍匐púfú ________
D.钢毅不屈步履艰难契而不舍余暇xiá ________
2.对下列各句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山严重缺氧,他们感到眼花、气喘、无力。

(排比)
B.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

(夸张)
C.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死神正在悄悄地走来。

(比喻、拟人)D.阴霾笼罩着整个的国家。

(夸张)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这次学习,使我们的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

B.他那崇高的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C.他的家乡是江苏省南京市人。

D.会谈就互相感兴趣的问题广泛交换了意见。

4.《登上地球之巅》写了三个队员最终从北路登上了世界最高峰。

你如何看待这种胜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登顶过程中,很多困难对生命构成了威胁,作者着意描写了哪些困难?你如何看待这些困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课文中有许多景物描写的句子,请举出几例,并说说它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阅读短文并完成练习。

一次难忘的远征
学生会发起了自行车远征的活动,同学们闻讯,纷纷报名。

“这可不是什么好差事。

”父母听说后,急忙劝阻我们。

我们却用老师的话来回答:“依靠自己的能力,达到自己的目的,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夜里,我们出发了。

我们骑出繁华的城市,进入了那深沉的黑色世界。

没有月亮,没有星星,没有灯光,只有夏夜的蛙噪声和轻轻的车轮转动的声音。

“鸟鸣山更幽”,这一阵阵的蛙鸣,更给此刻增添了诗情画意。

正当我们深深陶醉在夜色沉沉的山野中的时候,突然发生了一件事,令我们至今心有余悸。

一辆亮着头灯的大卡车从我们后面驶过来,司机似乎没有发现前面有人,速度丝毫未减,一刹那呼啸而过,几乎没有我们的容身之地了。

几个骑车技术稍差的同学险些被卡车带起的疾风掀倒。

我们不得不停下来。

老师风趣地说:“在城里,汽车怕行人;在这里,行人怕汽车。

大家小心点吧,苦头还在后面哪。


整整骑了二十四个小时,我们才在一所山根小学停了下来。

第二天清早,我们进山了。

啊,那红色的天体洒下万道光辉,照耀在我们身上,如同用清泉沐浴,舒畅极了!看远山,一片翠绿。

日光下彻,直入山谷,红与绿交织着,主宰着,幽邃极了。

清风遥遥,薄雾袅袅,大家有说有笑,好个欢快的旅行啊!
中午,红色的天体变成了一片白光。

大地贪婪地吸收着太阳发出的热量,变成了一个大蒸笼。

我们骑着,骑着,一样的山,一样的树,可我们已无心欣赏。

水喝光了,嗓子里冒着烟。

汗流尽了,身上散发着难闻的气味。

没有人说话,没有人笑,现在唾沫也是极宝贵的了。

我们理解了老师的话,苦,真苦啊。

然而苦在心里,没有人说出来。

大家的眼睛依然是闪亮的,依然充满希望的光芒。

蝉唱起了歌,它们吸完了树的汁水,它们高兴了。

它们的这种生活有什么意义呢? 实在无聊! 我按了一下车铃,那铃声竟这样清脆,它传进了山谷,发出了回声,冲上了苍穹。

一霎时,大家也都按铃,铃声大作,形成一片和谐的共鸣。

蝉被吓了一跳,不再叫了。

“水!”分明有人惊叫了一声,大家为之一振。

我们清楚地看见一条小溪,欢快地唱着歌,一路奔来。

“冲啊!”不知谁喊了一声,欢乐的人群一下子冲向那清清的山的飘带。

没有人听老师的劝阻,闹肚子我们认了,发烧我们也认了,只要能喝到水,我们什么都认了。

那以后,我们精神更加振奋了。

终于,我们完成了远征,胜利回师。

“依靠自己的能力,达到自己的目的,才是最有意义的。

”老师的话依然回响在我们耳边。

我们愿把这次活动比做一首歌,一首由我们生活的音符组成的歌,一首欢乐的、蓬勃向上的、时代的歌。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余悸.( ) 袅.袅( ) 贪婪.()幽邃.( )
2.这篇文章从几个方面写出了“难忘”?最难忘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处“没有人听老师的劝阻”一句,联系上下文,补出老师“劝阻”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请找出具有标志性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篇文章详写的内容是__________,略写的内容是_________。

6.作者为什么说“蝉”的生活实在无聊?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分别引用了老师的话:“依靠自己的能力,达到自己的目的,才是最有意义的。

”请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仿照文中画浪线的句子写一句话。

例:我们愿把这项活动比做一首歌,一首由我们生活的音符组成的歌,一首欢快的、蓬勃向上的、时代的歌。

仿写:我们愿把这次活动比做_____________,一首由_________, 一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延伸
学习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仔细观察校园内你最喜欢的一处地方,写一段话,2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
1. A.消蔽 B.截精 C.倦及 D.刚锲
2.B
3.D
4.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
登顶成功,说明他们是登山队的佼佼者。

他们取得的胜利,是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结
果,是集体主义精神的胜利。

没有其他人的大量前期工作和集体协作,他们不可能取得
登顶的胜利。

为了胜利,有人还愿意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刘连满就是一个例子。

5.作者着意描写了三大困难:寒冷、黑夜和缺氧。

这三者构成对生命的极大威胁,写这
些困难可以表现出队员在严峻考验面前的迁移阅读 6.略。

二、
1. jì niǎo lán suì
2.夜静、山美、途中口渴、胜利后的喜悦。

最难忘的
是险遭车祸。

3.喝生水容易引起疾病。

4.以时间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如:夜里、
夜色更沉、第二天清晨、中午。

5.详写的是远征途中的见闻和感受;略写的是回来
的经过。

6.蝉只知道“吃”、“喝”,其实生活没有创造,所以无聊。

7.从结构
上看:起首尾呼应的作用。

从内容上看:点明全文的主旨 (或突出全文的中心)。

8.
例句:我们愿把这次活动比做一首诗,我们亲手谱写的诗,优美的充满激情的跨世纪的
诗。

[资料链接]
珠穆朗玛峰世界第一高峰,海拔8848米(此数据是由国家测绘局第一大地测量队的协助下,于1966-1968、1975年测定的,1992年又对其进行了复测)。

藏语“珠穆”是女神的之意,“朗玛”是第三的意思,因珠峰附近还有四座山峰,珠峰位居第三,“珠穆朗玛”意为第三女神。

珠峰位于东经8654′,北纬2754′,地处中尼边界东段,北坡在我国西藏境内,南坡在尼泊尔境内。

整个山体呈巨型金字塔状,威武雄伟,昂首天外,四周地形极为险峻,气象瞬息万变。

在山脊和峭壁之间,分布着数百条大小冰川,
还有许多美丽而神奇的冰塔林,犹如仙境广寒宫。

从18、19世纪开始,便陆续有一些国家的探险家、登山队,前往珠峰探测奥秘,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有人从南坡登上峰顶。

从1921年至1938年,他们称珠峰北坡是“不可攀登的路线”、“死亡的路线”。

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康熙皇帝派出两名懂技术的喇嘛,从青海西宁进入西藏踏勘地形,绘制山水图纸,首次用汉、满文标注了珠穆朗玛峰的位置(汉文为“朱母朗马阿林”,“阿林”满语为大山),明确其位于中国境内,并载于清《皇舆全览图》中,这是世界最高峰最早的文献记载,它比英国人在咸丰二年(1852)测量此峰并擅自命名为“埃佛尔斯峰”早135年。

珠峰不仅巍峨宏大,而且气势磅礴。

在它周围20公里的范围内,群峰林立,山峦叠障。

仅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40多座,较著名的有南面3公里处的“洛子峰”(海拔8463米,世界第四高峰)和海拔7589米的卓穷峰,东南面是马卡鲁峰(海拔8463米,世界第五高峰),北面3公里是海拔7543米的章子峰,西面是努子峰(7855米)和普莫里峰(7145米)。

在这些巨峰的外围,还有一些世界一流的高峰遥遥相望:东南方向有世界第三高峰干城嘉峰(海拔8585米,尼泊尔和锡金的界峰);西面有海拔7998米的格重康峰、8201米的卓奥友峰和 8012米的希夏邦马峰。

形成了群峰来朝,峰头汹涌的波澜壮阔的场面。

[名师点评]
-----如有帮助请下载使用,万分感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